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1我并不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我是在带着完成读书任务的情况下开始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这本书的。
慢慢地,我被书里的30位优秀师教师的教育理念吸引着,我不禁想到这样一个故事:在非洲的巴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存着一种古老的生活仪式,当族里某个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回让犯了错误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
每当这时,整个部落的人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误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教训”他。
围上来的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然后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告诉这个犯错误的人,他今生曾经为这个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好事。
每个族人必须将犯错误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
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而不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赞美。
整个赞美的仪式,要持续到所有族人都将真面评语说完为止。
巴贝姆巴族人是智慧的,他们对待犯错人的态度是:尽管你犯了错,有了缺点,我们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既然你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那么,请你认真的反思,然后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我们整个部落的人都坚信:你一定具备改过向善的信心与能力。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不也是这样吗?对于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毕竟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导致他们的心智发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没有不存在问题的学生,只不过存在问题的表现不同而已。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学生有了问题或是犯了错误,作为教师该怎么办?可以简单的训诉,可以粗暴的批评,甚至可以来点体罚……可是效果呢?巴姆巴族人的做法实实在在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动的课,那就是“鼓励”是教育人的最好方法。
用赞美的方法“教训”人,其实并不比训斥的效果差,只不过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的不少教师缺少这种思维方式,就觉得训斥来的干脆,从而运用的“得心应手”;而要将“训斥”改为“赞美”,有时只要改变以下思维方式即可。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在暑假期间,我学习了《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收获颇丰。
这本书在教师行为的层面上,让我们看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存有,并感受到了它的冲击力。
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在新课程中教育理念的变化是不再过度注重知识的传授。
学生获得知识,不再过度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增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作者在本书中采用访谈录的形式,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的介绍,将新课程的理念和教与学的方式作了情境化处理,每一个案例前有教师小传,案例后是问答形式的访谈录。
回答的问题鲜活的、切实的、访谈录之后还有详细的案例分析。
书中描述的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例,给我感触良多。
发现这里每一位有成就的老师都是学生们所爱戴、尊敬的;都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都能与同学们交心的;都能点燃希望的老师。
他们的人格是那样的让人敬佩,他们的教学理念是那样的让人浮想联翩,他们的教育教学机智让人心服口服。
怎样才能让教师的行为发生更为优质的转变呢?在读完此书,我觉得新课程推行的最关键的部位是教师本身, 教师角色的转变才是教育活动中行为转变的关键。
一、教师应成为孩子的倾听者、观察者。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但要传播知识,更要观察。
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观察,捕捉着孩子一瞬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获得第一手材料。
教师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去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
我认为真诚地去听孩子们的说话,倾听能够提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每逢星期一早上是我们老师倾听孩子们双休日趣事的好机会,他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如我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小河边,我看见了很多小鱼”,“我在街上,看见了喷泉”。
孩子们经常地描述着自己的经历过的事情,在活动中,认真地倾听每一位孩子的发言,了解他们的想法,以及进一步的了解。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是对现代教育的一种探索与思考,重点讨论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行为的重要改变。
通过对书中的阅读和思考,我得出了以下几点读书心得:首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行为的变化是必要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需要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教师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
此外,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学生、家长和同事有效地沟通和合作。
再次,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需要注重教师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并主动地去探索和实践。
他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
最后,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需要注重教师的专注和坚持。
教师的工作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和耐心的,他们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教师还需要坚持个人的职业道德和教育伦理,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和行为榜样。
通过阅读《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我对新课程下教师行为的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相信只有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理念,积极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自从新课程改革开始推行以来,教师行为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新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首先离不开教师的主动转变和行为的改变。
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扮演着知识的传递者的角色,学生则是被动接收知识。
而在新课程中,教师更多地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在合作中主动探究和发现知识。
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解答,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解知识点。
同时,教师还需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新课程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传递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然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往往与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密切相关。
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背景设计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新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教与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和执行的对象。
然而,新课程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项目探究,通过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的互动和思维碰撞,并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新课程要求教师进行持续的专业学习和自我提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剧,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和改变。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师才能更好地完成新课程的任务。
总之,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是必然的。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并进行持续的专业学习和自我提升。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体会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体会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当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的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
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这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
这样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
新课程还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
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
这些都意味着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
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
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体会

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体会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体会心得体会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体会体会《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学习通过学习《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本人对师生关系有了更全面,更高层次的熟悉。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
学生会由于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作业,一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
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
有人给师生关系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烈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
在这个电路适配器的关系中,老师处在更主动的位置上,建立甚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
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在学生眼前,他们是知识的权威。
但是今天,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学生独立性的增强和信息来源的扩大,使他们思惟灵敏、布满活力,有些教师在电脑操纵、畅销书浏览等方面会落在一些学生的后面。
老师要乐于向学生学习。
老师应当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师生之间有时是以能会友的关系。
现在的学生浏览广泛,学习速度远远超过教师,作为老师就应当谦虚地向学生学习。
这实在不是甚么不好意思的事情。
相反,假如教师不肯放下架子,不加强学习,不主动与学生交换、交心,乃至还把体罚、欺侮学生人格的做法当作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那就不但不会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还会完全破坏师生关系。
不管高段学生还是低段学生,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都会有一些普遍认同的标准,诸如尊重和理解学生,宽容、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同等待人、说话办事公道、有耐心、不轻易发脾气等。
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
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遭到被关怀的暖和;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教师要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
读《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有感

读《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有感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的傅道春编著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
作者从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情境的变化、学校生活的变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五个方面,采用访谈录的形式,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的介绍,将新课程的理念和教与学的方式作了情境化处理,每一个案例前有教师小传,案例后是问答形式的访谈录,回答的问题是鲜活的、切实的。
访谈录之后还有详细的案例分析。
书中描述的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例,给我感触很多。
发现这里每一位有成就的老师都是学生们所爱戴、尊敬的;都是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都是能与同学们交心的;都是能点燃希望的老师。
他们的人格是那样的让人敬佩,他们的教学理念是那样的让人浮想联翩,他们的教育教学机智让人心服口服。
我印象最深的是郝君老师接纳学生的“异口异声”。
案例中的学生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没有排斥他,而是接纳了他,并顺着他的思路展开教学,很自然的处理了学生脱口而出的问题。
试想,如果郝君老师当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凭着自然的情感,劈头盖脸训斥一通,可能当时秩序表面稳定了,但是他从此也许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在课堂上发言,他后来的优异成绩更是难以想象。
郝老师的成功,在于他树立了“为了一切孩子”的观念,确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可以结合课堂的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性发挥;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必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
旧的师生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老师与学生已绝非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就会少了理解、少了引导,多了批评、多了抱怨。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行为如何发生变化的问题。
在封闭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一直是知识主导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逐渐由传统的“灌输型”教育转变为“引导型”教育。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行为的变化在新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扮演着灌输者的角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协助者。
这种变化使得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行为的变化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差异化发展,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教师行为的变化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支持。
教师行为的改变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如提供培训机会、建立教学研讨平台等,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同时,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大对新课程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引导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共同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行为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学习引导者。
这种变化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并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支持。
相信通过新课程改革,中国的教育水平会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更好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
永安中学刘晓宇
最近通过阅读《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让我深有感悟。
这本书在教师行为的层面上,让我们看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了它的冲击力。
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在新课程中教育理念的变化是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
学生获得知识,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作者在本书中采用访谈录的形式,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的介绍,将新课程的理念和教与学的方式作了情境化处理,每一个案例前有教师小传,案例后是问答形式的访谈录。
回答的问题鲜活的、切实的、访谈录之后还有详细的案例分析。
书中描述的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例,给我感触良多。
发现这里每一位有成就的老师都是学生们所爱戴、尊敬的;都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都能与同学们交心的;都能点燃希望的老师。
他们的人格是那样的让人敬佩,他们的教学理念是那样的让人浮想联翩,他们的教育教学机智让人心服口服。
下面谈一谈我读后的一点点体会。
首先,我认为“新课程”这个概念,并不是凭空得出来的理念。
它是从前辈教师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在工作中摸索出来的教育经验,教学心得中吸取精华,而同时也借鉴了国外教育研究成果,才得出来的。
从书中我们可见到,这些教师们的经验心得并不是一朝一夕可得到的,也不是在新课程提出后才有的,是通过总结过去的工作,加上个人创造性的加工得到的。
其实早在80年代末就已经有类似的观点的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刊登过。
而新课程正是把这些前辈的经验整合起来形成的。
其次,新课程虽然源于教学研究中的成果,但不是简单地“旧酒换新瓶”,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观念。
在书中提到了,在新课程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比被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学生评价体系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
”等观点,可见新课程以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的理念,教育不应该是让孩子们去适应教育,而是教育去适应社会,适应孩子,引导孩子们学会终身受益的技能。
书中还提到“不需要学生人人升学,但要人人`成材`”,这是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一个使命。
我们的教育不一定要把孩子们都培养成“硕士”,“博士”。
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人才,需要的是对社会有贡献,有使命感,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人才,而不是掌握了高科技技术却用到不法途径上的“危险品”。
所以,教育要去适应社会需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
而新课程要培养的正是这方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