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农业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
八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提纲

八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提纲一、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 辽阔的疆域。
- 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 疆域:- 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 领土四至点: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 多);最南端在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最西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73°E附近);最东端在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多)。
- 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为渤海(内海)、黄海、东海、南海。
- 众多的邻国:陆上邻国有14个,如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如韩国、日本、菲律宾等。
2. 行政区划。
- 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治县)、乡(镇、民族乡)。
- 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各省级行政区域有自己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3. 众多的人口。
- 人口数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3.40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 人口分布:- 特点:东多西少。
- 分界线:黑河 - 腾冲一线。
该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疏。
- 人口政策: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等。
4. 多民族的大家庭。
- 民族构成: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
- 民族分布:- 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长江经济带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该地域广阔,地势西高东低,地貌与地质情况复杂,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形态多样,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
探讨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变动,可以表征不同区域下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特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影像数据来源于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选取 2000 年、2005 年、2010 年、2015 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年份 2000 2005 2010 2015
中心经度 115°23′32.36″ 115°23′42.29″ 115°25′27.85″ 115°24′21.28″
表 2 长江经济带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参数
中心纬度
短半轴/km
长半轴/km
旋转角度
31°16′46.44″
304.0191
728.8150
摘 要:伴随农村转型重构,农村居民点形态及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亟需充分了解其时空动态。选取长江经济
带 11 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以农村居民点矢量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最近邻指数、景观格局指数
等方法,分析农村居民点形态结构、集聚程度、分布方向等,并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论如下:长
湖湖北北经经济济学学院院学学报报 JJoouurrnnaal off HHuubbeeii UUnniiversittyy第oof1fEE9cc卷oonnoo第mmi3iccs期s
长江经济带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周玄德,邓祖涛,梁 滨,陈 乔
(湖北经济学院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武汉 430205)
▶ 三 农 问 题 研 究 2021 年 5 月
2021 年 5 月 第 19 卷 第 3 期
Vol.19 No.3 Ma王y. 2铁0夏2成1明:审:财视务新湖学结江北:理构经畅性经济:和济论学行学智院为:慧一学的个报交多响维曲视角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增长缓慢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
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
(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
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
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农业发展的空间格局

中国农业发展的空间格局简小鹰(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摘要: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较明显的区域性梯度分布格局,表现在:1)宏观上,东部、西部和中部的发展速度不均衡,呈现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又快于西部的现象;2)中观上,以城市为中心,同一区域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结构随距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变化;3)微观上,农业发展的水平呈现随地理海拔高度的降低而提高的趋势。
本文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农业发展 空间格局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业发展速度极为缓慢。
由于片面过分强调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和所谓“一大二公”的原则,致使广大农村的发展基本上停留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各地的发展水平差异不大,即空间上呈现一种平面的分布格局。
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农村的农业发展处在相对同一的起步线上。
这种状况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农业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探索这期间农业发展的规律和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我国农村的改革开放,首先意味着广大农村获得了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农业发展战略的自主权,从而有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发展的机会;其次,改革开放使农业生产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成为可能,并为与农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实现,在技术上、物质上、资金上及政策上提供了各种保证;第三,改革开放导致人们对农业发展观念上的一系列改变。
由于各地地理区位的不同、农业资源秉赋上的差异,因而出现各地农业发展在速度上较大的悬殊,而这种悬殊的不断积累,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从空间上看到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立体分布状态及某些较明显的规律。
本文将从我国农业发展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这个角度,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次,探索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关机制,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的改革,促进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尤其对于加快那些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将提供有益的启示。
1.我国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区域性梯度分布格局 每年的农业年鉴所提供的统计数据都清晰地显示出东部沿海省(市)、中部内陆省份和西部边疆省(自治区)之间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2012年中学地理教师考试专业知识测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地理一、考试性质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属选拔考试,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考查、考核毕业生从事地理教师工作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按招考录用计划择优录用,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专业知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教法技能”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二者合卷满分共150分,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
试题类型:“专业知识”题型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两大部分。
“教法技能”的题型为简答题、教学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等。
三、考试内容专业知识(一)自然地理学知识1.地球知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地理坐标;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2.地壳: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地壳的演变。
3.大气和气候: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大气水分和降水;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变化。
4.海洋和陆地水: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海水的运动;海平面的变化;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河流;湖泊与沼泽;地下水;冰川。
5.地貌: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与海底地貌。
6.土壤圈: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类型特征;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7.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界;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生态系统;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8.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研究;人地关系研究。
(二)人文地理学知识1.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2.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 (1)第二节人口迁移 (5)第三节人口容量 (12)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分布总特征: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2.具体表现(1)全球分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20°N~60°N地带最为集中。
(2)距离海洋远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海拔分布: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4)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5)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6)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2)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3)水源①河流、湖泊沿岸人口较为密集。
②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2.人文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等。
(2)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3)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1.人口分布通常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但人口密度并不能准确反映人口的分布特点,往往还要看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2.人口稀疏区的分布人口稀疏区多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极度干旱区、极度寒冷区(两极地区)、气候湿热区(热带雨林区)、地势高峻的山地、高原等。
3.热带地区的高原、山地多为人口密集区热带高原、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降水适中,排水条件好,蚊虫等害虫较少,适宜人口居住。
中国地理试卷及答案

中国地理教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0分)1.中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都位居第一的是()A钢、煤 B钢、原油 C煤、原油 D大豆、棉花2河北省、福建省、河南省对应的省会是()A 鄂、闽、豫B 鄂、闽、冀 C冀、滇、豫 D冀、闽、豫3中国的第一大岛是()A 海南岛 B台湾岛 C曾母暗沙 D钓鱼岛4中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是()A四川盆地B柴达木盆地C塔里木盆地D准格尔盆地5长江三峡包括哪几个部分()A西陵峡、瞿塘峡、巫峡B巫峡、虎跳峡、瞿塘峡C西陵峡、瞿塘峡、虎跳峡D巫峡、虎跳峡、西陵峡6中国谁能蕴藏量位居世界第()位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7全国主要的煤炭开发区根据其产量排序是()A晋陕蒙宁区、辽吉黑区、苏鲁豫皖区 B辽吉黑区、晋陕蒙宁区、苏鲁豫皖区C晋陕蒙宁区、苏鲁豫皖区、辽吉黑区 D苏鲁豫皖区、辽吉黑区、晋陕蒙宁区8下列选项中都属于南亚热带一年三熟的作物是()A柑橘、甘蔗B茶、小麦C柑橘、小麦D柑橘、香蕉9在中国大陆夏季风一般五月初盛行于()10中国东西走向的山脉中,最南的一列是()A五指山B南岭C天山、阴山D秦岭A华北B华南C东北北部、内蒙古长城沿线D江淮流域二、不定项选择题(10分)1中国人口最多的两个少数民族()A汉族B壮族C苗族D满族2中国的四大盆地有()A四川盆地B柴达木盆地C吐鲁番盆地D准格尔盆地3下列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A钢B水泥C棉花D水果4中国十大名茶排名前两位的是()A西湖龙斗B洞庭碧螺春C黄山毛峰D庐山云雾茶5下列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说法正确的是()A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B东半部汉族多,西部少数民族多C汉族聚居与山地,少数民族聚居于平原D城镇人口民族构成比乡村简单三、填空题9题(15分)1中国的遗产资源分四个类型,分别是————————————————2.依据畜牧业生产类型,把我国畜牧业区域划分为——————————————————3北方水稻区主要分布在————————————4.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人口最少的是————5.中国人口总量特征————————————————6.基于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地资料,大致可以在全国划出三大人口迁移圈————————————7中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6个省8中国粮食主要分布在————————————————9棉花主要集中在中国哪几个省份————————————————四、判断题10题:(10分)1铁路的优势:运量大、运输快受季节影响小()2莫高窟、秦始皇陵、武陵源都属于我国文化遗产()3地槽区是我国金属、稀有金属、有色金属丰富区()4广东深圳市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座核电站()5甘蔗生长喜欢湿热的气候,而甜菜的生长喜欢温凉的气候()6在中国,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的粮食作物,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7青藏高原面积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位于25°N~40°N()8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大陆性气候显著()9中国最南端曾母暗沙,最西端是青藏高原,最东端是乌苏里镇()10一个国家的地理格局与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地理特征,首先取决于其地理区位(1)五、简答题5题:(25分)1中国的地势阶梯界线2.依据畜牧业的生产类型,把全国畜牧业区域划分几个类型?3简述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4简述中国土壤-植被垂直带谱与水平地带的关系表现在那几个方面?5简述人类遗产资源面临的问题六、论述题2题(30分)1中国农业生产可划分为哪几个地区?答案1选择题1a 2d 3b 4c 5a 6a 7c 8d 9b 10b2不定项选择题1bd 2abd 3abd 4ab 5ab3填空题答案1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口头和非文化物质遗产2农区畜牧业、牧区畜牧业、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城郊畜牧业3松辽平原、三江平原、河西走廊4壮族、珞巴族5基数大、人口波动上升、计划生育国策效果明显6 广东圈、华东圈、华北-东北圈7湖南、江西、安徽8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9新疆、山东、河南、河北、4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5简答题1中国的地势阶梯界线(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中国人口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

中国人口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作者:贾永才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4期内容摘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口的变化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来看,中国人口的增长是毋庸置疑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增长的走势及变化存在阶段性的差异。
在中国人口的时空分布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口分布逐渐趋于均衡,人口重心迁移幅度不大,总体呈西南—西北—东北—西北的移动趋势,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关键词:中国人口变化;时空分布;经济水平人类活动显著地改变了环境,其中人口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通过改变不同地区的粮食需求、土地利用/覆盖率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球气候和生态过程,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地矛盾突出,人口与生态、气候变化等关系复杂,亟待深入相关研究。
一、中国人口总量及增长率变化如果从横截面来看,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口的总量不同,中国人口的总量有其独特的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人口总量不同,这可能与时代的经济水平、政策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
但如果从纵向来看,中国人口总量总体上呈增长的态势。
但在增长的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五种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来。
1、1724年至1852年:人口较快稳定增长期明末清初,中国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大,虽然明末动乱不堪,但在清朝成立以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又着手平定了一些地方动乱,整体政治格局较稳定,政策采取一系列政策恢复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秩序。
1712年,康熙颁布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令,中国人口迎来了相对快速的增长期。
随着清朝政府的一系列的经济措施、政治策略等,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人口统计工作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清朝末期,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但却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发展,在开放口岸的同时,沿海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分省区生态系统的综合农业生产资源条件组配较差,气 候条件相对恶劣,海拔高度引起热量条件的垂直变化,土 壤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布局的影响,使得西部生态环境 资源综合生 产 力 低,农 业 人 口 数 量 少,密 度 低。 西 藏、新 疆、内蒙古、青海的农业人口密度低于 12 人 / km2 ,四省农 业人口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 4. 1% ,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 的 49. 5% 。东部省区良好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资源优势 和相对较好的地理环境,使得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资源综合 生产力高,经济较为发达,农业人口集中且密度大。高密 度和较高密度地区,农业人口密度大于 200 人 / km2 ,占全 国农业总人口的 39. 6% ,面积只占 11% 左右。所以自然 条件的空间格局是影响农业人口空间分布的最基本因素。 3. 2 社会经济的影响
摘要 依据 1978 - 2008 年间的农业人口统计资料,结合 1: 100 万中国土地利用分布图,在 ArcGIS9. 2 软件支持下,运用空间统计分析
方法,以中国 31 个省级行政区为分析单元,分析和探讨了近 30 年来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中国农
业人口空间分布不连续,地区之间差异显著。自然条件、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水平与中国农业人口空间格局时空变化紧密相关。良
( 2) 1995 - 2008 年,大部分省区的农业人口数量迅速 降低,上海农业人口下降最快,下降率为 45% ,其它农业 人口下降较快的省区如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下降率超 过 35% 。此阶段,在地广人稀的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和青海省农业人口在增加,其中,新疆自治区增长率较高 超过 45% ,其它两地区的农业人口增长率低于 10% 。 2. 2 中国农业人口密度变化的时空特征 2. 2. 1 各省区农业人口密度时间维的变化
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性的影响[14]。中 国不仅在各省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经济差距,即使是同 在一个省区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距[15]。通过计算 各省区农业总产值对 GDP 的贡献率,对比耕地面积减少 量及农业人口变化量综合分析得出: 1985 - 1995 年间,大 部分省区表现为农业人口增加,农业总产值对 GDP 的贡 献率呈增加趋势,贡献率较大的是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 区、甘肃省,其中甘肃省达到了 29% ,说明这些地区农业 生产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此阶段中,广东 省、浙江省及福建省的农业总产值对 GDP 的贡献率为负 增长,浙江省达到了 7% 左右,说明了这些地区产业化水 平比较高,当地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贡献的相关性不高, 其它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995 - 2008 年 间,大部分省区表现为农业人口降低,农业总产值对 GDP 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西藏自治区下降率达到了 41. 7% , 上海和北京市下降率最低,不超过 9% 。耕地面积总体呈 下降趋势,进一步导致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占有量下降, 导致环境承载力超负荷。 3. 3 人口政策的影响
近 30 年来,各省区农业人口密度随时间变动较大,大 致有以下 3 个特点:
( 1) 1978 - 2008 年间,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 省的农业人口密度一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 上海市一直处 于下降阶段; 其余省区的农业人口密度都经历了增长阶段 和下降阶段。
( 2) 1985 - 1995 年间,大部分省区农业人口密度随着
好的自然条件是农业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是促进农业人口空间格局分布的主要因素,国家人口政策调控与农业
人口变化直接相关。
关键词 农业人口; 空间分布格局; 时空特征; GIS
中图分类号 DF413. 1; F323.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104( 2010) 05 专 - 0186 - 04
本文对所获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考虑到不同用地类 型上人口分布的不均匀的特点,即不同的行政区域对人口
密度的影响,我们不能选用传统的人口密度计算方法,顾
及到不适宜居住地区对人口密度的影响,我们所选用的计 算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下[9]:
m
pi
=
Ni
/
∑A
j=1
ij
pi 为第 i 个研究区域的人口密度,Ni 为该区域的总人
( 2) 较高密度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山东省、河 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南省、安徽省、浙江省和广东省, 农业人口密度在 201 - 400 人 / km2 范围内,据 2008 年统计 数据来看,农 业 人 口 超 过 2. 8 亿,占 全 国 农 业 总 人 口 的 39. 3% ,占 31 个省区总面积的 11% ,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 地区及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
图 1 1978 - 2008 年中国农业人口随时间变化图
2. 1. 2 各省区农业人口数量变化时空特征 通过计算 1985 - 2008 年间各省区农业人口数量的变
化率,可以看出近 30 年各省区农业人口数量随时间变化 的特征。
( 1) 1985 - 1995 年,大部分省区的农业人口数量迅速 增加,人口 增 长 最 快 的 省 为 山 东 省 和 山 西 省,增 长 率 为 114% 和 98. 5% 。人口增长最慢的省为西藏自治区和新疆 自治区,增长率低于 15% 。上海市城市化进程较快,此阶 段农业人口数量在下降,下降率为 16. 1%
统计聚类分级和制图分析,探讨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特
征。本文研究对象为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 不包括台湾、
香港、澳门) 。由于海南省 1988 年设省,重庆市 1997 年设
市,因此,在对这两个省的数据处理中,考虑海南省位置较
为特殊,对 1988 年前各省区数据资料处理时,海南省不予
考虑。对 1997 年前各省区数据资料处理时,利用 ArcGIS
空间合并技术,将重庆市并入四川省进行相关处理分析。
2 中国农业人口变化的时空特征
2. 1 中国农业人口数量变化时空特征 2. 1. 1 中国农业总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如图 1 所示,1978 - 2008 年间中国农业总人口变动趋
收稿日期: 2010-05-20 作者简介: 戴蓉,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规划。 通讯简介: 薛达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保护。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No. 07BAC03A08) ,中央民族大学 958 研究计划。
时间的变化呈增加趋势,增长较快的是山东省、天津市和 浙江省,每 平 方 公 里 依 次 增 加 了 261. 7 人、135. 6 人 和 107. 3 人,增长速度较慢的是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青 海省、内蒙古自治区,10 年中增长量依次为 0. 2 人 / km2 、 0. 5 人 / km2 、0. 7 人 / km2 、2. 4 人 / km2 。此阶段中,上海农 业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10 年间下降量为 119. 4 人 / km2 。
( 4) 较低密度聚集区,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甘肃省、山 西省、陕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宁夏自治区,农业人口 密度 13 - 100 人 / km2 范围内,据 2008 年统计数据来看,人 口超过 1. 2 亿,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 16. 9 % ,占 31 个省 区总面积的 20. 1% 。
( 5) 低密度聚集区,主要集中在西藏自治区、新疆自 治区、内 蒙 古 自 治 区、青 海 省 农 业 人 口 密 度 低 于 12 人 / km2 。据 2008 年统计数据来看,人口为 0. 03 亿,占全国农 业总人口的 4. 1% ,面积却占 31 个省区总面积的 49. 5% , 主要是分布在西部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等自然 条件恶劣的地区。
·187·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年 第 5 期 专刊
图 2 各省区 1985 年( a) 、1995 年( b) 、2008 年( c) 农业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变化
3 中国农业人口时空变化的因素分析
3. 1 自然条件的因素 一个国家农业人口的分布格局、密度大小及其随时空
间的变化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和控制[9 - 13]。中国地域 辽阔,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类型多种多样,造成农业布 局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千差万别。西部大
·18的时空变化特征
势主要 经 历 了 稳 定 增 长 和 急 速 下 降 两 个 阶 段。1978 - 1995 年为增长阶段,从 79 014 万人增加到 85 947 万人,增 长率为 8. 8% ,年增长量为 407 万人。1995 - 2008 年为下 降阶段,从 85 947 万 人 减 少 到 72 135 万 人,减 少 率 为 16% ,减少量为 1 062 万人 / 年。
中国的农业人口是指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活的全部 人口 [1 - 2]。农业人口在中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它受自然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的影响,是区域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3]。对中国农业人口的空 间分布格局 研 究,需 要 从 多 角 度、多 维 水 平 上 进 行 分 析。 而人口分布的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很难将一个区域单元上 的某种地 理 现 象 或 某 一 属 性 值 与 空 间 数 据 进 行 连 接 分 析[4 - 6]。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迅猛发展,将大量的空间分 析方法引入到人口的时空格局研究中[7 - 8]。本研究利用 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人口数据和地球表面的地理因子 关联起来,对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农业人口时空变化和 驱动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
( 3) 1995 - 2008 年间,大部分省地的农业人口密度呈下 降阶段,下降最快的是上海市,下降量为 279. 6 人/ km2,其它 下降较快的省为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和天津市,下 降量依次为 177. 1 人/ km2、176. 6 人/ km2、139. 2 人/ km2、118. 3 人/ km2、113. 5 人/ km2。在这 13 年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新疆自治区的农业人口进入缓慢的增长阶段,增长量依次为 0. 1 人/ km2、0. 2 人/ km2、2. 5 人/ km2。 2. 2. 2 各省区农业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