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1)分析

合集下载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知识讲解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知识讲解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评判鲁迅;2、摸索如何样看待像鲁迅作品如此的“经典”的问题;3、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知识积存文学常识萧红(1911-1942),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中国现代闻名女作家。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关心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闻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回忆录要紧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也有要紧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

回忆录要紧确实是对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样传记相比,不见得专门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拿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出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

字词汇总混沌窘态脾气弄堂调羹贩卖腋下挟着校样阖眼犹豫荸荠茎干门闩抹煞揩桌子先入为主敬而远之不以为然杯盘狼藉有条不紊春风化雨课文精要把握重点梳理课文文章回忆了鲁迅先生以下一系列生活琐事1、对穿衣裳的看法2、包饺子3、先生的来客4、看信5、最佩服的人6、外出的装束7、简单的饮食8、生活的朴素与俭约9、午后陪客与夜写文章10、眼瞪摩登女11、月夜踢“鬼”12、品尝鱼丸13、旧纸包书14、喝茶夜谈15、朴素的卧房16、写字桌的景观17、厨房·客厅·花园·三楼18、患病气喘19、带病校译20、饭后养神21、许先生的重负22、许先生的精心护理23、病症的确诊24、治标退热25、许先生的俭朴生活26、海婴的问好27、病中的谈笑28、枕边的木刻画29、先生“休息”了通过以上生活琐事的记叙,作者为我们出现出她眼中的鲁迅先生①人之子的鲁迅一个孝敬父母的好亲小孩②人之夫的鲁迅一个尊重妻子的好夫君③人之友的鲁迅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繁重的慈爱宽厚的长者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④人之主的鲁迅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和气宽厚的平易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⑤生活之主的鲁迅潇洒、轻松、极富生活化、幽默、风趣、好玩重点体会鲁迅先生的笑这篇文章结构散漫,没有严谨的行文脉络。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分析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分析

节 事件 数 1 鲁迅的“笑” 2 鲁迅的步伐
性格
明朗、爽快、不 掩饰真情
轻捷 善解人意、知识丰富 友善、慷慨大方、尊 重妻子 爱开玩笑
手法
略写、细 节描写 略写、细 节描写 正侧面结 合、详写 详写、细节 描写 略写、语言 及细节
3
品评衣着
4 夜谈和待人吃饭
5
招呼来客
节 数 6 7 8 9 10 11
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同,是一篇 回忆录。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鲁迅先 生日常生活中零碎的细节,随意点染, 但感情真挚而又深厚,文笔散漫而又抒 情,展现出鲁迅先生丰富的性格特征。 萧红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作为作家的 鲁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 鲁迅。鲁迅先生属于他所处的时代,属 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对比、细节
环境、细节
节 事件 数 24 25 26 27
性格
勤俭节约、爱书 如命、惜时
喜静、勤奋工作
手法
书房就是卧室
环境、细节
整个三层楼的 寂静 鲁迅先生病了
对比烘托 对比、神情、 语言 心理、细节
坦然面对疾病
28 病中鲁迅的
休息态度
惜时、忘我工作 好客、平易近人、 忘我工作
29
病中鲁迅的待 客之道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写成了中篇小说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 民尤其是农村生活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态,描述了他们的觉 醒和抗争。
节 数 19
20
事件
对“时髦”的 厌恶 对鬼神的不相信 品尝海婴的鱼丸 包书也要亲自 动手 简陋的居住环境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教师用书: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教师用书: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含解析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一)早年求学年份经历1892年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8年鲁迅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1年毕业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二)留学日本1902年2月,鲁迅赴日深造,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

一年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曾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电影中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而转学文学。

1905-1907年,鲁迅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回国任教年份经历1909年鲁迅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授课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五)文学成就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读后感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读后感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读后感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震撼了整个社会,也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文学家,鲁迅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一种对社会的关怀和思考。

而《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这本书更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鲁迅的深刻和伟大之处。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平和。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揭露,但在这种批判和揭露的背后,却蕴含着一种深深的人道主义情怀。

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失望,并不是源自于对人类的憎恨,而是源自于对人类的关爱和对社会的期待。

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种种丑恶,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社会的改造和对人性的救赎,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去面对这一切。

他用文字揭露社会的黑暗,用思想唤醒人性的良知,用行动呼唤社会的正义,这种平和的力量是鲁迅先生作品的另一种伟大之处。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艰辛和人民的疾苦。

他用文字描绘生活的真实,用思想启迪人民的智慧,用行动改变人民的命运,这种平和的力量是鲁迅先生作品的另一种深刻之处。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民主的向往。

他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由的珍贵和民主的重要,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对现实失望,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去面对现实的困难和民主的曲折。

他用文字诉说自由的理想,用思想鼓舞民主的信念,用行动捍卫人民的权利,这种平和的力量是鲁迅先生作品的另一种伟大之处。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平和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武力的威严,也不是来自于权势的压制,而是来自于一颗平和的心灵。

正是这种平和的力量,使得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也使得鲁迅先生的精神在人民的心中永存不朽。

通过阅读《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平和力量,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作品的深刻与伟大之处。

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首先要认识鲁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了更年轻的力量,他一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敌人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的环境里,他忍受着,反抗着……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他近年来站在无产阶级与民族解放的立场,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

)(摘自《毛泽东文集》【课内挖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鲁迅的名言,更是鲁迅自身炽热的爱憎情感和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横眉冷对”与“俯首甘为”这两种强烈对立的情感,在鲁迅的身上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他热爱人民,“甘为孺子牛”;他憎恶敌人,“横眉冷对”。

鲁迅这种爱憎情感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源于爱,源于对中华民族的爱。

鲁迅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

而这种爱憎的情感自始至终都贯穿在鲁迅的作品中,这就是鲁迅——爱憎分明的鲁迅。

鲁迅有着强烈的爱憎情感、民族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他把自己看作一个为祖国、为民族殉道的“人之子”,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对“人”的关注。

他一方面含着热泪,鞭笞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另一方面他又热情地讴歌中华民族的脊梁,提出重铸新型民族性的正面主张。

这也正是鲁迅留给我们的财富。

适用角度本素材可应用于“爱憎分明”“追求”“爱国”等话题作文中。

运用此素材时既可适当引用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名句,又可选取与其有关的典型事例,结合现实生活及自己的人生经历,巧妙地选取运用角度,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内素材。

鲁迅:深刻与伟大地另一面是平和

鲁迅:深刻与伟大地另一面是平和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萧红【优效预习】【学习目标】:1.了解传记的一种——“回忆录”这种文体的特点,品味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

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

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2. 传主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等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相关链接】回忆录回忆录,它是传记的另外一种形式。

顾名思义,回忆录主要就是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

回忆录有两种形式:一种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熟悉的历史事件,一种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

鲁迅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读后感

鲁迅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读后感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读后感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读后感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他就是鲁迅。

鲁迅以他犀利而深刻的笔触,剖析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黑暗面,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被誉为“百年鲁迅”。

然而,除了这种刀锋般锐利的形象外,鲁迅还有一个令我感到平和的一面。

我们常常看到的鲁迅作品,大多数都以批判和讽刺为主,警示着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然而,当我仔细阅读鲁迅的作品,尤其是那些现实主义小品文时,我发现他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平和与宽容。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鲁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展现了他对平凡生活的关注和平和的态度。

他写道:“一个人既无财产,又没有等级,又没什么地位,他就是一个‘人’。

”这种对底层人民的关注,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审视和对社会的关切。

他通过对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物的描写,或直白或隐喻地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的平等价值观的坚持。

在《孔乙己》这个故事中,鲁迅通过描写一个酒楼里的酗酒者,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对人性的漠视。

与此同时,他也通过对孔乙己的讽刺和对他内心的深入揭示,展现出了对平凡生活的喜爱和对弱者的同情之情。

这不是一种寻常的讽刺,而是一种关怀和悲天悯人的姿态。

在这个故事中,鲁迅并没有像其他作品中那样锋芒毕露,他用一种看似随意的笔触,将读者引向深思,思考社会人性的缺失,不禁感叹鲁迅的平和与伟大。

在《阿呆提线木偶卖起恨》这个故事中,鲁迅以揭示人性罪恶、暴力和压迫为主题,向读者展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然而,尽管这个故事充满了黑暗,但我们也可以发现其中平和的一面。

当荳荳泪流满面地向阿呆提出要抱一抱时,阿呆开启了怀抱,而不是拒绝。

这一场景,似乎是在这个残酷现实中,展现出了一丝温暖和对人性的无论如何不能否定的宽容之情。

鲁迅的平和不仅体现在他对底层人民的关注上,还体现在他对个人命运的关怀上。

在《祝福》这个小品文中,鲁迅通过借景抒怀的方式,真挚地表达对苦难生活的暖心祝福。

鲁迅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读后感

鲁迅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读后感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1. 引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是一位耳熟能详的名字。

他以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才华,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陋。

然而,在阅读鲁迅的作品后,我不禁发现了他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那就是他平和的态度。

2. 平和的文字和思想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平和的文字和思想。

他用平和的笔调,描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困境。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阿Q的悲惨命运,而没有过多地谴责他。

这种用平和的语言描绘悲惨现实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深远而具有普适性。

3. 平和的人物形象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常常展现出平和的一面。

他刻画的人物不是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真实的人性。

这些人物悲欢离合,展现了人生的复杂性。

然而,鲁迅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过度的批评和指责,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呈现他们的喜怒哀乐。

4. 平和与探索鲁迅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他通过平和的方式,让读者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社会的现状。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大胆的笔触,探讨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公。

然而,他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通过文学的力量,让读者深思和反思。

5. 平和才是鲁迅的伟大之处正因为鲁迅选择了平和的方式,他的作品才能够触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用平和的态度面对社会的黑暗,用平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用平和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形象,最终传递了一种深邃的力量。

鲁迅的深刻和伟大,并非只在于他揭示问题的锐利,更在于他用平和的方式呈现现实的复杂性。

6. 结论鲁迅的作品中,平和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

他通过平和的态度,呈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正是这种平和,让他的作品更加耐人寻味,更具思考的价值。

鲁迅的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这种平和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综上所述,鲁迅的平和以及他的作品无论在思想、文字还是人物形象上都体现了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平和的力量,以更加深入和客观的态度面对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写幻想,杜甫写现实;李白写 过往未来,杜甫写当今时事;李白写梦 中世界,杜甫写梦醒时分;李白多好梦, 杜甫多恶梦;李白多开心事,杜甫多失 意事;李白写复杂为单纯,杜甫写单纯 为复杂;李白是传奇,杜甫是编年史; 李白是天之骄子,杜甫是国之人杰;李 白是喜剧演员,杜甫是悲剧演员;李白 是如来,杜甫是观音. “在无尽的豪放飘逸与悲天悯人之中, 后人永远记住了两个名字‘诗仙’与 ‘诗圣’”.
鲁迅轶事
1.“在厦门大学教书的时候,鲁迅对我祖母深怀思 念。不料,却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树叶。鲁 迅一时气极,就和那头猪展开了一场搏斗。”
2、而周令飞还曾听父亲说起,鲁迅50多岁定居 上海的时候,曾经一路转着圈踏着华尔兹的舞步 入座吃饭,逗引得满桌哈哈大笑。 3、“夏日的深夜,他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作。有 时候,看到有人溜到自己楼下的墙角里来尿尿, 他就会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弹在那人的屁 股上。”
鲁迅的“朋友”
闰土 胡风 冯雪峰 萧红、萧军 瞿秋白 藤野 张天翼 郁达夫

鲁迅的“敌人”
周作人 徐志摩 梁实秋 林语堂 胡适 郭沫若 周扬 一生最痛恨的人
对鲁迅的人身攻击:与周作人 的反目;不宽容,心胸狭窄。
“ 叫我来评判鲁迅,很简单,三段 话便可概括:鲁迅的人格,是渺小, 渺小,第三个渺小;鲁迅的性情是 凶恶,凶恶,第三个凶恶;鲁迅的 行为是卑劣,卑劣,第三个卑劣。 更以一言概括之,是个连起码的 ‘ 人 ’ 的资格都够不着的脚色。 ” (苏雪林《我论鲁迅》,转引自王 锡荣《苏雪林为什么骂鲁迅?》, 收入《鲁迅生平疑案》,上海辞书 出版社)
作者介绍
东北作家
“30年代的 文学洛神” 民国四大才女 中命运最悲苦 的一位


作品居
回忆录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 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也有主 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 的。回忆录主要就是对回忆的整理 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 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拿带着 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 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 切。
李白近道,故有仙灵气,得天人之妙 相;杜甫近佛,故有慈悲心.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 长”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 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 李白诗以气氛拟虚景;杜甫诗以实 景画气氛.李白说:“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是虚晃一枪;杜甫 说:“关塞萧条行路难”,是大实话.
道不尽的诗圣 说不完的诗仙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仙是超凡脱俗的, 圣是超凡入俗的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 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 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是侠,愤世嫉俗,快意恩仇,醉 眠酒家,笑傲王侯,飞扬跋扈,挥金如 土,一付豪客形相;杜甫是儒,书生意 气,匡济情怀,仁民爱物,悲天悯人,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一片菩萨心肠
• 4、看过鲁迅年轻时的照片,觉得并不是很帅, 但是鲁迅对自己却信心有加,一次英国作家萧伯 纳见到他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 得你比高尔基漂亮。”听了这样的溢美之言,鲁 迅不但没有谦卑之词,还竟然说:“我老了会更 漂亮!” • 5、有一次,鲁迅的侄女问鲁迅:“你的鼻子为 何比我爸爸(周建人)矮一点,扁一点呢?”鲁 迅笑笑说:“我原来的鼻子和你爸爸的鼻子一样 高,可是我住的环境比较黑暗,到处碰壁,所以 额头、鼻子都碰矮了。” • 6、广州一些进步青年创办”南中国“文学社, 怕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希望鲁迅给创刊号撰稿。 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很容易, 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 的。”
鲁迅作品集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 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 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 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杂文集: 《野草》《坟》《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 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 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 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 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 亭杂文末编》等18部。
鲁迅印象 •鲁迅 ,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 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 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 书的“一”字。“鲁迅”笔名的来历 •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 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亡友鲁 迅印象记.笔名鲁迅》)这就是对“鲁迅”这 个笔名最权威的解释。
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 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用诗歌诠释 背井离乡的悲心愁肠?他的赤子之心, 照耀在唐朝盛衰上,化为一腔怒火,燃 尽腐败和丑恶;他的诗篇,铭记在人们 的心中,化为一股热泪,洒遍祖国河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他忧愁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 廊,化为一颗明珠,照耀在诗坛之上.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创作背景:《自题小像》诗本无题,系 鲁迅于1903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 时,剪辫题照,赠 给他的挚友许寿裳的。 鲁迅于1931年重写时题:“二十一 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 十六日也。”《自题小像》是一首七言 绝句。诗是鲁迅21岁写的,51岁重写。 在30年中很少写诗,从这以后才开“诗 戒”。这是《呐喊》和《彷徨》的先声, 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
毛主席语录 : “鲁迅在中国的 价值,据我看要算是 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 圣人,鲁迅则是现代 中国的圣人。”
毛主席语录 : “鲁迅是中国文化 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 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 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 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 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 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 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 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 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 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 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 敢、最坚决、最忠实、 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 雄。鲁迅的方向,就是 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 向。 ”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鲁迅.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