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绿色合成技术
合成化学第七章

d2 RCH2CHO
不对称酮:区域选择性
O
低温、强碱
O
OH
-
O
OH-
高温、弱碱
② a合成子
RCl
O O
R+ + Cl-
a1
RCCl
O
RC+
OH
RCH a2 RCHClCOR
O
RCH
+
RCHCOR
+
OH
RCHCHR'
R R'
+
a3
RCH=CHCOR'
RCHCH2COR'
O FGI
O
O
OH
O
③ 官能团引入
FGA
COOCH3 COOCH3 FGA Ph COOCH3
Ph
OHC FGA O O COOCH3 O O COOCH3
OHC
+
O
O COOCH3
④ 官能团消去
O
FGR
O
FGR t Bu
t Bu
O
2 3 1 O Reaar NH 4 5 6 N-OH
FGI
O
例1
O
例5
CO2H
O
O
+ CO2H
CH2CO2H
H2CBr
C
CH
CH2(CO2Et)2
综合练习:试设计合成
O CO2Et Ph Ph
O CO2Et Ph Ph Ph O
O CO2Et Ph
O CO2Et + Ph
O Ph
O Ph
+
苏州立达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习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关于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具有相同分子式,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B .C 6H 5CH 2OH 和C 6H 5OH 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CH 2原子团,故两者互为同系物 C .同分异构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D .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且相对分子质量也相同的不同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2.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该性质的应用均正确的是A .75%的酒精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日常消毒灭菌B .KMnO 4有强氧化性,可用浸泡了KMnO 4溶液的硅藻土给水果保鲜C .纯净的SiO 2透光性高,可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光电池和计算机芯片D .金属钠的还原性比金属钾的强,工业上用金属钠制备金属钾3.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C 4H 9Cl 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3B .甲苯中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上C .用饱和Na 2CO 3溶液可鉴别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D .淀粉、油脂和蛋白质均为能发生水解反应的高分子化合物4.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3NH 分子的结构模型:B .3Al 的结构示意图:C .次氯酸钠的电子式:Na :O :Cl :D .HClO 的结构式:H —Cl —O 5.利用反应5NaCl +2CO 2+2H 2O 通电5NaClO +C 2H 4O (环氧乙烷)可实现低压高效电催化还原CO 2。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A .NaClO 的电子式:B .Cl -的结构示意图:C .CO 2的比例模型:D .环氧乙烷的结构简式:6.等物质的量的下列有机物完全燃烧,消耗O 2最多的是A .C 6H 6B .CH 3CH 2OHC .C 2H 4D .CH 3COOH7.化学与抗击“新冠”病毒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双氧水中含有H 2O 2分子B .“84”消毒液应该避光保存C .过氧乙酸(CH 3COO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D .75%的酒精消毒效果不如95%的酒精8.2019年在武汉举办的“世界军运会”开幕式上,主火炬(燃料是天然气)在水中点燃呈现“水交融”的景象,惊艳世界。
绿色化学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绿色化学第二版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绿色化学导论绿色化学是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旨在提供环境友好、经济可行和社会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绿色化学的原则包括原子经济、减少有害物质使用、能源效率、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和健康。
第二章:设计绿色合成路线设计绿色合成路线的关键是使用尽可能少的原料,减少废弃物和副产品的产生,并确保合成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绿色合成路线的设计需要考虑原料的可获得性、反应条件的温和性以及产物的纯度和性能。
第三章:使用可再生原料可再生原料是指那些能够通过自然过程得以更新并得以持续使用的原料。
在绿色化学中,使用可再生原料可以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并带来更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第四章:理解绿色溶剂的优势在绿色化学中,选择合适的溶剂非常重要。
绿色溶剂应具有良好的生态和毒理性能,并且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够降低对环境和健康的不利影响。
第五章:开发绿色催化剂绿色催化剂是绿色化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减少能量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
绿色催化剂的设计需要考虑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并确保其在反应过程中的高效性和选择性。
第六章:开发可降解的塑料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危害。
在绿色化学中,开发可降解的塑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可以减少对有限资源的挥霍,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并为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第七章:推广绿色化学理念推广绿色化学理念是绿色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宣传教育、立法法规和市场激励等方式,推广绿色化学理念,促进绿色产品和技术的应用,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作出贡献。
第八章:绿色化学的未来展望绿色化学是未来化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它将在能源、环境、材料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绿色化学将逐渐成为化学领域的主流方向,带来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机会,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聚合物合成工艺学教案

聚合物合成工艺学教案第一章:聚合物合成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聚合物的概念、分类和特性掌握聚合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机理了解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1.2 教学内容聚合物的概念、分类和特性聚合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机理聚合物的制备方法: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配位聚合等聚合物的工艺流程:单体选择、反应条件控制、分子量调控等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聚合物结构和性质实例分析,介绍常见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开展小组讨论,探讨聚合反应机理和工艺优化方法第二章:自由基聚合2.1 教学目标掌握自由基聚合的原理和动力学了解自由基聚合的引发剂和终止剂掌握自由基聚合的工艺条件和调控方法2.2 教学内容自由基聚合的原理和动力学自由基聚合的引发剂和终止剂自由基聚合的工艺条件:温度、压力、单体浓度等自由基聚合的调控方法:分子量、分子量分布、聚合物组成等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介绍自由基聚合的实际应用开展实验操作,掌握自由基聚合的工艺条件和调控方法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由基聚合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第三章:离子聚合3.1 教学目标了解离子聚合的原理和特点掌握离子聚合的反应条件和调控方法了解离子聚合的应用领域3.2 教学内容离子聚合的原理和特点离子聚合的反应条件:温度、压力、单体浓度等离子聚合的调控方法:分子量、分子量分布、聚合物组成等离子聚合的应用领域:轮胎、电缆、医疗等3.3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介绍离子聚合的实际应用开展实验操作,掌握离子聚合的反应条件和调控方法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离子聚合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第四章:配位聚合了解配位聚合的原理和特点掌握配位聚合的反应条件和调控方法了解配位聚合的应用领域4.2 教学内容配位聚合的原理和特点配位聚合的反应条件:温度、压力、单体浓度等配位聚合的调控方法:分子量、分子量分布、聚合物组成等配位聚合的应用领域:聚合物薄膜、纳米材料等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介绍配位聚合的实际应用开展实验操作,掌握配位聚合的反应条件和调控方法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配位聚合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第五章: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5.1 教学目标了解聚合物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掌握聚合物性能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了解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应用领域5.2 教学内容聚合物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分子结构等聚合物性能的测试方法:物理力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等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应用领域:材料设计、功能材料等采用实例分析,介绍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实际应用开展实验操作,掌握聚合物性能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第六章:聚合物合成工艺的优化与控制6.1 教学目标理解聚合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学习聚合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控制方法掌握聚合反应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分析和控制策略6.2 教学内容聚合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聚合反应装置及其操作原理:反应釜、换热器、压缩机等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参数控制:温度、压力、流量等聚合反应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分析: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纯度等6.3 教学方法采用模拟操作,演示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参数控制方法开展实验操作,练习聚合反应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分析技巧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聚合反应过程中的优化与控制策略第七章:聚合物合成安全与环保7.1 教学目标理解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学习聚合反应过程中的环保要求和执行标准掌握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方法7.2 教学内容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化学品的毒性、火灾爆炸风险等聚合反应过程中的环保要求: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处理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事故报告、救援措施等7.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介绍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实例开展实验操作,练习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方法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措施第八章:聚合物合成新技术与发展趋势8.1 教学目标了解聚合物合成领域的新技术:生物催化、纳米催化剂等掌握聚合物合成领域的新进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合成等熟悉聚合物合成领域的发展趋势:功能化、高性能化等8.2 教学内容聚合物合成领域的新技术:生物催化、纳米催化剂等聚合物合成领域的新进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合成等聚合物合成领域的发展趋势:功能化、高性能化等8.3 教学方法采用文献调研,了解聚合物合成领域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开展小组讨论,探讨聚合物合成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进展的应用前景进行课堂报告,分享聚合物合成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成果第九章:聚合物合成工艺实例分析9.1 教学目标学习聚合物合成工艺的案例分析方法掌握聚合物合成工艺的优化和控制技巧培养解决聚合物合成工艺实际问题的能力9.2 教学内容聚合物合成工艺案例: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聚合物合成工艺的优化:反应条件、设备选型等聚合物合成工艺的控制: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等9.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聚合物合成工艺的优缺点和改进措施开展实验操作,练习聚合物合成工艺的优化和控制技巧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解决聚合物合成工艺实际问题的方案第十章:聚合物合成工艺的工业化应用10.1 教学目标理解聚合物合成工艺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学习聚合物合成工艺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和设备掌握聚合物合成工艺的工业化应用发展趋势10.2 教学内容聚合物合成工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领域:塑料、橡胶、纤维等聚合物合成工艺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反应釜、挤压机、纺丝机等聚合物合成工艺的工业化应用发展趋势:高性能、功能化、绿色化等10.3 教学方法采用实地考察,了解聚合物合成工艺的工业化生产设备和应用领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聚合物合成工艺的工业化应用发展趋势及挑战进行课堂报告,分享聚合物合成工艺的工业化应用研究成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聚合物的概念、分类和特性重点环节二:聚合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机理重点环节三:聚合物的制备方法重点环节四:聚合物的工艺流程重点环节五: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重点环节六:聚合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重点环节七: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参数控制方法重点环节八:聚合反应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分析重点环节九: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重点环节十:聚合反应工艺的工业化应用本教案围绕聚合物合成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反应机理、制备方法、工艺流程、结构与性能关系、工艺控制和安全环保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第一章绿色化学合成技术的概述绿色化学合成技术是一种注重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利用的化学合成策略。
它强调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生成和使用,降低废物排放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原则。
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极大地推动了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绿色溶剂的应用研究传统的化工合成过程中常使用的溶剂往往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
绿色溶剂的应用研究成果丰硕,例如超临界流体技术、水作为溶剂的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第三章绿色催化剂的应用研究绿色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合成过程中能够高效催化反应,同时具有环境友好特性的催化剂。
传统催化剂中常使用的是贵金属等昂贵或稀缺的材料,导致成本高昂。
绿色催化剂的研究致力于发展价格低廉且高效催化的材料,例如非金属催化剂、生物催化剂等。
这些催化剂的广泛应用极大地降低了合成过程中的能耗和废物排放。
第四章绿色合成反应的应用研究绿色合成反应是指采用环境友好的反应条件、高选择性反应的方法进行化学合成。
例如基于微波加热、超声波辅助、电化学反应等技术的研究,可以降低反应温度和时间,提高产物纯度。
此外,废物利用也是绿色合成反应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将废物转化为有用化合物,实现化工过程的循环利用。
第五章绿色药物合成的应用研究药物合成一直是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但传统的药物合成过程中常涉及使用有害物质,产生大量废物。
绿色药物合成技术的发展使得药物合成更加环境友好。
例如,通过生物催化合成、可持续原料的利用等研究,提高了药物合成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第六章绿色化工流程的应用研究绿色化工流程是指利用环保型的工艺方法和系统实现化工过程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化工流程的研究方向包括废气净化技术、废水处理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这些研究方向的发展,不仅降低了化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高中化学醛及醛类教案

高中化学醛及醛类教案第一章:醛的概念与性质1.1 醛的定义与结构介绍醛的定义解释醛的结构特点展示醛的分子结构图1.2 醛的命名规则讲解醛的命名规则举例说明醛的命名方法1.3 醛的化学性质介绍醛的加成反应解释醛的氧化反应讲解醛的还原反应1.4 醛的制备方法介绍常见的醛的制备方法解释醛的制备反应过程第二章:甲醛与甲酸2.1 甲醛的性质与用途介绍甲醛的物理性质解释甲醛的化学性质讲解甲醛的应用领域2.2 甲酸的结构与性质介绍甲酸的结构特点解释甲酸的化学性质讲解甲酸的应用领域2.3 甲醛与甲酸的制备方法介绍甲醛与甲酸的制备方法解释制备反应的过程第三章:乙醛与乙酸3.1 乙醛的性质与用途介绍乙醛的物理性质解释乙醛的化学性质讲解乙醛的应用领域3.2 乙酸的结构与性质介绍乙酸的结构特点解释乙酸的化学性质讲解乙酸的应用领域3.3 乙醛与乙酸的制备方法介绍乙醛与乙酸的制备方法解释制备反应的过程第四章:醛的一般合成方法4.1 醛的合成反应概述介绍醛的合成反应类型解释醛的合成反应原理4.2 醛的合成方法讲解醛的合成方法解释合成反应的过程4.3 醛的合成实验操作介绍醛的合成实验操作步骤解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第五章:醛的应用与意义5.1 醛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介绍醛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领域解释醛在有机合成中的作用5.2 醛在生物体内的作用讲解醛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解释醛在生物体内的意义5.3 醛的制备与应用实例介绍醛的制备与应用实例解释实例中的反应过程第六章:醛的检测与分析6.1 醛的检测方法介绍醛的检测方法,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解释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6.2 醛的分析技术讲解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技术在醛的分析中的应用解释各种分析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6.3 醛的定量分析介绍醛的定量分析方法,如滴定法、光谱法等解释各种定量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第七章:典型醛类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7.1 丙醛的性质与反应介绍丙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解释丙醛的主要反应类型和应用7.2 丁醛的性质与反应介绍丁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解释丁醛的主要反应类型和应用7.3 戊醛的性质与反应介绍戊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解释戊醛的主要反应类型和应用第八章:醛类化合物的制备与合成策略8.1 醛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介绍醛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如氧化、加成、还原等解释各种制备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8.2 合成醛类化合物的策略讲解合成醛类化合物的常用策略,如逆合成分析、多步骤合成等解释各种合成策略的原理和应用8.3 醛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介绍绿色合成在醛类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解释绿色合成的原理和重要性第九章:醛类化合物的应用领域9.1 醛类化合物在医药中的应用介绍醛类化合物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领域解释醛类化合物在医药中的作用和重要性9.2 醛类化合物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讲解醛类化合物在材料合成中的应用领域解释醛类化合物在材料科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9.3 醛类化合物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介绍醛类化合物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食品添加剂、农药等解释醛类化合物在其他领域的作用和重要性第十章:醛类化合物的安全与环保10.1 醛类化合物的毒性介绍醛类化合物的毒性及其影响解释醛类化合物安全使用的重要性10.2 醛类化合物的环保问题讲解醛类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解释醛类化合物环保处理的方法和技术10.3 醛类化合物的安全与环保措施介绍醛类化合物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措施解释醛类化合物安全与环保措施的实施和重要性第十一章:醛类化合物的实验操作安全11.1 醛类化合物的实验室安全介绍在处理醛类化合物时应遵循的实验室安全规程解释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和重要性11.2 醛类化合物的危险性评估讲解如何评估醛类化合物的危险性解释危险性评估在实验操作中的作用11.3 醛类化合物的应急处理介绍醛类化合物泄漏、火灾等应急情况的处理方法解释应急处理步骤和应急器材的使用第十二章:案例研究:醛类化合物的应用12.1 案例一:甲醛在木材工业中的应用分析甲醛在木材工业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解释甲醛在木材工业中的重要性12.2 案例二:乙醛在合成药物中的应用分析乙醛在合成药物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解释乙醛在药物合成中的重要性12.3 案例三:醛类化合物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介绍醛类化合物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实例解释醛类化合物在其他行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第十三章:醛类化合物的现代研究进展13.1 醛类化合物的现代研究方法介绍现代研究方法在醛类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解释各种研究方法的作用和重要性13.2 醛类化合物的最新研究动态讲解醛类化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趋势解释最新研究结果对醛类化合物应用的影响13.3 醛类化合物的未来研究方向介绍醛类化合物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解释未来研究方向的选择和重要性第十四章:醛类化合物的教学资源与实验设计14.1 醛类化合物的教学资源介绍关于醛类化合物的教学资源和教材解释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14.2 醛类化合物的实验设计讲解如何设计有关醛类化合物的实验解释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步骤14.3 醛类化合物的教学策略介绍教学策略在醛类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解释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醛类化合物的总结总结本教程中关于醛类化合物的知识点和重点强调醛类化合物在化学领域的重要性15.2 醛类化合物的展望展望醛类化合物在未来化学研究和应用中的发展强调醛类化合物在推动化学科学进步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高中化学中醛及醛类化合物的概念、性质、制备方法、应用领域以及实验操作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测试卷(1)

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向皂化反应结束后的溶液、豆浆中加入热的饱和食盐水,试管底部均有固体析出B.糖类和蛋白质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均能在人体内发生水解C.向麦芽糖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一段时间后,加氢氧化钠溶液至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检验是否有葡萄糖生成D.向溴水中加入适量正已烷,光照下振荡后静置,溶液出现分层,上下两层液体均为无色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蛋白质遇到双缩脲试剂会呈现紫玫瑰色B.可通过控制溶液的pH分离氨基酸C.将纤维素溶解在铜氨溶液中,将形成的溶液压入稀硫酸中,取出生成物用水洗涤重新得到蓝色的铜氨纤维D.物证技术中常用茚三酮显现指纹3.下列有关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集气瓶中放置一团玻璃棉,将两小块金属钠放在玻璃棉上,立即向集气瓶中通入氯气,最终有白色固体生成B.在萃取操作中往往因为振摇而使得分液漏斗中出现大量气体,可以通过打开上口瓶塞的方式来放气C.使用白色粉笔对红、蓝墨水进行层析分离的实验中,由于红墨水在流动相中溶解能力更大,所以红墨水在流动相中相对分配的更多,最终出现在粉笔的上端D.碘遇淀粉呈蓝色的灵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当高于50℃时,就不易显色4.分子结构丰富多样。
下列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的是A.乙醇B.乙烯C.甲烷D.乙酸5.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煤焦油是煤的干馏产物之一B.硬化油不易被空气氧化变质,方便储存C.淀粉、纤维素均可在人体内水解生成葡萄糖D.羊毛、蚕丝、牛胰岛素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6.通过测定血液或尿液中某物质的含量可诊断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该物质为()A.蛋白质B.葡萄糖C.淀粉D.油脂7.利用下列反应不能制得括号中纯净物的是A.等物质的量的氯气与乙烷在光照条件下反应(氯乙烷)B.乙烯与水加成(乙醇)C.乙烯与氯气加成(1,2-二氯乙烷)D.氯气与苯用氯化铁作催化剂反应(氯苯)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分子式符合C n(H2O)m通式的物质不一定都是糖类B.油脂、淀粉、纤维素都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C.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能与强酸、强碱反应生成盐D.单糖是不能发生水解的最简单的糖类9.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不正确的是A.蔗糖的分子式:C12H22O11B.乙炔的结构式:CH≡CHC.氯化钠的电子式:D.二硫化碳分子的比例模型: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H2=CH2、三种物质中都有碳碳双键,都可发生加成反应B.1 mol 与过量的NaOH溶液加热充分反应,能消耗3mol NaOHC.将溴水加入苯中,溴水的颜色变浅,这是由于发生了取代反应D.用溴水即可鉴别苯酚溶液、2,4一己二烯和甲苯二、填空题11.写出下列有机反应方程式(1)乙炔与氢气用镍作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烷___________。
深圳观澜二中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知识点(培优专题)

一、选择题1.下列物质中,既能发生氧化反应,又能发生加聚反应,还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A .CH 2=CH 2B .CH 3CH 2CHOC .CH 3COOCH=CH 2D .CH 3CH(OH)CH 32.乙醇和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通过酯化反应制得乙酸乙酯,反应温度为115~125℃,反应装置如图。
下列对该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 .换成用水浴加热实验效果会更好B .a 试管上换成长玻璃导管能提高原料利用率C .实验完毕,可将乙酸乙酯从混合物中萃取出来D .向a 试管中先加乙酸,再加浓硫酸和乙醇3.完全燃烧0.1 mol 两种气态烃的混合物,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足量浓硫酸和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称得浓硫酸增重3.6克,氢氧化钠溶液增重6.6 g ,则混合物中 A .一定存在CH 4 B .可能存在C 2H 2 C .一定含有C 2H 4 D .可能含有C 2H 64.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 .羟基的电子式B .二氧化碳的结构式:O-C-OC .H 2O 的球棍模型D .Cl -的结构示意图5.能鉴别4CCl 、、32CH CH OH 、3AgNO 、NaOH 、KI 六种溶液的一种试剂是( ) A .2MgCl 溶液B .盐酸C .3FeCl 溶液D .2Ba(OH)溶液6.下列实验的装置、操作及有关描述均正确的是A .①:鉴别Al (OH )3和H 2SiO 3两种胶体B .②:证明某溶液含有SO 2-4C.③: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D.④:除去C2H6中含有的C2H47.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A B.B C.C D.D8.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定量的稀硝酸溶解0.1mol铁粉,转移电子个数一定为0.3N AB.1L容器中充入2mol NO和1mol O2充分反应后,分子总数等于2N AC.500mL 0.5mol·L−1的NaCl溶液中微粒数大于0.5N AD.0°C、101kPa条件下,11.2L三氯甲烷含有的氯原子个数为1.5N A9.75%乙醇消毒液、乙醚(C2H5OC2H5)、84消毒液、过氧乙酸(CH3COOOH)等均可用于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环境消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在酸碱水溶液中的反应
用微波炉进行酯化反应,与传统回流方法相比,速率 一般可提高1.3—180倍,而且反应速率的提高与所用的 溶剂的沸点有关。醇的沸点越高,则提高的倍数越小。
(6)超导陶瓷的合成 超导材料YBa2Cu3O7-x用常规加热合成方法制备需
要24h.若采用微波合成,CuO、Y2O3和Ba2(NO)3按一 定的化学计量比混合,置入经过改装的微波炉内, 500W辐射5min,放出NO气体。物料经重新研磨, 130~500W微波辐射15min,再研磨,辐射25min。 (7)沸石的合成
7.1.1 微波作用机理
什么是微波 ?
微波是频率范围在300MHz到300GHz的超高频电磁波,其真空中波长从 1m到0.1mm。它位于电磁波谱的红外辐射(光波)和无线电波之间。
医用及家用等民用微波频率一般 为900(+/-15)MHz和2450 (+/-50)MHz
微波的重要特点
a)似光性。微波波长非常小,当微波照射到某些物体上时, 将产生显著地反射和折射,就和光线的反、折射一样 b)穿透性。微波照射于介质物体时,能够深入该物体内部的 特性称为穿透性; c)信息性。微波波段的信息容量非常巨大,即使是很小的相 对带宽,其可用的频带也是很宽的,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兆赫; d)非电离性。微波的量子能量不够大,因而不会改变物质分 子的内部结构或破坏其分子的化学键,所以微波和物体之间的 作用是非电离的。
微波合成的选择性优于常规方式,采用微波加热诱 导期极短,甚至没有诱导期,从而有效防止了其他晶相 的生成。
(3)无机纳米粒子的 聚物。采用微波加热,3min后,分散相温度可达120 ℃,而TiO2仅有50 ℃ ,提供了热源,以避免了纳米粒 子的长大。
7.2 超声化学
第七章 绿色合成技术
目录
7.1 微波化学 7.2 超生化学 7.3 电化学合成技术 7.4 光化学合成技术
7.1 微波化学
➢ 研究微波与化学反应系统的相互作用的微波化学,近 年来发展很快。
➢ 微波化学在相关产业中的应用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 少污染、改良产物特性,因此被誉为“绿色化学”, 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声波与化学相互交叉渗透; 主要利用超声波加速化学反应、提高化学产率、
改变反应历程、改善反应条件以及引发新的化学 反应等; 超声化学主要源于声空化——液体中空腔的形成 、振荡、生长收缩及崩溃,以及印发的一些列物 理和化学变化。
超声波
超声波频率高于20KHZ; 频率高、波长短,具有一般声波不具有的特性;
烷基化
(3)“干媒介”反应
干媒介反应是有机反应物被吸收在酸性或碱性支撑物(氧化 铝,硅土,蒙脱土,沸石等)上,进行微波辐射。
(4)高温水相反应
因为水的介电常数较小,在高温下的行为有些像有机溶剂,可以 溶解有机化合物,但是在环境温度下只能极少溶解,利用这一特性, 采用微波可进行一些高温的合成反应。
1947年,世界上第一台家用微波炉研制成功
微波加热的特点
a) 快速加热。微波能以光速(3×109m/s)在物体中传播,瞬间(约109秒以内) 就能把微波能转换为物质的热能,并将热能渗透到被加热物质中,无需热传 导过程。 b) 快速响应能力。能快速启动、停止及调整输出功率,操作简单。 c) 加热均匀。里外同时加热。 d) 选择性加热。介质损耗大的,加热后温度高,反之亦然。 e) 加热效率高。由于被加热物自身发热,加热没有热传导过程,因此周围 的空气及加热箱没有热损耗。 f) 加热渗透力强。透热深度和波长处于同一数量级,可达几厘米到十几厘 米,而传统加热为表面加热,渗透深度仅为微米数量级。 g) 安全无害。由于微波能是控制在金属制成的加热室内和波导管中工作, 所以微波泄漏极少,没有放射线危害及有害气体排放,不产生余热和粉尘污 染,既不污染食物,也不污染环境。
(1)纯反应物的反应
在无溶液条件下,通过微波照射,纯反应物的酰 胺化反应可以进行,可以有效解决溶剂的挥发、易燃 易爆、污染环境等问题。
(2)相转移催化反应 固液相无溶剂相转移催化反应是一种特殊的阴离子反
应。有机物的有些烷基化相转移反应甚至可以在干态下 进行,反应速率可提高约 200倍。
丁子香酚的异构化
空化作用
在液体内施加超声场,当超声强度足够大时,会 使液体中产生成群的气泡,成为"声空化泡" ,气 泡生长,收缩,再生长,再收缩,经多次周期性 振荡,最终以高速度崩裂。在其周期性振荡或崩 裂过程中,会产生短暂的局部高温、高压,加热 和冷却的速度率大于1010Ks,并产生强电场,从 而引发许多力学、热学、化学、生物等效应。
微波加热与传统加热的比较
传统加热:由外部热源通过热辐射由表及里的传导时加热。 能量利用率低,温度分布不均匀。 微波加热:通过电介质分子将吸收的电磁能转变为热能的 一种加热方式,属于体加热方式,温度升高快,并且里外 温度相同。
与传统加热相比, 微波加热的优点: a)微波能量可远距离输入,而不用能量源与化学品相
由于微波作用下有机反应的速率可比传统加热方法快几 倍至几千倍,且具有操作方便、产率高、产品易纯化等特点, 所以微波有机合成发展非常迅速。至今研究过的有机合成 反应有酯化、Diels2Alder、重排、Knoevenagel、 Perkin、苯偶姻缩合、Reformatsky、Deckman、缩醛 (酮)、Witting、羟醛缩合、开环、烷基化、水解、烯烃加 成、消除、取代、自由基、立体选择性、成环、环反转、 酯交换、酯胺化、催化氢化、脱羧、糖类化合物、有机金 属、放射性药剂等反应。
优点: 能流密度大 方向性好 穿透力强
空化作用
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付亚强 的交变周期,能产生一种疏密波形。在正压相位 时,超声波对介质分子挤压,增大了液体介质原 来的密度,而在负压相位时,介质的密度则减小 。连续的压缩层和稀疏层交替形成的弹性波和生 源振荡的方向一致,是一种弹性纵波。
接触; b) 能量的输入可快速地开始或停止; c) 加热速率高于传统加热方式
微波改变化学反应的作用机理
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认为微波诱导有机合成反应速率
或产率的提高在于微波的致热作用和 过热作用,即微波热效应;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微波作用下存在 着其独特的非致热效应----微波非热效 应。
7.1.2 微波在化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