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绘画论争中保守派主张时代意义

合集下载

新文化时期的保守主义

新文化时期的保守主义

新文化运动中的“保守思想”——从传统到现代的另一种思考汪立洋(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的态度是复杂的,有激烈批判的一面,但也同样存在着注重传统的倾向,本文罗列了一些新文化运动时期各个派别显示出来的不同程度的保守思想,有些保守思想甚至出现在比较激进的人物身上,这些保守思想的出现,在当时中国的国情和所面对的国际形势来看,影响比较深刻。

关键词:保守思想传统新文化运动一.清末民初的保守思想进程及其演进(一)从清末的论战看保皇派的保守思想清末,从1903年到190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了三次论战。

三场论战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君主还是共和;第二,是改良还是革命;第三,是维护还是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20世纪初中国革命奔涌向前的时代里,这样的论战,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将中国建设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上的分歧,无论是康、梁所主张的君主立宪方式,还是孙中山所主张的民主共和方式,二者在理论上各有自身的价值。

相对于中国的封建制度而言,君主立宪也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

而君主立宪相对于革命派而言,则是一种洋务派在思想上的延续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质。

两派各自的理论上表现出来的一定合理性也为以后康梁二人后来坚决的反对新文化运动埋下伏笔。

(二)西化派中的保守主义:共和派中的西化派也有类似的思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诌议》发表后3个月的4月9日给陈独秀的信中说道:“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吾辈主张革命……绝不敢以吾辈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胡适虽然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但也不排斥别人的反对,认为可以用辩论的方式是反对者接受自身的观点。

而陈独秀回信道:“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故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之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中国新艺术”与中国绘画现代性——论李长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中国新艺术”与中国绘画现代性——论李长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135李晶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中国新艺术”与中国绘画现代性—论李长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李长之(1910—1978)积极提倡“批评精神”,自觉建构中国现代文艺批评体系,不仅在文学领域成就卓著,在绘画理论和美术批评方面也颇有建树。

1936年,尚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李长之完成了一份美学课程作业,题为《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1942年,他对该文进行了修订,并于1944年由独立出版社出版。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既是一部中国现代美术批评之作,也是一部有关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之作,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美学界对中国绘画批评的第一次系统观照,诚如梁实秋先生在《时与潮文艺》“书评副刊”中对该书的评价,“把复杂的中国画理编排归纳在这么一个体系里,这是著者苦心经营处”[1]。

长期以来,研究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及相关成就上,对其在美术领域的建树没有足够重视。

但在现有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有学者注意到李长之在画论研究上的贡献,如刘洁认为他的画论研究是“中国传统画论进行现代转换的一次重要实践成果”[2];更进一步指出,李长之并未止步于对中国绘画的分析,其“更深意义实在于文艺美学”,在于以绘画之研究“找寻中国文艺可以复兴的精神【摘 要】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是李长之解决中国传统画论缺乏体系性问题的尝试之作,也是他一次重要的艺术批评实践。

他结合西方理论家玛尔霍兹、康德和温克尔曼等人的学术观点,采用“以西化中”和“以中化西”的思考方式,用西方的“壮美”与中国传统的“逸”概述中国绘画的价值,以回应20世纪早期“美术革命”关于中国绘画的现代性论争。

他在学理上对中国绘画理论和美术批评做了体系性建构,提出应根据所处时代境况改变绘画发展方向的议题,认为这不仅是一个绘画的美学问题,亦是古今、中西混杂下如何构造时代之民族精神,以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命题。

【关键词】 李长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美术革命;中国新艺术;现代性[1] 梁实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时与潮文艺》第5卷第4期,1946年1月。

第八章 中国近代美术史

第八章   中国近代美术史

第十章民国与新中国初期的美术概述20 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以及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都在这短短的五六十年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1919 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它对西方近现代文艺思潮的开放性、对中国古代思想道德的激烈批判性,给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巨大影响。

从20 年代至30 年代前期,西方哲学、政治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美术、音乐被广泛引人,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也成为美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危亡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意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引入有所冷却,那些学习西方写实手法,适宜抗战宣传的写实美术和大众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受到空前重视。

1949 年以后,由于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以及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对西方文化采取了抵制和批判的态度。

在当时形势下,我国从外国引进的主要是俄苏的写实主义美术。

在50 一60 年代,为中国革命服务、向大众普及的美术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20 世纪美术的发展中,观念与思潮的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初,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的美术主张颇具号召力和影响力。

他抨击元以来的写意画传统,推崇以宋代院画为代表的工笔画传统,提出了“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

维新派的另一个思想家,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提出“真美合一”的美术主张,认为“美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

同康、梁美术思想相近的是陈独秀、鲁迅、吕徵等。

陈独秀说:“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西洋画写实的精神。

”并猛烈抨击清代以王石谷为代表的摹古风气,号召进行“美术革命”。

鲁迅亲自倡导和扶植了新木刻运动,晚年为介绍外国美术和培育中国新美术,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20 年代末到30 年代初,一批到外国学习艺术的留学生陆续回国。

他们办学校、搞创作、著文立说,参与美术运动,他们的艺术实践造成很大影响。

其中的校校者如林风眠、徐悲鸿、丰子恺等。

在现代美术史上,新型美术教育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谈谈对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文化保守主义是在中西文化双重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是在民族文化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一方面在维护传统的基础上反省传统,一方面在批判西方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

文化保守主义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上保守并不意味着这些人的政治取向也都趋向保守。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主要有五个派别。

分别是国粹派,代表人物是章太炎、邓实、刘师培、黄侃、马叙伦等;孔教派,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沈曾植、陈焕章、马其昶等;东方文化派,代表人物有杜亚泉、钱智修、梁漱溟、张君劢等;学衡派,主要人物是梅光迪、胡先啸、吴宓、柳诒征等;新儒家,代表人物是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张君劢等。

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末民初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起源时期,此时主要是国粹派和孔教派的活动。

原因是中国文化受到西学冲击,中国文化存在危机,有识之士提出救亡必先救学,其次是受到日本学者保存国粹,可以强国思想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盛时期。

文化保守主义在这一时期兴盛的原因是知识分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和主张西化的抗拒与回应,以及一战后西方兴起的东方文化救世论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逐渐走向成熟。

在民族危机加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本位文化派和新儒家得到了长足发展,尤以新儒家的发展最为亮眼。

从新儒学自身的发展来看,经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理论准备,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与消化,到三四十年代,伴随着一批留学欧美,并对西方哲学有相当研究的学者加入,新儒学逐渐走向成熟。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自产生起,就注定不能置身近代的文化论战之外。

除五四运动以前国粹派和孔教派人物参与的文化论战外,文化保守主义者在五四以后先后参与了1919年问题与主义论战、1923年科玄论战、30年代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三四十年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在达成一些共识的同时,在诸如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激进与保守”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中国近代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为激进主义者,以下是小编收集关于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篇1过去讲中国近代史,人们常用的概念是“改良”与“革命”,贬前者褒后者,倒也泾渭分明;后来,“改良”与“革命”的概念渐被“保守”与“激进”代替,其褒其贬也有“待商量”之议。

笔者以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首先应该弄清楚这些概念的内涵。

“改良”与“革命”的概念为大家所熟悉,又有具体而实在的对象;“保守”与“激进”的概念,则需要有所解释。

从字面看,“保守”的意思是“维持原状,不求改进”;“激进”则指“急进”(见《现代汉语词典》)。

但这两个词用在历史、思想文化领域就不能仅取字面上的意思,还应该搞清楚其特定的词源涵义。

在思想史上,“保守主义”作为政治哲学,形成于18世纪末的英国,早期的一位代表者是写《法国革命论》(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一书的伯克(E.Burke1729-1797),伯克在这本书中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认为英国“光荣革命”所体现的,对人身基本权利(生命权、财产权、信仰及言论自由权等)予以尊重和保护的传统,要比法国大革命用暴力摧毁一切的做法好得多。

伯克所倡导的,也是自由主义的一种理念,因而伯克后来又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经典作家之一。

“激进主义”也出自18世纪的英国,最初是一些政治精英分子要求对国会和社会问题进行根本性改革的主张(“激进”一词,在英文里,即Radi鄄cal,与“根本的”一词同),其原则也是秉持强烈的自由主义,后来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则以极端手段实现根本变革的政治行为,代表了一种激进主义。

可见,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均为近代性质的西方思想,它们都与自由主义有着某种渊源关系。

清末思潮维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

清末思潮维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

清末思潮维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清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各种思潮,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于中国的未来充满了激情和期望。

其中,维新派和保守派的斗争是该时期一个重要的方面。

他们代表了对中国未来走向的两种不同看法和理念。

本文将就清末思潮维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进行探讨。

一、维新派与保守派的背景在清朝末年,国家面临着外患和内忧的双重压力。

西方列强侵略势力的不断加强,使得中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

同时,中国社会也存在着严重的自身矛盾和问题,如腐败的官僚体制、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和封建思想的束缚等。

在这个背景下,维新派和保守派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和对策。

二、维新派的观点和行动维新派主张通过思想启蒙和改革来振兴中国。

他们认为需要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度,以此来提升中国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

维新派积极倡导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并力图在中国实施类似的变革。

他们强调政治体制的改革,主张废除贪污腐败的官僚体制,推行宪政,建立现代法治国家。

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认为只有通过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推广,才能够让社会进步,实现国家的发展。

三、保守派的观点和行动保守派则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独特性。

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的根基和灵魂,应该坚持并加以发扬。

保守派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传承和弘扬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伦理。

他们对于西方思想和文化持有怀疑和排斥的态度,认为这些思想和文化会破坏中国社会的稳定和传统的道德观念。

因此,保守派主张维护传统的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反对西方式的改革和变革。

四、维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维新派和保守派在清末社会中形成了明显的对立。

他们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关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改革的途径。

维新派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来振兴中国,而保守派则担心改革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秩序的破坏。

因此,他们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分歧和冲突。

维新派和保守派在清末思潮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斗争。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

• 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 吴宓(1894—1978) 陕西泾阳人。字雨 僧。东南大学文学 院教授。学贯中西, 融通古今,被誉为 “中国比较文学之 父”。与陈寅恪、 汤用彤并称“哈佛 三杰”
• 毛彦文(1898—1999) 浙江江山人。
• 梅光迪(1890— 1945)字迪生。安 徽宣城人。国立东 南大学洋文系主任。 服膺哈佛大学白璧 德教授的“新人文 主义”,认为中国 儒家文化能够救济 病入膏肓的西方文 化。
国粹主义的基本内容:1、古学复兴思想。 2、批判西方文化 3、中西文化思想。
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高涨的时代
一、 代表人物:东方文化派、学衡派。东方文化派成员有梁启超、梁 漱溟、章士钊、杜亚泉。学衡派成员有吴宓、梅光迪、柳诒徵、胡先 骕,因发行《学衡》杂志而得名。 二、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高涨的主要原因 1、新文化运动的刺激 2、东方文化救世论的盛行 三、东方文化派与新文化派的论战: 第一、东西文化的性质问题。 第二、古今文化的关系问题。 第三、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 • 展 阶段与流派 什么是文化保守主义?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发
校训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English Name • The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一、什么是文化保守主义?
二、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 发展阶段与流派
• 第一阶段:20世纪初是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时代。代表人 物是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黄侃等人为首的国 粹派。鼓吹国粹主义的刊物有上海的《政艺通报》、《国 粹学报》以及广州的《保国粹旬报》。

中国画论名词解释[1]

中国画论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1.解衣般礴:未必真有其事,借助虚构故事说明哲理为其目的。

说明了绘画创作的特殊性,本意是借绘画的特殊性,本意是借绘画的故事表现道家无为,“任自然”的思想,成为后世艺术家的口头禅,强调艺术创作需要更好的表现自我,而不受任何拘束。

不仅成为庄子哲学的形象化说明,也成为中国画论中的重要范畴。

屡屡被后人引用。

如清初的辉南田在其画礡中就说过:“作画须有解衣般礴若无人之意,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

2、笔墨当随时代:语出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

傅抱石说:“思想变了,笔墨就不得不变。

笔墨不仅仅是对画家生活,感情的反映,也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映,时代变化了,思想也变了,笔墨就应反映新的时代,歌颂新的时代精神和生活。

3、心师造化:姚最(公元535-602年),是南梁至陈时的画评家,在他的作品《续画品录》中提到:「学穷性表,心师造化。

」「性」指的是「本质」,「表」指的是「现象」。

意指对事物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都有透澈的认识,用自心去领会自然的法则。

这里的「造化」,除了指自然风景外,多少含有精神层面的「大自然运行的法则」之义。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朝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

简单地说“造化”是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6、气韵生动:是指把对象的精神生动的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7、荆浩山水画论”六要”:一是气二是韵三是思四是景五是笔六是墨8、谢赫绘画”六法”:指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总结的绘画创作的六种原则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顾恺之画论(第一法讲传神,第二法讲用笔,第三法讲造型,第四法讲敷色,第五法讲构图,第六法讲制作技巧)】9、”摄情”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用笔墨者无情。

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

10、南北宗论是提出的。

南北宗论是文人思潮的一个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绘画论争中保守派主张的时代意义摘要:“五四”以后,关于中国画前途问题的争论此起彼伏,改革派和保守派是在西方写实主义绘画观念与中国传统文人画观
念交锋中前进的。

以金城和陈师曾为代表的中国画学研究会主张“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对中国传统精髓重新认知,强调文人画的精神价值。

开创古物陈列所,组织创办画刊,向世界展示中国艺术的精髓。

在青绿设色以及深研两宋绘画上有所突破。

保守派所做的努力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和继承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论争;探索;画学研究会;传承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73-01
一、中国近代传统绘画发展历程的时代背景
“五四”新文化运动,大批学子漂洋过海到西方学习新知,归国后,一部分大力提倡西方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一部分研究如何走出传统绘画的瓶颈。

传统绘画在反传统的冲击中保有自己的立场,他们洞悉了“眩眼的繁复而迅速的思潮”背后终究目的是振兴中国绘画。

梁启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但是他于1920年发表的《欧游心影录》中提出了“西方物质文明,中国精神文明”这无疑是对中国传统具有人文色彩价值绘画的肯定,这种主张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的标志”①。

1921年,杨光迪、吴宓在南京创办的刊物上提议“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虽然在当
时的环境中不被重视和肯定,但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是耐人寻味的。

二、激烈的新旧论争
各界名流对于艺术的走向发表自己的言论,关于中国绘画走向的新旧论争此起彼伏。

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吾国画疏浅,远不如之”。

同年,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论》中“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中传达出的提倡新艺术的动机正是由于深感旧艺术的衰朽恶俗。

吕徵在《美术革命》一文中谈:“我国美术之弊,盖莫甚于今日,诚不可不极加革命也”。

陈独秀同样以《美术革命》为题,发出“革王画的命”的呐喊。

当然清朝独崇王画,陈陈相因,有其腐朽的一面,但是通过当时名流的只言片语也有一些激进,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写实技巧给绘画带来的创新成就。

以西画的写实作为参照,对传统中国画进行激烈地批判是时代的选择,但是在对传统的继承性上,缺少了正视传统的中国画的美学价值。

当时积极吸收西方绘画技巧,对中国绘画之颓唐进行进攻的称为“革新派”;坚持传统根基,珍视传统的乃“保守派”。

在上海、北京、广州各地出现了一批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纷纷组织团体,以保存国粹、研究传统为宗旨的社团,抵制无限度的西化。

北方最大的是“中国画学研究会”以金城、周肇祥、陈师曾等为代表,其中金城主张“不率不忘,衍由旧章”以承继传统作为变
法创新的基础,进一步加深了对传统中国绘画的认识,得出两宋绘画可与西方绘画媲美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金城形成了以两宋工致严谨一派为中国绘画“常轨”正脉的艺术主张。

改变了戴熙曾云:“士大夫耻言北宗,马夏诸公不振久矣,余尝欲振北宗,惜力不逮也。

”②陈腐守旧思想。

王一亭评价金城:“新旧冶溶,故步不封”,复古中,金城实质上把它看作是一种以复古为革新的策略。

在“西学东渐”的社会大背景下,保守派在理论和社会活动上不断地给予反击。

陈师曾在1921年发表的《文人画之价值》作为文人画的总结性文章,“宜以本国之画为主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含蓄的表达了创新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

对于以写生为主,表达写实情怀的西化体系加以批判,“抛弃古人的笔法,专意于写生,工则工矣,而其如非画何?此照片之所以无价值也,何则?仅有形似而无神韵故也。

”他强调:作画“是性灵的,是思想的,是活动的,不是机械的。


在江南,吴湖帆、潘天寿立场坚定的维护中国传统,吴湖帆针对明清写意画学衰颓倾向提倡宋元的规整,用唐宋的设色弥补南派的缺陷,追求在艺术表现力上的完美。

潘天寿对写意推崇备至。

黄宾虹一直徜徉在临摹和研究传统文化中,他以“朝斯夕斯,终日伏案”的态度研究古人,兼收并蓄,“不拘于一家,然后为得,”融会贯通,得宋元“浑厚华滋”成为一代大家。

在传统的青绿设色上有新的突破。

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张大千渐用张僧繇的没骨法和北宗惯常的青绿设色法,所作的巨幅长
卷《华山云海图》,张大千自跋:“此卷初师僧舞法,既而略加勾勒,遂似李将军法。

”鲜艳大胆的色彩,既有传统的因素,又有新的变革。

郑振铎曾赞祁良的画:“最长于青绿山水画,尤能摹拟古代名作”。

③画作中浓郁青绿设色代替水墨淡色,浓郁饱满。

三、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探讨
中国文艺界,“国学保存会、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文明雅集、豫园书画善会、宛米山房书画会、上海书画研究会等金石书画组织”
④等维护传统的画会相继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应运而生。

中国画学研究会于1920年5月成立,研究会由金城、周肇祥、陈半丁、陈师曾等人发起,并得到了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的赞助支持。

该会以保存国粹、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与时代进化为宗旨,定期举办展览与作品观摩。

1920年——1942年间共举办十九次展览,是民国时期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组织。

1926年改组后中国画学研究会创办《艺林旬刊》两年后改为《艺林月刊》共刊出190期。

改善了坚持传统艺术的团体存在数量多但是没有统一领导组织的
问题,以抗衡西化力量,弘扬国粹。

古物陈列所的建立是金城把古玩真迹推向公众,接地气的一项有意的事件。

由于“内务部古物陈列所”对公众开放,人们得以观摩早期大师的作品,给画家们以很大的启发。

所有馆藏的书画艺术珍品都临以副本予以收藏。

在书画艺术领域,古物陈列所会定期拿出馆藏珍品供青年学员予以临摹,展览时间为“每周或旬、日一换,遇到节日临时做调整、珍品随时更展。

”而且这些馆藏品还是世人
只闻其名未见其身的稀世珍宝。

金城、陈师曾等人都曾到国外留学,国外的游历使他们对西方绘画以及东方的艺术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向大众推广传统艺术的时候,采用了西方的展览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魅力。

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文化保守在激进的思想潮流中保持了中国传统的纯粹性,不能不说是为了中国艺术的民族性做出了积极的维护。

传统的绘画总是在刚与柔,拙与巧,似与不似之间寻找自己的创新性,这也是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国人特有的性格,含蓄的表达方式萦绕在艺术创作中。

以金城和陈师曾为代表的“保守派”在深厚的中国画研究和国学修养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在中国画的绘画领域内能够自由变通。

通过这种“变通”的态度将传统绘画一步步推进,保持中国画在形式上和受众的亲和力。

在当时的语境中坚持中国民族绘画语言,就目前来看,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纯粹性,使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有序。

注释:
①张志民.中国山水画的现代性探索.
②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285页.
③郑振铎.近百年来中国绘画的发展.见《郑振铎艺术考古文
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④黄可著.上海美术史札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