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过敏性鼻炎

合集下载

中医缓解鼻塞和过敏性鼻炎的功效

中医缓解鼻塞和过敏性鼻炎的功效

中医缓解鼻塞和过敏性鼻炎的功效鼻塞和过敏性鼻炎是许多人常遇到的鼻部问题,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少的困扰。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秉承着“治未病”的理念,对于缓解鼻塞和过敏性鼻炎有着独特的功效。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中医如何缓解鼻塞和过敏性鼻炎的功效。

一、中医理论对鼻塞和过敏性鼻炎的认识中医认为,鼻塞和过敏性鼻炎的发生与人体的卫气失调有关。

在中医术语中,卫气指的是人体表层的防御能力,而鼻塞和过敏性鼻炎则是卫气出现问题的体现。

中医强调“卫外固内”的观念,即通过调节卫气的功能,使之恢复正常,从而达到缓解鼻塞和过敏性鼻炎的效果。

二、中医辨证论治鼻塞和过敏性鼻炎的方法中医治疗鼻塞和过敏性鼻炎的方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具体而言,中医将鼻塞和过敏性鼻炎分为多种类型,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1. 风寒感冒型对于鼻塞和过敏性鼻炎伴有头痛、恶寒、流清涕等症状的患者,中医常常采用辛散发汗的药物来治疗,如薄荷、荆芥等。

这些药物可以驱除体内的风寒邪气,缓解鼻塞和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2. 阳虚型对于鼻塞和过敏性鼻炎伴有鼻干、流清涕、嗓子干燥等症状的患者,中医常常采用温补阳气的药物来治疗,如人参、黄精等。

这些药物可以调节体内的阳气,增强体质,从而减轻鼻塞和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3. 湿热型对于鼻塞和过敏性鼻炎伴有鼻黏液多、流稠涕等症状的患者,中医常常采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来治疗,如黄连、连翘等。

这些药物可以清除体内的湿热邪气,改善鼻塞和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三、中医常用的缓解鼻塞和过敏性鼻炎的中药方剂除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外,中医还发展了许多常用的中药方剂来缓解鼻塞和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下面列举几个常用的中药方剂:1. 麻黄汤麻黄汤是缓解鼻塞和过敏性鼻炎的常用方剂之一,它由麻黄、杏仁、炙甘草、生姜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祛风散寒、开窍通鼻的功效,能够迅速缓解鼻塞和过敏性鼻炎。

2. 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散是缓解过敏性鼻炎的常用方剂之一,它由荆芥、连翘、薄荷、黄芩等药物组成。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病机及辨证治疗!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病机及辨证治疗!

“过敏性⿐炎”的中医病机及辨证治疗!01寒邪为过敏性⿐炎发病常见病因。

由于素体阳虚或感受外界寒凉之⽓,过敏性⿐炎的发病可由寒邪⽽致,寒邪具体分外寒和内寒两种。

外寒即外感六淫之寒,内寒为阳⽓虚衰导致的虚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

肺主⼀⾝之表,司腠理开阖,寒邪侵犯⼈体⾸先犯肺,肺开窍于⿐,故见⿐塞、⿐痒、流清涕等症。

因此,外感寒邪常常是过敏性⿐炎发作和加重的重要诱因。

另外,当机体阳⽓虚衰时可出现寒从中⽣的虚寒之象,虚寒也可导致过敏性⿐炎的发作。

其中与此病关系密切的为肺脾肾三脏的虚寒证,寒从中⽣,阳⽓虚衰势必影响其正常的⽣理功能,最终诱发过敏性⿐炎的发病。

检索《中医⽅剂⼤辞典》中治疗过敏性⿐炎的⽅剂,共得到40 ⾸。

上述40⾸⽅剂中治疗实证者27⾸,其中⼜以外感风寒、肺热、⽓郁痰阻以及寒热错杂证为主,虚证共有5⾸,其中覆盖了⽓虚证的⽅剂就有3⾸,虚实夹杂证8⾸⽅剂中,兼有⽓虚证者就有5⾸,因此认为⽓虚在过敏性⿐炎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过敏性⿐炎的典型症状即为⿐塞,提⽰患者多有⽓机不通、清窍闭塞的病机,⽽中焦脾胃为⽓机升降之枢,其⽓虚或⽓滞均可导致⽓机不利、升降失常,故九窍不利均可从中焦脾胃论治。

同时,上述⽅剂中也涵盖了针对肺热、脾肾虚寒、肝⽓郁结、阴虚肺燥、外感凉燥、瘀⾎内停、痰浊内阻等致病因素的药物,体现古⼈对过敏性⿐炎病机认识的全⾯性。

随着⼈们⽣活⽔平的提⾼,临床上内⽣⽕热、内⽣湿热、内⽣寒湿病证⽇益增多,因此需在充分领会古⽅精髓的基础上进⼀步针对现代患者的病情进⾏治疗。

上述40⾸⽅剂,除⽺⾁天真丸、苁蓉⽜膝汤、疏痰汤、滚痰丸、审平汤、除热清肺汤7⾸⽅剂外,其他⽅剂中均应⽤了风药。

季节性过敏性⿐炎好发的春季正是厥阴风⽬当令之时,夏末秋初⼜是⼈体湿⽓最盛之时,风药能祛风燥湿,所以风药与过敏性⿐炎的病机甚是契合。

不论是外感风寒、外感风热、中⽓不⾜还是肝⽓郁结所致的过敏性⿐炎,都可应⽤⾟温疏散(必要时佐以苦寒)的风药。

过敏性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过敏性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过敏性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过敏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痛苦。

中医在治疗过敏性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体质,减少疾病的发作。

中医认为,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不足、邪气侵袭有关。

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包括气血、津液、脏腑功能等。

邪气则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以及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内邪。

当正气不足时,邪气容易侵袭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从而引发过敏性疾病。

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过敏性疾病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一、风邪袭表证风邪袭表是过敏性疾病常见的证型之一。

风邪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容易侵犯人体的体表和上部,导致皮肤瘙痒、皮疹、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患者往往表现为发病迅速,症状时轻时重,皮肤瘙痒难忍,遇风加重,舌苔薄白,脉浮。

治疗上应以疏风解表、止痒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消风散、荆防败毒散等。

药物如荆芥、防风、蝉蜕、薄荷等具有疏散风邪的作用;苦参、苍术、地肤子等能够清热燥湿、止痒。

二、肺卫不固证肺主皮毛,开窍于鼻。

如果肺气虚弱,卫外不固,风邪就容易乘虚而入,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患者常见自汗、怕风、容易感冒,鼻塞、流涕、咳嗽、气短,舌淡苔白,脉弱。

治疗应以益气固表、祛风止痒为原则。

玉屏风散是常用的方剂,其中黄芪、白术、防风能够增强肺气,固表御风。

同时,可以根据具体症状加减药物,如加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加用辛夷、苍耳子通窍止涕。

三、脾气虚弱证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

脾气虚弱时,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生,湿邪困阻肌肤,可引发过敏性皮炎、湿疹等疾病。

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皮肤瘙痒、起红斑、水疱,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应健脾益气、祛湿止痒。

常用的方剂有参苓白术散,药物如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等能够健脾祛湿;白鲜皮、地肤子等可以清热利湿、止痒。

中医辩证论治过敏性鼻炎

中医辩证论治过敏性鼻炎

中医辩证论治过敏性鼻炎作者:刘异斌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17期(哈尔滨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摘要: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

中医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

虽然变应性鼻炎不是一种严重疾病,但可诱发支气管哮喘、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等。

本文对中医辩证论治过敏性鼻炎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医;辩证论;过敏性鼻炎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

中医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

过敏性鼻炎临床常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等为主要特点。

过敏性鼻炎的发作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如气温、湿度、风力、降水量、大气污染和气传花粉等不同气象因素对过敏性鼻炎发病均有影响[1-5]。

虽然变应性鼻炎不是一种严重疾病,但可诱发支气管哮喘、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等,或与变应性结膜炎同时发生。

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是通过整体辨证,调节脏腑功能入手,达到治本的目的,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对中医辩证论治过敏性鼻炎进行综述。

1 症状体征变应性鼻炎的典型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连续性发作,大量水样清涕,其次是鼻塞和鼻痒。

中医如何调理过敏性鼻炎

中医如何调理过敏性鼻炎

中医如何调理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如频繁的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等。

中医在调理过敏性鼻炎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从内而外改善患者的体质,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过敏性鼻炎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不足、外邪侵袭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正气不足主要是指肺、脾、肾三脏的亏虚。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肺气虚弱则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邪,导致鼻窍不利;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不能运化水湿,湿浊内生,上犯鼻窍;肾为先天之本,主纳气,肾气不足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也会影响鼻窍的功能。

此外,风邪、寒邪、热邪等外邪侵袭也是诱发过敏性鼻炎的重要因素。

针对过敏性鼻炎的调理,中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常用的方剂有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等。

玉屏风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作用,适用于肺气虚弱、卫外不固的患者;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适用于脾气虚弱、清阳不升的患者;金匮肾气丸则能温补肾阳,适用于肾气不足的患者。

除了成方,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加减用药。

比如,对于鼻痒、喷嚏明显的患者,会加用蝉蜕、防风、荆芥等祛风止痒的药物;对于流涕较多的患者,会加用苍耳子、辛夷、白芷等通窍止涕的药物;对于鼻塞严重的患者,会加用石菖蒲、细辛等开窍通鼻的药物。

二、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对于过敏性鼻炎也有较好的疗效。

常用的穴位有迎香、印堂、风池、肺俞、脾俞、肾俞等。

迎香穴位于鼻翼旁,具有通利鼻窍的作用;印堂穴位于两眉之间,能醒脑通窍;风池穴位于枕骨下,能祛风解表;肺俞、脾俞、肾俞分别是肺、脾、肾的背俞穴,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

针灸的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等。

针刺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来改善症状;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拔罐可以去除局部的寒湿之邪,缓解鼻塞。

过敏性鼻炎的六经辨证论治机制

过敏性鼻炎的六经辨证论治机制

螨 、真菌 、花粉 、风 冷、异气等过 敏原敏感性 增高而发生 在鼻黏膜腔 的变态反应 。主要病理 表现鼻黏膜 上皮下基底 膜和腺体 之间毛细血 管
方之伤寒病 ,六经诸方但可通用 ,因证加减合适证便用是方药。方各 有经而用不拘,只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气血脏腑不同,并无伤寒温病
风温湿温 …. 病 至各 异。六经提纲 并论是立论杂病 时疾均须二者互 证 , 始 能知其 真假 ,知其病 本。故谨于 此 ,今 以六经辨证 思想 ,试述 过敏
外 邪侵袭客 于机体 ,内外相争而表 现。机体对 过敏性物质 以室 内尘 、
阳等理论 。考病 自何 经 ,气从何化 ,病证确切 然后辨治 ,来确立 了汤
醴的辨证方法。可见不独为伤寒病而设而是阐述六经矜 ( 诊)百病之
理 ,以六经 审百病示其六 经辨证方 法 ,故尊六 经治法理 ,不拘仲景之
效观察 [ J ] . 河北 中医, 2 0 0 5 , 2 7 ( 1 0 ) : 7 5 9 - 7 6 1 .
过敏性鼻炎 的六经辨证论治机制
程 海 泉 李金 田
( 甘肃 中医学 院,甘 肃 兰州 7 3 0 0 0 0 )
【 摘要】本文通过应用六经辨证思想来阐明过敏性鼻炎发病机制及 ・ 临 证选方用药,以拓展 思路 。
【 关键 词】 过敏 性 鼻 炎 ;六 经辨 证论 治
中图分类号:R 2 7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1 7 - 0 2 9 6 — 0 3
过敏 性 鼻炎( a l l e r g i c r h i n i t i s ,A R ) 又 称变态 反应性 鼻炎 ,是 由于
信 息杂 志, 2 0 0 9 , 1 6 ( 7 ) : 6 2 — 6 3 .

中医治过敏性鼻炎经验

中医治过敏性鼻炎经验

中医治过敏性鼻炎经验干祖望,全国名老中医,中医耳鼻喉科教授。

干老认为,肺经伏热是过敏性鼻炎的一个重要的病因,不可仅仅拘泥于肺脾肾虚与风寒侵袭;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过程中,应仔细辨证,随证分型,依法立方,据方选药;对于肺经伏热者,应予清肺泄热脱敏之法。

过敏性鼻炎是指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鼻病,又称为变态反应性鼻炎。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青年,属全身性疾病。

临床辨证多以肺、脾、肾虚或兼风邪侵袭为主。

干老对过敏性鼻炎的病因病机认识和治疗都有独到之处,他认为鼻炎主要分型为热伏肺经证、肺经虚寒证、卫气不固证、肾阳不足证等。

其中干老用清金法治疗鼻炎独树一帜,现介绍如下。

干老根据《东医宝鉴》:“嚏者,……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发于鼻则痒而嚏也”,《古今医统》“鼻痒,乃热则生风故也”,《景岳全书》“肺热则鼻涕出”及《辨证录》“金遇火刹成水”等理论,并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过敏性鼻炎除了虚、寒之病因之外,肺经伏热也是过敏性鼻炎的一个常见的原因。

因肺经伏热,邪热循经上凌鼻窍,可致鼻痒、喷嚏连连;肺经伏热,肃降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水液泛滥则致鼻流清涕不止。

临床表现为狂嚏不止,对寒冷的刺激不太敏感,鼻涕呈淡黄色而清稀如水。

鼻粘膜可有充血现象。

一旦接触到煤气、香烟、热气等刺激时,即可马上发作。

舌质,红,体质好。

治当清肺泄热脱敏,常用代表方为清热脱敏汤。

常用药:桑叶、薄荷、蝉蜕、地龙、路路通、紫草、茜草、墨旱莲等。

病案一:蒋某,男,17岁。

西医诊为过敏性鼻炎已两年,发病多在春秋之际,症见喜寒而恶热;常见鼻衄(恶燥)。

检查:皮划过敏(类似划痕症,高凸而不红);鼻腔:粘膜正常,偏红,中隔两侧有轻度嵴突,舌薄黄苔,脉平。

鼻鼽过敏性鼻炎中医辩证及护理

鼻鼽过敏性鼻炎中医辩证及护理
二、特异性治疗
1、避免与变应原接触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2、免疫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吸入变应原所致的1型变态反应。
07
预后及转归
预后及转归
本病经积极防治,可控制症状,但容易反复。
部分病人并发鼻息肉、哮喘等疾病
08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
1、尽量避免接触明确的过敏原和 过敏环境。
健康教育
常见过敏原有以下几类:
鼻鼽患者的护理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 四、辨证及治疗 五、护理诊断 六、护理措施 七、预后及转归 八、健康教育
01
概述
一、概述
鼻 鼽 bí qiú
是指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复发作 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一、概述
鼻 鼽 bí qiú
西医的変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性非変应性鼻炎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伤风鼻塞
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所致
常有受凉史或疲劳史 病程较短,数天后可愈
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塞
起初可见鼻痒、清涕,后期以鼻塞、粘黄涕为主
可伴见肺虚、脾虚、肾虚等全身症状
全身可伴见风邪外袭之表证的表现
局检:鼻腔黏膜淡白、灰白或淡蓝色,亦可充血 局检:鼻粘膜充血肿胀,鼻腔分泌物初起较清稀,
色红,鼻甲肿大,鼻道有较多水样分泌物。
局部检查: 鼻甲肿大光滑,黏膜淡白,或灰白,可有水样分泌物。 治疗原则: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辨证及治疗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
肾阳不足
摄纳无权
气不归元
腠理、鼻窍失于温煦
温煦失职
外邪或异气侵袭
鼻鼽
辨证及治疗之分型论治
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论治过敏性鼻炎
[摘要]过敏性鼻炎是由各种特异性过敏源引起的多发性鼻病,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本文结合t 临床,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之下,遵循天人相应的规律,并结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分析、归纳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辨证论治;治标以缓其势;固本以逐陈疴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是由各种特异性过敏源引起的多发性鼻病,其临床表现为连续、频发的鼻痒、鼻塞、鼻流清涕、喷嚏及不闻食嗅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伴见头痛、耳鸣、听力障碍等全身症状。

属中医“鼻鼽”、“鼽嚏”范畴。

由于本病病症顽固、病程长、迁延难愈,可导致患者情绪失调、失眠、食少、疲乏、注意力减退等,极大的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学习,并使其生活质量下降。

笔者综合临床实践,将过敏性鼻炎的辨证论治思路略陈如下:
1.祛风脱敏。

治标以缓其势
中医学认为,鼽嚏始发,多外邪为患,即所谓“外有非时之感”。

肺位至高,为脏腑之华盖,通过息道直接与外界相通,其在体系皮毛,皮毛为一身之表,易感外界风邪寒气及病邪异气,故肺脏受邪,肺气被伤,失于宣肃,鼻窍不利;
或卫表不固,腠理疏松是发生鼻鼽的主要原因。

又“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表现为发病迅速、时作时止、反复发作,发作时鼻痒、喷嚏频作等症状,均符合风邪的致病特点,因此,治疗本病以祛除风邪,调和营卫、通利窍道为关键。

代表方药有苍耳子散合脱敏煎。

苍耳子散以苍耳子甘缓不峻、祛风除湿为君;辅辛凉之薄荷,以疏散风邪、清利头目;佐芳香质轻、气味俱薄之辛夷花以走气入肺,又助胃中清阳上行;再助辛温芳香之白芷,以散风止痛,消肿排脓。

四药相合,以达祛风散热、宣通肺窍之效。

过敏煎方中防风辛甘微温,以祛风解表;银柴胡甘、微寒,善清热凉血;乌梅酸涩,能敛肺、涩肠、生津;五味子性温味酸,能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四药相得,药味平淡,但收散并用,补泄兼施,升降共济,阴阳并调。

上述两方并用,既能针对鼻鼽的发病部位进行有效疏通,又能清除体内的邪毒之气,同时润养脏腑,其效专力宏。

2.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过敏性鼻炎在其发作过程中除典型的鼻部症状外,常因患者的体质及感受外邪属性的差异伴见不同的兼加症,笔者通过临床观察,整理分析,将其归纳为:
寒邪袭肺
此证患者晨起遇凉或感风受寒或接触有刺激性的物质后,表现尤为严重。

全身症状可见恶寒怕冷,无汗,偶有发
热,舌苔薄白,脉象或浮或细小。

鼻腔检查:鼻黏膜苍白,甚至水肿,以双下鼻甲为甚。

寒邪外袭,机体内外失和,肺为娇脏、为华盖,最先受邪,肺失宣降,其在窍为鼻,故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从而发生过敏性鼻炎,治疗主要以发散风寒,调和营卫为法。

肺经郁热
主要临床表现可见鼻痒狂嚏,涕出粘腻,对寒冷刺激并不敏感。

可伴见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洪(弦)数。

鼻腔检查:鼻腔黏膜潮红或充血。

治其以清肺泄热,通利清窍为法。

脾虚痰盛
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痰饮生成后,可随气机转运而无处不到,从而变生诸证。

肺开窍于鼻,当外邪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可致喷嚏;风邪引动痰湿,侵袭鼻窍,可致鼻痒难忍;津水停聚、痰阻气道则可见鼻腔黏膜苍白或水肿、鼻塞不利;肺失清肃,鼻窍不利,气不布津,津水外溢,则清涕自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合之。

”脾喜燥恶湿,从五行看,肺属金,脾属土,脾土旺而生金养肺,故治疗以培土生金兼通利窍道为大法。

郁热内伏型
临床上该病证患者以青壮年为多见,此病证型的发生与
患者平素的生活起居习惯密不可分,最常见原因分析示:(1)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易致肝气不舒,气郁化火。

(2)起居失常,中医认为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晚睡熬夜容易导致人体阴阳失调,阴伤而阳偏亢,阳有余则为火。

(3)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刺激物,辛甘厚味可致脾胃蕴热,胃火偏旺等;此三种情况日久导致热邪郁积体内,形成“郁热内伏”体质。

肺居上焦,又为娇脏,易受邪气侵犯,体内久郁之热邪上炎伤肺,肺气通于鼻,上犯于鼻,可发为本病。

所以治疗此类型病人,以透发体内郁热为关键,结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象法自然,顺应天时从而减少本病的发生并促其向愈。

3.培补脾肾,固本以逐陈疴
《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本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及个人禀赋体质虚弱密切相关,脏腑功能失调责之于肺、脾、肾三脏虚损,但其本重在脾肾。

因“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本病后期当以补益脾肾为主,中医认为治病必求与本,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扶正固本,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复发,促进痊愈。

临床常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补益中气、健脾渗湿以培后天脾胃,用金匮肾气丸补肾助阳、鼓舞肾气以固先天之本。

4.结语
笔者认为,治疗过敏性鼻炎,不能只局限于鼻部,只顾其标而忽其本源,本末倒置,应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的指导之下,遵循天人相应的自然规律,并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结合,使广大患者借助于药物而不完全依赖于药物,从根本上杜绝疾患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