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统编版高中历史优秀课件1

合集下载

统编版教材高中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PPT1-PPT精美课件

统编版教材高中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PPT1-PPT精美课件

都城 殷(今河南安阳)
商 和
政治制度 内外服制度
西 周
版图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汉江,北至燕山
周朝
商朝文化
商人占卜刻字过程
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 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 —“卜”形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 兆纹附近。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 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 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 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宗法制
《吕氏春秋》载:“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 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 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 别则宗族乱。”
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商朝
商 周朝 和 西 周
生产工具 木、石、骨、蚌;青铜农具极少
农业
商周时期 社会经济
土地制度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青铜铸造
手工业
养蚕缫丝
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
1 通过梳理石器时代的时序数轴图,理清石器时代的历史分期。 2 借用图标、文字等史料,用表框形式梳理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
遗存,认识早期文明产生的多源性和统一性(多元一体)。 3 通过对气候等要素的分析,认识环境、劳动对人类文明起源的推动作用。 4 通过对生产力提高、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的逻辑分析,认识国家产生的条
——朱绍侯 张海鹏 齐涛《中国古代史》
黄帝时已经设官分职,出现了政治管理机构,如《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置左 右大监,监于万国”。从考古学的角度上分析,此间各地以城为中心的聚落群体, 明显地分化为中心聚落、次中心聚落和一般性聚落,其社会集团内部自然需要一个 管理体系,需要不同级别、不同职能的管理机构。而各地出现的以城为代表的中心 聚落,应属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邦国林立的早期古国时代已经到来。
河南洛阳二里头文化
官——早期国家治理体系的雏形2.聚族而居3.控 (前160外服制度——对外服的管理具有有限性; 腐朽暴虐—社会矛盾尖锐; 河南安阳殷墟
商王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分封制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 陕西周原考古——早
——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同时应看到,各地区文化发展速度是 不平衡的,相比较而言,龙山文化和 良渚文化发展水平较高,速度较快。 这些文化的中心地区最早孕育了社会 变革的因素,尤其是龙山文化区私有 制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为明显,其 发展同我国最早的阶级社会夏商周有 着直接的联系。
——朱绍侯 张海鹏 齐涛《中国古代史》
——朱绍侯 张海鹏 齐涛《中国古代史》
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 在我国古代的文献记载和传说中,保存有不少关于母 系氏族公社的传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史实。《楚辞·天问》:“女 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反映江汉地区就有以女岐为始祖的母系氏族,因盛行族 外婚,男女关系不稳定,女岐无法确定亲夫的事实。又如华胥履大迹于雷泽生伏 羲,这种“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的神话,实际上是母系氏族“只知其母,不 知其父”情况的反映。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2张PPT).ppt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2张PPT).ppt

朝代 夏朝
建立时间
建立者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国家治理方式
实行世袭制;中央设主管行政、军 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直 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商王之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实行内外服制;
西周
二、夏、商、西周的国家治理
2.商朝的国家治理
政治上: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经济上: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首先要对中国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的分布有一个基本了解,
解题关键
对这些文化遗址的分布区域、文化类型有基本了解。
问题二:阅读下面这段话,查阅相关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考察其分 布特点,就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他几个 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 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 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 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 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大盂鼎
西周青铜器,鼎内壁的 铭文中有,并据此分析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国家治理方式
实行世袭制;中央设主管行政、军 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直 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3.西周的国家治理
实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
二、夏、商、西周的国家治理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45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45张PPT)
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西
周 分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阅读下列材料: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及特点有哪些?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 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 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探究:结合夏商周时早期国家的表现,概括早期
国家的特点
●政治: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经济:
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青铜铸造发达
思想:
礼乐制度 甲骨文 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 早期民本思想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制社会
文明
课产堂生 小结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说法。
客观条件限制:记载内容无可靠的史料佐证
主观条件限制:史书记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人物立场、能 力水平而产生不同
二里头遗址宫殿复原
二里头遗址“中国之最”: 最早的宫城 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 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
根据《左传》、《孟子》等记 载,夏出现了王权、刑罚、贡 赋、官吏、军队等国家要素。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特点: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商:内外服 方国联盟
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的目的:巩固周室统治
《竹书纪年》载:“周成王六年,大搜于岐阳。”诸侯们按照序列班次 入席歃血为盟,共同拥护周成王为天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5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5张ppt)
归纳: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私有制 产生
氏族贵族
阶 级
阶 级 矛
国 家






贫富分化
下层平民 和早期奴隶
产 生
盾 不 可
产 生


(课本P4 中间一段 最后一句)
二、从部落到(早期)国家
1 、三皇五帝传说: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或天、地、人皇)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才德出众)。
何以知道文明起源?
关于史前,特别是新石器时代,也不是光靠考古,还会有一些文字上的记载。这 些文字记载基本属于传说,目前我们还不能把它完全当做百分之百的历史来看待,只 能说有这样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说法。故事也好,传说也罢,它一定会有真实的基 础在里面,但它还会有一些虚构的东西,而且传说越往前推就越离谱,稍微往后一点 的就比较像真的。考古和文字这两个系统的材料逐渐接近,但还不能完全合一,这就 是史前时期。
及今名 在位国君
遗存
主要 政治
社会 经济
文化
夏朝 商朝 西周
约BC 2070年 禹
约BC 1600年 汤
约BC 1046年 周武王
阳城
约BC 1600年 桀
禅让制(禹) 二里头遗址
(河南洛阳 王位世袭制
偃师)
(启)
-------
社会组织形式
原始 人群
母系氏族 公社(出现 在旧石器 时代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出现在新
石器时代 晚期)
探究问题: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 ①分布广泛(东南西北,主要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 ②“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6张PPT)--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6张PPT)--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5
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概况
时间
地区
文化
代表器物
生活
距今约 7000-5000 年
黄河中游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

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红陶 黑陶
粟 饲养猪狗牛鸡等家畜
水稻 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
大量的稻杆稻谷,外形完好
6
仰韶文化彩陶 河姆渡文化黑陶
大汶口文化的红陶
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又称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15
四、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商和西周(信史时代)

商朝(BC1600-BC1046)
• 1、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主要是商朝后期的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 兽骨上的文字,商王以这种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自己和国家的行动,反 映出商朝在政治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庶人
20
含义
目的 特点
不同点 作用
结果
分封制
在巩固周王室统治的前提下, 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及古 代帝王、贵族的后代 进行有效的统治
4
生活方式
元谋人和北京人 都从事渔猎和采集 过着群居生活 会使用火 使用打制石器
北京人 (距今70万年—20万年)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分布特点
分布地区广泛, 多在河流附近, 从东北辽河流域 到广东珠江流域, 从西藏到台湾都有 先民的踪迹, 说明了中华文化 从一开始就有着多 元化发展的趋势, 奠定了中华文明宏 伟博大的基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8
时间轴示意图
夏 约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3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3张ppt)
来自 目录— CONTENTS —
01 纵向视角:石器时代到夏商周的继替 02 横向视角: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03 历史格局:从国有万邦到“众星捧月”
·CHAPTER ONE·
纵向视角:石器时代到夏商周的继替
导入
上下五千年,一前一后就是一万年,若依“夏 商周断代工程”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的《夏商 周年表》,夏朝约始于公元前2070年,这样至2020 年也就四五千年,相距一万年之数,还少一半。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 明进程不仅源于农业,且农 业登上历史舞台的年代正合 “上下五千年”之数。
——韩茂莉《大地中国》
探源农业产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
材料1:(磁山文化,距今8000年以上)该遗址经过三个阶段的发掘,共发现数百个窖 穴,其中粮窖189个,仅第一阶段发现的88个粮窖内的粮食体积就达109立方米,折合成 重量约138200斤。
探源农业产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
1.史学界关于“文明”的定义。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 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 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 商业)、文化(包括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 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秘鲁似为例外,仅有结绳纪事),并且都已知道冶 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
——韩茂莉《大地中国》
观点1:上下五千年”不过是个约数,千万别当真; 观点2:早在夏王朝出现之前,我们就有了三皇五帝; 观点3:考古证明在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有大量人类遗址;
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呢?
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
考古发现,人 类最早制造的 工具是石器。 原始社会因石 器制作技术的 不同被区分为 旧石器时代和 新石器时代。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1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1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生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起源于商,兴盛于西周。 产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生产生活状况?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关 母系氏 父系氏 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对“文明”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
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3.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井田制是 商周时期的 土地制度, 起源于商, 兴盛于西周。
的 主 石 材 青农 要 、 质 铜商业 使 骨 的 农周具生 用 、 工时极产 木 蚌 具期少, 、 等 ,。手的青多工主铜,青业要器技铜生部种艺铸产门类精造中,较湛是
我国是世界上 最早养蚕缫丝的 国家,绢帛是商 周贵族们普遍的 衣着材料。
——《礼记·表记》 ③中国地名的简称。
力 社会组织形式:氏族部落(公天下)——早期奴隶制国家(家天下)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 ——《史记》卷23《礼书》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当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万年 7000— 宗法制:权力的继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原始 5000年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用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史 图 结 合
中国早期人类分布基本特点?
新时期文化遗存分布有何特点?
分布广泛,但主要是沿黄河、长江分布 分布广泛、多姿多彩,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剩 余 产 品
仰韶文化早期的灰坑H201中浮选样品出土的藜属植物 种子多达23.5万余粒
龙山文化出现大量的酿酒器物。
——《史记·补三皇本纪》
距今4600-4000年前的龙山时代是部落大战频繁的时期,也是传说中的“英雄时代”。
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掠夺财富、侵占领土,但战争也是文明的催生剂,使社会关系发生变化、
贫富分化加剧。战争使防御性的城堡应运而生。战争还使军事首领的权威不断上升,最后
发展为王权。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第3期· 龙山文化——童年的中国》
新石器 (传说)
红山文化、龙山文化、 磨制石器、出现原始农业、畜牧业、制陶、纺织、定居、
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生产力提高、出现剩余产品、出现城市、部落和部落联
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
盟、有祭坛和神庙、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
旧石器时代的代表性人类化石点遗址
北京人(距今70万一20万年前)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
——王巍《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图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览》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 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 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早 期国家的特征。
• 重点:早期国家的特征 • 难点:早期国家产生的原因
• 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最大的不同点, 人类的文明从此开始。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
• 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原始群母系氏 族社会父系氏 族社会
时代
代表性遗存
特征
旧石器
元谋人、北京人
打制石器、狩猎、采集、群居、会用火生产力低下、共 同劳动、劳动成果共享
交 融
贸易往来
强强联合
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 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帝俊生 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 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 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 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 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统编 版高中 历史优 秀课件1
何为中国?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统编 版高中 历史优 秀课件1
何为中华文明?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 的概括”的观点,以国家的出现作为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 本标志的文明观,并主要依据都邑遗址的考古发现,结合其他中心性 遗址的考古成果,归纳概括出在没有当时文字记述的情况下,从考古 发现中辨识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特征: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 明确的社会分工;贵重资源和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 所控制;社会发生显著的阶层分化,出现埋葬贵族的大型墓葬和专门 墓地,形成了以某些特殊的贵重器物体现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出 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附属的大型高等级建筑和公 共设施;暴力与战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 域性政体,出现了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何时起源?
谈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就不能回避一个问题——中华五千年文明究竟只是 个传说,还是真实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文明的肇 始。但是,古代文献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神话的色彩,属于古史传说, 还不能作为信史来证明中华文明有五千年。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
——《山海经·海外南经》
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
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汤问》
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
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绝。
良渚文化遗址莫角山南面池中寺台地发现的一处仓储区 就有20多万斤的炭化稻谷。
河姆渡文化家畜主要有猪和狗。破碎的猪骨和猪牙齿到 处可见。
狩猎采集 茹毛饮血 披皮挂羽 群居部落 共享共劳

种植畜牧

陶煮鼎烤

首饰成衣
定居城市

贫富阶差
二、从部落到国家
• 神话传说:三皇五帝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 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
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 综合研究”项目自2001年正式提 出,2016年完成结项,简称“中 华文明探源工程”。它是以考古 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 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 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 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 研项目。“探源工程”以考古资 料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 史,丰富了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认 知,并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的形成有了总体认识。
——《礼记.礼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 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 以为礼。
——《史记.夏本纪》
阅读上述材料社会组织形式和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早期国家最高 继承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战 争
万邦时代的部落战争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 弗能征。……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 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 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 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 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 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打制石器 从事渔猎和采集
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 已学会用火
从陶器中能发现中华文明演进的什么特点?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征
观察P3《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结合文化遗 存图片和学案材料,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多元:满天星斗,多点开花、星罗棋布、多姿多彩、覆盖面广; 一体:多元的同时又有主次,主源头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