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绘画艺术文化理念比较融合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林风眠“中西调和”

林风眠“中西调和”林风眠,原名林炳世,字风眠,号西湖叟、湖心居士,号为寓意着他被西湖吟风摄受,因而得名。
他是近现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收藏家、文化学者,人称"近代文人第一"。
林风眠被誉为"百技难出一人",他不仅在绘画、书法、收藏方面有一定造诣,而且在思想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观点在当代也很有现实意义。
林风眠的绘画作品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与西方式的透视构图、光影表现相结合。
他注重画面的层次感和线条的流畅性,同时兼顾了中国画的意境内涵。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西方绘画元素,画面中的色彩运用丰富多样,明暗对比强烈,构图明快流畅,给人以一种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兼具西方绘画艺术特点的感觉。
他曾经说过:“我画画融合了中西的精华,大胆地追求东西方绘画最高境界的融会贯通,这是画坛新风。
”林风眠的书法作品同样注重中西融合,他在书法方面的创作也非常独特。
他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书法的技法和精髓,还融入了西方书法的笔法和形式。
他的书法作品秀丽大方,带有一种现代气息,既有传统中国书法的神韵,又有西方书法的简洁明快,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他自己曾经说过:“我在中国的书法创作上,力求融合中西文化精华,带来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林风眠在收藏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收藏品融合了东西方的精髓,汇聚了中国古代艺术品和西方艺术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收藏风格。
他常说:“收藏也是一门艺术,要学会欣赏和琢磨,要有审美的眼光和鉴定的能力。
”他的收藏品中既有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瓷器等,也有西方的绘画、雕塑、家具等,这些收藏品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也为他的艺术观念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林风眠的思想观点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他提出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理念,认为中西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主张在交流中学习借鉴,达到合作共赢,实现中西文化的和谐发展。
郎世宁中西合璧画法简析

郎世宁中西合璧画法简析1. 引言1.1 郎世宁中西合璧画法简介郎世宁中西合璧画法简介:郎世宁(1597-1645)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他擅长中西合璧画法,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和西方绘画技法融合,开创了新的绘画风格。
郎世宁在绘画中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尝试西方透视、光影等技法,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和逼真感。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受到后人的广泛赞誉。
在中国画史上,郎世宁是中西合璧画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并对后来的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西合璧画法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郎世宁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他对中西合璧画法的探索和贡献将永远被后人称颂。
2. 正文2.1 中西合璧画法的发展历程中西合璧画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中国艺术史上。
在明清时期,中国开始接触和吸收西方绘画技法,这些技法包括透视、光影和立体感等西方绘画的特点。
这些技法的引入为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合璧画法逐渐在中国绘画界中影响深远。
在清代,由于郎世宁等画家对西方绘画技法的研究和借鉴,使得中国传统绘画逐渐融合了西方的绘画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西合璧画法。
在近代,中西合璧画法在中国绘画界中得到了更多的探讨和实践。
许多画家通过学习西方绘画,将西方的表现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使得中国画的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这种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中西合璧画法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吸收和融合的过程,中国画家通过对西方绘画技法的学习和探索,使得中国画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中西合璧画法的发展历程也为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融合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2 郎世宁对中西合璧画法的贡献郎世宁在传统中国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引入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光影和色彩理念,使得他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立体、生动,增加了观赏者的审美享受。
郎世宁将中西合璧的画法运用到了历史题材和人物画中,如《清明上河图》等作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绘画形式的融合,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扩展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和主题范围。
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碰撞与融合艺术美学是指探究艺术作品的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科,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艺术界和文化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不断碰撞、融合,给艺术界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一、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可以从美的本质、审美标准、美学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
1、美的本质中西方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美的本质被理解为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和唯一性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被理解为是主观感受的、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的。
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认为美是在人的主观感觉中产生的,是否是受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制约。
2、审美标准中西方在艺术审美标准上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主要基于其艺术性、独创性和技术水平等因素;而在东方,更注重作品的情趣、内涵和意境等方面。
因此,在东方,一些简单粗犷的艺术作品,也能得到受众的高度赞誉。
3、美学语言中西方的美学语言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人们用“美”、“丑”、“优美”、“优秀”等词语来表达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而在中国,人们常用“意境”、“气韵”、“情趣”等词来默示艺术的美感。
以上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传统和审美价值的不同,但不同并不代表对立,相反,通过相互的理解和包容,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不断发生着碰撞和融合,推动着艺术发展的进程。
二、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融合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融合并不意味着西化,而是指中西方之间的艺术和美学交流,以及互相借鉴、吸收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方艺术美学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吸取优秀的文化成就,不断创新和发展。
1、交流与融合自唐朝开始,中国和西方就有着频繁的交流,从唐代密使玄奘到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紧密。
这种交流在艺术领域也同样存在。
例如,唐朝时期的马可波罗曾到中国游览,将中国的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带回欧洲。
在中国,西方油画和写实主义艺术的引入,对传统绘画和艺术审美理念产生了一定影响,激发了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
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
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
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
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
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
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
中国花鸟画既形似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
《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
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
浅论东西方艺术思想的对峙与融合

文艺 传 媒 I II
浅论 东西方艺术思想 的对峙 与融合
贺 晶 晶 ‘ 郭超 勇
(、 1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 学院, 陕西 西安 70 3 2 西安 西曦美术教育 , 10 2 、 陕西 西安 7 0 6 ) 105
摘 要 : 国传统美术在发展过程 中, 我 既继承 了本民族的优 秀传统又不断地吸收 、 借鉴西方艺术的有益成分 , 逐步实现 了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
艺术 , 所谓旧的都是中国传统的美术 , 自己 公有制为主,其他所有制形式为辅 的体制 ,与 把 当成落后 的。在本世纪 末我们 看待 “ 西” 和 此相适应 的上层建筑 ( 指绘画艺术领域)也将 “ 中”这个问题 ,多少带有民族 自卑感 。现 实 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就是在内容方面强调时代 中许多人将 自己的艺术往西方靠 ,认 为这是新 精神和精神文明建设 ,在形式上提倡现实主义 的、现代的 。这很危险。更危险的是 ,西方有 手法。中国画家们在继承传统艺术有益成分的
基础上 ,广泛吸收现代西方绘画的诸多流派的 各种形式特点 、表现手法来丰富 自己的绘画语 言 ,更好地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审美要求 。这 种格局也必将促使中国美术界在对待西方艺术 的问题上,会有意无意进行吸收借鉴 ,从而实 现中国美术从传 统形态 向现代 形态 的彻底转 变。 综上所述 ,现代西方艺术思潮对 中国美术 发展 的影响 , 贯穿于整个现代史。中国美术吸 收 、借鉴西方 艺术也是 势不可 挡的趋 势。因 此, 我们在吸收和借鉴的问题上 , 该 “ 应 取其 精华 、去其糟粕 ” ,避免 盲 目性 。只有这 样 , 我们才能在中国美术的发展 、创新方面取得重 大突破 ,才能 创造 出既 保 留了中国美 术的个 性,又能代表现代社会人们 的共同审美要求的 现代 中国美术 。 作者简介:贺晶晶 (9 2 ) 18 一 ,女 ,陕西韩 城人 ,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助教 。 郭超勇 (9 9 ) 17 一 ,男,陕西西安西曦美术
东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

东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邓继荣【摘要】本文用比较学的方法就东方与西方绘画的形成、种类与内容的区别、主要艺术特征以及创作理念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探讨。
文中阐述了传统西画尊从“客观观察”,力求“再现现实”,中国画崇尚“天人合一”追求“画中意境”的不同。
又指出东、西绘画相互间的影响,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写意画几乎如出一辙,均强调心意与情感表现的事实。
文中最后提出东、西两大绘画体系犹如两座高峰,应在互相学习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东方绘画西方绘画天人合一再现意境人类从事绘画创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当原始人还居住在洞穴里茹毛饮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人类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在距今两万年前的洞窟里和数千年前的彩陶上,都留下了人类早期绘画的例证。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由于民族历史、文化和地域等不同,绘画的种类、材料、形式也产生了相异的特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的流派和体系。
东、西方绘画,尤其是作为东方绘画代表的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先是从希腊克里特岛壁画,到意大利架上绘画的油画),均走过了辉煌的二千多年历程。
它们在表现形式与创作思维上究竟存在那些异同,如何使现代绘画的各画种在兼收并蓄中健康发展,本文用比较学的观点作如下剖析。
一.东、西绘画的种类至今,绘画的种类多种多样,有着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如根据绘画所表现的对象和内容区分,可以分为宗教画、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人物画)、风景画(山水画)、静物画、花鸟画等。
按照绘画工具和材料区分,有素描、油画、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以及版画、雕塑、壁画等。
按照国别或民族文化传统区分,则有中国画、日本画等。
在这众多的画种中,中国画和油画,则是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典型代表画种。
油画,是以油为调合剂调和颜料、用短毛硬质棕笔和油画刮刀、画在经加工制作过的不吸油的亚麻布或其它材料上的一种画种。
它发明并流行于西方,主要是欧洲。
由于油画是来源于西方的画种,我国传统上便将素描、油画、水粉、水彩等称为“西画”。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中西方美术由遥远的原古时期发展到现在的文明时代,由古延伸至今其形成演变到逐渐完善,可谓此涨彼伏、异彩纷呈。
无论是中国美术抑或是西方美术,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只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我们会发现两者在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中的共鸣与差异,同时促进双方之间的了解与融合。
一、中西方审美意识的比较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由于文化环境、审美倾向的异同,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中国美术在表现与再现、抒怀与求真关系中,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使人在融入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愉悦,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
西方艺术相对强调客观地再现,以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偏重于强调对象客体的方向。
中国绘画是由笔墨营造气氛,重视传神与意境,追求神情意趣的氛围。
它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的结合、情与景的互映,另一方面还要求创作者以中国哲学所独具的智慧和心灵、以笔墨艺术独有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一种“境生象外”的审美境界。
然而西方人眼中的人与物皆是宇宙的本体,人与物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人只能站在与自然一定距离之外,借助眼睛等主观能动因素去理解把握自然之美.因此,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古典艺术,则是真实自然的再现和模拟,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
这种主观把握情感、再现自然的把握性与中国古代哲学那种人与自然统一、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的世界观是有很大差异的。
然而无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多少差异,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对“和谐”的探究永远是一致的.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眷恋,实现了主观意志与客观规范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西方以“摹仿说"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强调客观再现的真实性,实现了个别性与典型性的统一,其理性主义精神点燃了人类生命的光芒,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二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完善了古典艺术美学的和谐理想,使人类的心灵得到了慰藉,这是东西方艺术重要的契合点,也是中西方哲学观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绘画艺术文化理念的比较与融合摘要:本文通过对东西方绘画艺术文化理念的对比,分析出他们各自的不同特点,以及赋予各自特点的原因,接着又谈到当今社会的趋势,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所以文化也走向东西间的融合,但是强调在文化融合的同时,我们不能丢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的绘画要在传承了民族文化的同时富有创新力。
关键词:绘画、油画、国画、民族、传统、传承
中图分类号:12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
前言:随着当今社会绘画的发展,东西方绘走向互相渗透融合的趋势,我们必须思考我国绘画的发展道理,怎样走出一条创新又具有民族精神的绘画之路?
一、东方绘画文化理念的来源
目前,以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以不同的创作观念及创作成果展现了人类绘画艺术和谐的审美形态。
他们成为了世界绘画的两大体系。
中国画讲究自然和谐,而油画崇尚人文自由,在古时候起源的观念就是不一样的。
中国画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庄子阐述后来又被汉代思想董仲舒发展成哲学体系,最终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中国的哲学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画的表达方式。
如潘天寿所说”中国画的基础是哲学”。
但在秦时到西汉时期,中国绘画的民族风
格和思想都没有表现的很突出,始终在乎人与自然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涌现出许多诸子百家,例如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提出的儒家思想,深刻的影响了我国的文化发展,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在中国绘画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审美风格和审美情趣,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也必然反映了民族的传承。
在国际一体化的当今社会,对于保存我国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中国的绘画也是本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也是唯一代表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绘画。
二、西方绘画文化理念来源
油画作为西方绘画的代表,也有其发展的过程,西方的传统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响,西方的人们相信耶稣是上天派来拯救人类的神,他来到人世,帮人们赎罪和解救人们的疾苦,所以西方的绘画以人为主,罗马史诗和古希腊神话这些西方的古典诗词故事,也使人们推崇人文主义思想,信奉人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之后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兴起,使西方的绘画进入了一个不可磨灭的辉煌时期,大量的杰出英才涌现出来,聚集在佛罗伦萨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他们的思想情感,当时最为有名的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他们的作品直到现在世界瞩目对其震撼。
达芬奇世界闻名的作品《最后的晚餐》画中讲述的内容也是圣经中提到的圣餐礼上耶稣被犹大出卖的场景,所以绘画的思想与其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如绘画在西斯廷大教堂的天顶
壁画《创世纪》也是描述了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其中有我们熟知的《创造亚当》等等,由此看出西方绘画对人的重视。
三、东方绘画的风格形式
东方的中国画自古以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以山水花鸟画居多,中国人与生俱来就对自然万物怀着一份崇拜之情,认为大自然是造物者,所以对大自然的神秘有着无限的好奇和赞美. “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传移模写,经营位置,随类赋彩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标准和原则。
如《万里江山图》画出了我国气壮山河的磅礴景象,还有米芾的山水画,和其儿子米友仁创造出来的独创方法被称为“米氏山水”,用大小不一,错落有秩的点触修饰出山的形状,疏密得当,墨色时浓时淡自然的表现,中间的空隙自然天成,极其偏爱江南的山水。
这一系列的作品都表现出古代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
西方的绘画由于人文化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古典绘画,以人物肖像画居多,如家喻户晓的《蒙娜丽莎》是目前如浮宫三宝之一,在古典绘画里享有重要的地位。
西方油画的古典绘画风格可以把人物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拉斐尔最著名的画作题材就是圣母,例如《花园中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等等,他把圣母平民化,表现出他对母爱的渴望和对世界上母爱的赞颂。
由此可见中西方绘画的题材不同是源于各国传统的思想理念不一致所造成的。
四、西方绘画的风格形式
西方的绘画通常只是绘画故事的一个场景或是一个画面,像前面提到的《最后的晚餐》中,描绘的是耶稣宣布有人出卖他那一时刻的情境和听到这一消息门徒们的表情,这一瞬间被刻画的很生动。
这个画面可能是这个故事最关键的时刻,通过这个瞬间暗示或隐藏着故事深刻的含义,而东方的绘画则很详细的画出了整个故事的细节,让读者感觉立立在目,好像发生在眼前。
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根据操植作品为依据,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的长卷,画面给人们讲述了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出操植对洛神的爱慕之情以及人鬼殊图的哀怨之情。
中国人文画讲究淡雅,通常用黑白色描绘自然的情景,而西方绘画更注重构成的形式,富有节奏的变化。
宗白华说过:“一切美的感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艺术来源与生活,也离不开生活,有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含义和内在,需要我们去关注、发现。
艺术就是精神。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梵高,艺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表现了精神,真正伟大的作品是可以从中看见作者表现的精神内涵的,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家喻户晓,大部分人只知道《向日葵》这幅作品,而不理解作品背后梵高的个人创作心理,他生活在一个不被人理解的年代,他最想得到人们的理解和真诚的爱,他所描绘的向日葵生气勃勃,一眼看去,犹如鲜亮的金黄色在流动,有着极其的生命力,金黄代表着太阳和希望,尽管当时社会如此残酷但他还是期待真爱。
也正因为他绘画的内在精神受到了后世人们的无比
尊重。
五、东西文化融合,我国油画的民族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文化的融合,我国的油画应该加入本民族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在西方油画的绘画形式上加以改变,在保留油画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加入中国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元素,把中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创新。
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老先生,他的绘画作品和理念为中国现代的绘画做出了很大的功绩。
长期以来,他坚持不懈地探索和研究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始终坚定的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他的绘画风格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让我们叹为观止。
也为启发后人在美术创作中对于民族特色和民族传承作出了贡献。
如他油画题材的《北国风光》画出了本国的民族特色,画出了中国画里笔墨的细腻和笔触,透入着中国画淡雅与大气的意境,又不失油画里色彩的和谐和同一,是典型的油画民族化的代表。
在当今社会需要提倡自己的个性与创新意识,但是创新不是一味的去走一个模式,例如:有的人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别出心裁进行没有任何精神内涵和价值的夸张和变形,还有的人一味的模仿学习大师的抽象绘画。
要知道成功的创作和变形,必须对造型有很深的把握能力,懂得每一个变形的原由,只强调形式感不强调内在精神的画面是失去灵魂和意义的。
我国的绘画要在传承了民族文化的同
时富有创新力。
要让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绘画这一生动的表现形式渊远流长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美术简史》2010-06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
[3]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01
[4]欧文·斯通、常涛《渴望生活梵高传》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