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公司的案例分析报告
可口可乐公司的案例分析报告

可口可乐公司的案例分析报告1999年6月初,比利时和法国的一些中小学生饮用美国饮料可口可乐,发生了中毒。
一周后,比利时政府颁布禁令,禁止本国销售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各种品牌的饮料。
已经拥有113年历史的可口可乐公司,遭受了历史上鲜见的重大危机。
在现代传媒十分发达的今天,企业发生的危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其负面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短时间内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影响,必将引起社会和公众的极大关注。
稍有不慎,即对企业形象和品牌信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其无形资产在倾刻之间贬值。
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致命的伤害。
1999年6月17日,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依维斯特专程从美国赶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这里举行记者招待会。
当日,会场上的每个座位上都摆放着一瓶可口可乐。
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依维斯特这位两年前上任的首席执行官反复强调,可口可乐公司尽管出现了眼下的事件,但仍然是世界上一流的公司,它还要继续为消费者生产一流的饮料。
有趣的是,绝大多数记者没有饮用那瓶赠送与会人员的可乐。
后来的可口可乐公司的宣传攻势说明,记者招待会只是他们危机公关工作的一个序幕。
记者招待会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18日,依维斯特便在比利时的各家报纸上出现——由他签名的致消费者的公开信中,仔细解释了事故的原因,信中还作出种种保证,并提出要向比利时每户家庭赠送一瓶可乐,以表示可口可乐公司的歉意。
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比利时国内同期上市的可乐全部收回,尽快宣布调查化验结果,说明事故的影响范围,并向消费者退赔。
可口可乐公司还表示要为所有中毒的顾客报销医疗费用。
可口可乐其他地区的主管,如中国公司也宣布其产品与比利时事件无关,市场销售正常,从而稳定了事故地区外的人心,控制了危机的蔓延。
此外,可口可乐公司还设立了专线电话,并在因特网上为比利时的消费者开设了专门网页,回答消费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比如,事故影响的范围有多大,如何鉴别新出厂的可乐和受污染的可乐,如何获得退赔等。
可口可乐公司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管理学的一个案例分析你问的第一个问题让读者读出了两个意思: 1.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在相互的竟争中,为了赢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它们分别用了哪些战略? 2.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在赢取市场份额的过程中,它们有共通性的竞争战略是什么?如你问的是后者,答: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要求全球瓶装商必须签署一份保证不经销其他品牌可乐的排他性协议,即装瓶商不得分销其他任何品牌的可乐;大量广告投入,实现了其产品在国际上认知度和品牌度的差异化杰拉尔德班瑟采用这样的战略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手中夺取了市场份额:生产一种低价位的可乐,生产和装瓶都由他自己的公司——柯特公司(Cott)完成,产品作为一种"家庭品牌"直接销售给大的分销机构(如连锁超市). 在节药了广告开支和绕开了经销商后,不仅可以在零售价上低于可口和百事30%. 而且能让销售商多赚取15%的利润,从而吸引全世界与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美国等90家零售连锁公司签订了杰拉尔德班瑟供货协议。
.。
工商管理案例分析《可乐大战》案例可口可乐VS百事可乐:两瓶可乐的碰撞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对实力派宿敌,奥运赛场再次狭路相逢。
作为国际饮料行业的传统老大,可口可乐牵手奥运已有80年之久,从名分上彻底堵住了百事可乐的路。
然而,以不走寻常路著称的百事可乐却并非是一个普通的对手,在可口可乐的正面战役之外,百事也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战场。
明星对草根作为老牌赞助商,可口可乐本次为北京奥运所策划的营销方案手笔宏大,其“奥运星阵容”包括姚明、刘翔、郭晶晶、王励勤、易建联和赵蕊蕊等当红运动员,以及中国男篮、中国女排、中国男女跳水队、中国男女体操队和中国男女田径队等梦幻团队。
这是可口可乐80年奥运赞助历史上最豪华的奥运明星阵容。
看着这些炙手可热的名字,能够想象到可口可乐砸了多少真金白银。
在具体的营销上,这些明星会频繁亮相可口可乐的各种活动并出现在包装上,铺天盖地的广告也设计得幽默精彩,紧扣奥运主题外,也体现了每个明星的个性。
可口可乐管理案例分析

• 可口可乐公司在国外驾轻就熟地利用在美国很奏效的那些 策略。为了表明它无处不在,它是运动会上的主要饮料, 西班牙斗牛场上有它的红白色标志,澳大利亚的骆驼比赛 和新西兰的剪羊毛比赛场也有它的红白标志。
• 可口可乐公司并不认为零售生意太小而可以不去经营。哪 怕是最小的一笔生意,它也兢兢业业地去做。在日本,可 口可乐出版商业杂志,为夫妻店店主举办讲习班,讨论如 何更有效地经营和如何同较新式的销售方法竞争。在巴黎, 在数千家小食品店之一的巴古克斯家庭小店的屋顶上,也 悬挂着5英尺长的充气的可口可乐商标。
• 在中国市场上,除了传统的可口可乐、雪碧、健怡可口可 乐、芬达四个国际品牌外,可口可乐公司拥有的品牌还包 括"醒目"果味饮料系列、"阳光"茶饮料系列,以及"津美乐 ""雪菲力"、"岚风"蜂蜜绿茶饮料等。这种多品牌战略,以 可口可乐这一强势品牌为核心,雪碧、健怡可口可乐、芬 达为两翼,其他本土品牌为补充,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航母 舰队。
• 可口可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软饮料公司。 公司总部设在美国亚特兰大。可口可乐公 司1919年9月5日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 1960年进入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的行
列。可口可乐公司是举世闻名的汽水大王, 它在全球各地有500余种产品销售,其中可
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四大 品牌 在全球最畅销汽水前5位中独占4位。 Coca-Cola广告遍天下,公司重视国际市场, 销售活动分布在145个国家和地区。
Coca-Cola
• 全球最大之软性饮料业巨人,拥有大厂优 • 及强大之全球竞争力,品牌优势及良好之企业形象 • 产品拥有神秘配方 • 市占率高且为产业优先进入者,领导者及防卫者. • 研发能力及行销能力强 • 强势广告及通路 • 作业流程标准化
可口可乐重点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重点案例分析可口可乐案例分析2008092068 郭璐怡一、可口可乐公司背景可口可乐公司自1892年在美国成立以来,至今有100多年历史,现已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拥有全球约48%的市场占有率,在200个国家拥有160种饮料品牌,而且它的产品还在不断推陈出新从而扩大市场利润和市场份额。
在2007年以653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再次荣登《商业周刊》全球品牌榜首位。
这个广为人知的国际化品牌在中国和其他地方的成功营销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去分析和参考。
二、可口可乐营销策略成功因素(1)铺天盖地的广告众所周知,可口可乐公司是非常注重在广告方面的投入,它的广告策略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据资料显示,如今可口可乐在全球每年广告费超过6亿美元,在中国每年广告投入更高达几千万元。
可口可乐公司就是懂得巧妙地利用广告视觉去打造品牌,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现在中国已约有90%的消费者认识可口可乐。
其实可口可乐经典广告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总是在电视节目的黄金时段播出,更是因为它广告策略的本土化从而迎合了消费者心理因素的变化发展。
虽然可口可乐公司最早的广告和它的宣传口号已被广泛接受,广告里已将可口可乐定位为“美国人的饮料”,但后来认识到要开拓海外市场,就必须要在其他国家有更多本土化的广告,还有民族文化的差异也应该被考虑在广告中。
以中国为例,可口可乐的广告本土化也是经历了相当一段历史。
一开始的时候,在中国播出的广告是采用中文解说的、美国亚特兰大总部制作的电视广告版本,很多口号都是根据英文翻译得来的,如“可口可乐添欢笑”就是“SMILE WITH COCACOLA”的中文直译。
从1999年开始,可口可乐的广告策略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完全以本土人物为主角、本土环境为场景,甚至连传统中国吉祥物也出现在了广告上。
虽然可口可乐的广告主题仍是“年轻、激情、时尚”,但通过最中国化的面孔和活力四射的音乐一下子赢得了更多中国年轻人的心。
可口可乐每年推出的广告都令人耳目一新,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贺岁广告和与北京奥运有关的广告。
可口可乐成功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成功案例分析可口可乐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饮料公司,以其标志性的汽水产品而闻名全球。
以下是对可口可乐成功的案例分析。
1.品牌认知和塑造:可口可乐投资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创建和塑造自己的品牌。
他们采用了明快、轻松和积极的形象,通过广告和营销活动来增加品牌认知度。
他们还与全球知名的体育赛事和娱乐活动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赞助活动来提升品牌的能见度和形象。
2.产品创新:可口可乐不断努力创新其产品线。
他们推出了许多新的口味和配方,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口味喜好。
比如,他们推出了低糖和零糖的饮料选项,以应对消费者对健康和减肥的关注。
他们还积极开发并推广其他类型的饮料,如果汁、能量饮料和茶饮料。
3.全球化战略:可口可乐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了一套全球化市场战略。
他们调整了产品配方和包装以适应当地的口味和文化习俗,并充分利用当地渠道和零售网络来推广和销售产品。
他们还与当地合作伙伴和分销商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利用他们的市场知识和网络。
4.广告和营销活动:可口可乐以其创新和有趣的广告和营销活动而闻名。
他们的广告通常以音乐和运动为主题,并与流行文化和娱乐界的明星进行合作。
他们还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数字营销工具来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增加品牌的关注度和忠诚度。
5.管理团队的领导和创新:可口可乐的管理团队一直致力于推动创新,并保持品牌的领先地位。
他们鼓励员工提出新的创意和想法,并提供资源和支持来实施这些创意。
他们还建立了创新实验室和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创新和发展新产品。
总的来说,可口可乐的成功可以归因于其强大的品牌认知和塑造能力,不断创新的产品线,全球化的市场战略,有趣和创新的广告和营销活动,以及领导团队的领导和创新。
这些因素使他们能够在竞争激烈的饮料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并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
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劳务派遣风波1.可口可乐公司介绍: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 Company)成立于1892年,总部设在美国乔亚州亚特兰大,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拥有全球48%市场占有率以及全球前三大饮料的二项(可口可乐排名第一,百事可乐第二,低热量可口可乐第三),可口可乐在200个国家拥有160种饮料品牌,包括汽水、运动饮料、乳类饮品、果汁、茶和咖啡,亦是全球最大的果汁饮料经销商(包括Minute Maid品牌)。
2.案例陈述:被指劳务派遣员工处境糟糕,这家全球饮料业巨头被几名中国大学生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几位中国大学生的心目中,这次可口可乐公司绝对称不上是最佳雇主了。
2008年12月12日,“大学生关注可口可乐小组”在网上公布了一份28页的《可口可乐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指出,全球最大、最受尊敬的饮料公司正在中国故意逃避法律和社会责任: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存在大量派遣工,这些工人处于公司最底层,干着最危险、最苦、最累的工作,工作时间最长,工资却最低,而且还被拖欠甚至克扣。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杨郑君等9位大学生经历一个月时间,通过打工和采访形式完成了对可口可乐5家装瓶厂和4家供应商的调查,调查的结论令他们感觉“失望和震惊”。
例如在他们的报告中,装瓶厂之一的杭州中萃食品有限公司的派遣工比例在旺季可达到90%,月工作时长最多可达到330小时,工资却低于最低标准,很多人还未上任何保险。
大学生还发表了《致姚明和刘翔的公开信》,希望能依靠代言人和公众人物对可口可乐公司施加压力,以改善工人的处境。
可口可乐公司公关部人士表示会尽快了解真相,而被调查的主角之一杭州中萃随后对此做出了书面回应,驳斥的方面包括:鉴于饮料生产行业的季节特性要求,通过第三方劳务公司提供少部分派遣工作为用工补充,但比例从未超过雇员总数(2692人)的43%;派遣工工资从未低于国家和地方劳动部门规定的标准,并按照劳动合同按时发放;该企业所有用工在签订合同后均按国家法律规定投保五险,每个雇员均有独立的保险号等。
可口可乐成功的营销案例最新5篇

可口可乐成功的营销案例最新5篇关于可口可乐营销成功案例分析篇一“当我把产品卖给你的时候,我们的关系不是结束了,而是刚刚开始。
”这是互联网时代特别看重的用户理念,即不仅卖产品,而是通过产品这个媒介,和消费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形成持续的互动,进而完成对品牌的传播。
通常来说,手机、电脑、电视等消费电子产品更容易做到这一点,现实中也有不少好的案例。
但对于快速消费品却是个天然难题。
因为快消品产品相对简单、购买决策也简单(几秒钟),结束也快(用完就可以扔掉)。
一、内容节点真正创造这些词汇的,其实就是这个社会上普通的年轻人,他们也许就是可口可乐的消费者,是他们创造了这些词汇表达自己,可口可乐又把这些内容节点“还给了”他们自己。
关键是,看似如此简单的创意,为什么只有可口可乐想到并火了一把?我想《哈佛商业评论》早在的一篇采访解答了这个问题。
采访中可口可乐公司CMO,Joe Tripodi指出,作为消费品公司,必须明白:消费者能够创造比你们更多的信息;是消费者而不是你拥有你的品牌。
换句话说,好的社会化营销案例,并不需要你去天马行空地想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点子,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内容节点,这些内容节点的创造者很可能就是你的消费者。
快消品公司只要去虚心倾听消费者自我创造的“内容”,找到符合你品牌的内容节点去传播就足够了。
就像Joe指出的,可口可乐的作用应该是主持人,而不是广播者或者布道者。
二、情感节点出去旅游的人一定都有这样的经历,很多旅游景点会发给你一些小册子,你每到一个景点,就给你盖一个章,用一种看似更正式的方式确认“曾到此一游”。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也是刷存在感的一种方式。
这其实也是一种情感的引爆点,可以唤起人心中的美好情感感觉。
在这个案例中,难点并不在于情感节点的发现,而在于如何将它“变现”。
在过去,可口可乐可能更多会采用拍温情的广告形式来利引爆这种“情感节点”,但在此案例中,可口可乐想到了利用啪啪水印这种电子印记形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可口可乐市场调研报告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市场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可口可乐一直以全球第一大饮料公司稳坐饮料界龙头老大的位置,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可口可乐市场调研报告,欢迎参阅。
可口可乐市场调研报告篇1一:调查背景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强烈,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
我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调查与论证相结合的原则,对此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市场调查研究。
二:可口可乐公司历史背景1886年,可口可乐在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诞生。
是世界最大的软饮料公司。
而真正让可口可乐在饮料界大展拳脚的是两位美国律师。
他们到当时可口可乐老板的公司提出让可口可乐售给他们糖浆,由他们自己投资生产公司及售卖点,将糖浆兑水装瓶出售,按照原公司的要求生产和做出品质保证的新型商业合作模式。
三:在中国市场的发展1927年上海街头出现了一种褐色的甜中带苦的开盖后还有充盈气体的液体。
但是当时人们并不能接受这种饮料。
第二年,这家饮料公司公开登报以350英镑的价格征求译名。
最终被身在英国的华人取得冠军,于是可口可乐第一步进入中国市场。
而22年后随着美国大使馆的退出这种饮料也退出了中国市场。
中美建交之后的第三个星期,可口可的第一批产品辗转运到北京。
可口可乐再度返回中国市场。
四: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可口可乐作为跨国公司的代表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是显著的,他的公司管理理念一直对中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仅解决了人们的就业问题还直接带动了中国经济的产值。
据统计,可口可乐每年给中国带来大约300亿的产值。
五:经营理念1、持续提高产品的质量2、重视提升工作效率3、不断完善销售网络4、重视培养专业人才六:SWOT分析优势1.品牌悠久2.良好的品质3.模仿困难度高4.具有创新精神5.强大的营销策略劣势1.原料的运送成本高2.可口可乐营养价值不高机会1.参加世界与公益活动2.市场占有率高威胁1.健康意识的抬头2.同业与替代品的威胁3.全球经济不景气4.增加回收成本七:竞争对手状况分析目前主要竞争对手是百事可乐,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斗争持续了很多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口可乐公司的案例分析报告
1999年6月初,比利时和法国的一些中小学生饮用美国饮料可口可乐,发生了中毒。
一周后,比利时政府颁布禁令,禁止本国销售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各种品牌的饮料。
已经拥有113年历史的可口可乐公司,遭受了历史上鲜见的重大危机。
在现代传媒十分发达的今天,企业发生的危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其负面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短时间内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影响,必将引起社会和公众的极大关注。
稍有不慎,即对企业形象和品牌信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其无形资产在倾刻之间贬值。
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致命的伤害。
1999年6月17日,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依维斯特专程从美国赶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这里举行记者招待会。
当日,会场上的每个座位上都摆放着一瓶可口可乐。
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依维斯特这位两年前上任的首席执行官反复强调,可口可乐公司尽管出现了眼下的事件,但仍然是世界上一流的公司,它还要继续为消费者生产一流的饮料。
有趣的是,绝大多数记者没有饮用那瓶赠送与会人员的可乐。
后来的可口可乐公司的宣传攻势说明,记者招待会只是他们危机公关工作的一个序幕。
记者招待会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18日,依维斯特便在比利时的各家报纸上出现——由他签名的致消费者的公开信中,仔细解释了事故的原因,信中还作出种种保证,并提出要向比利时每户家庭赠送一瓶可乐,以表示可口可乐公司的歉意。
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比利时国内同期上市的可乐全部收回,尽快宣布调查化验结果,说明事故的影响范围,并向消费者退赔。
可口可乐公司还表示要为所有中毒的顾客报销医疗费用。
可口可乐其他地区的主管,如中国公司也宣布其产品与比利时事件无关,市场销售正常,从而稳定了事故地区外的人心,控制了危机的蔓延。
此外,可口可乐公司还设立了专线电话,并在因特网上为比利时的消费者开设了专门网页,回答消费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比如,事故影响的范围有多大,如
何鉴别新出厂的可乐和受污染的可乐,如何获得退赔等。
整个事件的过程中,可口可乐公司都牢牢地把握住信息的发布源,防止危机信息的错误扩散,将企业品牌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随着这一公关宣传的深入和扩展,可口可乐的形象开始逐步地恢复。
不久,比利时的一些居民陆续收到了可口可乐公司的赠券,上面写着:“我们非常高兴地通知您,可口可乐又回到了市场。
”孩子们拿着可口可乐公司发给每个家庭的赠券,高兴地从商场里领回免费的可乐:“我又可以喝可乐了。
”商场里,也可以见到人们在一箱箱地购买可乐。
中毒事件平息下来,可口可乐重新出现在比利时和法国商店的货架上。
从第一例事故发生到禁令的发布,仅10天时间,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了6%。
据初步估计,可口可乐公司共收回了14亿瓶可乐,中毒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多万美元。
比利时的一家报纸评价说,可口可乐虽然为此付出了代价,却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可口可乐公司渡过了艰难的危机时刻,但是这次事件却远未从可口可乐这样的欧美大公司中消除影响。
前不久,可口可乐的主要竞争对手百事可乐欧洲总公司的总裁迈洛克斯,给所有的职工发出一封电子信函。
信中说:“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不应将此次可口可乐事件视为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我们必须引以为鉴,珍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
”
企业管理专家汤姆金认为,一般企业处理此类危机正确的做法大体有三步:一是收回有问题的产品;二是向消费者及时讲明事态发展情况;三是尽快地进行道歉。
以此对照,可以看出可口可乐公司都做了,但却迟了一个星期,而且是在比利时政府做出停售可口可乐的决定之后。
连比利时的卫生部长范登波什也抱怨说,可口可乐这样全球享有盛誉的大公司,面对危机的反应如此之慢,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1,通过向媒体发布新闻稿的形式,间接透露有关信息,表明公司的立场和态度。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出现问题的原因尚未查明的情况下,企业会先表明自己愿意与媒体和消费者沟通的诚意,然后说明将在查出发生问题的原因后再向公众
通报,或者先期停止问题产品的销售。
而当问题已经查明,而且已经在解决或已解决得差不多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这种方式对企业来说,可以控制信息发布,以免发出不必要的信息。
但风险是容易被媒体和公众认为态度不诚恳,从而带来不良影响。
2,通过新闻发言人回答媒体提问的方式,向媒体和公众透露他们感兴趣的信息。
采用这种方式将考验企业新闻发言人的素质和能力,但处理得好,却可以给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反之,则会给企业脸上抹黑。
3,通过企业高层人士主动拜访媒体有关人士,以接受专访的方式,向媒体提供第一手的信息,取得相关媒体的理解,从而争取媒体的客观报道,避免因媒体掌握的信息残缺而造成报道失实或者不全面。
这种方式尤其适用消费者投诉等危机个案的处理。
4,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方式,向媒体和公众主动公开有关问题的调查处理情况。
如果出现问题的原因已经基本查明,公司将在发布会上通过媒体向公众致歉,宣布回收已经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必要时甚至向消费者提供补偿或赔偿。
营销105班
俞世琴
1037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