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移动环境下组网方案
UMTS高速铁路专网移动性策略和参数配置方案

高铁专网移动性策略 和参数配置方案1. 专网移动性策略高铁覆盖采用专网覆盖,采用专用频点(也可以采用室内分布频点)进行覆盖。
图1 专网频点的组网策略图1图2 专网频点的组网策略图2专网与公网配合整体策略: 公网频点为f1,专网频点为f2。
在车站配置f1、f2两个,如图1所示,其中f2小区为车站的室内分布小区;或只配置f1一个频点,如图2所示。
如果配置两个频点(图1),则车站用户在公网和专网间随机驻留;同时两个频点相互配置邻区(图2),允许用户在两个频点之间的重选和切换。
在站台规划过渡区域。
在这些过渡区域内,控制公网f1的覆盖,并通过重选和切换参数设置引导f1和f2频点的上用户驻留或切换到f3频点上。
过渡区也可以规划在铁路站台或火车开出的一小段铁路上,但需要控制过渡区的范围,避免过渡区泄露到铁路站台过渡区铁路专网联通公网车站 铁路站台过渡区 铁路专网联通公网站外或铁路外的区域,防止非火车用户受到过渡区的影响。
铁路沿线的专网小区(f2频点)配置f1的单向邻区,允许专网用户向公网重选和异频硬切换,但不允许公网用户向专网重选和异频硬切换。
之所以这样配置,是为了避免公网用户误驻留在专网上无法重选或切换到公网而掉话。
但需要对专网小区配置较低的异频重选和切换门限,同时专网在火车上提供良好的覆盖,保证火车上的的用户不会重选或切换到公网。
将来当公网F1频点不能满足容量需求,需要采用第三个频点进行扩容时,目前建议采用的移动性策略还是适用的,这时需要合理的控制好专网、公网的覆盖,减少彼此间的干扰,满足用户服务质量的需求。
在话务密集的城镇区域,配置单向邻区;在话务稀少的农村区域,如果客户提出需要使用铁路专网兼顾覆盖铁路沿线区域,可以配置双向邻区,按照普通的参数配置。
专网到公网的异频切换、重选策略不变。
在一些覆盖较弱的区域,如果无法保证火车上的用户不切换或重选到公网,可以不配置邻区。
2.参数配置建议2.1. 高速模式在NodeB打开高速移动模型,并设置速度等级。
高速移动环境下组网方案

高速移动环境下组网方案张传福1李梦迪2王刚1(1中网华通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100070)(2北京邮电大学北京100876)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将会越来越多。
如何解决高速移动环境下的网络覆盖是运营商非常重视的问题。
本文介绍了高速移动环境的特征,需要解决的问题。
详述了网络规划和组网方案,包括组网方式、天馈选型、站点选择、LAC和RAC规划。
关键词 高速移动环境多普勒效应BBU RRU实现良好的高速环境(高速公路和铁路)覆盖,一直是全球通信业界的一大挑战。
高速铁路的速度更高,目前,全球运营的高速铁路包括德国的ICE、法国的TGV、西班牙的AVE和日本的新干线,最高运营时速约在200350km/h之间。
而作为第一家采用磁悬浮技术建造的商用高速列车,上海磁悬浮列车最高时速可达到431km/h。
根据未来高铁的发展趋势和欧洲同类国家的运营状况,高铁覆盖方案应该能满足350km/h以上,最快达到450km/h的高速行驶要求。
同时新型全封闭车厢对手机信号的衰耗在24dB之上。
表1为我国高铁列车基本信息材料。
1高速移动环境的特征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覆盖目标是公路和铁路沿线的线性狭长地带和车站所在区域,既要面状覆盖又要链状覆盖。
容量一般不是制约因素,最大限度的延伸覆盖才是主要目标。
高速移动环境覆盖具有以下特征。
(1)沿线地形复杂、无线电传播环境恶劣;(2)列车、机动车的快速移动,信号传播的连续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3)列车穿透损耗大:列车车身由金属包裹,屏蔽效应明显;(4)话务量存在突发:对于高速公路,用户密度低,用户相对分散;对于高速铁路,用户分布在车厢内,沿线一般情况下话务量需求接近零,列车经过时话务量剧增。
导致忙时话务量和闲时话务量差距明显,呈现明显的波动趋势;另外,枢纽地区用户密度高,区间用户密度低;(5)线状覆盖:铁路线一般呈线状分布,因此铁路沿线的基站也呈线状分布,多普勒效应明显;R5565中空铝合金车体表1CRH列车基本信息表-74-C H200k m/h20k m/h0420.2m(6)多普勒效应对基站的影响:当终端在运动中通信,特别是高速情况下,终端和基站都有直视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频率会发生变化,称为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影响通信质量。
部队快速组网方案

部队快速组网方案1. 简介在现代战争中,信息化作战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部队快速组网方案为军队提供了一种快速、灵活、安全的网络通信手段,从而实现指挥、控制和信息传递的高效性。
本文将介绍部队快速组网方案的基本原理、架构和实施过程。
2. 方案原理部队快速组网方案基于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原理:•移动网络技术:利用移动网络技术,如4G、5G等,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支持部队在各种环境下进行快速组网。
•网状网络技术:采用网状网络的结构,实现灵活的节点互联方式,增强了网络的鲁棒性和可靠性。
•网络优先级管理:通过设置网络流量优先级,保证指挥、控制和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可靠性。
•信息安全技术:采用加密技术和认证机制,确保网络通信的安全性,防止信息泄露和网络攻击。
3. 系统架构部队快速组网方案的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部队快速组网方案系统架构图]•前端部署:部署在各个部队单位的前端设备,包括便携式通信设备、车载通信设备等,用于与后端服务器进行通信。
•后端服务器:部署在指挥中心或后勤保障区域的服务器,用于存储和管理网络通信数据,提供指挥、控制和信息传递的服务。
•网络传输设备:主要包括无线路由器和交换机等,用于实现网络节点之间的连接和数据传输。
•网络管理平台: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对部队快速组网方案的设备、网络和用户的集中管理和监控。
4. 实施过程部队快速组网方案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网络规划:根据部队的组织结构和作战需求,制定网络规划方案,确定网络节点的布局和设备配置。
•设备采购:根据网络规划方案,采购所需的通信设备、网络传输设备和服务器等。
•设备部署:将通信设备、网络传输设备和服务器等部署在各个部队单位,并进行网络连接和配置。
•系统测试:对部队快速组网方案进行系统测试,确保网络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运维管理:建立运维管理机制,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及时排除故障和更新系统。
高速铁路专网覆盖解决方案

高速铁路专网覆盖解决方案完善的铁路GSM网络覆盖不仅能给用户提供便利的通信服务,创造更优质的网络价值,而且是以后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铺设和扩容提供坚实基础;不但能为中国移动业务的发展带来商机,也能为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方案通过使用BBU+RRU这种组网方式,针对对不同区域类型,不同覆盖场景的解决方案论述,可为高速铁路的覆盖达到最优的效果,同时也可为其他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BBU;RRU;小区规划;切换规划;小区分层本方案将铁路列车考虑为一个话务流动用户群,为其提供一条服务质量良好的专用覆盖通道,用户群从车站出发,直至抵达目的站,用户都附着在专网覆盖区内,发生的话务/数据流也都为专用通道吸收。
用户抵站后,离开专用通道,切换至车站或周边小区。
1.覆盖策略一般高铁沿线环境较为复杂,网络覆盖难度很大。
对于不同的道路环境需要采用相应的覆盖策略。
(1)平原、高原路段的覆盖:覆盖站沿铁路两侧均匀交错分布,选择地势较高处,俯瞰铁路。
(2)丘陵、山地、峡谷路段的覆盖:对于部分较深的峡谷地段,测试信号较差的地段,必须在峡谷两侧最高处、转弯处建设站点。
(3)隧道路段的覆盖:针对不同的隧道制定不同的覆盖方法:隧道长度小于500m的使用高增益天线进行覆盖;长度大于500m的结合漏缆分布系统进行覆盖。
(4)高架桥梁路段的覆盖:桥梁的覆盖须保证天线高度合理,天线的高度应该高出桥梁平面25米,与铁道垂直距离保持在50米左右。
(5)站台路段的覆盖:对于大型火车站候车室与站台通道均有室内分布系统,因此专网与公网的切换只需做室内分布与专网的切换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要将专网的CRO设置值高于室内分布的CRO,因为火车在站内停留时间较短,如没及时切换到专网中,火车开动后势必会发生掉话现象。
2.BBU+RRU组网解决方案从整条铁路状况来分析,在铁路沿线新建基站的难度较高,投资较大,我们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高铁以BBU+RRU 为主要覆盖手段。
高速移动场景下Femto覆盖解决方案

成 为 3 无 线 网络 建 设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本 文 在 对 高 速 移 动 场 景 下 网 络 覆 盖 问 题 进 行 研 究 和 分 析 的 G
③ 高速的移动使得用户经过一个小区的时间往往很短,
信令、 业务时延对用户在无线网络中的移动性能影响很大。
上 海 市 科 委 重 点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o15 50 0 1 N . 1 0 4 2 0 1
④ 高速移动场景下的车体通常具有较大的穿透损
耗, 对于 T . D A常用频段 , DS M C 高速列车车厢穿透损耗通
基 础 上 。 出 了一 种 采 用 家 庭 基 站 技 术 进 行 高 速 移 动 场 景 覆 盖 的 解 决 方 案 。该 方 案 可 以 改 善 或 解 决 提 高 速 铁 路 场 景下 移 动 覆 盖 中 移 动 性 管 理 、 网络 容 量 受 限 及 车 厢 穿 透 损 耗 等 问 题 , 效 提 升 高 速 移 动 有
⑥ 高速移动场景下,终端用户数据业务的潜在需求
较 大。
难满足高速移动场景下终端用户的业务需求。
2 高速移动场景覆盖难点 . 3
高速移动场景下无线网络覆盖必然需要结合上述特 点进行规划和设计 ,最大程度地保证终端用户的业务需 求, 提升用户体验
22 高速移动通信场景业务需求 . 随着国内 T .C M DS D A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的扩大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场景下终端用户的业务体验。 关键词 家 庭 基 站 ; 速 移 动 ; 盖 高 覆
高速移动环境下TD-SCDMA系统组网方案研究

况下 ,高速移 动才 会对智能天线的赋性效果 产生影 响。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 , 目前高速铁路 环境下 , D- 在 T S D C MA系统智能天 线波束赋形增益效果不会 出现明显
的变化。
2 3移动速率提高对功率控制和 同步的影响 .
功率控制是为 了克服 “ 远近效应 ” 而采取 的一项 措 施, 其基本 目的是 降低 小区 间干扰和减 少UE的功率 消
用智能天线为 T - C MA带来一些优 点。 D SD 智能天线波束成 型的结果等效于增大天线的增益 ;
智能天线波束成 型后 , 只有来 自主瓣、 背瓣 以及较
大旁瓣方向的其他信号 才可能形成干扰 ,因此使用智能
天线 可以减 少小区 内及小 区间的干扰 。 目前业界采用智能天线算法包括波束搜索法 ( O ) G B
维普资讯
高速移动环境下 T - G MA系统组 网方案研究 D SD
赵旭凇 濮伟心 王星
( 国移 动 通 信 集 团设 计 院有 限 公 司 北京 10 8 ) 中 0 0 0
摘 要 本文针对TD S D — C MAN络高速移动环境 下的组 网问题 , I 分析 了高速移动对系统性能可能产生的各类影响 , 包括 多普勒频移 对解调性能影响 、智能天线赋形、功率控制和同步 、网络切换 、重选及车体穿透损耗的影 响 ;结合频偏校正算法 ,给 出了满足覆盖 质量和切换要求的基站布局原则 , 并对专 网和大 网两种组 网方式 进行 了分析比较 。 关键词 T S D D- C MA 高速移动 高速铁路 频偏 基站布局 组 网
频移 对其影 响更严 重。
2 0 m/ 0 k h,部分区段时速将达到 2 0 m/ 。列车提速 5k h
对移动通信网络产生一定的影响 ,部分地区 G M 网络 S 出现 了铁路 覆盖区域掉话率 上升及话音 质量 下降等现 象。 而对正在建设的TD S D — C MA网络 , 规范定义的最 高支持速度为 10 m/ 2 k h,因此 T — C MA 网络是否 D S D 支持时速高于10 m的移 动环境还存在疑问。 k 2 本文针对 T S D D— C MA网络高速移 动环境 下的组网问题进行分
4g组网方案

4G组网方案1. 引言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一种高速数据传输技术,为移动通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4G组网方案中,通过使用多个基站和先进的无线技术,可以实现高速、高质量的数据传输,满足现代社会对移动通信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4G组网方案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以及应用场景。
2. 4G组网原理4G组网是基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技术的无线网络组网。
LTE技术是一种基于OFDM(正交频分复用)和MIMO(多输入多输出)的无线通信技术,通过将频谱划分成多个小信道,并使用多个天线进行数据传输,实现了高速、高容量、高可靠性的通信。
4G组网包括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基站和终端设备。
基站负责发送和接收数据,而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接收和发送数据。
3. 技术要点3.1 OFDM技术OFDM技术是4G组网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将频谱划分成多个小信道,每个小信道都被调制成低速率的子载波。
通过将数据分散到多个子载波上,并在接收端重新组合,实现了高速的数据传输。
3.2 MIMO技术MIMO技术(多输入多输出)利用多个天线进行数据传输,以增加系统容量和改善信号质量。
MIMO技术可以通过在发送端使用多个天线发送多个独立的数据流,并在接收端使用多个天线接收,并将多个数据流进行组合,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
3.3 频谱分配在4G组网中,频谱分配是关键问题之一。
频谱是有限资源,需要合理分配给不同的运营商和应用。
4G组网使用了动态频谱共享技术,可以根据网络负载和需求进行实时的频谱分配和管理,使得不同运营商和应用可以共享频谱资源。
3.4 网络优化4G组网中,网络优化是提高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手段。
网络优化包括调整信道参数、改进覆盖面和容量,以及优化无线接入和后台网络等。
通过网络优化,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容量和覆盖范围,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4. 4G组网应用场景4.1 移动通信4G组网在移动通信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5g组网方案

5G组网方案1. 引言5G技术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它具有高带宽、低延迟和大连接密度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更快、更可靠的通信服务。
在5G网络中,组网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决定了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5G组网方案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实施方法。
2. 5G组网的基本原理5G组网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多个基站之间的协同工作来实现数据传输和网络连接。
在传统的4G网络中,数据的传输是通过集中式的网络控制节点进行调度的,而在5G网络中,基站之间进行前后协作,每个基站都可以独立处理数据传输。
这种分布式的架构使得5G网络具有更好的容错性和抗干扰能力。
5G组网的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1 Massive MIMO技术Massive MIMO(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是5G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
它通过同时使用大量的天线和高级的信号处理算法,实现了更高的信号传输效率和容量。
在Massive MIMO技术中,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多个天线进行数据传输,每个天线都可以独立进行发射和接收。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的吞吐量和覆盖范围。
2.2 Beamforming技术Beamforming技术是一种通过调整天线阵列的参数来改变信号传输方向的技术。
在5G网络中,基站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和信道状态来选择最佳的传输方向,从而提高信号的强度和质量。
通过Beamforming技术,可以实现空间复用和干扰抑制,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容量。
2.3 协议栈优化在5G网络中,为了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延迟,需要对协议栈进行优化。
协议栈的优化主要包括:引入新的协议,如NR(New Radio)协议;减少控制面的复杂性,提高传输效率;优化网络控制算法,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协议栈的优化,可以提高网络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
3. 5G组网的具体实施方法5G组网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基站布局基站布局是5G组网中的重要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速移动环境下组网方案张传福1 李梦迪2 王刚1(1 中网华通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0)(2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 100876)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将会越来越多。
如何解决高速移动环境下的网络覆盖是运营商非常重视的问题。
本文介绍了高速移动环境的特征,需要解决的问题。
详述了网络规划和组网方案,包括组网方式、天馈选型、站点选择、LAC和RAC规划。
关键词 高速移动环境 多普勒效应 BBU RRU实现良好的高速环境(高速公路和铁路)覆盖,一直是全球通信业界的一大挑战。
高速铁路的速度更高,目前,全球运营的高速铁路包括德国的ICE、法国的TGV、西班牙的AVE和日本的新干线,最高运营时速约在200〜350km/h之间。
而作为第一家采用磁悬浮技术建造的商用高速列车,上海磁悬浮列车最高时速可达到431km/h。
根据未来高铁的发展趋势和欧洲同类国家的运营状况,高铁覆盖方案应该能满足350km/h以上,最快达到450km/h的高速行驶要求。
同时新型全封闭车厢对手机信号的衰耗在24dB之上。
表1为我国高铁列车基本信息材料。
1 高速移动环境的特征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覆盖目标是公路和铁路沿线的线性狭长地带和车站所在区域,既要面状覆盖又要链状覆盖。
容量一般不是制约因素,最大限度的延伸覆盖才是主要目标。
高速移动环境覆盖具有以下特征。
(1)沿线地形复杂、无线电传播环境恶劣;(2)列车、机动车的快速移动,信号传播的连续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3)列车穿透损耗大:列车车身由金属包裹,屏蔽效应明显;(4)话务量存在突发:对于高速公路,用户密度低,用户相对分散;对于高速铁路,用户分布在车厢内,沿线一般情况下话务量需求接近零,列车经过时话务量剧增。
导致忙时话务量和闲时话务量差距明显,呈现明显的波动趋势;另外,枢纽地区用户密度高,区间用户密度低;(5)线状覆盖:铁路线一般呈线状分布,因此铁路沿线的基站也呈线状分布,多普勒效应明显;列车类型运营速度最高速度载客人数列车长度列车材质CRH1200km/h250km/h670213.5m不锈钢CRH2200km/h250km/h610201.3m中空铝合金车体CRH3330km/h380km/h暂无200.0m暂无CRH5200km/h250km/h604205.2m中空铝合金车体表1 CRH列车基本信息表- 74 -(6)多普勒效应对基站的影响:当终端在运动中通信,特别是高速情况下,终端和基站都有直视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频率会发生变化,称为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影响通信质量。
对于WCDMA,多普勒频移偏恶化了相关性检测性能。
快速移动使得快衰落的时间相关性变短,影响了快速功控的增益。
在80km/h 速度以上,快速功控对网络质量甚至起到了负面作用。
快速移动对平滑切换和重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高速移动环境覆盖所带来的挑战高速运动中正常通信遇到的挑战有3个:穿透损耗、多普勒效应和快速切换。
速度越快,影响越大,解决难度也越大,对技术的要求也越高。
切换区域的设计对切换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切换区域过小就会因为无法满足切换时延的要求而导致切换失败。
2.1 穿透损耗高速列车采用密闭式厢体设计,增大了车体损耗。
一般情况下高速列车的穿透损耗约20〜30dB。
2.2 多普勒效应高速覆盖场景对系统性能影响最大的效应是多普勒效应。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特别是高速场景下,这种效应尤其明显,多普勒效应所引起的附加频移称为多普勒频移,可用下式表示:其中:θ为终端移动方向和信号传播方向的角度;v是终端运动速度;C为电磁波传播速度;f为载波频率,对于WCDMA,大约为2GHz。
在载波频率f、移动速度v固定的情况下,多普勒频移随着cosθ的变化而改变有关。
另外,由于UE 根据接收到基站的信号频率校准发射频率,因此对于Node B而言将产生两倍的多普勒频移,因此进一步表示fd 为:在用户移动过程中,多普勒频移随着用户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图1为系统通信时的频移产生示意图。
图1 多普勒频移示意图多普勒效应主要导致中心频率的偏移,当频率偏移过大时,会导致解调符号产生较大相位偏差使得信道估计不准确,以及出现基站与移动台的频率同步问题。
2.3 高速对切换的影响在高速场景下对UE切换的性能会有较大的影响。
为保证用户无缝移动性及QoS,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需要保证用户通过切换区域的时间一定要大于切换的处理时间,否则切换流程无法完成,会造成用户的QoS下降甚至掉话。
假设切换区大小不变,速度越高终端穿越切换区的时间越小。
因此,当终端移动速度足够快,以至于穿越切换区的时间小于系统处理软切换的最小时延时,软切换流程将无法完成,进而导致掉话。
3 规划与组网方案3.1 组网方式针对高速移动场景的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目前通常有两种组网形式:专网方式和大网方式。
专网组网即以专用网络覆盖所要解决的高速沿线,专用网络与大网相对独立,除了在停车站台,候车厅等旅客上下车和列车停留地方作为缓冲区与大网相互允许切换外,沿线禁止与大网发生切换。
除缓冲区外,沿线覆盖组成一个带状覆盖区,覆盖车体经过的区域。
大网组网方式不单独考虑高速场景的覆盖,与其它场景合为一体统一由室外宏蜂窝提供覆盖。
实际上两种思路在基础覆盖上的思路是相通的,其覆盖设计标准基本相同,两者都要求形成简洁清晰f d =×v×cosθ fCf d =2·f·v2·tC·v2·t2+d2- 75 -的主覆盖信号序列,其主要差别在于建设优化的方式以及对外围影响的控制方法上。
二者的相同点:两者都基于高速列车的特点提出了覆盖深度的要求,信号场强要求基本相同;考虑到覆盖效果建议两个方案的基站站址距离铁路300m之内且从基站可以目视到铁轨,考虑到铁路沿线安全问题,铁塔类型的宏站与铁路垂直距离需大于50m。
由于对信号泄漏要求更严格,因此专网方案中的基站站址要求基本符合上述要求,而大网方案中少量基站的要求可适当放宽。
二者具有以下不同点。
对于覆盖区域,专网方式只覆盖高速铁路带状区域,铁路附近其它区域覆盖由大网解决;大网方式对高速铁路和铁路附近区域均需覆盖;对于信号场强要求,专网要求信号只覆盖铁路,不覆盖周边区域。
要求对信号有很好的控制,尽量避免对外围区域的泄漏;大网方式对铁路覆盖和周边大网统一规划,不存在信号泄漏问题;对于业务量需求,专网方式只需满足列车上用户的需求,业务量需求较低;大网方式需满足列车上用户及铁路周边区域用户的需求,业务量需求较高;对于频率配置,由于3G系统为自干扰系统,专网方式覆盖站点和外部大网基站需按照异频方式配置,建议使用专用频率;大网方式和周边大网统一进行频率配置,不需要专用频率;对于邻区设置,专网方式只在车站区域设立专网与大网的出入口,铁路覆盖内部小区不设大网邻区,不与大网进行小区重选和切换,所有切换和重选只在内部进行;大网方式中覆盖铁路的小区虽在网络优化时尽量减少与外网邻区关系,但一般还保留与大网的主要相邻关系;对于网络优化,专网方式后期的网络优化相对简单,只需要考虑缓冲区内与大网之间的优化;大网方式后期的优化较困难,特别是在缓冲区或高速线经过较为复杂的地理环境时,如何兼顾高速移动用户和低速移动用户是优化的难点。
采用大网方式的优点是投资小,工程周期短,见效快;缺点是大网覆盖的基站难以提供良好的高速铁路沿线覆盖;高速移动场景的无线参数设置需与常规不同,大网难以同时兼顾高速移动场景和周边普通场景的参数设置需求;高速铁路和周边区域的规划优化需求不同,两者互相牵制,造成规划及优化难度加大;维护成本高。
采用专网的优点是通过专网覆盖,能最大程度上满足高速场景的覆盖要求;通过物理设备及参数配置,保证了专网与大网的分离。
在网络扩容、重新规划中,可根据专网与大网各自需求,分别独立规划,不需同时兼顾,避免了互相牵制,降低了优化和规划难度;专网系统可为高速移动场景配置特别的无线参数取值及算法,不会造成对大网的影响;维护成本低。
缺点是需为高速铁路覆盖增设新的设备,投资大,工程周期较长,初期规划难度加大。
根据两种组网方式的优缺点,在组网规划中可综合考虑高速环境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容量需求、现网站址资源等多种因素,因地制宜地采用以上一种或两种方式的组合。
若高速环境沿线或周边区域的容量需求较大,今后有较大的扩容可能性,例如在城区范围内运营的高速铁路,可采用专网方式,这主要是由于网络扩容、优化调整的频度会比较高,避免相互影响;对于400km/h以上的超高速场景,也建议专网覆盖,使覆盖小区尽可能归属于同一个RNC和LA/ RA,以避免超高速移动环境下跨RNC或MSC的切换失败、位置更新失败。
对于目前容量需求不高、长期扩容需求不大的场景且原有站址的建设主要为满足高速移动线路覆盖,若通过网络规划仿真和实地测试证实原有站址已可满足高速移动线路覆盖,可采用大网方式。
高速环境采用专网方式时主要有对已有宏基站进行改造、新建宏基站和新建直放站3种方式。
3.2 天馈选型高速环境属于狭长地形的线覆盖场景,要求天线- 76 -覆盖范围尽可能远。
因此天馈选型建议如下。
天线安装的相对高度相对较高,一般天线挂高为40〜60m;使用窄波瓣的高增益天线,获得较好的无线覆盖,例如对于WCDMA,选用增益20〜22dBi的天线;优选33°水平波瓣角;如基站离铁路较远,可选用65°水平波瓣角的天线,垂直波瓣角选用5°或以上;因高速铁路覆盖的站点挂高较高,基站距离铁路较近,要求天线具备零点填充功能,以保证基站下的覆盖;天线的主瓣沿高速线路方向形成覆盖;一般不使用下倾或只采用小角度下倾;采用STSR站型时,扇区天线的前后抑制比要求可适当放宽,以保证扇区之间有足够的重叠覆盖范围;若采用多小区合并站型,因同一小区的多个扇区之间不存在信号干扰,天线的前后抑制比要求可进一步放宽;馈线长度超过50m时,要求使用塔放改善上行覆盖性能;若采用RRU直接安装在天线下的方式,无需使用塔放;可采用S1/1实现扇区覆盖;也可通过BBU+RRU 的方式使同一个站点的不同天线,甚至不同发射点的天线隶属于相同的小区,在保证覆盖的同时,减少越区切换/重选次数;距离较长的高速铁路隧道首选泄漏电缆进行覆盖。
3.3 站点选择站高要求:为满足覆盖要求,扩大单站覆盖范围,可选择较高的天线高度;为避免站点之间的相互干扰,防止越区覆盖,应兼顾周边基站,尽量与周边基站的天线高度相差不大;天线高度应高于目标覆盖区,保证基站天线与目标覆盖区之间可视。
站距要求:高速铁路覆盖的基站分布必须保证各小区覆盖范围间有足够的重叠区,以保证小区重选和切换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