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辨证(1)

合集下载

三焦的辨证

三焦的辨证
---- 阻塞机窍
3.邪在下焦(温病后期)
脏腑定位:肾、肝为主 临床表现:
1)肾精耗损: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 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 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2)虚风内动: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 动,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温病的辨证体系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
三焦的含义
从地位性质上来讲:三焦是六腑之一 。 从形态上来讲:三焦有名无形,是躯体之内、
脏腑之外,分布于人体胸腹腔的一个大腑。 从总体功能上来讲,三焦是气机的通道、气化
的场所 。 从部位划分来讲:分上、中、下三焦,包含相
关的脏腑器官。
三焦划分不单纯根据部位,还结合三焦及脏腑功能
下焦病转归
1.正气较盛,正能敌邪---外出而愈 2.阴精耗竭,阳气失于依附---阴竭阳脱(死亡)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1.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上焦肺

中焦脾胃

上焦心包

下焦肝肾
2.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各有侧重,临床须有机配合运用
卫气营血辨证客观反映温邪入侵人体后,人体的防卫功 能、脏腑的气机和功能,机体的营养物质所发生的 病理变化,它揭示温病发生和发展规律,把温病变 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基本上符合临床实际情况。 适用于辨析病变的阶段、浅深和轻重。
三焦辨证的证候与病理
1.邪在上焦(初期)
脏腑定位:手太阴肺及手厥阴心包为主
临床表现: 邪袭肺卫:病机:温邪犯肺,肺气失宣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完整版)三焦

(完整版)三焦

有趣的是,在中医学中,类似三焦的 空间概念还有“气门”、“玄府”、“腠 理”。
“玄府” 即“气门”,《内经》也称汗孔,因 其能“发泄经脉荣卫之气”。是荣、卫之气流通往 来的通道。另外,气门是皮毛的组成部分,肺与皮 毛相表里,汗孔(即气门),还有“助肺呼吸,供 气出入”的作用。此外,还是汗液外排的通道,从 而还具有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总之,是清浊气体 交换、津液代谢的场所。
(二)部位之三焦
上焦
中焦
下焦
部位
膈以上 膈以下,脐以上 脐以下
主要脏腑 心、肺 脾、胃、肝、胆、小肠 肾、膀胱、
大肠、女子胞
功能特点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用药特点 治上焦如羽 治中焦如衡
治下焦如权
非轻不举
非平不安
非重不沉
总之:三焦是一个多层面使用的复杂概念, 即脏腑之三焦、部位之三焦、辨证体系之三焦。 不同层面的三焦,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教材 上的表述含混不清,逻辑混乱,眉毛、胡子一 把抓。不利于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客 观上又给我们的学术争鸣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定义为: “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作为 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功能,有名有形;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 个部位的划分,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功 能和各自的生理特点。”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问题:既已定义“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其概念的 外延就难以涵盖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在内。
三焦的第二个功能是“通行元气”,指三焦为元 气升降之道路。《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 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指出三焦 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通达脏腑组织的道路。所以, 三焦正常,则气道通畅,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反之,三焦失常,气道壅滞,则必致气滞胀满。《灵 枢·邪气脏腑病形》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 坚……留则为胀。”足见三焦乃气机运动的空间和通 道。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展开全文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吴鞠通继叶氏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而创立的又一种温病辨证纲领,其临床意义与卫气营血基本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

其以三焦为纲,把卫气营血的分证方法贯穿其中,使温病的辨证更加完整,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的某些不足之处。

(一)三焦辨证产生的理论依据三焦辨证的产生也是源于《内经》的有关论述。

《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把三焦看作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又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论述了三焦不同功能。

“上焦如雾”,主要是指心肺的输布气血作用;“中焦如沤”,主要指脾胃的受纳、消化和转输水谷精微等作用;“下焦如渎”,主要指肾与膀胱的排泄作用。

另外,《灵枢·本输》还说:“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把三焦看作是人体最大的腑,水液运行的通道。

基于《内经》的论述和临床的实践,吴氏认识到温病的一切病变都是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故创立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

(二)三焦的证候特点1.上焦证候上焦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

手太阴肺的病变又有在卫在气之分。

在卫者即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症,亦即叶氏所说的卫分证。

在气者,即见身热汗出,不恶寒,口渴,喘咳气急,或咯吐黄稠黏痰,苔黄,脉滑数等。

热入上焦心包络者,即病属营分,症见身热灼手,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謇肢厥等。

2.中焦证候中焦证主要是指脾胃的病变。

病变在胃者,主要是温热之邪所致,表现为阳明无形热盛或有形热结之证,正如吴鞠通所说:“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病变在脾者,主要是湿邪或湿热之邪所致,表现为湿困中焦或中焦湿热证候,临床可见身热不扬,脘痞腹胀,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苔白厚腻或黄腻,脉濡缓或濡数等症。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第四节 其他辨证
一、六经辨证
• 六经辨证概述 •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 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
的关系
(一)太阳病证
• 概念: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正邪抗争 于肌表所表现的证候,称为太阳病证。
• 临床表现: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苔 白。
• 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 缓。
• 太阳伤寒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痛,脉浮紧。
(二)阳明病证
• 概念:外邪传入阳明胃肠,化热化燥的 证候,称为阳明病证。
• 临床表现: • 阳明经证: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
洪大。以及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 等症。 •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 腹部胀满,疼痛 拒按,大便秘结等症。
(三)少阳病证
脘痞,便溏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下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久羁,深入下焦,损伤 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称下焦病证, 为疾病的后期阶段。
• 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 咽干,甚倦耳聋,脉虚大,或手足蠕动 ,或瘈瘲,甚至时时欲脱
• 热伤营阴: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斑 疹隐隐,脉细数。
• 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 语
(四)血分证
• 概念: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 阶段,也是卫气营血辨证的最后阶段。血分证 以心肝肾病变为主,具有耗血、动血、伤阴、 动风的特点。
• 临床表现:
• 血热妄行:各种出血,发热夜甚,心烦少寐, 舌深绛,脉细数。
(一)卫分证
• 概念:卫分证是指温热邪气侵犯肌表, 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一般常见 于温热病的早期。
•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 并伴见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口微渴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
湿邪郁阻气机——胸脘痞满;
湿热积滞内阻肠道,气机不通——腹痛,便溏不爽
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湿热内盛之象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
苔黄腻、黄浊为辨证要点。
(6)湿阻大肠证:
指在湿热性温病过程中,湿浊闭阻于肠道,
湿浊之气不得下降而蒙上的证候。
本证多因湿热之邪流连气分,阻滞肠道,传
汗出、口渴、咳喘气促为主要表现
(3)湿热阻肺证:
湿热性质的病邪亦可犯于肺,出现卫受湿遏, 肺气失宣的病机变化。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
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
证要点。
主要病机变化:湿郁卫表,肺失宣降
• 即吴鞠通所说:“肺病湿则气不得化。”
① 对温病病位的概括:三焦主化气行水,将五脏六腑 划入三焦,以此说明病机演变,能正确辨别病位。 ② 揭示温病传变的规律:三焦辨证虽然具有脏腑辨证 的性质,但与内科的脏腑辨证不尽相同。三焦辨证 反映了温邪的传变,“始上焦,终下焦。” ③ 指导温病的治疗:“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 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理论的产生:
•吴鞠通倡导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历取前贤精妙,考之《内经》,
参以心得” ,仿《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体例, 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温病病位从上、中、 下三焦进行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一纵一
横,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温病的病变本质,形成
了较为完整的温病辨证体系。
Q:三焦辨证有何意义?
另外,还有因邪热损伤肠络,血溢肠间,而
致肠腑蓄血者,症见身热夜甚,神志如狂,大便
色黑等
吴又可说:“尽因失下,邪热久羁,无由以泄,

姚梅龄三焦辨证

姚梅龄三焦辨证

姚梅龄三焦辨证三焦为六腑之一。

关于它的有形、无形以及实质究竟是什么,历来争论颇多,迄今尚未取得统一认识,因而它的具体病变也很少明确指出。

这属于祖国医学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一大专题,此处无法详细讨论。

现在只就我有限的水平,个人初步认为:三焦应该是一个有形的脏器,它的实质应该是人体内遍布胸腔、腹腔的一大网膜(包括胸膜、肋膜、膈膜、腹膜等等)。

所有脏腑都分居在它上、中、下三个地带,受着它的包裹与保卫。

同时心包络与它相为表里,肌腠(腠理)为它的外应。

它的功能主要是行水。

不过,水在它的上、中、下的不同历程当中,可以产生“上焦如雾(如水之蒸)、中焦如沤(如水之泡沫)、下焦如渎(如水之沟渠)”的不同生理现象。

同时它又为肾之火腑,主宣通气、血、津液。

所以它的病理变化,绝大多数为水饮泛滥,形成肿胀,少数为气郁(气分)血瘀(血分)。

但气郁则水不行,血不利则为水,仍与“水分”密切相关。

其发病虽有上、中、下的侧重不同,但每互相牵涉,甚则弥漫三焦。

其致病来源虽往往来自分居当地的脏腑,但于共同症状之中,仍有焦膜病变的特点存在。

现在按上焦、中焦、下焦病变分别简介如下:1 上焦病变病多来自心肺。

初则胸中清阳之气为寒、饮、湿热、痰浊所郁,其后有形之邪水饮、痰浊亦可流布胸、胁。

可参看“肺病辨证”的寒饮、热痰,“心病辩证”的水气凌心、阴寒凝闭等章节。

1.1气郁胸中气塞胸闷,呼吸短促,或兼喘息咳唾者,为湿痰壅阻,上焦焦膜气机被郁致胸痹,进而影响肺气难以肃降而上逆所致,治疗可选用《金匮》茯苓杏仁甘草汤或橘皮枳实生姜汤,合苏子降气汤。

药用茯苓、杏仁、甘草、法夏、紫苏子、肉桂、前胡、厚朴、陈皮、当归、生姜。

若胸中气逆甚者,当加枳实。

挟寒则胸背引痛、呼吸咳嗽时比较明显,寸弱、关尺弦,舌淡,苔少白润者,则为寒邪闭胸,上焦焦膜之气痹阻,以致肺气上逆所致,治疗可选《金匮》栝蒌薤白白酒汤,药用栝蒌实、薤白、白酒。

若无成熟的栝蒌实,可改用栝蒌壳、栝蒌子和枳实。

三焦辩证

三焦辩证

三焦辩证三焦辩证中医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三焦辨证的创立,使温病辨证在前人基础上又有了近一步的发展。

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

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

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上焦病症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

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传变趋向:一为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脾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

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中焦病症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

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

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

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

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下焦病症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

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

治宜滋阴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三焦病症标志着温病病变发展过程中3个不同阶段。

其传变过程,虽然自上而下,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六章 三焦辨证

第六章 三焦辨证

• ★ 三焦辨证的特点: • 病位明确,病机具体,证候典型。
二、病程划分与传变规律
(一)三焦病程阶段
心 上焦

脾 中焦

肾、膀胱 下焦

(二)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
始于上焦
则传中焦
上焦病不治
中焦病不治
即 传 下 焦
终于下焦
注意 ★三焦病变传变规律并非固定不变。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证。
邪热壅 肺肺失宣 降 大来自实热 传导不畅发热、痰、喘 腹满,便秘
治则:
•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 “脏腑合治之法”
--《温病条辨》
方药
• 宣白承气汤 宣白--“白”在五行中应“肺”,故“宣
白”实 乃“宣肺”之意。 承气--“顺承胃气”之意。
㈨ 热入心包,阳明腑实
【临床表现】 身热; 神昏谵语,舌謇肢厥; 腹满便秘; 舌质绛,苔黄燥,脉数沉实。
为何“汗出”而用麻黄?
麻黄与桂枝同用则发汗力猛,配石 膏则为辛凉,主在宣透肺热而不在解 表。
麻黄配石膏:不在发汗解表,而在宣肺平喘。
石膏配麻黄:不在清泄阳明,而在清肺中邪热 。
麻黄∶石膏=1∶10或者1∶6 1∶8
㈢ 燥热伤肺
【临床表现】身热、鼻咽干燥,心烦口渴,干咳无痰或 少痰,甚则痰中带血,气逆而喘,胸满胁痛,舌边尖红 赤,苔薄白而燥或薄黄而燥,脉数。
【病因病机】热入心包,阳明腑实。
【诊断要点】身热,昏谵,便秘。
【辨证要点】1.一辨热入心包——心包则身热、昏谵; 2.二辨腑实热结。
【治疗措施】清心开窍,攻下腑实。代表方:牛黄承气汤 。 【方剂】牛黄承气汤 。安宫牛黄丸 生大黄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暑温
暑 风 、 暑厥
发病即可见中焦阳明热盛见证。 起病即呈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见证。
精品课件
10
★.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脏腑)。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 结证。
中下焦同病----阳明热盛,引动肝 风证。
证。
上下焦同病----心营热盛引动肝风
精品课件
11
★. 三焦辨证中顺传、逆传的概念:
【治疗措施】宣肺泄热,凉营透疹。代表方:银翘散去豆豉加味。
精品课件
23

㈤ 湿热阻肺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身热不扬,无汗或少汗,胸 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病因病机】湿热犯肺,卫受邪郁,肺失肃降。
【诊断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治疗措施】芳香宣化,化湿清热。代表方:三仁汤 。
身热不退,朝轻暮重
神识昏蒙,神志似情似昧,时或谵语。
舌苔黄腻
濡数
清化湿热,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
精品课件
27
★ ㈧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临床表现】身热,喘促不宁,痰涎壅滞,潮热腹满便秘, 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病因病机】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病因病机】燥热壅肺,灼伤阴液。
【诊断要点】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鼻咽干 燥,脉数。
【治疗措施】清肺泄热,养阴润燥。代表方:清燥救肺汤。
精品课件
22
★ ㈣ 肺热发疹
【临床表现】身热,咳嗽胸闷,肤肤红疹,疹点红润,舌质 红,脉数等。 【病因病机】邪热郁肺,内窜营分 。
【诊断要点】肤肤红疹、发热,咳嗽 。
精品课件
24

㈥ 热陷心包
本证可参卫气营血辨证部分营分证中的热入心包证。
精品课件
25

㈦ 湿蒙心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临床表现】身热朝轻暮重,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耳聋 目瞑,舌苔垢腻,舌质不绛,脉濡滑等。
【病因病机】湿热留恋,酿蒸痰浊,蒙蔽心包。 【诊断要点】身热朝轻暮重,神识昏蒙,舌苔垢腻。
【治疗措施】清热化湿,豁痰开窍。代表方:菖蒲郁金汤 。
邪在于肺,多为疾病的初起阶段。
精品课件
16
★.上焦病辨证在确认为温病后,应重点辨肺 和心(包)的定位性症状。如:
风寒等。 肺的病变
等。
肺卫郁闭----发热、微恶 肺失宣肃----咳嗽、喘急
谵语。
精品课件
轻则烦躁、
17
★. 注意辨别不同病邪的致病特征。如:
苔腻
湿热性质温病
昏蒙等
胸闷脘痞 神识
胃。
特点: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趋好转,预后较好。
顺传----上焦手太阴肺
中焦足阳明
逆传----上焦手太阴肺
心包。
上焦手厥阴
特点:温邪以脏传脏,发病急骤,病情重笃凶险,预后较差。
顺传涉及上中二焦,而逆传仅位于上焦。
精品课件
12
三、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
㈠ 确定病位,阐明病机。
㈡ 区分证候,揭示传变。
三焦辨证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归纳了温邪作用于三焦所属脏腑所 导致的复杂纷繁的临床症状。
通过三焦辨证可确定温病的病变部位及其浅深层次,确定病变类型及证 候性质,最终为温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三焦辨证理论可用于温热性温病,但更适合湿热性温病的辨证施治。
精品课件
7
二、病程划分与传变规律
㈠ 三焦病程阶段
第六章 三焦辨证
概 说 一、三焦辨证的源流
精品课件
1
㈠ 三焦的概念
1.人体阳气运行的道路:
2.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
3.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4.人体传化之腑中的一腑:
精品课件
2
㈠ 三焦所属脏腑
上焦---包括心(心包)、肺。
中焦---包括脾、胃。
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
胱。
精品课件
26
★温病热陷心包与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治比较表
证型
热陷心包(营)
湿蒙心包(气)
病因 肺卫之邪不解,逆传心包。
湿热痰浊蒙蔽心包
病理 邪热内陷,痰热阻闭,包络被蒙。湿热郁蒸,酿痰蒙蔽心包。
热象 身灼热 症
状 神志 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
舌象 脉象 治法 方剂
舌謇 细数 清心开窍 清宫汤送服“三宝”
精品课件
3
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中 焦如沤,下焦如渎”。
三焦主持人体的气化功能,是水谷精微敷 布运化和糟粕排泄的通道。
精品课件
4
㈡ 三焦辨证的衍生:
汉代张仲景明确以三焦来划分温热病的三种不同病变部位。
金元时期,刘完素将三焦病变作为外感热病的分期。
清代喻嘉言强调温疫的三焦病变定位。
上焦
手太阴肺的病变
温热病初期阶段
中焦
足阳明胃的病变
温热病中期或极期阶段
下焦
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的病变
温热病末期阶段
精品课件
8
★. 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
始于上焦
则传中焦 上焦病不治
中焦病不治
即 传 下 焦
终于下焦
精品课件
9
★.三焦病变传变规律并非固定不变。
湿温
初起病变重心在足太阴脾,而兼邪郁肌表。
清代叶天士论述了三焦所属脏腑病机变化及其治疗方法。
清代薛生白倡导“湿热三焦辨证”。
精品课件
5
㈢三焦辨证的形成:
三焦辨证最终由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完成。
吴鞠通将卫气营血辨证穿插到三焦辨证之 中,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 的完善的温病辨证纲领。
精品课件
6
★ 三焦辨证的特点:
三焦辨证阐述了温邪在病变过程中由上及下、由浅入深所引起的各种 病证的发展变化规律。
精品课件
20

㈡ 邪热壅肺
【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苔黄,脉数等.
【病因病机】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诊断要点】身热,咳喘,苔黄。
【治疗措施】清热宣肺平喘。代表方:麻杏石甘汤
精品课件
21

㈢ 燥热伤肺
【临床表现】身热、鼻咽干燥,心烦口渴,干咳无痰或少 痰,甚则痰中带血,气逆而喘,胸满胁痛,舌边尖红赤, 苔薄白而燥或薄黄而燥,脉数。
在辨析过程中还须注意类证的鉴别、兼、 变证的分析等,全面诊察,方不致有误。
精品课件
18
一、常见的上焦证
精品课件
19

㈠ 邪袭肺卫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 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
【病因病机】温邪犯肺,肺气失宣。
【诊断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治疗措施】辛凉疏卫 宣肺泄热.代表方:银翘散 桑菊饮
㈢ 制法立方,指导治疗。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精品课件
13
温病辨证体系
阶段、实 证为主
脏腑、由 实转虚
三焦辨证
精品课件
卫气营血
温热经纬—王孟英 温病纵横—赵绍琴
14
第一节 上焦病辨证
精品课件
15
邪在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
阴心包的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