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分析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2.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首先要充分调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 新组织模式,进一步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的良好局面,形成“全程 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其次建立就业指导的流程化管理,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就业指导就要开始工 作,并根据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 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通过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法规、求职技巧、创业意识 培训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就业; 再就是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加快就业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政策,加强宣传, 引进高层次师资,进一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从而实现就业工 作服务的职业化。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要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
系,还通过捐赠、设置奖学金、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等多种
方式支持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为学生提供 一个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高校要积极了解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状况,通过各种形式的社 会实践活动,能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拓展综合素质,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从而不 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
1.现行教育体制的不足: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理
论的指导,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 实用性,导致学校“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 2.教学岗位及教学管理存在不足:一是专业设置与 实践脱节、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知识陈旧落后; 二是对学生的管理仍处在以班主任为主的学生管理 方式,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使学生处于从属的 和被动的地位。 3.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缺乏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 的指导思想,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 面缺乏主动意识,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主要依靠政府 组织有关部门介绍和学校解决就业。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报告(3篇)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报告(3篇)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报告(3篇)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报告(精选3篇)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报告篇1第一部分:前言摘要: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

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女学生占,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第二部分:调查形式与结果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本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主要是利用大学生外出打工机会,调查打工所在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具体涉及到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对就业前景的看法、就业方向期望、今后参与工作时所期望的资薪待遇等各个的方面。

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是在大学生所在各大工厂发问卷。

调查为一对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

还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发放。

最后统一整理,分析。

调查的目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势的调查,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就业趋势;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尽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让大学生提高就业危机形势,为自己的发展做一个新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就业盲目性。

问卷调查的结果1. 你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2. 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多选)3. 您将来想要到什么样的单位就业?(多选)4. 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什么?5. 您对上述地区的选择原因是什么?6. 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基层工作是否愿意?7. 你进入毕业时期的去向?8. 如果你现在去求职,你觉得你自己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9. 如果是自主创业,认为您最需要的是什么?10. 您所欲就业的类型是否与您的专业相符?11. 您认为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途径是什么?12. 请问你的择业观念是什么?13. 你期望你毕业后的工作薪资是多少?调查结论1.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关注度不够2.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就业形势不够了解3.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全面,自我能力存在不足4.大学生的就业观仍需改善,5.学校、社会指导与辅助力度不够第三部分: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认知与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据了解,相对于“史上最难就业季”20__年来说,20__年,高校毕业生有727万名,相对去年增加28万,外加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可预计“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20__年高校就业人数高达810万;同时20__年上半年全国民营企业有万家倒闭,故此教育部表示,20__年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学⽣就业分析报告关于⼤学⽣就业分析报告(通⽤5篇) 近⼏年来,随着⾼校的持续扩招,⾼等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教育向⼤众教育发展,⼤学⽣的就业形势⽇渐严峻。

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学⽣就业分析报告(通⽤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就业分析报告篇1 教育的⽬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才,因此⼤学毕业⽣的就业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教育投⼊的回报的开端,在第⼀时间内将教育的成果转化为社会的发展动⼒,其⾸要问题也是要解决就业问题。

但有这样⼀份数据:近年来,⾼校毕业⽣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较突出。

2003年是⾼校扩招后本科学⽣毕业的第⼀年,普通⾼校应届毕业⽣⽐2002年净增67万⼈,达到212万,6⽉份初次就业率为50%;到9⽉,全国⾼校毕业⽣70%找到了⼯作,其中本科⽣就业率为83%,⾼职⾼专毕业⽣为55%。

2004年,全国将有300万⾼校毕业⽣,⽐2003年增加78万,就业压⼒依然很⼤。

这份统计数据⽆疑向我们表明⼤学⽣就业所⾯临的严峻形式,就业问题将在社会问题中⽇益突出,因此我整理了⼀些信息,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局⾯的原因。

第⼀部分:我国的社会因素 ⼈⼝“⾃重”引发就业难题。

2005年初,我国⼈⼝已经达到13亿,约占世界总⼈⼝的21%,相当于亚洲总⼈⼝的1/3,⽐世界上现有的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总量还多1亿。

巨⼤的⼈⼝“⾃重”对就业形成了沉重⽽持久的压⼒。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莫荣说,⼈⼝总量⼤,劳动参与率(参加就业的⼈⼝与总⼈⼝的⽐值)⾼,⽽有效需求不⾜,是造成就业压⼒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前,我国城镇劳动参与率⾼达70%,全国平均劳动参与率也为60%,⽐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值⾼出10个百分点。

按此计算,⽬前我国共有接近8亿⼈需要参加就业,相当于美国的总⼈⼝数的3倍。

从增量上看,我国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在1000万⼈左右;从存量上看,我国每年城镇登记失业⼈数在800万⼈左右,下岗⼈员100万⼈,此外还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需要就业。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导致高等教育的竞争愈发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就业竞争中获胜。

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应用能力,无法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用人单位的实践相结合;专业理论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往往无法达到用人单位对职位的基本需求;心理承受力较弱,就业心理素质差,在就业过程中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较差;缺乏主动性,“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观念滞后,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潜能不了解、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定位不准确。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对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以及对自身潜能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目标和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的能力。

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如经济状况,用人单位因素如劳动力市场信号紊乱,高校的因素如专业的设置不对口,政府因素如对学校管理不合理,个人因素如心理素质。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及其结构进行综述,结合当前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些现象进而找出影响它们的因素有哪些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而相应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希望在对大学生就业关注的同时能引起更多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进而能找到更多有效提高就业能力的方法,通过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环境以及应用正确的指导方法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锻炼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从而为就业增加筹码,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关键词: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因素分析;概念综述AbstractAs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continues to develop,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socialization process is picking up speed, resulting in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become community-wide focus. The level of employ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large part determine whether they can win in the competition for jobs. Now the employability status of student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proficiency, you can not learn their own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he employer's practice; lack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quality is not strong, are often unable to meet employers on positions of the basic needs; psychological endurance is weak, the poor quality of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in the course of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 setbacks, the ability to withstand poor; lack of initiative, "and so on, rely on, to" thinking seriously; employment goals are not clear, employment concept of hysteresis, for their own career interests, career potential do not understand their own professional values orientation is not accurate. Employabilit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students in school through the expertise and knowledge of learning, accu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potential, can be obtained to achieve their employment goals and ideal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in social life to realize their own value ability. Is a career-related,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professional positions overall capac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ccess to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actors affecting the employability of students of social factors such as economic conditions, factors such as the employer of labor market signals disorders, factors such as professional colleges set does not correspond to the government of the school management factors such as irrational, personal factors such as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This concept of employability of students and structure are reviewed, with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of some of the phenomena and thus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m and to analyze these factors and to propose some solutions. Want to focus on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can cause more people to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ability to think, and then find mor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employability,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by giving the right guidance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of students. Students themselves through a variety of exercises to improve their employability, so as to increase employment, a bargaining chip to ease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n university students.Key words: employability; factors; factor analysis; conceptual overview目录一、就业能力概念综述 (1)(一)什么是就业能力 (1)(二)就业能力的构成 (2)二、近些年大学生就业状况 (3)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3)(一)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差 (4)(二)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严重不足 (4)四、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4)(一)社会的因素 (4)1.社会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没能确立就业优先的原则 (4)2.缺少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 (5)3.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5)(二)用人单位的因素 (5)(三)高校的因素 (5)1.专业设置不对口,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 (5)2.课程体系设置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6)3.非理性的扩招,违背教育规律 (6)(五)个人的因素 (6)1.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6)2.专业能力不足 (7)3.实践能力低下 (7)4.职业目标不明 (7)五、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7)(一)社会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策略 (8)(二)用人单位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策略 (8)1.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制度,确定规范的职业能力标准 (8)2.增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8)(三)高校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策略 (8)1.明确高校定位,改革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 (8)2.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融入高校课程体系 (8)3.通过积极有效地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9)(四)政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策略 (9)1.增强就业技能和社会适应性 (9)2.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 (9)3.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 (9)4.建立专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和服务机构 (10)(五)个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策略 (10)结论 (11)参考文献 (12)前言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每年的就业率却仅保持在70%左右。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的培养一、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具体因素可以归结为下列六大类:1、个人能力。

毕业生的个人能力是决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个人能力包括专业能力、职业技能、语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2、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也是决定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学校环境同样包括一些内部因素,如学校就业促进机构的布局、教学质量、校企项目合作等。

3、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是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外部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就业市场的供求及社会劳动需求变化等。

4、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外部社会文化因素,如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熏陶、社会道德水平等。

5、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受到政策影响最为明显的因素,它包括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和人才市场发展政策等。

6、企业环境。

企业环境包括外部的企业文化、企业招聘文化、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已服务水平等。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1、培养职业素养能力。

职业素养主要指毕业生在职场中应具备的职业本质,比如诚信、共事、团队合作、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2、培养求职解决能力。

毕业生应在就业过程中具备的能力,看问题的角度应突出就业解决的实质,如总体的就业策略、就业安排和细节的就业准备等。

3、培养专业应用能力。

毕业生要能够正确的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不断思考职业方案和学习内容,这将帮助毕业生更好的把握专业知识并将其应用到职场中。

4、培养人际交往技巧。

人际交往是就业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毕业生要学会在就业中如何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调节和维持良好的情感氛围等。

5、培养综合性能力。

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还要积累行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以更好的面对职场上的各种挑战。

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5 方 面。 个
1 .沟通 能 力
者适当的回报 。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 自觉 自愿时,它必
将 会 产生 一股 强 大而 且持 久 的 力量 。团 队合 作可 以表 现
沟通能 力指 沟通 者所 具 备 的能胜 任 沟通 工作 的优 良
为成员间密切合作,共同决策和与他人协商 ; 决策之前 变化的环境中能够担任各种角色 ; 经常评估团队的有效
但如何有针对性 、有实效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 计划是参照 , 组织是执行 , 两种能力缺一不可 , 互为条件。 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择业观 ,提高大学生 切实可行的计划和严密科学的组织实施 ,二者相一致才
的就 业能 力 , 一 定程度 上将 直接决 定就 业工作 的 成效 。 在
计划组织能力是指为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而预先系 趣和发展需要的人才 。
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面对问题的习惯和处理问题的
划是指为实现一定的 目 标对未来一定 时期 内的发展和工 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当—个人遇到问题时,能自主地、
作做出安排的活动 ,是一种关于未来 的蓝图和一定行动 主动地谋求解决 , 能有规划 、 有方法、 有步骤地处理问题,
在 团队合作 能 力方 面 ,用 人单位 认 为最重要 的是 大
1 用人 单位对大学生五种类型能力的需求分析 .
让受测者对沟通能力 、计划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 学生的责任感,要 自觉主动地做好 自己承担的工作 ,要 力、自我管理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等各种能力按他们认 有 为 团队服 务与 奉献 的意 识 。此 外 ,用人单 位 也非 常重 为的重要程度排序 ,对最重要的一项赋予分值 “” l ,第 视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希望他们对 自己和团队其他成员 二 重要的赋予 “ ” 2 ,以此类推。对每项能 力的分值求 都有清晰的认识和角色定位 ,以便明确各 自的职责 ,更

大学生就业预期与实际就业情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预期与实际就业情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预期与实际就业情况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们对自己的就业有着各种各样的预期,但实际情况往往与预期有所出入。

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预期与实际就业情况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其中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就业预期分析大学生作为社会新生力量,对自己的就业有着各种美好的期待和预期。

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份薪资丰厚、福利待遇好、发展空间大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大学期间,学生们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实习实践等方式,为自己的未来就业打下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

因此,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希望能够顺利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大学生就业预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希望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

他们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是为了将来能够在相关领域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专长和能力。

其次,大学生追求稳定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福利待遇。

他们希望能够在一个稳定的企业或机构工作,享受到相对较高的薪资待遇、完善的福利制度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再次,大学生追求个人发展空间和职业晋升机会。

他们希望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和晋升空间,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总的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和预期,希望能够找到一份符合自己专业背景、薪资待遇优厚、发展空间大的工作,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实际就业情况分析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实际就业情况与他们的预期有所出入。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就业岗位供需不平衡。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了就业岗位的竞争日益激烈。

许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找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

其次,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虽然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专业知识,但在实际就业中,他们可能缺乏实践经验、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导致了就业难度增加。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一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20x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x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x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xx年与20xx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XX年年增加50万人。

然而,20xx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xx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

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08 09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20xx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xx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

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xx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xx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

其中,20xx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xx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

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论文导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短期内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不均衡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

其中就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

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构成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上,从实证分析中研究究竟哪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决定性作用,构成就业能力的要素中究竟哪些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
[摘要]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短期内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不均衡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

其中就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

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构成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上,从实证分析中研究究竟哪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决定性作用,构成就业能力的要素中究竟哪些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一、前言
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开始,我国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

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2002 年的212 万人上升到495 万人,首次超过社会
新增就业岗位。

2008 年达559 万人,比2007 年增加64 万人,增幅为12.9%。

而大学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每年未就业人数逐年飙升。

据统计,2004、2005 年大学毕业生中分别有67.5万、91.26 万人不能就业,2005 年本科学生初次就业率跌至70%。

大学毕业生的
初次就业率基本上一次性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 年《经济蓝皮书》预计到2008 年底,将有100 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 年逾610 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挑战。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短期内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不均衡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

其中就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

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构成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上,从实证分析中研究究竟哪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决定性作用,构成就业能力的要素中究竟哪些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二、就业能力概念综述
从大学毕业生去向来看,无外乎继续攻读研究生、出国深造、就业、未就业这几个群体。

除去继续攻读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的群体,单就就业及未就业两个群体进行比较,造成这两个群体之间差别的关键就是就业能力的强弱。

“就业能力”一词在研究就业问题时被广泛使用,但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

瑞士学者戈德斯密德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归纳出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五个要素: (1)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 (2)出色的人际关系技巧; (3)对丰富的科学知识的掌握; (4)有效的工作方法; (5)敏锐、广阔的视野。

【2】英国就业能力研究专家LeeHarvey 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的能力,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
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

【3】我国也有学者将其归纳为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五个维度。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把就业能力理解为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适应社会能力、道德品质与职业观”等品质在竞争中获得工作并维持工作的能力。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培养,难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的人才选择标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用人单位以工作职位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在劳动力市场上以价格机制选用符合标准的人才。

然而,大学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岗位对他们的要求。

对大学毕业生个体而言,他们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道德水平和就业观等资产决定了他们的就业能力,他们使用这些素质的方式和他们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素质得能力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就业市场的背景等因素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就业。

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在大学期间培养,因此就业能力的强弱是与大学教育息息相关的。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

因此,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基础实践能力较差动手能力差。

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普遍欠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

(2)知识拓展能力相对欠缺。

免费论文。

知识广博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3)创新能力缺乏。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当欠缺,达不到
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强。

(4)应聘能力薄弱。

心理准备不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不能充分地展现自己。

四、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
在大学生中关于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存在一种争论:一种观点是“学习至上论”,认为在找工作过程中,招聘单位最为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一种观点是“能力之上论”认为招聘单位最为注重的是“能力”,这里的“能力”是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笔者认为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与人和社会打交道的能力。

这种争论由来已久,不同的用人单位也有不同的招聘标准。

而在就业的群体中既有以学习见长的也有以参加活动见长的,所以很难从单个个体总结出哪些因素对就业能力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因此需要从大量的实证中总结出一个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模型。

免费论文。

通过观察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可以把大学生分为“忙碌型”和“闲暇型”两个组别。

在“忙碌型”中,一部分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专业知识上;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把精力放在参加各种活动上(这些活动有主要有侧重于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的、侧重于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侧重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把时间比较平均的分配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参加各种活动上。

在“闲暇型”中,一部分学生把精力主要放在业余爱好上;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选择无作为式消磨时间。

结合大学生在校行为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就业能力以学习成绩、发展
性素质、思想道德水平三个维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加以量化,其中专业知识与技能量化为学习成绩S;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量化为发展性素质D;道德品质与职业观量化为思想道德水平E;这些能力的载体身心素质B。

而就业能力体现在获得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岗位给大学生带来的总效用U主要有工资收益、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感。

其中工资收益和福利待遇可以量化为货币收入,而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感则较难量化,并且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这两个因素较工资收益和福利待遇来说受关注的程度较低,为了研究的方便在这里忽略这两项在总效用中的影响。

所以总效用U=工资收益U1+福利待遇U2。

由此我们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