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高原病和减压病报告

12-12-高原病和减压病报告
12-12-高原病和减压病报告

王簃兰周志俊第一节高原病

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高原空气稀薄,其特点为气压低、氧分压低。海拔上升到8000m 高度时,大气压(33. 78 kPa)约为海平面(101. 33 kPa)的1/3,吸人气氧分压为7. 47 kPa。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快速进驻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后,人体的呼吸、循环、血液、内分泌及中枢神经系统在短时间内受缺氧及低压、寒冷、干燥、强紫外线等高原环境因素影响,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综合征,称为高原病( highaltitude sickness)或高原适应不全症,或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严重者可出现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危及生命。

【发病机制】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是高原适应生理的重要环节,而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又是各型高原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中氧分压之差随着海拔的增加而缩小,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致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久居高原者,机体逐渐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各种功能相应的改变,以适应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呼吸和循环系统更为明显。初登高原者,由于低氧而通道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为颈动脉窦),间接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早期通气增加,机体可吸入更多的氧气以进行代偿。此过程即人体对高原低氧的适应过程,约需1~3个月可逐渐过渡到稳定适应,称为高原习服。个体的适应差异极大,一般在海拔3000m以内能较快适应;4200~5330m仅部分人,且需较长时间才能适应;5330m左右为人的适应临界高度,易于发生缺氧反应。除海拔高度外,登高速度与劳动强度也能影响高原反应的发生速度和严重程度。寒冷、饥饿(低血糖)、疲劳、精神因素、身体素质差或患上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代谢障碍、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者易诱发高原病。高原病与海拔高度、停留高原时间、个体差异等因素有明显关系。

急性高原病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低氧引起神经激素释放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继之微血管床灌注过度,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加、毛细血管渗出,水肿随即发生。低氧诱导脑血管舒张或其血管舒张效应物如一氧化氮通过激活微血管系统产生头痛,头痛又引起其他症状如恶心、不适,这些就是所谓高原反应。另一种解释是轻度脑水肿引起了高原病的早期症状。两者孰因孰果尚不明确。证据表明,所有到达一定高度的人均存在脑容量增加。急性高原病可能与介体对脑血管扩张的代偿或调节能力失代偿有关.缺氧可引起肺小静脉血管收缩,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

高压;又可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加上缺氧引起的淋巴循环障碍,最终促发肺水肿。血流动力学因素,如持续的血管舒张、脑自主调节受损、脑毛细血管压增高均可能促进水肿形成。低氧诱导的血脑屏障生化学改变可能也很重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诱导的一氧化氮合酶、缓激肽等可能在此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介导作用。

【分类】

高原病多发生于初登山时,特别是在最初几天内,称为急性反应。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者称为慢性反应。

急性高原病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依其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或良性)和重型(或恶性)。轻型即反应型或急性高原反应。重型又分为:脑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水肿)、肺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肺水肿)、混合型急性高原病(即肺型和脑型的综合表现)。另外,还有高原视网膜出血的报道。

慢性高原病(又称蒙赫病)指抵达高原后半年以上方发病或原有急性高原病症状迁延不愈者,少数高原世居者也可发病。中国将慢性高原病分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压和高原低血压)、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脏病与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存在)。

【临床表现和治疗】

(一)急性高原病

1.急性高原反应由低海拔地区进驻高海拔地区数小时到数天内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胸闷、气短、发绀、乏力、食欲缺乏、睡眠障碍、尿少等,经休息或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数日内可缓解或消失。

急性高原反应多发生在24小时内,一般在1~2周内即能适应,症状自行消失。症状重者可对症治疗,采用乙酰唑胺0. 25g口服,每日2~4次,上山前2天起服至登高原后3天。此外,可用适量镇静剂、各种维生素以及氨茶碱等。

2.高原肺水肿发病率约为3%~5%。

近期抵达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具有以下表现之一者:①静息状态时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状痰;②胸部X线检查显示,以肺门为中心向单侧或双侧肺野的片状或云絮状阴影,常呈弥漫性、不规则分布,亦可融合成大片状;可见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增大征象。病理检查双肺有散在片状出血区,肺泡内有纤维蛋白渗出和透明膜形成,毛细血管极度扩张、充血,并在其内有微血栓形成。

增加肺泡和动脉氧供是高原肺水肿的最佳治疗手段。吸氧或降低海拔高度可增加动脉氧分压、减少肺动脉压、亦有利于脑组织功能改善。因此降低海拔高度、补充氧气或两者并用几乎总是有效的。早期充分吸氧,氧流量约每分钟6~8L。有肺水肿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暖,有条件时使用高压氧。防止上呼吸道感染。严禁大量饮水。呋塞米(速尿)20~40mg立刻静脉注射或40~80mg口服,每日2次,为期2-3日。利尿期间宜补钾并观察脱水情况。有烦躁不安和呼吸频率加快时,可用吗啡15mg静脉注射;也可采用0. 25g氨茶碱溶于50%葡萄糖液40ml缓慢静注。静脉缓慢滴入氢化可的松可减少毛细血管渗出及解除支气管痉挛。如症状仍不缓解,可采用气管插管,持续性正压通气并充分给氧。有呼吸和心力衰竭时,应立即采用相应治疗,病情稳定后,转至海拔较低处。

3.高原脑水肿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病。发病率低,约为0.5%,较易引起死亡。见于快速进入4000m以上(少数人可在海拔3000m即可发生)高原者,发病急,多在夜间。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诊断为急性高原脑水肿:①剧烈头痛、呕吐,可伴有不同程度精神症状,如表情淡漠、精神抑郁或欣快多语、烦躁不安,或有步态蹒跚、共济失调;②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朦胧状态、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可出现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③眼底检查出现视盘水肿和(或)视网膜渗出、出血。尸检证明弥漫性脑水肿并伴有微量出血。

治疗应首先连续给氧(95%的氧和5%的二氧化碳),清醒后仍应间断给氧。应用高渗葡萄糖、甘露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细胞色素C等积极治疗以减轻脑水肿,降低脑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以促进恢复。可酌情使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如盐酸山梗菜碱(洛贝林)、尼可刹米(可拉明)等。注意水、盐和电解质平衡以及必要的抗感染措施。必要时可采用气管插管,过度通气,使降低颅压。病情稳定后转至低地继续治疗。

军事医学科学院在国内研制成功的轻便折叠加压舱已经投入应用其内部模拟高度可以降至海平面。起较好治疗作用。

(二)慢性高原病通常发生在年龄20~50岁的男子。按临床表现又分为五种类型,但各类型间表现互有交叉,大多数病例是以肺动脉高压和心脏改变为主的混合型。

1.慢性高原反应有些患者虽在高原居住一定时间,但高原反应症状始终迁延存在,常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有时可有心律失常或短暂性昏厥。应注意体质锻炼,提高对缺氧的适应能力。对症治疗用维生素B6、溴剂等。

2.高原心脏病以小儿为多见,由于对缺氧的代偿能力较差,缺氧引起肺血管痉挛、硬化,使肺动脉压增高。右心室因持续负荷过重而增大,导致右心衰竭。此外,血压增高及血液黏稠度增加等也影响左心室,造成整个心脏

肥大和全心衰竭。缺氧也可导致心肌细胞的水肿、灶性坏死和心肌纤维断裂等。临床症状小儿有发绀、气急、水肿、阵发性咳嗽、夜啼、精神萎靡等。成人有心悸、咳嗽、发绀、水肿、体力衰退等。X线检查时,小儿心脏常呈弥漫性或球形扩大,成人的肺动脉明显突出,肺动脉主干直径常大于1. 5cm。尸检见右心心肌变性,肌纤维广泛断裂,间质增生水肿,肺小动脉中层肌肉增厚,肺动脉干弹力纤维消失。转低地后,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高原心脏病的分级:①轻度:肺动脉平均压> 20mmHg或肺动脉收缩压>30mmHg,且胸部X线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有一项以上显示右心增大。②中度:肺动脉平均压>40mmHg或肺动脉收缩压>60mmHg,右心增大,活动后乏力、心悸、胸闷、气促,并有发绀、轻度肝大、下垂性水肿,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③重度:肺动脉平均压> 70mmHg或肺动脉收缩压>90mmHg,稍活动或静息时出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明显发绀、肝大、下垂性水肿、少尿等。

治疗重点是纠正心力衰竭和防治感染。

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是一种代偿功能。久居高原,缺氧刺激使红细胞生成素增多;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参与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海拔越高,居留时间越久,其红细胞也越多。红细胞增多,则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全血比黏度增高,致循环阻力增加,加重心脏负荷和组织缺氧,产生一系列症状。诊断标准:海拔2500m以上,男性Hb≥210g/L,女性Hb≥190g/L;海拔2500m以下,男性Hb≥180g/L,女性Hb≥160g/L。诊断分级按照症状、体征记分,以确定分级,具体参见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GBZ92-2008附录A。紧急治疗可以考虑静脉放血300~400ml,仅可使症状暂时缓解,以转低海拔地区治疗为宜。

4.高原高血压症初到高原血压升高,主要由于缺氧使小血管收缩、痉挛,循环外周阻力增高,心率加速,循环时间缩短之故。移居高原1年内为适应不稳定期,血压波动明显,而以升高者居多。肾素分泌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均可能对高血压形成有影响。临床表现与慢性高原反应相似,主要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很少引起心、肾损害。返回低地后,血压很快恢复正常。

5.高原低血压症我国患病率为10%左右。临床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发病原因与长期低氧所致组胺含量增多以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有关。久居和世居高原者的醛固酮分泌量显著减少,从而导致血压偏低。多数不需特殊治疗,对症状明显者可酌情对症处理。

职业性慢性高原病的特殊要求:

(1)诊断分级仅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和高原心脏病两类;

(2)慢性高原病的诊断时限:对于符合“高原转低条件”的人员,转至低海拔地区一年后,仍未恢复,结合职业卫生学调查,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后,方可诊断;

(3)高原转低条件。从业人员在高原工作期间男性Hb≥210g/L.女性Hb≥190g/L;肺动脉平均压>25mmHg,且持续3个月未改善,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X线检查有—项显示有右心增大早期表现。

诊断参见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GBZ92。

【预防】

1.对进入高原地区人员,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凡孕妇及有明显心、肺、肝、肾等疾病,高血压Ⅱ期,患有癫痫、严重神经衰弱,消化道溃疡活动期,严重贫血者,不宜进入高原地区。

2.防止急性高原病最好的办法是逐渐登高、逐渐适应。升至海拔2500m以上高度后每24小时内的上升高度不能超过600m,每增加600~1200m就应增加1天时间适应。

3.药物预防可适当采用载氧适应,即在驻地出发前1天或当天,腰间皮下注氧600~1200ml效果肯定,这是急进高原人群或部队集团人群的首选应急措施。载氧加药物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效果更好。乙酰唑胺0. 25g口服,每日2~4次,上山前2天起服至登高原后3天。多种中药,如红景天、丹参、藏天露泡腾片、复方党参片、参芪花粉片、丹参滴丸、诺迪康胶囊等,可防止急性高原病发生,但缺乏严格的临床研究。

4.初入高原时应多食碳水化合物类、多种维生素和易消化食品。禁止饮酒。减少体力劳动,以后视适应程度逐步增加劳动量。注意保暖,防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高山病症状者,睡眠时最好采取半卧位,以减少右心的静脉回流和肺毛细血管充血。

5.注意早期症状,及时就医阻止进展。初入高原者一旦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等,要立即就医。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尽早吸氧,严密观察,并高度警惕和防范高原肺水肿。

第二节减压病

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DCS)旧称沉箱病( caisson disease)、潜水员病(diver disease)。是指人体在高气压环境下停留一定时间后,在转向正常气压时,因减压过速,气压降低幅度过大所引起的一种疾病。此时人体组织和血液中原来溶解的氮气,游离为气相,形成气泡,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和组织损伤。飞行员自地面(常压)迅

速飞向8000m的高空(低压)时,若座舱密闭不严,也能发生减压病,属于航空病中的航空减压病。饱和潜水现已应用于海洋开发和大深度救捞作业。这是指潜水员在高气压下长期暴露,体内各组织体液中溶解的惰性气体如氦气达到完全饱和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只要压力(深度)不变,无论暴露时间如何延长,其减压时间是相等的。饱和潜水过程中,机体长时间处于高气压应激状态。

【发病机制】

水下作业时,身体每下潜10m,大致相当于增加一个大气压的压力,所增加的压力称附加压。附加压和地面大气压的总和,称总压或绝对压。机体在高气压环境下,肺泡内各种气体分压随之增高,并立即与吸入压缩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分压相平衡。因肺泡内气体分压高于血液中气体压力,气体便按照波义耳定律,相应地增加了气体在血液中的溶解量,再经血循环运送至各组织。其中大部分氧及二氧化碳迅速被血红蛋白及血浆内成分所吸收,仅少量以物理状态游离于体液中。氮在体液内的溶解量与气压高低和停留时间长短成正比。由于氮在各组织中溶解度不同,因此在组织中分布也不相等。氮在脂肪中溶解度约为血液中的5倍,所以大部分氮集中于脂肪和神经组织中。

当人体由高气压环境逐步转向正常气压时,体内多余的氮便由组织中释放而进入血液,并经肺泡逐渐缓慢地排出体外,无不良后果。当减压过速,氮就无法继续维持溶解状态,于是在几秒至几分钟内游离为气相,以气泡形式聚积于组织和血液中;减压越快,产生气泡越快速,聚积量也越多。在脂肪较多而血循环较少的组织中,如脂肪组织、外周神经髓鞘、中枢神经白质、肌腱和关节囊的结缔组织等,脱氮困难。除了血管内的气泡外,氮气泡往往聚积于血管壁外,挤压周围组织和血管,并刺激神经末梢,甚至压迫、撕裂组织,造成局部出血等症状。在脂肪少而血流通畅的组织中,氮气泡多在血管内形成栓塞,阻碍血液循环。氮气泡还可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远端组织缺血、水肿及出血。根据栓塞部位及其所引起的组织营养障碍程度和时间长短,产生一系列症状。血管内、外气泡继续形成,造成组织缺氧及损伤,细胞释放出钾离子、肽、组胺类物质及蛋白水解酶等,后者又可刺激产生组胺及5-羟色胺,致使血管平滑肌麻痹,微循环血管阻塞等,进而减低组织与体液内氮的脱饱和速度。又因液气界面作用,可继发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使减压病的临床表现显得很复杂。

骨骼是一个不能扩张的组织。股骨、肱骨.胫骨等长骨内黄骨髓含脂量高,血流很缓慢,减压时会产生大量气泡,直接压迫骨骼内的血管;骨骼营养血管内也有气栓与血栓,容易造成局部梗死,最终缓慢地引起无菌性的缺血性骨坏死( dysbaric osteonecrosis)或无菌性骨坏死。此外,脂肪栓塞、血小板凝聚、气体引起渗透压改变和自体免疫等

在骨坏死中也起一定作用。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患者症状发生在减压后1~2小时内,长者达6小时甚至36小时。减压越快,症状出现越早,病情也越重。减压病分为急性减压病和减压性骨坏死。急性减压病可以累及皮肤、骨骼、神经、循环、消化等多系统;减压性骨坏死一般属于慢性病变,主要病变在股骨、肱骨和胫骨。

(一)皮肤瘙痒、丘疹、大理石斑纹瘙痒可发生在局部或以皮下脂肪较多处为重,主要由于气泡刺激皮下末梢神经所致。由于皮肤血管被气泡栓塞,可见缺血(苍白色)与静脉淤血(青紫色)共存,而呈大理石斑纹。大量气体在皮下组织聚积时,也可形成皮下气肿。

(二)肌肉骨骼系统约90%的病例出现肢体疼痛。轻者有劳累后酸痛,重者可呈搏动、针刺或撕裂样难以忍受的剧痛。患肢保持弯曲位,以求减轻疼痛,又称屈肢症或弯痛(bends)。疼痛部位在潜水作业者以上肢为多,沉箱作业则以下肢为多,主要由于深度较大,时间较长且劳动强度较大之故。局部检查并无红肿和明显压痛。

减压性骨坏死(无菌性骨坏死)常在X线摄片时发现,其发病与潜水员工龄、年龄、潜水深度、下水频度、水下劳动强度、水下停留时间、出水减压程序和多次患过急性减压病明显有关。发病率11.5%—63.76%。如累及骨关节面时,能引起明显疼痛和活动障碍。

(三)神经系统大多损害在脊髓,因该处血流灌注较差,特别是在供血较少的胸段。可发生截瘫,四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甚至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等。如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病变可长期存在。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丰富,脑部病变较少。如脑部血管被气泡栓塞,可产生头痛、眩晕、呕吐、运动失调、偏瘫,重者出现昏迷甚至死亡。特殊感觉器官受累可产生内耳眩晕综合征、神经性耳聋、复视、视野缩小、视力减退等。

(四)循环、呼吸系统血循环中有大量气体栓塞时,可引起心血管功能障碍,如脉搏增快、黏膜发绀等,严重者并发低血容量性休克。淋巴管受侵,可产生局部水肿。如大量气体在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栓塞时,可引起肺梗死或肺水肿等。

(五)其他如大网膜、肠系膜及胃血管中有气泡栓塞时,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或腹泻甚至肠穿孔、肠麻痹等。患者也可有发热。也有致耳气压伤的报道。患者双耳耳鸣、耳闷、听力下降,双耳纯音气导电测听检查显示其听阈位移明显。

大深度氦氧饱和潜水中,引起高压神经综合征易致神经冲动及痉挛,且对潜水员的神经和心理产生影响,如对认知能力显著下降。在高压下,心动过缓,肺功能降低。精液质量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激素水平和免疫指标下降。【诊断】

有潜水作业、沉箱作业、特殊的高空飞行史,且未遵守减压规定,并出现氮气泡压迫或血管栓塞症状和体征者,均应考虑为减压病。可参见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GBZ24。

急性减压病依据症状轻重可分成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轻度表现为皮肤症状,如瘙痒、丘疹、大理石样斑纹、皮下出血、水肿等;中度主要发生于四肢大关节及其附近的肌肉关节痛;重度凡出现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障碍之一者。

采用多普勒( Doppler)气泡检测仪能在症状未发生前,就及时在心前区大血管内发现流动气泡。本病疼痛症状须与一般外伤和炎症相鉴别。其他潜水疾病如肺气压伤、急性缺氧、氧中毒及氮麻醉等必须与潜水减压病鉴别。

减压性骨坏死诊断,除了高气压作业史外,多数还有急性减压病史,X线片见到主要发生于肱骨、股骨及胫骨关节坏死表现,要经综合分析,并排除骨岛等正常变异和其他骨病。

对减压性骨坏死的常规诊断用X线片检查。99m锝进行闪烁骨扫描显影或γ照相摄影,可较早发现一些在X线片上未能查到的病灶,但不能显示囊变与钙化病灶。CT较常规X线片检查更为确切,在早期骨坏死,CT更清楚地显示骨小梁囊变,也更易查出结构不清。常规X线片加上CT,仍为目前最容易和最有用的诊断减压性骨坏死的方法。MRI能查出早期骨损伤,可用于检查不确切的X线片,还可查出脊髓减压病的病变以及动脉气栓对脑的损伤。【治疗】

(一)特效治疗及时送入加压舱中再加压治疗减压病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可使90%以上的急性减压病获得治愈。加压治疗越早越好,以免时间过久招致组织严重损害而产生持久的后遗症。患者出舱后,应在舱旁观察6~24小时;如症状复发,应立即再次加压治疗。

(二)药物治疗对严重病例,加压治疗只能排除气泡的栓塞作用,难以解决继发的生化变化及功能障碍。药物作为辅助疗法,一般应在减压病刚发病时就给药。常用药物有血液扩容剂如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和生理盐水,除了使血液扩容外,尚可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减少血小板因子的活性,从而阻止血凝,改善症状和体征。乙醇不但是有效的消泡剂,还能抑制血小板黏附到气泡壁上,使血小板以气泡壁上解离下来,血小板数明显上升。因此,

潜水员出水后迅速饮50度白酒75~150g治疗急性减压病,在无加压舱的边远地区更有实际意义。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作用,在减压病的加压治疗基础上应用抗血小板药如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等可防止血栓形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恢复毛细血管的正常通透性,减少血浆渗出,缓解脑和脊髓水肿。

(三)对症治疗如有肌肉关节痛,在加压后,可进行全身热水浴,并可用按摩及理疗等。有气急者,除再加压外,须保持安静,适量给氧吸入以及并发症的治疗。

【预防】

1.技术革新采用管柱钻孔法及沉井代替沉箱,使工人在常压下工作,从根本上消灭减压病。氮氧潜水(nitroxic diving,含氮67. 5%、氧32. 5%)可缩短减压时间,有利于预防减压病。

2.严格遵守减压规则严禁快速回升。潜水作业严格管理,通过培训让潜水人员认识其作业规程标准化的重要性,重视水中上升的程序。注意水下作业时间、上升速度和安全(减压)停留等关键要求。上升速度以8 m/min 为宜。越低的上升速度可使潜水员有越多的时间让肺适应不同的压力,以避免肺受伤(破裂)引起的空气栓塞。

减压过程中,吸入二氧化碳越多,减压病发病率也越高,因此,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十分重要。国外有人建议在隧道中空气成分的最低要求:氧20%~22%、甲烷<10%、二氧化碳< 2000ppm、一氧化碳<20ppm、油或颗粒物5 mg/m3。

3.潜水作业现场必须预置加压舱。

4.进行潜水员就业前定期及下潜前体检由于减压性骨坏死可以在停止潜水作业2年后才在X线上出现阴影,因此,脱离高气压作业者进行健康检查的期限应延长至3年,如果发现可疑病灶,应检查到确诊为止;如果确诊为减压性骨坏死,以后应每年检查一次。凡患有听觉器官、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皮肤疾病,均不宜从事高压环境工作。重病后、体力衰弱者、远期骨折者、嗜酒者及肥胖者也均列为就业禁忌。

5.保健措施

(1)对潜水员尤其是新潜水员,要进行医学防治知识教育,使潜水员了解减压病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建立合理生活制度。工作前应充分休息,防止过度疲劳;不饮酒和少饮水。工作后应立即脱下潮湿的工作服,饮热茶,洗热水浴,在温暖的室内休息半小时以上,以促进血液循环,使体内多余的氮加速排出。

(3)每日应保证高热量(一般每日约3600~4000kcal)、高蛋白、中等脂肪饮食,并适当增加各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E。

参考文献

1.牟善初,郑秋甫.新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

2.

2.邹艳,赵亚军,卓嘎,等,急性高原病,武警医学,2007,18(9):700-702.

3.张宏伟,加永泽培,急性高原病的诊疗进展.医学综述,2005,11(3):246-248.

4.赵亚军.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地塞米松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疗效观察,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5):791.

5.汪海.职业性高原病药物治疗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

6.卢晓欣,彭慧平,汤永建,等.非正规潜水员减压病发病状况与防治对策探讨.福州总医院学报,2010,17 (3):191-192.

7.赵德峰,杨平地,潘晓雯,实验性家兔减压病血液纤溶功能的变化,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0,36(2):87-89.

高原病的防治与健康

高原病防治与健康教案 授课对象: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教时安排:2个课时参考资料:(《高原与健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李天麟)教学提纲: 、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二、高原常见的病及特点; 三、高原卫生防治; 四、高原反应的预防; 1、引言 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今天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讨论开始前,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驻地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等相关知识。 授课课题: 高原病防治与健康 授课时间: 日第周星期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讨论学习使大家对高原病的防治与健康有个直观的认识, 对大家在接下来三个月的高原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希望大家能和互相交流促进学习氛围; 2、希望大家认真听,抓住重点;

里属于青藏高原东部,海拔2260 米,来到了这里想必大家也看到了全线植被稀少,高不化,冰川广布,气候寒冷、降雨少,风沙大,气候多变。气候特点总结“三低一高” 1、沸点低,不利于食物烹煮; 2、氧分压低,海拔上升100 米,气压下降,红脸蛋温(海拔上升1000 米气温下降5-6 度,全年最高气温24 度左右)、低湿度(多风沙、度低)高紫外(皮肤黑)。恶劣的环境气候特点对人的心理和身体有很多影响。因此,出这宝贵的时间,一起讨论高原病防治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希望通过学习讨论能够帮的适应高原环境。本人授课经验少,讲得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 、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讲 一)、物理因素: 肠腔易产生膨胀, 大气压低, 水沸点低影响消化系统,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寒冷:易冻伤;风大:代谢率提高, 加速缺氧; 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得快,皮肤粘膜干燥, 嗓子干,流鼻血 紫外线强;光敏性皮肤病,雪盲, 高原紫外线强, 高原紫外线角膜炎, 防护用墨镜, 自由基增多, 容易衰老。 二)、高原环境对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1)、恐惧心理,先入为主的错误引导, 紧张、焦虑,神经调节系统失常; 2)、隔绝影响,远离家乡,不适应环境,沉闷无变化的地貌,生活单调, 焦虑、失望等; 三)、缺氧对人体身理功能的影响: 1、对各系统的影响 1)、大脑对缺氧最敏感, 烦躁不安,失眠,步态不稳,幻觉, 头疼,头晕, 随集体调

高原病防治安全专项方案

格库铁路(青海段)工程GKQHZHQ4标段高原病防治专项救援预案 编制: 审核: 中铁十七局集团格库铁路(青海段)GKQHZHQ4标工程第一项目部高原疾病防治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一、制定本预案的目的 为有效防控高原常见、特发性疾病,及时对发病人员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少人员伤亡,根据《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工程简况及高原病简介 1、工程简况 本标段线路正线全长,路基长度,新建车站3座(那陵格勒站、塔尔丁站、甘森站),预留车站2座(格南木嘎站、甘森湖站),大、中、小桥11座延长米,特大桥2座延长米。涵洞182座,全部为框架涵,地域海拔3050以上。 2、高原病简介 “高原”系指海拔3000M 高原是一个特殊环境。从医学角度看, 以上的广阔地域。在此高度上可以使大多数人在静息状态下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而超过此高度时,其生理、生化、病理和临床方面的改变则明显加剧。由于高原存在的低氧、低温、干燥和强日辐射等恶劣环境因素,因此极易发生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高原衰退症、高原冷损伤、雪盲、日光性皮炎等高原特发或常见疾病。有些高原疾病(如:高原脑水肿)如不及时救治或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或留下后遗症。针对本工程的特点,项目部主要把预防、控制高原病和对病员救治的基本方法作为重点管理。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项目部对高原常见、特发性疾病的防控管理,以及当发生高原疾病时,做出应急响应。 四、防控措施 1、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体温、脉搏、血压及呼吸功能测定;对心、肺听诊和肝、脾、肾等主要脏器进行检查,并对心肺X透视、心电图检测。通过全面体格检查,剔除高原病“易患者”,筛选出适应进驻高原的人员。同时,应保留检查记录,以供查阅。 2、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进行心理训练。使其正确认识不良环境影响,增强意志,减除心里负荷,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同时,应向人员讲解有关高原地理、气候等特点,以及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卫生防护原则,高原饮食、饮水、居住、营养卫生及进驻前适当和科学锻炼等知识。 3、高原劳动应遵循的原则: (1)初入高原勿做超负荷劳动; (2)久居高原勿做持久的强体力劳动; (3)非特殊情况勿做过长徒步行走; (4)尽量避免长途乘车,以防长途颠簸过度疲劳; (5)勿在气候突变情况下远离营区,到野外作业; (6)避免精神刺激,尽量减少沉重的思想负担和过度悲伤。 4、高原应注意的饮食卫生如下: (1)精制细做多样化、饭菜可口易消化,不吃生冷与腐食,

高原五种常见病的防治策略

高原五种常见病的防治策略 [摘要]高原常见病主要包括日光性皮炎、指甲凹陷、脱发、高尿酸血症等常见病,严重威胁着常驻高原人员的身体健康,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上述 5 种高原常见病的防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国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4,全国共有8000万人口长期居住在海拔2500m以上地区[1]。近年来,从平原移居高原的人数越来越多,如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后,数以万计的援建者从平原移居高原,参与青海玉树灾区的重建。高原低氧一方面引起高原特发病:如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等高原特发病;另一方面平原的一些常见病在高原也拥有了特有的特征,例如日光性皮炎、指甲凹陷、高尿酸血症等,这些高原常见病严重威胁着常驻高原人员的身体健康,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高原常见病的防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雪盲 雪盲是雪地作业或行军中发生的一种急性光源性眼病,主要因强烈的阳光通过雪地反射,经过人眼晶体的聚焦到达视网膜黄斑部,造成组织的热灼伤而致视力下降。临床表现为双眼刺痛、灼痛、眼睑痉挛、结膜充血、水肿、畏光、流泪、视物变形等;严重者角膜出现弥漫性上皮脱落,造成暂时性失明,其危害较大。某军校学员325人在高原(海拔3100m)高寒山地雪地,开展负重行军的训练科目,行程13k m,人均负重30k g,训练时间6h。未戴墨镜246人,发病人数144例;佩戴墨镜61 人,发病3例。总发病人数147例,其中轻度76例,中度43 例,重度28例[2]。雪盲的主要治疗措施是止痛和防止感染,在 高原地区户外活动戴有色眼镜是预防雪盲的有效方法。 2 慢性唇炎 慢性唇炎是发生在唇部的炎症性疾病,病程较长,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因较复杂,可能与物理、化学、腺体异位、个体素质等因素有关。在寒冷、干燥季节,风吹日晒,常使唇部干裂发炎,咬唇者更易患此病。吉治宏等人通过对高原某地的126例慢性唇炎病例进行分析,发现男76例,女50例,年龄26 ~63岁,平均年龄38.5岁,生长于高原本地的38例,进驻高原15年以上50例,15年以下38例,汉族87例,回族27例,藏族12例。其中光化性唇炎51例,糜烂性唇炎22例,干燥脱屑性唇炎20例,肉芽肿性唇炎13例(其中巨唇4例),腺性唇炎7例(其中巨唇1例),真菌性6例,诊断不明7例[3]。 本病多发于下唇,也有上唇发病者。病情长,有反复发作史,以冬、春干燥季节多发,严重者可四季发病。唇粘膜肿胀,

高原病的防治与健康

高原病防治与健康教案 授课课题:高原病防治与健康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 授课对象: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讨论学习使大家对高原病得防治与健康有个直观得认识,对大家在接下来 三个月得高原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希望大家能与互相交流促进学习氛围; 2、希望大家认真听,抓住重点;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 教时安排: 2个课时 参考资料:(《高原与健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李天麟) 教学提纲: 一、高原环境对人体得影响; 二、高原常见得病及特点; 三、高原卫生防治; 四、高原反应得预防; 1、引言 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今天得学习内容,在学习讨论开始前,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驻地地理环 境及气候特点等相关知识。 里属于青藏高原东部,海拔2260米,来到了这里想必大家也瞧到了全线植被稀少,高山积雪终年不化,冰川冷、降雨少,风沙大,气候多变。气候特点总结“三低一高”即:低气压(1、沸点低,不利于食物烹煮;2、拔上升100米,气压下降0.99KPa,红脸蛋多)、低气温(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5-6度,全年最高气温低湿度(多风沙、高风速,湿度低)高紫外(皮肤黑)。恶劣得环境气候特点对人得心理与身体有很多影响。

家抽出这宝贵得时间,一起讨论高原病防治与健康得相关知识,希望通过学习讨论能够帮助大家尽快得境、本人授课经验少,讲得不到位得地方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 2、阐述、分析、推导 一、高原环境对人体得影响: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讲?(一)、物理因素:?肠腔 易产生膨胀,大气压低,水沸点低影响消化系统,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寒冷:易冻伤; 风大:代谢率提高,加速缺氧; 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得快,皮肤粘膜干燥,嗓子干,流鼻血?紫外线强;光敏性皮肤病,雪盲,高原紫外线强,高原紫外线角膜炎,防护用墨镜,自由基增多,容易衰老。?(二)、高原环境对人心理因素得影响: (1)、恐惧心理,先入为主得错误引导,紧张、焦虑,神经调节系统失常; ?(2)、隔绝影响,远离家 乡,不适应环境,沉闷无变化得地貌,生活单调,焦虑、失望等; (三)、缺氧对人体身理功能得影响: 1、对各系统得影响 (1)、大脑对缺氧最敏感,烦躁不安,失眠,步态不稳,幻觉,头疼,头晕,随集体调节而减轻,消失; ? (2)、对呼吸系统得影响:呼吸加快,呼吸运动增强,特别就是夜间,周期性呼吸就是司空见惯得、周期性呼吸:快速连续得进行三到四次得深呼吸后产生十至十八秒得呼吸暂停,越频繁越表明高原反映加重; (3)、对血管系统得影响,心率较平原地区快20~30次,适应后逐渐减慢,初上高原出现血红细胞 与血红蛋白增高,就是因为血库持续放血,其后就是因为红细胞生成素分泌; (4)、消化系统:对低氧敏感,张力弱,便密,腹泻,持续时间较短; ?(5)、对肾脏得影响:尿量减少, 血尿、蛋白尿就比较严重了,要进行相应治疗; (6)、对胃循环得影响:处进高原地区得人微细管减少,血红蛋白增加; (7)、其她:暂时性得视力下降等,类似症状健康人在进入高原一段时间身体习服后机体可自行 调节,症状自行缓解或消失。

高原病的防治与健康

高原病防治与健康教案 授课课题:高原病防治与健康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 授课对象: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讨论学习使大家对高原病的防治与健康有个直观的认识,对大家在接下 来三个月的高原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希望大家能和互相交流促进学习氛围; 2、希望大家认真听,抓住重点;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 教时安排: 2个课时 参考资料:(《高原与健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李天麟) 教学提纲: 一、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二、高原常见的病及特点; 三、高原卫生防治; 四、高原反应的预防; 1、引言 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今天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讨论开始前,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驻地地理 环境及气候特点等相关知识。 里属于青藏高原东部,海拔2260米,来到了这里想必大家也看到了全线植被稀少,高山积雪终年不化,气候寒冷、降雨少,风沙大,气候多变。气候特点总结“三低一高”即:低气压(1、沸点低,不利于、氧分压低,海拔上升100米,气压下降0.99KPa,红脸蛋多)、低气温(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最高气温24度左右)、低湿度(多风沙、高风速,湿度低)高紫外(皮肤黑)。恶劣的环境气候特点对身体有很多影响。因此,今天大家抽出这宝贵的时间,一起讨论高原病防治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希望

论能够帮助大家尽快的适应高原环境。本人授课经验少,讲得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 2、阐述、分析、推导 一、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讲 (一)、物理因素: 肠腔易产生膨胀,大气压低,水沸点低影响消化系统,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寒冷:易冻伤; 风大:代谢率提高,加速缺氧; 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得快,皮肤粘膜干燥,嗓子干,流鼻血 紫外线强;光敏性皮肤病,雪盲,高原紫外线强,高原紫外线角膜炎,防护用墨镜,自由基增多,容易衰老。 (二)、高原环境对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1)、恐惧心理,先入为主的错误引导,紧张、焦虑,神经调节系统失常; (2)、隔绝影响,远离家乡,不适应环境,沉闷无变化的地貌,生活单调,焦虑、失望等; (三)、缺氧对人体身理功能的影响: 1、对各系统的影响 (1)、大脑对缺氧最敏感,烦躁不安,失眠,步态不稳,幻觉,头疼,头晕,随集体调节而减轻,消失; (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呼吸加快,呼吸运动增强,特别是夜间,周期性呼吸是司空见惯的。 周期性呼吸:快速连续的进行三到四次的深呼吸后产生十至十八秒的呼吸暂停,越频繁越表明高原反映加重; (3)、对血管系统的影响,心率较平原地区快20~30次,适应后逐渐减慢,初上高原出现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高,是因为血库持续放血,其后是因为红细胞生成素分泌; (4)、消化系统:对低氧敏感,张力弱,便密,腹泻,持续时间较短; (5)、对肾脏的影响:尿量减少,血尿、蛋白尿就比较严重了,要进行相应治疗;(6)、对胃循环 的影响:处进高原地区的人微细管减少,血红蛋白增加; (7)、其他:暂时性的视力下降等,类似症状健康人在进入高原一段时间身体习服后机体可自 行调节,症状自行缓解或消失。

急性高原病(高反)防治指南

急性高原病(高反)防治指南 何为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病(AMS)是医学专业名词,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高原反应”,有人“谈病色变”,一点点不适就疑神疑鬼,演变为心病。也有人忽视身体信号,导致高原肺水肿(HAPE)和高原脑水肿(HACE)。未知就会恐惧,本文将介绍急性高原病的相关知识,帮您化解这种恐惧。 急性高原病的症状 早期症状——“急性”二字听起来很可怕,但实际上人进入高海拔马上病情严重的并不多见。进入海拔2400米以上2-3天后,出现急性高原病轻微症状的可能性最大,强度则因人而异。 早期的症状包括倦怠、全身无力,尤其是在费力登山时,急性高原病早

症状通常都是在抵达高海拔后6至12小时发生,轻微者可在24至48小时内缓解。 进一步症状——头痛是急性高原病最主要的症状,并有可能伴有以下的症状:恶心(不舒服)、呕吐、头昏或头重脚轻的感觉、疲劳、睡眠障碍最严重的症状则包括意识混淆、出现幻觉,甚至诱发更严重的肺水肿(HAPE)或者脑水肿(HACE)。 急性高原病诊断 初步诊断——急性高原病可自我评估表来诊断,如果登上了海拔2400米,加上头痛以及在其他的项目上得分多过3分,就可以作出初步诊断有急性高山病。 急性高原病是否严重的判断标准:最直接简单的诊断测试是类似于酒驾测试的方法,让患者进行串联行走测试(Tandem Walking Test),运动能力下降或者失调都无法完成直线,当这种情况出现时,立即向更低海拔转移。 急性高原病的成因 高原病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类,慢性高原病在户外攀登中很少见,急性高原病(AMS)最为常见,原因是由于海拔提升过快,人身体没有足够的时间适应气压和氧含量的变化导致低压缺氧,使得氧气不能有效输送到身体各部,如果身体适应则症状会消失,如果不适应则会加重。 具体原因如下: 1含氧量降低2大气压降低3迅速的海拔提升4个体素质

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

目录 一、概述 (1) 二、急性高原病 (1) (一)、急性高原反应 (1) (二)、高原肺水肿 (3) (三)、高原脑病 (3) (四)、高原视网膜出血 (4) 三、中暑(常见热射病和日射病) (4) 四、扭伤 (5) 五、防紫外线灼伤 (6)

六、失温 (7) 七、脚打泡 (8) 八、醉氧 (10)

一、概述 海拔在3000m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 特点:气压低、氧分压相应减低,易致人体缺 氧 3000m以内较快适应,4200—5330m仅部分人 且需较长时间才能适, 5330m以上为人的适应临界高度,极易发生缺氧反应 高原习服:人体对高原低氧的适应过程约需1- 3月可逐渐过渡到稳定适应。个体差异极大。 海拔高度、进入方式、区域季节、个体 素质 高原反应多发生在初登山,时特别在最初几天内,称为急性反应。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者称为慢性反应。 二、急性高原病 (一)、急性高原反应 短时间内进入3000m以上高原均可产生头痛、头昏、心悸、气短等反应。重者还有食欲减 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和排尿减少。检查有口唇轻度发紫及面部、手、踝浮肿等。

急性高原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体检,排除不适宜在高原工作的疾病。进入高 原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 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它,许多的反应症状或有 心理作用而引起。 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和战胜高原决心的 人,出现高原反应的机会就多。 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 全的方法。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 天。 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 日程不能安排得太紧,尤其是初到两日内。 不要做重体力活动,体力活动要循序渐进,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休息好。 避免寒冷及上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温,饮食卫 生,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备用氧气。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去、阿司匹林、利尿剂(氢氯噻嗪、呋塞 米)、镇静剂(安定、舒乐安定)、肾上腺皮

高原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提纲

附件高原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提纲 一、制定本预案的目的 二、工程简况及高原病简介 (高原病简介:高原是一个特殊环境。从医学角度看,“高原”系指海拔3000m以上的广阔地域。在此高度上可以使大多数人在静息状态下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而超过此高度时,其生理、生化、病理和临床方面的改变则明显加剧。由于高原存在的低氧、低温、干燥和强日辐射等恶劣环境因素,因此极易发生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高原衰退症、高原冷损伤、雪盲、日光性皮炎等高原特发或常见疾病。有些高原疾病(如:高原脑水肿)如不及时救治或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或留下后遗症。针对本工程的特点,项目部主要把预防、控制高原病和对病员救治的基本方法作为重点管理。) 三、项目防控领导小组及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一)、防控领导小组及分工 (二)、应急救援队及分工 四、适用范围 五、防控措施 (一)、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体温、脉搏、血压及呼吸功能测定;对心、肺听诊和肝、脾、肾等主要脏器进行检查,并对心肺X透视、心电图检测。通过全面体格检查,剔除高原病“易患者”,筛选出适应进驻高原的人员。同时,应保留检查记录,以供查阅。 (二)、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进行心理训练。使其正确

认识不良环境影响,增强意志,减除心里负荷,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同时,应向人员讲解有关高原地理、气候等特点,以及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卫生防护原则,高原饮食、饮水、居住、营养卫生及进驻前适当和科学锻炼等知识。 (三)、高原劳动应遵循的原则: (1)初入高原勿做超负荷劳动; (2)久居高原勿做持久的强体力劳动; (3)非特殊情况勿做过长徒步行走; (4)尽量避免长途乘车,以防长途颠簸过度疲劳; (5)勿在气候突变情况下远离营区,到野外作业; (6)避免精神刺激,尽量减少沉重的思想负担和过度悲伤。 (四)、高原应注意的饮食卫生如下: (1)精制细做多样化、饭菜可口易消化,不吃生冷与腐食,清洁卫生经常化; (2)且忌暴饮暴食,晚餐不宜过饱; (3)勿食有毒鱼类:高原有较多裂睃鱼类,其鱼籽有毒,不得食用; (4)勿食有毒蕈类:采挖野菜时应注意鉴别,严防误采毒蕈类有毒植物。 (5)加强饮食卫生监督:蔬菜等未经卫生处理不得生食,严禁食用变质食品。 (五)、急性高原反映预防的原则是: (1)正确认识高原。初上高原者既不要抱有毫无准备和无所谓的态

高原反应的预防措施

高原反应的预防措施 大部分人初到高原,都有或轻或重的高原反应,一般什么样的人会有高原反应没有规律可循,避免或减轻高原反应的最好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它,许多的反应症状都是心理作用或有心理作用而引起的,比如:对高原有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和战胜高原决心的人,出现高原反应的机会就多。建议初到高原地区,不可疾速行走,更不能跑步或奔跑,也不能做体力劳动,不可暴饮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负担,不要饮酒和吸烟,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维生素的食品,适量饮水,注意保暖,少洗澡以避免受凉感冒和耗体力。不要一开始就吸氧,尽量要自身适应它,否则,你可能在高原永远都离不开吸氧了(依赖性非常强)。 高原反应的轻重程度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年轻人要好过中老年人和儿童、青少年。对于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诸如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员而言,初次上高原,海拔2000米以上就会有轻微的高原反应前兆比如易饿、头痛、失眠等等,此时就需要注意尽量不要让自己感冒。当海拔超过3000米时,很多人会出现明显的高原反应,比如喘气、嘴唇发紫等等。长期从事身体锻炼、体质较好的人可以坚持到4400米左右。不过为保险起见,初上高原,目的地在3000米以上的,建议事先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如果时间充裕,建议海拔上得不要太急,在3500米左右休息一至三天,适应之后再进入更高海拔的地区,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高原反应的强度。 药品准备: 景天红花胶囊:功效:提高缺氧耐受力、缓解疲劳、提高免疫力、防辐射、延缓衰老。具有预防、缓解、防止高原反应的发生。服用方法:出发前3-5天开始服用,防止高原反应;回家后继续服用2天,可防止发生晕氧。 止痛药:必理痛、芬必得 胃肠药:泻利停、氟哌酸、藿香正气胶囊、止痛丸 消炎药:磺胺、螺旋霉素、头咆安苄胶囊、氧氟沙星 鼻喉类:鼻腔外用软膏、草珊瑚含片、金嗓子喉宝 维生素:21金维他、骨密钙、大蒜油胶囊、番茄红素 外伤药:正红花油、云南白药、创可贴、碘酒、纱布,胶布、酒精棉球 眼睛护理:眼药水、眼药膏 感冒药:白加黑、感冒胶囊、银翘片 急救品:氧气袋. 药棉、紗布、绷带、白胶布。驱蚊花露水. 安眠药或安神补脑液 急性腹泻,肠胃炎:瑞贝克(口服庆大霉素) 急性呼吸道感染:头孢类抗菌素 防止上火:牛黄解毒片 晕车:葡萄糖+扑尔敏+维生素b6(最好为针剂),此三联药加在一起服用对治疗高原地区的 晕车有极好的效果,且在高原地区均有购买。 对于高原适应力强的人,一般高原反应症状在1-2天内可以消除,适应力弱的需3-7天。如果能适应,可以多喝一些酥油茶,对缓解高原反应也有一定的作用。 初入高原旅游,有一部分人可能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包括头痛、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口唇紫绀,失眠,多梦,血压亦可能升高。这些症状第一、二天明显,以后就会逐渐减轻或消失;但也有极少数人因劳累、受寒和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因,症状可能逐渐加重,发展成为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其特点为气压低,空气中氧的浓度也低,易导致人体缺氧,引起高原病包括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短时间内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均可产生头痛、头昏、心悸、气短等反应。重者还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和胸闷。检查有口唇轻度发绀及面部浮肿等。称为急性高原反应。人们常常提倡用吸氧来缓解不适。当然,吸氧能暂时解除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但停止吸氧后,症状又会重新出现。这样,便延

高原病的防治与健康之欧阳家百创编

高原病防治与健康教 案 欧阳家百(2021.03.07) 授课课题:高原病防治与健康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 授课对象: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讨论学习使大家对高原病的防治与健康有个直观的认识,对大家在接下来三个月的高原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希望大家能和互相交流促进学习氛围; 2、希望大家认真听,抓住重点;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 教时安排: 2个课时 参考资料:(《高原与健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李天麟) 教学提纲: 一、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二、高原常见的病及特点; 三、高原卫生防治; 四、高原反应的预防; 1、引言

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今天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讨论开始前,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驻地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等相关知识。 我们这里属于青藏高原东部,海拔2260米,来到了这里想必大家也看到了全线植被稀少,高山积雪终年不化,冰川广布,气候寒冷、降雨少,风沙大,气候多变。气候特点总结“三低一高”即:低气压(1、沸点低,不利于食物烹煮; 2、氧分压低,海拔上升100米,气压下降0.99KPa,红脸蛋多)、低气温(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5-6度,全年最高气温24度左右)、低湿度(多风沙、高风速,湿度低)高紫外(皮肤黑)。恶劣的环境气候特点对人的心理和身体有很多影响。因此,今天大家抽出这宝贵的时间,一起讨论高原病防治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希望通过学习讨论能够帮助大家尽快的适应高原环境。本人授课经验少,讲得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 2、阐述、分析、推导 一、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讲 (一)、物理因素: 肠腔易产生膨胀,大气压低,水沸点低影响消化系统,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寒冷:易冻伤; 风大:代谢率提高,加速缺氧; 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得快,皮肤粘膜干燥,嗓子干,流鼻血 紫外线强;光敏性皮肤病,雪盲,高原紫外线强,高原紫外线角膜炎,防护用墨镜,自由基增多,容易衰老。 (二)、高原环境对人心理因素的影响:(1)、恐惧心理,先入为主的错误引导,紧张、焦虑,神经调节系统失常; (2)、隔绝影响,远离家乡,不适应环境,沉闷无变化的地貌,生

高原病应急处置预案

高原病预防及后勤保障应急方案根据5月18日格拉建设工程指挥部电视会议精神,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高原反应,保障施工人员健康与生命安全,减少企业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施工生产秩序。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标段工程特点,对可能发生的高原反应制定应急方案及措施。 1、编制目的 我部处位于省青藏高原三江源核心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大气含氧量比平原低40%,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原缺氧对人员造成伤害,特制订本应急预案。 2、成立高原反应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平华 常务副组长:祁克义中仝 副组长:建华孔大海先锋康强强王学军 组员:邓开鹏何治国康立虎和平王柏春丁占军余华毛勇瑞周生祥银宗文来高文龙功长启林戴元孝 3、进入高原前期准备工作 (一)做好工作人员遴选工作。 工作人员进入高原地区开展工作前,应进行健康体检,经体检合格后方可进入高原地区,有以下严重疾病或症状者原则上不宜从事高原工作: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或恶性心律失常、高血压;慢性肺功能不全;癫痫及严重神经衰弱; 严重胃肠道疾病;肝肾功能不全; 上呼吸道感

染;严重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 (二)配备必要的用品和急救药品。 携带足量抗高原反应相关的药品和医疗器材,如高原康胶囊、红景天胶囊、西洋参丸、氧气瓶(袋)、制氧机、简易血氧饱和度和心率检测仪等;工作人员应准备足够的御寒衣服,以防受凉感冒。 (三)开展预防性服药工作。 进入高海拔地区前2小时开始服用高原康胶囊,1-2粒/次,2次/日,通常服用3天;亦可辅助服用红景天胶囊等抗高原反应的药物,以降低高原病发病机率。 (四)加大培训力度,做好各方面应对高原病的准备。 与医疗卫生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训练、高原常识和高原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做好赴灾区工作人员进入高原地区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准备。 3、认真落实急性高原病的预防措施 (一)认真体检,严格执行劳动保护规定。 指导职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健康检查,进行高原从业健康知识培训。要严格执行高原作业劳动时间,定期轮换等劳动保护规定。配备必需的个人防护用品和防病药品,在生产、生活场所设置供氧条件,对身体不适应高原环境的工作人员要妥善安置。 (二)制定相应工作计划,做到有计划地、间歇性作业,避免长时间、剧烈作业。高原劳动能力的卫生学限度分别为:3000-4000米连续工作时间应小于6小时;4000米以上连续工作时间应小于4小时,4000

高原的基本保健常识

高原的基本保健常识 西藏特殊的高原环境,对身体会有一定的影响,编写本篇目的是作最坏预计,请不要受干扰。高原反映的出现是没有特定人群的,一切都要看您个人到了之后的反映,通常的反映都是有点像轻微感冒那种感觉的的服用些抗高原反映的药物就好了,不用太担心,克服恐惧的心里才是缓解高原反映的最大助手(邓正,第一次上高原有反应,但后几次就无反应了;孟斌,第一次上高原,未看到海拔高度活蹦乱跳无反应,但看见海拔高度标牌就发生反应了,纯心理作用)。以下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原的基本保健常识。 一、不适宜到西藏旅行的人 心、肺、脑、肝、肾有明显的病变,以及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的病人,切勿肓目进入高原。你如果从未进过高原,那么建议你在进入高原之前,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 患有器质性疾病、严重贫血或重症高血压的游客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他们在进入高原的初期,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人;若在高原停留时间过长,也较其他人易患各种慢性高原病。同时由于机体要适应高原环境,肝、肺、心、肾等重要脏器的代偿活动增强,使这些脏器的负担加重。一旦这些脏器出现疾患,便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是否能参与西藏的旅行活动,建议你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并且尽量本着稳健的原则。 二、进入高原之前的准备 (1)进入高原前,可向有高原生活经历的人咨询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谓紧张。 (2)进入高原之前,禁止烟酒,防止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过于劳累,要养精蓄锐充分休息好。适当服西洋参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缺氧能力。如有呼吸道感染,应治愈后再进入高原。 (3)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和战胜高原反应的灵丹妙药。大量事例证明,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树立坚强的自信心,能够减弱高原反应带的身体不适。反

克服高原反应的6大措施

克服高原反应的6大措施 高原反应症状自我判断: 部分初次进入高原的人,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24小时内出现头疼、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行走困难、难以入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面色及口唇发紫或面部水肿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应在原高度处停留休息 3-5天,或立即下降数百米高度,一般就可恢复正常。严重的高原反应对人体的伤害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在进入高原后,如果出现了高原反应症状后,应考虑及时就医。 大部分人初到高原,都有或轻或重的高原反应,一般表现为:头痛、气短、胸闷、厌食、微烧、头昏、乏力等,部分人还可出现:嘴唇和指尖发紫、嗜睡、精神亢奋、失眠、皮肤粗糙、嘴唇干裂、鼻孔出血等症状。 克服高原反应的措施主要有: ⑴保持良好的心态,对高原反应不能惧怕也不能藐视,心理暗示非常重要。许多的反应症状都是心理作用或由心理作用而引起的,比如:对高原有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和战胜高原决心的人,出现高原反应的机会就多。⑵初到高原地区,不可疾速行走,不能做体力劳动,不可暴饮暴食,不要饮酒和吸烟,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维他命的食品。 ⑶适量饮水,在高原低氧情况下,初到尚未适应者应避免过量饮水,防止发生肺水肿。尚未适应高原环境的人,还应适当减少食盐的摄入量,这样有利于预防急性高原反应。 ⑷注意保暖,少洗澡以避免受凉感冒和耗体力。 ⑸注意睡眠时枕头要垫高,半卧姿势最佳。 ⑹不要一开始就吸氧,以防有依赖性,尽量要自身适应它。 ⑺严重者可服用一些缓解高原反应的药品:高原安、西洋参含片、诺迪康胶囊(对缓解极度疲劳很有用)、百服宁(控制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痛)、西洋参(对缓解极度疲劳很有用)、速效救心丸、丹参丸(治疗心血管)、葡萄糖液等等。 此外,如果能适应酥油茶的味道,可以多喝一些酥油茶,对缓解高原反应也有一定的作用。

高原缺氧及危害常识

高原缺氧及危害常识 氧气作为空气中含量丰富的气体,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氧气无色、无味,透明,维持生命。氧气(O2)在空气中的含量为20.9476%,其他气体是N2:78.084%、氩气:0.9364%、CO2:0.0314%、其它还有H2、CH4、N2O、O3、SO2、NO2等。氧的分子量为32,沸点-183℃。 实际上,高原人都缺氧,长期缺氧都要得不同程度的高原病。一些高原人说自己不缺氧的原因是不懂高原缺氧。高原缺氧能够适应是一个伪命题。 实验证明人类对氧的承受极限是10分钟,一般人缺氧3-5分钟就会造成“脑死亡”或者永久死亡;人,“可以一天不吃饭,却不可以5分钟不呼吸”。 缺氧和高原缺氧影响人类健康是不争的事实,只是不同人在时间和程度上有差距。医学科学研究证明,高原缺氧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并由此发展成为一门医学学科----高原病学。高原地区主要医院都设有高原病科室。 一般在拉萨生活半年以上,自己能感觉到的、初步明显的、高原危害症状就是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明显减退,这是高原缺氧最直观的表达。 医学研究和临床证明,2500米左右是高原病的临界值,3000米是急性高原反应的临界值,4500米是生命禁区。所

以,昆明和丽江、西宁无高原病,但格尔木就有高原病。 人类从低海拔进入2500米以上高原时,一定时间后不再有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超负荷状态,这种状态下的身体器官都在超负荷地工作着,如果是长时间处于这种紧张的超负荷状态,那么您的器官将提前衰老和病变。 通过对高原工作多年退休的移居者访问表明,高原移居者退休回内地后,60%的人有明显高原病变,与同龄人群相比健康状态明显差,有人总结了“3-5危险期、10年大浪淘沙”现象。根据西藏大学医学院的统计和研究结果,那曲世居人群(高原藏族)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高原病)发病率达50%以上。 基因学研究虽然证明世居高原人群有适应高原缺氧的基因片段,但对高原缺氧的适应也是有限度的,当海拔超过4500米以后一样出现严重不适应和病变现象。其实所有人种、人群对高原缺氧和对各种自然现象的适应都是有限度的。 高原缺氧影响所有儿童和青少年智力发育。高原缺氧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全方位的,例如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或大脑、心脏、肝、脾、肾等等的严重损害。 缺氧只能补氧,任何药也代替不了氧。缺氧吃药尤如

高原反应的机理及应对措施

高原反应的机理及应对措施 摘要: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病,是由于人体对高原低压性缺氧不适导致机体病理生理上一系列改变而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总称,是人们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生活的主要障碍。本文将就高原反应的发生机理和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高原反应、缺氧、预防 正文:高海拔地区具有低气压、低氧、高紫外线辐射等独特的气候特点。人到了这样的环境,机体会出现许多反应来适应环境的变化。高原反应是机体对高原环境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是机体的各种功能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过程中所呈现的临床症状,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若处理不当,可能诱发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危及生命。 高原反应的症状表 反应症状体表特征反应程度 头昏、心慌、气促、流鼻血、心率加深、轻微 乏力呼吸加深 头痛、食欲减退、倦怠、血压轻度异常、呼吸加快轻度 恶心 呕吐、腹胀、腹泻、胸颜面或四肢水肿、血压异常中度 闷痛、失眠 眼花、嗜睡、眩晕、手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血压重度 足麻木、抽搐异常显著

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高原缺氧,人们生活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大气压是760mm汞柱,空气中的氧含量是20.95%,随着地势的增高,空气越稀薄,气压就越低,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肺泡内的气体,动脉血液和组织内氧气的分压也相应降低。但是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含量仍然不变,为使血液中维持人体所需的含氧量,必须增加红血球的含量,但人体自动增加红血球的含量需要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刚进入高原时,会因为高度突然增高,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内氧气供应不足的现象。初上高原的人在海拔3 000 m以下高度时,多数不的会出现缺氧症状。少数人是因体质较差或是易感人群,可出现缺氧症状;在海拔3 000 m以上高度时,就会发生轻度缺氧症状;在海拔4 000-5 000 m的高度时,会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 缺氧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及相关症状如下 1、呼吸系统 轻度缺氧时,仅表现为呼吸深度增加。 缺氧继续加重,则呼吸频率随之加快、胸廓运动增加。4000m 高原的空气 PO2 为 100mmHg ,肺泡气 P O2 为 55mmHg 左右。因此,在化学感受器的低氧感受下,肺通气量立即增加,由于空气稀薄, PCO2 也低, CO2 呼出增加(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和低氧血症), PaCO2降低,减低了对延髓的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限制肺的通气量增加,所以,早期肺通气量只比海平面高65%左右;数日后,通过肾代偿性排除 HCO3- ,脑脊液内的HCO3-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使脑组

高原旅游注意事项和疾病预防

1、不适宜到西藏旅行的人 心、肺、脑、肝、肾有明显的病变,以及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的病人,切勿肓目进入高原。你如果从未进过高原,那么建议你在进入高原之前,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 患有器质性疾病、严重贫血或重症高血压的游客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他们在进入高原的初期,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人;若在高原停留时间过长,也较其他人易患各种慢性高原病。同时由于机体要适应高原环境,肝、肺、心、肾等重要脏器的代偿活动增强,使这些脏器的负担加重。一旦这些脏器出现疾患,便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是否能参与西藏的旅行活动,建议你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并且尽量本着稳健的原则。 2、进入高原之前的准备 (1).进入高原前,可向有高原生活经历的人咨询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谓紧张。 (2).进入高原之前,禁止烟酒,防止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过于劳累,要养精蓄锐充分休息好。适当服西洋参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缺氧能力。如有呼吸道感染,应治愈后再进入高原。 (3).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和战胜高原反应的灵丹妙药。大量事例证明,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树立坚强的自信心,能够减弱高原反应带的身体不适。反之,忧心忡忡、思虑过度,稍有不适便高原紧张的庆,反而会加大脑组织的耗氧量,从而使身体不适加剧,使自愈时间延长。 (4).如果你从未进过高原,在进入高原之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病人,切勿肓目进入高原。 3、进入高原途中注意事项 (1).应尽可能预备氧气和防治急性高原病的药物,如硝苯吡啶(又名心痛定)、氨茶碱等,也需备有防治感冒的药物、抗菌素和维生素类药物等,以防万一。 (2).由于高原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要注意准备足够的御寒衣服,以防受凉感冒。寒冷和呼吸道感染都有可能促发急性高原病。 (3).在进入高原的途中若出现比较严重的高山反应症状,应立即处理,及时服用氨茶碱或舌下含服硝苯吡啶20毫克。严重时应吸氧。若出现严重的胸闷、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或反应迟钝、神志淡漠、甚至昏迷,除作上述处理外,应尽快到附近医院进行抢救,或尽快转往海拔较低的地区,以便治疗恢复。 (4).由于乘车进入高原所需时间工,途中住宿条件差,体力消耗大,因此除要准备以上各种物品外,还应该准备水或饮料以及可口易消化的食物,以便及时补充机体必需的水和热量。 3、高原反应→在西藏旅行,最应该注意的就是高原反应。 因人而异,未上高原前很难预知。身体弱者未必反应大,体魄健壮者未必无反应。每个人的反应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瘦人好于胖人,女士好于男士,矮个子好于高个子,年轻者好于年老者。

高原病防治安全专项方案

高原病防治安全专 项方案

格库铁路(青海段)工程GKQHZHQ4标段 高原病防治专项救援预案 编制: 审核: 中铁十七局集团格库铁路(青海段)GKQHZHQ4标工程第一项目部 高原疾病防治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一、制定本预案的目的 为有效防控高原常见、特发性疾病,及时对发病人员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少人员伤亡,根据《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工程简况及高原病简介 1、工程简况 本标段线路正线全长94.806km,路基长度86.677km,新建车站3座(那陵格勒站、塔尔丁站、甘森站),预留车站2座(格南木嘎站、甘森湖站),大、中、小桥11座1595.53延长米,特大桥2座6533.21延长米。涵洞182座,全部为框架涵,地域海拔3050以上。 2、高原病简介 高原是一个特殊环境。从医学角度看,“高原”系指海拔3000M以上的广阔地域。在此高度上能够使大多数人在静息状态下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而超过此高度时,其生理、生化、病理和临床方面的改变则明显加剧。由于高原存在的低氧、低温、干燥和强日辐射等恶劣环境因素,因此极易发生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高原衰退症、高原冷损伤、雪盲、日光性皮炎等高原特发或常见疾病。有些高原疾病(如:高原脑水肿)如不及时救治或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或留下后遗症。针对本工程的特点,项目部主要把预防、控制高原病和对病

员救治的基本方法作为重点管理。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项目部对高原常见、特发性疾病的防控管理,以及当发生高原疾病时,做出应急响应。 四、防控措施 1、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体温、脉搏、血压及呼吸功能测定;对心、肺听诊和肝、脾、肾等主要脏器进行检查,并对心肺X透视、心电图检测。经过全面体格检查,剔除高原病“易患者”,筛选出适应进驻高原的人员。同时,应保留检查记录,以供查阅。 2、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进行心理训练。使其正确认识不良环境影响,增强意志,减除心里负荷,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同时,应向人员讲解有关高原地理、气候等特点,以及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卫生防护原则,高原饮食、饮水、居住、营养卫生及进驻前适当和科学锻炼等知识。 3、高原劳动应遵循的原则: (1)初入高原勿做超负荷劳动; (2)久居高原勿做持久的强体力劳动; (3)非特殊情况勿做过长徒步行走; (4)尽量避免长途乘车,以防长途颠簸过度疲劳; (5)勿在气候突变情况下远离营区,到野外作业; (6)避免精神刺激,尽量减少沉重的思想负担和过度悲伤。

高原病

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 AHAD),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 一、简介 高原反应,即高原病,指未经适应训练的人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压降低,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难以适应而造成缺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高原不适应症。当然,除了高原缺氧的因素之外,还有恶劣天气如风、雨、雪、寒冷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等;都可以加剧高原不适 高原反应引发不同的高原适应不全症。 机体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可以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通气量增加,以便使组织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加快心脏速率、加大心脏泵血能力,以使每分钟心脏搏出血量增加,改善缺氧状况;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以增加携氧能力来保证肌体的氧气供应等。但是,一部分人对空气中氧分压低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差,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机能代谢变化的高原适应不全症,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国外将此分成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山病,中国分成急、慢性高原病。对于个体来说,发病常常是混合性的难以分清,整个发病过程中,在某个阶段中以一种表现比较突出。 二、症状判断 部分初次进入高原的人,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24小时内出现头疼、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行走困难、难以入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面色及口唇发紫或面部水肿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应在原高度处停留休息3~5天,或立即下降数百米高度,一般就可恢复正常。 有报道说,3500米以下的发病率占37%~51%,3600米-5000米的发病率达50%。这说明高度越高,高原反应的发病率越高。 严重的高原反应对人体的伤害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在进入高原后,如果出现了下列症状,应考虑已经发生高原反应: 1. 头部剧烈疼痛、心慌、气短、胸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唇指甲紫绀。 2. 意识恍惚,认知能力骤降。主要表现为计算困难,在未进入高原之前做一道简单的加法题,记录所用时间,在出现症状时,重复做同样的计算题,如果所用时间比原先延长,说明已经发生高原反应。 3. 出现幻觉,感到温暖,常常无目标地跟随在他人后面行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