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事纷繁:中国历史上的食盐生产与销售

合集下载

【盐的史话】中国历代盐政史略

【盐的史话】中国历代盐政史略

【盐的史话】中国历代盐政史略中国历代盐政史略一、古代盐政中国盐业源远流长。

远古时代,政事简易,国用不繁。

盐与百物同等,官不统制,任民自由产制运销。

夏、商、周三代,始在产地设虞衡之官,掌其政令,加以管理,许民以时采制。

周代并设太宰,掌诸侯邦国之贡赋。

诸侯岁有常贡,各以其地土特之产贡于王室,而盐为贡物之一。

史籍虽记周有“盐人”之设,“掌盐筴之政令,以供百官之盐”;考其职掌,大概不过分管诸侯贡盐之事,故此时尚无专门盐政。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适应诸侯争霸需要,致力于富国强兵。

于是兴盐铁之利,推行“官山海”政策,规定盐资源属国家所有,国家对食盐的生产买卖加以管理,开中国盐政之始。

其法以民制为主,官制为辅;民制之盐须交官府尽数收购,由官运销,寓租税于官府专卖盐价之中,因其产盐于官制之外复有民制,盐史学者称为“部分专卖制”。

齐国由是富强,称霸诸侯。

所作《管子·海王篇》,为百代论述盐政之祖。

秦国自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发展生产,民得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自由开采售卖食盐,官府从而征税。

沿至始皇,一统天下,盐制未改。

惟征税过重,盐价昂贵。

史载,秦时盐利二十倍于古,盐商富累巨万,人食贵盐,小民贫困。

西汉初年,因循秦制未改,允许私人经营盐业,国家征税,税入归主管皇室财政的少府;但诸侯王国以经营盐业自富,收入不归中央。

武帝时,内修法度,外拓边疆,连年用兵,国库大空。

而盐商财累万金,不助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元狩四年(前119)采用御史大夫张汤建议,笼罗天下盐铁之利归官,排富商、锄豪强。

以齐地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南阳大冶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并采纳其建议,派他们乘传车举行天下盐铁,在各地设置国家的盐铁机构,任命从前以经营盐铁致富的人为吏;将原由豪富占有的产盐滩灶收归国家,由官府直接组织盐业的生产、转输与销售,并不借手商贩。

其制盐法,由官府置备煮盐器具,雇民煮盐,给以工费;其卖盐法,设盐吏坐列市肆,贩物求利。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

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上古时代:煮海为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

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

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

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

《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

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关于盐的国家历史

关于盐的国家历史

关于盐的国家历史
盐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白色的黄金”。

下面是一些关于盐的国家历史的重要事件:
1. 中国:中国盐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和使用盐
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盐被用作货币和国家税收的来源,并且盐业经营由政府垄断。

盐也曾被用来制作火药、保存食物和药物。

2. 印度:在古代印度,盐的生产和贸易活动非常繁荣。

印度的盐业曾经成为著名的行业,印度盐湖城是世界上最大的盐产区之一。

盐也是印度独立运动中的重要符号。

圣雄甘地领导的盐法抗议运动,挑战了英国对盐的垄断权,成为印度独立斗争的象征。

3. 美国:美国的盐资源丰富,尤其是在俄亥俄州和密歇根州的盐盆地。

19世纪初,盐成为美国西部拓荒者的重要需求之一。

盐湖城以其丰富的盐湖而闻名,为当地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和盐产品。

4. 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在欧洲对盐的生产和交易有着重要的影响。

罗马帝国发展了盐的加工技术,改善了其保存和运输方法,并在罗马军队的运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盐的供应对于罗马帝国的贸易和军事战略至关重要。

5. 日本:盐在日本的历史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日本的食盐
生产开始于古代,并且在江户时代(17世纪至19世纪)的盐业发展达到了高峰。

江户时代的盐业经营由政府垄断,并成为一项重要的税收来源。

以上是关于盐的一些国家历史的重要事件,说明了盐在许多国家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上的那些“盐”事儿

历史上的那些“盐”事儿

农村·农业·农民2017.2A 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上,东部出海盐、中部出井盐、西部出湖盐,因盐而兴的城镇贯穿东西南北。

江苏盐城、四川自贡、山西运城分别是海盐、井盐、湖盐的代表。

有人说,中国持续了2600多年的食盐专营制度终被废止。

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

首先,这是我国在坚持食盐专营制度基础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其次,虽然食盐专营制度确实可以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齐国管仲,但不能说它持续了2600多年,因为历朝历代政策不一,有施行专营的时期,也有允许民间开采经销的时期……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盐”事纷繁复杂。

齐桓公称霸与食盐官运有关?商周两代实行等级分封制,纳“贡”代税。

所谓“青州厥贡盐”,就是以“盐”作为贡品,向上级缴纳,以代赋税。

当时,食盐的产运销由百姓们自己经营,官府仅在产地设官,督促民众按时采煮。

名列春秋时期“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前三名的猗顿,原本只是一个贫下中农,后来在陶朱公的启发下,把家搬到河东盐池附近,专心搞起盐业和畜牧生意,仅10年就成为富可敌国的“企业家”。

盐业经营的巨大商机和利润,被齐国国相管仲看在眼里。

于是,他亲自担任“商务部长”,一心为国家搞创收,将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收归国有,推行食盐国营制度。

齐国临海,拥有丰富的海盐资源。

尽管在食盐生产方面,管仲部分放权给百姓,但官府仍然严格控制生产者的生产时间和食盐资源的管理。

至于食盐运输,无论是本地生产还是从境外“进口”的食盐,均归官府统一运输。

除了为政府赚钱外,食盐官府专运还能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对于那些不生产食盐的诸侯国,不听话就不给盐吃。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早利用经济制裁达到政治目的的案例之一了。

当时,东方诸国除齐国外,多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任由食盐民产商销,官府只管收税。

但西方的秦国,也有一个和管仲一样,认识到食盐产业具有“百倍雷册渊整理历史上的那些“盐”事儿传统制盐作坊历经宋元明清千余年间,盐的专卖制度进一步得到强化,食盐专营及其盐课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

盐的发展历程

盐的发展历程

盐的发展历程盐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下面是对盐的发展历程的简要描述:1. 早期手工制盐:最早的盐是通过将水蒸发来制成的。

在古代,人们将海水或盐水倒入浅盘中,让水慢慢蒸发,留下白色的盐结晶。

2. 小规模盐产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需求的增加,盐的生产开始规模化。

古代社会发展起来的城市附近通常有一些盐场和盐井,用于生产盐并满足当地人的需求。

3. 盐的商业交易:随着贸易的发展,盐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

一些地区因为盐资源丰富而成为盐的重要产地,并通过贸易将盐输送到其他地区。

4. 盐的储藏和运输:古代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储藏和运输盐以满足长途贸易需求。

他们通常使用石罐或木桶来储藏盐,并使用动物力量或人力来运输盐。

5. 盐的生产技术改进: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研究和改进了盐的生产技术。

例如,古代中国人发明了盐井,可以从地下提取盐水,大大提高了盐的生产效率。

6. 盐的纳税和垄断:在某些时期,国家对盐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垄断,并以此作为收税的手段。

这种垄断权通常在封建社会中被统治者或贵族所掌握。

7. 盐的现代生产: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盐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蒸发盐池被工业化的盐矿所取代,使得盐的产量大大增加。

8. 盐的多样化用途: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食物味道的不断追求,盐也被应用于更多的领域,例如食品加工、化工和医药等。

9. 盐贸易的国际化:现代社会中,盐已成为一种国际贸易商品。

许多盐产地将盐出口到世界各地,满足全球人民的需求。

总结起来,盐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手工制盐、小规模盐产业、商业交易、储藏和运输、生产技术改进、纳税和垄断、现代生产、多样化用途以及国际贸易等阶段。

这些发展推动了盐产业的进步和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盐业

中国历史上的盐业

中国历史上的盐业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但很少有人在想盐的来源和历史。

盐业是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对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盐业。

一、盐的重要性盐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不仅可以调味,还可以用于保鲜食物,制作肥皂和药品等。

在古代,盐被称为“百味之首”,而“有盐则有货”,说明了盐在经济上的重要性。

由于盐在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同时,还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盐业也因此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

二、中国古代盐业的起源据考古学研究,盐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们会在淤泥地中寻找含盐的泥土,然后通过晒干和加热,将盐提取出来。

而中国古代盐业的发展,则与哪些城市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密不可分。

在商代时期,中国南方的岭南地区就已经开始盐业的生产,用于交换、财政、交战等方面。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盐业不仅在岭南地区发展,还开始在江汉平原、陕西等地区兴盛起来。

秦代统一中国后,盐业也走向了全国化发展,盐业权力逐渐被国家掌控。

三、盐业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在中国古代,由于盐的重要性和盐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国家开始对盐业进行专卖。

盐业的专卖地位使得盐成为了古代最重要的经济税收来源之一。

同时,盐业的政治和经济影响也非常明显,它不仅涉及众多百姓的生计,也涉及到各级政府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关系。

国家对盐业的专卖使得盐的价格受到严格控制。

造成了市场上竞争的不公平性,也导致了盐的产销过程中贪污腐败现象的盛行。

同时,中国盐业的专卖制度也成为了许多社会起义和民变的导火线。

四、盐业的技术和制度发展古代盐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制度的进步。

在技术方面,盐的生产和加工方式从最初的采集到了后来的采茶煮汁、大釜煮盐、海水煮盐等。

其中以采茶煮汁的方式被称为“盐政革新”的一个里程碑。

采茶煮汁能够使得盐的呈色更加单纯,品质更佳,因此在宋代之后,这种方式很快被广泛使用。

盐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的制度创新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盐业专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方面。

商朝盐业的发展历程

商朝盐业的发展历程

商朝盐业的发展历程
商朝盐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盐用于贸易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大约从公元前
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存在。

在商朝早期,盐还没有成为主
要产业,而是一种重要的贸易商品。

商朝人将盐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物品,用于与其他部落进行贸易。

第二阶段:盐的生产发展
随着商朝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商朝开始重视盐业的生产。

商代文献记载了商朝人使用盐井和盐釜进行盐的生产。

商朝盐釜是一种用于煮沸海水并使其蒸发,从而得到盐的器具。

这一阶段,盐生产逐渐与盐贸易并行发展。

第三阶段:盐业的专业化
随着商朝社会的进一步繁荣,盐业逐渐出现专门的盐场和盐商。

商朝政府开始监管盐业,并设立盐官进行管理。

专业的盐场逐渐兴起,成为由专业人员进行盐的生产和管理的地方。

商朝人还通过建设盐道、设置税收和关卡来加强盐业的监管和利用。

第四阶段:盐业的规模化生产
到了商朝晚期,盐业已经成为一个相当规模的产业。

商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与盐业相关的法规和文书。

商朝政府还通过盐业进行税收征收,盐业成为商朝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盐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技术和工艺也逐渐提升,使得盐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商朝盐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贸易到生产再到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演进过程。

盐业在商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商朝政权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支持。

中国古代盐业史

中国古代盐业史

天然晒盐法
中国古代盐业史
恳畦浇晒法
中国古代盐业史
盐与诗歌
诗歌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浩瀚如烟的诗词 作品中,有很多与盐业和盐商相关,具体表现内容丰富多样。
杜甫《盐井》 “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 汲井岁榾榾,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 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
无棣县盐业志
中国古代盐业史
盐与小说
小说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现 实存在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盐文化、盐商阶层等作为社会整 体的一部分对小说的发展也起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
反映盐商狡诈的——《雅观楼全传》 反映盐商艰辛的——《雨花香》 反映官商勾结的——《骨董祸》 反映盐商贪色的——《梦厂笔记》卷九 反映私盐严重的——《聊斋志异》卷十一
《海盐风云》、《火漫银滩》、《盐民支队》等, 记述了盐产区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枯木逢春,朝气蓬勃的生产热情和生活情趣。
中国古代盐业史
盐与建筑
盐与建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盐商建筑符号上。盐商建筑符号是反 映盐商经济强弱最显著的特点和标志。盐商建筑主要包括盐商豪 宅、盐商会馆和盐商城寨。
中国古代盐业史
中国古代盐业史
中国古代盐业史
食盐专营的起源
据记载,齐国是历史上最早修筑长城的国家。事实上,齐长城最 早修建与盐政管理有紧密的联系。 管子回答:“一家十口人,就有十口人吃盐。使盐价每升增加半钱, 万乘之国每月就可多的六千万,而人们无法逃避。” 公元前685年至前645年,齐桓公任管仲为相,修长城垄断 食盐官营,防止食盐走私,集结天下财富,成为春秋霸主。
中国古代盐业史
仓颉创造盐字
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的文字,是由炎帝时期一位叫仓颉的人首 创的,其中,盐字最早也是有仓颉所造。 仓颉,姓侯冈,名颉。生而龙颜侈侈,四目电光。幼善画,养灵 龟一头,揣摩其纹理,又见群鸟践迹沙地,乃依龟文鸟迹,一划 一竖,一点一圈,撇捺钩挑,配聚而成文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事纷繁:中国历史上的食盐生产与销售
根据国务院《盐业体制改革方案》,2017年1月1日起,我国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

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上,东部出海盐、中部出井盐、西部出湖盐,因盐而兴的城镇贯穿东西南北。

江苏盐城、四川自贡、山西运城分别是海盐、井盐、湖盐的代表。

有人说,中国持续了2600多年的食盐专营制度终被废止。

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

首先,这是我国在坚持食盐专营制度基础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其次,虽然食盐专营制度确实可以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齐国管仲,但不能说它持续了2600多年,因为历朝历代政策不一,有施行专营的时期,也有允许民间开采经销的时期……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盐”事纷繁复杂。

齐桓公称霸与食盐官运有关?
商周两代实行等级分封制,纳“贡”代税。

所谓“青州厥贡盐”,就是以“盐”作为贡品,向上级交纳,以代赋税。

当时,食盐的产运销由百姓们自己经营,官府仅在产地设官,督促民众按时采煮。

名列春秋时期“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前三名的猗顿,原本只是一个贫下中农,后来在陶朱公的启发下,把家搬到河东盐池附近,专心搞起盐业和畜牧生意,仅十年就成为富可敌国的“企业家”。

盐业经营的巨大商机和利润,被齐国国相管仲看在眼里,于是,他亲自担任“商务部长”,一心为国家搞创收,将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收归国有,推行食盐国营制度。

齐国临海,拥有丰富的海盐资源。

尽管在食盐生产方面,管仲部分放权给百姓,但官府仍然严格控制生产者的生产时间和食盐资源的管理。

至于食盐运输,无论是本地生产还是从境外“进口”的食盐,均归官府统一运输。

除了为政府赚钱外,食盐官府专运还能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对于那些不生产食盐的诸侯国,不听话就不给盐吃。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早利用经济制裁达到政治目的的案例之一了。

当时,东方诸国除齐国外,多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任由食盐民产商销,官府只管收税。

但西方的秦国,也有一个和管仲一样,认识到食盐产业具有“百倍之利”的人物——商鞅,在他推动下的变法中,山川河泽国有化是一项重要内容,食盐国营当然也不在话下。

管仲富国,使齐国成为霸主,商鞅富国强兵,秦发展成为超级大国,并一举实现统一大业。

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后,继续推行食盐国营的政策。

西汉召开“盐铁会议”激辩盐政
为了避免秦朝严刑峻法覆国的命运,汉初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开放盐禁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弛山泽之禁”,意味着食盐国营政策被取消,民间可以“自由”开采、运输和销售。

盐官不再承担食盐的产、运、销,只负责征收盐税。

汉武帝时,长期的对外卫国战争致使国库日渐空虚。

于是,武帝把目光投入到利润丰厚的盐铁业,重新开始施行盐铁国家专营,以图创收。

对于私自煮盐的人,除了没收“作案工具”外,还要处以“釱左趾”,即给左脚戴上镣铐的惩罚。

官府以低价强制收购盐民们生产的食盐,转手又高价出售,食盐价格猛涨,百姓买不起,只能“淡食”。

食盐运输等劳役也要征发百姓,这些都直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汉武帝死后,西汉实际领导人霍光对武帝以来的政策进行反思,但以御史大夫、盐铁国营的主要支持者和推行者桑弘羊为代表的一小撮顽固分子,坚持“按既定方针办”。

始元六年二月,霍光以昭帝的名义下诏,召集各郡国专家60余人,到长安与桑弘羊等辩论。

这就是著名的“盐铁会议”,学者桓宽将其编辑为《盐铁论》一书。

此后,尽管对武帝的很多政策进行了拨乱反正,但因为事关国家财政收入和军需供应,盐铁国营并没有被废止。

王莽时期,食盐国营出现松动:富商大贾贿赂地方官府,
开始公开或半公开的“盗煮”。

王莽新朝地皇三年,再次废止了“食盐国营”,直到曹操重新施行“国营”,食盐私营持续了180多年。

当然,这种私营,也多为地方土豪、强人所掌握。

三国魏晋时期,各个政权吸取了春秋战国东方诸国“不煮盐无以富国家”的教训,纷纷推行军事强制性的“国营”或“军营”政策。

唐人发明榷盐法:食盐国家专卖
隋到唐前期,和汉初一样,采取官少管、促生产的执政理念。

隋文帝立国第三年就宣布废除了盐禁,凡是盐池、盐井,政府“与百姓共之”。

唐初诸帝也基本继承了这一方针。

直到唐代中期,唐玄宗开始败家,导致财政赤字,君臣一起想方设法生财创收,于是食盐国营又被提上了日程。

但唐中期后的食盐国营制度,和以前有很大不同,叫做“榷盐法”。

所谓“榷盐法”,是指食盐国家专卖制度,由以前的官运、官销制改为就场专卖制。

也就是说,盐民生产食盐,政府低价买来,再高价卖给商人,由商人运输到政府指定经销店贩售。

这样,政府不但控制了食盐的货源,也掌握了食盐的批发环节。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时期,盐政的税收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中央实际总收入的五分之二左右,成为当时唐朝的主要经济来源。

此后,虽然盐政多有变化、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更加细致,除元代一会儿商运商销、一会儿官运官销外,其他朝代大体都遵循了榷盐专卖制度。

改变中国历史的私盐贩子
历经宋元明清千余年间,盐的专卖制度进一步得到强化,食盐专营及其盐课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

盐运使一向是个肥缺,制售贩卖私盐的行为虽然受到政府一再打压,但在巨额利润的刺激下,仍旧不绝如缕。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盐业专卖史就是一部血雨腥风的官民斗争史。

历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职业,就是私盐贩子。

有些私盐贩子直接参与了农民起义,而那些没有直接参与军事斗争的私盐贩子中,也不乏造反起义的支持者。

公元881年1月16日,黄巢在长安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齐。

两年之后,他就从皇帝宝座上被赶下台,不久即在山东泰安附近兵败自杀。

黄巢的老家在山东菏泽,三代都是私盐贩子。

贩私盐在唐朝是死罪,但是利润奇高。

作为私盐贩子,黄巢家里并不缺钱,所以在百姓因为吃不上饭而造反的时候,黄巢的造反更是一种借机获取更大利益的策略。

而元末更是典型,朱元璋起义的经费大多是私盐贩子提供的,就连他的对手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也都是私盐贩子出身。

可以说,封建历史上的元末农民起义,基本上
是一伙私盐贩子在争夺江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