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月亮上的足迹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月球上的足迹》课件

作与竞争的平衡等。
05
月球探索的意义与影响
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促进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
月球探索为科学家提供了大量关于月球的详细数据和样本,有助于推动相关学科的理论研 究和实验验证。
深化对地球和太阳系的认识
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其探索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地球和太阳系的形成、演化等重大问题 。
月球基地计划
一些国家和组织正在计划建立月球基地,实现长期驻留和开发利用月球资源的目 标。
03
月球上的足迹
阿波罗计划的历史背景
阿波罗计划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至 70年代初组织实施的一系列载人登月 任务,旨在实现人类首次登上月球并 探索其表面。
阿波罗计划是美国航天史上最具挑战 性和影响力的项目之一,推动了航天 技术的巨大发展,并为后来的太空探 索奠定了础。
月壳是月球最外层的薄壳,厚度约50 千米左右,是月球表面最主要的构造 单元
月核位于月球的最中心,厚度约 1000千米左右,主要由铁、镍等金 属元素构成,是月球内部最重的部分
02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早期的望远镜观测
望远镜观测
天文学家使用望远镜观测月球, 记录和描述月球表面的特征。
月球地图的绘制
基于观测数据,天文学家绘制了 早期的月球地图,帮助人们更好 地了解月球的结构和形态。
推动空间科学技术的进步
月球探索所涉及的航天技术、机器人技术、通信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对整个空间科 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影响
激发探索精神与好奇心
月球探索激发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推动了科 学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月球探索作为人类科技发展的里程碑,有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 聚力,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05
月球探索的意义与影响
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促进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
月球探索为科学家提供了大量关于月球的详细数据和样本,有助于推动相关学科的理论研 究和实验验证。
深化对地球和太阳系的认识
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其探索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地球和太阳系的形成、演化等重大问题 。
月球基地计划
一些国家和组织正在计划建立月球基地,实现长期驻留和开发利用月球资源的目 标。
03
月球上的足迹
阿波罗计划的历史背景
阿波罗计划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至 70年代初组织实施的一系列载人登月 任务,旨在实现人类首次登上月球并 探索其表面。
阿波罗计划是美国航天史上最具挑战 性和影响力的项目之一,推动了航天 技术的巨大发展,并为后来的太空探 索奠定了础。
月壳是月球最外层的薄壳,厚度约50 千米左右,是月球表面最主要的构造 单元
月核位于月球的最中心,厚度约 1000千米左右,主要由铁、镍等金 属元素构成,是月球内部最重的部分
02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早期的望远镜观测
望远镜观测
天文学家使用望远镜观测月球, 记录和描述月球表面的特征。
月球地图的绘制
基于观测数据,天文学家绘制了 早期的月球地图,帮助人们更好 地了解月球的结构和形态。
推动空间科学技术的进步
月球探索所涉及的航天技术、机器人技术、通信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对整个空间科 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影响
激发探索精神与好奇心
月球探索激发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推动了科 学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月球探索作为人类科技发展的里程碑,有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 聚力,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24月亮上的足迹36页PPT文档

B、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 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11)
C、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 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18)
18 美国宇航员在登月纪念碑上写 下这段文字:“……我们代表全人类, 来这里作一次和平旅行……”他们为什 么不说“代表美国”?
因为相对于外星系来 说,是代表人类第一次踏上 了月球,是整个人类探索太 空的里程牌。
是多少
公里?
4、“阿波 罗11号”进 入太空后, 是不是直接 向月球飞去? 为什么?
飞船进 入太空后, 先绕地球飞 行,以便检 测飞船是否 正常,能否 向月球飞行。 (6)
5、“阿 波罗11” 号在向月 球飞行过 程 中, 航天员的 主要工作 是什么?
吃晚饭、好好休息。
6、“阿波 罗11号” 降落在月 球上吗?
事件
“土星5号”火箭把飞船“阿波罗11 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飞船飞过月球和地球的中和点。
飞船作减速运动,准备登月。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 飞船与登月舱脱离。
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
登月舱打开舱门。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
开始准备升到一定的绕月轨道,与飞船对接。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大气层。圆满完成 登月计划。
合作探究: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宇航员登 月的过程? 时间先后顺序。
2文章写时间为什么要落实到几分几 秒?
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 具体时间,也表现说明语言的精确 性、严密性、科学性、真实性。
3、地
38万
球和月
公里
球之间
的距离
(这是“阿波罗”宇宙飞船的“鹰”号登月 舱正向月球表面缓缓降落。天空中悬挂的是
C、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 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18)
18 美国宇航员在登月纪念碑上写 下这段文字:“……我们代表全人类, 来这里作一次和平旅行……”他们为什 么不说“代表美国”?
因为相对于外星系来 说,是代表人类第一次踏上 了月球,是整个人类探索太 空的里程牌。
是多少
公里?
4、“阿波 罗11号”进 入太空后, 是不是直接 向月球飞去? 为什么?
飞船进 入太空后, 先绕地球飞 行,以便检 测飞船是否 正常,能否 向月球飞行。 (6)
5、“阿 波罗11” 号在向月 球飞行过 程 中, 航天员的 主要工作 是什么?
吃晚饭、好好休息。
6、“阿波 罗11号” 降落在月 球上吗?
事件
“土星5号”火箭把飞船“阿波罗11 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飞船飞过月球和地球的中和点。
飞船作减速运动,准备登月。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 飞船与登月舱脱离。
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
登月舱打开舱门。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
开始准备升到一定的绕月轨道,与飞船对接。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大气层。圆满完成 登月计划。
合作探究: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宇航员登 月的过程? 时间先后顺序。
2文章写时间为什么要落实到几分几 秒?
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 具体时间,也表现说明语言的精确 性、严密性、科学性、真实性。
3、地
38万
球和月
公里
球之间
的距离
(这是“阿波罗”宇宙飞船的“鹰”号登月 舱正向月球表面缓缓降落。天空中悬挂的是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件:24《月亮上的足迹》(共12张PPT)

zxxkw
zxxkw世界航天大事记
● 1961.4.12 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飞船上天,成为世界航 天第一人
● 1965.3.18 前苏联航天员烈昂诺夫乘“上升二号”飞船升空实现世界上 第一次太空行走
● 1969.7.16 三名美国航天员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前往月球。7.21日 11时56分20秒,飞船月球表面降落,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
zxxkw
小组合作完成登月全过程示意图
火箭升空 第一级火箭脱落 第二级火
箭脱落 第三级火箭启动 进入预定轨
道,绕月飞行 进入登月轨道,奔向月球
飞过月.地中间点 飞过月、地引力中和点
登月舱脱离飞船
登月舱降落月球 人
类初踏月球 人类月面工作
返回登月
舱 登舱升空与飞船成功对接
向地
球返航
进入地球大气层
溅落预定
海域
被海军救起
宇航员踏上月球后做了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3.树立登月纪念碑
zxxkw
4.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
月球车天 线将摄影机的
球镜 间, 的用月 精以面 确测上 距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离月激
球光 与反 地射
影像讯号传回 地球
安装在月面上的 地震仪
5.插上美国国旗
zxxkw
● 1986.2.20 前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第一个舱发射成功
● 1999.11.20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飞行成功
月亮 上 的 足
迹
zxxkw
字词解释
合算:所费人力物力较小而收获较大。 畅谈:尽情地谈。 神往:心里向往。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ppt

强调通过本次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登月相关知识、了解科学 探索的意义和方法。
02
月球基本情况
月球的基本概念
1
月球是地球的颗自然天体,也是地球周 围宇宙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月球的直径约为3474公里,质量约为7350亿亿 吨。
月球的物理特性
01
月球的表面温度差异较大,没有大气层,没有水,也没有生命 。
06
结语
本课程的总结
课程目标和内容
本课程通过分析《月亮上的足迹》这部作品,深入了解了文学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同时探 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我们了解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包括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对社会 现象的反映以及对人性的探索等。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文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分析和 写作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月球探测器及其成果
月球探测器的成果
现代月球探测器已经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月球的成分、结构 和表面特征。例如,2009年,美国宇航局的克莱门汀月球探 测器发现了月球存在大量水冰的证据。
月球作为太空探索跳板的价值
月球作为太空探索的跳板具有重要意义。它离地球相对较近 ,可以作为人类向更远宇宙探索的中转站,同时也是研究其 他行星和天体的理想基地。
阿波罗12号
阿波罗12号任务中的宇航员在风暴洋上降落,并携带了月球车 。
阿波罗14号
阿波罗14号任务中的宇航员在月球上建立了第二个月球实验室, 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
阿波罗15号
阿波罗15号任务中的宇航员在月球上驾驶月球车,发现了月球上 的神秘岩石和陨石坑。
月球上的机器人探测器
02
月球基本情况
月球的基本概念
1
月球是地球的颗自然天体,也是地球周 围宇宙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月球的直径约为3474公里,质量约为7350亿亿 吨。
月球的物理特性
01
月球的表面温度差异较大,没有大气层,没有水,也没有生命 。
06
结语
本课程的总结
课程目标和内容
本课程通过分析《月亮上的足迹》这部作品,深入了解了文学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同时探 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我们了解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包括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对社会 现象的反映以及对人性的探索等。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文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分析和 写作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月球探测器及其成果
月球探测器的成果
现代月球探测器已经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月球的成分、结构 和表面特征。例如,2009年,美国宇航局的克莱门汀月球探 测器发现了月球存在大量水冰的证据。
月球作为太空探索跳板的价值
月球作为太空探索的跳板具有重要意义。它离地球相对较近 ,可以作为人类向更远宇宙探索的中转站,同时也是研究其 他行星和天体的理想基地。
阿波罗12号
阿波罗12号任务中的宇航员在风暴洋上降落,并携带了月球车 。
阿波罗14号
阿波罗14号任务中的宇航员在月球上建立了第二个月球实验室, 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
阿波罗15号
阿波罗15号任务中的宇航员在月球上驾驶月球车,发现了月球上 的神秘岩石和陨石坑。
月球上的机器人探测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球上足迹》课件

知识讲解(20分钟)
介绍月球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科 学原理,包括月相变化、月食 、月震等。
实践活动(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或模 拟等活动,加深对月球相关知 识的理解。
课堂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 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概括介绍月球探测的历程和重要性, 然后详细描述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最后总结了登月的意义 和影响。
写作特点方面,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如将月球表 面比作“荒凉的沙漠”,将宇航员的动作比作“在月球上跳舞”,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关键段落分析与解读
关键段落一
文章开头部分,简要介绍了月 球探测的历程和重要性,引出 了人类首次登月的主题。
关键段落二
详细描述了宇航员在月球上的 活动和发现,包括采集岩石样 本、拍摄照片、进行科学实验 等,展现了人类对月球的初步 认识和探索成果。
06
课后作业与自评互评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课件中提供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 简答题,以检验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针对练习题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及时查阅课本和 笔记,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观察月相变 化、了解月球探测历程等,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 养。
探究文章内涵
深入挖掘文章中的隐含信 息和深层含义,理解文章 的深层内涵。
评价作者观点
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进行 分析和评价,形成自己的 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05
跨学科整合与拓展活动设计
结合科学、历史等学科知识,丰富课堂内容
引入科学知识
课件3:第24课 月亮上的足迹

关于月亮的古诗词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
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 安装在月面上的地震仪
确用 距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离测月
量面 月上 球的 与激 地光 球反 间射 的镜 精,
5.插上美国国旗
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返航
22日上午6点35分,太 空船与“阿波罗11号” 对接成功。
(登月小艇先要与指挥舱结合,然后由指挥舱载运太空人返回地球)
说说你的理解 “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个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 是个巨大的飞跃。”
这一小步,对阿姆斯特朗来说,就是小小的一步。但对整个 人类来说,这踏上月球的一小步,是人类凭借自身的力量第一次 踏足宇宙中其他的星球,这一小步使曾经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它 连接起人类的过去和未来、现实与梦想、地球和宇宙。作为一次 标志性事件,它象征着人类科技发展的巨大飞跃,是人类科学发 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羿的妻子。她因偷吃了长 生不老丹,才飞进了月宫,只有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 吴刚陪伴着她。
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 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作者简介: 朱长超,男,1944年10月生,上海市南汇人。
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后又攻读哲学方法论 专业,主要从事思维科学的研究。主要作品有《科技 革命的步伐》《思维的历程》《月亮上的足迹》《人 生的智慧》等50余种,已发表的各类文字在500万字以 上。其作品《月亮上的足迹》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 本七年级上13册第19课。简单的介绍了1969年7月人类 第一次登录月球的大致过程。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24月亮上的足迹

嫦 娥
奔月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月球
第 一 次
资 料1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
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 的序幕。前苏联宇航员、大名鼎鼎 的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 坐前苏联“东方号”飞船,环绕地 球飞行了一圈,历时近两个小时, 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飞向月亮
点 燃 点 火 器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月
亮
上
的 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足
天体图片
图片2
图片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千 里 共 婵 娟
但 愿 人 长 久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4 月亮上的足迹 课件(共32张PPT)

学习目标 预习检测 常识导入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 积累与“月”相关的知识点。 2· 快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较 快地理解登月的全过程. 3. 启发想象,敢于幻想、敢于探索宇 宙秘密,深刻理解当今科技对人类发 展的巨大作用。
•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
你 了 解 月 亮 吗 ?
最近的天体。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 太阳光 。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
山谷组 成的荒漠.还有许多 由于太空物体
高速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月球
上没有供人类呼吸的空气。
• 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一轮明月,
人 类 与 月 球
总会引起无穷遐想,幻想有朝一日 飞上月宫。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月文 化。
•
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
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神 话 传 说
其中就有嫦蛾奔月。嫦娥偷了丈
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
的故事。
•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 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 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 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
神 话 传 说
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 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1、在书中找 出表示时间的 词语,了解整 个事件是如何 发展的。
时
间
事
件
进
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 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19日晚8点33分 19日晚9点32分 20日上午7点32分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21日上午11点39分 11点51分 22日0点15分 22日上午6点35分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1· 积累与“月”相关的知识点。 2· 快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较 快地理解登月的全过程. 3. 启发想象,敢于幻想、敢于探索宇 宙秘密,深刻理解当今科技对人类发 展的巨大作用。
•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
你 了 解 月 亮 吗 ?
最近的天体。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 太阳光 。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
山谷组 成的荒漠.还有许多 由于太空物体
高速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月球
上没有供人类呼吸的空气。
• 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一轮明月,
人 类 与 月 球
总会引起无穷遐想,幻想有朝一日 飞上月宫。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月文 化。
•
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
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神 话 传 说
其中就有嫦蛾奔月。嫦娥偷了丈
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
的故事。
•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 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 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 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
神 话 传 说
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 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1、在书中找 出表示时间的 词语,了解整 个事件是如何 发展的。
时
间
事
件
进
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 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19日晚8点33分 19日晚9点32分 20日上午7点32分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21日上午11点39分 11点51分 22日0点15分 22日上午6点35分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 晋 王献之《中秋帖》
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 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嫦娥奔月
•圈读法: •快速阅读,一目 十行,凭直觉把 重要的信息圈出 来。 •圈点什么呢? •包括重要的数据 、时间、地点、 人物、事情等。
作者简介:朱长超 男,1944年10月生,上海市南汇人。
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后又攻读 哲学方法论专业,主要从事思维科学的研 究。主要作品有《科技革命的步伐》、《 思维的历程》、《月亮上的足迹》、《人 生的智慧》等50余种,已发表的各类文字 在500万字以上。其作品《月亮上的足迹 》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七年级上13册 第24课。简单的介绍了1969年7月人类第 一次登录月球的大致过程。
国民族的又一次奇耻大辱!”肯尼迪愤愤地说道。为了迎接苏联人的太空挑战,
美国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重振昔日科技和军事领先的雄风。美登月计划出师不 利,几经波折1961年5月,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宣布要在此后10年内实现 载人登月。 为了登月,美国航天局以1965年和1966年的两次“双子座”计划作 为铺垫,为登月提供了至少3方面的关键经验:长时间太空飞行、太空行走和飞 船对接。在此期间的一些无人探测项目也为登月作了准备。 但“阿波罗计划”
吴刚伐桂
相传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 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 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 伐桂树, 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吴 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 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 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亮上常年伐桂,始终砍 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 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遥遥在望 一条孤独的小船,比喻孤零唯一。
一叶孤舟 只能够望见却不能够接近。 可望而不可即 所费人力物力较小而收效较大。合算
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里程碑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相提并论
时间: 1969年7月16日
人物: 阿姆斯特朗、科林斯、 奥尔德林。
地点: 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 航天中心。
出师不利。1967年1月,阿波罗1号飞船发射台起火,3名宇航员遇难。美国航天 局不得不重新设计飞船,提高安全系数,整个计划也因此耽搁。阿波罗11号终成 功登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968年10月到1969年5月,阿波罗7号至阿波罗10号 飞船,先后测试了改进后的飞船系统组件。阿波罗10号飞船在环月球轨道上成功 飞行,为载人登月扫清了障碍。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在 月球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同年7月24日, 这艘飞船载着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此后,美国又实施了6次在技术方面更复杂 的探月活动,其中除阿波罗13号飞船未能按计划登月外,其他几次都获得成功。 “阿波罗”计划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 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 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 过30万人。
24 月亮上的足迹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
嫦娥奔月。
2 朱元璋抗元起义。
3 吴刚伐桂。
4 玉兔捣药。
5 唐明皇游月宫。
6 书法 晋 王献之《中秋帖》。
嫦娥奔月
美丽的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后 羿的妻子,她因为偷吃了长生不老丹就 飞进了月宫。她住在广寒宫里,捣药的 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嫦娥 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就会步出广 寒宫,遥望人间。
读准字音:
guān cè zhǐ lìng
观测 指令
hé suàn chàng tán
合算 畅谈
shén wǎng
神往 hǎi yù
lǐ chéng bēi里程碑来自yī yè gū zhōu
áng shǒu tǐng lì
昂首挺立
yáo zài wàng
海域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积累词语:
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间观赏当时宫廷里表演《霓裳羽衣 曲》,舞者“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缨累累佩珊 珊”,俨然是一副道家仙女的打扮。其舞姿也是“飘然转旋回雪轻, 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抑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烟蛾敛 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看来其意境与月宫的 神话是吻合的。
玉兔捣药
传说有三位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 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 出了食物接济老人,但只有兔子没有,后来 兔子告诉老人『你们吃我吧』,就往烈火中 跳了进去,神仙们大受感动,于是将兔子送 到了广寒宫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 宫里和嫦娥相伴,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唐明皇游月宫
据《唐逸史》记载:唐朝开元年间,中秋之夜,方士罗公远邀 玄宗游月宫,掷手杖于空中,即化为银色大桥。过大桥,行数十里, 到达一大城阙,横匾上有“广寒清虚之府”几个大字,罗公远对玄 宗说“此乃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素衣飘然,婀娜多姿,随音乐 翩翩起舞于广庭中。玄宗看得如痴如醉,默默记下仙女们优美的舞 曲。回到人间后,玄宗即命令伶官依其声调整理出一首优美动听的 曲子,然后配上模仿月宫仙女舞姿的舞蹈,这就是闻名后世的《霓 裳羽衣曲》。唐明皇游月宫由此成为千古佳话,月宫从此也有了 “广寒宫”之称。
事件: 探索月球。
起因 :美苏掀起太空科技竞赛1961年4月12日,发生了一件令美国人恼怒的事: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刚从床上被叫醒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知
道消息后十分震惊,因为这表明苏联在航天技术上已领先美国一步,也就是说在
科技竞赛中美国处于劣势了。“这是继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之后,对美
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 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 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朱元璋抗元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 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 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 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 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 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 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 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 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 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 “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 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