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心理学效应素材

合集下载

36种心理学效应

36种心理学效应

36种心理学效应1.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

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十个经典的心理学效应,每一个都受益终身2024

十个经典的心理学效应,每一个都受益终身2024

引言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科学领域,而心理学效应是指在特定情境下,由于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效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十个经典的心理学效应,这些效应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还能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们受益终身。

正文内容:一、珍宝效应(Endowment Effect)1.人们对自己所拥有物品的价值会高估,容易产生珍惜之情。

2.了解珍宝效应有助于避免流于物质主义,能够更好地享受和珍惜拥有的东西。

二、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1.人们往往更容易相信一些笼统而普遍的陈述是针对自己个人的。

2.认识到巴纳姆效应可以帮助我们警惕个人知觉的主观性,确保更加客观地判断。

三、特权效应(Halo Effect)1.人们对他人的积极品质进行评价时,可能会由于某个特殊特征而给予整体较高的评价。

2.了解特权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评价他人,减少因片面评价而带来的错误决策。

四、选择支持(Choice Supportive Bias)1.人们在做出选择之后,往往会更加支持自己的选择,无论这种选择是否正确。

2.认识到选择支持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陷入固执己见的状态,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五、两难困境(Dilemma Paralysis)1.面对两个各有利弊的选择,人们往往会感到困扰和犹豫不决。

2.了解两难困境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决策的方法和策略,避免陷入无休止的犹豫。

六、情感传染(Emotional Contagion)1.人们的情绪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传染,产生共情和情感互动。

2.认识情感传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情绪变化,提高沟通和人际关系能力。

七、喧宾夺主(Primacy Effect)1.人们对于一系列信息中的初期信息更容易记忆和影响。

2.了解喧宾夺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信息传递的顺序,提高信息传播和学习效果。

八、特定再现(Peak-end Effect)1.人们对经历中的高峰和结束阶段的记忆更加深刻和影响深远。

5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

5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

5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1. 巨人效应:人们倾向于崇拜和信服比自己高大、强壮的人,并将其视为领导者或权威人物。

2. 魅力效应:人们往往对外貌好看、有吸引力的人更加友善和喜欢。

3. 社会认同:人们倾向于追随和效仿与自己身份认同相符的人或群体。

4. 群体思维:在群体中,个体常常会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而随大流和顺从群体意见。

5. 权威效应:人们倾向于接受权威人物的意见和行为,并相信其具有高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6. 原因推断:人们倾向于试图寻找事件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并做出推断。

7. 外貌影响:个体的外貌和形象对于社交和人际交往有重要影响。

8. 从众效应: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倾向于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和意见。

9. 锚定效应:人们受到先前接收到的信息或数字的影响,从而做出与之相关的决策。

10. 选择困难:当面临多个选择时,人们往往会感到困扰和纠结,难以做出决策。

11. 损失厌恶:人们对于损失感到更加敏感和厌恶,相比之下,他们更加倾向于追求避免损失而不是获得收益。

12. 社会比较:人们倾向于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13. 罚恶效应:对于犯错或违法行为,人们对于该行为者的评价往往更加负面和严厉。

14. 心理附着:人们对于首次接触的人或物,往往会产生情感上的依恋和喜爱。

15. 非理性乐观: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和计划,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现实和过度乐观。

16. 美好回忆:人们对于过去发生的事件,往往会产生积极的回忆和情感。

17. 认知失调:个体在面临与自己现有信念和态度不一致的信息时,会感到不愉快和不舒适。

18. 影响力:个体通过言语和行为对他人进行影响和操控,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19. 可利用性偏见:人们往往会过度估计自己经历的事情,而低估他人的经历和情况。

20. 认知偏差:人们在理解和诠释信息时,会受到个人经验和偏好的影响。

21. 头号效应:对于首次了解到的信息或人物,人们往往更容易记住和关注。

22. 获取永久性效应:人们对于已经拥有的物品或资源,往往会高估其价值和重要性。

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

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

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⒈杯子的颜色对食物味道的影响●实验故事:一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品尝两杯相同的奶昔,但一个杯子是红色的,另一个是蓝色的。

结果显示,参与者认为红杯中的奶昔更甜。

●效应:颜色对人们的感觉和体验产生影响,红色被认为会增加食物的甜味。

⒉被动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认知●实验故事:一个实验中,被动吸烟的人和没有吸烟的人被告知他们可能会得肺部疾病。

结果显示,被动吸烟的人比没有吸烟的人更容易意识到吸烟的危害。

●效应:经过与吸烟者相比较,被动吸烟者对吸烟的危害性有更高的认知。

⒊群体效应对行为的影响●实验故事:一个实验中,一群人在街上观看和忽视一个人试图越过栅栏。

结果显示,当有更多的人观看时,其他人也更倾向于观看。

●效应:人们的行为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观察到其他人行为后,更容易采取相似的行为。

⒋心理暗示对疼痛感知的影响●实验故事:一个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会通过电流引起疼痛。

结果显示,当参与者被告知电流会引起强烈疼痛时,他们觉得疼痛更剧烈。

●效应:人们对疼痛的感知受心理暗示的影响,预期疼痛会使他们感觉更痛苦。

⒌联想对判断的影响●实验故事:一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两段视频,一个是温情的,另一个是暴力的。

结果显示,观看暴力视频后,参与者对他人的行为更加怀疑和敌对。

●效应:观看某种类型的内容后,人们更倾向于将类似的判断应用于其他相关情境。

⒍社交媒体对自尊心的影响●实验故事:一个实验中,参与者将自己与社交媒体上的朋友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与社交媒体上朋友的比较会降低参与者的自尊心。

●效应: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导致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他们与别人的比较。

⒎群体思维对创造力的影响●实验故事:一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在集体决策中发表意见,或者在个体决策中发表意见。

结果显示,参与集体决策的人比个体决策的人更不创造性。

●效应:群体思维可能抑制创造力,因为参与者会受到其他人的意见和决策的影响。

100个心理学效应

100个心理学效应

100个心理学效应01. 踢猫效应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里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种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02. 内卷化效应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层面、没有发展增长、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水平稳定、不断重复,对即将到来的变化缺乏应变能力,这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的行为,被称为“内卷化效应”。

03.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04. 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05. 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

06. 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我们把这种心理学现象称为“巴纳姆效应”。

07. 吊桥效应在吊桥上,由于危险的情境,人们会不自觉地心跳加快,如果这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人们很容易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这就是著名的“吊桥效应”。

08. 奶头乐理论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80%人口将不必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心理学的十大经典效应

心理学的十大经典效应

心理学的十大经典效应心理学的十大经典效应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重要的心理现象或规律。

这些效应不仅在学术研究中有重要意义,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下面将列举十个符合要求的心理学经典效应。

1. 阿兰·班迪效应(Bandwagon effect):人们倾向于随大流,跟随他人的意见和行为,甚至违背自己的判断。

这一效应在社交媒体时代尤为明显,人们容易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盲目追随主流观点。

2. 后果偏向效应(Consequence bias):人们在决策时,往往更关注可能产生的后果而非可能的概率。

例如,人们更容易因为一次空难事件而害怕乘坐飞机,而忽视了飞机事故的概率较低。

3. 多巴胺效应(Dopamine effect):多巴胺是大脑中的一种神经递质,与奖励和满足感有关。

人们在获得奖励之后会产生多巴胺的释放,从而加强相关行为的记忆和重复。

4. 埃克曼效应(Ekman effect):人类的表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的识别能力。

埃克曼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于基本情绪表情(如愤怒、快乐、惊讶等)的普遍认知和理解。

5. 费曼效应(Feynman effect):通过将学习内容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图示的方式传达给他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这一效应强调了简化和图示化对于学习和传播的重要性。

6. 调节效应(Modulation effect):人们的判断和决策会受到前一事件或经验的影响。

调节效应指的是前一经验对当前判断的调整和影响。

7. 暴力媒体效应(Media violence effect):长期接触暴力媒体内容会对观众产生负面影响,如增加攻击性行为、减少同情心等。

这一效应引起了人们对于媒体暴力内容的关注和控制。

8. 选择失序效应(Order effect):人们对于选择的偏好会受到选项的顺序和排列方式的影响。

例如,在进行选择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排在前面的选项。

9. 选择支持效应(Choice-supportive bias):人们在做出选择之后,往往会更加支持自己的选择,忽视选择之前的不利因素。

心理学效应集锦

心理学效应集锦

心理学效应集锦一、吊桥效应当一个人提心吊胆的走过吊桥的一瞬间,抬头发现了一个异性,这是最容易产生感情的情形。

因为吊桥上提心吊胆引起的心跳加速,会被人误以为是看见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而产生的反应。

这就是为什么电影里英雄救美后,美女都会爱上那个救她的英雄的原因。

所以,要想吸引一个人,约会的时候可以尽量选择那些刺激的游戏,或者看恐怖的电影。

二、曝光效应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

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

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

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

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

也就是说,曝光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所以,微信头像建议大家使用自己的真实照片,总之要想办法多让对方看到自己,或是自己的照片。

三、黑暗效应浪漫的西餐厅是很多人情侣约会的首选,因为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

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

所以,尽可能多的找机会与对方在昏暗的光线下相处,比如昏暗的车里,是一个吸引人的好办法。

四、富兰克林效应18世纪美国的国父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一句话发展而来的。

富兰克林说: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换句话说:让别人喜欢你,最好的办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帮助你。

当然,这事是有技巧的,你别上来就弄件大事找对方帮忙哈,你可以先从一些很小的,对方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下手。

比如,让对方顺便帮你带杯咖啡,或者是帮你整理一下领带之类的。

五、阿伦森效应有个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

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贬后褒,第四组先褒后贬。

常识积累 常考十大心理学效应

常识积累  常考十大心理学效应

常识积累| 常考十大心理学效应1、蘑菇定律蘑菇定律的说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国外的一批年轻电脑程序员总结出来的。

它的原意是:长在阴暗角落的蘑菇,因为得不到阳光又没有肥料,常面临着自生自灭的状况,只有长到足够高、足够壮的时候,才被人们关注。

蘑菇定律被用来指初入世者,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过程中。

但是,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这就是蘑菇定律,或叫萌发定律。

2、安泰效应安泰效应是,一旦脱离相应条件,就失去某种能力的现象。

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

寓意就是没有群众的支持,都是软弱无力的。

水失鱼,犹为水;鱼无水,不成鱼。

也就是常言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才能开大船」。

3、杜根定律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

自信并勤于实践,让你永远手握坐票。

换句话说,你若仅仅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只要你有自信。

一个人胜任一件事,85%取决于态度,15%取决于智力。

所以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他是否自信。

假如这个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会扼杀他的聪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

4、比伦定律比伦定律是指,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记载,你就未曾勇于尝试,和应该把握的机会。

万象世界,成败相依。

比伦定律辩证地认知「失败」,把失败看做是成功的前奏,失败也是一种机会。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机会无处不在。

但机会又是稍纵即逝的,你不可能在做好所有的准备后再去把握。

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试错精神。

即使最后证明自己错了,也不会后悔。

因为你把握了机会,而且至少知道了,你先前把握机会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一笔财富,正是此意。

5、鲁尼恩定律赛跑时不一定快的赢,打架时不一定弱的输。

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发展快自然不是一件坏事,但没有质量的快,肯定是一件坏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网膜效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佛印与苏东坡:苏说佛:“我看你是一堆狗屎,你看我像 什么呢?”佛曰:“我看你法相好庄严,是一尊金佛” 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是跟着心走== 最著名的投射测验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于1921年编制 的(罗夏墨迹测验):让人们看那些用墨迹偶然形成的图 形,然后说出自己想到的东西。这个测验是基于知觉与人 格之间有某种关系的基本假说。 例如:有一名被试多次将图片看成死动物活解剖体,不久 这个人就自杀啦== 每个人都立足于自己的状态和角度去观察和推论外界的事 物,人们眼里的世界不过是他们精神世界的投射。
霍桑效应
当人们收到关注,不良情绪得到宣泄时,学习和交往的频 率就会大大增加。 霍桑工厂有完备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 是工人们情绪仍旧很低落,生产状况很不理想。为了找出 其中的原因,哈佛大学教授梅奥进行了一次谈话实验:他 们逐一找工人进行个别谈话达两万余次。他们态度和善, 耐心地倾听工人对工厂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而且从不反驳。 这些工人通过谈话实验把自己心中的不满全都发泄出来, 并意识到自己被关注,归属感顿生。最终工厂的产值大幅 度提高。
问题背后的心理学
原来如此
囚徒困境
警方没有犯罪嫌疑人的确凿证据 告诉嫌疑人:一方坦白,另一方抵赖,则招认方释放,抵 赖方被判10年牢;双方均坦白,则双方均被判刑5年;双 方均不坦白,则双方无罪释放。 每个人从自己受益最大化出发来考虑问题,最终往往落得 两败俱伤的结果。个人的理性算计,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 性的结局。
习得性无助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进行了一次实验 第一阶段:塞把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无法逃脱的,里面还 有电击装置,电击的强度足够引起狗的痛苦,但是不会伤害狗的身体。 只要铃声响起,就给狗施以电击。实验者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 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出这个笼子;但是经过很大的努力后,仍旧 无法逃脱,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 第二个阶段:反复对狗进行这个实验 第三个阶段: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狗被放在另外一个笼子里。这个笼 子由两部分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 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铃声响起后,这只狗不但 没有逃到没有电击的一边,反而在电击出现之前,就开始痛苦地呻吟 和颤抖。 反复挫折与失败的记忆,会使人失去信心,习惯于无助和放弃。
情绪效应
负性情绪会导致身体疾病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做过实验: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水” 放入有关化验水中沉淀后,则无杂无色、清澈透明;悲痛 时呼出的“气水”沉淀后呈白色,悔恨时呼出的“气水” 沉淀后则为蛋白色,而生气时呼出的沉淀后为紫色。把 “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了。 一对年轻夫妇因为某件事儿吵架,情绪都非常激动,正在 这个时候,妻子怀里的婴儿突然哭了。于是妻子就开始给 孩子喂奶,孩子安静下来。可是过了一会儿,孩子却悄无 声息地死掉了。后经医学检查:孩子是被母亲生气分泌出 来的毒素给毒死的!
狄德罗效应
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之后,会不断配置与 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丹尼斯· 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一天, 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 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它穿着华贵 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时,却突然发现家具的风 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乎,为了 和睡袍配套,哲学家先后把旧东西都更新了一遍, 终于使书房配上了睡袍的档次。可它想来想去, 却觉得极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睡袍胁迫 了”。
软糖实验
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富有洞察力的人,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美国心理学 研究专家迈克尔· 米舍尔)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专家迈克尔· 米舍尔在20世纪60年代做了一个有趣的 “果汁软糖实验”。 米舍尔把一群4岁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这些孩子每人一颗 软糖,告诉他们:“我有事儿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软糖,但谁坚 持到我回来再吃,就再奖励一颗。” 结果,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把软糖吃啦;有的孩子虽然犹豫了一会儿,但还 是忍不住吃了;还有的孩子通过唱歌、做游戏甚至假装睡觉坚持到了最后。 20分钟后,米舍尔回来啦,给每个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发了一块软糖。 心理学家继续追踪这些孩子们,知道他们高中毕业,追踪时间长达14年。 追踪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到中学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那些能坚持到最后 的孩子,具有一种为了更大的、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 自控能力。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进取精神,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 而且表现得更为自信、合群、勇敢、独立。 而那些亟不可待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 往往会屈从于压力而逃避挑战。欲望来的时候,他们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 马上满足欲望,否则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
巴纳姆效应
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它反映了自己的人格 面貌。 一位名为肖曼· 巴纳姆的杂技大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 候说,他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 的成分,所以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有位心理学家在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MMPI)之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那一份是自 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的结果,另外一份是多 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多数参加实验的被试竟然认 为最后一份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蔡戈尼效应
人天生有一种有始有终的驱力,如果工作尚未完 成,完成工作的动机就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心理学家蔡戈尼1927年做了一个实验:甲乙两组 被试,让他们同时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难的题 目。甲组一直演算完毕,乙组在演算中途,突然 被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 结果显示,乙组对题目的记忆明显优于甲组。 这是因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尽管全神贯注,一 旦解开了就会松懈不再在意,因而很快忘记。而 对解不开或者尚未解开的问题,则要想尽一切办 法去解开它,因而一起潜藏在大脑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