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DB50206--重庆市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DB50206--重庆市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重庆市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技术规范DB50/216-2006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前言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是以预防、打击违法犯罪为目的,在治安复杂场所、重点部位、主要街道、案件多发地段、重要路口、卡口等地点设立视频监控点,将监控图像实时传输到各级公安机关和其他相关部门,通过对图像信息的浏览、记录等方式,使各级公安机关和其他相关部门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监控区域的治安动态,有效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水平的视频监控系统。

为规范重庆市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建设,确保建设质量,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参照国家强制性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并结合重庆的实际制订。

本标准中5.3.1、5.4.2、5.5.2、5.5.3、5.5.4、5.6.2 a)、c)、e)、j)以及第6 条全部均为强制性条款,其他条款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由重庆市公安局提出。

本标准由重庆市公安局科技通信处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重庆市公安科学技术研究所、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立、彭滨鸿、吴健、罗凌、祝贵军、黄庆忠、屈锋、熊健、王彤。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为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术语、定义、结构、技术要求、系统设计、建设、检测、验收及维护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行政区域内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及检测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使用本规范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标准的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 9969.1-1998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GB 50198-199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A/T 75-19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 308-2001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T 367-200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CECS 182:2005智能建筑工程检测规程渝府令第193 术语和定义3.1 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social public security video information system利用图像采集、传输、控制、显示等设备和控制软件组成的对固定区域进行监视、跟踪和信息处理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甬公通字〔2007〕145号《宁波市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甬公通字〔2007〕145号《宁波市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甬公通字…2007‟145号关于印发宁波市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的通知各县(市)公安局、公安分局,宁波港公安局,市局指挥中心、信通(科技)处、后勤处、治安支队、刑侦支队、经文保支队、交警支队、消防支队、边防支队、交通治安分局、大榭分局、科技园区分局、东钱湖分局: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我市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确保全市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规范性、可靠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按照全市三基工程重点工作推进会精神,市局在原《关于印发宁波市公安局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的通知》(甬公通字[2006]150号)的基础上,对我市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进行了修改完善,请各地及各有关单位按本通- 1 -知要求,严格贯彻执行。

附件:工程建设示例二OO七年八月二日- 2 -宁波市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我市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有效整合全市视频监控系统资源,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形成面向公安实战的综合应用系统集成平台,充分发挥监控系统在预防、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全市公安机关驾驭社会动态治安局势的能力,根据《浙江省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基于公共运营商的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规范》、《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A/T669-2006)、《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DB33/T502-2004)、《基于公共运营商的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Q/GAT002-2006)、《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技术规范》(DB33/T629-2007)以及国家、行业相关规范和标准,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一、系统设计原则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原则是“实用、可靠、先进、安全、经济”。

(一)实用:监控覆盖面和图像质量须满足一线实战需求;图像实时监视和图像回放查询界面友好,系统安装、使用、维护简便;始终要把实际需求放在首位,做到灵活、好用。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战业务应用系统技术规范 :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战业务应用系统技术规范 :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战业务应用系统技术规范: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公安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架构、功能等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部级、省级、市级、区县公安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的设计、开发和部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741-2008 住宅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通用技术要求GB/T 28181-2016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 50348—2018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A/T XXXX-XXXX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战业务应用系统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GA/T XXXX-XXXX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战业务应用系统第4.2部分: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接口协议要求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3.1 术语和定义GB/T 28181-2016、GA/T XXXX-XXXX《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战业务应用系统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小区数据网关community data gateway实现对各个小区系统的人员/车辆管理、视频监控、出入控制、智能门禁、报警等数据的接入,并将数据推送至相关公安系统。

3.2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MP:位图文件(Bitmap)JPEG:联合图像专家组(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MPEG:动态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PNG:可移植网络图形格式(Portable Network Graphics)4 系统架构和功能组成4.1 系统架构4.1.1 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架构见图1。

图 1 系统架构图4.1.2 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由部级、省级、地市级系统组成,应实现依照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接口协议要求进行逐级系统的信息汇聚。

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SICS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of video picture information system for society public security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目次前言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结构 (2)5技术要求 (2)5.1基本功能 (2)5.2基本技术要求 (3)5.3前端设备技术要求 (3)5.4传输要求 (4)5.5图像显示要求 (4)5.6视频图像的存储 (5)5.7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联网 (5)6系统的设计、建设、检测、验收及维护 (5)6.1系统的设计 (5)6.2系统建设 (6)6.3系统检测 (6)6.4系统验收 (9)6.5系统维护 (9)前言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是以预防、打击违法犯罪为目的,在治安复杂场所、重点部位、主要街道、案件多发地段、重要路口、卡口等地点设立视频监控点,将监控图像实时传输到各级公安机关和其它相关部门,通过对图像信息的浏览、记录等方式,使各级公安机关和其它相关部门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监控区域的治安动态,有效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水平的视频监控系统。

为规范重庆市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建设,确保建设质量,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参照国家强制性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并结合重庆的实际制订。

本标准中5.3.1、5.4.2、5.5.2、5.5.3、5.5.4、5.6.2 a)、c)、e)、j)以及第6条全部均为强制性条款,其它条款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由重庆市公安局提出。

本标准由重庆市公安局科技通信处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重庆市公安科学技术研究所、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立、彭滨鸿、吴健、罗凌、祝贵军、黄庆忠、熊健、王彤。

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术语、定义、结构、技术要求、系统设计、建设、检测、验收及维护的要求。

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标准规范.

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标准规范.

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指引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年3月15日目录1 引言......................................................................................................................................... . (3)2 适用范围 ........................................................................................................................................ (3)3 编制依据 ........................................................................................................................................ (3)4 目标及原则 ........................................................................................................................................ .. (4)4.1 建设目标 (4)4.2 建设原则 (4)5 建设要求 ........................................................................................................................................ (7)5.1 建设步骤 (7)5.2 监控点范围 (10)5.3 视频监控点分类原则 (10)5.4 视频监控点责任范围 (11)5.5 监控点要求 (18)6 系统总体框架 .......................................................................................................................................286.1 系统总体架构 (28)6.2 网络主体结构 (31)6.3 公安视频监控专网 (32)6.4 城市视频网络 (38)6.5 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监控系统 (46)6.6 公安网与社会网互联原则 (46)6.7 移动目标的组网 (48)7 系统实施要求 .......................................................................................................................................497.1 基本功能要求 (49)7.2 高端应用要求 (53)7.3 分类分级监控点建设参考要求 (53)7.4 各级监控中心运行环境要求 (55)8系统维护和管理要求 (57)8.1 运行与维护工作 (57)8.2 运行与维护职责划分 (57)8.3 各业务单位管理保障制度与台帐 (58)9术语和定义 ........................................................................................................................................ .... 60 附录一: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模板一附录二: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模板二附录三: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模板三1 引言为有效推进我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将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建成技术标准统一、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的全市性网络,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指引》(以下简称《建设指引》)。

DB33T_502-2004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DB33T_502-2004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ICS 13.310 A 91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 502—2004
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Technical criterion of video monitoring system for society security condition
2004-08-04 发布
2004-08-10 实施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A/T 75-1994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 308-2001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T 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DB33/T 334-2001
安全防范系统
3 术语和定义
GA/T 367-2001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安全技术防范(简称技防) technical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以运用技术防范产品、实施技术防范工程为手段,结合各种相关现代科学技术,预防、制止违法犯 罪和重大治安事故,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活动。 3.2 视频监控 video monitoring 利用视频探测手段对目标进行监视、控制和信息记录。 3.3 视频传输 video transmitting 利用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直接或通过编码解码、调制解调等手段,将视频图像信号从一处传到另 一处的过程。 3.4 图像质量 picture quality 指能够为观察者分辨的光学图像质量,它通常包括像素数量、分辨率和信噪比。 3.5 前端设备 terminal device 安装于探测现场的相关器材,通常指摄像机以及与之配套的镜头、云台、解码驱动器、防护罩等。 3.6 监控(分)中心 monitoring (sub‐) center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湖州市区建设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的通知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湖州市区建设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的通知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湖州市区建设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4.29•【字号】湖政办发[2007]42号•【施行日期】2007.04.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治安管理正文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湖州市区建设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的通知(湖政办发〔2007〕4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为全面构建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创建科技强警示范城市,扎实推进“平安湖州”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经研究,决定建设湖州市区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以下简称“动态视频监控系统”)。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按照建设“平安湖州”的要求,力争通过两年努力,在全市重点集镇建成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动态视频监控系统,使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在社会治安管理及其他社会综合管理等方面得到充分运用,形成统一协调的动态视频管理、指挥系统。

2. 2007年目标(1)完成统一规划的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市区建成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点1750个,其中吴兴区 800个,南浔区 650个,湖州开发区200个,太湖度假区100个。

(2)完成市际车辆侦控系统建设;完成现有交通道路监控系统的升级改造,实现并网联接,建立长效管理和运作机制。

二、建设任务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出入口、城市道路、广场等公共部位以及学校、居民住宅区主要出入口的监控点建设维护由各级政府和交通、城建部门承担;金融系统网点等重点单位周边、大型商场、集贸市场、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网吧、车站、医院等单位的监控点建设维护由相关单位承担;居民住宅小区内道路和商业店铺等段点的监控点建设维护要积极调动广大业主和受益人的积极性,探索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社会化,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三、建设原则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共建原则。

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业主)共同参与,确保建设维护工作顺利完成。

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标准规范

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标准规范

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指引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年3月15日目录1 引言 (3)2 适用范围 (3)3 编制依据 (3)4 目标及原则 (4)4.1 建设目标 (4)4.2 建设原则 (4)5 建设要求 (6)5.1 建设步骤 (7)5.2 监控点范围 (10)5.3 视频监控点分类原则 (10)5.4 视频监控点责任范围 (11)5.5 监控点要求 (18)6 系统总体框架 (28)6.1 系统总体架构 (28)6.2 网络主体结构 (31)6.3 公安视频监控专网 (32)6.4 城市视频网络 (38)6.5 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监控系统 (46)6.6 公安网与社会网互联原则 (46)6.7 移动目标的组网 (48)7 系统实施要求 (49)7.1 基本功能要求 (49)7.2 高端应用要求 (53)7.3 分类分级监控点建设参考要求 (53)7.4 各级监控中心运行环境要求 (56)8系统维护和管理要求 (57)8.1 运行与维护工作 (57)8.2 运行与维护职责划分 (57)8.3 各业务单位管理保障制度与台帐 (58)9术语和定义 (60)附录一: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模板一附录二: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模板二附录三: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模板三1 引言为有效推进我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将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建成技术标准统一、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的全市性网络,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指引》(以下简称《建设指引》)。

本《建设指引》对系统的适用范围、建设目标和原则、系统建设要求、系统总体框架、系统基本要求、应用管理和运行维护要求等提出概要性指引。

2 适用范围本《建设指引》依据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公安部、省公安厅有关文件的要求,与《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总体实施方案》配套使用,用于指导我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应用和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
目 次
1
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是以打击、预防违法犯罪为目的,在治安复杂场所、重点部位、主要街道、案件多发地段、重要路口、卡口等地点设立视频监控点,将监控图像实时传输到各级公安机关和其它相关部门,通过对图像的浏览、记录等方式,使各级公安机关和其它相关部门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监控区域的治安动态,有效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水平的视频监控系统。
图像质量
指能够为观察者分辨的光学图像质量,它通常包括像素数量、分辨率和信噪比。
前端设备
安装于探测现场的相关器材,通常指摄像机以及与之配套的镜头、云台、解码驱动器、防护罩等。
监控(分)中心
具有对辖区视频监控点进行集中监视,并有效控制、管理视频信息的功能,能够配合相关部门实施应急指挥的管理场所。
数字图像编码设备
15
前端设备
摄像机技术要求
应根据现场环境和要求选择摄像机,可采用一体化智能摄像机或普通摄像机。
a)摄像机的分辨率:彩色≥460线、黑白≥560线;最低照度:彩色≤0.1lx、黑白≤0.02lx。
b)一体化智能摄像机还应满足:光学变焦倍数≥16倍、高速预制云台≥240度/秒、预置点≥64个。
c)一体化智能摄像机或配合普通摄像机使用的解码设备应具有开放的兼容性控制协议。
指具有视频图像的数字采集、编码、网络传输等特定功能的器材。
数字图像录像设备
利用标准接口的数字存储介质,采用数字压缩算法,实现视(音)频信息的数字记录、监视与回放,并可带有系统控制功能的视频设备或视频网络传输与监控的设备。
视频监控平台
以公安专网为纽带,通过公共协议联接各监控(分)中心,实现按层级、授权对监控视频信息进行控制、管理、共享的软硬件系统。
机房其它要求
a)其他相关要求还应符合GB/T 2887-2000及GB 50198-1994中有关要求。
b)应符合国家消防规范的有关规定。
16
系统建设
系统建设应执行GA/T 75-1994和本标准。
系统检测
系统检测应执行DB33/T 334-2001和本标准。
系统验收
系统验收应执行GA 308-2001和本标准。
系统维护
运行部门应建立系统维护机制,定期进行检查与维护,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GB 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2]GB 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方良、吴云龙、焦庆春、蒋乐中、庄君丰、商建学、胡彦。
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11
本规范规定了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主要设备的技术要求、系统级联方式、监控图像传输、显示、存储及应用,以及系统测试、验收和维护管理的相关规则。
本规范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
根据实际情况,系统可选择以下几种结构模式
集中模式
前端监控点图像集中传输到县级监控中心,经县级监控中心传输到派出所监控分中心。结构如图2所示:
分布模式
在派出所建立独立的监控分中心,前端监控点图像传输到派出所,经监控分中心上传到县级监控中心。结构如图3所示:
混合模式
采用集中和分布相结合的系统组建方式为混合模式。结构如图4所示:
b)电源应有过流过压保护装置;重要监控点应配备备用电源,供电时间不低于8小时;应具备接地防雷装置,防雷接地地电阻≤10Ω。
c)机箱中应能放置光端机、电源等设备,采取底部进线,机箱和立杆统一接地。
光端机技术要求
应具有传输视频和反向控制数据的功能。
气候环境适应性
环境温度:-10℃~60℃。
前端设备应具有抗风、抗震、防雷、防雨、防尘、防盐雾、防锈蚀、防变形的功能。
安全技术防范(简称技防)
以运用技术防范产品、实施技术防范工程为手段,结合各种相关现代科学技术,预防、制止违法犯罪和重大治安事故,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活动。
视频监控
利用视频探测手段对目标进行监视、控制和信息记录。
视频传输
利用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直接或通过编码解码、调制解调等手段,将视频图像信号从一处传到另一处的过程。
监控(分)中心应具有以模拟、数字或数模结合方式接入视频监控平台的功能。
视频监控平台能实现对模拟、数字监控设备统一管理,实现用户登录管理、权限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
扩充和升级
系统应为扩充或与其他系统连接留有相应接口。系统配套软件应具有升级能力。
其它拓展功能
视频监控系统宜与GIS系统结合应用,与区域报警网络等系统联动。
GB50198-199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A/T 75-19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 308-2001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T 367-200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DB33/T 334-2001安全防范系统
13
GA/T 367-2001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d)镜头、防尘罩及摄像机其它性能指标应符合现场环境条件。
立杆、电源、机箱
a)根据部位与要求选择摄像机安装方式。采用立杆安装方式时,除特殊情况外,摄像机离地面高度一般不低于5000mm,立杆下端管径应在220 mm±10mm、上端管径应在120 mm±5mm,管壁厚度应≥6mm,挑臂长度应≥3000mm,立杆应做灌筑基础,基础深度应不小于1500mm,底部直径应不小于1000mm。
系统接入方式
系统接入方式可采用数字压缩编码进行传输的数字方式,传输信道两端都采用模拟视频输入、输出的模拟方式,或数模结合方式。
派出所、分局、市局之间可采用模拟或数字接入方式;市局、省厅之间及各级公安机关内部各警种之间应采用数字方式。
非公安单位视频监控系统的接入,应符合公安部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
系统功能
图像显示
显示设备
可采用各种拼接大屏幕、监视器、电视机(100Hz)、正/背投显示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离子屏、等设备组成图像显示系统。
图像显示
5.3.2.1.图像质量按五级损伤制评定,主观评价应不低于4级;
5.3.2.2.实时模拟监视彩色图像分辨率≥270线,黑白分辨率≥400线,灰度等级不小于8级;
环境要求
a)温度15~30℃;
b)湿度40%~70%,不凝露;
c)机房内照明≥200lx(灯光不能直射到大屏幕电视墙及操作台);
d)机房内无线电干扰场强≤126dB。
机房地面
机房地面采用抗静电活动地板,安装高度为150mm~180mm,地板下敷设静电泄放系统。
机房顶面
机房顶面采用吊顶方式,具有隔热、吸音、美观、轻质等功能,耐火等级为一级。
d)支持IP组播(Multicast)技术;
e)具有一点对多点、多点对一点或多点对多点的切换控制功能;
f)同时提供客户机/服务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两种架构;
g)具备图像抓拍和异地录像功能;
h)具有可供二次开发的计算机软件SDK包。
数字图像录像设备
图像信息保存记录设备,可采用嵌入式或工控式硬盘录像机,应满足如下技术条件:
5.3.2.3.数字图像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a)编解码标准宜采用MPEG4或H.264等标准;
b)实时监视数字解压图像应达到每路25帧/秒的帧率;
c)本地调用分辨率应达到每路4CIF格式(704×576)以上;
d)异地调用图像分辨率应不低于每路CIF格式(352×288);
e)回放图像分辨率≥220线,帧率应达到每路25帧/秒,图像分辨率应不低于每路CIF格式(352×288);
电磁干扰≤126dB时应能保持正常工作。
图像传输
传输介质
一般采用光缆、电缆或微波传输。长距离(线缆长度≥1km)传输时应采用单模光缆,短距离视频传输时可采用同轴电缆,短距离数字视频传输时可采用非屏蔽对绞电缆。
图像传输
a)模拟传输通道应采用PAL视频标准,信噪比应达到45db~48db。
b)数字传输通道应采用IP方式,支持图像组播、网络流量平衡控制等功能;支持DNS、NAT端口映射,支持代理服务器转发等服务。实时数字图像传输的控制响应时间应≤1秒,数字图像编解码的延时应<0.5秒。数字接入可在公安专网上采用控制网络带宽方式进行数字图像传输,或采用与公安专网相联接的独立构建的数字图像传输专网进行传输。
远程控制
应能对指定设备、指定通道进行云台控制,摄像机变焦、聚焦、光圈调整,允许设定优先级的共享访问。
图像控制及处理设备
视频矩阵
a)应采用模块式结构,容量应按建设规模确定,并应有冗余度;
b)应具有优先级别统一设置,多级矩阵可远程级联;
c)应有视频丢失检测报警和系统自动诊断功能;
d)应具备指令可调用组巡检、预置位功能。
a)具有1路PAL制BNC复合视频输出和/或1路VGA输出,显示分辨率≥350线;
b)可多路同步实时处理8路(或以上)视频信号;
c)采用MPEG4或H.264等数字图像编解码标准,录像回放分辨率720×576,704×576,352×288,176×144可调,码流和压缩比可调;
d)每路信号的录像及远端显示或回放均应达到25帧/秒(PAL);
e)本地显示时延<0.5秒,远端浏览显示时延<1秒;
f)监控图像存储时间不小于15天;
g)掉电自动保护,来电自动恢复,恢复时间不大于5分钟;
h)能够实现死机后自动重启;
i)提供RS-485输入/输出接口;
j)支持TCP/IP协议,具有以太网端口;
k)被存储的图像数据可通过网络接口以时间方式检索,检索时应允许多用户同时访问;
系统
本标准中所指“系统”为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包括组成该系统的所有相关设备。
14
系统结构
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应能实现多层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