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图表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学习资料(带图)

中国建筑史学习资料(带图)

中国建筑史学习资料(带图)中国建筑史前⾔:中国古代建筑特征1、⼲阑式建筑(⽊构架建筑)井⼲式建筑(不是⽊构架建筑)2、最早空间理论——⽼⼦《道德经》:三⼗辐共⼀毂,当其⽆,有车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

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

3、影响建筑形制的因素:1、⽞学2、礼制——《周礼考⼯记》:匠⼈营国,⽅九⾥,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

4、中西建筑⽂化的差异:稳定,变⾰第⼀章清式⽊构架建筑平⾯第⼀节单体建筑平⾯⼀、单体建筑平⾯的构成要素——间1、间的概念:(1)四柱之间的空间(2)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与⼭墙平⾏的屋架的空间)2、出廊——正式出廊:(1)⽆廊式(2)前出廊式(3)前后廊式(4)周围廊式3、⾯阔和进深4、间的名称:(1)⼗⼀开间:尽间稍间次三间次⼆间次间明间次间次⼆间次三间稍间尽间(2)九开间:尽间稍间次⼆间次间明间次间次⼆间稍间尽间(3)七开间:尽间稍间次间明间次间稍间尽间(4)五开间:尽间次间明间次间尽间(5)三开间:次间明间次间5、间的不等宽现象(1)中间(明间)最⼤,依次递减(2)明间最⼤,尽间最⼩,其他开间⼤⼩相等,宽度介于明间和尽间之间(3)间的不等宽现象的原因:①功能的原因②经济的原因③结构的原因(技术)④审美的原因6、间架柱⽹:(1)架(清):檩的数量(进深⽅向)为架的数量(2)步架(宋):两条檩之间的距离为⼀架(檩-1=步架)⼆、单体建筑的基本形式:1、正式:长⽅形2、杂式:除了长⽅形以外,都是杂式第⼆节庭院空间的组群布局⼀、建筑组群平⾯的形式1、扩⼤建筑规模的两种形式:(1)量的扩⼤(2)数的增加(中国建筑规模扩⼤的形式)2、建筑组群的离散型布局:(1)贯联式布局(2)联排式布局(3)散点式布局(4)庭院式布局3、庭院式布局的优点和功能:(1)空间聚合功能:空间组合功能,平⾯功能布局通过庭院分隔并连接。

自己总结中国建筑史(带插图)(一级注册建筑师必备)

自己总结中国建筑史(带插图)(一级注册建筑师必备)

中国建筑史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年)(一)建筑1. 仰韶文化:干阑式: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有榫卯)木骨泥墙:西安半坡村、陕西临潼姜寨(大房子,母系)2.龙山文化: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有窖穴(父系),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

3.辽宁建平县女神像——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二)其他·石块堆成的方形和圆形祭坛,在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

二、奴隶社会时期(前21世纪~前476年)(夏、商、西周、春秋)(一)夏(前2070~前1600年)(二)商(前1600~前1046年)·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载(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周礼考工记》·瓦的发明,以上建筑使用瓦、脱离了“茅茨土阶”;陶水管的使用;三合土抹面 ·有宗教分封,不能僭越(公侯伯子男,不准超过王城的1/3、1/5、1/9)(四)春秋(前770~前476年)·人物:公输班-鲁班 ·开始修筑长城 ·瓦大量使用·有建筑装饰:“山节藻棁”,“丹楹刻桷”(shān jié zǎo zhuō)(dān yíng kè jué)三、封建社会初期(前475~公元581)(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战国(前475~前221)·“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木工技术:棺椁有多样的榫卯(木工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铜板错银“兆域图”(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二)秦(前221~前206)·秦重要建筑:修驰道、筑长城(三)汉(前206~公元220)·国力强盛,建筑大发展,留存的建筑形象丰富(画像、明器、墓葬)·陵墓仍土圹木椁墓,用“黄肠题凑”·五陵少年: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等七座·东汉公元25年定都洛阳,都城内有东西二宫,文献记载有椒房、温室殿、冰室等防寒祛暑房(四)三国(公元220~265)(五)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1)(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佛寺、佛塔、石窟寺的出现——建筑最大成就·琉璃始于南北朝·南朝仅陵墓、石刻墓表及石象生出色·北魏洛阳城为第二大城对以上900余年进行总结:·汉代为高潮,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始于汉代·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已基本定型·后期,佛教哲学艺术的传人、玄学的兴起,建筑形象趋于雄浑而带巧丽风格·东晋、南朝是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四、封建社会中期(公元581~1279)(隋、唐、五代、宋、辽、金)(一)隋(公元581~618)。

中国建筑史图表

中国建筑史图表

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一、木构架体系,“墙倒屋不塌”木构架的主要类型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由此体系派生出以下特点:(一)重视台基为防止木柱根部受潮,抬高基座。

逐渐台基的高低与形式成为显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如王府的台基高度有规定,太和殿用三层须弥座汉白玉台基等。

(二)屋身灵活可亭、可仓、可室、可厅(三)屋顶呈曲线或曲面(四)重要建筑使用斗拱斗拱原为起承重作用的构件,随着结构功能的变化,斗拱成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五)装饰构造而不去构造装饰二、院落式布局中国的宫殿、庙宇、衙署、住宅等都属院落式。

另外,院落式平房比单幢的高层木楼阁在防救火灾方面大为有利。

三、有规划的城市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都城都比附于《周礼考工记》的王城之制,大多数都是外形方正、街道平直、按一定规划建造的。

四、山水式园林中国园林园景构图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与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文有共同的意境。

与欧洲古典园林惯用的几何图形,林木修剪,人力造作的气氛,大异情趣。

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五、特有的建筑观视建筑等同于舆服车马,不求永存。

从来不把建筑作为一门学术。

崇尚俭朴。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一、城市•都城的制度:《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历代都城规模大小的顺序:1.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 2. 北魏洛阳城 3.明清北京城 4.元大都 5.隋、唐洛阳 6.明南京城 7.汉长安城•中国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中国的七大古都:以上五处加安阳、杭州。

•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是与《周礼考工记》之王城之制最接近的。

•中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有: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北京古都的风貌改变较大,尚未列入)•里坊制:唐长安城为里坊制,为封闭型。

宋汴梁、临安转变为开发型,沿街设肆,沿街设住房。

二、宫殿:•周制三朝五门:外朝——决定国家大事;治朝——王视事之朝;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及宴会。

中国古代建筑史(年代图表)

中国古代建筑史(年代图表)

中国古代建筑史
老子《道德经》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肖何刘邦未央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明计成《园治》“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三山五园:清漪、静明、静宜、畅春、圆明圆。

(畅春圆仿寄畅圆)中国古建筑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转变于宋代。

木构类型:穿斗式、抬梁式(或加井干式)
计心造、偷心造(偷心造:斗栱有一挑上横栱少掉)
福建五凤楼:“三堂两横”,前厅、大厅、中厅三座堂,横屋、横楼两横。

云南一颗印:“三间四耳”,正房三间,厢房东西各二间。

副阶周匝抄手游廊雕刻分类彩画分类。

中国建筑史历代建筑表格3

中国建筑史历代建筑表格3
“高台榭,美宫室” 章华台 姑苏台
石窟等

寺庙
其它教
观,祠庙
其它民间建筑 资料
(甲骨文) 青铜器
周礼 井田制 营国制度
井田制瓦解 齐《考工记》
鲁班 云纹铜屋 采桑猎钫宫室图 装饰性釭
秦 前 221 前 206
秦咸阳
汉 前 206220
汉长安
咸阳宫 离宫别苑(渭南:上林苑 阿房宫,兴乐宫,信宫 渭北:六国宫,兰池宫,甘泉宫) 桂宫,明光宫,长乐宫 未央宫,北宫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福州华林寺-大殿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日本平等院凤凰堂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仿唐佛寺-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
布达拉宫
《营造法式》
四门塔(济南神通寺)(隋)
金卢沟桥
宋艮岳 (私)1 宋沧浪亭
陀罗尼经幢(河北)
释迦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 北寺塔(苏州报恩寺) 虎丘塔(苏州云岩寺) 开元寺双塔(泉州) 料敌塔(河北定县开元寺) 繁塔(开封相国寺)
宫殿
陵墓
礼制建筑及其他
二里头 1 号宫殿 二里头 2 号宫殿
盘龙城宫殿
河南登封王城冈
殷墟墓葬区(羡道) 妇好墓
陕西扶风召陈建筑遗址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
周公墓
秦雍城 1 号建筑遗址宗庙
雍城墓地
明堂 辟雍
秦咸阳 1 号宫殿遗址
中山王墓及《兆域图》 铜案(斗拱的萌芽)
长城
园林
“囿” 沙丘苑台 灵囿,灵台,灵沼
佛教四大名山 1 普陀山观音道场 2 五台山文殊道场 3 峨眉山普贤道场 4 九华山地藏道场 道教:武当山,青城山
住宅: 窑洞住宅 干阑式住宅 吊脚楼 四合院,成因 一颗印 传统村落的认识,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 里弄 广式里弄 居住大院 阿以旺 客家民居 骑楼

中国古建筑常识图解

中国古建筑常识图解

中国古建筑简略图解我国古建筑常由屋顶、基座及墙体组合,创造优美的造型,尤以屋顶造型为最。

通过举折,屋顶哥哥檩和梁在高度上具有不同变化,从而使屋顶坡面上形成上陡下缓的曲面,保护屋身免受雨水浸泡。

并在屋檐转角处起翘和出翘,既减轻屋顶重量,又是建筑轻巧活泼。

常用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此外还有盝顶、平顶和单坡顶等。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

庑殿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庑殿顶规格最高。

2、歇山顶: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斜脊,俗称九脊顶。

歇山顶也有重檐与重檐之分。

官式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

3、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

4、硬山顶:屋面以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坡,左右两面山墙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5、攒山顶:屋面在顶部交汇于一点,形成锥形,多在尖端置宝顶装饰。

有单檐与重檐之分。

6、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顶前坡于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两坡相交处呈弧形曲面。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

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AT】70张图看尽中国5000年建筑史(附梁思成珍贵手稿)

【AT】70张图看尽中国5000年建筑史(附梁思成珍贵手稿)

【AT】70张图看尽中国5000年建筑史(附梁思成珍贵手稿)点击“此处”了解地下空间开发会议详情与此同时,夏朝的建筑还有一个重大成就,就是建造城池与开凿沟洫。

城池有御敌护城之作用,沟洫有给水排水之功能,实为现代化城市之先驱。

夏代二里头宫殿复原图烟台发现夏代村落遗址陕北清涧发现商代建筑群周代建筑(含春秋战国)西周建筑易经使用瓦,建筑中使用木结构和封闭式的有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的特点。

种种迹象表明,在后世逐渐完善起来的中国古建筑的特征至少在西周时期易经具有雏形了。

成书于春秋末叶的《考工记》,追述了周代营造制度。

书中记载,营造都城的时候,要规划成方形,每个方向长九里,各开三座城门;城中纵横垂直交错九条达到,城内左边(东部)为太庙,右边(西部)为社稷坛,前面(南部)为皇城,后面(北部)为集市。

这些记述对西汉以后各朝代(尤其是元明清三代)的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工技》中描述的周代王城规划岐山西周甲组建筑基址复原鸟瞰图齐长城遗址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的齐长城,西起黄河河畔,东至黄海海滨,迤逦山东十三县,长达千余里。

秦汉建筑秦汉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末,又出现了佛教建筑。

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揍变,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到汉末以曹操邺城为标志,已完成了这一过程。

宫殿结贪官苑,规模巨大。

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包头秦长城遗址汉画像砖上的阙门形象汉代,绿釉陶望楼魏晋南北朝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

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中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

中国建筑史识记图表(修正版-按2017一级注册建筑师复习大纲整理)

中国建筑史识记图表(修正版-按2017一级注册建筑师复习大纲整理)

(一号宫殿) 殷墟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秦都城雍城 宗庙遗址三、封建社会前期(公元前475年~公元581年)历史特点 建筑特点建筑技术 备 注 南北5km 、东西万户;西南角为宫殿,夯土台高达16m ; 1.周礼限制已失控,城市规模扩大;各国都城都很大;2.木工已有很高水平,棺椁有多样的榫卯;仍多为木棺椁;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以夯土台()为中心,用空间较小的木构架建筑环绕、上下叠两层的台榭式建筑;具有采暖、冷藏、排水、洗浴等设施;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最早的建筑总平面按比例制作,有名称、尺寸、地形位置,雅安高颐墓阙神通寺四门塔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大慈恩寺大雁塔兴教寺玄奘墓塔荐福寺小雁塔登封法王寺塔崇圣寺千寻塔明惠大师塔登封净藏禅师塔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八角形,双层塔壁的砖塔,原9现7层;由唐方形单层塔壁转为宋多边形平面、有塔心室的首例;1.《韩熙载夜宴图》:由席地危坐到垂足坐的转变(家具大变革)喻郜《木经》南京栖霞山舍利塔石塔成都前蜀王建墓棺床雕刻精美;前中后室结构相同;顶使用肋拱;地面标高接近室外宋建都汴梁(河南开封)(原为州治之所,狭隘)城市的里坊制被突破,临街设市肆,沿巷建住宅,形成开放性城市;虎丘云岩寺塔栖霞山舍利塔开元寺料敌塔佑国寺塔开元寺双石塔太原晋祠圣母殿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辽916年~1125年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和观音阁现存最大木构楼阁观音阁外观2层,内3层(中间一夹层);夹层柱间有斜撑;1.辽积极吸取汉族文化,其建筑可直视为唐代建筑的延续;2.两个均为“金厢斗底槽”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存年代最早、唯一的楼阁式木塔前塔后殿;外观5层,4夹层,实9层;夹层柱梁有斜撑;八角形,底径30米,高67.31米;斗拱金1115年~ 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减柱造的极端之例河北正定广惠寺华塔道教永乐宫北京妙应寺白塔河南登封观星台1 2 居庸关云台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备注明1368年~1644年明南京城第六大城新辟新区,不规则布局明于南京、临濠(凤阳)、北京先后三次建造都城宫殿;北京城为明成祖在元大都基址上建设;北京城第三大城宫殿规划设计严整,造型壮丽,南京灵谷寺的无量殿山西大同九龙壁山西洪洞广胜寺上寺飞虹塔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清1644年~1911年皇家苑囿的建设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三海;清最突出的建筑成就;影响甚至远及18世纪欧洲;成为世界园林渊源之一翁山(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1.定都北京,没有沿用过去每改朝换代均要焚毁前宫室以煞王气的传统,继续使用明代的紫禁城,在使用中加以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年)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仰韶文化(距今9000-4000年)1.浙江余姚河姆渡最早木结构建筑干阑式木结构榫卯技术出现长江流域;母系氏族2.西安半坡村遗址木骨泥墙半地穴式建筑大房子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时期聚落3.陕西临潼姜寨最早典型的农耕聚落龙山文化父系氏族 1.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有窖穴;2.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3.建筑构造技术中出现石灰干燥、陶化以及彩绘装饰做法4.建筑空间出现“吕”字形平面木结构的特点:1.穿斗式:云南白族民居;2.抬梁式:北京四合院;3.井干式:4.干阑式:广西侗族民居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夏前2070年~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最早的廊院式建筑 1.两处遗址,一号宫殿最大,二号最完整2.未见瓦,“茅茨土阶”。

1.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2.大量使用青铜器、已有甲骨文3.商——我国城市雏形出现。

商前1600年~前1046年1.郑州商城商王仲丁的隞都2.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3.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并排三座殿堂4.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遗址5.殷虚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有纵有横,布局已具庭院的雏形,世界文化遗产。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1.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中国第一四合院 1.严格的等级制度,出现,《周礼考工记》“三朝五门”春秋战国成书,记述周代王城建设制度。

2.瓦的发明,脱离了“茅茨土阶”2.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干阑式建筑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秦都城雍城出土了36cmx14cm*6cm青灰色砖、花纹空心砖;备注:1.人物:鲁班 2.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 3.开始修长城 4.瓦大量使用 5. 有建筑装饰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殷虚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秦都城雍城山西平顺明惠大师塔单层塔;多属高僧墓塔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已知唐塔中用八角形平面的首例洛阳白马寺河北赵县安济桥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雅安高颐墓阙神通寺四门塔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嵩山嵩岳寺塔大雁塔玄奘墓塔小雁塔登封法王寺塔大理寺千寻塔明惠大师塔净藏禅师塔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五代907年~960年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由唐代方形单层塔壁转变为宋代多边形平面、有塔心室的首例 1.由席地危坐到垂足坐的转变(家具大变革)2.哲匠喻浩《木经》南京栖霞山舍利塔石塔宋960年~1279年宋建都汴梁(河南开封)城市的里坊制被突破,形成开放城市。

宋朝宫殿创造性发展是御街千步廊制度;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型殿1.汴梁地处南北两种建筑风格之间,同时受北方唐代的壮硕与南方五代秀丽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宋代的建筑风格。

2.风格趋于精致绮丽,屋顶形式丰富多样,装修细巧,门窗、勾阑等棂格花样很多。

3.李诫著《营造法式》:确立“以材为祖、材分八等”统一模数制度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现存最高砖塔84m河南开封佑国寺塔 第一座琉璃面砖塔 “铁塔” 4.宋代家具改革:由跪坐的几案发展为垂足坐的桌椅。

5.造园之风甚烈,宋徽宗的“艮岳”更成为亡宋的导火线。

6.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

建筑规模不大,但精致,属南方风格,多采用穿斗架,具南方地方风格。

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现存最高石塔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留存至今的木构殿堂“副阶周匝”道教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虎丘云岩寺塔 栖霞山舍利塔 开元寺料敌塔 佑国寺塔 开元寺双石塔 太原晋祠圣母殿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朝代 年代 代表建筑 历史特点 建筑特点 建筑技术 备 注 辽 916年~ 1125年 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和观音阁 现存最大木构楼阁 观音阁外观2层,内部3层,中间有一层夹层 1. 辽的统治者积极吸取汉族文化,其建筑可直视为唐代建筑的延续2. 两个均为“金厢斗底槽”。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现存年代最早独一无二的楼阁式木塔外观5层,有4个夹层,实为9层;夹层有斜撑,合乎力学原理 金1115年~1234年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减柱造的极端之例,只有2根柱1.减柱造、移柱造之风盛行,被认为“制度不经”2.在中都兴建的宫殿被成为“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开中国建筑用色强烈之始。

北京卢沟桥 联拱石桥,265m ,石狮子极多独乐寺的山门1 独乐寺的山门2 独乐寺的观音阁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佛光寺文殊殿 总结:综观此阶段历时700余年,以唐代为高潮。

1.长安城规模之大,被列入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城市中的世界第一。

2.唐代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最高峰,建筑群布局舒展,前导空间流畅,个体建筑结构合理有机,斗拱雄劲。

建筑风格明朗、雄健、伟丽。

3.本阶段中国建筑体系达到成熟。

五、封建社会后期(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元1279年~1368年元大都(位于北京)第四大城;为元代在建筑上最重大的成就。

1.设计人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儿;2.符合《周礼考工记》“王城之制”,符合“方九里,旁三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矩。

元大都规划周密,街道平直,市政完备。

郭守敬引西山和昌平水源解决了漕运问题;1.多用工字殿,此乃继承宋代传统,多使用多彩琉璃、高级木料紫檀、金色红色装饰、壁上挂丝毛制品的帐幕等。

2.元宫殿多采用工字殿(继承了宋代传统)道教永乐宫 1.古建筑迁至芮城;2.壁画著称原址山西永济,修三门峡而移建芮城,是我国文物保护迁建古建筑较成功的一例。

3.木构建趋于简化,用料及加工都较粗放。

主要表现为斗拱缩小,柱与梁直联,澈上明造,仍在使用减柱造。

4.戏台建筑很多,至今山西临汾有多处元戏台。

5.四合院建筑:北京元后英房四合院遗址。

北京妙应寺白塔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藏式佛塔1.新的建筑类型;2.覆钵式塔(喇嘛塔);河南登封观星台最早的观星台 1.新的建筑类型郭守敬建居庸关云台原是过街塔的塔座,上原有三座覆钵式塔道教永乐宫北京妙应寺白塔河南登封观星台1 河南登封观星台2 居庸关云台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明1368年~1644年明南京城第六大城新辟新区,不规则布局 1.北京城为明成祖在元大都基址上建设;2.北京城重要建筑均采用楠木,规模造型严谨规整;3.制砖成熟、发达,开始砖砌长城;出现了完全不用木料,以砖拱券为结构的无梁殿;4.明琉璃制品达到了极高水平;5.明家具用花梨、紫檀木,构件断面小,榫卯严谨密实,不多加装饰,造型与受力相符;6.《园冶》明末江苏人计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7.明宫殿、坛庙、陵墓的主力来自江南,蒯祥、徐杲最为杰出北京城第三大城宫殿规划设计严整,造型壮丽,功能完备,院落式建筑群的最高典范南京灵谷寺的无量殿砖拱券为结构的无梁殿南京报恩寺塔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毁于太平天国)琉璃塔山西大同九龙壁琉璃建筑广胜寺上寺飞虹塔塔身砖砌,外贴琉璃砖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座塔为中国佛塔增加的一种类型,仿印度佛陀伽耶大塔。

南京灵谷寺的无量殿山西大同九龙壁广胜寺上寺飞虹塔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座塔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清1644年~1911年皇家苑囿的建设北京西郊所建的三山五园清最突出的建筑成就翁山(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1.定都北京,没有沿用过去每改朝换代均要焚毁前宫室以煞王气的传统,继续使用明代的紫禁城,在使用中加以完善。

2.雍正十二年(1734年)颁布了《工程做法则例》,改宋式的以“材”、“契”为模数的方法为以“斗口”为模数,简化了计算,标准化程度提高。

3.七世世系的“样房”雷氏家族,人称“样式雷”,他们制作的建筑模型称为“烫样”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周围的“外八庙”结合山坡地形,仿建布达拉宫等建筑,融合了汉藏两式建筑而有所创新,使中国建筑有了一个新的发展。

拉萨布达拉宫最大的喇嘛教寺院汉藏混合式建筑呼和浩特席力图召江南名园寄畅园(明,无锡);留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网师园、环秀山庄(苏州)、个园、小盘谷(扬州)、瞻园(南京)总结:综观此阶段历时600余年,其中除元代受宋代影响外,呈现出若干新的趋向。

明清建筑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

明代在经历数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以后以一切恢复正统的国策,建筑方面制定了各类建筑的等级标准。

明代修建的紫禁城宫殿、天坛、太庙、陵墓等都是规则严整的杰出之作。

清代的造园和创造出体量极大的汉藏混合式建筑也是值得肯定的发展。

(一)隋唐长安(二)北魏洛阳城(三)明清北京城(四)元大都(五)隋唐洛阳(六)明南京(七)汉长安曹魏邺城(中国第一座轮廓方正的都城)北京四合院六、中国建筑常识提要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一、木构架体系,“墙倒屋不塌”(一)重视台基为防止木柱根部受潮,抬高基座。

逐渐台基的高低与形式成为显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二)屋身灵活可亭、可仓、可室、可厅(三)屋顶呈曲线或曲面(四)重要建筑使用斗拱斗拱原为起承重作用的构件,随着结构功能的变化,斗拱成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五)装饰构造而不去构造装饰二、院落式布局中国的宫殿、庙宇、衙署、住宅等都属院落式。

院落式平房比单幢的高层木楼阁在防救火灾方面大为有利。

三、规划的城市《周礼考工记》四、山水式园林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五、特有建筑观视建筑等同于舆服车马,不求永存。

从来不把建筑作为一门学术。

崇尚俭朴。

城市城市形成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最早的城市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商代出现了我国城市雏形。

历代都城规模大小顺序 1.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2. 北魏洛阳城 3.明清北京城 4.元大都 5.隋、唐洛阳 6.明南京城7.汉长安城中国的五大(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七大古都:以上五处加安阳、杭州《周礼考工记》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是与《周礼考工记》之王城之制最接近的。

春秋战国成书,记述周代王城建设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里坊制宋汴梁、临安转变为开发型,沿街设肆,沿街设住房。

宫殿周制三朝五门外朝——决定国家大事;治朝——王视事之朝;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及宴会。

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

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东西堂制。

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宋朝宫殿创造性发展是御街千步廊制度;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型殿。

元代宫殿喜用工字形殿。

用多种色彩的琉璃,金红色装饰,挂毡毯毛皮帷幕。

坛庙坛——祭祀天、地、日、月、桑农等自然物的建筑。

庙——祭祀帝王祖先的建筑。

圜丘——祭天的坛。

宗教建筑佛寺布局的演变以塔为主,前塔后殿,塔殿并列,塔另置别院或山门前,塔可有可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