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A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Food Analysis)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学时:32课程学分:2课程代码: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仪器分析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限定选修课程,是根据食品的特点,利用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对食品的品质和卫生进行分析检验的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
食品分析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和食品安全的一门科学,任务是依据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按照制订的技术标准,对食品工业生产中的物料(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副产品等)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和有关工艺参数及污染与残留物及掺假等指标进行检测。
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方法考察、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以及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本课程以食品中一般成分分析为主,兼顾食品添加剂和有害物质分析。
本课程教学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食品分析检验的历史与发展方向。
2.理解食品分析检验在食品工业与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3.掌握食品分析检验的内容。
4.熟练掌握怎样选择一种食品分析检验的方法。
主要内容:第一节食品分析检验的性质、性质第二节食品分析检验的内容第三节食品分析检验的方法及其发展方向第二章食品分析检验的基本知识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食品分析检验的国内外标准与法规及其发展。
2.理解食品分析检验方法选择的重要性。
3.掌握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方法,会处理实验数据。
4.熟练掌握样品的概念,样品预处理的原理。
主要内容:1 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2 分析方法的选择3 国内外食品分析标准简介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第三章水分的测定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水分测定的新方法及其发展。
2.理解食品中水分测定的重要性。
3.掌握重量法的原理及操作。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食品分析学分与学时: 3学分,60学时(理论课54学时、机动1周4课时、复习考试1周2课时))课程性质:选修课授课对象:生物工程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食品分析是食品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基本营养成份、食品添加剂、食品中有害物质等理化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并了解几类食品的卫生检验,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分析操作,并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其科学研究的才能。
三、学时安排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绪论教学目的:介绍食品分析的定义、发展历史及发展方向。
基本要求:掌握食品分析的定义,领会食品分析的作用和内容,了解食品分析的发展趋势。
重点与难点:食品分析的定义,食品分析的内容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小组讨论主要内容:食品分析的定义和作用、食品分析的内容和方法、食品分析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教学目的:介绍食品分析样品采集与处理的一般知识。
基本要求:了解采样的种类和数量要求,掌握食品分析中样品预处理的方法,明确本章的基本概念。
重点与难点:样品的制备与处理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主要内容:样品的采集、制备及保存,样品预处理,分析方法的评价,食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第二章比重法、折光法及旋光法教学目的:介绍比重法、折光法及旋光法的概念、原理及测定方法。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比重法、折光法和旋光法的测定原理、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熟练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够检验食品搀假情况及加工、运输、储藏过程中的污染情况。
重点与难点:比重法、折光法和旋光法的测定原理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主要内容:比重法、折光法和旋光法的测定原理、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第三章水分的测定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各种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食品中水分含量;掌握食品中水分存在的形式以及常见的几种水分测方法;熟练掌握重量法测定水分的原理及操作技术。
《食品分析实验A》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食品分析实验AFood Analytical Experiment A课程代码:09410064学分:1学时:32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教材或实验指导书:(选填)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食品分析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动手能力的主要课堂之一,《食品分析实验》能够让学生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对食品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和卫生状况进行分析检测,有效的加强对食品分析检测原理的理解、检测技术的掌握及检测方法的学习。
本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在食品营养成分分析、安全性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能力。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
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食品分析实验》是一门独立的理论结合实践,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和卫生状况的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运用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对食品工业生产中的物料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和有关工艺参数进行检测,为控制和管理生产、保证和监督食品的质量以及食品新资源和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探索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通过实验的锻炼,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对树立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1. 知识方面1.1 了解食品分析的任务、意义和内容;1.2 掌握食品成分分析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1.3 掌握食品分析相关实验的基础操作规范和标准。
2. 能力与素质方面2.1掌握食品分析中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熟悉常见食品成分的测定方法,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进行评价;2.2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及实验报告的撰写;2.3 通过实验的锻炼,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可以独立选用或搭建实验装置,使学生具备从事食品检验、食品品质控制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方法考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食品分析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食品分析是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中各成分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这包括食品各种营养成分的分析、各污染成分的分析、食品辅助材料的分析及食品的感官鉴定。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以食品营养成分的分析为基础,内容有食品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分析;各污染成分的分析;食品辅助材料的分析及食品的感官鉴定。
三、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原料学、食品营养学等课。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食品中各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为重点内容。
难点在于对食品分析方法中各关键环节的掌握。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实践与多媒体相结合。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和专题讨论,加深对分析测定基本原理的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
通过学习,掌握食品分析基本理论及操作要点,学会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食品分析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2.重、难点提示重点是食品分析的内容;难点是食品分析的内容。
第一章样品的采取、制备、处理与保存(4学时)1.教学内容(1) 样品的采取;(2) 样品的制备与保存;(3) 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2.重、难点提示重点是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难点是样品的预处理。
第二章水分的测定(4学时)1.教学内容(1) 食品的水分含量及水分的存在形式;(2) 常见的水分测定方法。
2.重、难点提示(1) 重点是重量法。
(2) 难点是重量法。
第三章灰分的测定(4学时)1.教学内容(1) 灰分的概念;(2) 总灰分的测定;(3) 水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2.重、难点提示(1) 重点是总灰分的测定;(2) 难点是灰化的过程。
第四章酸度的测定(2学时)1.教学内容(1) 总酸度的测定;(2) 挥发酸的测定及pH值的测定。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食品分析二、课程代码:FA1001三、学时:32学时(2学时/周,16周)四、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五、先修课程:无六、课程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1.《食品分析与检验》,马伟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2.《食品检验学》,梁晓辉等,科学出版社,2024年。
参考书目:1.《食品质量分析导论》,宋鹏华等,科学出版社,2024年。
2.《食品化学与分析》,丁现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3.《食品科学与技术概论》,胡泽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4年。
七、课程目标:本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食品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提供给学生食品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监测方面的重要方法和技术。
八、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周:食品分析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学时)-食品分析的定义和分类-食品分析的作用和意义第二周: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处理(2学时)-食品样品采集的原则和方法-食品样品处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第三周:食品成分分析(2学时)-食品中水分的分析方法和仪器-食品中糖分的分析方法和仪器-食品中脂肪的分析方法和仪器-食品中蛋白质的分析方法和仪器第四周:食品污染物分析(2学时)-食品中重金属的分析方法和仪器-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和仪器-食品中添加剂的分析方法和仪器第五周:食品微生物检验(2学时)-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和仪器第六周:食品质量控制(2学时)-食品质量控制的目标和原则-食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技术第七周:食品安全监测(2学时)-食品安全监测的概念和目标-食品安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第八周:食品添加剂分析(2学时)-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和作用-食品添加剂的分析方法和仪器第十周:食品味觉分析(2学时)-食品味觉的基本原理和分类-食品味觉分析的方法和仪器第十一周:食品色泽分析(2学时)-食品色泽的基本原理和分类-食品色泽分析的方法和仪器第十二周:食品香气分析(2学时)-食品香气的基本原理和分类-食品香气分析的方法和仪器第十三周:食品口感分析(2学时)-食品口感的基本原理和分类-食品口感分析的方法和仪器第十四周:课程总结与复习(2学时)九、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2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等;2.实验报告(30%):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3.期末考试(50%):结合书面和实际题型,全面考察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能力。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doc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食品分析英文名称:Food Analysis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48总学分:3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二、本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能够掌握食品分析检验的基础理论、仪器分析的原理。
能够结合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基础知识,根据食品分析的特殊性,正确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及适用范围,根据实际需要会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通过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环节由课堂讲授和讨论为主。
课堂讲授内容由教师讲授和部分学生讲授组成。
第一次上课时,教师要给学生说明本课程教学内容、时间安排、授课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学生根据兴趣查找资料,自由选择主讲内容,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进行点评、补充并总结。
学生没有选择的内容由教师讲授。
在课堂讲授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讨论教学时间可灵活掌握。
教师提前布置讨论内容,学生结合各种测定方法的特点、性质进行准备,实习期间在企业化验室的学生可以结合实习情况进行讨论,也可根据课堂教学情况临时拟定讨论题目。
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布置课下作业,作业包括后面课堂内容需要准备的作业和课后作业。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食品分析基本知识(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并正确应用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
2、教学要求: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生了解食品检验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检验内容、检验方法、常用的技术规范术语;了解试剂的种类及使用;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保存及使用;了解食品检验记录单、报告单的内容,填写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食品分析2.课程英文名称:Food Ananlysis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5.总学时:90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36学时)6.总学分:5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食品分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
食品分析是专门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食品分析课程的重要性,明确食品分析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使学生能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对食品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以及对食品的感官进行鉴定等原理。
能应用已学的知识独立的分析食品样品。
通过食品分析,为控制和管理生产、保证和监督食品的质量,为仪器新资源和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实施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第1章绪论(4学时)一、教学内容1.1绪论1.2食品的感官鉴定二、教学要求基本知识点:绪论内容中包括食品分析的性质和任务:食品分析的内容、范围;食品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及结果的表示;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所采用的方法。
让同学对食品分析课有个大概的了解。
如何做到分析数据具有可靠性从那些方面着手:对仪器分析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重点:初步认识食品分析涉及内容,感官评价的基本知识。
难点:感官评价基本知识的掌握2.第2章样品的采集、制备、处理与保存(4学时)一、教学内容2.1样品的采集、制备及保存2.2样品预处理2.3分析方法评价2.4食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二、教学要求基本知识点:本章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采样方法,掌握了解样品的制备与处理,明确本章的基本概念。
重点:了解样品的制备与处理。
难点:样品制备和处理方法的注意事项。
3.第3章比重法(食品的液态比重的测定)(4学时)一、教学内容3.1 感官检测法3.2液态食品的比重二、教学要求基本知识点:本章介绍液态食品物理量比重的测定,如测牛奶的比重、测糖液的比重等。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食品分析3.学时/ 学分:51/3 (其中理论27/2)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5.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6.面向对象:生物工程专业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课程2.课程目标食品分析是食品类有关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食品营养成分、污染物质及辅助材料添加剂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熟悉食品分析的发展方向;了解掌握食品的感官鉴定的方法。
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化和仪器分析等知识应用于食品生产,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食品科研的水平。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1 学时)(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食品分析的内容;2.了解食品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方法;3.了解食品分析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具体内容1.食品分析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2.食品分析的内容。
3.食品分析方法及发展方向。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 食品分析的性质、任务和作用,食品分析的内容。
2.难点: 食品分析的方法和发展方向。
(四)思考题1. 食品分析的方内容?2.食品分析的方法及发展方向?食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4.1误差的来源 4.2控制和消除误差的方法 4.3 分析数据的处理5 国内外食品分析标准简分5.1建立分析标准的意义及作用 5.2国内食品分析标准 5.3 国际食品分析标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食品样品分析的程序; 采样、检样、原始样品、 平均样品;四分法; 样品的预处理。
2.难点:分析方法的选择;食品分析的误差和数据处理。
(四)思考题 1. 什么事随机抽样?第二章 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 (3 学时)(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 掌握了解样品的制备与处理, 明确本章的基本概念;2. 熟悉食品分析的误 差与数据处理;3. 了解如何对食品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分析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Food Analysis课程编号:0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 2.0学时:(其中: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独立设课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开课部门: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科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食品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食品中营养成分、主要有害物质以及食品添加剂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明确分析对象与分析方法的联系以及方法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学会选择分析方法并对食品样品进行分析检测;了解部分仪器(阿贝折光仪、旋光仪、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了解食品分析方法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后续食品分析实验、食品检验、食品物性与感官评定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论文)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单元绪言( 2 学时)[知识点]食品分析的任务和作用;食品分析的内容;食品分析方法;分析检测的基础知识。
[重点]食品分析的概念;食品分析的内容;食品分析的任务和作用。
[难点]食品分析的方法。
[基本要求]1、识记:食品分析的概念;食品分析的内容;食品分析的任务和作用;精密度、准确度的概念;有效数字运算规则;数字修约规则。
2、领会:食品分析方法及发展方向。
3、简单应用:辩认法定计量单位与非法定计量单位。
4、综合应用:说明食品分析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样品的采取、制备、处理与保存( 2 学时)[知识点]样品的采集原则和方法;样品的制备与预处理方法;样品的保存。
[重点]样品的采集;样品制备与预处理。
[难点]样品预处理方法。
[基本要求]1、识记:正确采样的意义;正确采样的原则;采样的一般方法。
2、领会:样品的制备和预处理方法。
3、简单应用:样品保存的目的和方法。
4、综合应用:正确采样的意义和原则。
第三单元水分和水分活度的测定( 2 学时)[知识点]食品的水分测定意义;食品中水分的存在形式;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水分活度值测定意义和测定方法。
[重点]干燥法测定水分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水分活度的概念及意义。
[基本要求]1、识记:食品中水分的存在状态和测定意义;干燥法测定水分的原理。
2、领会:水分活度的概念及测定意义;蒸馏法、卡尔·费休法测定水分的原理和方法。
3、简单应用:比较常压干燥法、减压干燥法和蒸馏法(共沸蒸馏)测定水分的原理和适用范围;根据样品性质选择正确的方法测定水分含量。
4、综合应用:设计一个完整的用常压干燥法测定食品中水分含量的实验方案(包括:原理、仪器、主要试剂、操作步骤、结果计算公式、注意事项)。
第四单元酸度的测定( 2 学时)[知识点]酸度的概念及测定意义;食品中酸度的分类;食品中酸度的测定方法。
[重点]总酸度和挥发酸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难点]酸度计的使用。
[基本要求]1、识记:酸度的测定意义;总酸度、挥发酸、有效酸度和滴定度的基本概念;总酸度和挥发酸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领会:有机酸的种类和来源;酸度计的使用。
3、简单应用:牛乳酸度的测定与计算;滤液有颜色的处理方法。
4、综合应用:设计一个完整的测定食品中总酸度含量的实验方案(包括:原理、仪器、主要试剂、操作步骤、结果计算公式、注意事项)。
第五单元脂类的测定( 4 学时)[知识点]脂类物质的概念和测定意义;脂肪的作用、来源、分类及存在形式;油脂提取剂的选择及样品预处理;脂类测定方法;油脂贮藏后的品质鉴定。
[重点]提取剂的种类、优缺点及使用选择;脂类的索氏提取法。
[难点]脂肪测定方法特点及实用范围。
[基本要求]1、识记:粗脂肪、总脂肪、游离脂肪和结合脂肪的概念;提取剂的种类、优缺点及使用选择。
2、领会:脂肪的作用、来源、分类及存在形式;食品中脂肪的含量及测定意义;酸价、过氧化值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3、简单应用:比较索氏提取法、酸水解法和碱性乙醚水解法测定脂肪的原理、适用范围和测定结果。
4、综合应用:设计一个完整的用索氏提取法测定食品中脂类含量的实验方案(包括:原理、仪器、主要试剂、操作步骤、结果计算公式、注意事项)。
第六单元蛋白质及氨基酸的测定( 4 学时)[知识点]蛋白质的组成、性质和测定方法;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及测定意义;氨基酸的定性反应和定量测定;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重点]凯氏定氮法的测定原理与方法;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难点]凯氏定氮法的测定原理与方法。
[基本要求]1、识记:蛋白质的组成、性质和测定依据;氨基酸总量的测定方法。
2、领会:双缩脲法、水杨酸比色法、紫外线吸收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双指示剂甲醛滴定法、电位滴定法、茚三酮比色法测定氨基酸的原理和方法;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方法。
3、简单应用:比较双指示剂甲醛滴定法、电位滴定法、茚三酮比色法测定氨基酸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4、综合应用:设计一个完整的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实验方案(包括:原理、仪器、主要试剂、操作步骤、结果计算公式、注意事项)。
第七单元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2 学时)[知识点]糖类的组成和功能;糖类的分类和性质;糖类的提取与澄清;糖类的测定方法。
[重点]直接滴定法测定可溶性糖类。
[难点]直接滴定法测定可溶性糖类。
[基本要求]1、识记:糖类的概念、分类和测定意义。
2、领会:根据不同样品进行澄清剂的选择。
3、简单应用:高锰酸钾滴定法、碘量法测定还原糖法的原理;蔗糖、淀粉和粗纤维的测定原理。
4、综合应用:.设计一个完整的用斐林试剂法测定还原糖含量的实验方案(包括:原理、仪器、主要试剂、操作步骤、结果计算公式、注意事项)。
第八单元维生素的测定( 2 学时)[知识点]维生素的概念;维生素的生理特点和分类;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重点]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难点]维生素A的测定、β—胡萝卜素的测定、维生素C的测定。
[基本要求]1、识记:维生素的概念、生理特点和分类。
2、领会:胡萝卜素的纸层析法原理;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的原理。
3、简单应用:比较用荧光法、比色法和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的原理。
4、综合应用:试述用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的原理和方法,说明在测定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第九单元灰分的测定及灰化方法( 2 学时)[知识点]灰分的概念、分类及测定意义;总灰分的测定;水溶性灰分和酸不溶灰分的测定;灰化方法。
[重点]总灰分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难点]总灰分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基本要求]1、识记:总灰分的测定方法;灰分的概念、分类及测定意义。
2、领会:水溶性灰分和酸不溶灰分的测定;熟悉灰化方法及合理选择助灰剂。
3、简单应用:分析灼烧后的残留物质成分。
4、综合应用:设计一个完整的用灼烧重量法测定食品中灰分含量的实验方案。
(包括:原理、仪器、主要试剂、操作步骤、结果计算公式、注意事项)。
第十单元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2 学时)[知识点]微量元素的组成、存在、分类及作用;样品的处理与制备;微量元素的测定方法。
[重点]微量元素(铁、铜、锌、碘、钙)的测定方法。
[难点]微量元素测定方法的选择。
[基本要求]1、识记:矿物质、干法消化和湿法消化的概念。
2、领会:微量元素的分离与浓缩方法;样品的处理与制备方法;加碘食盐中碘的定性测定原理和方法。
3、简单应用:铜试剂比色法测定铜的原理和方法;双硫腙比色法测定锌的原理和方法;高锰酸钾法和EDTA滴定法测定钙的原理和方法;比色法和滴定法测定钙的原理和方法。
4、综合应用:比较硫氰酸盐比色法和邻菲罗啉比色法测定铁的原理和方法。
第十一单元食品添加剂的测定( 2 学时)[知识点]添加剂的概念、作用和分类;天然食品添加剂;化学合成添加剂;甜味剂的测定;防腐剂的测定;发色剂的测定。
[重点]亚硝酸盐的比色法测定。
[难点]样品处理方法。
[基本要求]1、识记:添加剂的定义;添加剂的作用;天然食品添加剂和化学合成添加剂的概念;食品添加剂的测定方法。
2、领会:糖精钠、苯甲酸、山梨酸和硝酸盐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3、简单应用:食品添加剂的测定意义。
4、综合应用:.设计一个完整的用比色法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方案(包括:原理、仪器、主要试剂、操作步骤、结果计算公式、注意事项)。
第十二单元食品中污染物的测定( 4 学时)[知识点]食品中污染物的来源、种类与危害;重金属Pb、Gd、Hg的测定;砷的测定;原子吸收仪测定重金属的原理和方法;农药残留量及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重点]铅、砷的化学测定方法。
[难点]双硫腙比色法测定Pb。
[基本要求]1、识记:污染物的概念;食品中污染物的来源、种类与危害;双硫腙比色法测定Pb;双硫腙比色法测定Cd、Hg的原理。
2、领会:原子吸收仪测定重金属的原理和方法;农药残留量及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3、简单应用:比较双硫腙比色法测定Pb、Cd、Hg的异同;比较银盐法和砷斑法测定砷的原理和方法。
4、综合应用:.设计一个完整的用双硫腙比色法测定食品中铅含含量的实验方案(包括:原理、仪器、主要试剂、操作步骤、结果计算公式、注意事项)。
[学时分配]四、教学方法与手段食品分析内容单调枯燥,本门课程采用传统教学与媒体教学有机融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动画课件、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直观、形象、轻松地学习。
五、考核要求、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明确分析对象与分析方法的联系以及方法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学会选择分析方法并对食品样品进行分析检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形式: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作业和学习态度考查相结合。
成绩评定:课程考核选择百分制模式,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即期末闭卷考试成绩70%、平时作业成绩20%、学习态度考查(课堂回答问题、讨论等)成绩10%。
六、选用教材、讲义和主要参考书1、教材:《食品分析》杨严俊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1月2、参考书《食品分析》侯曼玲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食品分析》王水华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食品分析》无锡轻工大学、天津轻工学院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2月《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标准手册》杨惠芬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年5月七、大纲说明1.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主要讲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阐明测定原理,突出分析对象和分析方法间的联系;强调方法的适用对象与范围;讲授时重点突出、难点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