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宏观经济政策课后练习答案 (2)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第八章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八章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八章答案致经济崩溃。

但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4.试析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形成?对此应如何治理?答: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由于总需求表现为货币数量,因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被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增加以及政府政策对上述需求的刺激都会对社会总需求增加产生影响,并不同程度地拉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总需求持续增加引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治理对策: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

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5、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它有那几类型,其各自的政策含义是什么?答:(1)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2)按经济中调整时间的长短,菲利普斯曲线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两者有着不同的经济政策含义。

①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弗里德曼指出,企业和工人关注的不是名义工资而是实际工资。

当劳资双方谈判新工资协议时,他们都会对新协议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进行预期,并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相应的调整名义工资水平。

刘天祥第二版宏观经济学教材各章参考答案

刘天祥第二版宏观经济学教材各章参考答案

教材第2版各章参考答案第2章一、略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产品中不属于中间产品的是(B )A. 某造船厂购进的钢材B. 某造船厂购进的厂房C. 某面包店购进的面粉D. 某服装厂购进的棉布2.在一个四部门经济模型中,GNP=(B )。

A. 消费十净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B. 消费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C. 消费十净投资十政府购买十总出口D. 消费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十总出口3.下列各项中,属于要素收入的是(C )A. 企业间接税B. 政府的农产品补贴C. 股票分红D. 公司对希望工程捐款4.已知某国的资本品存量年初为200亿美元,它在本年度生产了50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消耗折旧为30亿美元,则该国在本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A )。

A. 50亿美元和20亿美元B. 250亿美元和220亿美元C. 50亿美元和30亿美元D. 150亿美元和170亿美元5.已知在第一年名义GNP为500,如到第六年GNP核价指数增加一倍,实际产出上升40%,则第六年的名义GNP为(B )。

A. 2000B. 1400C. 1000D. 750三、判断题1.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不应计入GNP。

(对)2.在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政府为公务人员加薪,应视为政府购买。

(对)3.用收入法计算的GNP中包括折旧,但折旧不属于要素收入。

(对)4.房主把房屋出租所获得的租金和自己居住所形成的虚拟租金均应计入GNP。

(对)5.按百分比计算,如果名义GDP上升超过价格上升的幅度,则实际GDP下降。

(错)四、简答题(略)五、计算题1.假设GNP为5000,DPI为4100,政府预算赤字为200,消费为300,外贸赤字为100(单位10亿美元)。

试求:投资1,政府购买G。

解:1.由Y=C+I+G+NX (1)DPI=Y-T (2) 且G-T=200 (3) Y=GDP=5000,DPI=4100,G-T=200,I=300,NX=-100 综上所得,I=3700,G=1100.2.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粉和食用油。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经济增长Ⅱ:技术、经验和政策)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经济增长Ⅱ:技术、经验和政策)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第8章经济增长Ⅱ:技术、经验和政策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劳动效率(efficiency of labor)答:劳动效率是指单位劳动时间的产出水平,反映了社会对生产方法的掌握和熟练程度。

当可获得的技术改进时,劳动效率会提高。

当劳动力的健康、教育或技能得到改善时,劳动效率也会提高。

在索洛模型中,劳动效率(E)是表示技术进步的变量,反映了索洛模型劳动扩张型技术进步的思想: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效率,就像增加了参与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一样,所以在生产函数中的劳动力数量上乘以一个劳动效率变量,形成了有效工人概念,这使得索洛模型在稳态分析中纳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

2.劳动改善型技术进步(labor-augment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答:劳动改善型技术进步是指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效率,就像增加了参与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一样,所以在生产函数中的劳动力数量上乘以一个劳动效率变量,以反映外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劳动改善型技术进步实际上认为技术进步是通过提高劳动效率而影响经济增长的。

它的引入形成了有效工人的概念,从而使得索洛模型能够以单位有效工人的资本和产量来进行稳定状态研究。

3.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答:内生增长理论是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的一种经济理论,其重要特征就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

根据其依赖的基本假定条件的差异,可以将内生增长理论分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和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

宏经第八章 课后习题

宏经第八章 课后习题

Chapter 8复习题:2.物价稳定,就业充分,长期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稳定。

为实现经济目标,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

4.公开市场中,美联储买进国债,使得现实中货币供给增加,而货币需求不变,因此货币市场中的均衡利率下降。

6.利率上升后,贷款消费利息增加而储蓄增多因此消费减少,企业投资成本增加因此投资减少,本币升值因此进口增多,净出口下降,而利率变化不会影响政府购买,综上总需求是减少的。

8.关键区别是前一种情况下货币政策起到拉动总需求的效果,而后一种情况是在总需求已经增加的情况下,为使其达到长期经济均衡而进一步拉动需求。

10.货币增长法则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长有一个不变的速度。

他认为货币增长率应与实际GDP的长期增长率保持同步即3.5%。

因为从1980年开始,之前存在的货币供给的变化与实际GDP和价格水平的变化之间的紧密关联已大大减弱。

12.抵押贷款就是贷款人向银行提供一定的抵押物品作为保证而因此取得的贷款。

1970年后最重要的变化是创造的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

应用题:2.物价稳定是经济目标中的一个,因此也是为实现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而且稳定的物价有利于经济的良好运行。

高通货膨胀率不利于保持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贮藏手段的职能。

4.稳定资产价格关系到人们对所持有财产的价格预期,因此对消费影响较大,因而是关系到总需求方面,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注重整体经济的长期发展,是宏观的。

我认为不会,因为价格的波动始终是受价值约束的,波动的原因是短期受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应取决于市场的作用和影响,所以美联储不会纳入政策目标。

6.联邦基金利率下调后,银行间隔夜拆解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因此有利于银行准备金的增加,更多的准备金促进更多的贷款发放,因此现实中的货币供给以银行存款的方式增加。

“倾倒货币”意味着借款成本的大大降低,银行可以获得大量的货币而为此付出很少的成本。

8.此举符合当时实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和增加货币供给试图降低均衡实际利率,以此拉动需求,实现GDP的增长。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 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圣才出品】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 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圣才出品】

第八章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1.试解释宏观经济政策时滞的分类和不同政策时滞效应的区别。

答:(1)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以及政策产生影响的每一阶段,都会存在时滞效应。

经济学家将这些政策的时滞效应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区分内部时滞与外部时滞的关键,在于政策实施的时点,前者发生于政策实施之前,而后者则是政策实施后的滞后影响。

①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指冲击发生到相应的经济政策实施所花费的时间。

决策者确认冲击已发生,而后才能够实施适当的政策,这是内部时滞产生的原因。

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决策者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果断性。

一般意义上,由于时滞产生的时间和性质的不同,内部时滞又可分为三种: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认识时滞是在冲击出现到决策者确认必须实施适当的宏观政策之间的那段时间。

认识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决策者获取信息的敏捷程度、预测能力。

决策时滞是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到政策确定之间的时间间隔。

决策时滞一般取决于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决策体制的结构和效率等因素。

行动时滞是政策确定和政策开始实施之间的间隔。

决策者作出决策以后,动员各种可控资源,并采用各种调控手段使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正式、全面实施,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②外部时滞。

外部时滞是指政策实施到政策行为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时间。

政策实施后不能对支出、收入和就业在瞬间产生影响,是导致外部时滞的原因。

外部时滞的长短与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手段和工具的传导机制、与有关市场主体的敏感度、与决策者的决策力度、与有关市场主体的预期相关。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①一般来说,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不同的时滞效应。

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运行的难题在于内部时滞过长,各国财政政策的实施,都需要经过国会或政府机构的表决、批准,有时甚至需要立法,复杂而缓慢的审核与批复程序往往延缓财政政策的实施。

此外,对应于不同的财政政策,政策时滞也不相同。

政府购买政策(主要是政府采购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行动时滞和外部时滞较长(政府购买需要调动的资源庞大,而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税收政策的决策时滞长而外部时滞短(税率的变化需要相关政府机构和国会的批准,但税率一经改变就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宏观经济学第八章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八章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八章习题及答案思考与练习1.名词解释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有保证得增长率自然增长率资本产出比率零经济增长新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价值怀疑论2.什么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它与劳动生产率有什么区别?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什么区别?4.经济增长得源泉就是什么?5.新经济增长理论就是怎样把技术进步内生化得?6.什么就是新古典增长模型得基本公式?它有什么涵义?7.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对经济有哪些影响?8.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得变动对经济有哪些影响?9.推导某一时期总产量、人均产量与人口这三者得增长率之间得关系。

10.最穷得国家就是最不发达得国家,这种话说法就是否正确?为什么?11.已知社会平均储蓄倾向为0、12,资本产量比等于3,求经济增长率。

12.假定某国经济得资本产出比率为4,消费倾向为0、8,自然增长率G n=6、67%,按照新古典增长模型,怎样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得均衡增长。

13.已知资本增长率g k=2%,劳动增长率g l=0、8%,产出增长率g y=3、1%,资本得国民收入份额α=0、25,在这些条件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得贡献就是多少?14.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均生产函数为y=f(k)=2k0、5k2,人均储蓄率为0、3,人口增长率为0、03,求:(1)使经济均衡增长得k值。

(2)与黄金律相对应得人均资本量。

15.已知资本产出比率为4,假设某国某年得国民收入为1000亿美元,消费为800亿美元。

按照哈罗德增长模型,要使该年得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第二年得增长率应该为多少?1.名词解释(1)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体产量在较长时期内得持续增加,其中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得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2)经济发展:从广泛得意义上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得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与制度结构得总体进步。

总之,经济发展就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得综合性概念。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8(20200628225906)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8(20200628225906)

第8章总需求(H)、选择题二、名词解释1挤出效应: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利率会上升,私人部门的投资会受到抑制,产生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关系到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

2、财政政策乘数:指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条件下,政府支出的增加,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考虑挤出效应的原因,财政政策乘数比政府支出乘数小。

3、货币传递机制:货币传递机制也称货币传导机制,指各种货币工具的运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样一个过程。

它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内部传递机制,即从货币工具选定、操作到金融体系货币供给收缩或扩张的内部作用过程;一是由中间指标发挥外部影响,即对总支出起作用的过程。

在西方,关于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分析,一般分为凯恩斯学派的传递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递机制理论。

前者的理论思想可归结为: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形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就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丫。

用符号表示为:M f r—l f E^Y。

在这个过程中,利率是最主要的环节: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必须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能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

与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递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

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可用符号表示为:M f E f| f 丫。

4、庇古效应:庇古效应又称实际余额效应,是指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影响总需求和产出。

庇古效应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古典经济学阿瑟•庇古提出的。

他指出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

宏观经济学第八章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八章习题及答案

第八单元经济增长理论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1.经济增长的含义、特征与源泉;2.哈罗德(Harrod)-多马(Domar)经济增长模型;3.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4.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5.新经济增长理论;6.经济增长率与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一、单项选择1.下列选项中,()不是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a.贫穷;b.稳定的资本存量;c.发展工业基础;d.商业欠发达。

2.产油富国与发达国家的共同点是()。

a.收入分配较为公平;b.有大量资本设备;c.人均收入高;d.出口制成品为主。

3.下列选项中,()不是人均生产函数的特征。

a.随着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人均产量也增加;b.对于每一个既定的人均生产函数来说,技术状态是不变的;c.随着资本存量增加,人均生产函数向上移动;d.收益递减规律适用于人均生产函数。

4.下列选项中,()是提高增长率的最好方法。

a.发现新的自然资源供给;b.发展新技术;c.提高人口增长率;d.增加出口。

5.下列选项中,()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a.人口增长;b.跨国公司的存在;c.工业基础差;d.国际债务。

6.下列选项中,()属于资本深化。

a.人口增长2%,资本存量增加5%;b.人口增长2%,资本存量增加2%;c.人口增加2%,资本存量增加1%;d.人口没有增长,资本存量也没有增加7.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是()。

a.经济增长的余量;b.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c.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d.引起经济增长的次要因素。

8.当储蓄水平既定时,()。

a.政府预算赤字越大,经常账户赤字越大,投资就越多;b.政府预算赤字越大,经常账户赤字越小,投资就越多;c.政府预算赤字越小,经常账户赤字越大,投资就越多;d.政府预算赤字越小,经常账户赤字越小,投资就越多。

9.当一国陷入低收入水平不断增强的状况时就被称为处于()。

a.不发达陷阱;b.流动性陷阱;c.非工业化陷阱;d.低资本化陷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宏观经济政策课后练习答案
1.下列( B )不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

A.减少税收B.制定物价管制政策
C.增加政府支出D.增加公共事业投资
2.下列哪种情况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带来的后果(A )。

A.产出下降,利息率下降B.产出下降,利息率上升
C.产出上升,利息率下降D.产出上升,利息率上升
3.“挤出效应”发生于( C )。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政府支出增加,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4..在政府的财政政策中,属于内在稳定器的是( C )。

A政府公共工程支出B货币供给
C税收D政府购买
5.下列有关“流动性陷阱”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LM曲线是垂直的,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B.LM曲线是水平的,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C.LM曲线是垂直的,财政政策完全有效
D.LM曲线是水平的,财政政策完全有效
6.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在金融市场上( B )。

A.卖出政府债券,降低再贴现率B.卖出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C.买进政府债券,降低再贴现率D.买进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7.存款准备金率越高,( C )。

A.银行贷款意愿越大B.货币供给越大
C.货币乘数越小D.物价水平越高
8.坚持货币政策操作应该“相机抉择”的是( B ) 。

(金融联考2009年) A.货币学派 B.凯恩斯学派 C.理性预期学派 D.古典学派
9.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 C )
A 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 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 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 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10.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 C )
A 减少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
B 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
C 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
D 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
11.市场利率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会( A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
1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D )。

A .决策人的意愿
B .LM 曲线和IS 曲线的交点
C .货币供给量
D .LM 曲线和IS 曲线的斜率
13.假定法定准备金率为0.18,没有超额准备,对现金的需求为1000亿元。

求: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5,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金率是0.18),货币供给变动是多少?
解: (1)在本题中,由于没有超额准备金,也不考虑现金存款比率问题,因此,货币乘数是准备金率的倒数。

由 rd=R/D=0.18, ∵R=400 ,∴D=R/rd =400/0.18=2222(亿元) , 货币供给 M=C+D=1000+400/0.18=3222(亿元)
(2)当准备金率提高到0.25,则银行存款D=400/0.25= 1600亿元,
货币供给M=C+D= 1000+1600=2600(亿元),货币供给减少622亿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元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元,则货币供给增加:()亿元56.5518
.0110=⨯=∆M
14.假设某人把价值1000元的政府债券出售给中国银行,并把这1000元存入A 。

这种新存款最初增加了1000元的货币量。

再假设所有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为0.2, 而且没有通货外流。

下表中给出了这笔新存款引起的货币扩张过程的第一轮的有关信息,请:
(1)填写下表。

(2)在6轮结束后,货币总共增加了多少?
(3)货币乘数是多少?
(4)在整个过程结束后,货币总共增加了多少?
解:(1) 表中数据参见蓝色数字.
(2) 在 6轮结束后,货币总共增加了3689.28元。

(3)货币乘数 k=1/rd= 5 (rd 为法定准备金率)。

(4)在整个过程结束后,货币总共增加了 D=R/rd =1000×5=5000(元)
15.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10r,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
c=60+0.8y d ,t=100,i=150,g=100。

(单位均为亿美元)
(1)求IS 和LM 方程。

(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3)政府支出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20亿美元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5)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1)由c=60+0.8y d , t=100, i=150, g=100和y=c+i+g 可知IS 曲线为: Y =c+i+g=60+0.8y d +150+100
=60+0.8(y-t )+150+100
=60+0.8(y-100)+150+100
=230+0.8y
化简整理得:y=1150------------------- IS 曲线方程
由L=0.20y-10r,m s =200和L=m s 得LM 曲线为:0.20y-10r=200
即, y=1000+50r-----------------LM 曲线方程
(2)由IS 和LM 方程联立得:
均衡收入y=1150,均衡利率r=3,投资为常量i=150。

(3)若政府支出增加到120亿美元,则会引致IS 曲线发生移动,此时由y=c+i+g 可得新的IS 曲线为:y=c+i+g=60+0.8y d +150+120=60+0.8(y-100)+150+120 化简得,y=1250,
与LM 线y=1000+50r 联立得均衡收入y=1250,均衡利率为r=5,投资不受利率影响仍为常量i=150。

(4)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由于投资无变化,可以看出不存在“挤出效应”。

这是因为投资是一个固定常量,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也就是投资与利率变化无关,IS 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y 的直线。

(5)上述情况可以用如下草图表示
1250 1150 3
5
r y
*16.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L=0.20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100+0.8y d , 投资i=140-5r 。

(单位均为亿美元)
(1)根据这些数据求IS 和LM 方程,画出IS 和LM 曲线。

(2)若货币供给从20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LM 曲线如何移动?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各为多少?
(3)为什么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 曲线的移动量?
解:(1)先求IS 方程,根据s=i ,得-100+0.2y=140-5r,解得IS 方程为y=1200-25r 。

再求LM 方程,根据m=L ,得200=0.2y ,即y=1000亿美元。

可解得均衡收入y=1000亿美元,均衡利率r=8。

IS 曲线和LM 曲线的图形如下:
(2)若货币供给从20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则LM 曲线将向右平移100个单位(因为此时y=1100亿美元)。

均衡收入y=1100亿美元时,均衡利率r=4,消费c=100+0.8×1100=980,i=140-5×4=120.
(3)由于L=0.20y ,即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只与收入有关,所以LM 曲线垂直于横轴(y 轴),从而也使得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 曲线移动量。

LM ′ 4 8 1000 r IS LM 1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