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读褶皱区地质图并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合集下载

实习五 读褶皱区地质图并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实习五 读褶皱区地质图并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6、褶皱组合型式的认识
根据同一构造层诸褶皱的轴迹在平面上 和剖面上的组合排列特征确定。
如:平行式、雁列式、穹盆式、隔档式、 隔槽式、复背斜、复向斜等。
平行线状褶皱-阿帕拉契山脉
(二)褶皱时代的确定
介于不整合面之上相对最老的岩层形成之后与 不整合之下相对最新的地层形成之前。
褶皱A:A末~C初;单斜C: C末~D初;不整合面C 和B, C先,向斜(V)的位置,对于 剖面附近可能隐伏的次级褶皱的轴迹 应延伸至剖面上来。
5、绘出并恢复褶皱形态。
两翼同一岩层产状不一致的调整
褶皱转折端形态恢复
作业:
1、分析暮云岭地区褶皱的形态和形成 时代。 2、过AB切制一条褶皱构造剖面图。
褶皱时代的确定
二、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选择剖面线 标出剖面线所经过的褶皱位置 绘制地形剖面 绘制褶皱形态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 图步骤: 1、分析图区褶皱特 征及地形,注意是 否有次级褶皱?如 果有次级褶皱,在 剖面图上应反映出 来; 2、选定剖面位置并 绘在地质图上; 3、绘制地形剖面;
●水平-两翼平行延伸; ●倾伏-两翼同一岩层交 会(弧形) ●复杂-核部宽窄变化
5、轴迹和平面轮廓的确定
①地形平坦,两翼产状两翼倾角变化不时,取最大弯 曲点的连线;
倾伏褶皱-新疆库车河
倾伏褶皱-北美
②轴面中等倾斜或缓倾斜,或地形起 伏情况,在大、中比例尺地质图上,褶皱 岩层弯曲转折端点的联线既不代表枢纽倾 伏方向,也不一定是轴迹,须根据赤平投 影方法或几何作图法确定的枢纽和轴面产 状是可靠的方法。
(一)褶皱形态的分析
1、区分背斜(核部老、翼部新)、向斜(核部新、翼部老);
2、确定两翼产状;
①图上标出的产状:正常

构造地质学实验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构造地质学实验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褶皱转折端形态恢复
弧线法作褶皱剖面
转折端的近似作图法
两法线近乎平行时的近似作图法
150 150
100 50
K
1
1
7、整1饰0 图件 50 P3
P3 74
T2 泥
(1A)按岩性画岩性花纹符号,岩性花纹符号的长度B应
该短于不同时代的地层3界5 线尖;峰
T1 灰
(2)标注地层时代、地层产状、剖面方位、图名、比P3 页
100 P3 P2 50
0
150 100 50
150 100 50
5.绘出地形剖面 绘制方法见实习五。
把剖面 线与所有地 形等高线的 交点投影到 “基线-海
T3
T2
K 10
A
T1 50
尖峰地区地形地质图
1∶10000
T2
T1 P3
T3
T2
T1
74
35 尖峰
拔柱”投影
系中,用圆
滑的曲线连
接各投影点,海拔(m)
S1 下志留统板岩
O3 上奥陶统灰岩
30 地层产状
70 倒转地层产状
200
150 K
100 T2 50
T1
0
P2 P3
A—B地质剖面图
尖峰
P3
P2
P3
T2 T1
P3 页岩
P2
P2 砂岩
海拔(m)
E
B 200
150
100 P3 P2 50
0
3、用铅笔标出剖面线所通过的褶皱位置
在剖面线上用铅笔标出背斜(如“∧”)和向斜(如“∨”)的位置。
对剖面附近的次级褶皱沿其轴迹线(褶皱轴)与剖面相交处,用同样方法标出

实操二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图

实操二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地质剖面图
50
如果剖面线与地 层走向斜交,则 层走向斜交,
A
T3
T2
100
T2 T1
砾岩
K 10
T1 50 P3
泥岩
T2
泥灰岩
B
35 尖峰
100
应按照剖面方向
150
T1 P3 P3 P2 P2
灰岩
的视倾角画地层 界线
P2
150
页岩
砂岩
A—B地质剖面图
海拔(m) A 200 150 K 100 T2 T1 50 0 尖峰 海拔(m) E B 200 150 100 P2 50 0
Q 50
P1
150 流 李家村 水 21
O3
上奥陶统灰岩
200
P1
C1 150 J2
20
S1 J2
200
地层产状
150
J2
70 倒转地层产状
B
一、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图名 比例尺 图例→责任 比例尺→图例 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图名→比例尺 图例 责任 综合地层柱状图、 表→综合地层柱状图、图切剖面图 地形特点 综合地层柱状图 图切剖面图→地形特点 等高线、水系、山峰等) 图的正文 (等高线、水系、山峰等)→图的正文
1.在地质图上识别褶皱的存在
刘家沟地质图
1∶20000
39
高台地质图
1∶20000
T2 T1
8
P1
20 18
41
蒋家湾
28
P2 P3
21
J1
5
刘家沟
P3
T1
37
38
高台 P2
30
P3
P2
P1

读褶皱区地质图并绘地质剖面图

读褶皱区地质图并绘地质剖面图

3、褶皱组合类型识别
依据:轴的长度和排列特征、褶皱翼间 角大小(紧闭程度)、转折端形态等。
常见类型:平行褶皱、分枝褶皱、雁列 式褶皱、穹盆、隔档式和隔槽式、复背 斜和复向斜等
4、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
5、褶皱的描述
1) 褶皱名称:褶皱的地名+褶皱类型 2) 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 3) 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变化 4) 转折端形态 5) 枢纽、轴面产状及位态分类 6) 次级褶皱 7) 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
三、编绘褶皱区地质剖面图
反映褶皱的剖面类型: 1)直立(铅垂)剖面 2)横截面(正交) 3)水平剖面
1、作图步骤:
1)选线; 2)作地形线; 3)画地层线; 4)上岩性花纹; 5)标注剖面:
地名、剖面名称、 方位、比例尺等。
2、注意问题:
1)剖面切过不整合 面时先画不整合面 以上地层和构造
暮云岭背斜
位于图区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 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米,长约2750米,平 面呈不规则的长椭圆状,长宽比约为5,为短轴背斜。 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纪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 北西翼是NW31555-60,南东翼为SE13525 -40;南东翼陡北西翼缓,因此轴面向南东倾,倾角 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 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为转折端圆 滑的直立背斜。为倾伏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 翼与相邻的向斜相连。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后,早侏罗 世前。
1)先看图名、比例尺和图例。 2)分析地形特征。 3)分析地质内容。
4、褶皱的一些常识
知 识 回 顾褶皱 圆柱状褶皱较少见,多为双倾伏褶皱
二、读褶皱地形地质图
1. 步骤:整体分析

构造实验-读褶皱区地质图

构造实验-读褶皱区地质图

轴迹和平面轮廓的确定
①地形平坦,两翼产状两翼倾角变化不时,取最大弯 地形平坦,两翼产状两翼倾角变化不时, 曲点的连线. 曲点的连线.
倾伏褶皱- 倾伏褶皱-新疆库车河
倾伏褶皱- 倾伏褶皱-北美
Axial Trace of Plunging Anticline
* Note Landers Oil Field on crest of anticline
倒转褶皱
倾伏端
倒转翼岩层从翼部向倾伏 端方向, 端方向,倾角由缓变陡
4.判断轴面产状 4.判断轴面产状

地质图上判断:在图上,可以从两翼产状大致判断轴面; 地质图上判断:在图上,可以从两翼产状大致判断轴面; 若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表示轴面直立. 若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表示轴面直立. 轴面直立 若两翼倾向、倾角基本相同, 若两翼倾向、倾角基本相同,则轴面产状与两翼产状基
E
褶皱A 褶皱A:A末~C初; 单斜C: C末 单斜C: C末~D初; 不整合面E E先于 先于B. 不整合面E和B, E先于B.
确定褶皱的 形成时代
褶皱的形成时代:中志留世之后, 褶皱的形成时代:中志留世之后,中泥盆世之前
褶皱形态描述内容: ●(二)褶皱形态描述内容:
●a ●b ●c ●d ●e ●f ●g
3.倒转翼的确定 符号、 3.倒转翼的确定——符号、新老岩层的位置 倒转翼的确定 符号
每个褶皱构造都有一定的规模,从背斜中心部分向两端, 每个褶皱构造都有一定的规模, 背斜中心部分向两端, 岩层的产状呈逐渐变化的。 岩层的产状呈逐渐变化的。 通常在褶皱倾伏端的岩层层序和产状总是正常的 通常在褶皱倾伏端的岩层层序和产状总是正常的。 倾伏端的岩层层序和产状总是正常的。 如果有倒转翼从翼部向倾伏端方向,倾角一般由缓变陡, 如果有倒转翼从翼部向倾伏端方向,倾角一般由缓变陡, 到倾伏端附近岩层由倒转逐渐转为产状直立 渐转为正常. 到倾伏端附近岩层由倒转逐渐转为产状直立,渐转为正常. 产状直立,

构造地质实训6绘制褶皱地区地质剖面图

构造地质实训6绘制褶皱地区地质剖面图
1. 绘制暮云岭地质图(附图7)A—B剖面。
实训6 绘制褶皱地区地质剖面图
3.铅直剖面的绘制步骤
(1)分析图区地形和褶皱特征; (2)选定剖面位置; (3)绘制地形剖面 ; (4)在剖面线上和地形剖面上用铅笔标出背斜和Leabharlann 斜的位置; (5)绘出褶皱形态。
实训6 绘制褶皱地区地质剖面图
实训6 绘制褶皱地区地质剖面图
4.作业
构造地质学
实训六、绘制褶皱地区地质剖面图
实训6 绘制褶皱地区地质剖面图
1.目的要求
初步掌握在褶皱区地质图上切制剖面图的 方法。
实训6 绘制褶皱地区地质剖面图
2.图切剖面图类型
地质剖面图是反映地质构造的基本图件,褶皱构 造图切剖面图有两种:一种是铅直剖面,一种是正交 剖面。 ➢ 铅直剖面一般横切褶皱延伸方向,这是常用的剖 面图,它适用于在各种比例尺地质图上反映褶皱与图 面垂直面上的褶皱特征; ➢ 正交剖面是垂直于枢纽的横截剖面图,能比较真 实地反映褶皱在剖面上的形态。

实习6 读褶皱区地质图和编制褶皱区剖面图(2)

实习6 读褶皱区地质图和编制褶皱区剖面图(2)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0
青岩顶向斜
青岩顶向斜褶皱,位于暮云岭南侧的青岩顶及其附近,呈NE-
SW向延伸(约50°)。宽约1000 m,长约2500 m,长宽之比约为
2.5∶1,为短轴向斜褶皱。核部为上二叠统(P2)硅质页岩,两 翼由内向外依次为下二叠统(P1)灰岩、上石炭统(C3)砂岩和中 石炭统(C2)灰岩。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5
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A
C
E
B
D
τ
τ
A
S1 S1
B 三、分析褶皱特征:A.青岩顶向斜,B.暮云岭背斜,C.向斜,D.向斜,E.背斜。
共同特征:轴面向南东陡倾斜,枢纽倾伏角较小,均为短轴褶皱。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6
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A
S1 S1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1
学生作业样例
A
B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2





线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3
投影地形线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4







线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15
投影地层分界线

2021/4/2
构造地质学—郝建民主讲
3
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A
S1 S1
B
一、分析地形地貌:山脉走向为近东西向,与地层走向(NE)呈斜交关系,本区最高点为青岩顶 (海拔为400米)。图中南、北各有一条河,水流方向自西向东。

实习7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8

实习7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8

实习六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构 造 地 质 学
实习六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二.绘制方法和步骤
构 造 地 质 学
1.分析图区地形和褶皱特征
分析时应注意地层界线
的弯曲是与岩层产状和地形的影响有关还是与次级褶
皱有关,如是次级褶皱,在剖面上应反映出来。 2.选定剖面位置 所选择的剖面线应尽可能垂直褶皱
轴迹延伸方向,且能通过个区内主要褶皱构造,并将 剖面线应标绘在地质图上。
实习六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剖面绘制中注意的问其以上的地层和构造,然后 再画其下的地层和构造,被不整合面所掩盖的地质界 线和构造,可顺其延伸趋势延至剖面线上,再将该点 投影到不整合面,从此点绘出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界 线和构造; (2)切过断层时,先画断层,再画两侧; (3)绘褶皱构造应先从褶皱核部地层界线开始,逐次绘 出两翼,并要注意表现出次级褶皱; (4)剖面线与地层走向斜交时,应将地层倾角换算成 视倾角,如剖面切过的地点无岩层产状数值,可按同 一翼最邻近的产状数据来画;
实习六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作业:绘制暮云岭地区A-B褶皱构造剖面图
构 造 地 质 学
A
实习六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3.绘出地形剖面。
实习六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二.绘制方法和步骤
构 造 地 质 学
4.在剖面线上和地形剖
面上用铅笔标出背斜、 向斜(轴迹)的位置。对
于剖面附近可能隐伏
延展到剖面切过处的 次级褶皱,也应将其 轴迹线延到与剖面线 相交处,也在剖面线 和地形剖面上标出相 应位置。
实习六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二.绘制方法和步骤
构 造 地 质 学
5.投影地层界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五 读褶皱区地质图 并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一、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的方法步骤; 2、学习从地质图上认识和分析褶皱的形态,组 合特征及形成时代;
3、学会单个褶皱的描述;
4、学会在褶皱区地质图上绘制图切剖面图。
二、读褶皱区地质图
首先了解地层层序,接触关系,概略地认识图区新
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了解其地貌特征,并结
二、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 • • • • • 选择剖面线 标出剖面线所通过的褶皱位置 绘出地形剖面 绘出褶皱形态 恢复褶皱转折端的形态 整饰
两翼同一岩层产状不一致的调整
褶皱转折端形态恢复
作业: 1. 分析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根 据褶皱形态作出褶皱轴迹。 2、选区内一典型褶皱进行褶皱构造 形态的文字描述。 3、确定区内褶皱组合形式、确定褶 皱形成时代。 。 4、过
倾伏褶皱-新疆库车河
倾伏褶皱-北美
②轴面中等倾斜或缓倾斜,或地形起 伏情况,在大、中比例尺地质图上,褶皱 岩层弯曲转折端点的联线既不代表枢纽倾 伏方向,也不一定是轴迹,须根据赤平投 影方法或几何作图法确定的枢纽和轴面产 状是可靠的方法。
6、褶皱组合型式的认识
根据同一构造层诸褶皱的轴迹在平面上 和剖面上的组合排列特征确定。
合比例尺分析露头形态和出露宽度的影响。
从地质图上认识褶皱。先看地层分布是否对称重复 出现,并结合新老关系确定背、向斜;其次根据两 翼产状,轴面产状,枢纽产状,分析褶皱的形态特 征和组合特征。
3、判断轴面产状
●地质图上判断
(根据
两翼产状来判断) ●赤平投影方法 4、枢纽产状的确定
●水平-两翼平行延伸; ●倾伏-两翼同一岩层交
如:平行式、雁列式、穹盆式、隔档式、 隔槽式、复背斜、复向斜等。
平行线状褶皱-阿帕拉契山脉
(二)褶皱时代的确定
介于不整合面之上相对最老的岩层形成之后 与不整合之下相对最新的地层形成之前。 褶皱A:A末~C初;单斜C: C末~D初;不整合面C 和B, C先于B.
褶皱时代的确定
(三)单个褶皱的描述内容
1 2 3 4 5 6 7 褶皱名称:褶皱的地名+褶皱类型 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 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变化 转折端形态 枢纽、轴面产状及位态分类 次级褶皱 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 代
暮云岭背斜
位于图区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 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米,长约2750米,平面呈 不规则的长椭圆状,长宽比约为5,为短轴背斜。核部 由下石炭统地层组成;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纪地 层组成,两翼产状是:北西翼是31555-60,南东翼 为13525-40;南东翼缓北西翼陡,因此轴面向南东 倾,倾角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较开 阔褶皱。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为转 折端圆滑的直立背斜。里卡德分类为倾伏直立褶皱。背 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相连。背斜形成于晚 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世之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