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
我的家乡泰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我的家乡泰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口头传统:1.市级:1.1泰山传说故事(民间文学):1.1.1盘古开天东岳为首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
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
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
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1.1.2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传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后,天下统一,武王认为大臣们开国有功,应该重重有赏。
可是,想来想去,却找不出合适的礼物,最后,武王还真想出了个绝顶的好主意,把全国的领地都分给大臣们。
这样以来,既显示了他武王的慷概,又能说明他对大臣们的信任;同时考验大臣们是否真的忠君报国;再者,武王这样也就轻松愉快,落得清闲做他的"天子"就行了。
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权交给了军师姜子牙,让他分封诸侯。
却说姜子牙分封诸侯,封来封去把全国其他的名山大川、风水宝地都封尽了,就留下了一座东岳泰山。
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是个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备把泰山留给自己,可谁知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武王的护驾大将黄飞虎找上门来,非要把泰山封给他不可。
两人正在商榷,不知谁又走漏了风声,黄飞虎的妹妹黄妃也来找姜子牙要地盘,说是武王答应她,要她来找姜子牙。
我的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的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县糖人贡我的家乡,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位于江苏的西北部,古称凤城,相传远古时期曾经有凤凰落于此地而名;更因是汉高祖刘邦故乡,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美誉。
自古以来,丰县都以农耕作为主要的生活生产方式,因为这里地处平原,有河流,并且气候适宜。
所以,这里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汉刘邦的诞育之乡,所以遗留了许多汉文化古迹以及民俗风情。
【丰县糖人贡】2008年6月14日,文化部办公厅公示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就把丰县的糖人贡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糖人贡”又名“糖贡”,是一种使用模具浇铸而成的民间糖塑形式,因为在丰县地区作为葬礼祭祀之用,其造型中又多人物形象,所以当地人俗称为“糖人贡”。
丰县糖人贡艺术发端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糖人贡,顾名思义,是用食品原料白糖加工制成人物或物品形状的的贡品。
一般用木质的模具(因为防止糖过热在制作过程中粘连模具,一般使用梨木)。
首先要把捆好的糖人贡模子浸泡在水中,使模子表面湿润,这样模具不沾糖浆,糖人贡成型后也较容易脱模。
然后将铜锅置于火炉上,加适量水和白砂糖,细火慢熬至水分收干,达到适宜温度、成色。
准备灌模前把模子从水中捞出,甩掉多余的水分,置于干净的空盆内。
看到锅内白糖溶化后可开始灌模,一人两手握模,让模口直立朝上,另一人把糖浆快速倒入糖人贡模内。
然后滚动模具,使糖浆均匀着模,倒出多余的糖浆并用木铲作适当修补。
滚动时要迅速并均匀用力,以保证糖人贡成型后厚薄均匀,造型饱满、充实。
最后,将模内糖汁冷却至充分凝固后,解下模上的绳子,将模子一块一块轻轻拿掉,一个凝固成型的糖人就呈现出来。
风干之后的糖人贡只是半成品,还要用毛笔、食用色素(多用胭脂红、食用绿、食用黄)绘彩即为成品。
相糖的制作一般选择晴天,因为阴天下雨相糖不易成型,影响成色。
糖人贡为世代家传(传男不传女),秘不授人。
所以是的糖人贡的制作人有着很多的局限性。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石港饼制作工艺
1、
2、 3、 4、 5、
黄石港饼的简介
黄石港饼是湖北省黄石市的汉族传统 名点之一,黄石港饼是由面粉、芝麻 、冰糖、小麻油、金钱桔饼、糖桂花 等十几种上等原料组成. 以其起锣弦 鼓边,麻色黄亮,松酥爽口,甜润清 香,顺气开胃,回味悠长和具有浓郁 的天然麻香味的独特风味名扬湖北, 畅销全国.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 2011年3月被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 "。
相关典故
黄石的糕点食品历史悠久,相传三国时,刘备到东吴招亲携带 的“龙凤喜饼”,就是在 黄石港饼石港饼的前身当时的黄 石名叫楚雄镇,地点在西塞山下东边,是吴楚地区周边各县 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刘备去东吴招亲,船队就是在这里 补充食物、采购礼品,其中就有“龙凤喜饼”。 清代后期,黄石港镇建立,由于它是鄂东南的阳新.黄洲.圻春. 浠水.广济.黄梅等八县大批家付产品的流通市场,又是武汉, 下至九江,长江轮船的停泊要埠,经常有中外客货轮进出港 口,商贩云集,卫生麻饼的销路越来越大,由于麻饼销路大, 加之商贩运输到城乡销售,当时是纸包十个成筒可用箩筐装 挑,消费者口中传颂着黄石港生产的麻饼的特色风味,天长 日久,习惯上被人们称为"港饼".
非文化遗产的创新
食博园公司改良了重油重糖的传统型港饼, 通过改进工艺,研发、试制、生产出低 糖、低脂、高蛋白质、高氨基酸的港饼。 近几年来,推出了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 螺旋藻低糖港饼、核桃仁枸杞港饼、燕 麦椒盐港饼。
黄石港饼的制作流程简介
黄石港饼选用优质小麦粉、黑白芝麻、核桃仁、 冰糖、小麻油、金钱桔饼、糖桂花等十余种上 等天然农作物精制而成,含有丰富的钙、磷、 钾等微量元素和胡萝卜素、维生素、蛋白质等。 黄石港饼制作工艺独特复杂,经炒麻、碾碎、 摇麻等几十道工序完成;而这几十道工序全部 是手工制作,不用机器设备,其中烤饼是港饼 制作工艺最有代表性的工序,所谓三分案板七 分烤炉。制成后的黄石港饼麻色呈亮,松酥形态:正圆形,两面平整,上麻 均匀,周边光滑。 色泽:两面深黄色,周边乳白色 。 组织:皮厚薄均匀,馅紧密,不 空腔。 口味:松酥甜润,有浓郁芝麻香 味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生长在中国的一个小城市,这个城市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家乡历史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我家乡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分享它们对我个人和整个社区的影响。
首先,我想介绍的是我们家乡传统的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春节期间,整个城市都笼罩在喜庆的氛围中。
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其中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出、舞龙舞狮和花车巡游等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还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互动。
其次,我想谈谈我们家乡的传统手工艺。
在我的记忆中,我常常看到老人们在街头巷尾传承着古老的手工艺技能。
其中最著名的是陶瓷制作。
我们的城市以其独特的陶瓷艺术而闻名,这些陶艺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细腻的纹饰和独特的色彩,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这种古老的手工艺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另一个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家乡的传统音乐。
这里诞生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们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传统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触角。
当我听到这些音乐时,我能够感受到家乡的韵味和独特之处,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感体验。
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活动和艺术形式,我家乡还有许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一提。
例如,我们的饮食文化非常独特,拥有多种传统美食和烹饪技巧。
而且,我们拥有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家乡的历史和人民的智慧。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让我对家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它们让我知道了这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让我对自己的文化和身份感到自豪。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对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参加民俗活动和学习传统手工艺可以帮助我放松身心,提升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同样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整个社区来说也是宝贵的财富。
它们使人们保持联系,形成共同的记忆和价值观。
传统活动和艺术形式也有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为社区创造经济机会和就业岗位。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桥头,一个名字听起来可能并不那么响亮,但这里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桥头的一项特别遗产——莫家拳,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莫家拳,作为南拳的代表之一,与莲湖的荷花、油菜花一样,是桥头的骄傲。
这种拳术起源于广东伙岗村,据说是由莫达士所创。
在明末清初那个动荡的时代,莫达士的父亲莫福田带着年幼的他从火岗村迁徙至伙岗村,并在那里成家立业。
莫达士后来据说曾在少林寺学艺,技艺大成后回到家乡,创立了以家族命名的莫家拳。
莫家拳,曾被称为“六度阴阳掌”,是一种集防身、健身、竞技和日常练习于一体的武术。
它以其独特的岭南特色和朴实的南拳风格著称,特别是其腿法,有着“一腿胜三拳”的说法。
如今,莫家拳不仅在惠州、东莞、广州、佛山和顺德等地广为流传,而且已经传播到香港、澳门、东南亚以及英国和美国等地。
今天,我有幸参观了桥头镇青少年莫家拳培训基地,走过中华武术文化长廊,见识了传统南拳和莫家拳的风采。
我了解到广东五大名拳——洪、刘、蔡、李、莫,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我感受到了武术文化艺术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每年假期都有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不仅为了赏花,更为了体验这里的文化艺术。
通过这次参观,我更加明白了莫家拳的深远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防身健体的武术,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正如老年人练习太极一样,莫家拳也是为了追求身心健康。
健康是快乐生活的基石,这也是近年来莫家拳声名鹊起的原因之一,它为人们带来了健康和快乐。
值得一提的是,莫家拳现在已经进入小学,经过几代传人的改良,形成了适合中小学生练习的拳法。
对于五至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这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莫家拳不仅能帮助他们增强体质,还有助于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
同学们,现在你们应该能够感受到桥头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意义了吧。
莫家拳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我国的武术文化和历史遗迹还有更多等待我们去探索和传承。
让我们一起珍惜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未来继续闪耀。
家乡非遗介绍

1
贴在灯笼上的剪纸形状的装饰
我家乡的剪纸技艺以其细腻、精湛的刀法和丰富多彩
2
的图案而闻名
3
这些剪纸作品通常表达着吉祥、富贵和幸福的主题
剪纸
1. 历史与文化背景
剪纸起源于汉代,普及于唐代,兴盛于宋 代。古人用剪刀和纸制作出各种寓意吉祥 的图案,如龙凤呈祥、花开富贵等。这些 剪纸作品既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情 趣,又反映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家乡非遗介绍
总结:xxx 民族:XXX
-
剪纸
目录
刺绣
家乡非遗介绍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更是代
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介绍一些我家乡的非遗项目,并探讨它 们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以及传承情况
剪纸
剪纸
剪纸,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是贴在窗纸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刺绣
2. 艺术价值
刺绣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独特的审美和精湛的技艺上。刺绣作品要求艺人具备高超的针线 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要了解不同织物的特点。刺绣作品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图案 生动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刺绣
3. 传承情况
近年来,刺绣技艺的传承工作逐渐受到重视。一些学校和社区开始开展刺绣技艺的培 训课程,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此外,一些刺绣艺人还通过 成立工作室、举办展览等方式,推广刺绣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发展。同时,一些创新 性的刺绣作品也受到了市场的欢迎,进一步推动了刺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刺绣
刺绣
A
刺绣,又称" 绣花",是一 种以针线在 织物上绣制 各种图案的 民间手工艺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将玉 屏箫笛作为珍品,赠送来访的 国际友好艺术表演团体。
1988年,邓小平的女儿邓 琳订做了玉屏龙凤箫笛及牛角 手杖作为对其父母的寿礼,深 受邓小平同志的喜爱。 1991年,玉屏浮雕和微刻龙凤箫笛新产品,又荣获北京 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
玉屏箫笛是贵州的三宝之一,与国酒茅台齐名。
理学院
姚萌
1033005
976 Ⅸ-16 侗医药
玉屏箫笛用贵州玉屏侗族 自治县出产的竹子制成,遂因 此而得名。玉屏箫笛是我国著 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 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具 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 玉屏箫笛,不仅是一种极好的 民族乐器,同时也是一件高雅 的工艺品,其历史悠久,驰名 中外。
溯源传说
制作工艺 玉屏箫笛 玉屏箫笛
玉屏笛,民间无轶事流传。但据世守其业的郑家及箫 业同行述:郑家以本地水竹制笛子,不缠丝,不上漆,只 打白腊,保留竹子本色。式样新颖别致,音色远胜南北各 地所产竹笛,遂以家乡玉屏之"玉"为名,称"玉笛"。并依 其父所著《和声鸣盛》中的"音律图说"理论,将箫笛配对, 合称"平箫玉笛"。
蓄来的『诗诗有制多雕种多统 而雄策龙词画三成复刻特年手 隽箫管凤更,十,杂、有历工玉 永音。屏显管八箫,成的史箫屏 。浑雄箫得身道制且品水。笛箫 厚的』古的工作均四竹它的笛 洪略最朴古序有采个为以典制 亮粗受典铜。二用工原生型作 ;,欢雅色最十手艺料长代工 雌雌迎 彩后四工流,在表艺 箫的,。刻在道制程经玉,历 又稍它玉上箫工作,过屏至史 音细是屏各笛序。制取县今悠 色。雌箫种表,从作材境已久 圆吹雄笛图面调伐工、内有, 润奏成中案刻音竹序制的四是 含起对尤、以笛到繁坯一百传 以 、
介绍家乡非遗

介绍家乡非遗
我的家乡位于中国的江苏省,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区。
这里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州刺绣。
苏州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表现力而闻名于世。
苏州刺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苏州刺绣的绣法十分独特,绣线选用高质量的蚕丝,经过染色、印花、织造等多种工艺,将各种图案和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刺绣作品。
除了苏州刺绣外,我们家乡还有许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苏州评弹、苏州园林、扬州剪纸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家乡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我们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家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组织非遗文化传承人培训班等。
同时,也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总之,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它们,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聚德的孤独
金融083 王伟赞 08015327
2010年,或许是中华餐饮老字号的悲情之年,6月,北京前门大街,爆肚冯、年糕钱、羊头马等北京“老字号”小吃纷纷撤店,兵败如山倒。
同时,部分老字号在淘宝网上线,商业现实的窘境,迫使它们转战电子商务,以求生天。
众多老字号焦头烂额,苦苦挣扎,唯独北京全聚德,早在2007年就已A股上市,其融资模式被树为行业标杆。
于老字号一派愁云惨淡之中,全聚德的光鲜绝无仅有,却也分外孤独。
“餐饮一哥”的孤独症
2006年,商务部发布了《“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试行)》,认定了全国1000家“老字号”企业。
其中,很多餐饮老字号的制作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
比如,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等等。
全聚德,是中国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餐饮企业,坊间称为“餐饮一哥”。
全聚德曾经1996年和2001年两次筹划上市,均告失败,瓶颈在于净资产规模不大。
为此,全聚德并购了三家餐饮老字号:“仿膳饭庄”、“丰泽园”和“四川饭店”,实现四强的资产聚合,还将首旅集团、新燕莎集团旗下的所有餐饮品牌囊括其中。
事不过三,2007年,全聚德终如愿以偿,在深交所成功挂牌。
此后,全聚德加速变革和扩张,大手笔展开店面装修、连锁扩展、食品生产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等众多项目。
全聚德的核心制作工艺,由传统的挂炉转变为电炉,引起国内外震动。
由于挂炉烤鸭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全聚德把该技艺转变为演示项目,在各个主力店向顾客展示。
“餐饮一哥”全聚德的上市融资,对其他老字号小兄弟有多大的借鉴价值呢?
其实,全聚德能驰骋资本市场,深层次原因有两点:一、企业在并购和扩张过程中,政府给予其关键性的眷顾和扶持;二、政府主导下的多品牌捆绑聚合,形成多菜系、多品位、多品种于一体的完整的餐饮产品结构,真真是大树(政府)底下好乘凉!
全聚德的“一哥”之路可谓大道朝天,使众多老字号小弟兄们望尘莫及,因为,它们又“小”又“弱”。
“小”在规模,融资艰难,利润率低,营销模式单一落后,这是众多小吃折戟前门大街的主要原因;“弱”在产权不明晰,体制创新能力较弱,同时,自身品牌和文化建设也十分薄弱,所以,2007年至今,不但没有诞生第二个全聚德,相反,还发生了前门大溃退。
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老字号未能和产业实现充分的融合,以北京什刹海景区为例,这里集中了众多老字号小吃,但整个景区的消费水平较低。
调查显示,2005年,境外游客在什刹海人均消费,主要为101元~200元人民币,占38.1%。
国内游客的人均消费主要为50元~100元人民币,占39.5%,竟然有62%的国内游客人均消费不足60元。
这区区60元,若扣除了门票、交通等刚性消费,餐饮消费就更加少得可怜,全聚德一只烤鸭能卖到100多元,它的小兄弟们抱团的人均消费还不足百元,情何以堪!
化整为零,重回民间
目前,老字号小吃的发展方式主要有三:第一,即走全聚德的“一哥之路”;第二,捆绑式集约经营,比如,北京的的聚德华天,旗下收入了鸿宾楼、烤肉季、烤肉宛、同和居、庆丰包子等20家老字号品牌,品牌数量不少,强者不多;第三,众多老字号采用实体店方式,资源整合为小吃一条街,如北京的什刹海、元大都土城酒吧街、南锣鼓巷和大栅栏,天津的食品一条街等。
近年来,全聚德运营平稳,但众多老字号小吃却一再受挫,除前门折戟之外,在吉野家、真功夫、肯德基、麦当劳等连锁品牌不断挖渠布网,跑马圈地之下,老字号餐饮本已有限的民间市场急剧缩水。
作为非遗项目,老字号餐饮本就是草根出身,物美价廉,便利百姓,可如今,却偏偏既不民间,也不快捷。
长期以来,老字号忽略了15岁~42岁消费人群的需求。
据调查统计,国内游客最主要的年龄段是15岁~42岁,老字号自我沉醉,年轻游客就不买账。
餐饮一哥的模式不可复制,政府扶持的发展路径亟需突破。
实际上,政府没有实力,也没有必要大力扶持每一个餐饮老字号,部分“老字号”重新归于沉寂,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合理性。
首先,并非所有老字号都具备较大的利用价值,其兴衰成败依然要遵循社会发展和市场规律。
其次,老字号的文化价值有高有低,对其不加区别的政策扶持,显然是不适当的。
笔者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让老字号小吃化整为零,重新回归民间经营状态。
首先,卖产品,也要卖技术,在品牌特许加盟之外,还要注重制作工艺的技术授权,积极扩展餐饮培训领域。
其次,不必争抢重点的商业地段和店面,退回到社区和街道。
不必死守实体店,可以复活民间的经营方式,如引车吆喝,摊贩叫卖,本来就是草根出身,何必今天拿起架子?
今年,老字号穷极思变,进军电子商务,如鱼得水,但电子商务存在巨大的假冒伪劣侵害,这对于品牌建设薄弱的老字号而言,格外需要警惕。
老字号不能对政府支持的路径产生依赖,归根到底,还是要生存在市场里,而不是被“保护”到博物馆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它们的利用。
本文系《中国经济周刊》专栏文章。
裴钰,人文学者,作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研究,在名人故里经济、文化遗产利用和中国海洋历史研究等方面,均有创新研究。
七代传人传承下来的挂炉烤鸭、百年中不断精进的全鸭席领衔,泥人张、料器、剪纸、景泰蓝制作、扎燕风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昨日起纷纷登上前门全聚德的舞台,向前去用餐的中外食客展现了具有144年历史的全聚德品牌起源店的文化盛宴。
“内有雅座、随意便酌”的老招牌挂在前门大街改造中保留下来的140多年的全聚德老店门脸儿上,老北京店小二儿打扮的服务员招呼着前去用餐的中外宾客。
是“全聚德”品牌起源店的缘故,具有144年悠久历史的老店——前门店,各处都被用餐的顾客当做景点,拍照留影。
“几十年了,咱就是爱吃这口儿!”老北京孙大爷和老伴儿正琢磨今儿点什么吃,他说,过去,吃全聚德烤鸭是奢望,只能看着油汪汪的烤鸭咽口水。
如今,经济条件好了,他和老伴馋了就来前门全聚德吃烤鸭,老人说,这是老两口的盛宴。
不仅是老北京人,来自世界各国的客人多数点名要到这里品尝地道的北京烤鸭。
而这样的吸引力可不是一般的品牌所具备的,2008年6月,“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全聚德全鸭席制作技艺”也已被崇文区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全透明的烤鸭操作间外,任何一位食客都能全程“监督”烤鸭从烤制到出炉的全过程,烤鸭烤制的过程依旧神秘,但每位嘉宾却吃得格外踏实;前门全聚德特别的精品“全鸭席”,既有宾客熟知的火燎鸭心、芥末鸭掌等“全聚德”经久不衰的招牌菜品,还有前门全聚德在近几年新推出的鸭粒响铃、菠萝咕噜鸭、芫爆驼峰鸭舌等新式鸭风味菜肴,宾客在尽享美味的同时,更能从中品味到“全聚德”制作技艺的炉火纯青。
前门店在2008年12月29日至2009年1月3日间,推出以“品美味赏绝艺享新年‘文化盛宴’尽在前门全聚德”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周,在2009年新年到来之际,为宾客烹制一道异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全面展示“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同时,泥人张、剪纸、料器、景泰蓝、扎燕风筝、北京绢人6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人也进店面为宾客展示制作工艺。
每一位到前门全聚德用餐的宾客在品尝经典与创新菜品的同时,都可与“全聚德”饮食文化“亲密接触”,并集中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工艺绝技精髓。
据了解,活动开幕当天,几家非遗技艺传承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和代表作品。
泥人张第五代传人张宏(张宏
博客,张宏新闻,张宏说吧)岳老师还特意为“全聚德”制作了泥塑烤鸭师,可谓是惟妙惟肖、神形兼备;有着“中国十大神剪”之称的徐阳大师,也设计剪出了宏伟的“天下第一楼”,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全聚德饮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此次活动锦上添花。
商报记者任宏/文暴帆/摄
全聚德“非遗”技艺
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
“全聚德”创建于清朝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
第一代烤鸭师傅姓孙、人称“孙小辫”,经历蒲长春、张文藻和田文宽共四代烤鸭师傅单杆相传。
解放后,“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进一步弘扬,并以集体传承的形式又相继培养出第五代、第六代,到现在已延续到第七代烤鸭厨师。
如今,经过几代全聚德人的努力,“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已形成一整套标准、规范的工艺流程。
2、崇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全聚德全鸭席制作技艺
“全聚德的全鸭席制作技艺”从原本单纯的“鸭四吃”发展到现在以鸭子为原料的500多道冷热菜肴,并以其在选料、加工、烹制、组合等方面的显著风格,经久不衰,加之较全面的营养价值,使得“全鸭席”取得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高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