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物质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
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于世界的探求,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不断迎来新的前沿领域。
本文将介绍几个当前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并探讨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重要性。
一、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上进行研究和应用的技术,纳米级材料具有与大尺度材料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纳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制药、材料科学和电子产业等领域,在药物传递、能源储存和信息存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例如,纳米材料可以用于制造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从而解决能源危机问题;纳米级药物可以精确治疗癌症,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害。
纳米技术的发展将为人类社会和生活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二、功能性配位聚合物功能性配位聚合物是由金属离子或金属离子簇引发的化学反应制得的高分子化合物。
这种材料具有多样的结构和性能,可以应用于催化剂、传感器和储能等领域。
例如,一些功能性配位聚合物可以作为高效的催化剂用于环境修复和能源转换过程;某些配位聚合物可以作为优秀的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污染物和生物分子。
功能性配位聚合物的研究使得化学合成变得更加可控和高效,为解决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提供了新思路。
三、生物催化生物催化是指利用酶和其他生物体内产生的活性分子对化学反应进行加速或选择性催化的过程。
与传统的化学催化方法相比,生物催化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效率。
生物催化已经应用于生产化学品、制药和绿色化学等领域。
例如,酶催化可以减少化学反应使用的溶剂量、能耗和废弃物产生,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物催化还可以合成一些传统化学方法难以合成的高经济和高附加值化合物。
生物催化的研究将促进化学工业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四、可持续化学可持续化学是指开发和推广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经济可行的化学过程和化学产品。
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加,可持续化学成为当前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可持续化学领域,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具有低碳排放、高效能使用和可循环利用的新型材料和化学工艺。
地球化学的前沿研究

地球化学的前沿研究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和地球化学过程的科学。
自从地球成为人类生活的地方以来,地球化学一直处于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飞速提升,地球化学研究也在不断地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当前地球化学领域的一些前沿研究。
1. 地球化学元素的来源和演化地球化学元素是构成地球的基本成分,对于了解地球物质的起源和物质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地球化学研究围绕着地球化学元素的来源和演化展开。
其中,对地球化学元素的来源研究主要关注天体物质的物质起源和演化,例如,太阳系形成过程中气体和尘埃的起源、星际尘埃中难以合成的元素的形成以及其他行星、彗星等小天体的化学成分和构成特征等。
而对于地球化学元素的演化研究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地球化学元素的富集,即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内部和地表的富集和分布模式;二是化学元素物质循环,即元素在不同环境下的迁移和转化。
在这些研究中,地球化学元素同位素分析成为了研究工具,成为了探索地球化学元素来源和演化的重要手段。
2. 地球化学元素的微观机制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内部和地表的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了相变、溶解、碳循环等多个机制。
地球化学元素的微观机制研究成为了解决这些复杂过程的关键手段。
例如,在地球内部,橄榄石(一种岩石矿物)中的不同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规律被认为和其结构中的微观机制有关。
通过岩石样品的高温高压实验和同位素分析,可以分离出组成不同的橄榄石单晶,研究一些微观机制如经验半径、配位数,以及离子的电荷状态和晶体结构等,从而揭示了地球内部地球化学元素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
3. 化学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联研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同时化学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地球上的大气、海洋、陆地等系统通过化学反应相互贯通,这种过程被称为全球化学循环。
全球化学循环的同时也会发生一些碳循环和氮循环等重要的物质循环。
化学研究的前沿与趋势

化学研究的前沿与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于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需求,化学研究也在持续不断地推进。
本文将探讨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未来的趋势发展。
一、纳米技术的突破与应用纳米技术是当今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精确控制物质的尺寸和结构,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新型的纳米材料,具备许多特殊的性质和应用功能。
例如,在能源领域,纳米材料的应用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实现清洁能源的利用。
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用于药物传递、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有望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水平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二、可持续化学的发展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化学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可持续化学旨在发展能够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化学过程和技术。
例如,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可持续化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替代传统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循环经济和废物资源利用也是可持续化学的研究重点,通过回收利用废弃物,减少资源的浪费,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人工智能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处理和分析大量的化学数据,帮助化学家们进行材料设计、反应预测等工作。
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快速筛选出具有特定性质的材料,在新材料的研发过程中节省时间和资源。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模拟和优化化学反应,提高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人工智能与化学的结合,为化学研究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四、有机化学的新进展有机化学一直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
例如,氢键催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的一种重要策略,可以实现高效、高选择性的化学转化。
此外,手性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也是有机化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手性有机分子的性质与活性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其合成和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科技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纳米材料也成为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纳米材料指分子组成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中,至少存在一个微小的维度小于100纳米的物质。
纳米材料的细小尺寸使其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因此在能源、电子、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研究进展1.合成方法目前,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
物理法包括蒸发冷凝法、溅射法等,这些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材料和金属氧化物的合成;而化学法包括溶剂热法、水热法等,这些方法已经发展成为制备全新材料的有力工具,具有制备精度高、成本低等优点。
2.性质特点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质主要来源于其表面效应、量子效应和缺陷效应。
在表面效应方面,由于纳米材料的表面积较大,表面能就会比普通材料大,表面位错和表面尺寸效应对其性质的影响也将更加明显。
此外,纳米粒子的量子效应体现在其光学、电学等方面,例如量子点可以作为荧光探针等。
缺陷效应是纳米材料的另一个独特性质,在制备过程中容易产生氧化物等缺陷结构,这些结构能够影响其机械、热学等性质。
二、应用研究1.催化剂纳米材料是优异的催化剂,能够提高催化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提高催化效率,降低催化剂用量等。
例如,纳米金属催化剂可用于CO和H₂O反应生成CO₂和H₂,广泛应用于环保领域。
2.生物医学应用纳米材料在癌症治疗、药物输送、光疗、核磁共振成像、生物传感器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纳米粒子通过改变表面功能化基团实现具有肿瘤特异性的分子靶向治疗,可较好地避免正常细胞的损伤。
3.能源储存在绿色能源和新能源研究中,纳米材料是很重要的研究方向。
例如,利用石墨烯、纳米碳管等纳米材料设计超级电容器、超级电池、锂离子电池等,可以提高能量密度和导电性能。
4.环保领域纳米材料还可应用于净水和废气处理等方面。
比如引入纳米银材料,能够有效杀灭细菌、减小污染物浓度。
纳米材料在环境净化领域的应用深受关注,并在实际中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地球化学在古地磁学研究中的新进展

地球化学在古地磁学研究中的新进展地球,这颗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承载着无尽的奥秘和历史。
古地磁学作为一门探索地球过去磁场变化的学科,为我们揭示了地球演化的诸多关键信息。
而地球化学这一研究地球化学组成和化学过程的学科,在古地磁学研究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在过去,古地磁学主要依赖于对岩石中磁性矿物的测量和分析来重建过去的地磁场。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球化学的相关技术和理论被引入到古地磁学研究中,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地球化学在古地磁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对磁性矿物的成因和演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磁性矿物的形成和变化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的化学条件影响。
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这些磁性矿物形成时的温度、压力、化学组成等条件,从而更准确地解释它们所记录的地磁信息。
比如说,通过对磁铁矿和赤铁矿等磁性矿物中的微量元素进行分析,科学家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矿物形成的环境。
某些微量元素在不同的化学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这为我们了解磁性矿物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地球化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磁性矿物的来源。
是原生形成的还是后期改造形成的?这对于准确解读古地磁信号至关重要。
另一个新进展是利用地球化学方法来进行年代测定。
在古地磁学研究中,准确确定岩石的年龄是非常关键的。
传统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局限性。
而地球化学中的一些新兴技术,如微量元素扩散年代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微量元素在矿物中的扩散速度与温度和时间有关。
通过测量矿物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和浓度,结合实验确定的扩散系数,就可以计算出矿物形成以来所经历的时间。
这种方法在一些地质过程较快、传统测年方法难以适用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地球化学在古环境重建方面也为古地磁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地球磁场的变化与地球的气候、环境等因素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
通过对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指标,如稳定同位素、有机地球化学标志物等的分析,可以了解当时的气候条件、海平面变化等环境信息。
近十年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近十年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在理论探索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如硼、锌、镁等同位素,在地球化学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为研究地球物质循环、生态环境变化、气候变化等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本文将对近十年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进行全面的概述和梳理。
我们将介绍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阐述其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从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角度,介绍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和突破。
我们还将探讨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地球化学各个分支领域中的应用,如地壳演化、地幔动力学、海洋化学、生物地球化学等,展示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潜力和价值。
我们将总结近十年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将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作为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如锂、镁、硅、铁等元素的同位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分布、行为及其变化,从而揭示地球的形成、演化及环境变迁等科学问题。
其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大质量分馏理论、同位素地球化学平衡及同位素分馏动力学之上。
大质量分馏理论是指同位素之间由于质量差异导致的物理和化学行为的差异,这是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基础。
同位素地球化学平衡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同位素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其比值反映了地球化学过程的信息。
同位素分馏动力学则关注同位素分馏过程中速率的变化,为理解地球化学过程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技术方法上,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主要依赖于高精度的同位素分析技术,如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和二次离子质谱(SIMS)等。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已成为热门话题,各国科学家也在纳米技术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目前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的进展。
一、纳米材料研究进展1.金属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
它的独特性质在医学、光电和材料科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通过控制金属纳米粒子的形状和尺寸,可以进一步改善其性质。
例如,长轴为50纳米的椭球形金属纳米粒子比球形金属纳米粒子具有更好的光学特性。
因此,在未来的应用中,控制纳米粒子形状和尺寸将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
2.化学合成纳米材料化学合成纳米材料是基于化学反应合成的新型材料。
其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
同时,科学家们也发现,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控制纳米材料的形状和尺寸。
因此,化学合成纳米材料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3.碳基纳米材料碳基纳米材料是一类以碳为主要成分的纳米材料。
它的制备方法多样,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和类石墨烯材料。
在纳米材料领域,碳基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例如高强度、高导电性和高导热性。
因此,碳基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能源存储、生物医学和电子器件等领域。
二、纳米技术研究进展1.纳米电子学纳米电子学是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学。
在这个领域,科学家们研究如何使用纳米器件来替代传统电子器件,从而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存储容量。
同时,纳米电子学还可以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纳米机械和量子计算等领域。
2.纳米材料在能源存储中的应用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能源存储技术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纳米材料在能量存储和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纳米结构的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寿命,因此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同时,科学家们也在探索使用纳米结构的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能源存储装置。
3.纳米药物学纳米药物学是利用纳米技术制备药物纳米粒子,从而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靶向性。
化学研究的新进展与应用

化学研究的新进展与应用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行业,如医药、能源等都与化学紧密相关。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化学研究的新进展与应用。
一、纳米化学纳米化学是一种研究纳米尺度下的物质结构、性能和应用的技术。
纳米级材料具有纳米级特征和纳米级结构,因而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如高比表面积和高光学响应等。
纳米化学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环境治理、化学催化、高效能源等领域。
例如,纳米级金属颗粒可以作为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催化剂,可替代贵金属。
此外,纳米化学还为石油行业提供了新思路,可将高分子物质转化为低分子物质,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
二、生物化学研究生物化学研究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和农业领域。
生物化学研究关注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如何制备生物分子、如何研究生物分子的交互作用、如何改变生物分子的功能等。
生物化学研究还涉及到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领域。
在医学领域,生物化学研究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例如,生物大分子可以作为药物靶点,开发可靶向某些疾病的药物。
此外,生物化学研究还可以帮助人类了解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机制。
比如,通过研究病原体所靶向的人类蛋白或细胞处理挖掘靶点,针对性开发抗菌药物和疫苗。
三、计算化学计算化学是应用计算机科学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问题的一种新领域。
计算化学可以辅助实验化学研究,包括研究化学反应机理、分析反应中的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关系等。
计算化学还可以帮助设计新型材料和药物分子,预测化学反应的解离能、活化能、速率常数和反应中间体的特性等。
计算化学研究还可以模拟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辅助生物化学的研究。
例如,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评估计算药物能否与靶分子发生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四、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环保和可持续化的化学技术。
绿色化学的着眼点在于降低或消除化学品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8
自燕科学迤展 第1 5卷第4期2005年4月
总是黄铁矿等硫化物以及粘土矿物;为什么含碳岩系 常常是金的富集者,但是这些现象用金呈纳米微粒迁
移(气溶胶、胶体溶液或固体溶液)并通过吸附作用富 集成矿的解释已逐渐被研究者们接受了.
1.4在黄土中获取的纳米级物质 易惟熙等口81从洛川黄土中分选出来的小于
30 nm的物质,经鉴定主要为伊利石,并发现这一 粒级物质的10Be含量明显增加,认为10Be主要吸附 于超细颗粒的表面.
另据报道,太平洋底锰结核中也有纳米粒级物 质.在陨石中也发现微细(0.1—10“m)物质[1 9|.
2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的新探索
孙宝田[2妇认为,纳米物质的气相迁移是成矿过 程的主要条件,并且认为Au,PGE,稀散元素、 放射性元素,以及As,Sb,Bi,Hg,T1等金属元 素很可能主要以纳米相参与成矿过程.
近10年来,国内外兴起的寻找深部隐伏矿体 的地气(geogas)测量法就是建立在元素气相迁移的 基础上的.任天祥等口1提出地气测量实质上是对地 下纳米级 万方物数质据的测量,因为物质处于纳米尺寸时,
1.2在火山喷气中发现了微粒金 1992年美国地质学家在南极埃里伯斯火山喷出
气体中发现有0.1—20“m大小的自然金,并认为 当火山喷发速度越快,金的粒度将会更细,达到纳 米粒级[1 2|.墨西哥Colima火山喷出的高温火山气 的沉积物中存在微米级自然金[1 3|.国外绿岩带金矿 主要产在变质火山岩中.李景春[141统计国内所确定 作为矿源层的许多含金建造也都与火山物质有密切 的关系,如:太古宙含金变质岩系(胶东群、太华 群、乌拉山群、夹皮沟群等)的原岩主要为钙碱性 拉斑玄武岩、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碎屑沉 积岩等;元古宙含金建造(熊耳山群、陈蔡群、板 溪群、云开群、老岭群、辽河群等)主要是火山一沉 积岩系;古生代含金建造有两大类:一类是产出有 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沉积一火山岩系(滇黔桂及秦岭地 区),另一类则主要为火山岩(如西天山、东西准噶 尔及北山地区);中、新生代含金建造也主要为火 山岩系口4|.以上事实说明了火山活动为主的岩浆作 用也是产 万方生数微据细金的过程,这种微细粒金以后或转
涉及内生金属矿床的成矿理论主要解决两方面 的问题,一是元素的活化迁移的方式,二是元素的 沉积富集的条件.
在内生热液金属矿床形成过程中,成矿元素以 配合物形式迁移的理论占据着统治地位,尽管早期 已有人以金为例提出过胶体金、气态金的迁移模 式,但并没有得到重视,这对成矿理论的发展可能 是个障碍.近些年来,随着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研 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金主要呈络离子迁移的假说 提出了质疑[4’7’14’2 0’21].
表2含纳米银溶液中放置矿物15d后Ag含量(PA。)的变化神
萼矿物。。』≮1萼矿物。。』≮1萼矿物。。』≮1
7 8
9¨U
黄黄黄方闪辉 铁铁铁铅锌锑 矿矿矿矿矿矿
他 碘一斯一一一
蝴剃燃胛粘厢空腑渐艄牡泊石石:,
a)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分析误差:±20%
图1为本文作者在实验工作中用扫描电子显微 镜拍摄到纳米银微粒被吸附在方铅矿晶体表面上的 照片.
一半以上的原子分布在表面上,使其具有很强的固 态迁移能力(类气体性质)和极高的扩散速度.在深 部隐伏矿体的上面埋置捕集器便能捕获下部随气流 上升的成矿金属的纳米物质.以往的勘测隐伏矿体 的方法主要是测量与矿体伴生的间接元素并且主要 是能呈气相运移的非金属化合物如:CO。,SO。, CS。以及汞蒸气等,而对纳米粒子的测量则主要是 检测金属元素,即能直接指示成矿的元素.是其他 间接方法所无法比拟的,是勘查深部隐伏矿体的一 大进步uo.
除了卡林型金矿外,我国红色粘土型金矿中亦 确认金的矿物主要为自然金,呈次显微颗粒分布在 粘土矿物和针铁矿的边缘u0|.
过去,人们对于某些矿物中含有“杂质”元素 的现象,一般都用类质同像的理论概念来解释.然 而,姜泽春等、范国传等分别用顺磁共振方法和 M6ssbauer谱检测含金高的黄铁矿时并没有发现存 在有“晶格金”的证据[4’11|.正如上文所述,那是 呈纳米级微粒的独立金矿物,这也是矿物学研究的 一个重要进展.除了黄铁矿的含金外,还有方铅矿 的含银、铊;闪锌矿的含锗、镉、铟;辉钼矿中含 铼等,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相信会像在黄铁矿中 发现自然金的微粒一样也会有其他新的发现.
(3)已有实验证明,陶瓷上金的涂层在850℃ 的温度条件下,金层很快收缩而消失.实际上 850℃比块金的熔点1014℃低,这种现象可以用纳 米金在低熔点和低沸点的条件下能气化或气溶胶化 来解释.
姜泽春等H1还指出为什么卡林型金矿中存在着 Au—Sb—Hg—As—T1这样特殊的元素组合关系,恰恰 是这几种金属都是在较低温度条件下能气化的物 质,尤其是当它们呈纳米微粒时.一旦地球内部出 现深断裂,或发生火山、地震、岩浆侵入活动时, 气化物质或气溶胶就够沿裂隙从地球内部向地壳表 层迁移,在通道上遇到合适的条件,如体系物理化 学条件的变化或强吸附力矿物的存在,就会滞留而 富集成矿.姜泽春等提出的论点与现在地气测量的 依据和获得的证据是基本一致的.
范国传等口妇做了这样的实验:把含金高但见不 到金矿物的光片放在石英玻璃管中,在真空状态下 持续加热5 h,温度为350。C,在主要矿物未发生分 解或氧化的情况下,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却发 现有可见金的出现,粒度为1—10“m.表明在加热 过程中金发生了归并,推测在归并前这些超显微金 都是以金属单质存在并发生了固态迁移.李景春[141 认为金是各种金属中最具惰性的,它具有很高的电 离势和氧化还原电位,很难被离解为离子态,而且 金的配合物的稳定性亦是很有限的,难以在溶液中 长距离迁移.因此李景春认为金在热液流体中可能 是以微粒云状金属态的形式迁移.
实际上就是纳米粒级的物质[51;刘岫峰提出了纳米地 质学的学科概念[61;朱笑青等在实验的基础上撰文论 述了纳米粒子、胶体溶液与吸附作用三者的关系口].
我们注意到,近几年来,已有相当多的研究纳 米物质的地质、地球化学论文发表,申请与批准的 有关纳米地质、地球化学的项目数也在逐年增长, 可以说已经有了不少的收获.2001年在Geotimes 上一篇地球化学的述评文章这样写道:“纳米科学 开始崭露头角……,像纳米颗粒的聚集生长在自然 界可能广泛存在’’1’本文拟就这方面取得的进展、研 究中发现与存在的问题及这一研究方向的前景作一 简要的评述,希望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一点推 波助澜的作用.
姜泽春等H1撰文论述金呈单质气相迁移的主要 依据有:
(1)金和汞有相似的电子构型,金的6s轨道收 缩与5d轨道一起形成最外层的价轨道,从而又具 有类似于卤族元素的电子构型,与卤族元素一样,
自燕科学迤展 第1 5卷第4期2005年4月
387
可以通过共价单键生成Au。气态分子存在于气相之 中;
(2)物质呈纳米粒级状态时,其大部分的原子 均为表面原子,表面原子越多,表面能越大,物质 的沸点和熔点温度也就越低,因此,纳米金在上地 幔就能气化;
成为纳米粒级的物质不仅具有上述的扩散迁移 能力而且由于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因而还具有极强的 吸附性能.作者曾进行过用不同矿物和岩石对纳米 金、纳米银的吸附实验,所获结果与地质实际情况 符合得很好,如表1及表2.
表1含纳米金溶液中放置矿物15d后Au含'Ira(pAu)的变化“
萼矿物。。:_1萼矿物。。:_1萼矿物。。鬟1
1各类地质体中纳米物质的发现
1.1在卡林型金矿中的不可见金是纳米粒级的自 然金
卡林型金矿是一种微细浸染型金矿,虽然金的
2004—07—29收稿,2004—10—12收修改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072036)及中国科学院重点知识创新(KZCX3一SW一125)资助项目
E-mail:zhuxqeas@sohu.tom
自监科学连展 第1 5卷第4期2005年4月
385
*专题评述*
纳米物质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
朱笑青 王中p--j0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
摘要 将纳米科学与技术应用在地球化学研究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除已经在自然界的矿床、 火山喷发物及地气中发现金属的纳米微粒外,对内生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进行了新的探索,认为成矿金 属有可能成为单质微粒进行迁移,由于其具有极强的吸附性能,因此,吸附作用常常是低温表生条件下 金属成矿的重要机制.此外,一种捕获随地气上升的金属的找矿方法也应运而生.在综合以上各方面有 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纳米物质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验的进展及其前景作了简要的评述.
图1 SEM照片示 (a)纳米银微粒(Ag)被吸附在方铅矿(Gal)晶体表面;(b)完美的球形银粒子
然而,关于吸附作用的机理仍然还是一个值得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因为实验表明,吸附是有选择 性的,因此,吸附与被吸附不只是个简单的力学作 用,它受多种因素制约,即:吸附强度与比表面积 成正比,并与介质条件、电荷性质、地球化学亲和 性相关.
关键词
纳米地球化学 吸附作用 成矿理论找矿方法
纳米物质的地球化学研究是由我国地学界首先 提出和开创的一个研究方向,近年来进行了多方面 的实验和研究并取得了的一些有意义的成果.研究 工作虽然是刚刚起步、不很成熟,但已让我们看到 这一研究方向潜在的生命力及其有关的科学问题.
最近十余年,物理学界对纳米物质奇异特性的认 识以及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不仅使材料科学的研究 突飞猛进,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也在不遗余力 的加以应用和研究,同时也已开始引起地质与地球化 学界的关注并意识到对过去一些不能解释的地质现 象、一些尚未认识的元素地球化学性质、一些不够完 善的成矿理论,运用纳米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也许会 得到新的启迪、新的认识、新的发现.1993年,章振 根等首先应用纳米效应探讨了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 矿的成因,在其撰写的论文中提出了将纳米科技引入 地学研究的建议[1],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 开展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 果[2_4],任天祥等也发表了将纳米科学引入地球化学 找矿的论述,并认为在地气测量中捕获的超显微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