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学音乐欣赏

合集下载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必修新时代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必修新时代
新时代











是 什 么 ?
歌曲的创作背景
• 《走进新时代》创作与1997年中国共产党 “十五大”前夕。
• 歌曲抒发了世纪之交,中国人民满怀激情、 向往未来的情怀。
1.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 豪迈、自豪
2.“东方红”是指哪位领导人? 毛泽东
3.“春天的故事”指哪位领导人? 邓小平
4.“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指哪位领导人? 江泽民
谈一谈改革开放以后的 两首歌曲的特点。
曲调明朗、积极上,表达对 祖国的热爱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情 怀,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音乐的审美功能 • 音乐的认识、教育功能 • 音乐的娱乐功能
音乐的审美功能
音乐艺术用音响的魔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引 起联想、想象、激动、共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 熏陶渗透,从而使人们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音乐的认识、教育功能
音乐蕴含 着丰富的历史 的和现实的文 化内涵,通过 音乐能更深入 地认识社会生 活。
音乐的娱乐功能
音乐为人们提供了有教养的娱乐, 有文化的休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给人以轻松的美的享受。

新时期高中音乐教学创新研究

新时期高中音乐教学创新研究

新时期高中音乐教学创新研究作者:吴俊霞来源:《成才之路》 2017年第2期吴俊霞(江苏省宜兴中学,江苏宜兴214200)摘要:音乐教学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在音乐作品欣赏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在知识补充拓展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信息媒体演示中增强学生感悟效果,在自主学习研究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专题兴趣活动中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创新;分析研究;审美情趣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96-01作者简介:吴俊霞(1983-),女,江苏宜兴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

创新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核心因素,每一位高中音乐教师都应当结合新课改要求,立足自身教学实际进行探索研究,将创新因素更多地融入到音乐教学之中。

一、在优秀音乐作品欣赏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音乐是一门欣赏的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情趣。

高中生虽然时间紧、学习压力大,但是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在音乐教学中完全能够借助于优秀的作品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使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激情。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运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各种曲目之外,还应广泛搜集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

例如,可为学生播放《小夜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伏尔加纤夫曲》等外国经典名曲;推荐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唢呐演奏《百鸟朝凤》、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等传统名曲;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流行歌曲中一些富含正能量的优美曲目,如《大中国》《我的中国心》等。

无论是优雅的古典音乐,还是欢快的流行音乐,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欣赏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更加深刻地感悟到音乐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在音乐知识补充拓展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音乐教学除了教给学生乐理知识、开展演唱演奏技巧指导外,还要补充与音乐相关的趣味知识,既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又能够让音乐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使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浓厚兴趣。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三十四节:新时代》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三十四节:新时代》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八单元《第三十四节:新时代》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
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几首歌曲的表现内容,词曲作者,以及歌曲所涵盖的时代背景、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

2、通过作品的赏析和课堂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音色、调式、曲式等音乐要素去分析、理解作品,感受作品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3、通过欣赏使学生从中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情怀和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懂得音乐的社会性,让他们在新的世纪里获得新的启示和新的人生规划。

2教材分析
1、《祖国颂》为纪录片《祖国颂》写的合唱曲之一。

体裁为颂歌,混声合唱,旋律宽广,速度从容,气势宏伟。

分为A、B、A三部分。

2、《你是这样的人》是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而作的大型电视艺术片《百年恩来》的主题歌。

歌曲以深刻凝练的语言。

表现了人们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深切缅怀和无限爱戴。

这首歌曲融合了西洋歌剧、音乐剧和流行歌曲的诸多元素、听来荡气回肠。

大调式,结构是带再现的单三部式。

第一段由“3 2 4 ? 3 | 2 — 6 — | ”的核心音调发展而成,音级进为主,旋律深情委婉,叙述性的语调,既抒发了人们对总理的无限怀念又刻画了总理平易近人的形象;
第二段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 1 2 | 3 6 —”的音调反复出现,音跳进为主,使得情绪逐。

【精品】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精品教案(1)

【精品】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精品教案(1)
师:(课件出示乐谱并播放歌曲《黄河》)
师:歌曲分为几段,每段分别表现了什么?
生:……
师:(补充)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铿锵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师:二、歌曲是创作歌曲还是填词歌曲?
生:回答问题二……
师:1904年冬天,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在中国的殖民地,在大连、旅顺引发日俄战争,在日本留学的沈心工感怀国家积弱已久,备受欺凌,写下了《黄河》这首作品,这是最早期的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学堂乐歌。
师:学堂乐歌的创作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旋律填以新词编成,而创作歌曲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以歌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旋律、曲牌填以新词而成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而我们最初欣赏的歌曲《送别》同样是一首填词歌曲。
(出示课件:《送别》乐谱)
(课件出示乐谱《山居秋暝》并指导学生用《送别》曲调演唱)
播放两遍:第一遍学生试着往旋律上填歌词。第二遍唱。
师:总结……
师:(课件出示第二段乐谱《渔家傲》,教师配上《一剪梅》旋律演唱)
通过大家的掌声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填词歌曲的魅力了。下面我们也尝试创作一首学堂乐歌。
师:(教师课件出示《马队喇叭调》旋律)引导学生试唱乐谱。
教学目标
一、聆听《送别》、《祖国歌》、《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三、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
了解、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教具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设备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新时代》教案设计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新时代》教案设计

第三十四节《新时代》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感受、学唱、体验《走进新时代》、《你是这样的人》、《祖国颂》这三首歌曲,体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二)体悟不同表演形式、不同演唱形式,所体现的不同艺术效果给人们心灵与情感带来的不同感受。

(三)认识、理解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感受、学唱、体验《走进新时代》、《你是这样的人》、《祖国颂》这三首歌曲,体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感知音乐
的社会功能。

难点:学唱、体验、感悟作品的音乐情感及社会价值,体悟音乐的社会功能,提高对音乐的理性鉴赏水平。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节课聆听歌曲《走进新时代》、《你是这样的人》、《祖国颂》。

四、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课本和配套的课件资源。

五、教学方法与指导策略:
(一)教学方法:学生感受、体验,教师引导、点拨。

(二)对不同表演形式、不同演唱形式进行比较欣赏,提高对音乐的理性鉴赏水平。

演唱检测:课上学唱效果个别和小组检测、评价。

谈学习体悟与感受检测,师生共同评价。

配套练习:
1、音乐艺术有哪些社会功能?
2、通过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的启示和新的人生规划?。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 新时代说课稿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 新时代说课稿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新时代说课稿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新时代说课稿第十八单元走向新世纪第三十四节新时代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十八单元《走向新世纪》第三十四节《新时代》。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歌曲《走进新时代》、《祖国颂》和《你是这样的人》。

《走进新时代》这首①歌曲抒发了世纪之交,中国人民满怀激情、向往未来的情怀。

《祖国颂》原是纪录片《祖国颂》的插曲,这首歌曲随之广泛流传至今。

《你是这样的人》②为纪念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而作,歌曲朴实、动人,情感含蓄、深沉,令人荡气回肠。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 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三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内容以及作者。

(2)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3.教学重点、难点:启发学生探索,交流音乐的艺术内涵,提高对声乐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本节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学习内容,如果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是本册教材的“序”的话,那么本节“新时代”是本册教材的“小结”。

今天讲述的“走向新世纪”,这意味着每一位高中生在新的世纪里将获得新的启示与新的人生规划。

(2)下面对比聆听:独唱《走进新时代》与合唱版《走进新时代》。

之后请同学们分辨同一首歌曲,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而产生的效果上的差别。

然后,请一位同学朗读歌词,感受这首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时代情感。

下面由我来介绍作品:《走进新时代》是一首红色歌曲,旋律充满正气,歌词健康向上。

接下来复听独唱版《走进新时代》,引导学生在音乐高潮的部分,跟随视频一起唱,深刻感受乐曲的情怀。

新时代高中音乐人音社音乐鉴赏教案

新时代高中音乐人音社音乐鉴赏教案

《走向新世纪》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祖国颂》原系作者1957年冬天为彩色宽银幕文献纪录片《祖国颂》(初名为《1957年国庆节》)写的两首混声合唱曲之一(另一首为《今夜到处有歌声》)。

影片在1958年元旦献映后,这首歌就随之广泛流传至今。

歌曲的体裁是颂歌。

颂歌是一种声乐作品的体裁,主要是歌颂祖国、英雄或歌颂作者所崇敬的人物和事物。

《祖国颂》为混声合唱歌曲,旋律宽广,速度从容,气势宏伟。

F大调,单乐章,分为A、B、A’三个部分。

A段(第一部分),描写祖国大地山川壮丽,人民迎接社会主义时代到来的无比兴奋的心情。

开头是男女高音声部领唱和合唱形式的乐段,旋律悠长、开阔,中段有一段朗诵伴有优美动听的复调合唱,具有秦腔的某些特点,而朗诵之后则配上了2/4拍的曲调:“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速度转快,节奏明快而富有弹性。

间奏之后,进入B段(第二部分)。

B段旋律悠扬而富有民族特色,是领唱、合唱形式。

在d小调上的舒展、深情的分节歌,先后由女高音、男高音和男女高音领唱,用柔和的合唱加以衬托,展现了祖国大地一派劳动、丰收的喜人景象,赞美了祖国各地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的情景。

再现的A’(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反复,节拍由4/4拍变为6/8拍,略去了朗诵段落,气息更为宽广,意境更为壮丽,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与歌颂。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欣赏并学习演唱《祖国颂》;学生自我总结并讲解音乐的四种社会价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演唱并分析《祖国颂》的曲式构成,对此曲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唱《祖国颂》,对此曲进行曲式分析。

三、教学内容:欣赏学唱并分析《祖国颂》。

四、教学重点:初步感知合唱的魅力;学生自我总结社会的音乐价值。

五、教学难点:对《祖国颂》曲式的分析。

六、教学媒体:钢琴,多媒体七、教学方法:以音乐感受体验为主,穿插运用听唱法、合作法、讲授法等其他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结合。

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精品教案适用年级:高中学科领域:音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音乐歌声初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新音乐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新音乐歌声初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3. 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新音乐歌声初放的特点及其在我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

2. 音乐作品的深度分析和审美鉴赏。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1) 新音乐歌声初放的定义及特点。

(2) 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3) 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方法。

2.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新音乐作品,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新音乐歌声初放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新音乐歌声初放的定义,分析其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演唱方式等。

(3) 分析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初至今,介绍各个时期的新音乐文化代表作品及特点。

(4) 教授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方法:从旋律、和声、节奏、演唱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审美规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音乐歌声初放的概念、特点及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历程。

(2) 分析法: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度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审美鉴赏方法。

(3) 实践法:让学生聆听、演唱新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播放新音乐作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源。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心得。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音乐作品欣赏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音乐作品欣赏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以了解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时期中学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

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端正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普及音乐教育,发挥音乐教育的特长,这是着眼未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大好事。

几年来,在音乐欣赏教学里我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我们的音乐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

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

这样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也有利于欣赏教学。

其次,曲目安排上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这样做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对比教学,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课型
将题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题裁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对比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

这样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时还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
乐,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

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如以“赞美伟大的祖国”这一中心的欣赏课,就可将《长江之歌》,《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等相同题材,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这种课型内容统一,能使学生从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男声、女声、童声等不同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这样除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有关音乐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三、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

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
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

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

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

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

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
联想等能力想象是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联想是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连带想起其他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

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五、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

“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以评论也有巨大的价值。

”欣赏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听,初听、有目的地分段听、有分析评论地听、复听等,都是以听为本。

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
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就是倾听。

社会音乐风气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修养,如果多数人都具有较高尚的音乐趣味和较强的审美能力,对人类历史上的音乐财富有全面的了解,那么他们对音乐的选择、反应、评价和追求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最终作用于社会,使那些能够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经典名作和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又有高度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要食粮。

当然这种作用是缓慢的,根本的做法是首先实施有效的音乐教育,培养高素养的一代新人,这难道不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