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待人接物的差异

中西方待人接物的差异一、礼仪习惯中西方在礼仪习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礼仪被高度重视,人们习惯于尊重长辈、先来后到、礼让为先等传统礼仪。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仪习惯可能更侧重于直接、坦诚和独立。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见面时通常会互相问候,询问对方的近况,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直接进入主题或进行简短的寒暄。
二、社交方式中西方在社交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中的社交方式通常较为正式和保守,人们更注重身份和地位的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社交方式可能更为轻松和随意,人们更注重个性和自由。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参加社交活动时通常会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自由交流和互动。
三、沟通方式中西方在沟通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东方文化中的沟通方式通常较为含蓄和委婉,人们更注重言辞的谦逊和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沟通方式可能更为直接和坦率,人们更注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委婉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建议,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价值观差异中西方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尊重长辈、传统等价值观,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也反映在待人接物的方式上。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尊重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权利和自由被优先考虑。
五、文化背景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也存在差异。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其中包含了许多传统的礼仪和习俗。
而西方文化则源于古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其文化背景与东方文化有所不同。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影响了人们的待人接物方式。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人们更注重家庭和谐和亲情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强调,人们更注重个人发展和成就。
六、行为准则中西方在行为准则方面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中的行为准则通常强调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等品质,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独立自主、勇敢创新等品质。
中西交往礼仪不同体现在哪里

中西交往礼仪不同体现在哪里中西文化异彩纷呈婀娜多姿各自散发出独特的芬芳闪耀着截然不同的民族色彩,那么中西交往中交往的礼仪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中西交往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中西交往礼仪1、中西方打招呼方式的不同众所周知,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最爱说的一句就是“吃了吗?”或者“去哪儿啊?”而西方人见面的招呼礼仪一般都是围绕天气展开的,比如“今天的天气不错啊”等诸如此类的话。
或者说比较短时间的接触,中国人一般都是“忙着呐?”并没有说要得到你确切的答案,其实也是在表达自己忙着呢,跟对方打个招呼就要走了等等。
而西方人一般都是以“Hello”“早上好!”“晚上好!”等问候的词语一笔带过。
2、中西方问候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的问候方式在西方人眼里,会有探寻别人隐私的成分,当然我们中国人并不这样认为。
比如中国人表示亲切的问候方式会比较直接“你最近都忙什么呢?怎么那么就不见你?”其实对于西方人来说我忙什么不需要向你汇报,你这样的问题属于探寻别人隐私。
对于西方人而言,简单的一句“最近好吗?”或者“好久不见”就可以概括了。
3、中西方的称谓方式不同我们中国人的称谓一般都会以辈分来区别,比如说我们会直接称呼“叔叔阿姨”或者“大伯大妈”,就连在路上碰到一个陌生人问路的时候,也会拿出这样的称谓“大哥大姐”等等。
但是在西方国家,我们往往听到最多的就是“夫人”、“先生”、“小姐”等等,家人之间不论辈分可直呼其名。
所以小编认为中国的称谓礼仪一般都带有一些亲情色彩。
4、中西方告别方式不同中国人的告别语一般都很直接的表达出自己要走了,请主人留步不用送了,怕给别人添麻烦而尽量简单带过。
但是在西方的告别礼仪中,往往是要得到对方同意的。
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离开。
而且中国人的送别礼仪一般都是要把客人送到楼下,而西方人的礼仪一般都是把客人送到门口即可。
所以中西方礼仪的不同也影响着我们众多的人在面对不同的人群时应该注意表现自己的礼仪,看看我们究竟用什么方式最合适。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西方餐桌礼仪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
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
西方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
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餐桌举止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
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
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缺乏特色。
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
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其毫无创造性。
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
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
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
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方式和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一方面,在中国,礼貌用语中强调“尊老爱幼”“恭敬有礼”等概念,礼貌用语中会特别强调对上司、长辈和师傅的尊重。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强调“平等”“尊重合法权益”,礼貌用语中不会特别强调对年长者的尊重。
另一方面,在社交场合中,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强调“客气”“说话缓慢”“不要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要求低调、端庄,爱护社会的公共形象,重视集体整体形象;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强调“友好”“礼貌”“平等”,更加重视个人的发言权,给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度,允许个人在社交场合里表达自我,追求个人独出风格。
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之间的社交礼仪文化差异很大,这不仅体现在礼貌用语上的差异,也体现在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上的差异,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两种不同文化的规范,就可以在社交场合保持得体和谐的关系,避免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
各国社交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别)

各国社交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别)文章目录[+]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2、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
3、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4、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5、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
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
6、中国人见面客套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
“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
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
7、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8、中国人通常会在女官员、女企业家、女学者、女明星面前遵循女士优先原则,却不理会女翻译、女导游、女陪同、女记者等。
而西方人对此一视同仁。
9、在国际会议上,我国传媒总结出国人的种种陋习:***多、屎尿多,常常在公开场合训斥下属,男秘书给自己上级揉肩膀等。
为此《国际先驱报》曾于2023年9月24日载文“中国人国际会议‘七宗罪’成西方媒体嘲讽性花絮”。
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的各自不同的特色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及成因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及成因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职场、社交场合还是日常生活中。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差异表现和成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异同。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西方社交礼仪的习惯和规范存在差异。
以见面问候为例,中国人通常会用“吃了吗?”、“去哪儿?”等语句来打招呼,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简单的问候“Hello”或“How are you?”。
在餐桌上,中西方礼仪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注重团结和亲密,因此围桌吃饭是一种常见的形式,而西方人则更强调独立和距离,因此分餐制更为流行。
中西方社交礼仪在行为举止和交际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注重谦虚和面子,因此在交往中更注重他人的看法和意见,而西方人则更强调个性和自主,因此在交际中更注重自己的表达和展示。
例如,在赞美他人时,中国人通常会说“过奖了”、“不敢当”等客套话,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感谢或欣赏之情。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源于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
历史上的不同遭遇和经验使中西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而影响了社交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国强调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因此社交礼仪中表现出谦虚、尊重长辈和权威的特点。
而在西方,特别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因此社交礼仪更注重个性表达和自由。
除了历史背景,文化、宗教和政治因素也对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文化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强调和谐、尊重和谦虚,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精神,因此在社交礼仪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宗教信仰也会影响社交礼仪,如西方文化受基督教影响,强调人人平等和互助,而在以佛教为主的东方文化中,强调因果报应和修行。
政治因素也会对社交礼仪产生影响。
例如,在社会主义国家,强调集体主义和团结精神,因此社交礼仪中表现出注重团体和和谐的特点。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礼仪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规范以及生活方式。
中西方由于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礼仪文化。
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减少误解和冲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一、社交礼仪在社交场合中,中西方的礼仪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在见面时,通常会使用握手作为主要的问候方式,同时伴有亲切的问候语,如“您好”、“最近怎么样”等。
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可能会拥抱,长辈与晚辈见面时,晚辈往往会主动向长辈鞠躬问好。
而在西方,亲吻脸颊和拥抱是常见的问候方式,尤其是在亲朋好友之间。
初次见面时,通常以握手表示友好,但握手的力度和时间相对较短。
在称呼方面,中国注重辈分和身份,使用诸如“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关系的长辈,以表示尊敬。
在工作场合,会使用职位称呼,如“李经理”、“王主任”等。
而西方更倾向于直呼其名,除非在非常正式的场合,才会使用“先生”、“女士”、“博士”等称呼。
交谈时的话题选择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交流中可能会更多地涉及家庭、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个人情况,并且喜欢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
在西方,这些话题被认为是比较私人的,不太适合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之间谈论,他们更倾向于谈论天气、旅游、艺术、体育等相对轻松和公共的话题。
二、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人通常使用筷子作为餐具,进餐时注重分享和热闹的氛围。
菜肴会摆在桌子中央,大家共同享用。
在座位安排上,长辈或尊贵的客人通常坐在主位。
敬酒是常见的礼仪,通过敬酒来表达尊敬和感激之情。
西方则以刀叉为主要餐具,实行分餐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食物。
用餐时,一般从外向内依次使用餐具。
座位安排也有一定的讲究,男女主人会分别坐在餐桌的两端,贵宾坐在主人的右侧。
在西餐中,喝酒一般不劝酒,而是根据个人意愿适量饮用。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交礼仪的规范也有所不同。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
首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表现在尊重的表达上。
中方文化强调的是对长辈、上级、学者等的敬重和尊重,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称呼他人时使用尊称,如称呼长辈为“爷爷”、“奶奶”等,称呼教授为“教授”等。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注重平等和个人价值,人们通常按照姓名称呼对方。
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使用Mr./Mrs./Ms.加上姓氏来称呼他人。
其次,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表现在目光的交流方式上。
在中方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不礼貌和对方侵犯,通常人们会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
然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尊重对方和显示自信的方式,人们通常会与对方进行直接的目光交流。
第三,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身体接触上。
在中方文化中,人们在与他人的接触时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避免身体接触的方式。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愿意通过握手、拥抱和亲吻等方式来表达亲近和友好。
第四,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存在于餐桌礼仪上。
在中方文化中,用餐时人们通常会使用筷子,并有一些特定的规矩,如不直接用筷子指着他人、不把饭菜放在手上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刀、叉、勺是常用的餐具,用餐时人们通常会进行简单的示意,将刀和叉交叉放在餐盘上表示未饭中。
此外,西方人在用餐时还有一些规范,如应等其他人一起用餐、不把手放在桌子上等。
最后,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礼物送礼方面。
在中西方的礼物文化中,虽然都强调礼尚往来和表达感激之情,但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中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礼物的价值和花费,并注重礼物的包装。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重要性不在于价值的大小,而是在于表达情感和对对方的尊重。
此外,西方人在接收礼物时通常会当面进行打开,并表达感谢之情。
总之,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3100701 成武
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
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公务场合等的差异,归纳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各自特点,同时揭示了形成中西方礼仪差异性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等因素。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
中国式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文化。
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
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
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
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
尤其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
常常能听到一些由于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闹出的笑话。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
当时俾斯麦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只能奉陪。
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相,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
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往来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同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称呼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
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敬口语。
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
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
中国人见面客套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
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而西方人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的各自不同的特色
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喜悦.而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提倡谦虚谨慎.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否定了本身,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甚至有欺骗的嫌疑.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因而,在中国人看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更为简单直接,表现在言语上就是表里如一,即“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二.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尊卑次序,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平等
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还是在家庭,都有一定的辈分等级.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比如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
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辈分,只要彼此尊重,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创建和谐社会,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17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各个方面赶超西方国家,包括文化领域……
我国是个开放的国家,我们要不断加强国际礼仪交往等知识的学习,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