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刺激因子ES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是一种病理状态,其特征为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只占总白细胞数的1-3%,在某些疾病状态下,这种比例会升高。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身体抵御寄生虫感染以及过敏反应。
因此,当身体出现过敏反应或者寄生虫感染的时候,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会增多。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会出现病理状态。
症状和表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能不会引起任何症状,只会在检查血液时被发现。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超过30%,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皮肤瘙痒•皮疹•呼吸系统症状,如哮喘、咳嗽和呼吸急促•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腹泻和食欲不振•肝脾肿大症状的出现取决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
原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最常见原因。
当身体对某种物质过敏时,嗜酸性粒细胞会被激活并释放出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导致过敏症状。
一些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灰尘、宠物皮屑等。
感染某些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寄生生物可能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感染可能表现为急性或慢性感染,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会因为不同的感染类型而变化。
肿瘤某些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骨髓纤维化等,可能也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药物和毒物某些药物,如氨苄西林、磺胺、丙戊酸、氯霉素等,以及某些毒物,如有机磷等,可能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其他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还可能和一些其他疾病有关,如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检查和诊断与其他病理状态一样,血液检查是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最常用方法。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对患者的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进行计数。
如果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超过正常水平,则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
进一步的检查可能包括:•食物和药物敏感性测试•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病毒检测•骨髓穿刺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法取决于病因。
粒细胞刺激因子监护要点

粒细胞刺激因子监护要点
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监护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监测血常规指标:定期检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和控制剂量。
2. 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反应等。
3. 注意感染风险:G-CSF治疗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但并不代表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
因此,需要加强患者的感染控制措施,如勤洗手、提供无菌环境等,避免感染的发生。
4. 评估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目标,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比如观察症状的改善、血常规指标的变化等,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剂量。
5. 细心观察不良反应:G-CSF治疗可能引起头痛、骨痛、肌痛等不良反应,需要细心观察患者的症状并及时处理,如给予镇痛药物等。
6. 监测骨髓功能:长期应用G-CSF可能引起骨髓受损,监测患者的骨髓功能指标,如骨髓抑制、血红蛋白等,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G-CSF治疗需要经常监测患者的血常规指标、观
察不良反应和感染风险,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嗜酸性粒细胞常见原因是

嗜酸性粒细胞常见原因是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其胞浆内含有许多嗜酸性的颗粒。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通常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6%。
然而,某些疾病和状况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身体暴露在过敏原(如花粉、尘螨、食物等)时,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叫做IgE的抗体,刺激嗜酸性粒细胞释放颗粒中的组胺等物质,从而引发过敏症状。
这种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会显著增加。
2.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炎症引起了气道收缩和高度敏感性,嗜酸性粒细胞在哮喘病人的气道内大量增加。
这些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会进一步导致炎症反应,造成气道狭窄和呼吸困难。
3. 寄生虫感染:某些寄生虫感染也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例如,人体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病毒包括蛔虫、钩虫和血吸虫。
当寄生虫侵入人体后,免疫反应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以尝试清除寄生虫。
4. 特定药物反应:一些药物在某些人身上可能引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反应。
这类药物包括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等。
这种情况下,停止使用药物通常可以使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恢复正常。
5. 血液病:某些血液病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例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病人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同时伴随其他症状,例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多可能提示某种疾病或炎症的存在,但不能确定具体的诊断。
如果检测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建议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血液病学、过敏测试等,以确定具体原因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只有通过综合评估,才能确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loeffler综合征诊断标准

loeffler综合征诊断标准
Loeffl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它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增多,超过正常范围。
2.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织活检或影像学检查显示相关组织或器官中有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
3. 嗜酸性粒细胞特征:嗜酸性粒细胞在外观和形态上具有特殊的特征,如大型核、嗜酸性颗粒等。
4. 排除其他疾病:需要排除其他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如寄生虫感染、药物反应、其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等。
这些标准可以辅助医生进行Loeffler综合征的诊断,但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来确定最终诊断。
因此,如果您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患有Loeffler 综合征,建议及时就医并与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咨询和评估。
医学专题嗜酸性粒细胞性

migrating larvae inherently neurotrophy
Gnathostoma spinigerum : migrating larvae in
visceral and/or neural tissue
Baylisascar procyonis : migrating larvae
第六页,共三十六页。
嗜酸性 粒细胞的作用 (suānxìnɡ)
参与对 蠕虫
(rú chónɡ)
的免疫 反应。
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当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时,释放出趋 化因子,使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到同一 局部(júbù),并从三个方面限制嗜碱性 粒细胞的活性:一是嗜酸性粒细胞可产 生前列腺素E使嗜碱性粒细胞合成释 放生物活性物质的过程受到抑制; 二是嗜酸性粒细胞可吞噬嗜碱性粒 细胞所排出的颗粒,使其中含有生 物活性物质不能发挥作用;三是嗜 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酶等酶类, 破坏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组胺等 活性物质。
1 原生生物:原虫(yuán chónɡ)
溶组织内阿米巴、布氏嗜碘阿米巴、耐格里属、小哈特曼属、棘阿米巴属阿米巴、冈比亚锥 虫、罗得西锥虫、克氏锥虫、恶性疟原虫(yuán chónɡ)、间日疟原虫(yuán chónɡ)、弓形虫及 肉孢子虫等。 2 无脊椎动物:蠕虫 其中主要有:
嗜酸性粒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嗜酸性粒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施赛男 林 琳 姜柳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10029)摘要 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种以反复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胃肠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其发生、发展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作为胃肠道固有成分,起着维持肠道局部稳态的作用。
肠道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对IBS 的发生、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本文就嗜酸性粒细胞在IBS 中的潜在作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嗜酸性粒细胞; 作用机制; 治疗Progress of Research on Role of Eosinophil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SHI Sainan, LIN Lin, JIANG Liuqi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Correspondence to :JIANGLiuqin,Email:*******************Abstrac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s a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repeatedabdominal pain and changes in defecation habit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BS ar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As an inherent componen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eosinophils play a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local homeostasis of intestine. The activation of intestinal eosinophils plays a direct or indirec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B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he potential role of eosinophils in IBS.Key word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Eosinophils; Mechanisms; TherapyDOI : 10.3969/j.issn.1008⁃7125.2023.01.010*本文通信作者,Email:*******************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表现为与排便相关的反复腹痛,全球患病率为1.3%~7.6%,患者总体生命质量显著降低,心理和经济负担较重[1⁃3]。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

CAUES OF EOSINOPHILIA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1 REACTIVE EOSINOPHILIA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 Allergic diseases—asthma, atopic dermatitis特应性皮炎/遗传性过敏性皮炎, allergic rhinitis鼻炎过敏性疾病:哮喘、遗传性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2) Drug reactions—including cytokine infusions药物反应:包括细胞因子浸剂(3) Infection—viral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or fungal(allergicbronchopulmonaryaspergillosis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coccidioidomycosis球孢子菌病)感染:病毒(HIV)、真菌(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球孢子菌病)(4) Parasitic infection—mostly helminthes寄生虫感染:蠕虫最多见2 EOSINOPHILIA ASSOCIATED WITH OTHER DISEASES其它疾病相关性嗜酸细胞增多症(01) Eosinophil-associated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eosinophilic esophagitis,gastroenteritis嗜酸粒细胞相关性胃肠疾病:嗜酸性粒细胞性食道炎和胃肠炎(02) Skin—bullous pemphigoid大疱性类天疱疮, urticaria荨麻疹, eosinophilic cellulitis嗜酸性蜂窝织炎,韦尔综合征, episodicangioedema分成片断的血管性水肿皮肤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荨麻疹、嗜酸性蜂窝织炎、片断性血管性水肿(03) Pulmonary—eosinophilic pneumonia,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aspergillosis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呼吸道:嗜酸粒细胞性肺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04) Neurologic—eosinophilic meningitis神经系统: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05) Autoimmune—Churg-Strauss syndrome, eosinophilic fasciitis嗜酸[细胞]性筋膜炎自身免疫性疾病:Churg-Strauss综合症、嗜酸粒细胞性筋膜炎(06)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hyperimmunoglobulin E syndrome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Omenn’ssyndrome原发性免疫缺陷: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Omenn氏综合症(07) Post-transplantation status—liver (in association with immunosuppression)脏器移植后状态:肝移植相关性免疫抑制(08) Transplant rejection—lung, kidney, liver移植后排异反应:肺、肾和肝移植(09) Malignancy—Hodgkin’s disease, solid tumors恶性肿瘤:霍奇金病、实体肿瘤(10) Hypoadrenalism—Addison’s disease, adrenal hemorrhage肾上腺功能减退:Addison氏病、肾上腺出血(11) Renal—drug-induced interstitial nephritis, eosinophilic cystitis膀胱炎, dialysis透析肾疾病:药物性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透析3 PRIMARY CLONAL EOSINOPHILIA原发性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 Chronic eosinophilic leukemia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 Acute eosinophilic leukemia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3)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with eosinophili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4)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with eosinophili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5) Myeloblastic disorders with eosinophilia成髓细胞疾病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6)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with eosinophilia骨髓增殖性疾病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7) Systemic mastocytosis with eosinophilia全身性肥大细胞增多症FIP1L1-PDGFRA fusion gene–positive diseaseFIP1L1-PDGFRA融合性基因阳性疾病4 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A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中文注释】1、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HIES)即Job综合征,又称姚皮炎综合征、慢性肉芽肿病变异型、Buckley综合征等。
嗜酸粒细胞趋化性细胞因子与支气管哮喘

嗜酸粒细胞趋化性细胞因子与支气管哮喘
杜文革;张宁;徐永健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年(卷),期】2001(21)3
【摘要】新近发现的嗜酸粒细胞趋化性细胞因子(包括eotaxins、RANTES、MCPs、MIP-1、MDC和IL-8)和其受体(主要是CCR3)在支气管哮喘(哮喘)嗜酸粒细胞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针对嗜酸粒细胞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的新的哮喘治疗方法值得探索。
【总页数】3页(P113-115)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嗜酸粒细胞;趋化性细胞因子
【作者】杜文革;张宁;徐永健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2.25
【相关文献】
1.趋化性细胞因子与支气管哮喘气道内嗜酸粒细胞的募集与活化 [J], 贲素琴;沈华浩
2.淫羊藿对支气管哮喘大鼠嗜酸粒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3和肺组织嗜酸粒细胞特异性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J], 董竞成;谢瑾玉;崔焱;黄建华;巫善美;陈伟华;应健
3.抗白细胞介素5抗体和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对支气管哮喘小鼠嗜酸粒细胞迁移的影响 [J], 江荣林;沈华浩;王绍斌;王萍莉
4.051嗜酸粒细胞趋化性细胞因子与支气管哮喘 [J], 杜文革
5.051 嗜酸粒细胞趋化性细胞因子与支气管哮喘 [J], 杜文革; 张宁; 徐永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 流行
① 传染源的广泛存在 ② 中间宿主钉螺的广泛存在 ③ 人与疫水的接触
七、 防治
三、致病
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造成损害,损害的主 要原因是血吸虫不同虫期释放的抗原均能诱发宿主的免疫 应答,导致一系列免疫病理变化的出现。
尾蚴致病:尾蚴性皮炎 童虫致病: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成虫致病:静脉内膜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贫血等
尾蚴性皮炎
虫卵致病:日本血吸虫最重要的致病阶段
循门静脉系统
虫卵
毛蚴
随粪入水7.7%
沉积在肝组织22.5% 母胞蚴
侵入钉螺
雌 雄 合 抱
肝门静脉 停留发育
随血流和淋巴液-右心-肺-左心-全身
钻入皮肤
童虫
尾蚴
子胞蚴
生活史要点
1.成虫寄生部位 2.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 3.毛蚴孵化条件:温度、pH值、低渗水、光照 4.感染阶段:尾蚴 5.感染途径:皮肤 6.无性增殖过程:无雷蚴和囊蚴期 7.产卵方式:阵发式产卵
虫卵肉芽肿: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经巨噬细胞吞噬 和处理后,呈递给Th,同时分泌IL-1,激活Th,使Th 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IL-2,IFN-γ,嗜酸性粒细胞刺 激因子(ESF),成纤维细胞刺激因子(FSF),吸 引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聚集在虫卵 周围,形成以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Ⅳ型超敏反应) 。
虫卵肉芽肿的临床意义:它一方面隔离了虫卵所分泌可 溶性抗原中的肝毒抗原对邻近肝细胞的损害;另一方 面,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及发展,又可不断破坏肝、肠 的组织结构。
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包裹虫卵
肝内钙化虫卵
肝脏表面可见以门静脉分支为中心的管状纤维变性
四、免疫
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
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一、形态
成虫:雌雄异体。雄虫乳白色,具口、腹吸盘,有抱雌沟。睾
丸7个 ,纵列。雌虫黑褐色,前细后粗,似线虫 。雌雄合抱
10-20mm
12-28mm2、虫卵:二、生来自史沉积在肠组织69.1%
成虫
肠黏膜下层静脉末梢内
(人门脉-肠系膜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