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

合集下载

[经典]苏轼和王安石的菊花落瓣之争

[经典]苏轼和王安石的菊花落瓣之争

苏轼和王安石的菊花落瓣之争王安石和蘇軾是北宋時齊名的文章大家,二人都曾師從歐陽修。

在他們之間曾有這樣一段故事。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菊花落瓣之争"作为诗话,见之于多种书籍,为人们所熟知。

学术上的争鸣。

本属常事,但他们之间的根本矛盾则是政见不合。

王安石当宰相,推行新法,苏东坡反对变法。

菊花之争不过是政治斗争在学术领域中的一种反映。

蘇東坡原來是翰林學士,后被貶為潮州刺史,他一直認為是因為揭了王安石的短而遭此報复。

三年刺史任萵滿,蘇東坡四到京城。

一日去拜見王安石,在書房等待時,蘇東坡偶然看見硯石臺底下壓著一首沒有寫完的詩稿,題回叫<<詠菊>>,但只寫了[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兩句。

柬坡心想,按常理秋天才刮西風,菊花開在秋天,老了也只是枯萎,不會落花瓣的,于是揮筆依韻續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聽。

寫完不等見到王安石就走了。

王安石看到蘇軾續的詩,笑了笑,接著寫起奏章,他建議皇上讓蘇東坡到黃州當團練副使,皇帝批准了。

東坡對此很不滿意,到任后心事不在政事,經常游山玩水,飲酒賦詩。

一天,有好友來看他,東坡忽然想起他后園的幾株黃菊,于是,便邀好友一同去玩賞。

前天刮了大風,這時只見滿地鋪金,而菊枝上一朵花也沒有了,蘇東坡警訝不巳,半晌說不出話來。

此時蘇東坡才明白王安石讓他到黃州任職的真意,原來是讓他來看菊花的。

東坡認識到錯改了王安石的[詠菊]詩。

馬上想向太師賠罪。

后來他找機會趕回京城,到相府見了王安石,對錯改詩句一事,拜伏于地,表示謝罪。

王安石笑著說:[你沒看見過菊花落瓣,不怪你。

]這樣,兩大名家,一個知過即改,一個恕以待人,在詩壇上留下一段佳話。

恕以待人,知過即改,是儒家的待人之道。

王安石写了两句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池金。

"苏东坡看过觉得很可笑。

"菊残犹有傲霜枝",怎会风吹落满地?便提笔在诗后面续写一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

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

第三关:殿试(廷试、御试)
同年三月初五日,内出《民监赋》、 《鸾刀诗》、《重申巽命论》题。苏轼的诗、 赋已佚,唯论保存至今,见《文集》卷二。 发榜 三月十一日发榜,状元是福建的章衡,苏 轼第六名,苏辙第十五名。共录取388名进士。

参加“琼林苑宴” 科举四宴:由于科举制度自唐代以来,分设文 武两科,故四宴中鹿鸣宴、琼林宴为文科宴,鹰扬 宴、会武宴为武科宴。 “琼林宴”是为殿试后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 宋太祖规定,在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 并赐宴庆贺。由于赐宴都是在著名的琼林苑举行, “琼林苑”是设在宋京汴京(今开封)城西的皇家花 园。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 以后不在琼林苑,改 称“闻喜宴”。元、明、清三代,又称“恩荣宴”。 虽名称不同,其仪式内容大致不变,一般仍称“琼 林宴”。
省试尚书省礼部举行准备嘉祐二年1057正月六日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翰林学士王珪龙图阁直学士梅挚知制诰韩绛集贤殿修撰范镇并权同知贡举另有一重要人物是点检试卷官梅尧臣
苏轼与王安石变法
——从苏轼的科举历程说起

一、苏轼的科举之路 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苏轼都参加了,并成 功;常科有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苏轼也悉数 过关。而且,苏轼参加的这一常科考试,很有特点: 一是欧阳修主持,是北宋科举变革、古文运动转折 的关键;二是主考官和被录取者都有一批文化巨人, 在宋代文化和政治史上影响极大;三是这一次的殿 试没有黜落,之后基本也不黜落了,具有典型性、 转折性。
《谢欧阳内翰书》: 轼窃以天下之事,难于改为。自昔五代之余, 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圣上慨然太息, 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诏天下,晓谕厥旨。于 是招来雄俊魁伟敦厚朴直之士,罢去浮巧轻媚丛错 采绣之文,将以追两汉之余,而渐复三代之故。士 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 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余风未殄,新弊复作,大者 镂之金石,以传久逺;小者转相摹写,号称古文。 纷纷肆行,莫之或禁。盖唐之古文,自韩愈始,其 后学韩而不至者,为皇甫湜,学皇甫湜而不至者, 为孙樵,自樵以降,无足观矣。伏惟内翰执事,天 之所付以收拾先王之遗文,天下之所待以觉悟学者。 恭承王命,亲执文柄,意其必得天下之奇士以塞明 诏。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苏轼对改革主张者的态度,特别是针对王安石变法的立场,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

他对于新政的观点,可以从苏轼所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和诗作中找到一些线索。

一方面,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持批评态度,认为其政策有悖于传统,并且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他曾在文章中批评新法过于急切地推行,没有顾及到人民的实际情况和利益。

苏轼认为,政治改革应该从人民的生活和需求出发,而不应该简单地奉行新理念,忽视民众的痛苦和困境。

苏轼也有一些认同王安石变法的思想。

他在《六一寄陈守忠》中提到:“变革法度者常以吴楚二国谈之。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对变法的革新精神持赞赏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改革早期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和阻力的理解和宽容。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复杂而多元的,既有批评和质疑,也有认同和理解。

他希望变法者能够更加关注民众的权益和实际情况,以求得改革的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苏东坡传里的王安石变法的 主要内容

苏东坡传里的王安石变法的 主要内容

苏东坡传里的王安石变法的 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富国之法,包括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二是强兵之法,包括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三是教育之法,包括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

王安石变法针对北宋中期的社会积弊,在理财、军事、教育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

通过理财方面的措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实现富国愿望,以解决积贫问题;通过军事方面的措施,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内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对外可抵御辽、西夏的进攻,还可节省军费开支,实现强国愿望,解决积弱问题;而教育方面的措施,则是要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使变法能够顺利进行。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相关推荐书法家苏轼的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书法家苏轼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11、皛饭与毳饭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

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

”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

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

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

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

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

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

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

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2、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

苏轼“乌台诗案”,到底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苏轼“乌台诗案”,到底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苏轼“乌台诗案”,到底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北宋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二十九日,被囚御史台狱一百三十天的苏轼终于获释。

两个月以后,这位北宋最伟大文学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凄然离开汴京城。

震惊北宋朝野的“乌台诗案”,就此告一段落。

乍一看去,这似乎就是个写诗招祸的事儿。

“苏轼哪首诗引发乌台诗案”的话题,也常被票友们津津乐道。

但细看来龙去脉,这事儿其实和写诗关系不大。

确切说,乌台诗案的直接导火索,就是一个“不孝子”胡乱联想惹的祸。

当时苏轼刚刚调任湖州知府,按程序向朝廷上《湖州谢上任表》,却叫御史中丞李定“嗅”出了味道:这位李定大人是王安石的学生,曾因不守母丧遭世人诟病,却也因力挺“王安石变法”快速升迁。

苏轼与这“不孝子”,原本也无过节,但苏轼曾写文赞誉北宋孝子朱寿昌,心虚的李定却为此生出了“难不成在说我”的联想,竟就这么结了梁子。

于是这一次,趁着此时“王安石变法”正火热推进,一向对“变法”颇多意见的苏轼,又是几位朝中重臣的眼中钉。

李定就立刻上蹿下跳了,先是伙同舒亶、何正臣等同僚,卖力在宋神宗面前添油加醋,给苏轼扣上“托事以讽”“诋毁朝政”等大帽子。

蔡确王珪等宰执重臣也暗自“助力”,终于叫宋神宗下了御批,将苏轼从湖州押到京城下狱。

苏轼人生里最屈辱的一幕开始了:由于事先得到李定的“授意”,官差们来到湖州,就是直接进府衙抓捕苏轼,过程简直“如驱犬鸡”。

进入御史台狱后,苏轼又遭到了残暴的逼供审讯。

当时同样被囚御史台,与苏轼只有一墙之隔的北宋科学家苏颂,就亲耳听到了苏轼每天受审时遭到的辱骂,并以诗文记录了那凄然一幕:遥怜北户吴兴守,垢辱通宵不忍闻。

更叫后世读史者感到可耻的,却是李定们给苏轼定的罪名。

苏轼被捕入狱的由头是“托事以讽”,那么证据呢?李定们随即展开行动,把苏轼那些年的所有诗文全部翻烂,逐字酌句的“找证据”,乍一看去,真是很有“收获”。

比如苏轼的名诗《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以两棵桧树挺拔的风姿,来表达刚正不阿的人生追求。

第三课:安石不正

第三课:安石不正

第03讲 “安石不正”“安石不正”王安石变法时期,苏东坡曾上书反对,使得王安石十分恼怒。

但后来苏东坡因“乌台诗案”下狱,已经辞官的王安石却出来说了公道话,并劝皇帝:“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元丰七年,东坡前往金陵同王安石相会。

此时二人早已不是政敌,而是惺惺相惜的好友。

他们无所不谈,游戏说笑,毫无顾忌。

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生平经历及作品;2.学习鉴赏王安石诗词名篇。

人物简介趣闻轶事据说,王安石早年发奋读书,用脑过度,中年秃顶。

一日,苏东坡想约王安石到钟山古刹一游。

他来到王家后,问管家道:“秃驴在否?”王安石刚好路过,顺口答道:“不在!‘东坡’啃草去了!”东坡自知戏弄人在先,虽然吃了哑巴亏,也只能装作什么都没听见了。

二人来到钟山下一座俗称为“王八驮石碑”的汉碑前,欣赏碑文书法。

但王安石的“秃驴”之火仍未消,一见到石碑下的大乌龟,就计上心来,对东坡道:“此碑颇有倾斜!”东坡信以为真,上下审视一番,并未有所发现,道:“正直耸立,倾斜何有?”王安石指着石碑下的大乌龟笑道:“细看,下面像(向)东坡!”苏东坡一听,心中不悦,于是灵机一动,用手拍着大乌龟的脑袋笑着说:“‘安石’不正也!安石不正,岂不倾哉?”说完二人互相对望一眼,抚掌大笑……名篇赏析王安石泊船:停船。

泊,停泊。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立足点) 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

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

隔:间隔。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何时:什么时候。

还(huán):回到。

译文:从京口到瓜洲只隔一江,从京口到钟山也只隔几座山而已。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何时才能照我回到家乡啊!王安石词曲《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桂枝香”是词牌名,“金陵怀古”是词题。

这首词可能是王安石治平四年(1067 年)出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古今词话》中记载:“金陵怀古诸公寄调于《桂枝香》者三十余家,独介甫最为绝唱。

”桂枝香【宋】王安石登临送目(1),正故国(2)晚秋,天气初肃。

历史趣谈: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为何如此反对

历史趣谈: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为何如此反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为何如此反对导语:北宋神宗年间,朝廷想要挽救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便让王安石展开变法运动,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

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北宋神宗年间,朝廷想要挽救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便让王安石展开变法运动,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

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不赞成王安石变法运动,其中就有苏轼。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抵制和抗议。

推行变法前,苏轼指出王安石变法措施太为激进,在北宋社会根本走不长久。

苏轼为何发对王安石变法?1069年,苏轼曾给宋神宗三次上书谏言,指出王安石变法的不足之处。

其中,苏轼就王安石提出的《贡举法》向宋神宗提出了意见。

苏轼认为,王安石倡导的人才选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只重视能力而不注重人品,如果选拔人才按照《贡举法》来选举,那么朝廷上将会滋生很多投机分子。

苏轼正面批评了王安石选拔人才弃百姓的利益而不顾。

随后,苏轼遭到了王安石等改革人士的打压。

但是,这并没有让苏轼放弃,他又给宋神宗上书两次,全面抨击了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弊端。

以《雇役法》为例,苏轼指出,助役钱会增加百姓的赋税负担,对那些投机取巧的贪官污吏来说,他们仍然能从其中获得大量的利益。

如果这一措施实行,只会引发百姓的哀怨。

苏轼三番五次的谏言根本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他毕竟只是一位官职不高的文官。

苏轼明知道宋神宗变法的决心和毅力,但是他依然上书提示改革措施的弊端,足以看出苏轼是位大智大勇的人才。

不久之后,苏轼遭到改革派的排挤而离开了京城。

随后,他将自己亲眼所见的真实情况上书给宋神宗,向他说明改革后百姓的生活状态。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轼也远方之鄙人,家居碌碌,无所称道,及来 京师,久不知名,将治行西归,不意执事擢在第二。 惟其素所蓄积,无以慰士大夫之心,是以群嘲而聚 骂者,动满千百,亦惟恃有执事之知,与众君子之 议论,故恬然不以动其心。犹幸御试不为有司之所 排,使得搢笏跪起,谢恩于门下。闻之古人,士无 贤愚,惟其所遇,盖乐毅去燕,不复一战,而范蠡 去越,亦终不能有所为。轼愿长在下风,与宾客之 末,使其区区之心,长有所发。夫岂惟轼之幸,亦 执事将有取一二焉。不宣。
苏轼与王安石变法
——从苏轼的科举历程说起

一、苏轼的科举之路 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苏轼都参加了,并成 功;常科有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苏轼也悉数 过关。而且,苏轼参加的这一常科考试,很有特点: 一是欧阳修主持,是北宋科举变革、古文运动转折 的关键;二是主考官和被录取者都有一批文化巨人, 在宋代文化和政治史上影响极大;三是这一次的殿 试没有黜落,之后基本也不黜落了,具有典型性、 转折性。

考试风波: 这次考试对当时流行的“太学体”进行了毫不 留情的打击,去取非常严格,引起了一批考生的不 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5载: 嘉祐二年春正月癸未,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贡 举。先是,进士益相习于奇僻,钩章棘句,寖失浑 淳。修深疾之,遂痛加裁抑,仍严禁挟书者。及试 榜出,时所推誉皆不在选。嚣薄之士候修晨朝,群 聚诋斥之,至街司逻吏不能止,或为《祭欧阳修文》 投其家,卒不能求其主名置于法。然文体自是亦少 变。


御赐琼林宴恭和诗 文天祥 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 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 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 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
感谢主考官
苏轼所写的感谢信包括:《谢欧阳内翰 书》、《谢梅龙图(挚)书》、《谢范舍人 (镇)书》,《谢王内翰(珪)启》、《谢 韩舍人(绛)启》、《谢秋赋试官启》, 《上韩太尉(琦)书》、《上梅直讲(尧臣) 书》。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东坡先生省 试《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云‘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圣俞为小试官, 得之以示欧阳公。公曰:‘此出何书?’圣俞曰: ‘何须出处?’公以为皆偶忘之,然亦大称叹。初 欲以为魁,终以此不果。及揭榜,见东坡姓名,始 谓圣俞曰:‘此郎必有所据,更恨吾辈不能记耳。’ 及谒谢,首问之,东坡亦对曰:‘何须出处?’乃 与圣俞语合。公赏其豪迈,太息不已。”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论曰: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 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 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 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 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 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 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 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 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 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 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 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考试 在二月。按规矩,“试诗、赋、论一首,策五 道” 。苏轼的诗是《丰年有高廪》(题目出自《诗 经· 大雅· 丰年》),赋不见,论就是《刑赏忠厚之 至论》,策五道俱存,见《文集》卷七。 其中当时最看重的是论策(苏轼后来在哲宗时 期曾《拟进士对御试试策》:国家最初重诗赋, “自嘉祐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于世,而 诗赋几至于熄”)。苏轼就以《刑赏忠厚之至论》 打动了考官,在当时引起巨大震动。 Nhomakorabea
《谢范舍人(镇)书》: 轼闻之古人,民无常性,虽土地风气之所禀,而其好恶则 存乎其上之人。文章之风,惟汉为盛,而贵显暴著者,蜀人为 多。盖相如唱其前,而王褒继其后,峩冠曳佩,大车驷马,徜 徉乎乡闾之中,而蜀人始有好文之意,弦歌之声与邹鲁比。然 而二子者,不闻其能有所荐达,岂其身之富贵,而遂忘其徒耶? 尝闻之老人,自孟氏入朝,民始息肩,救死扶伤不暇,故数十 年间,学校衰息,天圣中,伯父解褐西归,乡人叹嗟,观者塞 涂。其后执事与诸公相继登于朝,以文章功业闻于天下,于是 释耒耜而执笔砚者,十室而九,比之西刘,又以远过。

且蜀之郡数十,轼不敢远引其它,盖通义蜀之小州,而眉山 又其一县,去岁举于礼部者凡四五十人,而执事与梅公亲执 权衡而较之,得者十有三人焉。则其它可知矣。夫君子之用 心于天下,固无所私爱,而于其父母之邦,苟有得之者,其 与之喜乐,岂如行道之人漠然而已哉?执事与梅公之于蜀人, 其始风动诱掖,使闻先王之道,其终度量裁置,使观天子之 光,与相如、王褒又甚远矣。轼也在十三人之中,谨因阍吏 进拜于庭,以谢万一,又以贺执事之乡人得者之多也。
《谢欧阳内翰书》: 轼窃以天下之事,难于改为。自昔五代之余, 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圣上慨然太息, 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诏天下,晓谕厥旨。于 是招来雄俊魁伟敦厚朴直之士,罢去浮巧轻媚丛错 采绣之文,将以追两汉之余,而渐复三代之故。士 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 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余风未殄,新弊复作,大者 镂之金石,以传久逺;小者转相摹写,号称古文。 纷纷肆行,莫之或禁。盖唐之古文,自韩愈始,其 后学韩而不至者,为皇甫湜,学皇甫湜而不至者, 为孙樵,自樵以降,无足观矣。伏惟内翰执事,天 之所付以收拾先王之遗文,天下之所待以觉悟学者。 恭承王命,亲执文柄,意其必得天下之奇士以塞明 诏。
二是不直接回答,但暗示自己是想当然。 南宋杨万里《诚斋诗话》:“欧阳作省试知举, 得东坡之文,惊喜,欲取为第一人,又疑其门人曾 子固之文,恐招物议,抑为第二。坡来谢,欧阳问 坡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有‘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曰:‘此见何书?’坡曰:‘事在 《三国志· 孔融传注》。’欧退而阅之,无有,他日 再问坡,坡曰:‘曹操灭袁绍,以袁熙妻赐其子丕。 孔融曰:昔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见何 经,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尧、皋陶 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欧退而大惊曰:‘此人可 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 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 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 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 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 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 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 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 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 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 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 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 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谨论。

第三关:殿试(廷试、御试)
同年三月初五日,内出《民监赋》、 《鸾刀诗》、《重申巽命论》题。苏轼的诗、 赋已佚,唯论保存至今,见《文集》卷二。 发榜 三月十一日发榜,状元是福建的章衡,苏 轼第六名,苏辙第十五名。共录取388名进士。

参加“琼林苑宴” 科举四宴:由于科举制度自唐代以来,分设文 武两科,故四宴中鹿鸣宴、琼林宴为文科宴,鹰扬 宴、会武宴为武科宴。 “琼林宴”是为殿试后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 宋太祖规定,在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 并赐宴庆贺。由于赐宴都是在著名的琼林苑举行, “琼林苑”是设在宋京汴京(今开封)城西的皇家花 园。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 以后不在琼林苑,改 称“闻喜宴”。元、明、清三代,又称“恩荣宴”。 虽名称不同,其仪式内容大致不变,一般仍称“琼 林宴”。
考试与发榜 七月十三日,朝廷以范师道、王畴、胡俛、 韩彦、王瓘、宋敏求等考试开封府举人。秋, 约在八月,苏轼应开封府解试。榜出,苏轼 第二名。当时考试的两篇“论”还保存到今 天,即《文集》卷二《儒者可与守成论》、 《物不可以苟安论》。
第二关:省试(尚书省礼部举行)
准备 嘉祐二年(1057)正月六日,翰林学士 欧阳修知贡举、翰林学士王珪、龙图阁直学 士梅挚、知制诰韩绛、集贤殿修撰范镇并权 同知贡举,另有一重要人物是点检试卷官梅 尧臣。
(一)参加常科考试
第一关:发解试——开封府试
准备与入京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初,苏轼父子三人到 雅州,拜访州守雷简夫,雷盛称苏洵有王佐才,并 写了三封推荐信,分别是益州知州张方平、朝廷文 坛领袖欧阳修、重臣韩琦。 不久离家赶考,先到成都,拜见张方平,张方 平“待以国士”,并向欧阳修推荐,“作书办装, 使人送京师”。 约在闰三月,从成都出发北上,从陕西进入河 南,五六月间到达京师。苏洵上书欧阳修,并上有 关文章。修大称赏,向朝廷推荐。很快引起反响, “声名一日大振”。
主考官们也非常高兴 欧阳修特别突出:“某启。承惠答苏轼书,甚 佳,今却纳上。农具诗不曾见,恐是忘却,将来今 再令去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 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罚金未下, 何害,不必居家俟命。因出频见过,某居常在家, 吾徒为天下所慕,如轼所言是也。奈何动辄逾月不 相见。轼所言乐,乃某所得深者尔,不意后生达斯 理也。”(《文忠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 (嘉祐二年)》)

苏轼此论中尧和皋陶那段三杀三宥的故事,当 时看卷子的人都不知道出处,连欧阳修也不知道。 此事坊间说法较多,苏轼的回答也有几个版本: 一是“想当然”、“何须出处”。 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苏子瞻自在 场屋,笔力豪骋,不能屈折于作赋。省试时,欧阳 文忠公锐意欲革文弊,初未之识。梅圣俞作考官, 得其《刑赏忠厚之至论》,以为似孟子,然中引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事不见所据。亟 以示文忠,大喜。往取其赋,则已为他考官所落矣, 即擢第二。及放榜,圣俞终以前所引为疑,遂以问 之。子瞻徐曰:‘想当然耳,何必须要有出处?’ 圣俞大骇,然人已无不服其雄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