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一幅著名的卷轴画作品,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和市井生活。
此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创作于公元1085年。
清明上河图以其精细入微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细节而闻名于世,成为了描绘古代城市生活和社会景貌的重要艺术珍品。
下面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
画面上部呈现出一片繁华盛景,人声鼎沸、车马喧闹。
楼台耸立、门庭若市,显示出汴京城市的繁荣与繁忙。
画中人物各异,有商贩、官员、平民百姓和僧侣等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宋代社会的生活面貌。
其中,商贩们忙碌地宣传出售各种商品,使得整个市集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官员们穿着华丽的衣袍,行走于街头巷尾,向观者展现出宋代官吏的形象。
平民百姓则忙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或赶车、或从事手工艺制作,营造出繁忙而又祥和的气氛。
画面中景物的描绘也是清明上河图的一大特点。
绘画师利用透视和远近法的手法,将整个市集的景物逼真地描绘出来。
房屋、街道、桥梁等构造细致精致,栩栩如生。
人物的装束、神态以及建筑物的细节,都表现出了画家在描绘历史细节上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清明上河图绘制了当时汴京城市的真实面貌,成为后世研究古代城市景观和社会风貌的重要材料。
此外,清明上河图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具有突出的特点。
画中运用了重点技法和写意手法。
通过对重点的突出,画家将观者的注意力引向画面上特定的区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有层次感。
同时,画中的写意手法也使得画面更富有艺术魅力。
画家以简约的笔触和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了大部分的人物和背景,以及城市街景的雏形,将整个画面浓缩,又不失生动。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不可忽视。
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展现了北宋时期城市景观和社会面貌,也是研究古代中国城市规划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据。
在清明上河图的赏析过程中,观者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城市的繁华与繁忙,了解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同时也能欣赏到画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古代名画欣赏及简介

古代名画欣赏及简介
古代名画欣赏及简介
古代名画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美术史上历久弥新的传统艺术主题,历时几千年的中国历史留下了大量的艺术名作,中国古代名画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兰亭序》是宋徽宗赵佶最引以为傲的字画作品,也是宋代绘画的最高成就,赵佶的这幅作品展现了宋初理学家经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后跨越一千年还在
传诵;曲阜山水画,是文成公主(宋太宗李林甫之女)贴花出谋画绘而成,此次贴花画画构图清晰,笔法清丽,透着古朴质朴的突出特色,有“贴花八仙”的美誉,是我国古代壁画的经典散笔名作之一;《蟠桃会图》是北宋张择端的代表作,它以细腻的画笔描绘出蟠桃会上全穆御史、王僧虔以及素朴百姓欢聚一堂的欢乐场景,体现了北宋胶州画院各艺术家灵动不羁、细腻考究的艺术风格,是古代学术派祖宗以及宋代道家思想的集成;一件不可多得的古代大师作品丙烯酸缩比画《对话》是唐寅的经典之作,它将绘画中写实手法与写意立体抽象结合,以用笔勾勒出的磅礴,重点显示出统一的议题,洞察人生真谛,是当代人追求道德完美的楷模。
上述画作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审美,一直广受中外藏家和观赏家的喜爱,其
艺术价值及历史意义也是被收集、同被计算到,其古代名画欣赏及简介,是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做到正确的艺术解读和艺术赏析,才能正确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髓现。
中国名画赏析

中国名画赏析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长,积厚流光,拥有鲜亮的民族风格和优秀的成就,在世界美术之林自成一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
大量的名祖传世佳作历尽沧桑保存到今天,是中华民族以致全球、全人类的可贵文化遗产。
本篇分为中国画之发源、魏晋南北朝期间、隋唐期间、五代期间、两宋期间、元朝、明朝、清朝八大多数,时间跨度四千余年。
在内容上聚集了两百余位有名绘画大师的两百八十余幅传世珍品,涵盖了岩画、彩陶画、帛画、壁画、山川画、人物画、花鸟画、界画等画科,工笔、写意、泼墨、没骨等各样画法,各家各派,美仑美奂,选品均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内各地博物馆、美国多数会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大型艺术品珍藏机构,拥有极高的鉴赏与珍藏价值。
收录了太古新石器时代至清朝的无名画师及两百余位有名画家的二百八十余幅名画。
分为中国画之发源、魏晋南北朝期间、隋唐期间、五代期间、两宋期间、元朝、明朝、清朝八大多数,时间跨度四千余年。
几乎将全部派别、风格、款式的名画囊括此中。
在这里,您能赏识到古代先民纯真古朴但却意义深远的岩画,先秦及秦汉王朝精密瑰丽、多姿多彩的漆画、帛画及壁画,历朝历代精工仔细、风格迥异的山川画、花鸟画、人物画,“不求形似”、“无求于世”的文人画。
在这里,您还可以领会到设色华美、用笔工整的的黄筌画派,粗笔浓墨、略施杂彩的徐熙画派,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北方山川画派,平庸天真、迷惑奇异的南方山川画派,以及不拘旧规、破格创新的“扬州八怪”的画作。
经过对各样画派不一样风格相貌的赏析以及对不一样期间绘画技法的认识,您能从中领会到中国绘画历史的独到发展脉络和绘画艺术的广博精湛、奇伟瑰丽。
为了方便读者赏识名画佳作,我们在每幅名画后均配有鉴赏文字,对每幅名画的名题、年月、尺寸、作者、成画背景、主题内涵、作品境界、技法特点、艺术价值等,逐个进行介绍与赏析,能够以文释画、画文联合、相辅相成,使读者在审美之余,对中国绘画史的技法发展以及画家的承袭影响有纵深的认识,进而成为提取这些名家名作主旨精华的绝佳门径。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001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恺之(345-406),字长康,昆陵人,诗文书画皆能。
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
此画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
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
从开头描写平静的水面上出现飘飘若仙、含情脉脉的洛神,似来又去与曹植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之中。
后几段画洛神在云间遨游,或与曹植在一起游赏。
最后画洛神驾六龙云车而去,曹植坐舟追寻。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002 《游春图》隋展子虔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
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
《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
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003 《江帆楼阁图》唐李思训绢本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
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
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
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
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
中国传统绘画精品赏析

中国传统绘画精品赏析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
传统绘画的精品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清明上河图》、《山水画》、《花鸟画》等。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由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描绘了宋朝时期的社会生活。
画中描绘了宋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展示了宋朝社会的繁荣景象,充分展示了宋朝社会的文化氛围。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以其精美的线条、细腻的色彩和细腻的细节,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它以其精美的线条、细腻的色彩和细腻的细节,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它以其精美的线条、细腻的色彩和细腻的细节,表现出花鸟的美丽和生机。
它以其精美的线条、细腻的色彩和细腻的细节,表现出花鸟的美丽和生机,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品有很多,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
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景象,而且还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品,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世十大名画赏析(配图)

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世瑰宝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极高的赞誉。
数千年来,中华大地上诞生了无数杰出画家,也留下了无数精美绝伦的画作,在中国及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画在古代被称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等三大类,而之所以分为这三大类,其实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
《洛神赋图》1、《洛神赋图》,由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所作,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但是原卷现在已经遗失。
《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
其传世作品主要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前段时间《国家宝藏》节目中便有一期介绍了辽宁博物馆的《洛神赋图》,故事情节真挚动人。
2、《步辇图》是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内容反映的是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唐宫仕女图》3、《唐宫仕女图》描述的是唐代美女众生像,最杰出的包括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
主要表现唐代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那时候的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
《唐宫仕女图》为后世研究唐代贵族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佐证材料。
八女投江这幅画的赏析

八女投江这幅画的赏析八女投江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所绘的一幅传世名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画作描绘了八名女子在江边投身水中的情景,充满了悲壮和悲凉的氛围。
这幅画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在文化、历史和社会方面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从艺术角度来看,八女投江这幅画作在构图、用色和笔墨运用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画面中八名女子身姿各异,神情悲愤,展现了画家对人物形态和情感的高超把握。
画中的水面、树木和山石也被绘制得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用色上,画家运用了淡雅的墨色和淡淡的水墨渲染,使整幅画作呈现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而在笔墨运用上,画家运用了写意的手法,不拘泥于细节,却又能表现出人物的神态和情感,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可以说,从艺术角度来看,八女投江这幅画作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典范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八女投江这幅画作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八女投江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传说,据说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楚庄王为了报复被晋国所囚禁的父亲,曾派遣八名美女投江自尽,以示对父亲的思念和对楚国的忠诚。
这幅画作通过绘制八名女子投江的情景,展现了古代女子的忠贞和对国家的忠诚,也反映了当时楚国的政治和社会风貌。
因此,这幅画作不仅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活态写照,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最后,从社会角度来看,八女投江这幅画作也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画中的八名女子为了国家和家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这种爱国情怀和忠贞精神,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断提高自己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八女投江这幅画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在文化、历史和社会方面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活态写照。
中国画赏析

中国画赏析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
它讲究写实写意,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为东方绘画的主流。
它是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
它是中国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一种精神性、哲学性很强的艺术。
中国画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虚实相生、书印结合,进行意象造型,美学追求,从而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
传统中国画不仅历史悠久,还有着博大精深的丰厚内涵。
它源自远古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经过青铜器的铸就,发展到战国的壁画、帛画时已趋成熟。
受过秦砖汉瓦的熏陶,与中国特有的书法同源,有盛唐的青绿丹青,有着篆、隶、楷、草、行的线条之美,有五代、北宋的工笔花鸟之妙,有宋、元的山水之神韵,有明、清文人之笔墨胸襟,有中国与域外交流碰撞的艺术火花,有民间艺术的装饰风情,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精华,更有着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陶冶之魂,现在,又在经历着新时代文明的洗礼。
所以,传统的中国文化既是一条活着的流动着的长河,又是一条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与时俱进的东方之龙。
它的生命之树长青。
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只要中国的笔墨纸砚还存在,只要中国的炎黄子孙还存在,只要中国人的审美情节还存在,中国画就会永远存在、发展下去。
传统的中国绘画,在新的世纪中仍会“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中国画狭义地说是用毛笔、墨、颜料画在宣纸或绢(帛、壁)上的,广义地说包括漆画、木刻版画、民间年画等不同绘画形式。
题材一般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
在技法上又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各有蹊径,自有特色。
人物画从晚周至两汉、魏晋、唐、五代、两宋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始独立形成画种。
五代、两宋期间,中国画流派繁多,成为高度发展的阶段。
元代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文人画兴盛。
明、清和近代,重视笔墨,大体承袭前规。
在各个时期都出现了不少革新创造的画家。
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利梅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
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
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
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
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
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
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范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导入: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
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
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师:我们先来看北宋的这幅《溪山行旅图》。
这幅作品高度有两米多,在古代绘画中应该是画幅较大的了。
在这幅巨作中描绘了怎样的景物呢?让我们先来通过一段视频初步了解一下。
(看视频。
)看一看画面上描绘了哪些景物,又采用了怎样的构图。
小组交流一下,一会儿请各组代表来回答(学生看画。
分两阶段,先自己看,再与小组内成员交流、探讨。
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师:北宋的山水作品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学生回答。
)师:下面我们看这幅作品,南宋马远的《踏歌图》,都描绘了哪些景物。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答:马远的山水画在构图上多用对角形式,一半景物,一半留取空白,以表现广阔的空间,故有“马一角”之称。
描绘的是幽静的山湾里,老少农民醉意正酣地踏歌而行。
走在前面的老翁,胡须花白,手持短杖,作回首状,与道间桥上的老农互相唱和。
四周环境是峭峰嵯峨,古木多姿,充满了盎然生机。
师:比较一下前两幅作品的不同。
(学生活动同前。
观察画面、讨论、回答问题、总结南宋、北宋绘画的感觉。
)师:中国画是诗性的艺术,说到画我们就不能不提到诗。
我知道大家学过一首诗叫《望岳》,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请学生朗读并思考:如果给这首诗配画,你会选北宋山水画还是南宋山水画?为什么?)师:“我们来看这首诗,语文书刚学的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请学生朗读并思考:如果给这首诗配画,你会选北宋山水画还是南宋山水画?为什么?)师:然后我们了解一下这幅作品(幻灯展示倪瓒的《六君子图》)这幅画称之《六君子图》。
“六君子乃松、柏、樟、楠、槐、榆。
”师:以上我们欣赏的几幅作品在中国画技法表现上为浅绛山水和水墨山水。
(展示特点,学生朗读)师:山水画中我们还见过这样的。
看这幅王希孟(北宋)《千里江山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这是青绿山水(展示特点,学生读)师:山水画是怎样画的呢,下面老师演示,有兴趣的同学跟老师一同完成。
二、课堂练习:学生描画,师生完成作品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了几幅中国山水画,从画到画家生活历史背景,还有画意引出的诗情做了全方面的了解,课后反思:本课是我认为是学生知识拓展的一课,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山水绘画,从绘画引申的历史背景,诗歌都从深处教会了学生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并且认识了中国画是什么样的,同时教会学生画简单的山水,许多同学很感觉收获很大。
当然,如何深入浅出的讲解与激发学生兴趣还需要多下功夫。
案例评析评析教师:闫梅(邯郸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五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继第三课《走进具象艺术》、第四课《走进意象艺术》之后美术绘画作品类型中第三种类型——抽象艺术。
在所有的美术作品中,只有抽象艺术作品使用的是纯粹的美术语言来进行表达。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把握1.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决定教什么,不教什么,以及怎么教,呈现出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或不利于实现教学目的的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了大胆的舍弃。
反之,对教学目标有利的作品或想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掌握本课目标,又补充了一些素材是这节课的亮点。
这节课能使学生具体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三大美术类型之一),也能简单回顾意象、具象艺术,起到温故知新,并能让学生对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作品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以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代表作品及作者有一个大致了解。
在此基础上,老师还能适当补充相关知识,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或完善教材内容的作用。
老师多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背景音乐来营造氛围等起到一定作用。
2.本课课时建议为1课时,内容为四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康定斯基发现抽象艺术的过程及与其他两种艺术类型的区别。
这一点老师把握的很到位,甚至都能拿具象或意象的作品与抽象作品形成对比,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抽象艺术;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两位抽象艺术家,两种抽象艺术。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能把握到位,对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都进行了作者及作品分析,从而提出“冷抽象”和“热抽象”这两种抽象类型。
并且都能以蒙德里安的“树”作为从具象到抽象的艺术变化过程。
赵老师匠心独运,还找到了蒙德里安早期绘画作品,更鲜明地引起了作品对比及作者思想变化。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其艺术美有哪些表现?”在这一环节里老师能很好地利用音乐的类比,加深学生理解认识。
在这里降低了抽象艺术具有的分析性这一特点。
老师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形式与色彩。
第四部分是“谁都能创作抽象艺术吗”,老师是提前讲解与第三部分互换了一下,无论哪种方式都说明了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人生发展,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与学活动设计的恰切性人美版教材的1—8课都是在讲授怎样才能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呢?重点是增加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难点是了解各门类美术的艺术特点及其不同派别的艺术语言,才能与之交流与对话,进而知道怎样从感性入手进行美术作品分析,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并对美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
这节课基本做到了重难点突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中,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教学产生审美功效的一个标志。
教师不能过多说教,审美也不能依靠灌输,师生双方应该是平等的关系。
建立这种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该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赵晓娇老师《走进抽象艺术》导课轻松自然,采用音乐和美术作品同时呈现给学生,带着问题以耳朵听和眼睛看引出不表现具象形象的艺术——抽象艺术,让学生很快就明白要学一种“说不清楚是什么的艺术形式”。
在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探讨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捕捉感觉,用摄影作品启发,用美术作品对比讲解,以美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历程做示例,一步一步使学生在思考、讨论、观察、探究的过程中深刻体会抽象艺术是“说得清的”。
赵晓娇老师时时刻刻观察学生,对学生迷茫的眼神及时回应,对学生明白道理后喜悦的表情给以鼓励,对学生回答问题及时给以肯定,完整的课例说明课堂中的教与学是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
三、师生互动的生成性体现教师整体素养的高低是在课堂授课时体现出来的,要呈现出一节精彩的课堂,则需教师首先从课堂定位开始,而教师理念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广度。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国家基础教育体系中实施和体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新课程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此,这一阶段的鉴赏课程,就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并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为学生终生享受艺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换而言之,就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这节美术鉴赏课授课老师都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反映出教师在课堂作用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也是学习的参与者这一定位。
教师有三次以上的全体学生讨论或动手绘画的过程,并逐渐由浅到深,由直观感悟到抽象理性上升,达到了鉴赏的目的。
在师生互动中也能立足学情实际,较好地把握了课堂新理念,并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如赵老师和学生一起用不同的线条体现不同的四种情绪,就很好地体现这一点。
四、课堂设计与实施中评价工具的运用评价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跟上教学的步伐。
学生课上的掌握程度归功于教师如何设计课程,也关乎教师如何评价。
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教与学的优点,以便坚持和发扬,也可以让我们看到问题以便克服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同时,评价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学习。
赵晓娇老师设计的课堂环节与实施为五个层面,走进抽象艺术——音乐引导、感悟抽象艺术——联想体验、欣赏抽象艺术——分析对比、学习抽象艺术——教师讲解、创作抽象艺术——自主实践。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最后有一个小练习,请同学们回答四个选择题,这种方式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评价。
五、教师教学技能呈现教学行为的把握:这节课的授课教师语言很有激情,能影响和感染学生的学习行为,音乐导入新课,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借助感性知识的支持,引导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在课件制作方面,精心设计,图文并茂。
在课堂提问和随堂训练方面,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尤其是随堂训练的知识题,能很好地起到知识巩固的作用,能将美术鉴赏知识文字化体现,是很好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