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上人:他做自受 自作自受4页88
慧净上人:绝对他力

绝对他力
弥陀正觉,依能否使我等往生而定;
我等往生,依弥陀是否成正觉而定。
意思就是,阿弥陀佛能不能成佛,是有条件的,先决条件是:祂能不能使像我们这样烦恼强盛、业障深重的众生往生。
而像我们这样卑贱、渺小、无力——只有业力、没有功德之力的众生,要往生成佛,也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看阿弥陀佛成佛了没有。
如果阿弥陀佛没有成佛,我们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如果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那我们就有了往生的希望。
所以,要出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都不是靠我们的力量,因为我们只有业力、没有功德之力,都是靠阿弥陀佛,所谓「全凭佛力、绝对他力」。
我们能够生而为人、遇到佛法,最后能够遇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背后都有阿弥陀佛的力量在调摄、在推动,否则,以我们的愚痴、罪业以及缺乏福德智慧,哪能够信受这个法门?。
【民间故事】怀素是个"坏"和尚

【民间故事】怀素是个"坏"和尚从古至今,佛教一直是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期间也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佛教学者和高僧。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和尚名叫怀素,他被称为一个“坏”和尚。
怀素出生在唐朝,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
他自幼聪慧过人,对佛教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年幼时,他常常偷偷溜进寺庙里,听僧人讲经说法。
他聪明绝顶,很快就把佛经吃瓜式地读了个遍。
幼年的怀素已经展示出了超人的智慧,让人刮目相看。
怀素却并不满足于这种“千年老背”式的学习方式,他渴望更多的知识和挑战。
于是有一天,怀素决定离开家人,到山上修行,寻找更高层次的启蒙。
怀素在山上修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看尽花开花谢,听尽山鸟虫儿的声音。
慢慢地,他对自己的修行产生了疑问:一个真正的高僧应该是什么样子?他该如何才能更好地修炼佛法?在这个强烈的疑问下,怀素决定离开山上寻找答案。
怀素来到离山不远的一座寺庙,他希望能够向这里的高僧请教。
他发现这里的和尚们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是都未能真正理解佛教的真谛。
怀素心生失望,于是他亲自去寺庙里打钟,敲鼓,以此要寺庙中的和尚们懂得教义的真谛。
怀素的行为引起了寺庙中其他和尚的愤怒,他们认为怀素是个"坏"和尚。
可是怀素并不在意,他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够唤醒那些因迷失而迷失的人,让他们重新思考佛法的内涵。
怀素的行为并没有引起寺庙中所有和尚的齐心合力,反倒是造成了更大的混乱。
这让寺庙的住持非常苦恼,他找到怀素,责问他为何要搞出这么多事情。
怀素却说:“僧人们若是不能真正理解佛法的真谛,若是没能将佛教的精神和修行带到生活中,那么他们只是一群形同虚设的和尚,甚至是"坏"和尚。
”住持听后,深深被怀素的话所触动。
他意识到,佛法的真谛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讲解经文,更是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从此之后,寺庙的和尚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修行,并以怀素为楷模努力向他学习。
怀素的行为虽然显得有些叛逆和不合规矩,但他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佛法的理解和认知,这使他值得被称之为一个“坏”和尚。
维 摩诘 居 士 的 故 事

维摩诘居士的故事在毗耶离城里,有一位名叫维摩诘(居士)的长者。
他是释尊的崇拜者,长期以来,就对佛做各种供养,常常行善,聆聪佛的深奥义理。
所以,他现在不但精通深不可测的大乘之道,也因懂佛的教理,而开悟了。
得悟後的维摩诘。
慈心悲愿有如大海般浩瀚无际,他是位很难得的在家信徒。
因此,以释尊为首的一群佛弟子,帝释天王、梵天王,和凡界的人士,无不称赞他的德行,以示敬意。
有一次,维摩诘为了方便引导世人,乃示现病重,躺在床上,痛苦呻吟叫著。
那些崇敬他的人听说他患病在床,上至国王大臣,下至富翁,居士和波罗门等,举凡有声望和地位的人,都纷纷前来探病。
他对这群访客说∶「蒙你们来看我的病,我十分感激。
不过,诸位要明白,人的身礼并不能永远存活。
它不是永恒的,它既不强大,也无力量,更非牢不可破,总有一天会腐朽消失。
大家不要对这个无法依赖的肉体,执著不放。
我们的肉体正像泡沫的聚集,既不能拿,也不能扎。
我们的肉身只不过像从业缘露出的一个影子。
它像浮云般,顷刻间会变化消失,也像闪电般片刻不留。
这具身躯可说不是统率一切的我,既无寿也无知,它是充满污秽的肉体。
诸位不要执著於这样既不净,而又像浮云般捉摸不定的肉体,应该追求更永恒,并且充满生命与光辉的佛身。
诸位不需要担心我这种像泡沫般的疾病,你们特地来探病,我反而说一些怠慢的话,也许令大家不高兴。
不过,我也是为诸位著想,完全没有恶意。
」他面对来探病的访客,解说无常、苦、空和无我等四相,指点他们不要依赖泡沫般的肉体,而应该设法得到常住的法身。
访客听见他的说法,一种渴求佛道的菩提心,立刻汹涌而出。
访客离去後,病房顷刻就寂静下来,他在病床上暗想∶「我现在生病痛苦,何以大慈大悲的佛陀不来探望、安慰我呢?」实则,还在精舍里为群弟子们说法的释尊,早已知晓他的心意,就命令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舍利弗,你不妨去看看维摩居士的病」「世尊的教示,我本不敢抗命。
但是,我实在不想去看他。
」「为什麽呢?」「说来不好意思。
【推荐】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练习2)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内基础提优夯实课内基础,你就拥有了遨游语言天空的翅膀……一、拼写小关卡。
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
1.我miǎn tiǎn()地告诉我cí xiáng()的母亲:“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
”2.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téng x iě()了一遍。
3.我jǐn shèn()地把握着生活的小船,不让它驶入qí tú()。
4. 我chū bǎn()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
二、词语游艺厅。
根据提示写词语。
1. 在文中我找到了得到赞扬后描写“我”神态、心理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父亲对“我”评价后表现“我”神态、心理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子文件夹。
读句子,根据提示答题。
1.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一是“我”有一个的母亲,她的爱是“我”;二是“我”还有一个的父亲,他的使我不会偏离方向。
我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关爱,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3.认真品读下列片段,体会作者的心理。
(1)七点。
七点一刻。
七点半。
(2)“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我再也受不了了。
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四、语段欣赏屋。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
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两种声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净慧长老谈因果

净慧长老谈因果:善恶皆有果报因果丝毫不爽2014年01月29日08:03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作者:净慧长老88人参与9评论善行善果,恶行恶报。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世间的一切事情,出世间的一切事情,无不是因果法则的体现。
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就是因果的法则。
懂得了因果的法则,我们才会精进不懈地修习善法,断除恶法,培养善法,忏悔罪业。
因为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
因果有世间的善恶因果,叫有漏善恶业。
有出世间的无漏因果,那就是成圣成贤。
因果的积累,就是众生行为的积累。
有漏的善行,就成为世间的有漏善业,恶的行为就成为恶的因果积累,修无漏善法就感得无漏的因果。
众生是因果,佛也是因果。
因果在什么地方修?就在我们举心动念之间的来修。
起一念善心,就是种善因,就会有善的果报;起一念恶心,就是种恶因,就会有恶的果报。
所谓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一切重大的因果事件,不论是世间因果还是出世间因果,都发端于每个人的举心动念处。
我们看到黄河长江汹涌澎湃之流,但是黄河长江的发源处,也不过是涓涓细流而已。
因为沿途的积累,所以汹涌澎湃,成为翻江倒海的巨流。
人的举心动念,善恶都在萌芽状态,如果用心克服恶念,培养善念,我们的善业就会积累,就会壮大,就会成为世出世间善业的基础。
如果我们不去培养善业,放纵恶业,使恶业在心田滋长,它也会成为毁掉自己、毁掉前程、毁掉此世来生的一切善法,成为三涂的恶因。
所以觉照我们的举心动念十分重要。
因果有同时因果,有异时因果。
从我们现在人生的彼此关系来说,往往是同时因果。
你有什么动作,别人马上就有相应的反应。
你做一个怪动作,马上就会引起别人的喜或怒。
那就是同时的因果。
从时间上来考察因果关系,此世他生,就是异时因果。
世间的人也知道因果,但往往只承认一世因果,不承认三世因果。
只承认一世因果,虽然有因果的观念,从根本来讲仍然是断灭见。
只有承认三世因果,有现在、有过去、有未来,生命贯通三世,一切业果行为贯通三世,这才是佛家因果的特色、佛家因果的要义、佛家因果的根本宗趣。
三不护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三不护什么意思?如何解释?三不护瑜伽五十卷十一页云:如来所有三不护文,如契经说,应知其相。
谓诸如来,以要言之,于一切种鄙恶所作覆藏永断,由三不护之所显示。
诸阿罗汉,由忘念故,于时时间,片有无记鄙恶所作。
如来于此,一切一切,皆无所有。
是故如来,于诸弟子,如所立要,即如自性,切切诫勗,显显呵摈;时复现行率尔敦逼。
于诸弟子,无所防虑。
所谓勿彼共住多时,知我所行三业不净;因于前事,意怀不悦,由斯不顺,乃事乖违;或面讥我;或向他说。
二解显扬四卷九页云:不护者:谓三不护。
广说如经。
一、如来现行身业,妙善清净;无不清净现行身业,可须覆藏;是故不护。
谓如来一切种一切时身业妙善清净故;为所化有情正说法时,能以胜力,折伏摄受一切徒众。
如身业不护,如是第二语业不护,第三意业不护,应知。
三解杂集论十四卷八页云:不护者:即三不护。
谓大师御众时,于随所欲教授教诫方便具足中若定若慧。
乃至广说。
何等为三?如经言:如来身业,清净现行;无不清净现行身业可须覆藏。
谓勿他知我之所有。
语业、意业、现行亦尔。
由彼大师,心无惧虑,善御所化一切大众,随其所欲,自然强力折伏摄受,教诫教授方便具足。
又云:不护作何业?谓能无间断教授教诫所化徒众。
由无藏护自过,虑显彰故。
四解无性释九卷二十页云:三不护者:谓诸如来所有身业,清净现行;无不清净。
现行身业,虑恐他知,可须藏护。
如是名为第一不护。
如说身业,语业意业,亦如是说。
是三不护。
五解集异门论四卷九页云:三不护者:谓诸如来,三业无失,可有隐藏恐他觉知,故名不护。
何等为三?一者、如来所有身业,清净现行;无不清净现行身业,恐他觉知,须有藏护。
二者、如来所有语业,清净现行;无不清净现行语业,恐他觉知,须有藏护。
三者、如来所有意业,清净现行;无不清净现行意业,恐他觉知,须有藏护。
云何如来所有身业清净现行?答:身业清净现行者:谓离断生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
复次离断生命,离不与取,离非梵行。
复次所有学身业,清净现行。
三主要道论 讲记

《三主要道论》讲记作者:堪布慈诚罗珠发布时间: 2011-05-09 来源:慧灯之光四我随己力而宣说,欲解脱者之津梁,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人身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
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如是三主要道论,自己如实通达时,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
此乃多闻比丘罗桑札巴(宗喀巴)对擦阔温波阿旺札巴之教言。
一、总述对一名向往解脱的修行人来说,最主要的必经之路,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
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更重要的途径,所以宗喀巴大师称之为“三主要道”。
我们都知道,在数以百函的《大藏经》当中,包含了佛陀亲口所说的教言——《甘珠尔》,以及佛菩萨化身的诸位大德所著论典——《丹珠尔》。
其中最重要的精华,包括在这三个主要道当中。
宗喀巴大师从难以计数的经论当中,归纳出三个最主要的次第。
这三个次第,又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当中的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等所有教派的必修课。
因此,讲述《三主要道》很有必要。
很多汉地居士都想修行,却不知道从何入手。
有些人虽然懂得一些佛教理论,但具体的修法却不太清楚,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形象鉴赏课件(1)

【题型2】赏析人物形象(或物象)描写的作用
(2)次要人物的作用(自身作用+衬托主要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①展现了具有某种鲜明特征以次要人物为代表的一类人 ②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突出主要人物形象); 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 证人的作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同主要人物一起凸显或揭示主旨; ⑤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群体)
2、概括小说形象特点 (1)读懂故事情节,了解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是赞扬还是批评,是肯定 还是否定。 (2)抓住文中某处具体的人物言行进行细节分析时,不能孤立地分析, 应着眼全篇、前后观照,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境来分析。
(3)分析时要参考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所处的环境,防止任意拔高或 贬损。
(4)使用概括形象特点的词语时要字斟句酌、认真斟酌,最好能借 助文中出现的词语。
①第一阶段:平静而坚定。他觉得自己是老板,完全可以降服屠 维岳,犹豫满志。 ②第二阶段:严厉而可怕。他对屠维岳的恐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 用,恼羞成怒。 ③第三阶段:高兴而激动。他成功地说服了屠维岳为自己办事, 心满意得。
屠维岳是一个自私自利、工于心计、变节工人的走 狗形象。 ①精明大胆。在吴荪甫面前,他侃侃而谈,镇定自 若,毫无恐惧。 ②工于心计。他抓住吴荪甫想要平息罢工的心理, 先传播削减工人工资的消息,为自己谋取私利打下 基础。 ③自私自利。他为了自己高升和经济利益,与资本 家沆瀣一气,不惜牺牲工人的利益。
…………
……………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
……………
答题模式:塑造手法+中国脊梁的特点(暗含时代要素)+文本内容
描写手法+四字概括(人物性情特点)+文本内容 结合小说特征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作自受自作自受
所谓「他作自受」,是从因果道理来讲的。
因果道理有「自作自受」跟「他作自受」两种。
「自作自受」是就自力圣道修行的法门而言,「他作自受」则是就他力慈悲救度的法门来说。
「自作自受」:就是所谓「自因自果」,就是说「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譬如像「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饭自己饱」;他人喝酒他人醉,我们不喝酒,我们不会醉。
他种的因,他自己承受果报,跟别人毫无关系,别人也不能承受。
如同《地藏经》所讲的:「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不能代受。
」就是说父子那样的至亲,同堕地狱、同受狱苦,也是各别
各别去承受,不能互相代替,这个是「自作自受」。
「他作自受」:就像父母积财留给子孙,又像慈善家行大布施来救济贫困。
《无量寿经》就谈到: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又说:
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
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由这两首偈子可以知道,阿弥陀佛是一位大施主,是一位救世主,而且是「救世之法王」。
《无量寿经》又说: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又说: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又说: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由这几段经文就可以晓得,我们这个法门是「他作自受」的法门。
也就是阿弥陀佛(他)为我们(自)开法藏,为我们「专求清
白之法」,使我们成就往生成佛的功德。
如果他不能成佛,当然这些功德还没有具足、完成,那样的话,既不能救度我们,也不能成为阿弥陀佛这一尊佛。
如果这些都完成了,他才能成为阿弥陀佛、成为大施主、成为救世主。
所以,这个「他」,是指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兆载永劫所修行的六度万行,是为了给十方众生受用,这个叫做「他作自受」,如同前面所讲的,父母积财留给子孙、慈善家行大布施来救济贫困。
所以,由这些内涵可以看出,阿弥陀佛把众生看得比自己重要,因为如果他不能使我们往生,他就要舍掉正觉的生命,所谓「不取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