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名人录
严姓历史名人

严姓历史名人1.严姓在古代名人高官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2.请问“严”姓在历史上有那些名人严复,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嵩,明朝的奸臣。
严助:汉代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有贤德。
时武帝求才,邵举助,帝拜为中大夫,后又任会稽太守,百姓称其为“会稽贤守”。
严光:字子陵,会稽郡余姚(今属浙江)人。
少曾与光武帝刘秀游学,有高名。
后秀称帝,欲召光为谏议大夫,光隐姓埋名于浙江富春山,以垂钓自娱。
严绶:唐代蜀(今四川)人,官至尚书右仆射、太傅。
为政宽厚,所辖之地土马蕃息,境内安平。
3.在历史上姓严的著名人物有谁严姓的起源有几种说法,最广为流传的是出自庄姓的说法。
《史记》云:「楚之先,出自颛顼高阳氏。
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因其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重黎死,其弟吴回继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
季连,芈姓,楚乃其后也。
周文王时,季连苗裔鬻熊事文王,成王时,封鬻熊之后熊铎於荆蛮之地,建楚。
」楚第六位国君庄王后代以谥为姓,始有庄。
东汉庄光避明帝讳,改为严姓。
此外,其他几种说法有:战国时代时,秦国昭襄王任严君疾为相,封他於蜀郡严道县(今四川荥经县),号严君,故以邑为氏。
通渭籍国书协会会员名录

作者:何军虎通渭书法家名录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继承、弘扬、发展中国书法是我们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书法家协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民族书法家组成的人民团体。
是由国家级的书法家、篆刻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和书法活动组织、管理工作者组成的全国性专业组织,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是由第一任中书协主席舒同先生等老一代革命家及书法家,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于1981年5月9日成立的,是中国文联下属协会成立最晚的协会之一。
她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书法走向独立自主、繁荣昌盛的新时期,她凝聚着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及书法家的心血与功劳。
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最晚,历时近三十年,已发展有全国会员8000余人。
队伍壮大迅速,虽有速成之嫌,但她依然是代表中国书法最高水平的一支优秀专业队伍,是中国书法的主力军。
能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是每个学习书法者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
由于诸多因素,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仍然存在很大难度。
从现在中书协会员在全国的分布情况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会员人数越多,经济越落后的地区会员人数越少。
甘肃省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有中书协会员120多人,与全国多数省份相比,会员人数较少、书法事业发展比较落后。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县——通渭,有通渭籍中书协会员17人,约占全省人数的14.2%,竟成为全省文化的亮点,也成了全省书法大县,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渭书法人才的成长速度,已远远超越了当地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速度,有人把这种独特的现象称之为“通渭现象”,以书法为代表的通渭“书画艺术之乡”已闻名遐迩。
通渭籍中书协会员和通渭籍科学院院士一样应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通渭籍科学院士有3人,约占全省院士人数13人的四分之一,堪称“院士之乡”;通渭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约占全省人数的六分之一,可称“书法之乡”。
在这里不难看出,通渭书法人才在全省所占的比重之大,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认可与赞许。
通渭县红色政权

第五部分 盘龙山苏维埃政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36年10月7日, 红军攻克盘龙山 堡子后, 组织当地500多名群众开会, 选举成立了盘龙山苏维埃政权.
主席:韩生财 委员:长吉地、李庄庄、谢永清
盘龙山苏维埃政权成员
第六部分 上店子苏维埃政权
主席:陈汉英 委员:郭子俊、郭景林 驻地:周克昌的当铺
上店子苏维埃政权成员
第二部分 通渭县苏维埃政权
红31军进驻县城后, 发动和组织群众 在旧县政府门前建立了通渭县苏维埃 政权.
县长:魏克山 委员:牟金山、魏筱堂、芦敏天 驻地:上街社李继英家
通渭县苏维埃政权成员及驻地
红军撤退后,通渭县苏维埃政权现状
10月22日红军全部离开通渭县县 境后, 王成奎于23日带领警察队由义岗 川返回县城, 命警察搜捕苏维埃政府成 员. 牟金山、魏筱堂、芦敏天三人转移, 魏克山被押到国民党县政府审问. 又从 魏克山家里搜去了红军留下的两支步 枪. 王成奎因慑于民愤和红军威名, 将 魏克山释放.
中国工农红军在通渭, 与国民党 反动派进行英勇的战斗, 红色思潮影 响本县进步人士, 开展了大量的革命 运动, 先后建立了通渭县苏维埃政权、 马营镇苏维埃政权、第三铺苏维埃政 权、盘龙山苏维埃政权、上店子苏维 埃政权、何家那坡苏维埃政权, 点燃 了红色政权的星星之火, 10月7日. 红 四方面军撤离通渭后, 各苏维埃政权 停止活动.
第三部分 马营镇苏维埃政权
主席:何天区 副主席:朱七 宣传部长:李垛耳 游击队长:许炳奎 委员:彭寿琪、孙耀祖
马营镇苏维埃政权成员
马营镇苏维埃政权的任务
据彭寿琪回忆, 当时他们的任务 是宣传教育群众, 筹集粮草、衣服、 鞋袜等支援红军过境.红军向会宁行 进期间, 朱七、孙耀祖分别往义岗川、 华家岭、杜家湾壑岘连续带路达十多 天, 彭寿琪一直把红军带到会宁.
冯氏历代名人录讲解

冯氏历代名人录(朝荣编辑)跨越三千多年风霜雨雪,冯氏子孙走出了一条充满传奇、坎坷、悲壮而又成就卓著的历史长路。
从牧野战场到弹侠而歌,从易老悲叹到汉宫恩仇,早期冯姓由小到大,艰难而极坚定地在中原扎根、发展,凭借其勇气、刚毅、正直而树起了世家风范。
从北燕信都到金陵池水,从“垂帘听政”到呕血“三言”,冯氏子孙由北而南将华夏文明之水、希望之光传遍神州大地。
“机辩巧思”、“端正孝悌”成为冯氏家族极为重要的家族特征。
在近现代史中,冯姓儿女前仆后继,为祖国强盛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不仅属于冯氏世家,更属于全中华的历史丰碑,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哲人和学者。
冯氏子孙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和玩强拼搏,助推中国创造出了今天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伟大局面。
作为冯氏子孙,我们或许已无法准确界定自己的源起和谱系,但我们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心灵家园和精神乐园,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荣耀感。
我们的血液中总保持着一份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正直与无私、果敢与从容。
无论是冯唐还是冯坚,无论是冯奉世还是冯子材,无论是冯国璋还是冯玉祥,都保持着这种高贵的品质,这正是我们回顾冯姓起源、播迁、流变中最有现实意义和最有感悟的一点,也是星罗棋布、遍布五湖四海的冯氏子孙所要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关键之所在。
冯氏宗族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其名人不计其数,兹将部分简列,以鉴后嗣。
周朝春秋战国时期毕公高:原名姬高,字庶叔,生于公元前1091年,逝于公元前989年,是周文王姬昌庶子,周武王姬发异母弟弟,排行第15。
周文王逝世后,因姬高的长兄伯邑考早逝,故由次兄姬发继位世称周武王。
公元前1046年,姬高辅佐周武王起兵攻打商朝,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商朝君主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周本纪》记载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
”这里所说的毕公,就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
通渭里的名人故事

通渭里的名人故事一、司马昭司马昭(207年-265年),字子上,晋朝安定(今通渭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
司马昭自幼聪明睿智,博学多才,被誉为“文武全才”。
他在政治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曹魏灭亡后,他成功发动兵变,篡权称帝,建立了晋朝。
司马昭以其宏观的谋略和雄才大略征服天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
司马昭少年时代在通渭县安定城内读书,其父司马懿也是通渭县的名士,因此司马昭对通渭县有着深厚的情感。
后来,司马昭辅佐曹魏建立了政权,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多次回乡视察,为通渭县的发展出谋划策。
司马昭为通渭县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使得通渭县的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成为了西北地区的文化中心。
二、王维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又字摩诘居士,通渭县安定(今通渭县)人,唐代著名诗人、画家、音乐家、政治家。
王维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自成一家,尤以山水诗和田园诗最为著名。
他的诗作被誉为唐代山水诗的巅峰之作,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
王维在通渭县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对通渭县的山水风景深感热爱,这种对大自然的感悟也成为了他后来的创作灵感。
王维才华横溢,不仅在诗歌领域有所建树,同时还擅长绘画和音乐。
他的诗画和音乐相得益彰,互相衬托,展现出了王维多才多艺的一面。
王维的作品传世久远,对后人的文学创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又字半山,通渭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变法家之一,提倡“新法”改革,被誉为“王安石变法”。
他主张变法兴农,改革政治制度,推行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王安石出身通渭县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博学多才,深得父母的鼓励和教导。
他对改革政治制度有着独到的见解,勇于创新,不断探索适合当时国情的改革之路。
王安石的变法虽遭遇重重阻力,但他坚持不懈,最终施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北宋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甘肃通渭四大名家:魏岳嵩、冉万昌、田应龙、刘铎书法作品欣赏

甘肃通渭四大名家:魏岳嵩、冉万昌、田应龙、刘铎书法作品欣赏甘肃通渭,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民风淳朴,被誉为全国“书画艺术之乡”、以“翰墨飘香之地”而闻名全国,勤劳朴实的通渭人,钟情书画,习字之风久盛不衰。
在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地上,走出了一大批书法名人,今天为书友们分享的是魏岳嵩、冉万昌、田应龙、刘铎四位名家的书法作品,让我们一起感受通渭浓厚的书法艺术氛围吧。
01 魏岳嵩魏岳嵩,字俊天,1947年出生,斋名听竹轩,甘肃省通渭县平襄镇西关村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美术师。
历任通渭县书画院院长等职务。
魏岳嵩秉承庭训,自幼学书,从欧楷入手,临池不辍,后又着力研习钟绍京等人名帖,从中汲取精华,为己所用,楷书功力深厚,他的书法,既有传统古韵,又有独特的自我个性,大气舒展,老辣纵横,深得书友们一致好评。
魏岳嵩的书法可谓自成一体,法度严谨,风格独具,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笔意,事故初心,彰显个性。
不论是楷书,还是行草,笔画饱满,运笔洒脱,笔力刚劲,气韵贯通,充满正大气象,正如一位网友所说:“魏岳嵩的书法,均蕴藏钟欧之风骨,兼参汉魏碑版神韵。
秀丽中透出苍劲阳刚之美,飘逸中又具金石沉雄之气”。
1984年,魏岳嵩37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他发起并组织“通渭赴京书画展”,终于在1992年底在中国书画艺术最高殿堂---- 中国美术馆展出,在通渭、在北京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02 冉万昌冉万昌,字定一,甘肃通渭县人。
曾历任文化馆长、文化局长、教育局长,中国农民书法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通渭县书画协会名誉副主席、通渭县教育书画协会主席。
冉万昌自幼与书法结缘,走出一条碑帖互融的道路,初学唐楷,以名帖为主,进而又对隶书产生极大兴趣,认真临习《曹全》、《张迁》、《石门颂》等汉碑以及清代邓石如、伊秉绶、郑簠等隶书。
后来临习魏碑《张猛龙》等十多年。
尤以隶书用功最勤,成就最大。
山西名人大全简介

山西名人大全简介山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华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有许多历史名人,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山西名人的简介:1.柳宗元(773年-819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
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曾参与“永贞革新”,后在革新派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最后病死在任所。
他的文学成就很高,代表作有《柳河东集》、《柳州八记》等。
2.武则天(624年-705年),唐代女皇帝,字媚娘,唐太宗李世民赐名“媚”,称“媚娘”。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
武则天在位期间,明察善断,多权略,知人善任,重视人材的选拔,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
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
她在军事上收复并稳定安西四镇,一度使后突厥归降。
3.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
他被誉为“诗佛”,其诗清新自然,意境空灵,多描绘山水田园风光。
他还擅长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其画作被视为“画中有诗”。
4.郭沫若(1892年-1978年),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中国古史研究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他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祖籍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
他的代表作品有《郭沫若全集》《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史稿》等。
5.陈廷敬(1639年-1712年),清代名臣,字子端,号说岩,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人。
他历任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为康熙帝所重用。
他任职期间,整顿吏治,清廉勤政,为清朝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6.阎锡山(1883年-1960年),字百川、伯川,号龙池,山西五台河边村(现属定襄县)人,民国时期重要政治、军事人物,晋系军阀首领。
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皮姓的来源,姓皮的名人_百家姓

皮姓的来源,姓皮的名人
皮
一、姓氏来源
来源有二:春秋时,一是周卿士樊仲皮的后代,以父名为姓,相传姓皮;二是郑大夫子皮的后人,亦以父名为姓,相传姓皮。
二、郡望堂号汉置天水郡,现在甘肃省通渭县。
据《姓谱》记载:“出郑大夫子皮。
”望出下邳。
三、历代名人
1、皮日休——字袭美,唐朝时襄阳人。
曾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醉士、酒民。
咸通八年(867年)进士任太常博士。
性情高做,善于诗文。
撰《鹿门隐书》60篇,多讥闭时政。
与陆龟蒙友好唱和,时称皮陆。
乾符中黄巢起义军人长安,授日休翰林学士,后以讥刺被杀。
著有《皮子文薮》、《松陵唱和诗集》等书。
2、皮豹子——后魏渔阳人。
少有武略,太武帝时历官征西将军封淮阳公。
累破宋师,积功升内都大官。
豹子沈勇笃实,一时推为名将。
卒溢襄。
3、皮锡瑞——字鹿门,一字麓云。
举人出身。
他景仰西汉《尚书》今文学大师伏生,署所居名。
’师伏堂”,学者因称师伏先生。
后在学堂、书院研讲学术。
所言皆贯穿汉、宋,融合中西,宣扬保种保教,纵论变法图强,听者无不动容。
其讲义及答问,均刊《湘报》1 / 2
中。
晚年长期任教,并任长沙定王台图书馆纂修。
所著《五经通论》、肿列心得,示学人以途径;《经学历史》则是经学入门书。
他主讲经当实事求是,不当党同妒真,对各家持论公允,为晚清经学大家之一。
著有《师伏堂丛书》、《师伏堂笔记》、《师伏堂日记》等。
2 /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南晖:字仲晦,号青峰,又号西海云樵,甘肃省通渭县城关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二月十八日,七十岁时引疾卸职,回归故居。
乾隆四十九年(1784)五月十二日在石峰堡事变中被杀害,时年七十五岁。
乾隆帝颁旨按知府礼葬,追封为太仆寺正卿,入昭忠祠,国史馆立传,并饬令有关省县列入“乡贤”,一同被杀害的还有次子思沆、侄师沆均予旌表,嘉封长子宗沆承袭世职知县。
李南晖毕身致力于求学立书、教育事业,知识渊博,望重乡里,时人称“南晖李爷”。
在他任职十三年知县的四川威远县,因政绩卓著,深孚重望,敬称“李公”。
辞世后,专建李公桥,李公祠、青峰庙以纪念。
据《清史稿》、《甘肃人物志》、《陇右著作录》、《通渭县志》《四川通志》、《威远县志》及其它史料记载,李南晖少时家贫,“就傅”、“入庠”期间,严寒仍以“单布袍”护身,课余还负“研磨”(磨面)等家务劳动,但“志气昂昂、聪明过人、博涉群书,旋登拔萃”。
平时言谈、作文,常使人惊叹。
曾为关帝庙撰一对联:“匹马可独行,仗此生凌霄浩气,会风云龙虎,别自有千年事业;双眉可独行,悯当时满目群雄、同石牛腐鼠,那堪登一部春秋”。
清雍正十二年春,岁试获冠军,次年乡试又中第七名,此后历主本省秦州、河南桐柏、陕西中部等书院,桃李茂盛。
后任威远知县期间,仍十分重视教育事业,除视察该县原有的风翔等五个书院,多方设法为其逐一解决经费困难外,还在县城内增建青峰书院一所,“自捐膏火,振兴人才”,并把他的“身心之学与读书有得之言”集成《慎思录》一书,刻石一百多块,嵌于书院房壁,精心启迪后人。
李南晖治学严谨,善思慎行,不仅深究作人处事之理,懂得用中草药给人、畜治疗的医术,著《活兽慈舟》、《憩云集》、《天水问答》等书、而且还用三十多年的时间,潜心钻研《周易》,造诣很深,他反复研究《系辞》,画“太极河洛图”、“八卦大象真图”等挂于住室壁上,日夜玩味推演,终于写出成数十万字的《读易观象惺惺录》巨著。
该书图文并茂,名闻遐迩,时人称赞这部书“萃毕生之力成,其胸怀之高旷,志道之恳切,流露于楮墨之间”是“重订周易”,称赞李南晖“学问纯正,践履笃实,治行卓著,大节凛然、生平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实为陇右真儒”。
备注:这是我从1991年出版的《通渭文史》中辑录部分。
景运亨字会嘉,号兰坡。
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曾任兰州府狄道州学正。
杨泰(1869—1929)字葆亭,光绪癸卯科举人。
拣选宁朔知县,宁夏教授,协修《宁夏志》。
蒲捧扬(1883—1943)原名捧阳,字荣皆。
光绪丁酉科举人。
吏部拣选知县,两淮候补盐大使。
安任山(1891—1959)字猷轩,原名世徽,原字献宣。
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留校任教。
王肇南(1895—1980)北京政法大学毕业。
历任定西、和政、会宁等县县长。
冯寿延(1897—1983)字益三。
甘肃法政学校毕业。
曾任河南密县县长、通渭县参议会议长等职。
党黉(1909——1991)原名党楠荫,字让轩,号六谷楚樵。
黄埔军校毕业。
1949年随军起义。
党锡樊(1922—2000)字晓迟,号圃光。
毕业于西北师院教育系。
原任通渭一中校长。
牛剑秋??曾任甘肃省政府秘书、会宁县县长。
王序宾(1895—1961)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一中学、陆军测量学校。
曾任甘肃宣慰使署秘书主任牛士颖??字芮青、锐青,清末拔贡。
曾任甘肃省参议会参议员。
刘子述(1911—)名念祖,字子述,号万愚,又暑椿村氏,以字行。
男,汉族,甘肃省通渭县常家河镇固堆河村人。
仅上三年私,15岁因父母双亡而辍学,拉长工、当店员20余年。
解放后,于1951年创办固堆河学校,执教13载。
曾多次获县级奖,1958年获全县优秀教师称号。
年老后主动退休,从事园艺劳作。
无烟茶嗜好,喜书法艺术,擅寸揩,兼行草,为通渭县书画协会会员。
作品多次参加县级以上展览,县内外群众及部分寺庙多有收存。
部分联作入编《通渭县志》、《通渭古今对联选》、《羲皇故里联话录》、《甘肃古今楹联选集》、《固堆河村志》,并在《天水日报》发表;部分诗作及“叹世格言”(西江月组词)入编《通渭古今诗词选》稿。
近年编有《子述年谱》、《子述自传》、《子述诗词对联辑录》、《回忆录》等。
今93岁高龄,仍对书法艺术坚持不懈。
田澍:1964年4月出生,甘肃通渭人。
1982—1986年在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读本科。
1986—1989年在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郭厚安教授攻读中国古代史专业明清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93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蔡美彪先生攻读中国古代史专业元明清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1996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曾任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等职。
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重点学科专门史(西北史)学科带头人,文学院分党委书记,西北师范大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分委员会主席,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甘肃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元璋研究会理事。
曾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奖、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多次获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被评为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入选甘肃省“333”人才工程。
姚檀栋, 甘肃省通渭县第三铺人.男,1954年7月生,博士。
1982年获兰州大学硕士学位,1982至1983年在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任教,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博士学位。
1987年起在法国格勒诺贝尔大学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年起任中科院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员。
1999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现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
常林炎(1920─)笔名尚木火。
甘肃通渭人。
1947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曾在天津体育专科学校任国文教员。
1949年后任教于中央军委工程学院等校,1956年调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
五十年代开始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六十年代起开设古代小说选等课程,并发表古代小说研究文章多篇,以研究《三国演义》着力最多,现已结集为《宿莽集》正式出版,其中明清小说论文占一半。
董锋:汉族,1962年10月出生,甘肃通渭人。
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水资源工程专业,1987年至1989年赴意大利巴林地中海农学院攻读灌溉及水资源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省水电设计院规划队副队长、院办公室主任、省水文局副局长、省水电设计院副院长、水利学会青年科委主任,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院长(时年35岁,成为当时全省最年轻的专家型副地级领导干部),甘肃省疏勒河建设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党委副书记、总设计工程师(时年37岁),甘肃省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甘肃水利水电技术》主编等职。
现任甘肃省九甸峡水利枢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为甘肃省翻译家协会会员。
蒲志强:汉族,1965年9月出生,甘肃通渭人,198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历.1986年7月至1995年在甘肃地质矿产资源局工作,任队长,副处长等职,1990年去意大利支援矿产建设,1993年回国到原单位工作,2001年12月被甘肃省政府任命为甘肃省监察厅副厅长,后兼任甘肃省政协常委,甘肃省民盟副主席.,2002年加入民革。
1997年至2001年任甘肃省地勘局审计处副处长、处长等职。
2004年12月被选举为民革甘肃省委副主委。
王耀东:男,汉族,1956年11月出生,甘肃通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1973年参加工作,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起先后任省农垦局勘测设计大队水利技术员、局政治处干事、机关团总支副书记;1982年省直机关党委干事;1983年省委组织部党政干部处主任科员、副处级组织员、副处长、正处级组织员、处长,1997年兰州大学法律系经济法学研究生毕业;2000年省委组织部副地级组织员、部务委员、副部长;2004年9月任中共平凉市委书记。
吴继德:男,汉族,生于1955年9月,甘肃通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
1978年先后在通渭县陇山造林站、县林业局、团县委工作;。
2005年12月任兰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丁虎生:男,1964年1月生,甘肃通渭人。
1987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留校后在西北师大少数名族教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95年5月任西北师大校长办公室副主任,1999年任西北师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2000年任部长。
刘仲奎: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甘肃通渭人,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教授,民盟盟员。
2004年10月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
拟任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丁楠:女,1966年9月出生,甘肃通渭人,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团委书记。
牛卫中:男,汉族,甘肃通渭人,1962年10月生,1982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88年6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硕士,现为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教研室副教授,兰州交通大学“机械设计”重点课程群建设负责人。
李震岗: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研究生学历,研究员,甘肃通渭人,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在兰州师专中文系学习;1987年7月至1990年7月在兰州师专团委工作;1990年8月至1999年2月在兰州师专组织部工作,其间,1991年8月至1993年12月参加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政治专业本科班学习,1994年7月任正科级组织员,1996年11月任校党校副校长(副处级);1999年3月至1999年11月任兰州师专音乐系党总支副书记;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参加省委党校哲学专业研究生班学习;1999年12月至2002年12月任兰州师专音乐系党总支书记;2003年1月至2003年6月任兰州师专计算机科学教育系党总支书记;2003年7月至2004年1月任兰州师专“两部”直属党支部书记;2004年2月至2004年6月任兰州师专教育系直属党支部书记;2004年7月至今任中共陇西县常委、副书记。
成龙:男,1965年3月生,甘肃通渭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省行政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现象学,海外毛泽东、邓小平研究。
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高校理论战线》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论著7部。
李泽栋:通渭义岗人,清华大学,俄语系教授。
张济世: 甘肃通渭榜罗人,1963年2月出生,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长期以来从事基层水文测验、西北干旱区水文循环、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文地气交换研究教学规工作,近期主攻大尺度大气水文耦合模型研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