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想象概念及作用
中学生《普通心理学》想象的品质

中学生《普通心理学》想象的品质《普通心理学》:想象的品质一、想象的主动性想象的主动性就是指想象的目的性、意识性的程度而言。
它并使人的想象存有方向、存有中心。
在前面的想象的分类中我们已经晓得,根据新形象的构成有没有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成有意想象和急于想象。
主动性主要彰显在急于想象之中。
有意想象占优的人,他们能够按照原订目的和计划去进行自己的想象,而是并无目的、无意识地像一匹横冲直撞的野马出任其挥洒,莫知所之,莫知所止;急于想象占优的人,他们能存有目的、存有计划地唤醒自己的想象沿着一定的方向行进,能够当行则行,当止则终了。
一般说来,想象的主动性弱的人,他们都擅于再生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可以在创造性活动中有所成就。
二、想象的丰富性想象的丰富性是指想象内容的丰富程度而言。
它一方面取决于头脑中已有表象的多样性,因为想象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旧的表象越多样,越具体,越容易产生联想,想象的形象也就越丰富;另一方面取决于对当前的事物的理解程度。
例如,有绘画知识的人与不懂绘画的人,想象的丰富性是不同的。
绘画的知识越多,对画的理解越深刻,想象的形象就越丰富。
人的想象的丰富性存在着差异,有的人想象丰富多彩,内容充实,有的人想象贫乏单调,内容不充实。
一般来说,作家、艺术家、创造发明家等都有很丰富的想象。
三、想象的生动性想象的生动性是指想象表现的活泼、鲜明的程度而言。
想象的生动性是以表象的生动性为转移的。
一般说来,表象越富有直观性,则由之而形成的想象也就越富有生动性。
如果一个人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触觉表象等,就像直接看到、听到、尝到、嗅到、触到时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则由这些表象所构成的想象自然也就生动、鲜明。
他们头脑中的形象如同是他们所见所闻,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而想象死板呆滞、色彩暗淡的入,他们在头脑中构成某一形象时,既不能“看到”“听到”什么,也不“尝到”“嗅到”“触到”什么。
四、想象的现实性想象的现实性就是指想象与现实相符合的程度而言。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又称为非条件反射,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吮吸反射,抓握反射,性反射,朝向反射,防御反射。
2.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个体生活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它是反射结构的基础,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效应器4.无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5.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6.外抑制:当外界新异刺激出现时,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
7.超限抑制:是由相对过强过多的刺激引起的抑制8.消退抑制:是由于没有得到强化而产生的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基本形式9.分化抑制:在建立条件反射时,只对条件刺激加以强化,对近似刺激不予强化,使近似刺激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10.相互诱导:大脑皮层上的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11.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发或加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12.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发或加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13.注意:通常指选择性注意,即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4.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15.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16.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7.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18.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1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2.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23.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24.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分为感觉的下绝对阈限和上绝对阈限25.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型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26.适宜刺激: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2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信息整合的反映28.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29.知觉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30.知觉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31.知觉恒常性: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32.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3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概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普通心理学第六章表象和想象课件

1
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对外部对象或事件的心理再现,可以是图像或符号。
2
符号的作用
符号是表达特定含义的对象,如语言、数通过表达特定含义的方式,与表象密切相关。
感觉与感觉表象
感觉的作用
感觉是人类通过感官接收、处 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方式。
感觉表象的生成
感觉表象是根据感觉信息构建 起来的心理图像或概念。
感觉表象的特点
感觉表象具有主观性和相对稳 定性的特点。
想象能力
想象的定义 想象与感知的关系 想象的种类
想象是在脑海中创造或重建感觉经验,不需要与 外部刺激直接相关。
想象与感知密切相关,通过想象能够模拟感知过 程。
包括心理想象、视觉想象、听觉想象等不同类型 的想象。
想象、创造力与学习
创造力的培养
想象能力培养创造力,创造力在 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
普通心理学第六章表象和 想象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普通心理学中的第六章内容,关于表象和想象的知识。
认知心理学
1 思维的层面
认知心理学研究思维的各个层面,包括表象和想象。
2 信息加工
该领域研究人类如何加工和处理信息,包括认知过程和思维模式。
3 学习和记忆
了解认知心理学有助于深入了解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表象和符号
意象与内隐思维的联系
意象与内隐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
回顾与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第六章
通过本章内容,我们了解了心理学中关于表象和想象的重要知识。
2 认知心理学的应用
学习表象和想象对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3 思维的多样性
表象和想象展示了人类思维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普通心理学-想象课件

二、梦
• 影响梦境内容的因素: • 1. 人格特点 • 2.个体的想象力 • 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剥夺做梦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如紧张、焦虑、 易激惹、注意涣散、话多,还可能出现记忆障碍、现 实感缺失、人格解体、偏执、行为反常等。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催眠
• 步骤:
• ①安静舒适、减少干扰; • ②集中在特定的事情; • ③暗示放松的语言。
•
一名沉溺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13岁男孩小艺(化名),选择一种特
别造型告别了现实世界:站在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
上,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
“飞”去,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复
仇天神以及守望者……
•
当时目睹这一惨剧的一位工人,事后这样向记者感叹:“我从来
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 1.再造想象 • 内涵:
– 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 对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 作用:
– 再造想象是理解和掌握知识必不可少的条件。 – 再造想象对人格的塑造也有重要作用。
• 资料:
• 天津13岁男孩沉迷网络游戏 模仿飞天跳楼自杀
• 一个晴朗而血色的清晨,一幕荒诞而真实的惨剧。
• 2.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 • (1)要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 (2)丰富的表象储备
• 2.创造想象
• 内涵: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 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 创造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 素,是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
• (2)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 • (1)创造动机 • (2)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 (3)积极的思维活动 • (4)灵感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 表象和想象)【圣才出品】

第8章表象和想象一、名词解释1.表象答: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同时,表象也促进了问题解决。
2.遗觉象答:遗觉象是指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的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
遗觉象是记忆表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几乎与感知形象一样鲜明和生动,似乎是介于知觉和幻觉之间的状态。
通常,较为多见的遗觉象是视觉表象,但一些研究也发现了听觉遗觉象、嗅觉遗觉象和味觉遗觉象等。
3.想象答: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通过想象过程创造的新形象就是想象表象,想象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以直观形式呈现人们头脑中的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表征,而不是言语符号。
4.创造想象答: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根据预定目的,通过言语符号对已有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而产生可以作为创造性活动“蓝图”的新形象。
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5.灵感答:灵感是指创造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
灵感首先表现为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创造对象上。
灵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创造者长期形成的创造习惯有利于灵感的出现。
另外,灵感突然产生而又瞬间即逝,若不注意捕捉就会失之交臂。
6.理想答:理想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
如想成为科学家、艺术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贡献,就是许多当代青年的理想。
树立崇高理想对于个性品德的培养、人生观的形成有重大作用。
开展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
7.幻想答: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能够体现个人的愿望,是个人向往的形象;幻想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中学生《普通心理学》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想象所产生的新形象是想象者本人没有感知过的或现实生活中还不存在的事物形象,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想象是超现实的凭空产生的呢?不是,想象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仍然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是现实事物的反映一方面,想象中的新形象无论多么离奇、新颖,我们终究会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他的组成部分。
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是把头脑中人和猴的表象经过加工构思之后,重新组合创造出来的新的具有反叛精神的典型形象。
神话中讲的“妖魔鬼怪”的形象,无非是动物的头加上人的身体变成牛头马面、巨齿獠牙之类,也就是现实中面目可憎、形象可怕的东西。
就拿梦(梦也是想象,它是想象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来说吧,有时十分荒唐怪诞,很离奇,但梦境仍然是以感知过的事物为“素材”的无次序结合的结果。
另一方面,没有记忆表象,或者说没有相应的感性材料,就不会有相应的想象。
先天的聋人,决不会想象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先天的盲人,决不会想象出自然界的美景。
因为他们没有相应的记忆表象,所以也就没有相应的想象表象。
可见,想象来自客观现实。
(二)从想象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来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想象一般总是受需要和动机的推动,受思想、意图和目的的调节,而个人的需要、动机、思想、意图则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是社会生活要求的反映。
因此,人的想象的内容和水平也总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例如,古代虽有“嫦娥奔月”的幻想,但决不会有星际旅行车站、空中城市的设想;《西游记》中猪八戒用的武器是九齿耙,唐僧西天取经是步行或骑马,却想象不到现代化的武器和交通工具。
可见,想象不能脱离现实。
(三)人的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借助想象力产生他所预期的劳动结果的表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普通心理学第六章表象和想象课件

预见未来
通过想象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 和可能性,帮助人们更好地把 握机遇和应对挑战。
激发灵感
想象能够激发人们的灵感,通 过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创意进 行组合,从而产生更为有价值
的创新成果。
05 表象和想象的实验研究
表象的实验研究
表象清晰度与记忆的 关系
研究表明,表象清晰度越高,记 忆效果越好。例如,在记忆数字、 字母或单词时,通过想象具体的 形象可以更准确地回忆和识别。
表象的内容往往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是对现实世界的直接反映或记忆。而想象则可以超 越现实,不受现实世界的限制,可以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形象或概念。
表象与想象的相互影响
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个体需要借助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或概念。没有表象,想象 就难以展开。
想象可以丰富表象
02 想象
想象的概念
01
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个新形象
既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也可以是过去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简单
再现。
02
想象的特征
想象具有预见、补充知识经验、代替、调节和娱乐的功能。它能够预见
或推测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解决某些现实问
表象的认知过程
表象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 想象等多个环节。例如,在想象 一个场景时,我们首先需要感知 场景中的各种元素,然后记忆这 些元素,最后通过想象将这些元 素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场景。
表象的神经机制
研究发现,大脑中负责表象的区 域主要是顶叶和颞叶。这些区域 在处理视觉、听觉和触觉信息时 起着重要作用。
表象与想象的区别
表象是记忆的再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心理学》:想象概念及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对此概念我们应做如下的理解。
第一,想象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即以记忆表象(储存在脑中的已有的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
例如,我们没有去过草原,但当我们读到《敕勒歌》中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美丽景象:蓝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微风吹动着茂密的牧草。
不时露出牧草深处的牛羊。
这幅我们从未感知过的图景,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蓝天、草地、微风、牛羊等记忆表象的组合构成的。
第二,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而且能够产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例如,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他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并不是他所感知过的;读者在读《西游记》时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猪八戒等的形象也是读者未曾感知过的;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在他小说中出现的霓虹灯、潜水艇、坦克、电视机等也是他当时未曾感知过的;还有音乐家谱写一首新曲子时头脑中出现的音乐形象,建筑设计师设计一座新的建筑物时头脑中出现的新建筑物的形象等等,这些他们没有感知过的但又出现在头
脑中的新形象是想象的结果。
第三,想象过程所产生的新形象称为想象表象。
想象表象有四种类型:
(1)在现实中存在着但主体未曾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
(2)历史性事物的表象;
(3)未来会有的事物的表象;
(4)在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的表象。
由于构成想象表象的加工、改造过程是通过思维活动进行的,所以,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形象思维。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想象过程是一个对已有形象(表象)分析、综合的过程。
想象的分析过程,是从旧形象中区分出必要的元素或创造的素材;想象的综合过程是将分析出来的元素或素材,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1.黏合
黏合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孙悟空、猪八戒、美人鱼、飞马等的形象。
黏合方式是想象过程中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多用于艺术创作和科技发明。
2.夸张与强调
夸张与强调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事物的某一部分或一种特性增大、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
程,例如,人们创造的千手千眼佛、九头龙,及《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等形象。
还有,我们常看到的一些人物的漫画就是绘画者对人物特点进行夸张或强调的结果(如图5-1)。
这种方式是各种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
3.拟人化
拟人化是把人类的形象和特征加在外界客观对象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
例如,《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等古典名著中的许多形象,都采用了拟人化想象的创作手法。
雷公、风婆、花仙、狐精、白蛇与青蛇等均是拟人的产物。
拟人化也是文学和其他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段。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这是一种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普遍采用的方式。
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的形象、祥林嫂的形象的创造,就是鲁迅综合某些人物的特点之后创造出来的。
二、想象的作用
想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想象是促使人的心理活动丰富和深化的重要因素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思维的特殊形式。
就深刻性而言,想象不满足像知觉那样只反映事物外部的和表面的联系,也不满足像记忆那样只再现过去的认识,而是人脑对已有的感知材料经过加工改造后进一步深化的认识;就其广阔性而言,想象不像感知觉只限于个人狭窄
的直接认识的范围,而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借助想象,人们可以驰骋于无限的现实世界和神奇的幻想世界之中,可以追溯上至几千年的过去,也可以展望几万年以后的未来。
常言到,想象可以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是说想象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使人的心理更为丰富充实。
2.想象是促使人们创造性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试想,如果没有想象,人们的活动就无法进行和提高,也不可能事先在头脑中构成关于活动本身及其结果的各种表象。
人们对未来的预见,一切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新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各种科学知识的学习等等,都是和人的想象活动密切联系的。
列宁说过:"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
3.想象有助于调节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
想象的形象会引起人的情感体验,从而调节人的情绪。
这一点在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体会最深,我们借助想象与故事里的人物一起欢笑、流泪,一起紧张、悲愤;借助想象还可以从书中的英雄人物身上获得精神的陶冶,发展具有积极倾向性的情感;同时,想象也是构成人的意志行动的内部推动力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苏联学者鲁宾斯坦认为,每一种思想,每一种情感,哪怕是在某种程度上的改变世界的意志行动,都有一些想象的成分。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想象的作用,人就不可能预瞻活动的结果,不可能确定清楚的目标,不可能预定具体的计划,因而就不可能进行意志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