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诊疗方案
眩晕的诊疗鉴别诊疗和治疗

头昏、头晕、眩晕概念性症状描述
症状
概念性描述
临床意义
• 多由全身性疾病或
头昏
头昏沉和不清醒感
神经症等所引起, 临床很常见,但非
神经科关注要点
• 头重脚轻和摇
头晕
晃不稳感,也 多由前庭系统、视觉或深感觉 是一种轻微旳 病变障碍所引起
运动幻觉
• 本身或/和外物
头昏、头晕、眩晕概念性症状描述
• 头昏、头晕和眩晕既有区别也有联络:如高 血压患者(反复头昏)——小脑出血急性期 (突发眩晕)——小脑出血恢复期(头晕)。
体位变化—耳石膜压迫毛细胞
(三)前庭感受器旳解剖和生理
前庭外周感受器
成角运动 平衡外周感受器
重力及直线运动 平衡外周感受器
外半规管
前半规管
后半规管 椭圆囊囊斑
球囊囊斑体部
球囊囊斑角部
(四)前庭神经传导通路解剖
前庭神经节解剖
• 位于内听道内,为双极神 经细胞(一级神经元)。
• 其周围突分布于三个半规 管旳壶腹嵴、椭圆囊和球 囊旳囊斑,中枢突构成前 庭神经。
确保人体在任一动态、静态瞬间新旳平衡和任一体 位中旳视力清楚。
三、诊疗措施和流程
• (一)眩晕及有关症状解释 • (二)病史采集 • (三)体格检验 • (四)试验室和辅助检验 • (五)定位和定性诊疗原则
(一)眩晕及有关症状解释
目前庭系统受到损伤、人为强烈刺激或两侧功能不
平衡协调(还未代偿)时,常引起下列症状:
(二)眩 晕 旳 病 史 采 集
• 完整旳病史是取得正确诊疗旳主要根据。 • 病史搜集除病人合作外,更取决于医生对眩晕病了解
旳深度及其问诊技巧。 • 病人就诊时眩晕发作大多已停止,阳性体征不多,眩
眩晕症的最佳治疗方法

眩晕症的最佳治疗方法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因,开具一些针对性的药物,如抗晕动药物(例如安坦、度冷丁等),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缓解眩晕症状,并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2. 物理治疗:一些物理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改善平衡系统的功能,缓解眩晕症状。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头位训练、平衡训练和眼球运动训练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重建平衡系统的功能,减轻眩晕的发作次数和程度。
3. 行为疗法:一些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控制和减轻眩晕症状。
例如,深呼吸、放松练习、逐渐增加日常活动以及规律的锻炼等都可以有助于减轻眩晕症状,并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4. 饮食调整:某些患者的眩晕症状可能与饮食有关。
因此,饮食调整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和酒精等,同时增加摄入均衡的饮食,如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
以上治疗方法只是一些常见的选择,具体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对于眩晕症状的患者来说,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以改善生活质量并减轻痛苦。
眩晕中医疗方案(2023更新版)

眩晕中医疗方案(2023更新版)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更新的眩晕中医疗方案。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疗法在处理眩晕问题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诊断与辨证在制定中医疗方案之前,重要的一步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诊断与辨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诊断方法和辨证要点:1.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眩晕的频率、持续时间、触发因素等。
2. 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脉象:舌苔的颜色、形状和厚度以及脉象的强弱和节律都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
3. 深入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疾病、用药情况以及任何其他症状。
中医疗法基于诊断与辨证的结果,可以制定个性化的中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疗法:1.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在患者体内调节能量流动,以平衡身体的阴阳。
可以采用头部穴位针灸,如百会穴、风府穴等。
2.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使用特定的中药配方。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白芍和钩藤等。
3.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眩晕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穴、太阳穴和内关穴等。
4. 饮食调理:根据个体差异和辨证结果,制定适合患者的饮食方案。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的患者,建议多食用滋阴清热的食物,如绿豆、莲子等。
注意事项在制定中医疗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个体化治疗: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于相同的病症可能存在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治疗方案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
2. 循序渐进:中医疗法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持续的治疗才能见效。
患者需要理解并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不要过于急躁。
3. 定期随访:为了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建议患者定期随访医生。
及时沟通病情变化和疗效反馈,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
结论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中医疗法在处理眩晕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诊断与辨证,制定个性化的中医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眩晕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患者应注意个体化治疗、循序渐进和定期随访。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头晕眩晕是指人体感到头部晕眩、眼前发花、走路摇晃等症状。
这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内耳疾病、血液循环问题、中耳炎、颈椎病等。
下面为您介绍头晕眩晕的诊疗指南。
一、诊断1.面诊: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步态等。
2.详细询问病史: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头晕眩晕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
3.神经系统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听力、平衡和共济运动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可以检查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等。
2.内分泌检查:甲状腺功能、垂体功能等。
3.耳部检查:包括听力测试、前庭功能检查、眼震检查等。
三、影像学检查1.头颅CT:可以检查是否有颅脑肿瘤、脑出血等病变。
2.颈椎CT或MRI:可以检查颈椎是否有病变。
3.颅内血管超声:可以检查颈动脉、椎动脉是否有狭窄或堵塞。
四、诊断与治疗1.内耳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通过特定的头部动作来恢复耳石的位置,从而缓解症状。
对于慢性内耳炎或耳聋者,可以考虑内耳手术治疗。
2.血液循环问题:如果头晕是由于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引起的,可以采取调整体位、增加水分摄入、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
3.中耳炎:对于中耳炎引起的头晕,通常会给予抗生素治疗,并配合口服或局部使用激素药物。
4.颈椎病:如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可以采取颈椎牵引、理疗、按摩等物理治疗方法,同时可以配合使用消炎镇痛药物。
5.其他病因治疗:对于其他引起头晕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积极控制其基础疾病,并配合病因相关的治疗。
五、预防与康复1.预防:注意休息、避免暴饮暴食、不过度疲劳、避免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坐或站立。
2.康复: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游泳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
总结:头晕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面诊、病史询问、神经系统检查等方法来进行诊断,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眩晕症治疗方案

眩晕症治疗方案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头昏、恶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为了有效治疗眩晕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1. 抗眩晕药物:常用的抗眩晕药物包括东莨菪碱、安钠咖、甘露醇等,可以有效缓解眩晕症状。
但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注意用药时间和剂量。
2. 镇静剂:对于由焦虑、紧张等情绪引起的眩晕,可以使用一些镇静剂来缓解这些症状。
3. 血管活性药物:对于血液循环不良引起的眩晕,可以使用一些血管活性药物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眩晕症状。
二、物理疗法1. 物理治疗:如头部按摩、颈部按摩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2. 物理疗法:如艾灸、针灸等,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减轻眩晕症状。
3. 物理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跑、散步等,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改善眩晕症状。
三、生活调整1. 睡眠调整: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改善眩晕症状。
2. 饮食调整: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利于控制眩晕症状。
3. 精神调节: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尽量避免焦虑、紧张情绪,有助于改善眩晕症状。
四、康复训练1. 平衡训练:通过进行一些平衡训练,如平衡球、单脚站立等,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感,减轻眩晕症状。
2. 视觉康复训练:通过进行一些视觉康复训练,如追光运动练习、视觉跟踪训练等,可以提高眼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改善眩晕症状。
3. 肌肉放松训练:通过进行一些肌肉放松训练,如温水浴、瑜伽等,可以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眩晕症状。
五、手术治疗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耳朵内有听神经瘤、梅尼埃病等引起的眩晕,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解决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病人的眩晕症状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因此,在治疗眩晕症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新

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08版)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一诊断参照五版中医内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
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
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诊断依据: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 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
二中医治疗证候分型、治法方药(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克、钩蘑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
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陈皮6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中成药:院内制剂镇脑平肝丸。
每次6g,每日三次(2)痰浊中阻:症状: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苔浊腻,脉滑。
治法:祛痰健脾。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生姜2克、大枣6克、甘草6克。
眩晕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一、概述: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眩晕症治疗方案

一、引言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摇晃或上下波动。
眩晕症病因复杂,涉及内耳、前庭神经、大脑、视觉等多个系统。
根据病因不同,眩晕症可分为前庭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和药物性眩晕等类型。
本文将针对眩晕症的治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诊断与评估1.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眩晕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
2. 体检:观察患者是否有眼震、平衡障碍、听力下降等症状。
3. 实验室检查:包括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脑电图、影像学检查等。
4. 诊断分类: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将眩晕症分为前庭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和药物性眩晕等类型。
三、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前庭性眩晕1)抗胆碱能药物:如东莨菪碱、苯海拉明等,可缓解眩晕症状。
2)前庭抑制剂:如氟桂利嗪、氯丙嗪等,可抑制前庭神经冲动,减轻眩晕。
3)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尼莫地平等,可改善脑部血流量,减轻眩晕。
(2)中枢性眩晕1)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可缓解中枢性眩晕症状。
2)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可改善抑郁情绪,减轻眩晕。
(3)药物性眩晕1)停用或更换致眩晕药物。
2)抗胆碱能药物:如东莨菪碱、苯海拉明等,缓解眩晕症状。
2. 物理治疗(1)前庭康复训练:通过一系列训练,提高前庭系统的稳定性,减轻眩晕症状。
(2)平衡训练:通过平衡训练,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减少摔倒风险。
(3)眼动训练:通过眼动训练,提高眼动协调性,减轻眩晕症状。
3. 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对眩晕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2)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方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4. 生活方式调整(1)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2)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3)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4)戒烟限酒,避免刺激性食物。
四、预后与随访1. 预后:眩晕症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可明显改善,但仍需长期随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的诊疗方案
一、眩晕的定义
眩晕,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则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二、诊断标准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 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I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N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 1级;中度:II、III级;重度:N、V级。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三、特色疗法
(一)实按灸治疗
取穴:百会
操作:所灸的穴位上,覆盖10层棉纸或5~7层棉布,将一根艾条燃着端,隔着纸或布,紧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稍留1至2秒即可。
若艾火熄灭可重新点燃。
如此反覆施灸,按灸20次左右。
(二)针刺治疗
主穴:百会、四神聪、风池(双)、风府、头维、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风痰上扰加丰隆、内关;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肝火上炎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血海;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瘀阻窍加膈俞、脾俞。
(三)其他疗法
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在肝俞、肾俞闪罐治疗。
(四)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阴虚阳亢证
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
3.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4.痰瘀阻窍证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5.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6.肾精不足证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五)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用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等。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
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70%,同时<90%;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30%,同时< 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
(二)评价方法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①主证:头晕目眩;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③发作频率。
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价。
五、中医诊疗设备
灸架、灸盒、多功能艾灸仪、玉玄针法治疗仪
六、中成药:脑心通胶囊、丹灯通脑胶囊
七、现代技术
经颅多普勒、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
八、收费项目
参照国家针刺和相关检查项目标准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