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版心力衰竭医学教案

2024版心力衰竭医学教案
适量运动
根据心功能情况,选择适合的运 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提
高心肺功能。
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肺部感染处理
心律失常处理
血栓形成和栓塞处理
心源性肝硬化处理
积极抗感染治疗,选择合适的 抗生素,加强排痰和呼吸道护 理。
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择合适的 抗心律失常药物,必要时进行 电复律或射频消融治疗。
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对已形成的血栓进行溶栓或手 术治疗。
鼓励患者坚持运动训练,提高自我管 理能力。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合理饮食 控制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饮食 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为主。
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均可对心脏造 成损害,应鼓励患者戒烟限酒。
保持良好心态
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保持积极 乐观的心态。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 度劳累。
诊断方法与评估指标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心脏病、高 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情况,以及 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出现的 时间、程度和变化。
体格检查
全面检查患者身体,包括心肺听诊、 血压测量、水肿评估等,以发现心力 衰竭的体征和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等,以评估患者肝肾功能、电解质平衡及营养状况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该系统在心力衰竭时被激活,通过收缩血管、增加血容量等方式代偿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但 长期激活可导致水钠潴留、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利钠肽系统失调
心力衰竭时,利钠肽系统分泌减少,导致肾脏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加重水钠潴留。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

心力衰竭学教学设计案例

心力衰竭学教学设计案例
心力衰竭学教学设计案 例
汇报人:XX 2024-01-29
目录
• 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 • 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 •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 拓展资源推荐及参考文献
01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心力衰竭基本概念和分类
01
理解心力衰竭的定义、病理生理机制及分类方法。
02
提出教学要求和建议,如课前 预习、课后复习、积极参与课 堂讨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 质量。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理论讲授部分
心力衰竭的基本概念
阐述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病因、病理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
临床表现与诊断
详细讲解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包括症状、 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介绍心脏病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疾病的在线课程, 涵盖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和诊断治疗等内容。
edX《内科学导论》
提供内科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的在线课 程,包括心力衰竭的内科治疗和管理等方面 的内容。
学术期刊文章引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发表有关心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的学术期刊,包括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 疗等方面的文章。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 。
评价标准
根据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对心力衰竭相关理论知识的 确性
考核内容
包括心力衰竭患者的接诊、查体、诊断、治疗 等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考核形式
模拟真实场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师现场 观察评估。
评价标准
小组讨论:分组探讨病例诊断及治疗方案
分组讨论病例
提供典型的心力衰竭病例,让学生分 组进行讨论,分析病例特点、诊断依 据及治疗方案等。

心力衰竭教案教案(内科学资料)

心力衰竭教案教案(内科学资料)

心力衰竭教案教案(内科学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加减法》中的第73页至第75页。

主要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正确进行计算。

2.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特别是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实际问题,如分蛋糕、分水果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分数表示。

2. 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a.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子相加(减)后,分母保持不变。

b.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将分数转换为同分母分数,然后再进行加减法运算。

3. 例题讲解:讲解几个分数加减法的例题,引导学生跟随解题过程,理解运算规则。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道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及时批改并给予讲解。

5. 实际应用:讲解几个分数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六、板书设计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规则:分子相加(减)后,分母保持不变。

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规则:先通分,将分数转换为同分母分数,然后再进行加减法运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完成练习册第73页至第75页的练习题。

b. 选取两个实际问题,用分数加减法解决。

2. 答案:a. 练习册答案:见练习册。

b. 实际问题答案:根据具体问题,运用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有趣的分数加减法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细节1. 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理解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护理教案模板范文心力衰竭

护理教案模板范文心力衰竭

护理教案模板范文:心力衰竭一、教案概述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由于心脏无法将足够的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导致身体各系统功能受损。

本教案旨在提供给护士们关于心力衰竭护理的相关知识,帮助护士了解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护理措施。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员将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熟悉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常见的诊断方法;3.掌握心力衰竭的护理措施,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指导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

三、教学内容1.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1 病因•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炎等1.2 发病机制•心肌收缩力下降•血液回流不畅•液体潴留2.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2.1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疲劳、虚弱•肺部充血•水肿等2.2 诊断方法•临床症状和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查等3. 心力衰竭的护理措施3.1 药物治疗•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心脏强心剂等3.2 饮食指导•低钠饮食•控制液体摄入量•增加蛋白质摄入等3.3 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体重•适量锻炼•戒烟戒酒等四、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环节:1.理论知识讲解:通过幻灯片展示心力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等内容,详细讲解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根据实际病例,引导学员分析诊断心力衰竭的方法和护理措施。

3.讨论互动:组织学员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加深对心力衰竭护理的理解。

4.技能演示:现场演示药物的给药方法,以及适度锻炼的示范等。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旨在测试学员对心力衰竭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以下环节:1.选择题测试:提供多个关于心力衰竭的问题,学员选择正确答案。

2.案例分析:以病例为基础,要求学员分析病情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3.技能操作评估:学员进行药物给药和适度锻炼的操作演示,被评估人员进行评分。

六、教学资源•幻灯片:包括心力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护理措施等内容。

心力衰竭查房教案[五篇材料]

心力衰竭查房教案[五篇材料]

心力衰竭查房教案[五篇材料]第一篇:心力衰竭查房教案教学查房教案题目: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时间:2016年1月21日星期四地点:心内科示教室及病房教师:葛斌教授。

参加人员:高浩源、冷海、方振玉、孔颖、李飞飞、滕健医师等。

内容及步骤如下:一本次查房的目的:掌握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二由住院医师进行病例汇报:(简略)三由教师有针对性进行问诊、心脏体格检查、病例分析、讲解并总结;本病例特点:高寿香,女性,59岁,住院号:331131.2 发作性胸闷、心悸10年,加重4天入院,入院诊断心力衰竭、风心病、冠心病;心电图显示为:房颤,ST-T压低。

3既往史:高血压、病史,心脏体格检查,心电图分析。

4.症状:(1)左心衰竭症状:(1)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

(2)咳嗽、咳痰、咯血(3)乏力、疲倦、运动耐量减低、头晕、心慌(4)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

体征:肺部湿性啰音、心脏扩大、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反流性杂音、肺动脉瓣去第二心音亢进、舒张期奔马律。

(2).右心衰竭症状:(1)消化道症状: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2)劳力性呼吸困难。

体征:(1)水肿:身体低垂部位对称性凹陷性水肿、胸腔积液(2)颈静脉征:颈静脉波动增强、充盈、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

(3)肝脏淤血肿大(4)心脏: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反流性杂音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肝肾功、无机离子、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BNP2、心电图:3、胸片:肺水肿、肺淤血、胸腔积液4、心脏超声:四由主管医师为主,对住院医师针对疾病心力衰竭展开诊断,鉴别诊断及具体诊疗计划教学 1诊断及诊断依据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力衰竭,高血压左房扩大,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房扩大、重构(机械重构、电重构、神经重构、内分泌重构)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作出诊断。

根据NYHA分级: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心力衰竭》教学设计

《心力衰竭》教学设计

《心力衰竭》教学设计《心衰病人的护理》教学设计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心衰病人的护理》是人卫版教材《内科护理学》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循环系统相关的解剖、生理、及病理知识,并在上次课里学习了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这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心力衰竭是目前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并且本节之后的内容中,又会涉及到很多疾病直接或间接导致心力衰竭;同时,心力衰竭也是护士资格证考试的必考内容。

因此本节在整个教材的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改变;熟悉慢性心衰的概念、病因及诱因;掌握慢性心衰病人的身体状况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病史及病情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3、情感目标:体会心衰病人的疾苦,并在以后临床实践中体谅、爱护病人三、教学的重、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慢性心衰病人的身体状况因为心衰病人的身体壮况是护士资格证考试的重点内容。

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接下来将学习的心衰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打下基础。

为将来从事护理工作能起到很重要的指导工作教学难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将这部分内容归入难点,是因为学生基础知识环节薄弱,很难掌握。

四、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说明、分析、论证、描述、设疑、解疑等教学语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科学知识。

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三项职能。

是这节课主要的教学方法。

但单纯使用讲授法,易使课堂教学显得简单乏味,不易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而讲授法加上图片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并且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2、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医学知识重在实践。

心力衰竭教案

心力衰竭教案

教案概要(一)教案续页临床表现(20分钟)实验室检查(10分钟)慢性心功能不全: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不难诊断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类型:左、右或全心功能不全,收缩性、舒张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的程度:心功能不全分级主观分级:I、n、川、W级( NYHA 客观评定:A、B、C D级病因诊断心功能分级及客观评价DDx急性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须与之鉴别右心衰须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鉴别Tx治疗目的缓解症状----纠正血流动力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耐量延长寿命----防止心肌损害加重治疗方法病因治疗:去除或限制病因,消除诱因。

一般治疗:休息、限盐、限水基础治疗:强心、利尿、扩管治疗进展:ACEI ( ARB )、BB ALD-R拮抗剂、三腔起搏器、心脏移植利尿剂机制----降低前负荷分类----排钾类和保钾类速尿:排K,速、强;IV、PQ急性和重度心功不全; NB: 低钾、低血压HCT :排K类,PQ缓较和;NB 低钾、高血糖、UA增高、血脂异常螺内酯:保K类,PQ更缓慢;NB 高钾排钾类和保钾类可联用,小剂量间断用注意:电解质紊乱(低K低Na等)常用制剂:①排钾利尿:HCT , PQ 25 - 50mg 2 — 3 次 /d ; furosemide , P0或 IM, 20mg,2 —3 次/d,亦 IV,强效②保钾利尿,spironlactone , PO 20mg 3 次/d 扩管剂M——扩张A、V,降低前后负荷类型-----扩张A、扩张V、扩张A V 扩张V:硝酸酯类---肺淤血,各型均可诊断标准(10 分钟)鉴别诊断(10 分钟)治疗(40 分钟)扩张A: NF、酚妥拉明、ACEI,瓣膜狭窄和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者慎扩张A、甚至禁V: SNP哌唑嗪,瓣膜狭窄和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者慎甚至注意:低血压,特别是体位性低血压不用正性肌力药物和动脉扩张剂第二节:急性心功能不全定义:急性病变引起 co急剧降低,导致靶器官灌注不足,急性体、肺循环淤血。

2024版最新最全心力衰竭教案(完整版)

2024版最新最全心力衰竭教案(完整版)

03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CRT原理及作用机制
通过双心室起搏的方式,恢复心室间 和心室内的同步收缩,提高心脏泵血 效率。
CRT禁忌证
包括严重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 征等心律失常患者,以及合并其他严 重疾病的患者。
CRT适应证
主要针对QRS波增宽、心室不同步收 缩的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临床症状 和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类型
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 瓣膜置换术等,针对病因进行治
疗。
手术治疗适应证
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 患者,需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和预期 效果。
手术治疗效果评估
通过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生存率提升等方面进行评估。同时 需注意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心律失常监测和干预措施
诊断依据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是否为心力衰 竭,常见的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等。
02
药物治疗方案
利尿剂应用
袢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
保钾利尿剂
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抑制NaCl重吸 收,利尿作用强,属于强效利尿剂,主 要包括呋塞米、托拉塞米、布美他尼等, 脂溶性高,较易发生耳毒性。
THANKS
感谢观看
电生理作用
洋地黄类药物可以减慢心脏传导速度,抑制心肌收缩力,使心排血量下降,从而改善心力衰 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此外,洋地黄类药物还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减少儿茶酚胺的 释放,进一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
其他作用
洋地黄类药物还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等作用,有助于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 学状况。同时,洋地黄类药物还可以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衰病人的护理》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心衰病人的护理》是人卫版教材《内科护理学》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循环系统相关的解剖、生理、及病理知识,并在上次课里学习了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这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心力衰竭是目前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并且本节之后的内容中,又会涉及到很多疾病直接或间接导致心力衰竭;同时,心力衰竭也是护士资格证考试的必考内容。

因此本节在整个教材的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改变;熟悉慢性心衰的概念、病因及诱因;掌握慢性心衰病人的身体状况
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病史及病情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
3、情感目标:体会心衰病人的疾苦,并在以后临床实践中体谅、爱护病人
三、教学的重、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慢性心衰病人的身体状况
因为心衰病人的身体壮况是护士资格证考试的重点内容。

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接下来将学习的心衰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打下基础。

为将来从事护理工作能起到很重要的指导工作
教学难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
将这部分内容归入难点,是因为学生基础知识环节薄弱,很难掌握。

四、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直观演示法
讲授法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说明、分析、论证、描述、设疑、解疑等教学语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科学知识。

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三项职能。

是这节课主要的教学方法。

但单纯使用讲授法,易使课堂教学显得简单乏味,不易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而讲授法加上图片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并且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2、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
医学知识重在实践。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选择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法。

小组讨论不仅形式非常新颖, 而且能为学生探究和获得新体验提供有效空间,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讨论时,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

而医学教学中小组讨论法,还可以搭配角色扮演。

比如三人一组时,一名同学扮演病人,另两位扮演护士。

共同讨论并解决老师所提出的相关问题。

这不仅强化了本次课的知识目标,实现了能力目标,更为培养学生爱伤意识提供了一条捷径。

五、说学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学习本节内容的高职四年级及高专二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经验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身边事物兴趣浓厚;在学习态度上,高职学生两极分化严重,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自我调控管理能力欠缺。

高专学生学习不踏实,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重点培养他们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第一,自主学习法,利用预习、作业、拓展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我探索,
形成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二,举一反三法,借老师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联想到更多的内容;养成善于动脑,能够联想的习惯;第三,反哺学习法,教师在讲完一个问题之后,师生之间互换角色,学生再去教老师或其他同学。

这种方法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课效率,并在语言表达、分析问题等发面锻炼学生。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过程的规划。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展示并分析教学目标、2、实施教学目标、3、课堂小结,练习反馈布置作业、4、指导学生预习下次课内容这几个环节来进行。

具体说来。

1、导入新课:
在复习完上次课的内容后,我会给学生展示并分析一张血液循环示意图,让学生体会心脏的主要功能即泵血维持循环。

进而再引申出一个问题“当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时,会有什么样的情况”,来引导学生思考。

顺势导出本次课的主题。

并展示分析教学目标。

借用血液循环示意图这一学生熟悉的知识来导入新课,他们更容易接受。

而用问题启发学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教学目标
首先解答刚才的问题,即引出心衰的概念。

并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关键点。

一是,心力衰竭主要是指心脏的收缩射血能力下降。

二是心衰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即循环淤血和组织器官灌注不足。

因为这两点对后面学习心衰的身体状况及治疗护理都有指导性作用。

本次课主要介绍慢性心衰的前半部分。

故在引入概念并对心衰进行分类后。

用PPT 图表给学生展示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特点。

让学生感受到慢性心衰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是几乎所有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

接下来就分类讲解导致慢性心衰的常见病因及诱因。

并可引入病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该病例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可能病因和诱因。

接下来,对于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学知识,我主要采用点拨讲解加PPT展示的方式,做到点到为止、收放自如。

一是因为这部分的内容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只要了解。

二是这部分内容较难,如果深入分析,学生难以理解,会产生受挫心理。

影响接下来重点内容的学习。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就是这次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时应注意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首先,回顾血液循环示意图及心衰的概念,点明左心衰竭引发两个方面的症状体征:即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肺循环淤血。

并借助PPT投影图片重点分析肺循环淤血的表现。

由于心源性呼吸困难在上一节课已经作为重点学习过,所以这里可以采用提问式启发教学,加强学生在课堂的自由发挥能力,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加深重点内容的印象。

同法讲解右心衰竭。

重点分析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俗话说“趁热打铁”,介绍完临床表现之后,给出学生三-四个病例,并针对病例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病例,分组讨论并进行角色扮演,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将刚才所学的理论知识具体化,系统化。

锻炼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讨论结束后,教师点评,并启发学生思考观察,提出问题“我们在对这些心衰患者进行身体状况评估时,不仅从心衰的分型入手,还发现症状有轻重不同”。

故引出并讲解心衰的分级。

分析结束后,学生继续小组讨论,他们刚才所选的病例中患者心衰属于哪一级。

3、课堂小结,练习反馈布置作业
这一次课内容充实重要,课堂小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主要采取线索式回顾,心衰的概念是核心。

比如说道“心衰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缩力下降”时,回顾所学心衰常见病因。

最后,给同学提出问题“心衰患者的护理诊断和合作性问题主要有哪些”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我的反思:小组讨论时合作学习中教学环境最宽松、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学习方式。

但有时候由于分组工作不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很大,教师的监控力
薄弱,有可能使小组讨论演变成小组谈论。

在分组时,注意在能力方面、性格方面、性别方面进行搭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