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运动障碍的评定讲课教案
关于运动协调的教案

关于运动协调的教案运动协调的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运动协调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训练,让学生掌握运动技巧,提升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教案的内容包括运动协调的定义、重要性及相关训练活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协调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基本的运动协调技巧。
3. 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1. 运动协调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运动协调的基本技巧。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入学生对运动协调的概念,通过展示一段足球比赛视频或其他相关运动视频,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运动员的协调性并引导他们讨论。
2. 理论讲解(10分钟)解释运动协调的定义和意义,向学生介绍影响运动协调的因素以及如何通过训练提高协调能力。
在讲解中可以使用图片、示意图等辅助工具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技能训练(30分钟)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水平的运动项目进行技能训练。
例如,可以选择平衡球、钢管舞、晃球等项目,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练习,教授相关技巧和方法,并给予指导和纠正。
4. 团队合作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安排一系列团队合作游戏或活动,如合作跳绳、传球比赛等,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5. 温习和总结(5分钟)复习今天学到的内容,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继续锻炼和训练,提高自己的运动协调能力。
五、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训练时的反馈和小组合作活动的结果来评估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提升情况。
另外,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测试题目,考察学生对运动协调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锻炼,完善运动协调能力。
2. 学校可以组织校际运动比赛,让学生应用所学的运动协调技巧参与比赛,提高实践能力。
七、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本教案可以适度调整和扩展,增加更多的训练活动和实践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特殊教育学校身体协调能力训练的优秀教案范本

特殊教育学校身体协调能力训练的优秀教案范本一、引言特殊教育学校致力于为具有身体、智力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其中,身体协调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份优秀的特殊教育学校身体协调能力训练的教案范本。
二、教案设计步骤一:课程目标通过身体协调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平衡、灵敏、协调和柔韧性,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水平,增强自信心,促进社交交往。
步骤二:课程内容1. 暖身活动通过简单的热身操和拉伸运动,准备学生的身体,预防运动损伤。
2. 平衡练习选择适合学生的平衡练习,如单脚站立,行走平衡木等,帮助他们提高平衡感和身体控制能力。
3. 协调训练进行一系列协调训练,如跳绳、踢球、接力赛等,通过不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4. 灵敏性训练选用具有挑战性的灵敏性训练项目,例如跳跃、穿越障碍物等,提高学生的身体反应速度和敏捷性。
5. 柔韧性练习进行拉伸运动,如瑜伽和简单的伸展动作,以增加学生的柔韧性,预防肌肉和关节损伤。
步骤三:教学方法1.指导示范:教师应给学生进行正确的示范动作,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并模仿正确的动作。
2.及时纠正:在学生进行活动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姿势,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动作技巧。
3.小组合作: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比赛或合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步骤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如动作是否规范、平衡能力是否提升、柔韧性是否增加等,对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训练调整。
三、教学实施根据教案设计的内容和步骤,教师在课堂上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身体协调能力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积极的指导和鼓励,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训练,并逐渐提高自己的身体协调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估在训练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运动表现、听取学生的主观感受以及与家长的交流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幼儿园身体协调训练之障碍赛跑教案

幼儿园身体协调训练之障碍赛跑教案教案标题:幼儿园身体协调训练之障碍赛跑一、教学目标1. 通过障碍赛跑活动,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敏捷性;2. 提高幼儿对身体的掌控能力,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能力;3. 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细致的指导,确保幼儿能够克服障碍,安全过关;2. 能否通过此活动成功增进团队合作情感,是难点。
三、课前准备1. 整理场地,放置障碍物,障碍物可以是桌子、椅子、垫子等;2. 常规准备,如头盔、护肘、护膝等。
四、教学步骤1. 热身运动(5分钟)介绍好的赛跑姿势,让幼儿模仿运动员跑步,并加以练习。
并进行下肢的热身活动,如大步慢跑、蹲起跑等。
2. 小组竞争(10分钟)将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安排每个小组在场地内进行障碍赛跑,看哪个小组能最快越过所有障碍并跑到终点。
3. 自由玩耍(5分钟)让幼儿自由地利用障碍物进行玩耍,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观看和交流。
4. 队友接力(15分钟)叫两个队员配合进行接力,要求跑速相同。
第一个跑步的队员要在跑到终点前尽量慢下来,使得第二个队员能够追上来。
第二个队员追上来后,两个队员要进行握手或者拥抱,明确团队目标。
5. 团队活动(15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对所组织的小组进行体现,展示小组之间如何有效合作完成集体任务。
例如,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需要一起制作一座小山丘,在过程中需要协作完成。
6. 课后总结(5分钟)教师可以将此次活动经验进行总结,让孩子们进行复盘,回顾此次活动,巩固幼儿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收获,并为下一次类似活动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程主要通过障碍赛跑活动,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敏捷性,并提高幼儿对身体的掌控能力和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能力,在中间环节,将障碍赛跑和团队合作活动相结合,使得幼儿们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促进了幼儿学习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的细致指导,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使得这个课程得到了成功的举办与实施。
康复医疗交流课件:运动协调障碍的评定

振字样运动
粗大协调运动的评定
仰卧 翻身:体干的分节性旋转:肩、 躯干、髋、骨盆。
小脑共济失调:伸展;Parkinson:屈曲; 偏瘫患者:肩后撤
仰卧 坐位
顺序:颈屈曲、肩屈曲、体干旋转、腹肌髋屈 肌收缩 小脑共济失调及偏瘫患者:下肢上抬,出现 屈髋现象
向前 向后
向前 伸直 向后 伸直
步行方式
2m直线步行 一字步行 交叉步行 变换速度步行 突然起动及停止
步行方向
前方步行 后方步行 侧方步行
上下阶梯
单足支撑时,身体各部位的观察 有扶手支撑及无扶手支撑时,身体各部
位的观察
步行轨迹测试
星形步轨迹检查
掌向上、向下翻转
协调运动的神经学检查—2
反弹试验:对抗肘屈曲,突然松手 常见 小脑损伤
交替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小脑共济 失调
跟膝胫试验:足跟沿对侧胫骨上下滑动 足趾触检查者手指试验:变换手指方向、
距离 观察下肢运动
协调运动的神经学检查—3
固定或保持肢体位置:保持上肢水平位, 突然松手,观察坠落情况
僵直(Rigidity)被动活动时肌张力升高, 有“齿轮样”“铅管样”
协调运动的神经学检查—1
指鼻试验:肩外展90度,肘伸展 指指试验:双肩外展90度,双肘伸展 交替指鼻和对指:不断变换方向、距离 对指试验:用拇指连续逐一触及其它指尖 粗大抓握:屈曲 伸展 可变换速度 轮替试验:上肢贴于体侧,取肘90度,手
锥体外系运动失调:基底神经节(尾状核、壳核、 苍白球)的损害;新生儿窒息、核黄疸、缺血缺 氧性脑病所致小儿脑瘫、帕金森式病、成人基底 节肿瘤、血管性病变
体育障碍训练教案

体育障碍训练教案教案名称:体育障碍训练教案编写人:XXX教学目标:1.了解体育障碍训练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体育障碍训练的基本要素和方法;3.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4.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体育障碍训练的基本要素和方法;2.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1.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2.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提高。
教学准备:1.课堂教学工具:投影仪、讲义、PPT;2.体育器材:障碍物、绳索、小球等;3.学生的体育装备:运动服、运动鞋等。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2.通过观看一段体育障碍训练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体育障碍训练的定义和特点;2.讲解体育障碍训练的基本要素和方法:障碍物的设置、行动的要求、训练计划等。
三、示范(20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体育障碍训练项目;2.详细解说每个动作和技巧的要点。
四、实践训练(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体育障碍训练项目;2.学生按照小组设计的训练项目进行实践训练;3.教师在训练过程中给予指导和鼓励。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学生展示自己的训练成果和心得体会。
六、拓展(2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相关的体育障碍训练项目,如攀岩、绳索行走等;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尝试和实践。
教学评价方法:1.学生的训练成果评价:根据学生实际表现评价其训练成果;2.学生的训练心得和感受评价:通过学生的呈现和口头表达评价其对训练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进行体育障碍训练的实践;2.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举办的相关比赛和活动。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体育障碍训练的教学,学生对体育障碍训练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通过实践训练提高了心理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运动障碍学生的体育课教学优秀教案范本

特殊教育学校运动障碍学生的体育课教学优秀教案范本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以下技能:1.基本协调能力: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包括运动控制、平衡、灵敏度等;2.技术训练:教授基本运动技巧,如投球、接球、奔跑等;3.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在团队中合作、交流和互助的意识;4.体育精神:促进学生的体育意识,包括尊重他人、努力拼搏和公平竞争的观念。
二. 教学准备教学材料:球类、健身器材等;教学环境:宽敞而平整的操场或体育馆;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
三. 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10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拉伸、走路、跳绳等热身动作,准备身体。
- 在音乐的伴奏下,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舞蹈动作,以增加活动性。
2. 基本技能训练(30分钟)- 分组活动,每组围成一个圆圈。
每个学生依次传递球到下一个学生,要求使用正确的传球姿势。
-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投篮练习,鼓励他们用正确的姿势投篮,并注意力的集中。
3. 团队合作游戏(30分钟)- 同学一起进行接力赛,每个小组的学生依次奔跑到指定位置,传递物品,再回到队伍中,传递给下一个队员。
- 组织学生进行橡皮筋游戏,通过合作,尽量将橡皮筋拉得更宽,并完成规定的动作。
4. 活动总结(10分钟)- 鼓励学生互相表扬,分享自己的收获和进步。
-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下一节课的目标。
四.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协调能力和技术运用情况;2.记录学生在团队合作游戏中的主动参与和合作精神;3.与学生进行简短的问答互动,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五. 教学延伸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延伸为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运动障碍学生的挑战性活动,如攀岩、滑板等;2.添加更多的团队合作游戏,通过集体协作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3.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引入跨学科的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 小结本节课的教学旨在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运动障碍学生的体育水平和综合素质。
协调运动障碍的评定讲课教案

协调运动障碍的评定一.概述(一)基本概念1.协调功能协调功能是指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2.协调运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平稳、推确、有控制的运动。
其特点是以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进行运动。
协调运动主要分为两大类:大肌群参与的身体姿势保持、平衡等粗大运动(如翻身、坐、站、行走)和小肌群实施的精细活动(如手指的灵巧性、控制细小物品的能力等)。
3.精细运动的协调性与灵巧性精细运动的协调性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一组或几组小肌群共同进行平稳、准确而协调的随意运动。
灵巧性通常用来指上肢末端即手的精细运动的协调性。
如操作物品的速度、移动物品时的推确性,抓住与放开,抓物的方式,写字的技巧和手的姿势等。
4.协调运动障碍协调运动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协调性运动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的损伤所致。
前庭迷路系统、本体感觉与视觉的异常也可造成协调运动障碍;协调性运动障碍还包括不随意运动以及由于肌肉的痉挛、肌肉肌腿的挛缩造成的运动异常。
5.精细协调运动障碍指以笨拙的、不平稳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多与手功能密切相关。
产生协调性运动障碍的原因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的损伤所致。
周围神经损伤、肌肉肌腱外伤、肌肉痉挛或孪缩也可造成精细运动协调性和灵巧性的异常。
二)协调运动障碍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由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生,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柱(后索)。
1. 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缺乏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这种距离可影响步态、姿势和运动方式。
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分开较宽、不规则、不稳定。
(1). 辨距不良: 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2). 意向性震颤: 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3). 姿势性震颤: 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4). 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速运动不良, 完成快速交替运动有困难.(5). 运动分律: 所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活动,而是一连串运动成分.2. 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基底神经节病变, 主要是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的改变. 具体表现:(1 )静止性震颤: 随着有目的的运动而减轻或消失.(2)运动不能: 不能启动一个运动.(3)手足徐动: 四肢, 躯干, 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 不随意的扭曲运动.(4)偏身舞蹈症: 一侧身体突然出现的、痉挛性的、有力的、没有目的的鞭打样运动。
初中体育障碍训练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障碍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掌握通过障碍的技能,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敏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练习和竞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竞技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地点学校田径场或室内体育馆五、教学器材障碍物(如轮胎、海绵垫、栏架等)、秒表、口哨、记录表等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始部分(8分钟)1. 集合整队: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
2. 宣布本课内容: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3. 队列队形练习:进行简单的队列队形练习,如列队、报数、变换队形等。
二、基本部分(40分钟)1. 障碍训练理论讲解:- 讲解障碍训练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介绍常见障碍物的种类和通过技巧。
- 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2. 障碍训练实践操作:-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指定一名组长。
- 障碍设置:在田径场或体育馆内设置不同类型的障碍物。
- 分组训练:每组学生依次通过障碍物,组长负责计时和记录。
- 技巧指导: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错误,传授通过障碍的技巧。
3. 竞赛环节:- 分组竞赛:各小组进行障碍赛跑,以时间最短者为胜。
- 规则说明:明确竞赛规则,强调公平竞争。
三、结束部分(12分钟)1.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表扬优秀学生,指出不足之处。
2. 放松活动:进行简单的放松活动,如慢跑、拉伸等。
3.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练习任务,要求学生复习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一、开始部分(8分钟)1. 集合整队: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
2. 复习上节课内容: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和技能。
3. 队列队形练习:进行简单的队列队形练习,如列队、报数、变换队形等。
二、基本部分(40分钟)1. 障碍训练实践操作:-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指定一名组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调运动障碍的评定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1.协调功能协调功能是指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2.协调运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平稳、推确、有控制的运动。
其特点是以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进行运动。
协调运动主要分为两大类:大肌群参与的身体姿势保持、平衡等粗大运动(如翻身、坐、站、行走)和小肌群实施的精细活动(如手指的灵巧性、控制细小物品的能力等)。
3.精细运动的协调性与灵巧性精细运动的协调性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一组或几组小肌群共同进行平稳、准确而协调的随意运动。
灵巧性通常用来指上肢末端即手的精细运动的协调性。
如操作物品的速度、移动物品时的推确性,抓住与放开,抓物的方式,写字的技巧和手的姿势等。
4.协调运动障碍协调运动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协调性运动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的损伤所致。
前庭迷路系统、本体感觉与视觉的异常也可造成协调运动障碍;协调性运动障碍还包括不随意运动以及由于肌肉的痉挛、肌肉肌腿的挛缩造成的运动异常。
5.精细协调运动障碍指以笨拙的、不平稳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多与手功能密切相关。
产生协调性运动障碍的原因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的损伤所致。
周围神经损伤、肌肉肌腱外伤、肌肉痉挛或孪缩也可造成精细运动协调性和灵巧性的异常。
(二)协调运动障碍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由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生,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柱(后索)。
1.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
缺乏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这种距离可影响步态、姿势和运动方式。
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分开较宽、不规则、不稳定。
(1).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
(2).意向性震颤: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
(3).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
(4).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速运动不良,完成快速交替运动有困难.
(5).运动分律:所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活动,而是一连串运动成分.
2.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
基底神经节病变,主要是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的改变.
具体表现:
(1)静止性震颤:随着有目的的运动而减轻或消失.
(2)运动不能:不能启动一个运动.
(3)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
(4)偏身舞蹈症:一侧身体突然出现的、痉挛性的、有力的、没有目的的鞭打样运动。
(5)张力障碍:肌张力从高到低的变化无法预测。
3.脊髓后索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障碍
脊髓后索病变,本体觉和辨别性触觉的信息不能穿入大脑皮质,患者闭眼时,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
具体表现为:
(1)当闭上眼或光线太暗时,由于视反馈的减弱,增加了平衡紊乱,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易跌倒。
(2)步态:两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步距不等,高抬腿,落地有声,走路看脚。
(3)辨距不良:不能准确摆放四肢位置或不能触及某一特定物体,患者不用眼看就不能说出检查者在他皮肤上所写的文字。
二.协调性评定
1、评定内容
协调运动障碍是指不平衡,不准确且笨拙的运动。
因此在评定时应注意观察:1)运动是否直接、精确、容易反向做;
2)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3)增加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
4)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5)不看时是否影响活动质量;
6)是否有身体的近侧、远侧或一侧更多地参与活动;
7)病人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检测包括大肌群参与的粗大运动的活动和利用小肌群的精细运动的活动,着重评定五个方面的能力:
1.交替和交互运动:检测两组相反肌群的相对运动的能力.
2.协调运动:有肌群的共同运动来获得运动的控制.
3.精细运动:评定车辆和判断随意运动的距离和速度的能力。
4.固定或维持肢体:检测为此单个肢体或肢体某部分的能力.
5.维持平衡和姿势:评定保持平衡和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
(二)评定方法
协调实验包括非平衡性实验和平衡性实验,前者是评估身体不在直立位(站)时精止和运动的成分,后者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动的成分。
1、非平衡协调测验
所有测验应分别在睁眼,闭眼下分别测试.异常的反应包括在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
(1)手指指鼻:让病人肩外展90度,肘伸展,用食指指尖指鼻尖.可以改变开始的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
(2)受检查者手指指检查者的手指:病人和检查者相对而坐.检查者的食指举在病人面前,同时让病人用其食指去指检查者的食指.检查者还可以变化其手指的
位置来评定病人对改变方向、距离和速度而做出反应的能力。
(3)手指指手指:两肩外展90度,两肘伸展。
让病人将两食指在中线相触。
(4)交替指鼻和手指:让病人用食指交替指鼻尖和检查者的手指尖。
检查者可变换位置来测验其对变换距离的应变能力。
(5)对指:让病人用拇指尖连续触及该手的其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
(6)团抓:从完全屈曲到完全伸直的握拳和开拳之间的变换,可逐渐加快速度。
(7)旋前/旋后:肘屈曲90度,并紧紧固定于身体,让病人手掌朝下和朝上交替翻转,可逐渐加快速度。
(8)反弹测验:病人于屈肘位。
检查者给予足够的徒手阻力产生肱二头肌的等长收缩,突然去掉阻力,正常时,相反的肌群(肱三头肌)将收缩和阻止肢体的运动。
(9)用手拍打:屈肘,前臂旋前,让病人用手拍膝。
(10)用足拍打:让病人用一足掌在地板上拍打,膝不能抬起,其足跟维持接触在地板上。
(11)指和过指:检查者和病人相对而坐。
他们都是水平屈肩90度,伴肘伸展,食指相触让病人完全屈肩(手指指向天花板),然后再回到水平位,使食指再次相触。
正常反应是能准确回转到起始位。
异常反应是“过指”或运动在目标以上。
(12)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同时对侧足跟交替触膝和大拇趾。
(13)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用大拇趾触检查者的手指,检查者可变换手指的位置以评定病人变换方向和判断距离的能力。
(14)仰卧位,一侧的足跟沿对侧下肢胫骨上下滑动。
(15)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
难度更大的测验是使用八形图。
2.平衡协调测验
(1)在一个正常、舒适的姿势下站立。
(2)两足并拢站(窄的支撑面)
(3)一足在另一足前面站力(即一足的拇趾触另一足的足跟)
(4)单足站立
(5)上臂的位置在以上各种姿势下变换(如:上臂于体侧;举过头;置于腰部等)。
(6)突然地打破平衡(在保护病人的情况下)
(7)站立位,躯干在前屈和还原到零位之间变换
(8)站立位,躯干两侧侧屈
(9)行走,将一侧足跟直接置于对侧足趾前
(10)沿地板上所画的直线行走或行走时将足置于地板上的标记上
(11)侧向走和退步走
(12)原地踏步
(13)变换步行活动的速度(增加速度将夸大协调缺陷)
(14)步行时突然停下和突然起步
(15)沿圆圈和变换方向步行
(16)用足趾和足跟步行
(17)正常站立姿势,先观察睁眼下平衡,然后闭眼。
闭眼下平衡丧失,表明本体感觉缺乏,也就是常说的昂白氏(Romberg)阳性。
三.评定的意义
通过评定可以明确诊断有无协调性障碍及障碍产生的病因、障碍程度,以帮助制定治疗计划和确定治疗目标,采取相应的协调性训练或使用改善活动安全性的适应性仪器来改善协调性障碍;在治疗的过程中,评定结果可以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以指导下一步训练治疗;还可以评价病人的协调性障碍是否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