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社交礼仪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商务礼仪的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商务礼仪的差异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商务沟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商务礼仪的差异经常会成为影响商务合作的一大障碍。
本文将对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进行分析。
1. 礼貌与尊重在中国文化中,礼貌与尊重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反映在商务礼仪上。
比如在商务交流中,中国人通常会对外国人称“先生”或“小姐”,以表示尊重。
另外,在与长者、上级、客户等人员交往时,中国人会在语言和行为上表现出更多的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尽管礼貌和尊重也是很重要的,但通常不用那么严谨。
在商务交流中,外国人通常称呼中国人的名字或姓氏,这并不代表不尊重,而是一种表达方式的不同。
2. 礼仪与礼品在中国文化中,礼仪通常是以礼物的形式呈现。
例如在商务交流中,如果有重要客户或上级来访,中国人通常会准备一些小礼品送给客人,以表达友好和感谢。
但在西方的商务交流中,礼品并不被看作是必要的。
相反,过于豪华的礼品可能被视为诱惑或收买。
3. 用餐礼仪在中国文化中,用餐礼仪非常重要。
比如在商务宴会中,吃饭时需要注意如何使用筷子、如何安排座位、如何应对饮酒等问题。
在西方文化中,用餐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但通常更加注重文明的行为和礼貌,如不大声喧哗、不说话时不吃东西等。
4. 客人与主人在中国文化中,客人通常享有特殊的礼遇和照顾。
比如在商务交流中,中国的主人通常会在场外照看客人,在场内为客人招待、照顾。
然而,在西方商务文化中,客人和主人通常是平等的。
双方的关系是基于交流和共享,而不是仅仅出于礼节。
5. 会谈方式在中国商务文化中,会议通常非常庄重和严肃。
中国人通常不会过多地使用幽默或轻松的氛围来捏合气氛,而是更注重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在西方文化中,会议通常更加注重氛围的轻松和愉快。
尽管国际会议也会遵循规定,但在商务交流中,有时候轻松的氛围可以帮助双方更好地达成共识。
总之,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商务礼仪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和礼仪一方面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在商务合作中也是关键因素。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方式和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一方面,在中国,礼貌用语中强调“尊老爱幼”“恭敬有礼”等概念,礼貌用语中会特别强调对上司、长辈和师傅的尊重。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强调“平等”“尊重合法权益”,礼貌用语中不会特别强调对年长者的尊重。
另一方面,在社交场合中,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强调“客气”“说话缓慢”“不要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要求低调、端庄,爱护社会的公共形象,重视集体整体形象;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强调“友好”“礼貌”“平等”,更加重视个人的发言权,给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度,允许个人在社交场合里表达自我,追求个人独出风格。
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之间的社交礼仪文化差异很大,这不仅体现在礼貌用语上的差异,也体现在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上的差异,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两种不同文化的规范,就可以在社交场合保持得体和谐的关系,避免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引言: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习俗,这也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人际关系存在着认知差异。
正确理解和克服这些差异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本文将从中西方人际关系的理念、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等方面,探讨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中西方人际关系理念差异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中西方的人际关系理念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最为重要的差异之一。
在中国,强调的是家庭、社团和团体的利益,个人的行为受到了集体的限制和约束,个人更加注重与他人的关系。
而在西方,个人主义更加突出,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是最重要的,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我实现。
解决方案: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理解彼此的理念差异,并尽量以合适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合作。
对于个人主义的西方人,应当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和独立性,而对于集体主义的中国人,可以更加注重团队和家庭的利益,增进彼此的互信和合作。
2. 社会地位与平等在中西方的人际关系中,社会地位和平等也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社会地位和权威十分重要,尊重上级和长辈的意见是基本的道德准则。
而在西方,强调每个人的平等和自由,尊重个体的权利和意见。
解决方案: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尊重对方的社会地位,并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
对于西方人,需要更加注重对方权威的尊重,而对于中国人,则需要更加注重平等和自由的表达,避免给对方造成压力。
1. 语言表达方式中西方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非言语沟通,善于运用隐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在西方,注重直接、明确的交流方式,尽量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2. 礼貌和谦逊对于中西方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差异,礼貌和谦逊也是重要的差异之一。
在中国,人们注重面子和尊重他人,言辞通常会更加委婉、客气和谦虚。
而在西方,更加注重直接、坦率和实事求是。
1. 社交活动在中西方人际交往中,社交活动的方式也存在差异。
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的例子

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的例子
东西方交际文化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1. 礼仪习惯:在交际场合中,东方的礼仪通常更为注重谦虚和尊重,比如在餐桌上,主人可能会告诉客人“没什么菜,随便吃”,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
而在西方,人们更加直率,会直接告诉客人准备了哪些食物。
2. 饮食文化:东方人通常喜欢热食或熟食,强调食物的温度,比如提醒对方“趁热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冷食,甚至在饮用水上,他们也更喜欢加冰的。
这主要与生活环境的不同有关。
3. 交流方式:东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比较含蓄,不太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情感。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思维方式: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东方文化强调整体和综合,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这种差异在处理问题时表现为东方人更注重直觉和整体解决方案,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分析问题并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礼仪习惯、饮食文化、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交礼仪的规范也有所不同。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
首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表现在尊重的表达上。
中方文化强调的是对长辈、上级、学者等的敬重和尊重,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称呼他人时使用尊称,如称呼长辈为“爷爷”、“奶奶”等,称呼教授为“教授”等。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注重平等和个人价值,人们通常按照姓名称呼对方。
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使用Mr./Mrs./Ms.加上姓氏来称呼他人。
其次,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表现在目光的交流方式上。
在中方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不礼貌和对方侵犯,通常人们会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
然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尊重对方和显示自信的方式,人们通常会与对方进行直接的目光交流。
第三,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身体接触上。
在中方文化中,人们在与他人的接触时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避免身体接触的方式。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愿意通过握手、拥抱和亲吻等方式来表达亲近和友好。
第四,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存在于餐桌礼仪上。
在中方文化中,用餐时人们通常会使用筷子,并有一些特定的规矩,如不直接用筷子指着他人、不把饭菜放在手上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刀、叉、勺是常用的餐具,用餐时人们通常会进行简单的示意,将刀和叉交叉放在餐盘上表示未饭中。
此外,西方人在用餐时还有一些规范,如应等其他人一起用餐、不把手放在桌子上等。
最后,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礼物送礼方面。
在中西方的礼物文化中,虽然都强调礼尚往来和表达感激之情,但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中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礼物的价值和花费,并注重礼物的包装。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重要性不在于价值的大小,而是在于表达情感和对对方的尊重。
此外,西方人在接收礼物时通常会当面进行打开,并表达感谢之情。
总之,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等方面。
最新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12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科技和交通的快速发展,来自不同文化国家的人在接触3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从而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4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其文化差异,以实现跨文化交际。
本文着重从中西方称谓、5问候语、告别语方面的差异,中西方致谢与致歉的差异和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6异三个方面论述关于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问题。
7关键词:社交礼仪、差异、中国、西方国家8随着中国逐步走向国际化,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9变得越来越紧密。
了解西方文化礼仪,了解西方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日10常行为并掌握和得体的运用它们是非常重要的。
11一、称谓、问候语和告别语方面的差异12(一)、称谓13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14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
而“先生”一词在我15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16流传了几千年。
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17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某某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18细说了。
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19行的尊称口语。
20(二)、问候语21中国人见面常说: “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啊?”这些语言形式的功能都是表22示友好的问候, 打招呼。
而西方人听到后惊讶, 甚至很反感。
因为被问“Have you 23eaten your meal? ”好像是被邀请吃饭或约会,他们会抱怨说: “我有钱, 我24不要他们请我吃饭。
”而被问“where are you going ?”则好像自己要去一个25不该去的地方, 感觉受到侮辱。
因为根据英语交际的习俗文化, 这类句子只能26被认为是询问, 而非问候。
这就干涉了受话人的自由。
这种词典意义上的理解27在言语交际环境中是远远不够的。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与对策研究基于语境的分析

对策和建议
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应用中西方商务礼仪,首先,我们需要树立跨文 化意识,尊重并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其次,加强语言交流能力,避免因语言障 碍而造成的误解和冲突。再次,培养高效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反馈等。 最后,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降低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
结论
本研究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讨了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及其对策。中西方 商务礼仪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全球化背景下, 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商务交流与合作,我们需要树立跨文化意识,提高沟通技巧, 培养合作精神,以应对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带来的挑战。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仪及其对国际商务合作的影响,为跨文化交际提供 更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针对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跨文化意识。在商务交往中,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商务礼 仪习惯,尊重对方的差异,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2、提高沟通技巧。学习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和 理解对方的需求。采用直接、坦率的沟通方式,避免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达。
3、建立互信机制。在商务合作过程中,要注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通过加强企业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结果与讨论
中西方商务礼仪在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中国商务人士往往注重关 系和情感的建立,而西方商务人士更具体业务和合同的签订。此外,中国式的热 情和谦虚在西方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专业或缺乏自信的表现,而西方的直接和坦 率的交流方式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会被视为不礼貌或冒犯。
然而,这些差异并非绝对优劣之分。在具体的商务情境中,中西方商务礼仪 各有其优点和适用性。例如,中国式的热情和好客可以营造友好的合作氛围,有 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西方的直接和坦率的交流方式则可以提高沟通 效率,使双方更加了解彼此的需求和立场。
文化交流中西方的礼仪差异

文化交流中西方的礼仪差异文化交流中中西方的礼仪差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关注中西方的礼仪差异。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的表征,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在礼仪方面的差异,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一、问候礼仪中西方在问候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通常采用双手合十、鞠躬等形式,而西方则以握手为主流。
这反映了中西方对于个人空间的不同看法。
中国人讲究礼仪的表达方式更显尊重,而西方人更注重直接和亲近的交流方式。
二、婚礼仪式中西方的婚礼仪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婚礼通常以喜庆的氛围为主,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会大力参与。
而西方的婚礼更加注重个人的浪漫和独立。
西方婚礼通常在教堂举行,新娘会穿上白色婚纱,代表纯洁和祝福。
三、餐桌礼仪中西方餐桌礼仪上也存在诸多差异。
在中国人开餐时,主人通常会先劝酒,以示尊重。
而西方人在用餐时则更加注重餐具的使用礼仪,如刀叉的使用、折叠餐巾等。
同时,西方人注重个人的用餐顺序,不会过于关注他人。
四、交流方式中西方人在交流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言辞间的含蓄和委婉,善于运用间接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冲突。
而西方人更加注重直接和坦率的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主要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和沟通方式。
五、礼物文化中西方礼物文化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礼物的交流往往伴随着代表尊敬的红包,而西方则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个性化。
西方人更加注重礼物的价值,追求独特和个人化的选择。
六、服装礼仪中西方在服装礼仪上也有诸多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通常穿着传统的中式服装,注重色彩的含义和服装的庄重。
而西方人则注重穿着合适的商务或正装,强调干练和专业。
七、时间观念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互动,追求和谐与稳定。
因此,中国人对时间通常更加灵活和弹性。
而西方人注重时间的精确度和效率,更加注重计划和准时。
尽管中西方在礼仪方面存在差异,但我们应该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对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社交礼仪差异摘要:在跨文化交际日益盛行的的今天,由于中西方在社交礼仪上存在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发生误会和冲突。
因此,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变得十分必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西社交礼仪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探究,本文主要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等方面进行分析。
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有利于减少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社交礼仪冲突的发生。
关键字:跨文化交际;社交礼仪;差异Abstract: Wi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today, misunderstandings and conflict often occur among Chinese people and foreigners in social activities owing to differences of social etiquettes. As a consequence, knowing more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comes quite necessary. Besides, the writer analyses the causes mainly from aspects as differences of cultures, modes of think, values, and so on. Knowing the differences of social etiquett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y and causes, do good to reduce the conflict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cial Etiquettes; Difference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西方人民的沟通愈加紧密,跨文化交际日益繁荣。
由于中西方的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尤其,礼仪上的差别很大。
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冲突并不少见。
因此,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很有必要。
掌握中西社交礼仪差异的知识,有利于我们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减少甚至避免礼仪冲突的发生,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一,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的表现(一)见面问候语的差异在中国,见面问候语一般是“吃了吗?”“去哪呀?”“忙什么呢?”“上班去?”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问候语能表现出对对方的的亲切,热情。
中国人与西方人会面时,常常也会用“吃了吗?”“去哪呀?”等等表示亲切的见面语来问候初次认识的外国朋友,认为这样能拉近彼此的关系,殊不知却让外国朋友觉得这样的问候很突兀,尴尬甚至反感。
①在他们的文化中这是对自己的一种盘问甚至可以说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侵犯。
因此,有时候中西方人士在第一次见面时就会因为中国人说的第一句问候语而出现不愉快的情绪,这会让我们在外国友人面前留下不好的印象,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交际也很难顺利进行。
所以,在以后的交际中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语言礼仪,减少因此而带来的社交冲突。
在西方国家,日常见面问候,他们只说一句“Hello!”来问候对方。
按见面时间不同,说成“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就可以了,简单自然,既能问候别人,又不涉及个人隐私。
另外,中国人也很喜欢在见面时寒暄一下,寒暄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关于对方的情况,比如,“今年多大了啊?”“在哪个单位工作啊?”“工资多少啊?”“谈女朋友了吗?”“准备什么时候结婚?”等等,说话人问这些问题表明在关心你,是拉近彼此关系的一种方式,但在西方文化中,年龄、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话题属于个人隐私,都不愿意被别人提及。
②那么,了解彼此差异过后,在与西方朋友谈话时,要避开这些涉及私人信息的话题,以免出现不愉快的场面。
(二)告别语的差异①张燕.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118-119.②张爱苗.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06):74-76.告别时,分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告别语。
在中国如果有客人来家里做客,临走时,主人会说“慢点走”“走好”之类的客套话,客人则一般会说“请留步”“不要远送了”。
对中国人而言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告别语,也是在中国文化下长久形成的规范告别语。
倘若,你对一个到家里做客的外国人在告别时说“慢点走”或者你去一个外国朋友家去做客临走时对他说“请留步”“请不要远送”等,他们会觉得很不解。
因为在西方人眼里,你说“慢点走”,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对他们的要求,而且是一种不能被他们所理解的要求。
此外,作为客人的中国人说“不要远送了”,在西方主人听后也会觉得很尴尬,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要远送的打算,除非客人要求。
或许你会认为他们不礼貌,但事实上只是他们没有那样的习惯而已。
在与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常会说“多喝点水”“多穿点衣服”“少吃点油腻的东西”“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对不会这样问候病人,他们通常只会说“多保重”“祝你早日康复”等等,因为在他们看来,对病人说“多喝点水”“多穿点衣服”之类的话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①(三)称谓的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重视宗亲伦理的国家,除了在亲戚之间,以能体现彼此关系的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对方,如“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在非亲属之间也往往以亲属称谓语来进行称呼。
在中国,经常可以听见一个小孩子称呼和他奶奶年纪相仿的女性为“奶奶”,称呼和他爸爸年纪差不多的男性为“叔叔”等等。
这样的称呼可以使对方倍感亲切,就像亲人之间在交流一样,很容易拉近距离感,达到很好的交际效果。
在西方,如果你称呼一个陌生的男性为“Uncle”或者称呼一个陌生的女性为“Aunt”时,他们的反应常常是疑惑不解,甚至反感。
可能他们会“反击”你:“我不是你的叔叔(阿姨),不要叫我叔叔(阿姨),请叫我Tom(Lucy)!”在中①王静.论中美礼仪文化中告别语的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2(11).国,直呼其名只限于关系十分亲近的朋友之间,而在西方直呼其名的范围要广的多。
在西方家庭你可以称呼所有的男性长辈为“叔叔”,所有的女性长辈为“阿姨”。
但是在中国是不行的,必须严格分清辈分,长幼的关系,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
(四)赞扬答复语的差异“你唱的很好听”“谢谢,希望你喜欢”这是西方人面对别人赞美时的回答。
在中国,面对赞扬时回答很可能是“哪里哪里,我唱的不行”。
西方尊重个人价值,强调培养个人的自信心,所以当听到别人的赞美时,总是以“谢谢”回复,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一种礼貌的回答,而且坦然大方的接受别人的赞美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
东方人以谦虚为美德,即使心里很高兴,嘴上也不会大方接受对方的赞扬。
在中国,当受到别人的恭维时,通常首先会否定对方地赞扬,对自己进行一番贬低,以表示自谦,接受恭维是一种缺乏教养或者是骄傲自满地表现。
①在中西交际,当有西方朋友赞美你很漂亮时,你回答说“哪里哪里,我长得不漂亮!”,由于西方人不太了解中国以谦虚为美德的传统文化,如果极力的拒绝别人的赞美,会让西方友人误会彼此关系疏远或者你很不耐烦,冲突难免会发生。
因此,应该了解西方人对赞扬与恭维的应答的习惯,以避免中西方交际过程中不必要的误会的产生。
(五)道歉语,感谢语的差异致歉语是交际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做错事后致歉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同样在西方国家,也都十分重视道歉。
但总体看来,西方人际交往中的致歉频率要高于中国。
不管事情大小,只要是自己的话语或者行为在自己看来会给对方带来不好的情绪,冒犯到对方,都会道歉,说声“对不起”。
事实上自己说的话或者自己的行为可能根本就没有冒犯到别人。
另外,在西方社会不①李笑.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差异分析[J].外语天地,2010,(04):142-143.管地位多高,辈分多高,只要做了错事,都会主动道歉。
例如,一对夫妻在吵架,吵完过后母亲才发现年幼的儿子一直站在旁边,她会主动向孩子道歉:“真是对不起,你在这儿,却发生了这样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母亲是不会向孩子道歉的。
西方人不仅致歉语用的频率要比中国人高,而且感谢语用的也比中国人频繁。
只有别人给了很大的帮助时,中国人才会跟你说声“谢谢”,这时候的感谢也是特别诚恳的。
一般很小的事,像问个路,借支笔,让别人递个东西等等,中国人一般不会特意跟你跟你说声谢谢。
而西方人,不管事情大小,只要他觉你帮了他,都会跟你说一句“谢谢”,这时候的感谢语“谢谢”就只是他们习惯性的回答,并没有包含多大的谢意。
所以,有时候中国人对西方友人频繁地说“谢谢”,感觉不理解甚至有点厌烦,因为在我们看来那些都是不足挂齿的小事,相互认识的人之间真的没必要说“谢谢”。
此外,相对于西方人直言不讳的直接的表达谢意的方式,中国人的表达方式要相对委婉些。
像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表达谢意的用语按谢意的不同程度可说成“Thank you”、“Thank you a lot”、“Thank you very much”。
中国人在面对别人的帮忙时更可能说的是“辛苦你了”“麻烦你了”“真是不好意思,要你帮忙”“累了吧,赶紧歇息会”等来委婉道谢。
二,造成中西社交礼仪差异的原因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是造成中西在社交礼仪上存在诸多差异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为基础的。
在儒释道思想体系数千年的影响下形成的文化强调谦虚谨慎,提倡尊卑有别;西方文化则在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崇尚自由平等,强调个体,追求个人价值。
文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道德标准、价值观以及风俗习惯。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造成中西社交礼仪差异的原因进行探究,了解差异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加强我们对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的理解,从而在以后的交际中减少甚至避免冲突的发生。
(一)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文明分别起源于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
在这两种不同的文明影响下,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
东方人的思维是一种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西方人的思维则是直线思维,习惯开门见山。
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注重从整体出发;西方人思维模式是分析性的,重理性和实证.①中西方在跨文化交际中社交礼仪上存在冲突其实也是双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