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球的自转(导学案)-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地球的自转+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三)地球自转速度 3.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因素
影响
关系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
负相关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海拔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正相关
提醒:航天发射基地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并且向东发射。
知识拓展 地球赤道同步卫星,其公转角速度、线速度,公转半径与地球
360°59’
日常生产、生活使用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3小时56分4秒
(三)地球自转速度 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的点在单位时间内所转动的角度。
除南北极点(0°)为外,地球上任何地方的角速度都相同,为15°/h。 2.自转线速度:地球表面的点在单位时间内所转动的弧线长度。
线速度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零) 赤 某道 地线 线速速度度大=1小67为0 1c6o7s0θ千千米米/小/小时时。(θ纬任度意)纬度θ˚N
(一)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视角不同,方向不变,自转轨迹有区别:
北极星
特别注意: 1.地轴始终向正北方向 指向北极星; 2.北极星:在北半球和 赤道上才能看到北极星; 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所 在地的地理纬度。
-02
北半球俯视图 逆时针旋转
南半球俯视图 顺时针旋转
地 轴 ①侧视图: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
我国建设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内陆卫星发射基地 后,又在海南文昌新建了航天发射基地。2016年11月3 日20时,我国新一代重型运火箭“长征五号”在文昌发 射升空。“长征五号”是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强、推力最 大的火箭,也是运载能力居世界第三位的火箭。
1.通常来说,在火箭升空后,火箭助推器和 部分箭体会被剥离,形成火箭残骸。火箭残 骸一般坠落在发射点以东1000千米的范围 内。想一想,火箭残骸坠落在发射点以东的 原因是什么?从提高火箭残骸坠落的安全性 考虑,文昌发射基地有何地理位置优势?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实验外国语学校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记住经纬网的基础知识,会用地球仪;学会判断基本的地图投影。
2、能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意义。
3、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学习过程】1、经线和纬线经线纬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与赤道平行的线(与经线垂直)指示方向长度关系形状各自成圆相互关系汇聚两极点度量范围划分半球赤道划分南北半球2、经度和纬度经度:从00经线算起,向东属于东经(E),越向东,经度值越大;以西属于西经(W),越向西,经度值越大。
以西经200和东经1600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半球。
纬度:以赤道为基准,北半球向北极纬度增加,南半球向南极纬度增加。
以赤道、纬度30°、纬度60°和极点划分低、中、高纬度。
3、将下列经度和纬度与其相对应的名称连接起来。
A.经度0° 1.北极B.纬度0° 2.南极圈C.北纬90° 3.赤道D.南纬90° 4.北回归线E.北纬23.5° 5.本初子午线F.南纬66.5° 6.南极4、国际日期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中的180度经线上,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越过这条变更线时,日期都要发生变化:从东向西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加一天,从西向东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减去一天。
【当堂检测】1、有关经线和纬线的正确叙述是:()A.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B.所有纬线均不等长C.经线是东西半球分界线 D.纬线是赤道长度的一半2、下列关于经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经度最大值为90°B.经度最大值为180°C.经度自南向北逐渐减小D.经度自西向东逐渐减小3、纬度的变化规律是()A.从南向北逐渐增大B.从东向西逐渐增大C.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D.从两极向赤道逐渐增大4、下列符合“东半球、中纬度、北半球”三个条件的是()A. 20°W、0°B. 45°W、0°C. 165°E、45°ND. 19°W、45°N5、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则该点是()A.经度0°,纬度0°B.经度180°,纬度0°C.东经160°,纬度0°D.西经20°,纬度0°读下面四幅图,回答:6、四幅图中甲地在乙地西北,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2007-2008学年上学期高一地理学案1.3 地球的运动(3课时)一.知识要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黄赤交角的大小以及直射点的移动规律3.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有关地方时的计算,正确判断日照图4.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5.四季和五带的划分二.课堂学习(第1课时)(一)地球运动的的基本形式1、地球的运动包括和两种基本形式。
附: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地球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显著的是自转和公转.2、地球运动的基本情况3.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为(2)直射光线:垂直照射地面的光线判断依据:光线沿长线过地球的球心,直射光线只有一条.在图中找出直射光线?(3)直射点(直射光线和地面的交点)回归运动规律标出下面两图中ABCD四点的时间及节气?(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第2课时)1.昼夜更替:(1)产生昼夜的原因:(2)昼夜更替的周期为小时,叫做(3)晨昏线:,晨线:、昏线:如图:在上图中找出晨线和昏线?判断NS是晨线还是昏线?附: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则从东向西进行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
昼夜交替不仅调节了地球表面的大气温度,对于地球上生物界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2.时差:(1)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a.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b.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分(2)时区:全球共分为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相邻两个时区相差小时。
在下面空白处划分时区:a.在时区内的各点都采用所在时区的区时.b.每个时区都有一条中央经线(n×15°),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区时.计算东八区和西五区的中央经线c.有的国家跨经度广,根据本国情况采用计时方法北京时间的含义:(3)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特点:(4)时间计算:东“+”西“-”计算:已知东八区18:00,求东九区和西五区的时间已知105°E 9:00,求120°E和10°W的地方时例题:右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的一部分:(1)在适当位置标出地球自转方向(2)EMF是晨昏线中的线。
1.1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7.教学评价,持续改进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活动、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地球仪和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的自转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简要回顾已学的地球基本知识,如地球的形状、经纬度等,为新课的学习搭建知识框架。然后,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速度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4.能够通过地图、地球仪等工具,观察和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地球运动规律的欲望。
2.利用地球仪、动画等教学资源,直观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现象知
1.地球自转的概念及方向
-介绍地球自转的定义,即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即从地球北极向下看,地球呈逆时针旋转;从地球南极向下看,地球呈顺时针旋转。
2.地球自转的速度
-讲解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如赤道地区自转速度较快,极地地区自转速度较慢。
-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速度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昼夜更替、地方时差等。
1.1 地球的自转学案湘教版(2025年)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4.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5.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地理课件的演示,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说出晨昏线的特点并学会判断晨线、昏线。
(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际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3.联系现实生产和生活,计算不同地点的地方时和区时。
(地理实践力)4.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规律,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2.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的计算3.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教学难点】1.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2.晨昏线的画法;3.时间的计算;【自主预习】一、地球自转1.方向:①。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②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③方向旋转。
2.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均约为④,极点无角速度。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⑤,极点无线速度。
3.周期(1)自转一周需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⑥。
(2)一昼夜为24小时,为一个⑦。
二、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1)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2)分界线⑧: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
⑨: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
2.昼夜交替(1)原因:地球自转。
(2)周期:24小时,即一个太阳日。
(3)意义:各地温度发生⑩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即现象。
【素养培育】天和核心舱由长征五号B 遥二运载火箭搭载发射,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494秒后,天和核心舱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2时36分,天和核心舱的太阳能帆板两翼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任务取得成功 。
1.1地球的自转(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1.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约24小时)。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昼夜更替:地球自转导致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不同区域,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的地方时存在差异,形成时间带。
-星星的运动:地球自转导致天空中的星星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1.1地球的自转(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的“1.1地球的自转”这一章节中,地球自转作为地理学科的基础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地球运动规律、地理现象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案例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当前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地理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生活实例阐述地球自转带来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地球运动规律的认识,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请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请阐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2.作业要求: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教学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的动态图像、日出日落等美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这种情境创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地球自转的概念,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首先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态图像,让学生对地球自转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随后,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为什么会昼夜更替吗?”“地球自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接着,简要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高中地理 1.3.1《地球的自转》导学案(含答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结合实例,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3.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一、地球的自转1.自转概况(1)概念和方向:地球围绕地轴自①____向②____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③____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④____时针旋转。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
由于选取参照物不同自转周期不同,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⑤________日,它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⑥______,所用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⑦________日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续相交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360°59′,所用时间为⑧____小时。
(3)速度:自转角速度除⑨____________外,其他各地○10________,都为⑪________/时;自转线速度则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⑫________。
2.自转的地理意义(1)导致⑬____________现象,其周期为24小时,使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2)使地球上⑭____________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⑮____________力的作用产生偏向。
该力只作用于⑯________运动的物体,始终⑰________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并随着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
北半球⑱______偏,南半球⑲________偏,沿⑳________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
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二、地方时、区时、时区与日界线1.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21__________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2____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1.1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第一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开篇第一节,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是较难的一节内容。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
一是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况。
这部分内容讲解了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速度。
二是讲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也是三个方面,昼夜交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和时差的产生。
第二部分是难点也是重点,是着重讲解的部分。
【教学目标】区域认知:结合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对比不同地区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表现。
综合思维:结合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分析地球自转的三要素——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地理意义,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参观当地天文馆,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人地协调观:掌握地球自转在方向、周期、速度及意义等方面的特点及其规律,养成你们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地球自转的三要素——方向、速度。
(重点)2.地球的自转的三大地理意义。
(重点)3.地球的自转的三大地理意义。
(难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行。
(1)这一时刻,全世界是否处在同一天?(2)什么情况下,全世界同属“今天”?【学生】回答【老师】点评【老师】总结两条日界线:国际日界线: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
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
5.当北京时间为正午12点时,印度首都新德里(82.5°E)的时刻是()A.9点B.10点C.9点30分D.10点30分6.下列不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是()A.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B.“生物钟”现象C.长江右岸较左岸冲刷显著D.昼夜现象7.读地球光照图(阴影部分代表夜半球),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GH线是(填“晨”或“昏”)线,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D点的地方时是,与D点地方时相同的点是。
C点的地方时比D点要(填“早”或“晚”)。
(3)从B地水平运动到C地的物体会向(填“东”或“西”)偏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导学案
【学习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对比不同地区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表现。
综合思维:结合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分析地球自转的三要素——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地理意义,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参观当地天文馆,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人地协调观:掌握地球自转在方向、周期、速度及意义等方面的特点及其规律,养成你们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地球自转的三要素——方向、速度。
(重点)
2.地球的自转的三大地理意义。
(重点)
3.地球的自转的三大地理意义。
(难点)
【知识梳理】
一、地球自转
1 、自转方向
(1)概念:地球围绕自向旋转,称为地球的。
地轴为自转的旋转轴,它的北端指向永远。
(2)自转方向,北极上空看,地球_____时针方向旋转。
南极上空看,地球_____时针方向旋转。
2、自转周期
(1)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恒星日,时间长度是小时分秒。
(2)以太阳为参照物,一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是小时。
3、自转速度
(1)自转角速度:除外,地表任何地点均相等,约为;
(2)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极点为。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1)产生昼夜:地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昼:_____着太阳的半球,黑夜:_______着太阳的半球,晨昏线:______半球与_____ 半球的分界线。
(3)昼夜交替:地球_______。
晨昏线把地球______为昼夜两个半球。
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_____入_______。
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______入_____。
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
北半球向_______偏,南半球向_________偏,赤道_____偏。
地转偏向力随________的增高和物体水平运动________的增加而加大。
3、产生时差
(1)地方时:因_______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刻____。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______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_______分钟。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______。
(2)区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________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统一时间,也叫标准时。
世界不同地区,时差为______小时。
(3)国际日界线:大体沿_______经线穿行的折线。
东西12区的时刻_______,日期相差____。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P4,图1-5
(1)比较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
【合作探究】P4
假设地球是正球体(R=6371km
),完成下表。
【合作探究】P5
(1)根据对珊瑚化石生长纹的研究,在距今3.7亿年前,1年约有400天。
这一地理现象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在怎样的变化?
(2)导致其变化的可能是什么?
【合作探究】P2,图1-1,1-2
(1)火箭残骸坠落在发射点以东的原因。
(2)从提高火箭残骸坠落的安全性方面考虑,文昌发射基地有何地理位置的优势。
(3)与酒泉、西昌、太原等较高纬度的发射基地相比,从文昌基地发射运载火箭,同型号火箭的推力会增加10%左右。
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合作探究】P9
(1)2008年8月8日20时,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
这一时刻,全世界是否处在同一天?
(2)什么情况下,全世界同属“今天”?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地都一样
B.各地都不等
C.纬度不同线速度不同
D.经度不同角速度不同
2.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每天大约向东转过15°②南半球与北半球速度不均匀
③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均为每小时15°④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我国发射载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与赤道上的对应点相比()
A.运转方向相同,角速度不同
B.运转方向不同,角速度相同
C.运转方向相同,线速度不同
D.运转方向不同,线速度相同
4.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晨昏线总是与经线重合
B.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晨昏线不断东移
C.晨昏线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的
D.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5.当北京时间为正午12点时,印度首都新德里(82.5°E)的时刻是()
A.9点
B.10点
C.9点30分
D.10点30分
6.下列不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是()
A.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B.“生物钟”现象
C.长江右岸较左岸冲刷显著
D.昼夜现象
7.读地球光照图(阴影部分代表夜半球),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GH线是(填“晨”或“昏”)线,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D点的地方时是,与D点地方时相同的点是。
C点的地方时比D点要(填“早”或“晚”)。
(3)从B地水平运动到C地的物体会向(填“东”或“西”)偏转。
从C地水平运动到E地的物体会向(填“东”或“西”)偏转。
从C地水平运动到D地的物体偏。
1.C
2.B 3.C 4.D 5.C 6.D
7.(1)晨顺着地球自转方向,GH线是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交界线。
(2)8时 A 早(3)西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