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化学成分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提取方法探究8

宁夏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提取方法研究姓名梁玉彩性别女学号 30年级 07级专业化学教育系(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指导教师王芸芸2011年5 月16 日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黄芩苷的提取方法研究论文完成日期:2011年5月16日指导教师签字: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黄芩苷的提取方研究摘要黄芩是我国传统中药,其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铜类化合物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
目前,黄芩主要通过煎煮法、回流法等提取,但这些方法存在有效成分提取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参阅今年来国内外文献,并进行整理综述,以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含量较高,黄芩苷的提取工艺多种多样,各有优劣,并且黄芩苷有很重要的药理作用,已成为多种中成药的组成之一,其提取方法有超滤、水提酸沉淀、醇提酸沉法等,今年来发展起来的先进方法值得关注。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提取方法Abstract: The skullcap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 is copper compounds baicalin, Han baicalin, baicalein, wogonin and so on. Currently, baicalin mainly through boiling, reflux extraction method, etc., but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these methods the problem of low extraction efficiency, by referring to the literature this year, and to collate review to baicalin and baicalein were higher, Extraction of baicalin diverse, each wi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baicalin have important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has become one of a variety of proprietary composition, methods of ultrafiltration and its extraction, water extraction and acid precipitation, alcohol extraction and acid Journal of Law, and so this year to develop advanced methods of concern。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为临床常用中药。
其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等成分,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抗过敏作用、解热镇痛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本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是临床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其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临床主要用于肺热、咯血、肠炎痢疾、黄疸等疾病的治疗[1]。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黄芩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芩苷、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及萜类化合物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黄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1.1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为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目前从20多种黄芩中已经分离鉴别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千层纸素A苷、木蝴蝶素A、二氢木蝴蝶素A、白杨素等120多种黄酮苷元及苷类化合物[2]。
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为黄芩的特征化学成分,是黄芩及其制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
董建萍等[3]首次从川黄芩中分离出粘毛黄芩素-Ⅲ、粘毛黄芩素-Ⅰ。
1.2 挥发油杨得坡等[4]从黄芩根部鉴定出19个相对含量>1%的挥发性成分,其中苯二酸类化合物占26.1%,β-广藿香烯占14.54%,其后依次为异戊二烯、抗氧化剂BHA、α-/β-愈创木烯、乙酰苯等。
巩江等[5]的研究显示,黄芩地上部分挥发油中含有烯丙醇、苯乙酮、石竹烯、α-律草烯、香叶烯、γ-榄香烯等多种成分。
1.3 多糖多糖是由单糖链接而成的多聚糖,杨武德等[6]用硫酸苯酚分光光度法对黄芩不同炮制品中多糖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炒黄芩中多糖的含量最高,其次为酒黄芩、生黄芩、酒蒸黄芩、焦黄芩,而炭黄芩中多糖的含量最低。
正品黄芩与甘肃黄芩有效化学成分及抑菌作用的比较研究

品黄芩的 8. %。结论 : 23 0 甘肃黄芩 的黄芩 甙含量和押茵效果接近正品黄芩 , 具有代替正品黄芩 的物 质基
础 。
主题词
正品黄芩, 学 甘肃黄g 化学 黄芩甙 化 - 4
黄芩 素 汉黄芩素
对 比研究
黄芩是一种常用中药 , 有清热燥湿 、 泻火解毒 、 止血安胎 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 究表明黄芩有抗 菌降 压、 肝利胆 、 保 抗 过敏 n3等作用 。我 国历 版药典 收载的唯 一品种 为唇形 科 I 植物 黄芩 ( ct/ / b/ es  ̄rn 的根 。但近年来 由于 Su /z a n/ C o i) ea a m/ s , g 用量 日益增多 , 而黄芩药材来源逐渐枯竭 , 其生 长周期长 、 且 种子硬实现象严重【 , 4 所以寻找黄芩的替代品 日益迫切。虽 】 然有 研究发现甘肃黄芩 ( ̄e/ / r dr n is的黄芩 甙 S a/z hei a De ) n aa e a l 含量符合药典标准中的规定 , 同时甘肃黄芩属植物资源非常 丰富b , 到 目前为止关于甘肃黄芩质量的系统考察和研究 】但
②宁夏固原药材公司 , 固原县 中河乡 , 固原县地脚沟 , ③ ④ ⑤
浙江省药材公 司。从 ①、 、 、 ② ③ ④得 到的甘肃黄芩经鉴定均
图 1 对照品及黄芩样品的 I I2 - / 图 t P
(. 1 黄芩甙
2 黄芩素 3 汉黄芩素) . .
为 &a/r hdr n is从⑤得到的黄芩 经鉴定为正品 nea/ r heaaDe , / ae i l
未见 报道 。为充分利用和扩大黄芩的药用资源 , 科学评价甘
量分数均大于 9 .%。 90
13 试剂 .
纯。
金黄色葡萄球 菌 : 浙江省食 品药品检验 所抗生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常昊摘要:目的综述天然植物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黄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主要以近年研究文献资料为依据,查阅整理。
结果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有一定的发展和突破。
结论黄芩在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黄芩又名元芩、枯芩,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S cute llaria—baical ensis Georg i的干燥根[1],主要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已有悠久的用药历史,是我国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品种之一,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现就近几年来有关黄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化学成分1.1 黄酮及其苷黄芩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目前从黄芩中分离的黄酮苷元及苷有40多种,主要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素-5-O-β-D-葡萄糖苷、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Ⅰ(5,2′-二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Ⅱ(5,2′-二羟基-6,7,8,6′-四甲氧基黄酮)、白杨素(5,7-二羟基黄酮)、二氢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等,其中黄芩苷为主要有效成分。
1.2 萜从黄芩中分离到多种倍半萜木脂素苷类。
1.3 微量元素黄芩中也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铁、铜、锌、锰的含量均很高[2]。
2药理作用2.1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黄芩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与中医经验治疗“天行热疾”、“火咳肺痿”和“疔疮火疡”相一致。
黄芩抗菌范围较广,其中对金葡菌、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且对钩端螺旋体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第 6 卷第 63 期2019 Vol.6 No.63137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分析郭 宇(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摘要】在我国中医药中黄岑具有清热燥湿效果,黄岑的主要成分有多糖、黄酮类等。
黄岑具有保护神经、消炎、抗氧化以及抗病毒等作用。
现今医学科研水平明显提高,为了充分了解黄岑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药;黄岑;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63.137.01在《神农本草经》中黄岑早已被记载其中,黄岑是唇形科植物,又可叫作山茶根,其特征为味苦、性寒。
有关学者研究中指出,人服用黄岑后,黄岑由肺部进入脾、胆以及大肠等部位,其具有泻火、清热以及止血的效果[1]。
中药黄岑已有千年的历史了,在咳嗽、肺热、胸闷疾病中被广泛应用。
《中药部颁标准》中显示,现今常用的药物中有400多种均含有黄岑,可用作100多种疾病治疗中[2]。
医学界对黄岑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本组研究内容见下文。
1 黄岑的化学成分1.1 多糖类在化学方面,多糖是多聚糖的一种,其由单糖链接组成。
有关学者指出,使用分光光度法检测黄岑炮制品,应用化学材料有硫酸苯酚,其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黄岑炮制品其中多糖含量存在差异。
组成黄岑的多种成分中,炭黄岑含多糖最少,炒黄岑含多糖最多。
有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黄岑,使用分光光度法检测黄岑含量,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黄岑,其中多糖含量具有明显差异,但大多数黄岑中多糖含量在5~13%之间,其含量会受种植、生产等因素影响。
1.2 黄酮及黄酮苷类药物的功效与其化学成分存在一定关系,对黄岑进行全面的化学分析,可更仔细的了解黄岑的药理作用。
黄芩化学成分

黄芩化学成分
黄芩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生物碱、黄酮苷、苯丙素类、黄酮醇、挥发油等。
其中,黄酮类和黄酮苷是黄芩中的重要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黄芩中的生物碱主要有黄芩碱、黄芩甲素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
而黄芩中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则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此外,黄芩中的挥发油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菌、镇静等。
综上所述,黄芩的化学成分丰富多样,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在中药临床应用中有重要地位。
- 1 -。
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

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芩,又名黄精、黄连、黄柏,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自古以来便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草本药物之一。
黄芩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凉血安胎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日益深入,黄芩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黄芩的药理作用,包括其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并深入探讨黄芩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应用及其机制。
本文还将对近年来黄芩药对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黄芩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探索黄芩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黄芩,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广泛且深远。
这些作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化学成分。
黄芩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芩苷和黄芩素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成分。
这些黄酮类化合物赋予了黄芩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抗菌和抗病毒活性。
黄芩苷和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这一特性使得黄芩在预防和治疗多种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中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黄芩还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其黄酮类成分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有效缓解炎症反应。
这使得黄芩在治疗炎症性疾病如肺炎、肠炎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芩还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研究表明,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壁或细胞膜,从而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这使得黄芩在防治感染性疾病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黄芩的这些药理作用为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黄芩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和精准。
黄芩抗氧化化学成分的研究

黄芩抗氧化化学成分的研究摘要:人们都知道黄芩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它的主要功效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
对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痢疾、咳血、高血压等症状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除此之外,黄芩中含有黄芩素、黄芩苷等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关键词:黄芩素;黄芩苷;自由基;抗氧化人们的生活活动,与外界的接触,太阳辐射,运动呼吸等活动都会使人体内产生自由基。
除此之外,自由基的来源包括:1、抽烟酗酒(包括吸二手烟);2、环境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3、滥用毒品;4、食用垃圾食品及果树农残;5、生活压力太大,精神不济等。
而自由基并不是好的物质,它会导致人类的衰老以及疾病。
它比细菌病毒更可怕,以前人们只知道细菌病毒的危害,所以和细菌病毒做了好几千万年的斗争。
人类对自由基的认识还在起步阶段,而黄芩中含有一些抗氧化化学成分,可以帮助我们清除自由基。
一、黄芩素黄芩苷的基本化学性质(1)黄芩素(C15H10O5)黄芩素是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之一黄酮类化合物因为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相邻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有碱性,可以和强酸生成盐。
因为它们的羟基衍生物大多数是黄色,所以称为黄酮。
酮分子中的羰基碳原子是sp2杂化的,它的三个sp2杂化轨道形成的三个键在同一平面上,键角120°,实际上当碳上连有不同的基团时,其键角略有出入。
酮与烯烃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含有双键,因此酮能发生一系列加成反应。
但羰基不像碳碳双键,它是极强性基团,在其碳原子上带有部分正电荷,氧原子上带有部分负电荷。
大家都知道酮醛的一些化学性质相似,但是醛极易氧化,甚至在空气中的氧在室温下就可以将其氧化为羧酸,但是酮却不易被氧化,因此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2)黄芩苷(C21H18O11)黄芩苷也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黄芩植物的干燥根部。
黄芩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而且毒性较低,在医药界应用很广泛,也得到了很多专家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芩化学成分1889年日本人高桥从中国黄芩中分离出一个酚性结晶,1910年,及从越南产黄芩中研究清楚印黄芩素(Scutellarin),第一个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1922年日本人柴田桂太等从中国黄芩中分离黄芩素结晶,研究清楚大部分分子结构,未分离出甲基化合物,对葡萄糖醛酸的位置不确定。
1.黄芩(陕西省富县直罗镇野生)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2.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白杨素、千层纸素A3.并头黄芩中野黄芩苷含量根3.17% >茎2.30%>叶1.78% >花卉0.38% ,含量范围1.78% ~3.17% ,根部野黄芩苷含量最高4.(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黄芩干燥根茎黄芩苷、野黄芩苷、去甲汉黄芩素一7一O一葡萄糖醛酸苷、千层纸素一7一O一葡萄糖醛酸苷、汉黄芩素一7一O一葡萄糖醛酸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白杨素5.(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硕士论文)黄芩有效成分的酶提取工艺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苷6. 黄芩中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成分,此外还含有挥发油、苯乙醇昔类、甾醇、氨基酸、生物碱和微量元素等,但种类最多、生物活性最显著的是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黄芩苷元(Baicalein),黄芩苷(Baicalin),汉黄芩素(Wogonin),汉黄芩苷(Wogomoside),鼠尾草素(Salvigenin),千层纸素,韧黄芩素-I,汉黄芩素-5-O-D-葡萄糖苷,韧黄芩素-II,黄芩黄铜II,白杨黄素,白杨素-6-C-β-D-葡萄吡喃糖基-8-C-α-L-阿拉伯吡喃糖苷,白杨素-6-C-α-L-阿拉伯吡喃糖-8-C-β-D-葡萄吡喃糖苷,白杨素-8-C-β-D-葡萄吡喃糖苷,木蝴蝶素-A-7-O-葡萄糖醛酸苷,粘毛黄芩素III,粘毛黄芩素III-2’-O-β-D-吡喃葡萄糖苷,粘毛黄芩素I,左旋圣草素,粘毛黄芩素II,黄芩素-7-O-D-葡萄糖苷,去甲汉黄芩素,异黄芩素-8-O-D-葡萄糖醛酸苷,黄芩黄酮I。
7-甲氧基黄芩素,5,7,2’-三羟基黄酮,5,7,2’-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5,7,2’,5’-四羟基黄酮,5,7,2’-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2’,3,3,6’,7-五羟基黄酮,5,7,2’-三羟基-8,6’-二甲氧基黄酮,5,7,2’,6’-四羟基黄酮,5,7-二羟基-6,8,2’,3’-四甲氧基黄酮,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5,8,2’-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5,8,2’-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8-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2’,5’-三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5,6’,2’-三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5,2’-二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5,6-二羟基黄酮-7-O-葡萄糖苷,8-甲氧基黄酮-5-O-葡萄糖苷,二氢黄芩苷,7,2’,6’-三羟基-5-甲氧基二氢黄酮,5,7,2’,6’-四甲基二氢黄酮醇,5,7,4’-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5,7,2’,6’-四羟基二氢黄酮,3,6,7,2’,6’-五羟基二氢黄酮醇,红花素,二氢粘毛黄芩素,红花素-7-O-D-葡萄糖醛酸苷,异红花素,异红花素-7-O-D-葡萄糖醛酸苷,滇黄芩苷乙,滇黄芩苷丙,滇黄芩苷丁,滇黄芩苷戊,5,7,4’-三羟基-8-甲氧基二氢黄酮,二氢木蝴蝶素A,4’,5,7-三羟基-6-甲氧基黄烷酮,7,2’,6’-三羟基-5-甲氧基黄烷酮,2’,6’,3,5,7-五羟基黄烷酮,2’,6’,5,7-四羟基黄烷酮,滇黄芩苷甲,2,6,2’,4’-四羟基-6’-甲氧基查尔酮。
苯乙醇苷: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1-O-L-鼠李糖-(1→3)-β-D-(4-阿魏酰)-葡萄糖苷,salidroside、daren-dosideA和darendsideB。
挥发油类:异戊二烯,乙酰苯,薄荷酮,异薄荷酮,番薄荷酮,β-广藿香烯,α-愈创木烯,α-长叶松稀,β-愈创木烯,β-芹子稀,抗氧化剂BHA,愈疮木奥,邻苯二甲酸二异己酯,癸基-己基-邻苯二甲酸二酯,异癸基-辛基-邻苯二甲酸二酯,癸基-辛基-邻苯二甲酸二酯,己二酸二辛脂,邻苯二甲酸二庚酯,双(2-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二酯。
7. 沈药硕士论文: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中低压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凝胶柱色谱等方法从黄芩根茎的5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千层纸素-A,汉黄芩素,苯乙酸,2,4-二羟基苯乙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4-O-β-D-吡喃葡萄糖基反式苯丙烯酸,4-O-β-D-吡喃葡萄糖基顺式苯丙烯酸,黄芩苷,黄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黄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白杨素-6-C-α-L-吡喃阿拉伯糖-8-C-β-D-吡喃葡萄糖苷,白杨素-6-C-β-L-吡喃阿拉伯糖-8-C-β-D-吡喃葡萄糖苷,白杨素-6-C-β-D-吡喃葡萄糖-8-C-β-L-吡喃阿拉伯糖苷,白杨素-6-C-β-呋喃阿拉伯糖-8-C-β-D-吡喃葡萄糖苷,白杨素-6-C-β-D-吡喃葡萄糖-8-C-β-呋喃阿拉伯糖苷(新化合物)。
8.齐齐哈尔大学硕士论文黄芩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赵宝颖2012.5.25正己烷提取物中首次化合物α-菠甾醇乙酸乙酯提取物中首次化合物5,6,7,4′-四羟基二氢黄酮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5,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5,4′-二羟基-6,7,8,3′-四甲氧基黄酮5,2′-二羟基-6,7,8,3′-四甲氧基黄酮5,2′-二羟基-7,8,6′-三甲氧基黄酮5,2′-二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5,2′-二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正丁醇提取物中的首次化合物芹菜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9.河北大学硕士论文黄芩茎叶化学成分研究马森林2012.5.1从黄芩茎叶水提物中提取得到黄芩茎叶总黄酮,最后得到5种黄芩茎叶单体化合物成分:白杨素-7-O-β-D 葡萄糖醛酸苷、黄芩苷、野黄芩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及红花素-7-O-β-D 葡萄糖醛酸苷。
10.并头黄芩化学成分研究张海涛,宋晓玲,张娜等2011.2首次化合物:β-谷甾醇刺槐素去甲汉黄芩素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1.滇黄芩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肖丽和,王红燕,宋少江等2003.5首次化合物: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12.滇黄等中滇黄等新素的结构研究1990.胡碧煌云南产黄芩分离出新化合物滇黄芩新素(2S)一2’,5,6’一三羟基一7一甲氧基双氢黄酮首次:(2R.3R)一3,5,7一三羟基双氢黄酮、2’,3,5,6’,7一五羟基黄酮、2’,5,7—三羟基一6一甲氧基黄酮、黄芩新素、白杨素和β-谷甾醇13. 黄芩中挥发油沈药天然药化教研室的肖丽和等用CO2超临界萃取法得到2002.414.2010.8宋双红,王喆之黄芩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分析黄芩花中鉴定出53种化合物,占花挥发油总量的91.16%;茎叶中鉴定出48种化合物,占茎叶中挥发油总量的88.48%;根中鉴定出39种化合物,占根中挥发油总量的91.79%;种子中鉴定出32种化合物,占种子挥发油总量的84.58%。
15.1998,分离出三个新的倍半木脂素:hedyotol C4〞-O-β-O-吡喃葡糖苷,hedyotolC4〞-O-β-D-吡喃葡糖苷,赤藓-邻甲氧苯基甘油-β-丁香脂素醚-4〞-O-β-D-吡喃葡糖苷。
16.南京中医药大学徐丹洋等首次从黄芩中分离得到,5-甲氧基-7-羟基二氢黄酮17.2008.10目前已从黄芩中分离出48种黄酮化合物,其中主要有11种二氢黄酮类(Flavonones)、2种查尔酮体类(Chalcones)及一种二氢黄醇酮类18.2013年,根中分离出黄铜59种,其中黄酮、黄酮醇及其苷47 种,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及其苷11 种,查尔酮1 种;木脂素及其苷类:黄芩中的木脂素类成分共5种;酚苷和醇苷:黄芩中已发现的酚苷和醇苷类成分有9种;黄芩中尚有挥发油、氨基酸、有机酸、多糖、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酶、微量元素等成分,其中Katsuya Fukuhara 等利用GC- MS 从黄芩的乙醚提取物中鉴定出81 个挥发油成分,刘英学等首次从黄芩根中分得苯乙酸、4-O-β-D-吡喃葡萄糖基反式苯丙烯酸和4-O-β-D-吡喃葡萄糖基顺式苯丙烯酸。
地上部分化学成分与地下部分相似,仍主要为黄铜类,与根部相比,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和汉黄芩素的含量明显较低,而野黄芩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等成分含量较高。
Guozhu Liu 等从黄芩茎叶中鉴定出21 个黄酮类成分,其中5,6,7,3',4'-Pentahydroxyflavanone-7-O-glucuronopyranoside为根部未曾发现的新黄酮苷。
Ahmed A 等以丙酮为提取溶剂,从黄芩地上部分得到一个新的二萜scutebaicalin(6α,7β-dibenzoyloxy-8β-hydroxy-neo-cleroda-4(18),13-dien-15,16-olide),Michio Takido 等从黄芩叶的水部位首次得到两个二氢黄酮类成分,即Carthamidin和Isocarthamidin。
N. K. Chirikova 等对黄芩地上部分进行细致研究,首次分离得到6个有机酸及多种脂肪酸,包括tartaricacid、citric acid、malic acid、malonic acid、succinic acid、fumaric acid,11 种饱和脂肪酸和9 种不饱和脂肪酸。
19.2009巩江等研究黄芩地上部分挥发油分离鉴定了其中3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5.03%。
黄芩挥发油中含量在3%以上的组分有:烯丙醇(5.53%)、苯乙酮(4.62%)、石竹烯(18.90%)、α-律草烯(3.99%)、香叶烯D(19.44%)、γ-榄香烯(6.23%)、1-乙烯基-1-甲基-2-(1-甲基乙烯基)-4-(1-甲基亚乙基)-环己烷(3.98%)。
20.2011.12北京协和医学院何春年等研究黄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发现黄芩茎叶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含量较低; 野黄芩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等成分含量相对较高。
21.2009.2沈药刘英学等首次从黄芩根中分离出苯乙酸,4-O-β-D-吡喃葡萄糖基反式苯丙烯酸,4-O-β-D-吡喃葡萄糖基顺式苯丙烯酸.22.中科院龙海林等首次从黄芩中分离5,6,7-三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2S-5,7-二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和2S-5,6,2′-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