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PGI PGII)—胃部疾病的标志物
胃蛋白酶原比值标准

胃蛋白酶原比值标准
胃蛋白酶原比值是指胃蛋白酶原(PG)与胃蛋白酶(PGI)的比值,它是一项用于评估胃黏膜病变程度的指标。
在临床上,通过检测患者的PG和PGI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胃黏膜病变,以及病变的程度和类型。
因此,了解胃蛋白酶原比值的标准范围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正常人的胃蛋白酶原比值在3.0以上,而低于3.0则提示可能存在胃黏膜病变。
具体来说,当胃蛋白酶原比值低于3.0时,可能提示胃黏膜存在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早期胃癌等疾病。
而当胃蛋白酶原比值明显下降至1.5以下时,则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的胃黏膜病变,如重度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癌等。
在临床实践中,胃蛋白酶原比值的检测通常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如胃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来综合判断患者的胃黏膜病变情况。
通过这些综合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程度,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胃蛋白酶原比值的检测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胃蛋白酶原比值的变化来判断治疗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胃蛋白酶原比值的检测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饮食习惯、药物使用等。
因此,在进行检测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其他相关因素,以避免误诊或漏诊。
总的来说,胃蛋白酶原比值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胃黏膜病变情况,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掌握胃蛋白酶原比值的标准范围及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好的保障。
胃蛋白酶原详解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微孔表面免疫复合物中的荧光鳌合物,在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上测定相应发光强度。
最后根据PG浓度的系列参考标准品的相应发光强度的得到标准曲线, 通过双对数数学模型回归处理得到回归直线,未知样品的PG浓度 可以通过其相应发光强度从回归直线上反算出来。
的研究与应用在肿瘤学中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领域。
选择一些特异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测定某一肿瘤优 于单一指标,有利于提高检出的阳性率。而且,合理选用 肿瘤标志物,常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数月鉴别出复发和
转移。因此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是研究的一个发 展方向。
三、临床意义
参考值:PGI 60-240ng/ml; PGII 0-27 ng/ml;PGI/PGII>3。
建议
可能原因
PGI>240
胃粘膜有破损,建 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 议进一步胃镜检查 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可能造成胃 或禁酒等两周后复 粘膜破损,以溃疡居多。 查。
胃蛋白酶只在酸性环境中发挥作用, pH>6即失去活 性;在pH=2时优先作用于天然蛋白质;pH=4时能消化 某些特异性的肽。在体外,胃蛋白酶的持续作用可使蛋白 分子的肽键约有30%分裂,形成脙、胨和一些氨基酸。胃 蛋白酶不作用于角蛋白和黏蛋白,亦不作用于低相对分子
质量的蛋白衍生物。在复合维生素与蛋白质结合和释放 上,胃蛋白酶亦起主要作用。近年来, PG作为肿瘤标志物
胃蛋白酶原(PG)检测(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优势、 试剂盒主要组成及其原理。
血清PG的检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测定法(RIA)、酶免疫测定法 (E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等。RIA法早年在日本应 用较多,但因有放射性,应用受到限制。EIA法所需样本量少,具 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铕标记TRFIA法检测是一种灵敏、简便 的检测方法,克服了RIA法、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只能分别测 定PGⅠ、PGⅡ后再计算PGR而带来的误差积累,特别是对提高 PGR参数检测准确性具有突出的优势。检出时间应进一步缩短,获 得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并认为该法检测方便,设备易获得,试 剂易保存,无放射性,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胃癌筛查。
胃功能PGⅠ,PGⅡ, 临床意义

胃部疾病检测方法的比较
4.胃蛋白酶原PGI & PGII血清检测 优点:1.血清检测无创伤、更安全 2.费用低廉,适用于普查体检 3.操作简单,时间短,不会造成受检人员的 长时间滞留 4.唯一符合卫生部疾控局颁布的《中国癌症 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胃癌检测的初筛方法 5.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是目前早期胃癌筛查最有 效的方法
不同胃炎中的PG I/II含量及原因
肠型胃癌形成的基本规律
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PG检测结果判读和常值范围说明
PGI<67ug/ml:胃体、胃底粘膜萎缩或受损,
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疾病有关
PGI>200ug/ml可能与饮食,药物的刺激或幽
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 PGI/Ⅱ临床意义
一、胃癌及胃蛋白酶原检测应 用的相关背景
胃癌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胃癌死亡 率高居第二位。中国新发胃癌患者46万的,死亡 35万,平均每1.5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胃癌。 我国住院病例中超过90%的胃癌病人是病情进展 至中晚期才就医的。他们中5年生存率小于15% 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降低胃癌死亡率 的关键,则早期胃癌筛查是胃癌早期发现的重要 手段
通过非侵入性血清PG检测可将浅表性胃炎,糜烂 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 癌等高危人群筛查出来,然后再进行胃镜检查和病 理确诊 胃功能三项:PGI、PGII、PGR 胃粘膜的状态和功能
胃功能的动态监测
胃癌的早期筛查
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
方法学 :双抗夹心 保质期:十二个月
可治愈胃癌患者的分布
可治愈胃癌病人大多无明显症状
胃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胃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胃功能四项指标是评估胃部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 (PGII)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I/PGII),以及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Hp)。
PGI和PGII是胃黏膜细胞分泌的蛋白酶原,PGI主要分泌于胃体部位,PGII主要分泌于胃底部位。
PGI和PGII的比值(PGR)可以反映胃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和胃黏膜的损伤程度。
当PGR值低于1时,说明胃黏膜细胞分泌功能减弱,可能是由于胃黏膜受到损伤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感染后会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Hp)是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其阳性率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程度相关。
通过检测胃功能四项指标,可以评估胃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胃黏膜的损伤程度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胃部疾病。
如果检测结果异常,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有助于维护胃部健康。
胃检查—胃功能三项

胃检查—胃功能三项一、胃功能三项胃功能三项包括:血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I 、胃蛋白酶原II。
(一)胃蛋白酶原(PG)胃蛋白酶原(PG)是胃的一种细胞分泌的与消化有关的物质,包括两种同工酶,分别为PG I和PG II。
主要是由粘液细胞、胃体以及胃底的主细胞所分泌。
大部分胃蛋白酶原进入胃腔转化为胃蛋白酶,从而完成消化功能,仅1%的胃蛋白酶原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并稳定存在,胃萎缩时会改变胃蛋白酶原的分泌。
因此,血清中PGI和PGII水平可以作为胃粘膜萎缩的可靠指标。
萎缩性胃炎时因为分泌能力的下降,PG分泌也下降,所以血清PG的下降可提示萎缩性胃炎的进展程度。
1、胃蛋白酶原I(PGI)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所分泌;PGI主要是反映的是胃酸分泌的腺细胞的功能,所以胃酸分泌比较多的时候,PGI会升高;如果胃酸分泌减少或者是胃黏膜腺体萎缩的时候,PGI就会降低。
•2、胃蛋白酶原II(PGII)由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十二指肠腺所分泌。
PGII是跟胃底的黏膜的病变相关性比较高,所以如果PGII的异常,主要体现胃底的细胞功能下降。
•3、PGI和PGII的比值更有临床意义,它的比值和胃黏膜的萎缩进展呈明显的相关性。
•4、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可反映胃蛋白酶的分泌及胃黏膜状态和功能情况,当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也随之发生改变。
(二)胃泌素(G-17)胃泌素(G-17)是胃泌素是一种重要的胃肠激素,它主要由G细胞分泌。
G细胞是典型的开放型细胞,以胃窦部最多,其次是胃底、十二指肠和空肠等处。
人胰岛的D细胞亦能分泌胃泌素。
它对调节消化道功能和维持其结构完整有重要作用。
G-17仅由胃窦部G细胞分泌,因此G-17是反应胃黏膜损伤情况的重要指标。
如果胃泌素17偏高,可能影响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导致出现胃肠道的疾病,比如胃炎,胃溃疡等。
二、临床意义(一)PG:1、PG I ≤ 70 ng/mL 且 PG I/PG II ≤ 3:胃粘膜细胞萎缩,建议做胃镜进一步检查。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清胃蛋⽩酶原检测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清胃蛋⽩酶原检测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PGⅠ主要由胃⼗⼆指肠溃疡底腺的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清PG含量反映了不同部位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
下⾯是yjbys⼩编为⼤家带来的⾎清胃蛋⽩酶原检测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的知识,欢迎阅读。
⾎清胃蛋⽩酶原检测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PG是由胃部分泌的参与消化的胃黏膜特异性功能性蛋⽩酶即胃蛋⽩酶的⽆活性前体,分为 PGⅠ、PGⅡ 2个亚群。
PGⅠ主要由胃⼗⼆指肠溃疡底腺的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除来源于上述细胞外还来源于幽门腺及⼗⼆指肠腺,⼤部分PG进⼊胃腔,但也有少量PGⅠ透过胃黏膜⽑细⾎管进⼊⾎液,可从⾎清中检测到。
⾎清PG含量反映了不同部位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
有研究表明,胃黏膜不同部位的病变和严重程度,包括胃黏膜萎缩、溃疡糜烂及恶变均与⾎清PGⅠ含量、PGⅠ/PGⅡ⽐值变化有关。
有国内、外学者认为联合测定PGⅠ、PGⅡ及其⽐值可起到胃底腺黏膜⾎清学活检的作⽤。
但同时有研究也显⽰⾎清PG含量在⼈群中的分布受到年龄及性别的影响,差异较⼤。
在应⽤⾎清PGⅠ、PGⅡ作为胃癌初筛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群的差异和其偏态分布特征。
研究发现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的⾎清PG含量明显⾼偏离正态分布,可能与受检⼈群的年龄、性别、饮⾷及地区的差异以及胃黏膜的损伤程度有关,因⽽⽆法⽐较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清PGⅠ、PGⅡ含量的变化与胃黏膜疾病的关系。
然⽽不同的'胃黏膜疾病患者⾎清PGⅠ/PGⅡ⽐值的变化却不受⼈群差异的影响。
因此,通过⽐较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的⾎清PGⅠ/PGⅡ⽐值对胃黏膜疾病初筛有⼀定的意义。
Correa提出的肠型胃癌发⽣的多步骤假说,即从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肠型胃癌的病变过程。
PGⅠ/PGⅡ⽐值下降是萎缩性胃炎的标志。
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主要癌前病变。
当发⽣萎缩性胃炎时,腺体和主细胞的数量减少,被幽门腺或肠上⽪化⽣代替,引起PGⅠ分泌下降,⽽PGⅡ含量保持稳定,这可能与分泌PGⅡ的细胞分布较⼴有关。
胃蛋白酶原试剂盒 (PGIPGII)

BSBE
胃癌的筛查方法
以胃镜为基准时胃蛋白酶原法与间接X线法敏感度的比较
临界值(cut off) 基准值(阳性值) PGⅠ≦70同时PGⅠ/Ⅱ≦3.0
胃蛋白酶原法 29/38 76%
间接X线法 15/38 39%
38例用内视镜发现胃癌的病例中,有29例(76%)用胃蛋白酶原法(基 准值)检查呈阳性,而用间接X线法检查有15例(39%)呈阳性。由此可 见胃蛋白酶原法发现胃癌的敏感度是间接X线法的2倍。
PGI/PGII与X线检测比较 -袁媛九五计划结果
分位两组:
•一组为X线钡餐检查, X线钡餐造影2693人,筛出应胃镜检查者2204人,符合胃癌诊断4人, 检出率0.15% 2204人胃镜检查,查出胃癌30例 X线钡餐和胃镜符合率只有12.5% •一组为胃蛋白酶原检查 胃蛋白酶原检查共1745人,使用Cut-off值PGI≤70并PGI/PGII ≤3,筛 出应胃镜检查者399人,符合胃癌诊断17人,检出率4.2% 399人进行胃镜检查,查出胃癌32例 胃蛋白酶原检查和胃镜符合率为53.13%
■ A组 : 健康胃粘膜 / 低危人群 ■ B组 : 应注意消化道溃疡 ■ C组 : 因胃腺萎缩/胃腺瘤/增生性息肉瘤引起的胃癌 /高危人群 ⇒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胃蛋白酶原I/II 临床应用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Hp感染与血清PG水平间存在相关性
感染者初期,血清PGI和PGII均高于非感染者(尤其是PGII),PGI/PGII 比值下降 除菌后则显著下降. 除菌组PGI/II比值变化率(治疗前/治疗后)在治疗 结束后即升高,且持续至第12个月;而未除菌组该值在治疗后一个月升 高,此后逐渐下降,至第9个月时已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
胃蛋白酶原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Ⅰ/Ⅱ(PG I/II)的临床意义一、用于浅表性胃炎检测浅表性胃炎早期的浅表性胃粘膜炎症刺激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胃酸和胃泌素,而胃酸和胃泌素又刺激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持续的炎症和粘膜反应可造成主细胞损伤、分泌减少。
糜烂的胃粘膜增生和炎性浸润使得胃粘膜通透性增加,PGⅡ渗入血循环的量增加。
因此,浅表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增加,但PGI升高幅度不如PGⅡ,故PGI/PGⅡ比值下降。
二、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查幽门螺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胃癌的主要致癌因素之一。
在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一萎缩性胃炎一肠化生一异型增生一肠型胃癌这一病变过程中,HP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国外报道,80%的中到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HP检测呈阳性,以胃窦为主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发展为胃癌的几率是正常人的18倍,而胃窦和胃体都有粘膜萎缩的患者,其危险性将高达正常人的9O倍。
感染HP时刺激胃窦分泌胃泌素增多,进而导致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增加,PGⅡ升高幅度较PGI明显,PGI/PGⅡ比值降低。
感染UP的程度、受损伤的部位及病变的程度不同PGI、PGⅡ和PGI/PGⅡ检测结果有差异。
感染早期PGI、PGⅡ均升高,PG I/PGⅡ下降;如进一步发展,胃粘膜发生严重病变时,PGI降低、PG Ⅱ正常或升高、PG I/PGⅡ比值降低。
由此可见,检测PG对HP感染早期的意义优于晚期。
在药物治疗有效时。
PGⅡ含量会随着幽门螺杆菌的减少而降低,据此可进行疗效观察。
三、有助于胃癌的诊断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的惟一途径。
目前诊断胃癌的主要方法是纤维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其中胃镜被称为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
这两种途径检查方法必须要求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门的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费用较贵,而且胃镜又令患者很痛苦,因此,不能作为普查手段。
早期胃癌缺乏一定的特异性症状与体征,一般的消化道症状经对症治疗后能暂时好转,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来就诊时,往往病情已属中、晚期,使胃癌难以早期发现,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响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蛋白酶原(PGI PGII)——胃部疾病的标志物
胃癌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全球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高达700万,其中死于胃癌的患者占到10%。
每年新发胃癌934,000例,其中42%(近40万)的新发病例在我国,胃癌在我国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约每2~3分钟就有1名中国人死于胃癌。
我国胃癌病例以进展期为主,约占90%,早期胃癌诊断率仅为10%左右。
而日、韩两国早期胃癌诊断率均达40%~ 50%甚至更高。
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总体复发率为1.5%—13.7%,而进展期胃癌的总体复发率为50%~70%。
因此,胃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提高胃癌的疗效、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普查的依从性差、费用昂贵。
我国绝大多数病人首次诊断时已属中晚期,其中50%左右难以施行根治性切除。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分布和免疫原性分为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两种亚群。
胃黏膜合成的胃蛋白酶原大部分进入胃腔,另外,有大约1%的胃蛋白酶原进入血液,血清中PG的量反映其分泌水平,血清PG水平可反映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联合测定PGⅠ和PGⅠ/Ⅱ比值(PGR)可起到胃粘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胃蛋白酶原检测最适合健康体检,常可以发现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乃至胃癌等胃部疾病,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普查以及胃癌的预防干预具
有重要意义。
2009年8月,由卫生部疾控局颁布的《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一书中,明确将PGⅠ和PGⅡ作为胃镜前检测和胃癌筛查的判断标准。
PGⅠ/Ⅱ测定的应用范围:
1、胃癌早期筛查
2、胃溃疡、萎缩性胃炎、HP感染的筛查
3、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的评价
4、消化性溃疡复发、治愈的判定指标
5、胃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判定指标
6、个人胃黏膜功能的动态监测
PGⅠ/Ⅱ测定的临床意义:
项目指标
正常值范围
超出正常值范围的说明
PGⅠ
67<PGⅠ<200
PGI<67ug/L:胃体、胃底黏膜萎缩或受损,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疾病有关
PGI>200ug/L:可能与饮食、药物的刺激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关
PGⅡ
PGⅡ<15
PGII>15ug/L: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
PGR (PGI/PGII)
>7.5
PGR<7.5: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