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与再结晶退火

合集下载

回复与再结晶

回复与再结晶

(1)温度 随T↑,晶粒长大 温度一定,晶粒达到一定尺寸后不再长大。 (2)杂质与合金元素 异类原子吸附晶界处,降低晶界能,减少驱动力,阻碍晶粒长大。
第八章: 回复与再结晶
8.4晶粒长大
8.4.1晶粒的正常长大 3.影响晶粒长大的因素 晶粒长大,是通过晶界处的原子扩散迁移实现
(3)分散相粒子 第二相粒子越细小,数量越多,则阻碍晶粒长大能力越强。
8.1.1 显微组织的变化
冷变形金属随加热温度升高组织变化示意图
再结晶后组织恢复到变形前的程度,性能也恢复到变形前的程度 晶粒长大:新晶粒逐渐相互合并长大.
第八章: 回复与再结晶
8.1 冷变形金属及合金在退火过程中的变化
8.1.2 储存能与内应力变化
随T↑,储存能逐渐释放. 再结晶后,形变储存能全部释放.
第八章: 回复与再结晶
8.5 金属的热加工(变形)
8.5.2热加工后的组织与性能
热加工对组织和性能有如下影响: 3.产生带状组织
未热轧的20钢组织:F+P
热轧后的20钢组织:F+P 带状分布
带状组织常在热轧板材、管材中 出现,性能上产生各向异性
第八章: 回复与再结晶
8.3再结晶(recrystallization)
8.3.2 再结晶动力学
第八章: 回复与再结晶
8.3再结晶(recrystallization)
8.3.3 再结晶温度及其影响因素 再结晶温度:经过严重冷变形的金属,在一个小时的退火保温时间内,能完成再结 晶的最低温度(T再).对纯金属T再=0.4T熔 再结晶速度:V再 若T再低,V再快,则再结晶易进行. 影响再结晶的因素如下: 1.加热温度(退火温度) : 退火温度越高,原子扩散越容易进行,V再↑,完成再结晶时间越短. 2.预先变形量 变形度越大,则T再越低 ∵储存能大,再结晶驱动力大.

一文看懂回复和再结晶

一文看懂回复和再结晶

一文看懂回复和再结晶回复和再结晶一、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与性能变化金属和合金经塑性变形后,由于空位、位错等结构缺陷密度的增加,以及畸变能(晶体缺陷所储存的能量)的升高将使其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的高自由能状态,具有自发恢复到变形前低自由能状态的趋势,但在室温下,因温度低,原子活动能力小,恢复很慢,一旦受热,温度较高时,原子扩散能力提高,组织、性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这一变化过程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可表现为三个阶段:回复:指新的无畸变晶粒出现之前所产生的亚结构和性能变化的阶段。

在此阶段,组织:由于不发生大角度晶界的迁移,晶粒的形状和大小与变形态相同,仍为纤维状或扁平状。

性能:强度与硬度变化很小,内应力、电阻明显下降。

(回复是指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加热时,在光学显微组织发生改变前(即在再结晶晶粒形成前)所产生的某些亚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过程。

)再结晶:指出现无畸变的等轴新晶粒逐步取代变形晶粒的过程。

在此阶段,组织:首先在畸变度大的区域产生新的无畸变晶粒的核心,然后逐渐消耗周围的变形基体而长大,直到变形组织完全改组为新的、无畸变的细等轴晶粒为止。

性能:强度与硬度明显下降,塑性提高,消除了加工硬化,使性能恢复到变形前的程度。

晶粒长大:指再结晶结束之后晶粒的继续长大。

在此阶段,在晶界表面能的驱动下,新晶粒相互吞食而长大,最后得到较稳定尺寸的晶粒。

显微组织的变化:回复阶段:显微组织仍为纤维状,无可见变化。

再结晶阶段:变形晶粒通过形核长大,逐渐转变为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粒晶粒长大阶段:晶界移动,晶粒粗化,达到相对稳定的形状和尺寸。

性能变化:回复阶段:强度、硬度略有下降,塑性略有提高;密度变化不大,电阻明显下降。

再结晶阶段:强度、硬度明显下降,塑性明显提高;密度急剧升高。

晶粒长大阶段:强度、硬度继续下降,塑性继续提高;粗化严重时下降。

二、回复1. 回复动力学上图同一变形程度的多晶体铁在不同温度退火时,屈服强度的回复动力学曲线特点:(1)没有孕育期;(2)在一定温度下,初期的回复速率很大,随后即逐渐变慢,直至趋近于零;(3)每一温度的恢复程度有一极限值,退火温度越高,这个极限值也越高,而达到此一极限值所需的时间则越短;(4)预变形量越大,起始的回复速率也越快,晶粒尺寸减小也有利于回复过程的加快。

冷变形金属的回复、再结晶与长大

冷变形金属的回复、再结晶与长大

根据加热温度不同,发生回复、再结晶及晶粒长大过程,经塑性变形后的金的过程称之为“退火”.回复阶段,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组织几乎没有变化,晶粒仍是冷变形之后的纤维状;在再结晶阶段,首先是出现新的无畸变的核心,然后逐渐消耗周围的变形基体而长大,直到变形组织完全改组为新的、无畸变的细等轴晶粒为止;晶粒长大阶段,是在界面能的驱动下,再结晶的新晶粒相互吞并而长大,以获得该温度下更为稳定的晶粒尺寸回复和再结晶的驱动力是内部储存的畸变能(内应力),在回复和再结晶过程中全部释放出来,不同的金属类型,再结晶以前释放的储能不同,从纯金属→不纯金属→合金,储能的释放增加;由于杂质和溶质原子阻碍再结晶的形核和长大,推迟再结晶过程.三个阶段金属的性能变化如图所示:①电阻率在回复阶段就已明显下降,到再结晶时下降更快,最后恢复到变形前的电阻;②强度和硬度在回复阶段下降不多,再结晶开始后硬度急剧下降,降低的规律因金属的种类不同而不同;③内应力在回复阶段明显下降,宏观内应力在回复时可以全部或大部分被消除,微观内应力部分消除;在再结温度以上,微观内应力被全部消除.④材料的密度随退火温度升高而增加.所谓回复是指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在新的无畸变晶粒出现之前,所产生的亚结构与性能的变化过程.回复动力学研究材料的性能向变形前回复的速率问题:①回复过程没有孕育期;②在一定的温度下,初期的回复速率很高,以后逐渐减慢,直到最后回复的速率为零.③每一个温度的回复过程都有一个极限值,退火温度越高,这个极限值越高,需要时间越短.R为回复时已恢复的加工硬化,σm σr σ0分别为变形后、回复后以及完全退火的屈服应力,R越大,(1-R)越小,表示回复阶段性能恢复程度越大.回复过程的组织变化与回复机制多边形化:金属塑性变形后,滑移面上塞积的同号刃型位错沿原滑移面水平排列,高温时通过滑移和攀移使位错变成沿垂直滑移面的排列,形成所谓的位错墙,每组角度晶界分割晶粒成亚晶,这一过程称为位错的多边形化.只在产生単滑移的晶体中,多边形化过程最典型,多滑移情况下可能存在,更易形成胞状组织.胞状组织的规整化:过剩空位消失,变形胞状组织内的位错被吸引到胞壁,并与胞壁中的异号位错互相抵消位错密度降低,位错变得平直较规整,当回复继续时,胞胞壁中的位错缠结逐渐形成能量较低的位错网,胞壁变薄,单胞有所长大,构成亚晶粒.亚晶粒的合并:可能通过位错的攀移和位错壁的消失,从而导致亚晶转动来完成.去应力退火:冷变形金属经回复后使内应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消除,同时又能够保持效果,因此回复退火又称为去应力退火.工件中内应力的降低可以避免工件的变形或开裂,②异号位错在热激活作用下相互吸引而抵消③亚晶粒长大;①位错攀移和位错环缩小;②亚晶粒合并;③多边形化;中温回复(0.3-0.5T m )高温回复(≧0.5T m )不同温度下对应的回复机制(T 表示熔点)温度回复机制低温回复(0.1-0.3T m )①点缺陷移至晶界或位错处消失;②点缺陷①缠结中的位错重新排列而构成亚晶;.冷加工”塑性变形后的金属再进行加热仍是冷变形之后的纤维状;在周围的变形基体而长大,直到阶段,是在界面能的驱动粒尺寸的过程.回复和再结晶过程中全部释放金属→不纯金属→合金,储能,推迟再结晶过程.这个极限值越高,需要时间越短.后以及完全越大.沿原滑移面水平排列,高温时,每组位错墙均以小可能存在,更易形成胞状组织.被吸引到胞壁,并与胞壁中的时,胞内几乎无位错,单胞有所长大,构成亚晶粒.导致亚晶转动来完成.够保持冷变形的硬化开裂,并提高其耐腐蚀性.而抵消,位错密度下降;熔点)点缺陷合并;;0σσσσ--=m r m R质原子被吸附在晶界,织;②加工温度范围在速率敏感系数.状;抛光表面没有显示滑移线;,晶粒长大越明显;。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七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七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
度后的硬度HV、电阻变化率ΔR/R、密度变化率Δρ/ρ和功率差ΔP
五、亚晶粒尺寸
在回复阶段的前期,亚晶粒尺寸变化不大,但在 后期,尤其在接近再结晶温度时,亚晶粒尺寸显著增 大。
第二节 回 复
一、退火温度和时间对回复过程的影响
回复是指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加热时,在光学 显微组织发生改变前(即在再结晶晶粒形成前)所 产生的某些亚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过程。通常指冷塑 性变形金属在退火处理时,其组织和性能变化的早 期阶段。
回复机制
冷变形后,晶体中同号的刃型位错处在同一滑移 面时它们的应变能是相加的,可能导致晶格弯曲(见 图7-5a);而多边化后,上下相邻的两个同号刃型位 错之间的区域内,上面位错的拉应变场正好与下面位 错的压应变场相叠加,互相部分地抵消,从而降低了 系统的应变能(见图7-5b)。
图7-5 多边化前、后刃型位错的排列情况 a)多边化前 b)多边化后
回复机制
图7-6 刃型位错的攀移和 滑移示意图 图7-7 刃型位错攀移示意图
三、亚结构的变化
金属材料经多滑移变形后形成胞状亚结构,胞内位 错密度较低,胞壁处集中着缠结位错,位错密度很高。 在回复退火阶段,当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显微组织时, 看不到有明显的变化。但当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则可 看到胞状亚结构发生了显著地变化。图7-8为纯铝多晶 体进行回复退火时亚结构变化的电镜照片。
第七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
第一节 形变金属与合金在退火过程 中的变化
第二节 回 复 第三节 再 结 晶 第四节 晶粒长大 第五节 金属的热加工
第一节 程
形变金属与合金在退火过
中的变化
一、显微组织的变化
将塑性变形后的金属材料加热到0.5Tm温度附近,
进行保温,随着时间的延长,金属的组织将发生一系 列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图7-1所示。

回复与再结晶

回复与再结晶

第一节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 组织与性能变化
一、 回复与再结晶的概念 回复:冷变形金属在低温加热时,其光学显微组织无可见变化,但其物 理、力学性能却部分恢复到冷变形以前的过程。 再结晶:冷变形金属被加热到适当温度时,在变形组织内部新的无畸变 的等轴晶粒逐渐取代变形晶粒,而使形变强化效应完全消除的过程。 二 、显微组织变化(示意图) 回复阶段:显微组织仍为变形晶粒(纤维状),形态无可见变化; 再结晶阶段:变形晶粒通过形核长大,逐渐转变为新的无畸变等轴晶粒。 晶粒长大阶段:晶界移动、晶粒粗化,达到相对稳定的形状和尺寸。
二、 回复机制
1.低温回复(T=0.1-0.3Tm) 点缺陷运动:空位迁移至晶界、位错处而消失;空位与间隙原子 结合而消失; 空位聚集(空位群),然后崩塌成位错环而消失。 2.中温回复 (T=0.3-0.35Tm) 位错滑移:异号位错相遇而抵销、缠结位错重新排列,位错密度 降低。 3.高温回复(T>0.35Tm) 位错攀移(+滑移)→位错垂直排列(亚晶界)→多边化(亚晶 粒)→弹性畸变能降低。 多边化的条件:塑性变形使晶体点阵弯曲、滑移面上有塞积的同 号刃型位错、较高的加热温度使刃型位错产生攀移运动。
六、再结晶后晶粒大小及其控制
晶粒大小-变形量关系图
1.变形量:存在临界变形量(一般约为2%-10%);在临界变形量以下, 不发生再结晶,晶粒尺寸不变;在临界变形量处,再结晶后晶粒 特别粗大(峰值),生产中应避免临界变形量;在临界变形量以 上,随变形量增大,再结晶后晶粒逐渐细化。(d∝(G/N)1/2) 2. 退火温度:退火温度提高,晶粒粗化;退火温度越高,临界变 形度越小,晶粒粗大。 3. 原始晶粒尺寸:原始晶粒越细小,再结晶驱动力越大,再结晶 温度越低,且形核位臵越多,使再结晶后晶粒细化。 七、再结晶的应用-再结晶退火 恢复变形能力、改善显微组织、消除各向异性、提高组织稳定性。

8材料科学基础课件-第四章回复与再结晶

8材料科学基础课件-第四章回复与再结晶

ln t 如图:
斜率=Q/R
ln t D Q / RT
或: ln
t1 Q 1 1 ( ) t2 R T1 T2
1 T
由实验斜率可求得Q,据此推算其机制。
返回
一般来讲,激活能Q ln t
不只是一个,常按回复温
度高低分为低温、中温和 高温回复。对应的激活能 为Q1、Q2、Q3。
Q3 Q2
第四章
回复与再结晶
变形金属的热行为
返回
章目录:
4.1 4.2 4.3 4.4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变化 回 复
再结晶 再结晶后的晶粒长大
4.5
4.6 4.7
再结晶退火及其组织
金属的热变形 超塑性加工
返回
经冷变形的金属具有如下特点:
• 机械性能和理化性能发生明显变化。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
迁移的大角度晶界,成为核心。
• 特点:
(高层错能材料Al,Ni等)
位错易于攀移,位错重排成稳定的亚晶界,胞内位错密度低。
返回
② 亚晶生长
通过亚晶界移动生长,成为大角度晶界。
(低层错能材料,位错难以重组,胞内位错密度高。如 Co、Ag、Cu、Au变量较小时)
A • 作ΔP — T℃曲线如图,能量释放 峰对应于新晶粒的出现 — 再结 0 A — 纯金属,B — 合金
返回
B
T℃
晶,在此之前为回复。
三、性能的变化
经冷变形的金属
缓慢加热,测其性能
的变化,如图所示。
性能急变区对应于新
晶粒的出现,再结晶
之前为回复,之后为
晶粒长大。
返回
总之:由以上变化说明,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要 经历三个阶段: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

第七章回复与再结晶

第七章回复与再结晶
化严重时下降。 (2)物理性能 密度:在回复阶段变化不大,在再结晶阶段急剧升高; 电阻:电阻在回复阶段可明显下降。
回复、再结晶及晶粒长大阶段中性能的变 化情况
7.2 回复
回复过程3阶段(储存能在回复阶段三个峰值所对应的) 约化温度:表征加热温度的高低,用绝对温标表示的加热温度与其熔点温度之比, TH =T/Tm。
错相遇相消,位错密度下降,位错缠结内部重新排列组合,使亚晶规整化。
(3)高温回复( TH >0.5Tm) 高温回复,原子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位错除滑移外,还可攀移。主要机制是多边化。冷变形后由
于同号刃型位错在滑移面上塞积而导致点阵弯曲,在退火过程中通过刃型位错的攀移和滑移,使同号 刃型位错沿垂直于滑移面的方向排列成小角的亚晶界,这个过程称为多边化。其驱动力来自应变能的 下降。
位错及晶界处,对位错的运动及晶界的迁移起阻碍作用,因此不利于再结晶的形核与长大,阻碍再结 晶,使再结晶温度升高。 4.原始晶粒尺寸
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晶粒越细,变形抗力越大,冷变形后存储能越多,再结晶温度越低。相同变 形度,晶粒越细,晶界总面积越大,可供形核场所较多,生核率也增大,再结晶速度加快。
5.分散相粒子 分散相粒子直径较大,离子间距较大的情况下,再结晶被促进;而小的粒子尺寸和小的粒子间距,
储存能的释放与性能变化
1 储存能:存在于冷变形金属内部的一小部分(~10%)变形功。
弹性应变能(3~12%) 2 存在形式 位错(80~90%)
点缺陷
3 储存能的释放:原子活动能力提高,迁移至平衡位置,储存能得以释放。
(1)力学性能 回复阶段:强度、硬度略有下降,塑性略有提高。 再结晶阶段:强度、硬度明显下降,塑性明显提高。 晶粒长大阶段:强度、硬度继续下降,塑性继续提高,粗

材料的回复与再结晶

材料的回复与再结晶

异号位错相遇而抵销 位错密度降低 位错滑移 位错缠结重新排列 亚晶规整化
12
3 高温回复机制 位错攀移和滑移!
位错攀移(+滑移) 多边化(亚晶粒)
位错垂直排列(亚晶界) 弹性畸变能降低。
13
回 复 动 力 学 recovery kinetics
m r R m 0
R — 屈服强度回复率 m — 变形后屈服强度 r — 回复后屈服强度 0 — 原始态的屈服强度
(e)
(f)
(f)则是在700º C保温10分后晶粒 8 长大的情形。
晶粒大小
退火温度愈高晶 粒长得愈大,拉 伸强度下降得愈 多,塑性则增加 得愈多。
拉伸强度
退火温度与黄铜 强度、塑性和晶 粒大小的关系
拉伸强度
延展性
退火温度
9
5.2 回复recovery
• 回复是指在加热温度较低时,由于金属中的点缺陷及位 错近距离迁移而引起的晶内某些变化。如空位与其他缺 陷合并、同一滑移面上的异号位错相遇合并而使缺陷数 量减少等。

由于位错运动使其由冷塑性变
形时的无序状态变为垂直分布, 形成亚晶界,这一过程称多边 形化 polygonization。
10
回复机理 recovery mechanism
1 低温回复机制 点缺陷的运动!
点缺陷运动
移至晶界、位错处 空位+间隙原子 消失 空位聚集(空位群、对)
缺陷密度降低
11
2 中温回复机制 位错滑移!
grain growth
2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变化
recovery
recrystallization
grain growth
• 回复recovery是指新的无畸变晶粒出现前所产 生的亚结构和性能变化的阶段,在金相显微镜 中无明显变化,仍保持原有的变形晶粒形貌, 若通过TEM,则可观察到位错组态或亚结构已 开始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ptical micrograph of the as-cast AA5754 alloy cold rolled to 95% reduction showing the alignment of particles and particle clusters (arrows) on the longitudinal plane along the rolling direction.
在加热退火过程中组织变化:
冷变形储能使冷变形金属的自由能提高,这是加热过程中组织变化的驱动力。经回 复、再结晶、晶粒长大等过程,完全再结晶的金属组织和性能恢复到平衡态。不完 全的可能停留在中间阶段。
加热时的转变过程:
回复:储能降低,能量再
分配, 主要是空位、位错 等运动、重布的过程。
再结晶:储能差消失,无
(3) 原因:
随着冷变形程度增大,加工硬化,变形抗力增大,塑性降低;
变形不均,导致内应力产生。
(4) 退火过程中主要固态转变: Example:
回复、再结晶与晶粒长大
1. A steel wiroys plate---annealed
4. 2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退火过程中组织性能变化
1. A large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point defects; 2. Dislocations of opposite sign attract and/or
annihilate each other; 3. Dislocations rearrange themselves into 4. lower energy configuration. 4. Both point defects and dislocations are absorbed 5. by grain boundaries migrating through the material; 5. A reduction in the grain boundary area.
EBSD maps showing microstructure development of medium-grained Al-0.1Mg after deformation at strains: (a) 0.69, (b) 1.2, (c) 2.6, (d) 3.9. Comparison with largegrained materials shows that the low angle boundaries are less obviously aligned, and that the formation of new high angle boundaries by process such as deformation banding, is less extensive and tends to occur mainly at the higher strains.
金属冷变形所消耗的变形功大部分(90~98%)以热的形式耗散,小部 分(2~10%)以储能的形式残留,存在金属内部。储能的结构形式是 晶格畸变和各种晶体缺陷(如点缺陷、位错、亚晶界、堆垛层错等)
冷变形金属
(1)纤维组织 (2)变形织构 (3)晶格畸变(储能) (4)晶体缺陷(储能)——点 缺陷、位错、亚晶界、堆垛 层错等以及位错缠结、位错 网胞等亚结构
Fig.? TEM micrograph showing a tendency of cell formation of the AA5182 stressed to 2.4.
Metal with lower energy of stacking fault:
Early stages of recrystallization: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longitudinal section within the shear band area of a Ag crystal deformed 67% and annealed at 265C for 30S.
Al with high purity hot compressed (strain of 0.3). Polycrystal specimen.
Al with high purity hot compressed (strain of 1.5). Polycrystal specimen.
Large-grained materials
结构、成分的改变,仅伴随 着缺陷运动与消失,是一种 组织变化。
晶粒长大:晶粒以小吃大,
即界面能下降的过程。
Ag deformed 50% and annealed at 300C for 30S. Longitudinal
Summary: Upon annealing after cold deformation,
第三章 基于回复与再结晶过程的退火 Annealing Based on
Recovery and Recrystallization
4. 1 概述
(1) 对象:冷变形或有严重内应力的金属及其合金 (2) 目的:
➢提高塑性,降低变形抗力,有利于变形材料继续的后续加工 ➢有利于加工制品的最终使用性能
✓退火去内应力; ✓制造强度和塑性配合良好的半硬制品; ✓提高弹性极限(铜合金的低温退火硬化现象); ✓提高耐蚀性和组织稳定性。
Fig.? SEM backscattered micrographs of large-grained Al-0.1Mg: (a) deformed 50%, showing cell bands aligned at 40o to rolling plane, (b) deformed 70%, showing large scale deformation banding of grain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