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定稿版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听评课是一种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听评课中,不仅可以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也可以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不仅可以审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还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挖掘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经验,使教师更好地了解什么是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核心素养是指跨学科、面向未来的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历史文化素养、信息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素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
例如,信息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相互交织,艺术素养和历史文化素养相互联系。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配合,还需要教师的具体实践和创新。
二、听评课中的核心素养挖掘与探究在听评课中,教师可以从多角度审视课堂教学,挖掘和探究核心素养的体现和培养。
例如:1.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老师在讲授文化课时,可以采取旁征博引的方式,将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从而增强其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活动,深入感受历史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2.信息素养的培养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信息技术产生、收集、组织、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其信息素养。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展开文学鉴赏;在物理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物理现象;在英语课上可以利用语音合成软件进行语言输入与输出实践。
3.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元化的话语形式,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知道在不同场合说话时需要运用不同的话语形式和规范。
例如,在生活技能课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演讲;在语文课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讲解。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能让学生系统性的认识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进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观念下的评课稿——以《苯酚》为例—课例研究【教学研究】

《苯酚》评课稿一、本节课教学目标1.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掌握苯酚的结构和苯酚的酸性、与溴的反应等重要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方程式。
3.了解苯酚的用途,掌握苯酚的检验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苯酚分子中苯基和酚羟基性质的彼此影响。
三、听课感受1、课堂全体呈现情况:任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本节课内容在本章乃至在本模块的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本节课是在先生已学习了苯、乙醇知识的基础上,对衍生物酚的进一步学习。
为此,精心设置导入、实验探求、讨论、对比、归纳等任务环节,落实课程要求,把握重点,打破难点,培养了先生学科素养。
2、教学环节实行情况:以“茶文明”——“品尝绿茶”——“绿茶变紫魔术”引入,从生活中引发知识求知,浅显自然;展现“生活消费中各种酚和醇的结构式”,先生观察、经过差异性比较,明确“由官能团着手学习无机化合物”的方法;观察“苯酚的实物比例模型”,初步认识苯酚的结构特点,并提出其可能具备的性质,符合学科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资的多样性,并对物资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程度认识物资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构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践成绩;接着“演示相关实验(用pH试纸测苯酚的酸碱性、苯酚和滴有酚酞氢氧化钠反应、苯酚钠和二氧化碳反应、苯酚和溴水反应、苯酚和三价铁的显色反应)”,经过师生评价,加以证明和证伪,符合学科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先生具有证据认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经过分析推理加以证明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先生知道可以经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讨对象的本质特点、构成要素及其彼此关系,建立模型。
序幕,“启发先生揭示引入环节的魔术本质”、“总结本节知识内容”;最初“进一步强调无机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先生恍然大悟,领会到知识获得的成就感,感受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促进热爱化学科学的情怀,符合学科素养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求未知、崇尚真理的认识;赞誉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严重贡献,具有可持续发展认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成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20190711-1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听课评课(陈晞)

评价策略
各种评价工具
…… 基于教学目标 评课四维度
聚焦PCK 聚焦TPCK 聚焦师生语言
……
恢复高考之后
指向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的课堂评价
二期课改之后
指向
三维目标
的课堂评价
当下及趋势
指向
学科核心素养
的课堂评价
Q1“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
• 内容知识
• 一般教学知识 • 课程知识 • 学科教学知识 • 学习者特性的知识
三、以课堂评价引导课堂变革
上海“学习基础素养”:发现问题、建立联系、个性化表达
从输入式学习到输出式学习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表现出来
谢谢各位!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会 陈晞
二、发展核心素养
知识 能力 素质 核心素养(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当具备的适应其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 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少数、高级、人人都要有的行为能力。
许多教育专家主张教4个C
批判性思考能力 沟通能力 合作能力 创新能力
提出疑问
批判性思维
有说服力 有创造性 的解答
获取证据 分析推理
三维目标
一、落实立德树人
全体学生 全面发展
两个“全”
打好共同基础, 关注个体差异 提升综合素质, 发展核心素养
两个“全”一、二、三
立德树人
以德育为核心
一个核心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两个重点
立德树人
问题解决能力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一、落实立德树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表证 阶段
适应 阶段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要从预设目标及达成、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5个方面发生“转变”;要从听课转到课堂观察,并说明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如何评课,指出评课要做到科学、民主且有人文关怀。
结合前述,说明一堂好课的标准。
关键词核心素养;观察课堂;好课;标准1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5个“转变”当前的听课、评课,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首先要正视这些问题。
有学者提出,目前的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有散漫化、表面化、作秀化、一刀切、无准备、少对话、欠精细、效率低等。
崔允漷教授认为,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有任务、没合作;有结论、没证据;有实践、没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应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目标的预设和达成在目标预设和达成方面,听评课要从关注三维目标转变到关注核心素养。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升级版,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表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今后的听评课应当更多地从这四个方面评价教师关于目标的预设和达成情况。
我认为关注核心素养,不仅要关注生物学核心素养(当然这是最主要的),还要关注更上位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两者有一致性,但不是等同的。
归根结底,要更加关注这门课程的育人价值。
听每一节课,都要想一想,这节课这么上有没有育人价值?有什么育人价值?还是只有“育分”价值?要从“育分”到育人,关注育人价值。
其实关注核心素养就是关注育人价值。
(2)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达成目标,在这方面,我认为要实现从关注学科概念到关注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转变。
过去老师们都非常重视概念,不分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等,有时甚至关注的不是概念,而是具体的事实。
事实是为掌握概念服务的,有时我们把具体的事实性材料作为教学的目标,而把概念放在一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观课议课是一种更高级的听评课方式。
要实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转变,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科思想与方法、师生互动等方面来判断一堂好课的标准。
听课已经不足以满足需求,现在的专业说法是课堂观察。
观课是以体验者的姿态参与到课堂,通过团队分工,对课堂教学进行有任务的观察分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并改善学生研究。
观课议课的立足点是“我从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对我上这堂课有什么启发和思考”,在“评课”“议课”中促进共同成长和创造。
教学目标制订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表述、实施、反思的重要尺度。
从教学目标的制订看,评课首先要关注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研究获得具有该学科特质的学业成就,也是育人价值的集中表现。
在教学目标中厘清核心概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服务于人的发展轨道,让自己的学科课堂对学生成长做出独特贡献。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新旧知识也不例外。
因此,评价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注重旧知识的复,引出新知识,并建立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像每天坚持刷牙洗脸一样,利用旧知识去研究新理论。
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回避之前的核心概念,同时要充分考虑利用原有知识对新核心概念的理解。
在课堂小结时,可以使用类似“思维导图”知识网的应用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问题情景创设是教学的核心。
有意义的问题情景,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成为深度探究的根源。
因此,一堂好课必须善于创设合理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与教学内容吻合,符合学生认知特征。
在高中学段,学生齐问齐答的现象很普遍,但是课堂上能够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更充分的思考上提出问题,才是一堂好课的重要观察点。
教师活动是课堂的主导,教师无疑是一堂好课的掌控者。
评价教师活动的核心是生成意识和服务意识。
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形式、内容和层次等方面,都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同时,要克服“一言堂”,注重课堂的生成,不被预设与框架左右,有较好应变力,充分展示诱导、启发、辩论和思考的发展过程。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听评课(大连王洁2017.9.25)

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黑尾鸥这一措施外,有人认为还可以 采取迁地保护,你认为可行吗?说明你的理由。 (2)为了调查黑尾鸥的种群数量变化,采取最合理的调查方法是什 么?原因是什么? (3)14年间,黑尾鸥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呈现曲线型,黑尾鸥在___年 的数量达到了最大值,这是海岛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的数量,称为 ___量。 (4)岛上有一种专吃黑尾鸥的蝮蛇,为了更好地保护海岛的生态系 统,有人认为应该在14年以后开始捕杀蝮蛇,你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2017.9.25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听评课
1
着重就以下方面进行评课:
1、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达成
一要关注高考方针的变化。 二要依据考纲和课标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三要用教学目标导引全课的复习并检测目标的 达成情况。 四要注意规范表述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行为动词的规范使用、 行为主体的正确确定。
着重就以下方面进行评课:
3、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关注教→关注学; 活动形式和能力水平要有层次; 建构活动要常态化。
4、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
(1)合理选择、整合和应用传统手段和 数字教育资源。 (2)注意多创设作为问题解决型学习任务的 真实情境。 (3)既要关注教师的释疑解惑,更要关注 让学生激疑生惑。
生物学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备考
针对理性思维的备考——“注重说理” 变换情境,增进理解: “研究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贮存油,每 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方式 是 。” 拓展: 要用磷脂分子分别包被水溶性、脂溶性的药物以构建 药物导弹,如何包被呢?
着重就以下方面进行评课:
5、教学评价的实现及转变
一要恰当选题评价预设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要关注有无生成目标并给予评价。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课评课【参考仅供】

视角
观察点举例
环节
有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这些环节是 否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环节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
呈示 音量/节奏)?板书、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有
效?
对话
提问的对象、次数、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 教师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
点清楚,学生省时省力;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达到预 期教学目标
21 课堂气氛活跃,有动有静;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敏捷,
敢于提问和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各层次
学生均学有所得医学,参教考A学效果好
35
四、一堂好课的标准
视频:蒙娜丽莎的微笑1 蒙娜丽莎的微笑2
课堂控制能力强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堂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聚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重视运用能力的培养善于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3医学参考a项目序号考评要点教学设计课堂容量和教学内容难易度适中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设计板书恰当使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学手段文图表声像结合教学内容10准备充分新旧知识衔接得当以旧带新层层跟进11适当输入摄入内化和输出可理解性语言知识示范举例适当12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技能的示范讲解分析归纳训练到位13语篇分析到位重点难点疑点明确
1.从导入设计角度上分析 2.从讲授新课角度上分析 3.从练习设计角度上分析 4.从课堂小结角度上分析 5.其他 1.从课堂情境设计角度分析 2.从课堂板书设计角度分析 3.从课堂提问设计角度分析 4.从运用多媒体手段角度上分析 5.其他
四、从现代教育理念角度分析
1.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角度分析 2.从重视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角度分析 3.从重视习惯、兴趣角度分析 4.从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角度分析 5.其他
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评课

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评课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评课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以下是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给出评课的详细精确指标:1. 认知能力:- 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目标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 教学内容合理:教学内容要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发展。
- 教学方法多样: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实践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方式。
2. 社会交往能力:- 合作学习机会:课程中要有合作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 师生互动频繁: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有效沟通。
3. 创新能力:- 提供创新空间:课程设计应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
- 鼓励探索和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索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积极情感态度: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如自信、乐观、坚韧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
- 传递正确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应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评课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评课时应综合考虑这些方面的表现,以评估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促进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要从预设目标及达成、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5个方面发生“转变”;要从听课转到课堂观察,并说明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如何评课,指出评课要做到科学、民主且有人文关怀。
结合前述,说明一堂好课的标准。
关键词核心素养;观察课堂;好课;标准1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5个“转变”当前的听课、评课,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首先要正视这些问题。
有学者提出,目前的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有散漫化、表面化、作秀化、一刀切、无准备、少对话、欠精细、效率低等。
崔允漷教授认为,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有任务、没合作;有结论、没证据;有实践、没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应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目标的预设和达成在目标预设和达成方面,听评课要从关注三维目标转变到关注核心素养。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升级版,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表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今后的听评课应当更多地从这四个方面评价教师关于目标的预设和达成情况。
我认为关注核心素养,不仅要关注生物学核心素养(当然这是最主要的),还要关注更上位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两者有一致性,但不是等同的。
归根结底,要更加关注这门课程的育人价值。
听每一节课,都要想一想,这节课这么上有没有育人价值有什么育人价值还是只有“育分”价值?要从“育分”到育人,关注育人价值。
其实关注核心素养就是关注育人价值。
(2)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达成目标,在这方面,我认为要实现从关注学科概念到关注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转变。
过去老师们都非常重视概念,不分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等,有时甚至关注的不是概念,而是具体的事实。
事实是为掌握概念服务的,有时我们把具体的事实性材料作为教学的目标,而把概念放在一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有些老师关注了学科概念,但一节课下来,往往重点不突出。
要从这个情况转变到关注学科核心概念,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概念。
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跨学科概念对于学生形成核心素养非常重要。
生物学里边有很多概念是跨学科的,如系统、生命系统、物质、能量等。
美国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就提出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重要性。
当然,学科教学重要的还是要夯实学科核心概念,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地关注跨学科概念。
听评课活动中,要关注执教教师是否重视了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
(3)教学活动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在这个方面,听评课时应该从关注探究转变为关注探究与实践,既关注探究又关注实践。
探究和实践有什么关系呢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理解。
我的理解是,探究主要是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关于自然界现象的一种解释;看到一种现象,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去探究一番,探究后获得的是知识,是对自然界的解释,是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观点,这是科学层面的东西。
而实践主要不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它是要解决生产、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是为获得新的概念、观点、新的理论。
解决问题,可能是生产新的产品、可能是发明新的技术。
实践育人是教育部明确提的一个要求,而实践也是提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以,科学教育在重视探究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
这也是国际科学教育的一个趋势,现在流行的STE M,其中有一个就是工程实践。
前不久我到武汉调研,武汉49中的老师告诉我,他们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学生在学了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后,他们就做化妆品、香皂;学了植物组织培养后,他们就做一些试管苗、会发光的组培苗。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非常大。
而且他们还成立了学生公司,公司里有总经理、市场销售人员、财务人员等,都是学生兼任,在学校里开展模拟公司的一系列活动,包括研发、生产、包装、营销等,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方面,需要转变的可能更多,我只说两点。
第一,在情境创设方面,要实现从关注作为导入环节的情境设计到作为问题解决型学习任务的真实情境的转变。
过去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情境创设怎么样,往往看导入环节是不是设计得巧妙、生动,是不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作为情境创设要尽量真实。
所谓真实,就不应是虚构出来的,而是在现实生活、科学研究中真是存在的。
例如,我们教材里种群密度这节,“问题探讨”创设了一个情境:在一张纸上,撒了很多不同颜色的碎纸片,问学生,统计这么多纸片中红色的和绿色的各有多少,你怎么统计学生可能会想到取样。
按照过去的观点,这个情境应该是可行的。
但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它就不是真实的情境,而是一个虚构的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谁会去数这么多小纸片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要改。
农业科技人员试验了一种新型除草剂(低毒、无害)对于杂草的除草效果,在进行试验时,涉及杂草的数量统计。
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境,我们把农业科技人员科研论文的一段摆在这里,让学生讨论,学生会觉得这是有意义的。
这是我们将来教学方式里涉及的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第二,从关注释疑解惑到关注激疑生惑的转变。
原来关注教师的释疑解惑,而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等,仅释疑解惑是不够的,必须要让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然后去分析解决问题。
怎么去激疑生惑目前还做得很不够。
一节课下来,往往是教师满堂问,学生只是被动地应付。
在高中,齐问齐答的状况非常普遍,但这不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
能不能让学生在更多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应该是听评课重点关注的。
(5)教学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怎样评价学生的有哪些手段、做得怎么样在夥矫妫揽我迪执庸刈⑵兰鄣拇傺Чδ埽焦刈⑵兰鄣挠斯δ艿淖洹T次颐歉髦制兰鄣哪康亩际墙徊椒⑾盅谘吧洗嬖诘奈侍猓俳难埃庀缘帽冉暇窒蓿右盎共还豢⒕辰缁共还桓摺0凑蘸诵乃匮囊螅Ω酶庸刈⑵兰鄣挠斯δ埽ü兰廴ビ耍鲜υ谄兰鄣氖焙虿荒芙鼋龉刈⑺灾墩莆盏迷趺囱刈⑺谇楦蟹矫妗⒐勰罘矫妗⑺嘉矫娴谋硐帧H绻鲜ψ龅搅苏獾悖蔷褪撬刈⒘擞斯δ堋N颐翘握咭惨刈⒗鲜υ谡夥矫娴谋硐帧?2从听课到课堂观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关于听评课,现在比较专业的说法叫课堂观察。
我们要把听课活动变得更专业,就要实现从“听课”到“课堂观察”的转变。
需要明确,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观察什么呢?崔允漷教授指出了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课程实施、课堂文化。
怎么观察呢?包括课前的准备、课中和课后交流三个方面。
听课者在课前的准备非常重要,如果不准备,往往收获很有限。
有人说,我们看到了什么常常由我们想看到什么或准备看到什么而决定。
你不想看到的东西,往往就视而不见。
爱因斯坦也说过,“你能不能观察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这在认知心理学上叫观察负载理论。
每一种科学的观察,它背后都是有理论指导的,负载着理论去观察。
我们在听课前,应该对这堂课做一些理论的准备。
李杰提出,准备阶段的五个确定,确定观察的主题(不一定是这节课的课题,比如观察课堂提问、对话行为或其他主题)、确定内容、确定方法、确定工具和确定分工。
工具包括一些量表,事先要设计好量表;分工好了要确定观察者坐在什么位置观察。
如果都坐在后面,便于观察老师的行为,但不便于观察学生的行为。
有的听课者如果负责观察老师的行为,那你就坐在后面,如果你负责观察学生的行为,你要坐在前面的角落里。
课上观察,有人提出“2+1”,即两个记录一个访谈:记录时间、记录细节,最后要有课后的访谈。
关于课上的记录,有定性的和定量的两种,大家平时可能多用定性的记录。
如果要做课堂观察,提高科学性,定量观察就更可取。
定量观察是要预先对课堂上的要素进行解构和分类,然后对特定时间内出现的行为进行记录,比如观察的主题是提问,要把提问解构成若干个观察点:提问的数量、类型、层次,提问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的方式、类型,教师候答的时间,教师理答的方式……厦门市教科院在很多年前就专门对课堂观察进行了课题研究,并出了专着。
例如,问题的类型,可以解构为判断性问题、描述性问题、论证性问题、情感性问题等。
老师提问时,你要判断是哪一类问题,然后在相应位置下打勾。
提问的方式,是直接点名还是齐答、自由回答,还是举手者答、未举手者答、相互补充?也是在相应下面打勾。
提问的广度记录表,就是对学生的覆盖面,把座位位置次序图画在纸上,提问哪个学生就在哪个位置下划勾,一堂课下来提问的广度怎么样就一目了然。
“教师理答情况观察表”中将理答分为几类:记忆性的、目标性的、发展性的、诊断性的,还有压制性的。
我也看到过压制性的,让学生有很强的挫败感,不太好。
这个课堂观察表如果设计好了,记录起来非常简便。
关于课堂对话,也有老师就对话的类型、记录进行了探讨。
大家也可以阅读文献,借鉴记录的方法。
当然,也有整体综合性记录的观察表,这是比较常见的,使用比较方便,但比较粗放。
3评课:科学民主+人文关怀(1)要跟授课教师交流,避免先入为主听完课之后马上评课,这是有风险的。
我举个例子。
某次我在听课的时候发现,上课老师面面俱到,把教材中的旁栏思考题、拓展题都让学生在课上思考。
我觉得这没必要,这些是拓展性的,学生有兴趣就想一想,没有兴趣不想,这也是我们编教材的意图。
我本来想在评课的时候批判这种做法。
幸好,我在批判之前跟老师交流了一下。
他说,现在高考什么都考,别说旁栏思考题了,连小资料他们都考,我们不敢放过。
这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不符合我的理念,但他有他的道理,于是我就正面评论,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聚焦重要概念、大概念,有些枝节性的东西根据时间能让学生课下做的就让学生课下做。
这就是听完课要跟老师交流的必要性。
(2)倡导并建设平等民主真诚探讨的教研文化教研员都是各地的专家,老师们都把你们看得给很高。
在评课的时候,第一,别总以专家自居;第二,要发动所在区域的其他老师来评。
我在北京市听过好几次课,参加过他们的区教研活动。
他们非常民主,区教研员往往不先发言,作为组织者,让听课的老师先说;而老师们评议得非常好,哪些地方不足、可以改进的等,都说得都非常到位;最后教研员再总结一下。
我觉得这种做法非常好。
我们要倡导一种平等、民主、真诚、探讨的教研文化,被评者会觉得你确实在帮他,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给他打分。
(3)听课小组根据分工各有侧重地评议各小组要根据分工有侧重地评议,不要都是综合评议,教研员最后做总结的时候可以综合评议,老师事先可以分好工。
(4)拿证据说话,以理服人实现比较专业的课堂观察,就要拿证据说话,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