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经典色谱法分析技术—薄层色谱法(分析化学课件)

小
极性
大
薄层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选择
2. 流动相展开剂的选择要求
薄层色谱分离中一般要求各斑点的Rf值在0.2~0.8之间,Rf值之 间应相差0.05以上.
3. 流动相展开剂的选择方法
如果单一展开剂分离效果不好,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溶剂按 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溶剂展开,可以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薄层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选择 被测组分、吸附剂和展开剂的选择原则
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为:
常用吸附剂的极性顺序为:
增
增
大
大
薄层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选择
多糖、蛋白质等大分子、生物碱盐
极 性
苷类(皂苷、黄酮苷、蒽醌苷)
渐 黄酮、蒽醌等苷元、有机酸
小
香豆素、萜类、挥发油等亲脂性成分
烷烃<烯烃
<二甲胺<酯类<酮
<醚<硝基化合物
类<醛类<硫醇<胺 类
<酰胺类<醇 类<酚类<羧 酸类
分离原理
吸附薄层色谱分离原理
展开(分离)
分离过程:
制板→点样→展开→显色→定性定量分析
固定相--吸附剂
薄层色谱的固定相所用的吸附剂
流动相---展开剂
薄板的底端浸入到适当的流动相溶剂
吸附薄层色谱分离原理
薄 层 色 谱
点样
展开剂
吸附薄层色谱分离原理
分离原理:
展开剂在毛细管的 浸润作用下,带着 各组分沿着薄板向
薄层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
薄层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选择
一、固定相(吸附剂)的选择
1. 选择原则 根据被分离组分的极性选择吸附剂:
被分离组分的极性强——弱极性吸附剂; 被分离组分的极性弱——强极性吸附剂;
薄层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选择
《项目五TLC技术》PPT课件

– 采用多次点样法,第二次点加样应待前一次点样的溶剂 挥发后再进行。
– 同一快硅胶板上同时点多个样时,每个样需点在同一高 度
– 手工点样工具:定容玻璃毛细管(1 –5ul)。
精选ppt
10
• 展开
– 多数采用直线形上行展开,薄层板水平角度以75 为最佳。展开距离一般为10-15cm。
直立式层析缸示意图 1-层析缸; 精2选-薄pp层t 板 3-展开剂饱和蒸气;4-展开剂11
标注明其激发光波长。例 硅胶HF254
精选ppt
7
三 、TLC操作步骤
• 薄层板活化(可直接用商品TLC,不需活化)
– 涂布后的薄层先在室温下晒干,在使用前置适当
温度烘烤一定时间进行活化,然后置干燥器中备
用。不同薄层活化条件略有不同,如:
• 硅胶
110℃
1h
• 氧化铝
110℃
30min
精选ppt
8
精选ppt
19
❖杂质检查方法 • 杂质对照品法(A) • 供试品自身对照法(高低浓度法)(B) • 对照物质法(C)
样对 A
样对 B
精选ppt
样对 C
20
精选ppt
21
任务1、检验某样品的纯度
样品1:溶解少量样品1进行薄层检测并计算Rf值
溶剂:乙醇
展开剂:石油醚:乙酸乙酯=4:6 (体积比)
任务2、混合物的分离
样品2:溶解少量样品2进行薄层检测并计算Rf值 溶剂:95%乙醇
展开剂:石油醚:乙酸乙酯=3:7(体积比)
任务3、 选择最佳Rf值(0.3-0.7)
样品3:溶解少量样品2进行薄层检测并计算Rf值 溶剂:95%乙醇展开剂:自己配置Fra bibliotek精选ppt
– 同一快硅胶板上同时点多个样时,每个样需点在同一高 度
– 手工点样工具:定容玻璃毛细管(1 –5ul)。
精选ppt
10
• 展开
– 多数采用直线形上行展开,薄层板水平角度以75 为最佳。展开距离一般为10-15cm。
直立式层析缸示意图 1-层析缸; 精2选-薄pp层t 板 3-展开剂饱和蒸气;4-展开剂11
标注明其激发光波长。例 硅胶HF254
精选ppt
7
三 、TLC操作步骤
• 薄层板活化(可直接用商品TLC,不需活化)
– 涂布后的薄层先在室温下晒干,在使用前置适当
温度烘烤一定时间进行活化,然后置干燥器中备
用。不同薄层活化条件略有不同,如:
• 硅胶
110℃
1h
• 氧化铝
110℃
30min
精选ppt
8
精选ppt
19
❖杂质检查方法 • 杂质对照品法(A) • 供试品自身对照法(高低浓度法)(B) • 对照物质法(C)
样对 A
样对 B
精选ppt
样对 C
20
精选ppt
21
任务1、检验某样品的纯度
样品1:溶解少量样品1进行薄层检测并计算Rf值
溶剂:乙醇
展开剂:石油醚:乙酸乙酯=4:6 (体积比)
任务2、混合物的分离
样品2:溶解少量样品2进行薄层检测并计算Rf值 溶剂:95%乙醇
展开剂:石油醚:乙酸乙酯=3:7(体积比)
任务3、 选择最佳Rf值(0.3-0.7)
样品3:溶解少量样品2进行薄层检测并计算Rf值 溶剂:95%乙醇展开剂:自己配置Fra bibliotek精选ppt
第五章 薄层色谱法(共84张PPT)

荧光;银激活的ZnS和CdS, ZnS• CdS •Ag在366nm
的紫外线照射下能够产生荧光。 硅胶即可以进行吸附层析,又可以进行分配层
析,主要的区别是在于活化程度不同,前者活化程 度高,后者活化程度低。 (3)纤维素
可在实验室制备,取脱脂棉或滤纸剪成小
11/20/2022
12
块加适量的5%的盐酸,加热煮沸3小时,冷却
要于150-160度干燥1-3小时,备用。
(3)薄层板的活化
硅胶、氧化铝的活性与其含水量有关,
11/20/2022
25
含水量越低,吸附能力越强,其活度越高。 因此层析板在使用之前必须经过活化。对于硅胶 薄层其活化温度为105~110°C,氧化铝薄层的活
化温度为150~200°C,活化后的薄层板在使用 之前应放在干燥器中备用。
薄层层析中的吸附剂和柱层析相似,首先 应该考虑应如何层析,一般的讲,非极性或弱极 性的组分的分离用吸附层析,水溶性组分的分离 用分配层析。
常用的吸附剂:
(1) 氧化铝
氧化铝铺层时一般不加粘合剂,直接用干
11/20/2022
8
粉铺层,得到的层析板称为“干板” 或“软 板”,但也可以加煅石膏作粘合剂,这种混有 煅石膏的吸附剂称为氧化铝G,用氧化铝G加水,
3.各种特制薄层
由于工作需要,各种特制薄层相继出现,
这里介绍数种:
11/20/2022
29
(1)混合薄层 有两种吸附剂混合制成。例如,
为了降低硅胶的活度,可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硅藻
土铺层,也可以用硅胶:氧化铝(1:1)铺层,
对糖和醇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2)酸碱薄层和pH缓冲薄层 在分离生物碱和氨基酸时,为了得到更好的
(2) 1958年斯塔尔对薄层层析的吸附剂和 涂铺工具进行了改革并使之标准化,克服了 技术上的困难,从此以后,薄层层析法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
的紫外线照射下能够产生荧光。 硅胶即可以进行吸附层析,又可以进行分配层
析,主要的区别是在于活化程度不同,前者活化程 度高,后者活化程度低。 (3)纤维素
可在实验室制备,取脱脂棉或滤纸剪成小
11/20/2022
12
块加适量的5%的盐酸,加热煮沸3小时,冷却
要于150-160度干燥1-3小时,备用。
(3)薄层板的活化
硅胶、氧化铝的活性与其含水量有关,
11/20/2022
25
含水量越低,吸附能力越强,其活度越高。 因此层析板在使用之前必须经过活化。对于硅胶 薄层其活化温度为105~110°C,氧化铝薄层的活
化温度为150~200°C,活化后的薄层板在使用 之前应放在干燥器中备用。
薄层层析中的吸附剂和柱层析相似,首先 应该考虑应如何层析,一般的讲,非极性或弱极 性的组分的分离用吸附层析,水溶性组分的分离 用分配层析。
常用的吸附剂:
(1) 氧化铝
氧化铝铺层时一般不加粘合剂,直接用干
11/20/2022
8
粉铺层,得到的层析板称为“干板” 或“软 板”,但也可以加煅石膏作粘合剂,这种混有 煅石膏的吸附剂称为氧化铝G,用氧化铝G加水,
3.各种特制薄层
由于工作需要,各种特制薄层相继出现,
这里介绍数种:
11/20/2022
29
(1)混合薄层 有两种吸附剂混合制成。例如,
为了降低硅胶的活度,可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硅藻
土铺层,也可以用硅胶:氧化铝(1:1)铺层,
对糖和醇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2)酸碱薄层和pH缓冲薄层 在分离生物碱和氨基酸时,为了得到更好的
(2) 1958年斯塔尔对薄层层析的吸附剂和 涂铺工具进行了改革并使之标准化,克服了 技术上的困难,从此以后,薄层层析法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
薄层色谱应用课件.pptx

一、 实 验 目 的
❖ 了解薄层色谱的应用原理 ❖ 掌握薄层色谱的应用方法
二、实 验 原 理
二、实 验 原 理
应用薄层色谱检验、鉴定化合物的原理:
图1 365 nm下观察的结果
图2 硫酸乙醇显色结果
注:两边的是标准品,中间的是样品
二、实 验 原 理
➢ 固定相:硅胶,氧化铝,等。 ➢ 支持板:玻璃板,涤纶布,等。 ➢ 展开剂:根据样品的极性及溶解度选择,可采用单一溶剂,但更常用的
四、实 验 过 程
比移值( Rf 值)的计算:
五、 注 意 事 项
1. 制作薄层所用玻璃板要平滑、干净。 研磨要充分,保证所制的薄层面应平整均匀 存放薄层板时要注意保持干燥及避免污染。
五、 注 意 事 项
2. 样品浓度(浓度为0.01-0.1%): 太大,容易出现拖尾;
太小则会导致斑点不明显,难以观察。
五、 注 意 事 项
5. 标记斑点时:要轻轻勾画,避免铅笔将斑点处的硅胶碰掉,从而 影响后续显色结果的观察。
是混合溶剂。
三、实 验 试 剂 与 仪 器
点样样品 香草醛
间苯二酚
展开剂 石油醚 丙酮
四、实 验 过 程
薄层板 的制备
点样
展开
显色、定位
UV灯、显色剂
测定比移值
(Rf 值)
四、实 验 过 程
显色和定位 一般包括:一看、二照、三碘和四显四步。
❖ 一看:指先在自然光下观察 ❖ 二照:指分别在 254 nm 和 365 nm 下观察有无暗斑或荧光斑点 ❖ 三碘:对在自然光和紫外下均无斑点的物质可以用碘蒸汽显色 ❖ 四显:用显色剂显色 ➢ 实际操作中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两到三步。
五、 注 意 事 项
《中药制剂薄层鉴别》课件

02 中药制剂薄层鉴别的基本 原理
薄层色谱法原理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基于吸附、分配等 原理,将样品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 进行分离、检测和定性的方法。
在薄层色谱法中,固定相是薄层板上 的吸附剂,流动相是展开剂。当样品 在薄层板上展开时,不同组分在固定 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从 而实现分离。
薄层板的制备
提取
将粉碎后的样品进行提取,以分离出所需的 成分。
干燥
将浓缩后的样品进行干燥,以便更好地进行 薄层鉴别。
点样
选择合适的点样器
根据样品的性质和薄层板的特性,选择合适的 点样器。
控制点样量
控制点样量,以确保样品在薄层板上均匀分布 。
注意点样点的间距
控制点样点的间距,以确保薄层板上的斑点清晰可见。
展开
促进中药现代化
薄层鉴别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通过该技术手段可以推 动中药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薄层鉴别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20世纪70年代,薄层色谱法开始应用于中药制剂的鉴别分析。
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薄层色谱法逐渐完善,成为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 重要手段。
成熟阶段
21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薄层 鉴别已经成为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薄层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将薄层色谱与质谱技术结合,实现中药制剂成分的快速鉴定和准 确定性。
高效薄层色谱技术
利用高效薄层色谱板,提高分离效果和检测灵敏度,缩短分析时间 。现微型化、集成化和自动化分析 。
06 中药制剂薄层鉴别相关法 规与标准
相关法规与规定
01
显色方法
显色方法是在薄层色谱法中用于检测样品组分的手段。
薄层色谱和柱层析ppt课件

氧化铝呈碱性,适用于碱性和中性物质的分离。
硅胶和氧化铝1:1量掺和使用,得中性吸附剂,或在制板 时加入稀酸或稀碱使其变性,或用酸性或碱性展开剂展开, 以改变硅胶或氧化铝原来的性质。
2021/8/9
最新
课件
9
(Ⅲ)样品的极性
物质的极性愈大,氧化铝和硅胶吸附愈牢,物质极性大小 如下:
饱和烃 < 不饱和烃 < 醚 < 酯 < 醛 < 酮 < 胺< 羟基化合物 < 酸和碱
性炭因吸附性太强和黑色,使应用受到限制。
(2)分配色谱对载体的要求
(Ⅰ)表面积大
(Ⅱ)在展开剂中不溶,与展开剂和样品组分不起化学反应或 分解作用
(Ⅲ)对样品组分无吸附性或吸附性弱
(Ⅳ)对固定液是惰性的
2021/8/9
最新
课件
8
常用的有纤维素和硅藻土。
实际工作中,吸附剂、载体等的选择,首先决定于样品成
(c)酸碱薄层板和pH缓冲薄层板:有些化合物在普通板上分 离不好时,可通过改变原来吸附剂的酸碱性,改善分离效果。 如在铺层时用稀酸(一般用1~4%的盐酸或0.1~0.25mol/L草 酸溶液)代替水制成酸性板,使生物碱形成离子对而分离。
(d)混合薄层板:两种不同吸附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板, 也可分段铺板,前段预处理,以吸附杂质,后段分离。
2021/8/9
最新
课件
14
(e)径向薄层板:径向板铺法与一般板不同,点样前按下法 处理:
刮去
刮去
用此板展开,可使Rf值相近的化合物得到较好的分离,且 灵敏度高。 (f)梯度薄层板:梯度是指由一种性质到另一种性质的变化。 梯度薄层与常规薄层不同,它显示出具有渐变的分离性能,如
薄层色谱法概述PPT课件【共52张PPT】

*
k 反映了两种溶质的平均迁移速度,其由流动相溶剂强度 决定 I0 -( IR + IT )=差为被介质吸收并转换为热的光强 4 丙酮 0. 氧化铝—有碱性、中性、酸性 放置时间不宜太长,否则背景吸附剂也吸附碘,使信噪比降低。 硅胶G——将硅胶置研钵中,加入少量水,研磨均匀,至无结块和气泡,再加入比例量的水(一般为1份固定相与3份水),迅速研磨均匀,立即涂铺。 薄层色谱定量测定的光学方法是基于测量斑点和薄层空白处光学响应信号的差值。 归一化法、内标法、外标法 这种影响一般使分配系数变小。 此外还有:化学键合相反相展开、化学键合相正相展开、离子交换、离子对色谱、凝胶、胶束、手性展开。 这类扫描仪技术上一些问题还未解决。 51 / 二氧六环 0. 展开距离一般为10-15cm。 单光束双波长——对背景不均匀引起的干扰有补偿作用,选择的两个波长应接近些。 HPLC一次只能分离一个样品,通常采用反相色谱,色谱后衍生化受限制。
*
*
点样 要求配制样品的溶剂高度挥发性和尽可能非极性,否则易使斑点扩展。 采用多次点加法,第二次点加时应待前一次点加的溶剂挥发后再进行。 点样量应适中,过载会引起斑点拖尾,分离度变差,以最小检测量的几倍~几十倍为宜。 手工点样工具:定容玻璃毛细管(1 –5ul),微量注射器。
*
*
自动点样 Limomat IV 喷样仪——样品溶液通过气流成雾状喷向薄层,移动板台,使在薄层上流下样品条带。 特点:适合于大量稀样品溶液的喷加;条带宽度不超过2mm,有利于改善分辨率;便于狭缝式光密度计扫描;要求薄层板强度高。 自动薄层色谱点样仪——由计算机控制。 药典规定:点样基线距底边2.0cm, 样点直径2-4mm, 点间距离约为cm。
*
薄层色谱参数
保留参数(Rf值) 用来表征斑点位置的基本参数是保留因子,通常称作比移值,用Rf表示。 Rf=Ls/L。,
中药材薄层层析ppt课件

3)对照品和对照药材同时对照(“双对照”) 为了准确检验制剂投料的真实性,有时仅用对照
品无法鉴别出来,这时可增加原药材作为对照药材。 例如含有黄连、黄柏的制剂,单用小檗碱对照品
来鉴别是不足足以说明的,此时应增加黄连作为对照 药材进行检视。
要求样品色谱图中的主要斑点应与对照品和对照 药材色谱图中的有关斑点相一致,从而大大提高了薄 层色谱鉴别法的专属性和整体性,可有效地检出药品 是否使用了假冒药材。
为了得到较清晰的色谱图,供试液的制备要求:被测成分 尽可能多的提取出来,杂质要尽可能多的除去。
2)薄层色谱的点样 点样是关键的一步,既关系到能否得到可重现的薄层色谱,
也关系到定量结果的准确与否,不良的点样是测定误差的主要 来源。
3)吸附剂的活性与相对湿度的影响 硅胶为亲水性吸附剂,其含水量越高,吸附活性越弱,自
中药材的薄层色谱法鉴别
薄层色谱法:在中药材及其制剂的定性鉴 别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分 离分析双重功能,大大提高了鉴别工作的灵敏 度和专属性,成为中药鉴别的重要方法。
薄层色谱法还可用于药品的杂质检查和含 量测定。
中国药典大多数品种采用硅胶薄层色谱法, 少数使用聚酰胺薄层色谱法和氧化铝薄层色谱
3、对照物的选择
对照物分为对照品(主要为有效成分和特征性成分的单体, 也包括对照提取物)和对照药材两种。
对照物的设置有以下三种方式: 1)对照品对照:
用已知中药制剂某一种有效成分或特征性成分对照品制成 对照液,与样品在同一条件下层析,比较相同位置有无同一颜 色(或荧光)的斑点,来检测是否含有某原料药材。可设置一 种或数种对照品。 2)对照药材对照:缺乏对照品的情况下使用
(254nm)下观察板面上该成分形成的荧光淬灭色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3/21
33
同时一种成分的色谱行为会受到混合物中其他 成分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混合成分 的种类、浓度、以及斑点间的距离等。这种影 响一般使分配系数变小。如两个相邻斑点中后 面的一个展开速度较其单独展开时为大。
2020/3/21
34
固定相的活度及其调节
在其他因素一定时,活度增加,Rf值减少, 反之亦然。可通过预吸附溶剂分子,调节其 表面活性。例如可将活化薄层板放在相对湿 度恒定的空间里来达到调节活度的目的。
许多溶剂有吸湿性,使溶剂含水量不一致, 导致实验难以重现。
溶剂储藏时间和条件对溶剂质量影响,应注 意出厂日期。
混合流动相组分之间(或杂质)可能发生相 互作用。
对于易挥发的溶剂,难于配制稳定组成的流 动相。要求操作格外小心,同时混合流动相 不应重复使用。
2020/3/21
30
溶剂的选择性
指溶剂引起两种溶质位移差别的能力,即 分离度。
2020/3/21
3
薄层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的差别(特点)
固定相和流动相
TLC——流动相流动靠毛细作用力, 流动相选择较少受限制。而 HPLC是 在封闭的系统内,流动相流量靠泵控 制,溶剂选择受检测器限制。
样品处理
TLC要求没有HPLC严格。
2020/3/21
4
色谱分离
TLC可同时分离多个样品,并可采用相同 或不同溶剂进行同向或双相多次展开,通 常采用正相色谱。
24
R=
n
× ⊿Rf
4
Rf1
由上式,Rf与R之间存在着如图所示关系
R
Rf=0.3,R最高
1.00
Rf在0.2-0.5,R变化不大
0.75
Rf﹤0.1或﹥0.7,R下降
0.5
0.25
0 0.1 0.3 0.5 0.7 0.9 Rf1
2020/3/21
25
4 流动相与展开体系
液-固吸附 ——在该色谱中,溶质的保留 和分离选择性决定于三个因素:
自动薄层色谱点样仪——由计算机控制。
药典规定:点样基线距底边2.0cm, 样点直径 2-4mm, 点间距离约为1.5-2.0cm。
2020/3/21
15
展开方式
多数采用直线形上行展开,薄层板水平 角度以75 为最佳。展开距离一般为1015cm。
多次展开——一次展开未达满意分离时, 可将薄层板干燥后再次用同一种溶剂展 开,可重复多次,直到混合物分离为止。
含有荧光指示剂的商品吸附剂以“F”表示, 并以下标注明其激发光波长。例 硅胶HF254
2020/3/21
10
薄层板涂铺要求:均匀、平整、无气泡引起 的凹坑和龟裂。例:
硅胶板(粒度10 ~40um)
硅胶G——将硅胶置研钵中,加入少量水, 研磨均匀,至无结块和气泡,再加入比 例量的水(一般为1份固定相与3份水),迅 速研磨均匀,立即涂铺。
HPLC一通常采用反相色谱。
对污染物抗受力强
TLC——颗粒物质、腐蚀性物质、不 可逆吸附物质均无影响。
HPLC—— 颗粒物质、腐蚀性物质、 不可逆吸附物质均有大的影响。
2020/3/21
5
2 薄层色谱系统
薄层板 未改性固定相 硅胶—为使用最广泛的薄层材料 氧化铝—有碱性、中性、酸性 硅藻土—为化学中性吸附剂 纤维素—天然多糖类 聚酰胺—为特殊类型有机薄层材料, 对能形成氢键的物质有特别的选择性。
点样量应适中,过载会引起斑点拖尾, 分离度变差,以最小检测量的几倍~几 十倍为宜。
手工点样工具:定容玻璃毛细管(1 – 5ul),微量注射器。
2020/3/21
14
自动点样
Limomat IV 喷样仪——样品溶液通过气流 成雾状喷向薄层,移动板台,使在薄层上 流下样品条带。
• 特点:适合于大量稀样品溶液的喷加; 条带宽度不超过2mm,有利于改善分 辨率;便于狭缝式光密度计扫描;要 求薄层板强度高。
2020/3/21
6
表面改性固定相
疏水改性硅胶——化学键合烷基
亲水改性硅胶——引入氨基、氰基、二 羟基等,薄层板极性介于极性吸附剂和 疏水改性剂之间(极性次序:硅胶﹥氨 基﹥氰基﹥二羟基﹥ 反相)。
表面改性纤维素——乙酰化纤维素
药典收载的固定相有:硅胶类、硅藻土类、 氧化铝类、微晶纤维素类等。颗粒直径一 般要求10 – 40 um。
R=1/4( -1) n[k /( k +1)] 分离因子= k1/k2,k为k1和k2的平均值 由上式可见,R取决于三个因子:
理论塔片n主要是吸附剂性质的函数 k 反映了两种溶质的平均迁移速度,
其由流动相溶剂强度 决定 取决于吸附剂和流动相的组成
2020/3/21
31
溶剂优化规则:
薄层色谱法
2020/3/21
1
2020/3/21
2
1概述
▪ 1938年俄国人首先实现了在氧化铝薄层上分离一 种天然药物。1965年德国化学家出版了“薄层色 谱法”一书,推动了这一技术的发展。
▪ 因TLC法设备简单,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 高,结果直观,很快被用作定性和半定量的 方法。
70年代中后期发展了高效薄层色谱。80年代 以后发展了薄层色谱光密度扫描仪,和各步 操作的仪器化,并实现了计算机化。
物理方法——紫外光下显示荧光或荧光淬灭
化学方法——加化学试剂显色,要求显色稳定、 持久、专属、灵敏、线性良好。
斑点定位方法
碘蒸气法——灵敏、简便,为通用显色法。将 碘结晶放在密封的展开缸中,碘的升华,使缸 内充满紫色的碘蒸气。将展开后的板挥干溶剂 置碘缸中至薄层色谱上出现棕色斑点。放置时 间不宜太长,否则背景吸附剂也吸附碘,使信 噪比降低。用针头将斑点标记下来,放在通风 处使碘挥发。
2020/3/21
9
有机黏结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 淀粉、聚乙烯醇、高分子聚合物等。其特 点是薄层强度高、使用方便,但不能用浓 硫酸作显色剂。
荧光黏结剂——在吸附剂中添加某种荧光指 示剂,常用的荧光指示剂
在254nm紫外光下发蓝色荧光的有钠荧光 素、硫化镉、阴极绿等。
在366nm有荧光的指示剂如彩蓝等。
流动相
溶 解 能 力
竞争
吸附 剂
溶质 相互作用
2020/3/21
26
液-液分配
基于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间的溶解度 不同而实现分离的一种展开系统。可在 展开前,将薄层板浸入某种液体固定相。 实际上在TLC中,分配与吸附是并存的 (大气中水分也是一种固定相)。
此外还有:化学键合相反相展开、化学 键合相正相展开、离子交换、离子对色 谱、凝胶、胶束、手性展开。
b0.5为样品斑点半峰宽, b0样品起始斑点 半峰宽。
塔片高度h真实= Ls/ n真实
2020/3/21
22
容量因子(k)与比移值(Rf) k=ts/ tm(物质在两相中滞留时间之比) 又k=K(Vs/ Vm) Rf=Vm/(Vm+KVs)=1/(1+k) k ∞ 9 4 2 1 0.5 0
2020/3/21
19
3 薄层色谱参数
保留参数(Rf值)
用来表征斑点位置的基本参数是保留因子,
通常称作比移值,用Rf表示。
Rf=LL。s/L。,
样品
Lr
原
W
点
原 点
参 比
前 沿
RS
Ls
2020/3/21
20
注意:
同一物质在不同展开方式中得到的比移 值是不相同的。
在同样溶剂的重复n次的多次展开后的比 移值(Rf)n=1-(1-Rf)n 。
28
一些常用溶剂的溶剂强度与溶解度参数
溶剂
溶剂
正己烷 0.01 7.3 环己烷 0.04 8.2
苯
0.32 9.2 乙醚 0.38 7.4
二氯甲烷 0.42 9.6 正丙醇 0.82 10.2
正丁醇 0.70 /
四氢呋喃 0.57 9.1
乙酸乙甲乙酮 0.51 /
二氧六环 0.56 9.8
吡啶
0.71 10.4 丙酮
0.50 9.4
乙醇
0.88 /
乙酸 1.00 12.4
二甲亚砜 0.75 12.8 甲醇
0.95 12.9
乙二醇 1.11 14.7 甲酰胺 / 17.9
2020/3/21
29
流动相选择时需考虑溶剂的下列情况
一些溶剂如氯仿、乙醚一般含有微量乙醇作 保护剂,有时需重蒸除去乙醇。
分步展开——混合物性质差别较大时, 一种流动相不能有效分离时,可采用不 同溶剂依次展开不同距离。
2020/3/21
16
连续展开——使到达薄层上缘的溶剂不断蒸 发,连续展开以增加展开距离。因无溶剂前 沿,需要有个参照物同时展开,以计算相对 保留值。
二维展开——在两个垂直的方向上进行展开。 将样品点在薄层板的一个角上,展开适当距 离后,挥干溶剂,再将薄层板以与原展开方 向成90 的方向进行展开。
也可采用两种强溶剂与一种弱溶剂组成的三元 混合流动相,此时,溶剂强度由弱溶剂控制, 而溶剂选择性则由两强溶剂控制。
2020/3/21
32
斑点的扩散与形状
在TLC中斑点的移动与扩散是二维的,因为 斑点在展开方向和与之垂直方向上的扩散速 度是不相等的,展开剂的移动速度也是不等 的,在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薄层内所含的溶 剂量越接近溶剂前沿减少得越明显,直至溶 剂前沿时为零,这一现象称为“溶剂的体积 梯度”,在各种展开形式中均存在。当然, 对于这一问题实际上只是在定量斑点浓度时 才需要考虑。
硅胶
110℃
1h
氧化铝
110℃
30min
2020/3/21
12
比纸色谱具有速度快、分离清晰、灵敏度高、可 以采用各种方法显色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