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秦汉时期的城市

合集下载

003秦汉时期的城市

003秦汉时期的城市

3.2 西汉时期的城市(前206—公元23年)
3.2.3 西汉都城长安
汉长安城的建设为配合地 形及现状,平面呈不规则的矩 形,城址周长约25.4km。
城共有12个城门,其中宣 平门亦称东都门,从东西汉直 到南北朝都是主要城门。
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 的道路组成,中间为驰道,为 帝王专行的道路。
作坊区位于城的东北部, 城南建有数组礼制建筑。史书 载,汉长安有九市。
•城内各宫分区布置。各宫殿区形式分散而自由,之间大多分布着闾里。 •礼制的规划思想。以秦咸阳离宫兴乐宫为基础增建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
、建章宫,规模宏大,以“大”、“高”、“多”为贵,而不是以居中为贵。同时,城南 有大型礼制建筑群落,反映了周礼的复兴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园林的大规模建设。城西、西南有大规模的皇家苑囿区(如建章宫、上林苑),
方便了都城咸阳与关中平原之间的联系。
3.2 西汉时期的城市(前206—公元23年)
3.2.1 西汉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 在行政区划建制上,汉承秦制,除实行部分封王外,仍沿用郡县制; • 长期实行“休养生息、劝农扶桑、省赋减役”等政策,出现了著名的
“文景之治”的稳定和繁荣的局面; • 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奖励增殖人口,同时鼓励和提倡手工业生产; • 商业上开关废禁,任其流通。同时汉武帝时国际商路的开辟,促进了
•运用“象天法地”的观念布局城市。以渭水象征银河天汉,各宫比拟天体
星座,用复道、甬道及桥梁为联系手段将各宫参照天体星象组成一体,形成以咸阳宫为 中心的宫城群(天宫意象);
•运用了“相土尝水”的规划选址思想。选址在渭水河西北岸,地势高爽,
视野开阔,利于军事防守和监视全城百姓;
•注重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联系。“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大修驰道,

秦汉时期的城市2

秦汉时期的城市2
于控制全城,还可观察渭北动静。
2020/7/1
根据调查发掘证明,汉 长安城的形制、布局基 本上与《周礼·考工记》 的规制相符合。城的平 面形状大体近于方形, 城的四面各有三个城门, 每个城门有三个门道, 经由城门的主要大街都 分成平行的三股。长乐 宫和未央宫在城南部, 东市和西市在城北部。
2020/7/1

秦咸阳在孝文公初建时,本建在渭水北岸上,削山 坡为土台,主要以咸阳宫为主。大约至迟到秦昭王时 ,在渭水南建有一处兴乐宫。
2020/7/1
咸阳真正得到大发展还 是在秦统一六国后的十多 年内 ,使咸阳人口骤增,渭 河以北用地不够,便向渭 河南发展。
秦咸阳是一座规模很大、 但在布局上又比较松散、 绵延地域很广的城市。其 人口规模,武伯纶先生估 计有七八十万人,也有人 推断将近百万人。
2020/7/1
• 3.燕、赵区域 燕在今日河北北部,赵在其南部。赵的最大 城市为邯郸。邯郸在漳河之南,黄河之北, 为故赵国都城。 4.齐、鲁区域 齐、鲁即今日山东,“泰山之阳则鲁,其阴 则齐”。齐国襟山带海,膏壤千里,宜桑麻 ,人民多从事纺织、刺绣等手工业。
2020/7/1

5.梁、宋区域
以今日地理之言,即豫之东北部,鲁之西南部和苏
,都城规模大备。
2020/7/1
• 长乐宫又称东宫,是汉初皇帝视朝的地方,惠 帝以后该为太后所居。据勘探,宫的周围筑有 围墙,全长约1万米,全宫面积约6平方公里, 宫内建有前殿、临华殿、长信宫、长秋殿等建 筑。未央宫有称西宫,常为皇帝朝会之处,四 周也筑有围墙,全宫面积约5平方公里,宫内 也建有前殿、宣室殿等殿台楼阁。长乐、未央 宫均位于全城南部,龙首原高地上,这样既便
鼓励和提倡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中国城市建设史之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之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城市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特点
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3、工商业发达、经济职能有所增强 4、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 5、“城”与“郭”的形制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形态特征
1、以《管子》为代表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2、城市平面形态上的巨大变化 3、城市防御设施有较大发展 4、水路交通、水系利用有独到之处 5、城垣、城壕组成的城圈稳定性,对城市
长安(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图
汉长安平面图
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总体复原图
东汉都城洛阳
全城周长约13000米,约31里,城内总面 积约9. 5平方公里。
南宫范围:南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 1000米,面积约1.3平方公里。
北宫范围: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 1200米,面积约1.8平方公里。
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修筑万里长城等
秦汉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推行郡县制,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 城得到较大发展
(2)城市的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的商业城市兴起,形成了若干城 市经济区域 (4)对外贸易的发达,带来河西走廊城市 的发展
汉代城郭的规模
首都——郡(国)县城——县城
长安城周长63里(考古实测为:东墙约6000 米,南墙约7600米,西墙约4900米,北墙约 7200米,合计25700米)
7万户,按每户5人估计,城市总人口当在 30万以上,从城址之大,也完全有此可能。 从所描写城市内的繁荣拥挤,可见当时就已 有商业性的街道。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Fra bibliotek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 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为贵族王 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 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 及显示其威严。

第3讲-秦汉时期的城市

第3讲-秦汉时期的城市
• 经涂制道路,按照各分区用地比例及交通功能的要 求确定路网部署
各分区按照所属性质和功能划分:
• 经济活动区,三市; • 政治区:宫廷区,官署、礼制建筑区、皇家苑囿等 • 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
2021/8/6
27
2021/8/6
东汉洛阳规划
位于原来周代成周的位置, 秦和西汉时洛阳已有南北宫 的建筑。东汉初年南宫尚完 好则作为主要宫殿。
与营国制度关系:
• “择中立宫”,不仅方位最尊,而且规划用地比例很大, 宫廷区分南北宫制,南宫为主,北宫为辅,和西汉相同。
• 金市(大市)在城西(南宫之北),南城外有南市,东 城有马市。
• 闾里编户除少数在城内,大部分散布在城外。
2021/8/6
26
与营国制度的关系:
• 南城临洛水地带划为礼制建筑区,建明堂、灵台、 辟雍、太学
14
四、西汉长安城的规划
汉承秦制(览秦制,跨周法)
新建陵邑制
长安总体规划

以秦时建设为基础

前朝后市格局

区域宏观规划革新

城市分区以安门大道为轴线安排•发展城郊,不建外廓
2021/8/6
15
(一)长安城市区域(三辅)概况
汉承秦制,武帝时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总称 “三辅”,意为京城之辅。
(Ⅵ)道路网规划
汉长安城道路网布局虽仍继承传统的经纬涂制,但 由于城市形制曲折,故具体布局不得不据总体规划要 求,并迁就城的形制,作出适当安排。
2021/8/6
23
汉长安总体规划的特点
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 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实与渭 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 统的产物。

3 秦汉时代的城市

3 秦汉时代的城市
(1)汉高祖时,先将秦代的离宫兴乐
宫改建为长乐宫,后在长乐宫的西 面建未央宫,又在长乐、未央两宫 之间建武库。
(2) 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并建东 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背面建明光 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 并在西面城外建一规模宏大的建章 宫,至此,都城规模宏大。
3.长安城规划布局的特点:
2. 规模:全城周长13000米,城内总面 积为9.5平方公里,城的平面形状不 太规则,大体上近长方形. 3.建筑:城内的主要的宫殿是北宫和 南宫,两宫之间,有复道,以保证皇帝 往来方便和安全。 还有永安宫 4.居住区:达官贵族主要位于城东,南北 宫之间为方整的闾里。
思考题: 1.试述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 2.试述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二、西汉长安城
பைடு நூலகம்1、位置:渭水之南,与秦咸阳毗邻, 由秦一离宫(兴乐宫)建设而来。
张良——”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
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 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 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 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 里,天府之国也。“
2、建设阶段:
二、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
1、推行郡县制,县、城镇大量发展。 郡县制的推行,使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 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发展
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扩大,我国广大南方、北方、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城市。
3、兴起众多商业中心,形成若干城市经济区域 如京师长安既是全国最大的政治中心,也是最大的商业中心。 4、国际贸易城市有所发展 国际贸易可分为海、陆两途,陆途即“丝绸之路”。 5、城市建设 城区居民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02秦汉及魏晋隋唐时期的城市

02秦汉及魏晋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城市
秦汉都城的建设布局
汉长安
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原则,在汉代长安城已有了初步 的体现:
• 中心布局原则
• 街道分隔原则
• 方块居住原则
• 市场固定原则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城市
秦汉都城的建设布局
东汉都城洛阳
位置:位于今洛阳市区东面白马寺东侧,北靠邙山,南临 洛水。不仅有天然的屏障,而且是交通要冲。 选址原因: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原因:长安受损且匈奴、 公孙述及魏嚣的威胁;本来根据地在河南。 布局:城的平面形状虽不甚规整,但大体上呈长方形,全 城周长约13 000米,合汉代约31里,自东至西宽度约有当 时的6里,自南至北约有当时的9里,故又称“九六城”。 东汉洛阳城内的宫殿分为南宫与北宫。南宫在西汉时已建 立;北宫于东汉明帝时营建。北宫的东面还有永乐宫,西 面有濯龙园(皇家花园),东北角有太仓、武库。城东部 是贵族住宅区,有步广里、永和里。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三 公衙门在南宫的东面。工商业区位于南宫之北,以及东郊 和南郊。城南还有太学、明堂、辟雍、灵台
城市建设的特点
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谨对称布局 的空间形态。 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依居中, 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 结构形态。 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方格状演变 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 之从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 市场位置从城北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 局。 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 闾里: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 里的门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城市
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城市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城市

• 五,汉代城市生活 • 由于城市人口密集,需要大量的粮食。若长安城以50万人计,平均 每人每月食谷二石,每年全城需要的粮食达一千二百万石之巨。政府 通过调运粮食和建立官仓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城市人口的粮食需求。此 外,城市市场中的粮食销售和城郊大规模的农业经营,也在一定程度 上保障了粮食和蔬菜需要。城市中官私手工业作坊的产品则是本城居 民日用器物的主要来源。 • 供水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汉代城市附近往往有自然河流,或 有人工渠水穿城而过。当时城市居民对地下水的利用也很普遍。住宅 庭院和市肆之中多凿有水井。因而当时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并非难事。 • 另一方面,汉代城市居民情况复杂,贵族、官僚、豪侠、富商聚集, 经常发生偷盗、绑架、抢劫、仇杀等犯罪活动。社会治安颇难管理。
• 汉代城市有着乡村无法比拟的文化设施。都城址 内设有规模宏大的政府和皇室图书馆,各级官学 和私学吸引了众多学人。城市的文化娱乐活动也 远比乡村丰富多彩。 • 秦汉时期城市仍然保持着为统治阶层服务功能, 但随着城市平民的增多,城市中各行业和日常娱 乐活动都有一定的规模。《史记》记载,当时城 市有商业行业22种,有酿酒业、酱醋业、屠宰业、 燃料业、竹木业、油漆业、五金业、杂货业、渔 业、干果业、高利贷业等。汉代侈糜之风盛行, 一般市民也比较讲究衣食住行。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 秦汉封建社会的发展
• • • • • 一,农村经济的繁荣 在战国封建土地私有已有了初步发展的基础上,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使黔首自 实田”,从法律制度上承认并保护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西汉 王朝文景时期多次的减田租、除田之租税。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秦汉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有了明显的进步,铁农具的普遍使用便是其表现之一。牛耕普 及。以及耕作技术的改革。代田法,区田法的推广等。水利的兴修。农村经济达到迅 速发展。 二,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 中国历来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大家庭。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相互杂居、相互斗 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秦汉统一正是春秋战国以来各族人民长期融化的结果。东汉 以来内迁的匈奴、羯、氐、羌、等,与汉族杂居,有利于经济文化较低的少数民族接 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 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发展 对于社会经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有利于国内的经济交流和商 品流通。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 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史记· 货殖列传》)度量衡以及货币的 统一,对于全国商业的发展,在客观上有积极作用。

秦汉都城及宫殿

秦汉都城及宫殿

台下第一层是在南、北、西三面依台壁修建 的回廊。第二层比第一层要高出0.96米左右,房 间都分布在台基的南北两侧,一共 有7间,北侧 2间,南侧5间。
第三层台面中央是这座宫殿的主体殿堂。 平面近方形,东西13.4米,南北12米,面积为 160.8平方米。
一 号 宫 殿 内 的 遗 迹
一号宫殿内的遗迹
王学理:《咸阳帝都记》,三秦出版社1999年 刘庆柱:《秦都咸阳几个问题的初探》,《文物》 76-11;《论咸阳城布局形制及相关问题》,《文 博》90-5
二、秦都咸阳宫殿遗址及建筑
构件

在咸阳故城遗址共发现建筑遗址33处, 其中有的被认定是兰池宫的遗址,有的是 被认定为望夷宫遗址,还有一部分被认为 是当时的咸阳宫遗址。大部分在地表都已 经没有痕迹,只有认为是咸阳宫的遗址还 有一些在地表残留有台基,其中一、二、 三号宫殿基址都经过全部或局部的发掘。
西 安 地 区 历 代 都 城 变 迁 示 意 图
●● 1.通过成都故城来推测咸阳城布局: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七“成都城”下记: “成都府城,旧有大城、少城。大城,府南城也, 秦张仪、司马错所筑。少城,府西城也,惟西、 南、北三壁,东即大城之西墙。昔张仪既筑大城, 后一年又筑少城。晋时两城犹在,益州刺史治大 城,成都内史治小城。” 2.通过秦始皇陵园推测咸阳城布局: 《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宫庭如山,设 树如林……若都邑。”秦始皇陵园史如此,根据 当时的墓葬制度,陵园均按生前住房形制修建因 此咸阳城布局应同秦陵园相同,也为座西朝东方 向。
• 两周地区:主 要流行云纹半 瓦当。
• 赵国地区:以三分化的三鹿纹和变形云纹 的圆瓦当为主。
• 秦国地区:秦的瓦当种类、纹饰最为丰富。有 半瓦当和圆瓦当。早期以动物纹为主,晚期主 要是动物纹、植物纹和云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地区城址变迁图
3.1 秦朝时期的城市(前221—前207年)
3.1.2 秦朝都城咸阳
秦孝公初建的咸阳 城,主要以咸阳宫为主, 限于渭河以北,随后不 断向南发展; 渭南部分于秦昭公 时拓展,建兴乐宫,始 皇时又建了信宫、阿房 宫等,章台、上林等也 在渭南;(丰镐之间, 帝王之都也); 渭北咸阳主要向东 发展,形成了“六国宫 殿区”。
3.2 西汉时期的城市(前206—公元23年)
3.2.3 西汉都城长安
汉长安城的建设为配合地
形及现状,平面呈不规则的矩 形,城址周长约25.4km。
城共有12个城门,其中宣
平门亦称东都门,从东西汉直 到南北朝都是主要城门。
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
的道路组成,中间为驰道,为 帝王专行的道路。
作坊区位于城的东北部,
城池形状和城市布局,如未央宫利用龙首山地形而建;
•城内各宫分区布置。各宫殿区形式分散而自由,之间大多分布着闾里。
•礼制的规划思想。以秦咸阳离宫兴乐宫为基础增建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
、建章宫,规模宏大,以“大”、“高”、“多”为贵,而不是以居中为贵。同时,城南
有大型礼制建筑群落,反映了周礼的复兴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了秦王朝。 秦王朝虽然只存在了十四
年,但它的历史功绩和地位是
不可磨灭的。 秦朝疆域幅员辽阔:东至
大海,西至干青高原,南至岭
南,北至河套、阴山和辽东。
秦朝疆域图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治主义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
3.1 秦朝时期的城市(前221—前207年)
3.1.1 秦朝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①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46郡,400多个县,把全国置于一个统一的管辖
陶(山东定陶)、睢阳(河南商丘县南)
•颍川、南阳区域——河南中部及西南部 •三楚区域——三楚即西楚、东楚、南楚
陈、彭城、寿春、吴(苏州)、江陵、长沙
颖川

•南越区域——珠江流域
番禺
3.2 西汉时期的城市(前206—公元23年)
3.2.3 西汉都城长安
汉长安城是随着经济的
发展,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
及防御匈奴的侵袭,前后历 经二十年逐步建成的;
中外城市建设史
——秦汉至三国时期的城市(1)
2012城市规划 王 景 2015
内容框架 3.1 秦朝时期的城市 3.2 西汉时期的城市 3.3 东汉时期的城市 3.4 秦汉时期城市建设总结
3.1 秦朝时期的城市(前221—前207年)
3.1.1 秦朝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
灭了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
④派驻重兵加强北方戍守,防止匈奴入侵。同时把战国时北境几国修筑的
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屹辽东的“万里”长城,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⑤迁六国12万户富豪到咸阳。秦都咸阳的人口迅速增加。
3.1 秦朝时期的城市(前221—前207年)
3.1.2 秦朝都城咸阳
咸阳作为都城, 从前350年筑城,直 到前207年秦灭亡, 历时140余年。
3.3 东汉时期的城市(公元25—189年)
3.3.2 东汉都城洛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定都 河北鄗县,但地理位置较偏,后将 都城迁至洛阳。 东汉都城洛阳在原来周代都城 的位置进行建设。东周洛阳由于交 通和水运的便利,已经发展成为中 原地区最大的商业都市。
东汉洛阳城平面图
3.3 东汉时期的城市(公元25—189年)
水路—疏浚了鸿沟,江河、济、睢、淮四水连通起来,形成当时北方
的主要水运干线;长江流域吴、楚、蜀也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以兴行船、 灌溉之利;岭南地区开辟了“灵渠”,以沟通湘江、漓江之水运
3.4 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总结
秦汉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特点
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较大发展;
西汉时的国际贸易可分为路、海两途,以陆为主。 陆途即所谓的“丝绸之路”;
汉长安城起初无城墙,
在宫殿等建筑建成后才修筑 的;
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
等礼制建筑; 东汉时,长安城改为陪
都,称西京。
汉长安城复原想象图
长安建设分三阶段: 汉高帝时代——先改秦离宫兴乐宫为长乐 宫,后在其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二者中间建 武库。 汉惠帝时代——筑长安城墙,并建东市和 西市。 汉武帝时代——在长乐宫北建明光宫,在 未央宫北建桂宫、北宫,并在西面城外建规 模宏大的建章宫。至此,都城规模齐备。
3.3 东汉时期的城市(公元25—189年)
3.3.1 东汉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 东汉时,因战乱,中原、西北、东北等地的城市遭到了一定的 破坏,,这一时期的城市无论是经济、规模和文化水平,都不
能和西汉时代相比;
• 首都动迁洛阳以后,长江流域与中原地区商业交通较为便利, 出现了十座新城市,皆位于长江流域,如荆州的汉宁,扬州的 永宁等; • 长江以南尤其是沿海的城市得到发展,北方各州城市的比例逐 渐下降,南方各州城市比例逐渐提高。
•园林的大规模建设。城西、西南有大规模的皇家苑囿区(如建章宫、上林苑),
并结合园林规划综合解决城市蓄水和漕运等问题;
•汉长安城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强制迁富豪之家聚居城郊帝陵周围,形成
七座“陵邑”(类似于卫星城,消费性城市,人口10-20万),形成所谓“七星伴月”的 宏伟格局;
பைடு நூலகம் 与前相比
(1)改变了战国时都城两城相依的布局,也不同于 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 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 (2)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有许多受到 了《周礼· 考工记》的影响:城的平面形状基本近于 正方形;十二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每面各三个 城门;长乐和未央等主要宫殿位于城的南部,东市 和西市位于城的北部,与“前朝后市”相符; (3)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
关中,是指今日陕西全境和四川巴、蜀地区及甘肃东部一部分 咸阳、临邛(邛崃)、成都、江洲(重庆)、广汉(梓潼)
•三河区域——中原商业枢纽,三河,即河东、河内、河南之总称。
山西有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平阳(山西临汾市)、陈(河南淮阳) 、温(河南温县)、轵(河南济源县南)、洛阳;
•燕、赵区域——河北 邯郸 •齐、鲁区域——山东 临淄 •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部,鲁之西南部以及苏、皖西北一部分
海上贸易主要集中在南方重要港口
“军市”,此类小市镇一般都筑有城墙,并有屯田及演兵场等。
5.推行了一些城市建设制度
如闾里制、多宫制等。
思考题


试述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 主要特点,并阐明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 试述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文景之治”的稳定和繁荣的局面;
• 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奖励增殖人口,同时鼓励和提倡手工业生产; • 商业上开关废禁,任其流通。同时汉武帝时国际商路的开辟,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出现了很多商业都会; • 汉武帝时,为抗击匈奴,开发西域,在进军路线上建立了一些新的城 市,如武威、张掖等;
3.2 西汉时期的城市(前206—公元23年)
阳宫中轴线以及渭河辅助线将渭南、渭北两区浑然一体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城市综合 区而非简单的城池;
•运用“象天法地”的观念布局城市。以渭水象征银河天汉,各宫比拟天体
星座,用复道、甬道及桥梁为联系手段将各宫参照天体星象组成一体,形成以咸阳宫为 中心的宫城群(天宫意象);
•运用了“相土尝水”的规划选址思想。选址在渭水河西北岸,地势高爽,
视野开阔,利于军事防守和监视全城百姓;
•注重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联系。“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大修驰道,
方便了都城咸阳与关中平原之间的联系。
3.2 西汉时期的城市(前206—公元23年)
3.2.1 西汉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 在行政区划建制上,汉承秦制,除实行部分封王外,仍沿用郡县制; • 长期实行“休养生息、劝农扶桑、省赋减役”等政策,出现了著名的
东汉洛阳城平面图
3.4 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总结
秦汉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特点
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
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
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秦代时南方闽中郡、南海郡番禺、桂林郡桂林、象郡临尘 ;
内蒙九原郡九原;四川蜀郡成都、甘肃陇西郡狄道; 东北辽东郡襄平、辽西郡阳乐‘;
3.1 秦朝时期的城市(前221—前207年)
3.1.2 秦朝都城咸阳的规划建设特点
•发展“城郊一体”的规划思想。始皇即位后,都城发展南跨渭河,东至骊山
,打破了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的约束,这种大规划对后代都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
•城市组团式发展。结合地理、历史条件,形成渭南、渭北两个综合区,同时借咸
3.4 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总结
秦汉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特点
3.众多中心商业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
若干城市经济区域;
陆路—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的驰道; 岭
南修筑了“新道”,巴蜀修筑了“栈道”(分南北两条,北栈道又名“褒斜
道”),从四川宜宾到云南曲靖一带修筑了“五尺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 (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直至九原郡的“直道”;
秦咸阳城平面布置图
3.1 秦朝时期的城市(前221—前207年)
3.1.2 秦朝都城咸阳
秦咸阳城已有了集 中的商业区,考古发现, 市在城南; 在渭水河北宫殿区 附近,有铸铁、冶铜的 作坊和陶窑等遗址,说 明当时有为宫廷服务的 作坊; 居民区位于城南, 绝大多数北渭水冲毁, 无处可考。
秦咸阳城平面布置图
城南建有数组礼制建筑。史书 载,汉长安有九市。
汉长安城复原想象图
3.2 西汉时期的城市(前206—公元23年)
3.2.3 西汉都城长安
汉长安城南礼制建筑 总体复原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