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常考知识点答题归纳

合集下载

记叙文知识点及考点归纳

记叙文知识点及考点归纳

记叙文知识点及考点一、写作手法及作用1.表现手法的作用(1)象征: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丰富了文章内涵,给人以启迪。

(2)衬托(正衬——相似,反衬——相反):用……衬托了……的……(特征),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抑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作者本意是……,而先……,然后……,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使情节更曲折,使人印象深刻。

(4)虚实结合:将……的虚写与……的实写结合,突出……(事物)的……(特征),表现了(表达了)……。

(5)动静结合:将……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互相映衬,充满情趣。

(6)托物言志:抓住……(事物)的……特点,精心刻画富有哲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理想(或者……人生观)。

(7)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抒发的……感情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作用是:直接抒发……的情感。

(8)以小见大:从人们所熟知的……小事中领悟到……的生活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有震撼力。

2.结构手法及作用(1)首尾照应(前后呼应):……与……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2)过渡(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的……内容,引出下文的……内容,使上下文自然衔接,结构严谨。

(3)设置悬念:文章巧妙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主题的目的。

(4)埋下伏笔:此处使用伏笔,为后文……以暗示(或埋伏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紧凑。

(5)详略得当:详写了……有利于更生动、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了……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

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3.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比喻成……(或者把……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情感,观点)。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格式课件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格式课件
当标题运用特殊手法时: 1、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 2、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运用XX手法,生动形象,增强文章 的趣味性。
对比:它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 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运用对比,能把对 立揭示出来。 突出某方面的特点,深化主题,给人们以深刻 的印象和启示。
设置悬念的作用: 1.吸引读者注意与思考; 2.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3.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
例文分析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 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 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孔乙己》
【第一步】抓住描写
外貌描写
【第二步】寻找“特 ①青白脸色 ② 时 常 有 伤 痕 ③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点”(关键词句) ④ 穿 长 衫 ⑤又脏又破
记叙文阅读 知识点及答题格式
(1)标题的含义 浅层次+深层次 “浅层次”指的是文章与之相应的具体的 人、事、物(内容方面) “深层次”是指与文本相应的思想情感或 者象征意义(情感、主旨)
分析标题的含义的角度: 表层含义(文章内容)
+深层含义(思想情感、主题、人物形象) (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反面人物:好吃懒做、欺软怕硬、心胸狭窄、 冷漠自私、尖酸刻薄、目中无人、圆滑善变、 为官不仁、阴险狡诈、欺上媚下、嫌贫爱富、 趋炎附势等
质。
心理描写。 突出了他镇定果断、不怕牺牲的高贵品
动作描写。 突出老白父子俩相依为命,感情深厚, 为下文写老白牺牲自己为儿子争取手术机会作铺 垫。
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作用:传神地表现出老太太因担心遭黑 人打劫而产生的恐惧心理。
侧面描写: 1.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 2.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3.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一、考点归纳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3、根据要求提取信息4、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5、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人物+事件+结果(二)、题目理解,把握中心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桥在水上”的作用。

题目“花开的声音”的含义是什么?文章以“我愿为你收藏一粒盐”为题,有哪些好处?答题技巧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2、题目的作用: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三)、阅读语段,体会作用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技巧1、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重要段落的作用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②过渡段:承上启下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④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⑤、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句子的作用,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①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②情感句:直抒胸臆,抒发强烈的内在情感③引用句或文学性强的语句:营造文化氛围,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分析。

(四)、词句赏析,理解含意第9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体会第3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记叙文知识点(全)

记叙文知识点(全)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征。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征。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征。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征。 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 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 … 反映出人物……的心理 的心理 反映出人物
感悟类小作文 1、简要概括内容。(引) 、简要概括内容。(引 。( 2、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点) 。(点 、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 3、阐述两条理由来上述观点。(议) 。(议 、阐述两条理由来上述观点。( 4、联系自己。(联) 。(联 、联系自己。( 5、总结观点。(结)(可略) 。(结 可略) 、总结观点。( )(可略
评价文中人物形象
例1:我欣赏老头。他虽然穷,但他有穷人的 :我欣赏老头。他虽然穷, 风骨,他有尊严,他懂得感恩。 风骨,他有尊严,他懂得感恩。他明知不谙水 却纵身跃入水中。孩子得救了, 性,却纵身跃入水中。孩子得救了,他却牺牲 这是多么值得尊敬的老人啊。 了,这是多么值得尊敬的老人啊。 答题要点: 答题要点: 1、概述人物的主要事迹。 、概述人物的主要事迹。 2、指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指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示例 补充交代齐瓦特身上的眼角膜的来历。 补充交代齐瓦特身上的眼角膜的来历。 为下文齐瓦特对做人意义的理解作铺垫 铺垫。 为下文齐瓦特对做人意义的理解作铺垫。
倒叙 作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作用 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 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悬念,更能引人入胜, 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 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答题要点
对老头的动作描写。 例2、缩,对老头的动作描写。写出了老 、 人见到曾经帮助过他的“ 人见到曾经帮助过他的“我”时,难为情 的样子,这是老人懂得感恩的表现。 的样子,这是老人懂得感恩的表现。

记叙文最全面的知识点整理

记叙文最全面的知识点整理

知识点1:描写方法及作用人物描写的作用(1) 写出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所处的社会环境。

(2) 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揭示人物的心理世界。

(3) 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4)结合文章主旨。

必要时还要考虑结构上的作用。

⎪⎪⎪⎪⎪⎩⎪⎪⎪⎪⎪⎨⎧⎩⎨⎧⎪⎪⎪⎪⎩⎪⎪⎪⎪⎨⎧⎪⎩⎪⎨⎧⋯⋯处房屋、风俗等)个社会环境描写(景物等)动时间、地点、季节、自然环境描写(人物活环境描写己说出来心理独白:心中想的自心理活动:我想、动作神态描写:表情、情绪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行动描写)白)独白、对白、群白、旁语言描写(对话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和人物描写一般描写时代,小至家庭、一社会、整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

(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2、渲染气氛(氛围)。

(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3、烘托人物心情(像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等)。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5、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6、引出下文。

(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位置)!!!注意:1.交代的背景可以认为是:时间、地点、天气、季节等2.如果环境描写的内容是不好的环境(下大雨,刮大风,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阴沉、泥泞的草地、漫天黄沙、狂风暴雨等等需视具体环境内容而定)那么渲染的气氛及烘托的人物的心情一般也是“不好”的气氛(冷清、凄凉、孤寂等视具体内容而定)或不好的心情;相反环境描写的内容是好的环境描写,知识点2: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的情感。

结合句子) 排比:增强了……的语气语势,表现了……(结合句子)反问:增强了……的语气,强调了……(结合句子)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结合句子)设问:强调了……,引起思考。

(结合句子)注:以上列举的这些,只是我们常规的一些“帽子”,任何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不论是前面的“帽子”,还是后面所要表达的内容,都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切不可死板硬套。

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记叙文常见考点答题术语整理(现代文+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诗歌)

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记叙文常见考点答题术语整理(现代文+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诗歌)

中考语文记叙文常见考点答题术语一、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

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

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

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Ol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02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一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03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 .......... (人或物) ....... 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 ......... 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04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记叙文考点梳理及答题技巧(整理)

记叙文考点梳理及答题技巧(整理)

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技巧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常见题型: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概括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答题方法:这三种题型都属于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情节,考查概括能力的。

都需要通读全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1、2题可采用“(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人物+事件”的句式回答;第3题需在每一部分找出直接或间接体现人物情感态度的词句来回答。

注意表达要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原文复述。

概括中心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二、记叙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通常有:①以题目为线索。

《背影》、《皇帝的新装》②以事(实)物为线索。

一般为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羚羊木雕》③以感情为线索。

《阿长与山海经》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寄托④以人物为线索。

⑤以时间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⑥以主题为线索。

⑦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方法:看标题,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三、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衬托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做铺垫。

四、题目的作用和含义题目的作用:⑴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⑶点明主旨(突出主题);⑷形式新颖,设悬念,吸引读者;⑸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9
10
10、分析人物形象(或结合内容分析):
两种考法:1、性格特征:写词 2、完整的话,如XX是XXX的 人,
他有XXX的性格 注意:看题目有没有要求结合文章分析
2021/3/9
11
11、理解句子含义:
答题时要语意连贯,分析表层含义和深 层含义。
2021/3/9
12
12、写作手法
5
5、过渡段作用
1、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内容上:总结上文(内容),引起下 文(内容)。或者答,从上文XX过渡到下 文
2021/3/9
6
6、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生动形象地描写了XXX
2、渲染XXX气氛,烘托XXX心情
3、为下文XXX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
5.使故事情节更生动、真实;
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7.表现一定的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
够2给021/3人/9 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7
7、赏析加点词或画线句:
第一步:赏析句子要选取赏析角度,如修 辞,描写等;赏析词语要写出词语含义 第二步:(概括内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XXX 第三步:表达(表现,赞美)了XXXX.
第二人称: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转插叙:由于 某种需要,暂时换为第二人称,便于与读者交流, 便于直接抒情,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
事件、场景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受视听限
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叙述。
2021/3/9
16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2021/3/9
8
8、插叙的作用:
1、结构上:揭开悬念;为下文XXX做铺 垫,推动情节发展,使行文有波澜
2、内容上:补充交代了XXX;丰富人物 形象;突出XXX中心
2021/3/9
9
9、概括主要内容:
多种考法:限定字数;不限定字数;根 据情节填空。
答题模板: 1.本文记叙了谁+何时+何地+做了什么事+结 果怎样 2.本文记叙(描写)了……(事物)的……的特 点,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情感
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
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
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
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
2021/3/9
15
13、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我直接 面对读者叙述,缩短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抒胸 臆,读来亲切、真实。
记叙文常考知识点 答题归纳
2021/3/9
1
1、题目的作用
1、点明中心或突出文章主旨; 2、概括主要内容; 3、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4、设置悬念(或运用技巧),吸引读者的 阅读兴趣; 5、标题具有象征意义。
2021/3/9
2
2、第一段的作用
1、开篇点题(开门见山) 2、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3、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021/3/9
3
3、文中段的作用
1.承上启下; 2.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3.呼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
2021/3/9
4
4、最后一段作用:
1、结构上:照应开头或题目;首尾呼 应;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 完整。
2、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主旨,深化 中心(全写);指出技巧,用
一句话概括中心
2021/3/9
202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
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
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
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
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
常用的主要写作手法:
对比、衬托、烘托、欲扬先抑、前后照 应、巧设悬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开宗明义、 卒章显志、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 夹叙夹议……
2021/3/9
13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 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 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 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 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与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 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 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021/3/9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