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共40张PPT)

合集下载

《丰乐亭游春》教学课件

《丰乐亭游春》教学课件

2023《丰乐亭游春》教学课件contents •作者及作品背景•作品赏析•教学方法•课堂互动•教学成果展示目录01作者及作品背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代表作品《丰乐亭游春》、《醉翁亭记》、《秋声赋》等作者介绍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作品创作背景创作时间安徽滁州琅琊山丰乐亭创作地点当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心情苦闷,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创作背景作者评价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被后人尊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作品评价《丰乐亭游春》以其清新自然、明快流畅的诗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后人广泛传颂和传承作者及作品的评价02作品赏析1作品的主题思想23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通过描绘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和游人欢畅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之情诗人在作品中透露出对人生的感慨,认为人生有限,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抒发人生苦短之感诗歌通过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和追求。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趣03精炼的语言表达诗人运用精炼的语言,将春天的美好和人生的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品的艺术特色01生动的景物描写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丰乐亭周围的自然景色,将春天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02鲜明的对比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红花与绿叶、静态的山与动态的流水等对比,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活泼。

描述丰乐亭周围的自然景色,为下文的感慨做铺垫。

第一段表达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抒发人生苦短之感。

第二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进一步表达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段作品的段落结构03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共同学习、成长。

任务驱动法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丰乐亭记第一课时》课件.ppt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丰乐亭记第一课时》课件.ppt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 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 谁?。庐陵欧阳修也。
丰乐亭记
欧阳修
检查预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欧阳修(1007—1072),字


,晚号
2、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 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3、作者疏导泉水和百姓一起去赏泉体现了 什么思想?
与民同乐
4、第1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交代了亭名的出处,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同学们,再见!
2008年11月3日
3、乐其地僻而事简 喜欢
乐 4、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为……而高兴
5、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 快乐 欢乐
6、以与民共乐 享乐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

之 2、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代词,代上文景色 3、向之凭恃险阻 指示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C、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D、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5、把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 游其间。
(2)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
(3)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 送死。
(4)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 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文本研习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 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 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 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 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丰乐亭游春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丰乐亭游春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在滁州(今安徽滁县) 西南琅玡山幽谷泉侧, 是作者任滁州太守时 建造的。
丰乐亭游春 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 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 来往亭前踏落花。
丰乐亭游春三首 (其一) 绿树交加山鸟啼, 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
丰乐亭游春三首 (其二) 春云淡淡日辉辉, 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西逢太守, 篮舆酩酊插花归。
鲜花盛开的树。 红,花的代称。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 将要偏西的太阳,映着鲜 花盛开的树和青翠的山峰
广阔的郊野 边际
长郊草色绿无涯。 广阔的郊野上,绿草茵茵, 一望无际
春天将要过去
游人不管春将老, 游人顾不得春天即将结束 来往亭前踏落花。 还在亭前来来往往,踏着 地上的落花。
这首诗情景交融,清新明丽,抒发了惜春 之情,诗中的,“红树”、“青山”、“绿 草”、“落花“的景物表现了这种感情。
丰乐亭在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 县)西南丰山北麓,琅琊山幽谷泉上。 此亭为欧阳修任知州时所建。他写了 一篇《丰乐亭记》,记叙了亭附近的 自然风光和建亭的经过,由苏轼书后 刻石。景美,文美,书美,三美兼具, 从此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欧阳修于庆历六年在滁州郊外山林间造了丰 乐亭,第二年三月写了这组诗。丰乐亭建于琅琊 山风景名胜区丰山东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 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1公里。这里面对峰峦峡 谷,傍倚涧水潺流,古木参天,山花遍地,风景 十分佳丽。关于丰乐亭的兴建,欧阳修在《与韩 忠献王书》中告诉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 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 换,构小亭于泉侧。”泉名“丰乐泉”,亭名 “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 之意。欧阳修还写下《丰乐亭游春三首》记载与 民同乐之盛况。

丰乐亭记上课用

丰乐亭记上课用

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 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 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劃削消磨(被动 句),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 其事,而遗老尽矣!
失其政,政治颓败 ;分裂,四分五裂 ; 所在,到处;为,是;敌国者,敌对政权; 胜,尽;受,承受。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向,过去,从前;凭恃,凭借;劃削,被铲平, 消磨;自行消亡;今,使意志等逐渐消失,度过; 漠然,冷清清地 今,冷淡,不关心; 徒,只;遗老,经历过的人;尽,都死去,形作动。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 今滁介江淮 之间,舟车商贾、 之间,地方偏僻,是船 四方宾客之所不 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 至,民生不见外 少到的地方。百姓生下 事,而安于畎亩 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 衣食,以乐生送 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 死。而孰知上之 吃饭,养老送终。谁能 功德,休养生息, 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 涵煦于百年之深 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 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 也! 久呢!
自唐失其政, 海内分裂,豪杰并 起而争,所在为敌 国者,何可胜数? 及宋受天命,圣人 出而四海一。向之 凭恃险阻,铲削消 磨,百年之间,漠 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 尽矣。
自从唐代政治颓败, 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 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 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 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 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 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 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 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 只见清流山依旧高耸,清 流河仍然清澈。想问当时 战争情况,经历过的人都 早已死去了。
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 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作者疏导泉水和百姓一起去赏泉体现了什 么思想?有什么作用?和他的《醉翁亭记》有 相同之处吗? 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 议论的基础。

高中语文专题三杂记第1课丰乐亭记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2

高中语文专题三杂记第1课丰乐亭记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2

一、结构图解
一、甘甜的泉水
丰山幽谷地乐
二、五代:干戈用武之地
丰乐亭记 Leabharlann 今:乐生送死、休养生息之地
三、地僻事简
俗之安闲,人乐幸生无事之时也
二、内容研读 1.《丰乐亭记》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后的第二年,古代文人在 被贬后往往抒发自己的愤懑,欧阳修与前辈文人有什么不同? [明确] 范仲淹等实行改革失败,被罢官,欧阳修上书为之鸣 不平,被贬官到滁州。到了滁州,欧阳修对于政治风云之险恶 似有所悟,自号“醉翁”。但他胸怀旷放,并不嗟怨。他曾告 诫别人“勿作戚戚之文”,他自己也切实做到了这一点。身在 贬所,没有“不堪之穷愁”,而言山水之乐,这一点确实是前 辈文人如韩愈等所未做到的。
④按.榆溪旧塞 __动__词__,__巡__视__ (5)简①②乐是其以地先僻帝而简.事拔以简.遗形陛__容_下_词__,__动__简__词__略__,__,__选__简__拔__单____
①②幸幸..生天无下事有之变时,也而欲形有__容_大_词_功_,__幸____动运____词__,__希__望__ (6)幸③④始而皇君幸帝.幸于.梁赵王山宫_动___动词____词,____,宠____特爱____指___皇__帝__到__某__处__去___
《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是写于同一时期的散文名篇, 体现了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人生 感慨,寄托人生理想,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富于变化,涉笔成趣的特色。《木假山记》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专题三 杂记
叙述与议论高度结合,全文一唱三叹,迂回曲折,环环相扣, 笔力雄健,感慨深沉,颇耐玩味,是作者“远能见之近”“小能 使之著”风格的典型体现。《越州赵公救灾记》以史家笔法,井 然有序地记述赵抃救灾的全过程,叙述事件有详有略,笔端含 情,人因事见,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品德,展现了曾巩散文“纡 徐曲折”的特点。《黄州快哉亭记》紧紧围绕“快哉”二字展开, 写景部分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入处处之景,议论部 分作正、反推理,作者的赞赏慰勉之情,尽注于字里行间,体 现了苏辙文章含蓄温厚、善于“一波三折”的风格。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丰乐亭记》(共12张PPT)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丰乐亭记》(共12张PPT)
5.纵观全文,概括一下“丰乐”的丰富含义。 “丰乐”含义有四: (1)乐丰山美景,(2)乐天下永平无事,(3)乐岁 物丰收之乐,(4)乐与民同乐。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
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庆历丙戌六月日,
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4.阅读第四段,思考: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全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是对自己的鞭策,
点明了写作目的;第二句呼应了题目,与上文 写滁州风景、自己的心态相映成趣;第三句是 “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了创作时间以及创 作者的姓名。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 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 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 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 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1.阅读第一段,思考: (1)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代了亭名的出处,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 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
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 老尽矣。
2.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 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着力叙写与之相反的“五代干戈”, 正是为了衬托“丰乐太平”,同时为结尾点 明“宣上恩德”的主旨埋下伏笔。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丰乐亭 记》,欧阳修 撰,苏轼书, 无年月,刻石 在安徽全椒县。 苏书《丰乐亭 记》与《醉翁 亭记》的风格 相近。
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前人 称“体度庄安,气象雍俗”,确为恰当, 字体楷中稍见行意,有“笔圆而韵胜”的 特点。明人王世贞评论他“自颜真卿、徐 浩,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在此碑 中可以得到印证。
介绍历史背景导入课文: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丰乐亭记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丰乐亭记

古诗文系列:丰乐亭记
注释:
丰乐亭:在今安徽滁州城西丰山北,为欧 阳修被贬滁州后建造的。苏轼曾将《丰乐 亭记》书刻于碑。《舆地纪胜》:“淮南 路滁州:丰乐亭,在幽谷寺。庆历中,太 守欧阳修建”。清《一统志》:“安徽滁 州丰乐亭在州西南琅琊山幽谷泉上。欧阳 修建,自为记,苏轼书,刻石”。 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 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 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 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 外,遂以平滁。
古诗文系列:丰乐亭记
丰乐亭记: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 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 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 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 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 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 矣!
古诗文系列:丰乐亭记
注释:
胜,尽。 及:等到。 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 下。 “向之凭恃险阻”二句:如先前那些凭借 险阻称霸的人,有的被诛杀,有的被征服。 向,从前。 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 畎:田地。 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孟
古诗文系列:丰乐亭记
古诗文系列:丰乐亭记
译文:
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 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 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 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 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 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 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 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 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 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专题三丰乐亭记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专题三丰乐亭记

刻画冬日的寒冷和清寂,如“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大雪压青松,青松挺 且直”等,展现冬日的静谧和坚韧。
空间转换中的视角变化
远观
通过远观来描绘景物的全貌和气 势,如“远望群山连绵”、“极 目远眺,天地一色”等,展现壮
阔的自然景象。
近看
通过近看来刻画景物的细节和特 点,如“近看湖水清澈见底”、 “细赏花木繁茂多姿”等,呈现
03 景物描写与意境 营造
四季变换中的景物描绘
春天
夏天
描写春天的生机勃勃,如“春风又绿江南 岸”、“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展现春天 的温暖和绿意。
表现夏日的热烈和繁茂,如“夏木阴阴正 可人”、“绿树阴浓夏日长”等,呈现夏 日的盛景和活力。
秋天
冬天
描绘秋天的萧瑟和寂寥,如“秋风扫落叶 纷纷”、“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抒 发秋天的悲凉和感慨。
亭子建于山腰之上,周围环境优美,山 水相依,景色宜人。
丰乐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 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和观赏 。同时,它也是欧阳修留给后人的文化 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02 文章结构与写作 特点
文章整体结构梳理
01
02
03
引言
简要介绍丰乐亭的地理位 置和建亭的缘起。
细节描写
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丰乐 亭及其周围的景色和人文 气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 境。
语言风格及艺术特色
语言简练明快
文章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能 够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意境深远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描绘 ,营造出一种深远而优美的意境, 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情感真挚
文章情感真挚而动人,表达了作者 对丰乐亭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然的敬 畏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从唐代政治颓败,海 自唐失其政,海内 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 分裂,豪杰并起而 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 争,所在为敌国者,敌对政权,哪里数得清呢。 何可胜数?及宋受 到了宋朝接受天命,圣人 天命,圣人出而四 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 海一。向之凭恃险 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 阻,铲削消磨,百 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 年之间,漠然徒见 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 山高而水清。欲问 只见山依旧高耸,流水仍 其事,而遗老尽矣。然清澈。想问当时战争情 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去 世了。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 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 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 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乐:喜欢 形作动 简:清简, 俗:民风 得:找到 乃:于是 日:每天 名作状语 而:修饰连词 掇:采摘 芳:花草,荫:乘凉 风霜冰雪:秋迎风霜,冬赏冰雪。 刻露:清晰的显露,清秀:清幽秀茂 今: 美丽而不俗气 可爱:令人喜爱。
最后一段是“记” 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 创作的时间以及创作者 的姓名。
本文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 绕“乐”而写,请说说你的理解? 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 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 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提示:也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回答,处地 之“乐”——自然与创造;处时之 “乐” ——机遇与幸运;处人之 “乐”——井然与融洽。
阅读第三段 ,思考:
这一节主要写什么?
明确:
介绍了滁州现今的 情况。
由于滁州处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来此 的“舟车商贾、四方宾客”极少;当地百姓满 足于目前的生活状态,“乐生送死”。让作者 感慨的是,到如今那些经历或了解战争的“故 老皆无在者”“百年之间……而遗老尽矣”。 人们远离战火有百年之久,已经淡忘了战火的 洗劫,战乱的痛苦,“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了。作者在简要介绍了目前状况之后,笔锋一 转,用“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 之深也”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怎 样获得的。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 德”,显得很冠冕,实际在言语之间隐约透出 一种忧患意识。
讨论:
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明确:
这里有山,有谷,有清 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 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讨论:
作者疏导泉水和百姓一起去赏泉 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和他 的《醉翁亭记》有相同之处吗?
明确:
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第二段 ①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判断句) ②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状 语后置),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 平滁。 ③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 凤就擒之所(被动句),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 久矣。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 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 感情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 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欧阳修的 《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 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 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此篇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 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 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 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 《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 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分析课文:
第1节介绍了自己在滁州勤于政 务和丰乐亭的环境。
讨论:
“明年”“始”在文章中有什 么样的作用?和我们学习过的《岳 阳楼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
作者初到滁州,就把自己的全部精 力用于公务,待到第二年,丰收在望, 才喘了一口气,句中“明年”“始”足 以显现欧阳公之勤于政务。虽然有清泉 只在“州南百步之近”,泉水是那样的 甘甜可口,他也无暇顾及享受。同时, 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里恐怕也包含了苦 尽甘来的意味。和《岳阳楼记》中的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相似。
失其政,政治混乱 ;分裂,四分五裂 ; 所在,到处,处处;为,是;敌国者,敌对政权; 胜,尽;受,接受。一,数词作动词,统一;向, 过去,从前;凭恃,凭借依靠; 刬削,被铲平,消磨;消耗磨灭;漠然,冷清寂 静地 徒,只;遗老,经历事变的老人;尽,都 死去,形作动。
滁于五代干戈之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 际,用武之地也。 是兵家用武的地方。当年, 昔太祖皇帝,尝以 太祖皇帝曾率领周朝的军队 周师破李景兵十五 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 万于清流山下,生 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 擒其皇甫晖、姚凤 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 于滁东门之外,遂 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 以平滁。修尝考其 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 山川,按其图记, 地方志,登上高处了望清流 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 欲求晖、凤就擒之 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亲历 所。而故老皆无在 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 也,盖天下之平久 下平定已经很久了。 矣。
《丰乐亭记》
欧阳修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 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 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4 、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 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写作背景 :
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 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政”因侵 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即 告失败。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上《论 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诬,于是 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贬知滁州。在当地作者 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当地的生产得 到了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 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 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含蓄地抒发了 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 解。
总结课文: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极具
特色。这类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 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 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他善于 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 富于变化,涉笔成趣。《丰乐亭记》全 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赵 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 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 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全文紧扣“丰乐” 两字,今昔对比,忧深而思远。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 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于)无事之时 也(判断句,省略句)。
幸:侥幸,幸运 乐:感到高兴 岁:每年,因为:于是为 本:推求 其:这里的 道:叙 述 所以:表原因 幸:有幸
今滁介江淮之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 间,舟车商贾、 间,地方偏僻,船只车 四方宾客之所不 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 至,民生不见外 此地。百姓生下来就不 事,而安于畎亩 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 耕田种地,穿衣吃饭, 衣食,以乐生送 功德,休养生息,养生息,如雨露滋润、 涵煦于百年之深 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 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庆历丙戌六月日, 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 记。 而宣扬皇上的恩德,来和民众共享欢 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 写了这篇文章,来给亭子起名为丰乐亭。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 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第五段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 “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 事也”,是对自己的鞭策;第二句 话“遂书以名其亭焉”,则交代了 “丰乐亭”名称的来历。语言干净 利落,简洁经济。与上文详细描写 滁州风景、详细描写自己赏玩风景 时的心态举动的文字相映成趣,也 体现了欧阳修谋篇布局的匠心。
阅读第二段,讨论: 在这一节中作者介绍 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 的是什么?介绍历史事情 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 用?
明确: ( 1 )介绍了两个时代的历史事件: 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情况,据史书记载,后 周显德三年 (956)二月,殿前都虞候赵匡袭滁州 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城,在滁 州东门之外擒获皇甫晖、姚凤。紧接着,行文
又追溯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的 混乱局面。 史载唐广明元年 (880) ,王仙芝、
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克滁州。
(2)作者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 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 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 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 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 以乐生送死。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 百年之深也。 介于:位于两者之间 民生:百姓生下来 今: 人民的生计 外事:外地的事情,今义:外交 事务 外边的事,家庭或个人以外的事 畎 亩衣食:名作动,耕田种地,穿衣吃饭, 以:而 乐生送死:养老送终 孰:谁 上:皇上 休养生息:使动,让百姓休养生 息,涵煦:滋养抚育 深:久
修之来此,乐 其地僻而事简, 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 之间,乃日与滁 人仰而望山,俯 而听泉;掇幽芳 而荫乔木,风霜 水雪,刻露清秀, 四时之景,无不 可爱。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 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 它的民风安恬闲适。已经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 便每天同滁州的人来游玩, 抬头望山,低头听泉。春 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 乘荫凉于茂密的乔木间, 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 冬清晰的显露,春夏清幽 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 不令人喜爱。
又幸其民 乐其岁物之丰 成,而喜与予 游也,因为本 其山川,道其 风俗之美,使 民知所以安此 丰年之乐者, 幸生无事之时 也。
又幸运的是,民 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 收成熟而高兴,乐意 与我同游。于是为他 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 胜,叙述这里风俗的 美好,使民众知道能 够安享丰年的欢乐, 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 平无事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