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过度时期“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三大改造历史意义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大改造的实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
通过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三大改造主要方法
三大改造指的是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革方式如下: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式,走公私合营的道路。
三大改造的现实意义

三大改造的现实意义
三大改造的现实意义可以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经济上的三大改造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的支持力度,可以促进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此外,三大改造还可以加强产业链的集成和协同,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
其次,社会上的三大改造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祉。
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可以提高人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提升就业和创业机会,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现代化发展。
此外,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也能提升人民的生态环境品质。
最后,环境上的三大改造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此外,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三大改造的现实意义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社会福祉和生活品质、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关键所在。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三大改造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本文是本站小编精心收集的三大改造的意义,仅供参考!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内容1、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2、①对个体农业、手工业通过走合作化道路的形式变私有制为公有制;②实施“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变私有制为公有制.3、这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义:1、标志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形成;2、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3、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
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
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对三大改造的认识

对三大改造的认识作者:宋建领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2年第04期三大改造是新中国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然而课本中对其描述得过于简单,不能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其积极作用、不足之处。
笔者根据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自己对三大改造的认识。
一、三大改造概况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二、三大改造的积极作用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标志着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再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在一个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么复杂、困难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这既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又增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三、三大改造的不足之处1.仓促上马,埋下隐患。
土地改革后,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一部分农户由于天灾等又陷入贫困之中,还有一些鳏、寡、孤、独的贫困户的困难,互助组也无力解决,因此这些贫苦农户不得不出卖刚分得的土地。
浅谈过度时期“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浅谈过渡时期“三大改造”的必要性09级电子商务1095xxxxxxxx叶菲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
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我国所形成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有一个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程,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同样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课题。
为了解决这个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首先对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作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科学理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为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这种转变创造了条件。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浅谈三大改造的问题及原因

浅谈三大改造的问题及原因姓名学院学号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但是在三大改造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三大改造片面性认识偏差社会主义模式一、三大改造的概况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1953年,党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
1953年底,党中央决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至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三大改造所有制变革与工业化进程的不协调之处及其遗留问题1.因为起点低,三大改造后我国生产力的总体水平,距离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还很远。
“先合作化,后机械化”对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
但客观地讲,合作化以后的中国农村,主要还是靠手工劳动。
毛泽东说:“我们在合作化以前和以后,大多数地区农民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大体上一样,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变。
”但是,因为生产关系根本不同了,农村生产关系改变以后的一个时规内,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2.三大改造后期加速进行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工业化进程。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出发点是用“一化”带“三改”,以工业化为主体。
但在后期,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加速进行的结果,使得三大改造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工业化进程而孤军冒进。
社会主义革命的步骤与工业化的步伐要有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宣布时所说的“相当长的时期”,即“一化”与“三改”并举实现的时间,是指三年恢复加以后的三个五年计划。
三大改造的社会意义及现实启示

正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经验与教训2016年,是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60周年。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整个过渡时期我国要实现“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对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评价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有充分肯定的,全盘否定,既肯定又批判的。
对此,我认为应该客观的去分析和讨论,去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这个源头和起点。
首先,三大改造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例,在土地改革后,农村面临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客观的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
广大农民翻了身,拥有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标志。
同时,这种生产方式满足了农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与提高,对于粮食的增产增收,工业原料来源的极大丰富,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其次,三大改造在丰富党的指导思想方面的功劳不容忽视。
这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我国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国采取了赎买政策,将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1955 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
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 99%,私营商业达到 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一、本文概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其中,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作为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变革,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这些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更是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历史的必然。
从经济方面来看,我国存在着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经济制度。
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经济残余势力;另一方面则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
政治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威胁和破坏,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并保障人民的利益。
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这使得社会主义改造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要求和体现。
它不仅改变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在今天看来,这一伟大工程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实施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实施中,党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政策和措施。
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合理的调整。
对于农业,实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并引导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农业生产;对于手工业,实行了公私合营和个体经营相结合的方针,保护小生产者的利益;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过渡时期“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09级电子商务
1095xxxxxxxx
叶菲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
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我国所形成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有一个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程,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同样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课题。
为了解决这个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首先对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作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科学理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为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这种转变创造了条件。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毛泽东在会议上致开幕词。
这次大会通过了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
毛泽东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事实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全国人民的拥护下稳固地掌握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在已经解放的地区,建立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各地建立的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范围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
无产阶级就可以运用这个政权的力量,采取适当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在经济上,国营经济的建立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为中国革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前提。
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阶段就实行了彻底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力量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在“节制资本”的前提下,允许
和鼓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对官僚买办阶级则政治上消灭之,在经济上实行剥夺的政策。
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又明确指示已解放了的地区,要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建国后不久,我们已没收了占全国工业资本2/3、工交运输固定资产80%的2800多个官僚资本企业,建立起了较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34.7%上升到1952年的50%,使国家的经济命脉一开始就掌握在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政权手中。
这样,利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国营经济的力量,中国政府在建国后很快实行了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大大增强了国家对整个经济过程的宏观调控能力。
国营经济的建立和财政经济的统一,使中国经济很自然地被引向计划经济的轨道,为革命的转变创造了物质前提。
2、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对于判断主要矛盾的意义,毛泽东早就有过精彩的论述。
他指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毛泽东遵循这一方法论原则,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毛泽东认为,建国后头三年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同时部分地、初步地开始社会主义改造。
在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完成后,毛泽东认为,在彻底打倒了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就是剩下的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就阶级矛盾面言,无疑是主要的革命对象。
因此,他断言:“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既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主要矛盾,决定着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和党的主要任务也必然要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
这就要求中国革命必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3、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当时国际上东西冷战正炽,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胜利采取仇视态度,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遏制和侵略的政策。
1950年的朝鲜战争,使中国与西方本就很紧张的关系更趋紧张。
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获得什么援助,而且连正常的贸易交往都不可能。
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战后为独立而战的民族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援助中国。
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事实上也别无选择。
当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又与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新中国仍然面临严重的战争威胁,这要求我国必须争取时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便集中力量加快工业化建设,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同时,在两大制度对比方面,5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很不景气,社会主义却正生机勃勃,从一个国家到一个阵营,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初步成功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宏观上具有巨大的示范和鼓舞作用。
这也是推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促使中国人民在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
概言之,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那么怎样实现这种转变呢,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规律,适时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导革命转变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
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积极作用。
1.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到1956年,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4.4%,公私合营经济占7.3%,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0.1%,个体经济则下降到7.1%。
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第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失或正在消亡。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
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
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
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
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
第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参考文献:
《毛泽东选集》
《中国近代史》
《中国网》2009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