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第一、统治阶级的变化】1、改造实施后,从旧社会的封建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社会;2、特别是在新中国建立后,通过改造的实施,改变了统治阶级,并成功实现了无产阶级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社会关系;3、改造不仅改变了阶级结构和统治者权利,也改变了一整套传统价值观、市场习俗【第二、改造实施的细节】1、改造实施的过程,伴随着政治制度的改变,比如政府的改革和完善;2、改造的过程也伴随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比如开展管理课、社会主义教育等,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3、另外,改造也开展了经济上的改革,比如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合作机制;4、此外,分配制度也受到改造实施的影响,比如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实现市场报酬和社会保障的coupling;【第三、改造的影响】1、改造的实施有力的改变了两极分化社会,使社会更加平等;2、此外,改造也为赋予了全体公民基本权利,维护每个公民社会参与和基本权利、尊严;3、改造还有助于加快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使国家的经济能得到稳定的增长和发展;4、此外,改造也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人们更多自由,提升和改善了生活水平。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1、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是改变和完善社会制度,使国家和民族得以发展繁荣;2、它实现了全体公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享有基本权利和社会保障,人民得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3、此外,社会主义改造也重塑了人际关系,让社会关系更具有人文的内涵,更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提升;4、另外,它使国家具备了自主发展的能力,在国际格局中更加重要,为国家发展实现了强有力的支持。
从以上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一整套旧的制度,更改变了全体公民参与社会生活方式,促进财富和文化的共享,为发展先进文明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因此,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윻至关重要。
论述社会改造的历史意义

论述社会改造的历史意义
论述社会改造的历史意义
社会改造历史意义,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正面来表示,一种是从负面来表达。
正面来看,社会改造的历史意义很明确,它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进步空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保障了他们的健康,改善了社会秩序,确保了社会的安全和发展,优化了社会的治理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的繁荣度和稳定性。
从负面来看,社会改造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比如,它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还可能破坏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短期内对某些社会群体带来负面影响,给社会带来新的经济负担。
但无论如何,历史意义都在于社会改造能够推动人们与现实不同的能力,帮助他们努力实现理想的社会发展,促使他们发现自身的能量并充分利用起来,从而使人类社会空间日趋延伸,越来越接近理想状态。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期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必要,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和城市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究竟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这涉及到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综合评价和对党的现行政策认识的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此重点谈四点看法。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工商业进行初步改造,国营经济已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为我们党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准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
同时,随着国家工业化目标的提出,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已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城市私营企业的生产效益普遍比国营企业差,生产难以为继。
当时只有通过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政治上:经过“三反”、“五反”,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社会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土改后,农民更加拥护共产党,工农联盟出现了非常好的局面,党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具备了进行重大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
但另一方面,农民中出现了向富农方向发展的自发趋势,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仍在继续。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考虑个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扩大和加速农业合作化,采取限制资产阶级的措施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
(3)国际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社会主义改造对今天的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对今天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这事儿听起来好像离咱们现在的生活有点远,可实际上啊,它对今天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就像老祖宗给咱留下的宝贝,一直到现在都还在闪闪发光呢。
咱就说以前啊,那是个啥样的情况。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到处都是零零散散的,就像一盘散沙。
小作坊、小商店、小农户,各自为政。
这就好比一群人要盖房子,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小工具,在那瞎忙活,没有个统一的规划。
社会主义改造呢,就像是来了个特别厉害的指挥家,把大家组织起来了。
通过改造,把那些小的私有制经济变成了公有制经济,这就像是把那些零散的小力量拧成了一股大绳。
公有制经济有啥好处呢?公有制经济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稳稳地扎在土里。
它能承担起很多重要的事情。
比如说,在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情况下,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就像修铁路,要是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各个小的私人企业谁能单独把铁路修得四通八达啊?那不得乱了套。
公有制经济可以调配资源,把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就像一个聪明的管家,知道家里的钱该怎么花,东西该怎么用。
再看看现在咱们的国有企业,那可都是社会主义改造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这些国有企业在很多关键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说航天事业,那些大型的航天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国有企业就像一个坚强的后盾,默默地支持着这些项目的开展。
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奠定的公有制经济基础,咱们的航天事业能这么顺利发展吗?这就好比打仗,没有稳固的后方,前线的战士怎么能安心打仗呢?社会主义改造对咱们的社会公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前啊,贫富差距可能很大,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没钱的人只能干瞪眼。
社会主义改造后呢,大家的机会相对更平等了。
就像一群孩子分糖果,以前可能有几个孩子把大部分糖果都抢走了,剩下的孩子只能看着。
现在呢,大家都能分到比较合理的份额。
公有制经济保障了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大家共同所有,这就从根本上为社会公平奠定了基础。
而且啊,社会主义改造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意义
1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历经了半个多世纪,在中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极
大的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为人民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社会主义改造的
伟大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1 消除贫困,改善生活
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贫穷落后、饥饿挨饿,到全民基本生活满足、大量贫困人口脱贫的伟大转变。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6年,中国从全国贫困口脱贫4040万人,消除腐朽落后现象,改善了全民生
活条件。
1.2 提升全民教育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全民教育素质,建立了完善的教
育体系,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动力。
南北通和现代化工程的建设,
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角色转变,实
现了从西方强国到东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变化。
1.3 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增强追求梦想力量
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部分古代思想和体制制度的结构,实现了人
民尊严的尊崇,改变了沿着传统道路走的新社会,实现了中国民主与
文明的发展和法治的普及,使人们对更好的未来充满憧憬,更好地追
求自身的梦想。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开创了历史新的篇章,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取得了巨大成果。
今天,中国人民正在探索全面发展、建设美好社会的新道路,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引领全民回归繁荣昌盛的未来。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建国初期(1953年~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统称为:三大改造)。
目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1、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到1956年,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4.4%,公私合营经济占7.3%,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0.1%,个体经济则下降到7.1%。
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2、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或正在消亡。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
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
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
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
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当代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意义
一、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可以让我们爱国从而更加努力的学习。
二、学习社会主要改造可以让我们知道祖国的伟大和智慧,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来使国家强大。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意义: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继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已经胜利地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了全面的确立。
(2)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同时,也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现代化发展速度铺平了道路。
(4)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存在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
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002年,中共十六大再次肯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
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改革和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重大意义在于: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可以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可以改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再次,社会主义改造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可以改善社会法律环境,提高社会法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改造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可以改善高等教育环境,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改造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也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改造,把握好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期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必要,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和城市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究竟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这涉及到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综合评价和对党的现行政策认识的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此重点谈四点看法。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工商业进行初步改造,国营经济已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为我们党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准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
同时,随着国家工业化目标的提出,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已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城市私营企业的生产效益普遍比国营企业差,生产难以为继。
当时只有通过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政治上:经过“三反”、“五反”,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社会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土改后,农民更加拥护共产党,工农联盟出现了非常好的局面,党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具备了进行重大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
但另一方面,农民中出现了向富农方向发展的自发趋势,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仍在继续。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考虑个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扩大和加速农业合作化,采取限制资产阶级的措施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
(3)国际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同时,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也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鉴于上述形势,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当年选择一条改造与建设并举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江泽民同志用“不失时机”概括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非常准确。
第二,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具有中国特色。
如何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农业国,实现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没有教条地照搬马列经典和机械地抄袭苏联模式,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实现中国革命两步走的结合点,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首先,我国走的是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造道路,农业改造不是苏联的先机械化后集体化,而是先集体化后机械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列宁曾设想但未曾实现的“和平赎买”政策,平稳地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其次,采取了从点到面、由低到高的步骤和方法。
从结果来看,与苏联相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所引起的社会震动要小得多,正面效益要好得多,遗留的问题也要少得多。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改造既不是毛泽东的“心血来潮”,也不是“靠行政命令”实现的。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决定。
毛泽东在改造前反复讲,不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绝不轻易谈改造。
第二,农民和手工业者虽然存在着走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两种积极性,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着过高估计群众合作化积极性的问题,但当时人民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已占主导地位。
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全民公开讨论,得到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成,最后用宪法加以确立,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因此,可以认为,在几亿人口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转变,尽管行政因素不可缺少,但这种因素一旦为亿万人民所接受,它就是一次群众性的历史驱动力,而不能说是某位领袖或某个政党的意志强加的。
第四,实事求是地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
毋庸讳言,三大改造确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评,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等缺陷。
这表现在:(1)不重视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注意不同行业和不同层次的区别,在改造的要求和做法上,对一些边远落后地区、对一些不适合于合作生产的部门,搞“一刀切”,以致影响了那些地区和部门的经济发展。
(2)混淆了不同的经济性质和阶级界限,在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中,有大量的小工商户或个体劳动者,也进行了公私合营。
(3)改造中忽视了行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合理配置,只注意生产大路货,不注意或者减少了原有的花色品种,一些名牌货和名牌厂的信誉及产品质量下降。
这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的高潮阶段出现的,根源于理论上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模式。
我们党当时所凭据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学说和苏联的历史经验,但这些学说和经验不可能具体解决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自己没有经验,书本上和外国的东西又与中国的实际有距离,所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一些缺陷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不能因此而苛求和责备前人。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在中国破天荒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相媲美的历史壮举。
(1)完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首先使五亿农民和一千多万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变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土地私有变为劳动者集体公有。
其次,经过公私合营,国家赎买了资产阶级的全部生产资料。
变私有制为公有制,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根本变革,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征。
故此,三大改造的胜利结束开创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新时代,我国自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上层建筑的阶级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民民主专政日益巩固。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工人阶级摆脱了雇佣剥削,农民由个体劳动者变成了走集体化道路的农民,工农联盟更加牢固;与此同时,小资产阶级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化,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因此丧失了自己的经济基础,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
这样,作为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基本解决,政权的基础由原来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变成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拥护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联盟;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即变成了无产阶级专政。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从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1952年到1978年间,尽管国际上反华势力的敌视、封锁和干扰,尽管我们自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过这样那样的差错,特别是发生过“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左”的错误,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但我们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据国家统计局1989年编写的《奋进的四十年》统计,这期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1."4%。
能在这么长的时期内,保持这样高的平均增长速度,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制定并贯彻了一整套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国民经济连续十几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跨越。
这一切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
再次,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实践所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正确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我国顺利地进行了三大改造,尤其是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我国创造性地开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充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这是任何人都不应否定并且值得大书特书的成果。
以上三点告诉人们,社会主义改造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走向、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引起的巨大变化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
社会主义改造不仅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上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而且为我们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三、关于“早知今日,xx”的误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举措,特别是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制(简称“家庭承包制”),在城镇鼓励非公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对外实行招商引资。
有人据此怀疑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是否有必要,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三大改造前没什么区别,所以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叹!应该说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一种误解。
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澄清和说明。
1、家庭承包制与农业合作化的关系。
(1)所有制的不同是两者最根本的首要区别。
全国解放后,我们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几亿农民成为小块土地的小私有者。
1952年以后我们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将生产资料的农民小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劳动群众的集体公有制。
家庭承包制是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一种经营管理形式,即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进行独立的经营劳动。
它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种经营管理形式。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没有公有制的建立,没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自然也就无所谓家庭承包的生产责任制了。
(2)生产过程中经营管理上和产品分配上的区别。
家庭承包制的“包”,是农户向集体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所以“包”是集体与农户之间的纽带。
因此,“包”字本身体现了“统”(集体统一经营)和“分”(家庭分散经营)的结合,而且这里讲的“分”,又是存在于集体经济之中的分散经营,它是合作经济中的一个经营层次,而合作化时期及此前的个体经济,农户是在私有制土地上进行独立的经营劳动,根本不存在合作化经济的统一经营问题。
在分配方面,家庭承包制不但坚持而且更有利于贯彻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原则。
一是克服了人民公社时代那种“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弊端,体现了奖勤罚懒;二是更有利于兼顾国家、集体和生产者个人三方面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