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亚洲文明的发展
大化改新 说课稿

《大化改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历史》第3册第二单元“中古亚欧文明”第4课“亚洲文明的发展”中第一部分“日本大化改新”。
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学习评价几方面进行说课。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这一内容的要求是这样的,由此可以看出,本节课需要学生知道大化改新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带来了哪些影响。
日本的大化改新通过学习中国隋唐时期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使古代日本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确立了小农经济,使日本社会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度。
大话改新是第4课亚洲文明的发展中的第一部分,这一课位于第二单元“中古亚欧文明”,本单元介绍了不同地区的文明,有东亚文明、伊斯兰文明、欧洲基督教文明。
日本的大化改新凸显了东亚文明的显著特征,因此为了学生深化了解,将这一课分为两个课时,本课设计是第一课时,大化改新。
我们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习基础不好,感性认识很强,乐于参加活动,但是理性认识不足,需要开展活动进行培养。
从知识经验上看,学生初一时已经学习了唐朝政治、经济方面的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对当今日本的状况也有一定了解。
从能力基础上看,初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但综合分析与辩证思维能力有待提升。
从心理特征上看,学生对于感性知识很感兴趣,对于理性知识思考不足,存在着认知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一方面从感性认知入手,为学生充分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最终达成目标。
学生通过分析相关材料,了解大化改新前日本社会状况以及大化改新内容,通过绘制结构图、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问题探讨,概括大化改新的特点和影响,提升获取有效信息、比较、概括、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解日本民族善于向外学习的特点,认识到古代社会不同地区之间文明的交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二、奥斯曼帝国(1299-1923年土耳其人建立的帝国)
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 而得名。统治者为起源于中亚突厥游牧部落的奥斯曼人, 穆罕默德 二世时定都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人原为一个突厥小部族, 初居中亚,迁至小亚细亚,后来日渐 兴盛。奥斯曼帝国自1453年消灭拜占廷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 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故奥斯曼帝国的 君主苏丹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 得以统合。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奥斯曼帝国日趋鼎盛。其领 土在17世纪更达最高峰。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其海军更掌控地中海。 奥斯曼帝国是15到19世纪唯一能挑战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势力,但是 1699年《卡洛维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扩张的停滞,到19世纪 初,帝国趋于没落。 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于协约国之手,奥 斯曼帝国因而分裂。 1922年,凯末尔击退欧洲势力。1923年,土耳 其共和国成立,奥斯曼帝国灭亡。
亚洲
中古时期的亚洲国家发展概况如何呢?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 时期亚洲文明的多元面貌。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的伊斯兰帝国)
穆罕默德(约570-632),中世 纪最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出生在麦加, 生前丧夫,幼年丧母,由年迈的祖父、 后由伯父抚养长大。家庭贫苦,受过的 教育有限,先是做牧童,后来又到一个 富商的寡妇那里做仆人。穆罕默德25 岁时同这位富孀结婚,富孀此时约40 岁左右。在他40岁之前,他在麦加的 生活都十分平凡,是一个普通人,无所 事事。在他40岁之后,开始相信上帝 选他为先知,选他当亚伯拉罕、摩西和 耶稣的继承人,他开始传播他的学说。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中古时期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各自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第四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主要内容涵盖了古代印度的佛教文化、中亚的萨珊波斯、阿拉伯国家的建立、中古中国的历史变迁以及中古时期的日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不同文明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将比较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引导学生探讨中古时期亚洲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讨,使学生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多种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直观、有趣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教学评价多元化:本节课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5.教学策略灵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如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地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在讲授新知时,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肢体动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小组合作环节,创设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种灵活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0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四、:以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如“玄奘西行取经”为例,讲述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玄奘这位唐代高僧吗?他历经千辛万苦,西行取经,为中古时期亚洲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古时期的亚洲历史。”
2.展示图片和视频: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古时期亚洲的地图、建筑、文化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直观的了解。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特点和重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背景:讲述中古时期亚洲的地理环境、民族迁移、宗教传播等背景知识。
2.亚洲各个文明的特点:分析中古时期中国、印度、阿拉伯等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论文结构清晰,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内容充实,涉及该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观点明确,论证充分,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2.制作思维导图: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制作一张关于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思维导图。要求如下:
-导图内容涵盖亚洲各个文明的主要特点、相互影响以及历史事件;
-导图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选择中古时期亚洲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唐朝的繁荣、玄奘取经、阿拉伯帝国的扩张等,进行深入剖析。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形成对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整体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兴趣和尊重,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引导学生关注中古时期亚洲历史中的优秀文化遗产,如唐诗、宋词、印度史诗等,培养审美情趣。
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案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学设计
(4)文化
①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
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师】阿拉伯商人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是?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崛起
(1)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上游发展起来,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世纪中期,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2、建立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火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2)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
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二洲的大帝国。
3、政治制度
【师】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其有着怎样的权利?
(1)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学生回答:阿拉伯
商人和旅行家成
为东西方文化父
流的桥梁,中国的
造纸术、印度的数
字先后经阿拉伯
人传入欧洲,促进
了西欧文化的发
展。
学生根据课本回
答:奥斯曼帝国的
最咼统治者是办
丹,他既是宗教领
袖,也是国家和军
队的主宰,还是全
国土地的最高所
有者
帮助学生理解
从中古时期亚
洲国家、民族、
宗教、社会变
化的史实,同
时培养学生获
取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
中古时期的亚洲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伊斯兰教
阿拉伯帝国T
兴起与发展
兴起与建立
政治与经济
'印度教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日本
高丽与朝鲜(。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下)

4.反思与评价:教师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并设计了课后作业。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各国的文明发展特点,包括印度的种姓制度、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帝国的兴衰、中国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等。
2.掌握亚洲地区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如印度的佛教兴起、中国的科举制度等,以及这些交流对亚洲文明发展的影响。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事件进行史料实证和分析,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分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对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史料实证和分析能力。
3.结合教材内容,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古时期亚洲文明的学习,使学生认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本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通过分享交流,使学生对中古时期亚洲各国的文明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印度的佛教兴起、中国的科举制度等,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这些事件对亚洲文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分析能力。
5.总结提升:在本节课的最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强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亚洲

思考
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
一方面,阿拉伯人征服的都是有数千年文明的地区,文化已经有深厚积淀; 另一方面,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广泛吸收了这些地区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与创造,形 成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帝国文化额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等,融合东西方文化, 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人传人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学思之窗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
国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 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 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史料阅读: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土年其人对君士坦丁堡进行劫掠: 劫掠继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兵士不靠夺得的战利品和奴隶而致富的。经过三天,苏丹穆
罕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第一,即使经过十字军的抢劫,君土坦丁堡仍然相当富有,因此所有士兵都劫掠到大量战利 品; 第二,苏丹有意纵容士兵抢劫和屠杀,直到第三天才下令停止; 第三,苏丹有绝对权威,即-旦苏丹下令,所有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这位苏丹就是穆罕默 德。这段材料充分揭露了战争给人类生命和经济、文化造成的严重影响。
一、阿拉伯帝国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导入新课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 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 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 继承和发展。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利用历史地图、图片、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对亚洲文明发展过程的了解,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培养历史素养。
4.评价方式: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合作能力等。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掌握程度。
c.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5.教学拓展:
a.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c.创设情境,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提高分析、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
a.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c.情境教学: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c.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史实讲解等方式,阐述中古时期亚洲历史对后世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a.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中古时期亚洲各个文明的特点、成就及其相互影响展开讨论。
b.话题引导:教师给出讨论话题,如“中古时期亚洲的佛教传播及其影响”、“阿拉伯文明对欧洲的影响”等。
b.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点评,分析答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a.亚洲各个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校课时教学设计 生:观察思考。 师:善于学习和模仿是日本民族的特点,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 方学习。为什么日本民族会有这样特点呢?因为日本是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匾乏,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造就日本人的这一特点。 师:利用多媒体边讲解,边演示日本国家诞生发展的历程,大化改新的内容,引导学生 评价大化改新的影响。 生:观察分析。 师:日本国家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1 世纪前后, 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后来, 日本本州中部兴起奴隶制国家大和。大和不断扩张,5 世纪统一日本。大和的最高统治 者最初称大王,后改称天皇。6-7 世纪,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增强,政局混乱,改革势在 必行。645 年,以中大兄皇子为首的改革派发动政变,铲除守旧势力,拥立孝德天皇, 并于次年起颁布一系列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这次改革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进 入封建社会。.“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 。
体校课时教学设计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时候, 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十分低下, 伊斯兰 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和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 最初的阿拉伯帝国也因此 成为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 伊斯兰教在今天的阿拉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依然起着决 定性的指导作用,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文明。 师:简介阿拉伯为什么被称为新月之乡。
二、 穆罕默德与 古代阿拉伯
师: 阿拉伯地区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了解和熟悉阿拉伯 帝国和伊斯兰教的源起和由来对于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 伟人毛泽东曾说过: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然而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也不否认个 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 穆罕默德对于阿拉伯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就发挥了无可 估量的作用。 师:展示课件,引导学生读图,了解阿拉伯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重要城市及阿 拉伯人的社会情况; 引导请学生思考: 为什么在当时的阿拉伯地区会产生伊斯兰教? (即 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生:理解思考回答。 师: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为了争夺水源和 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在内部矛盾丛生、商业连遭破坏、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的 形势下, 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国家。 多神和偶像崇拜是民族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严重 障碍,因而伴随着国家统一的潮流,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了。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并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①创立伊斯兰教(时间、地 点、教义等) ;②在麦加城传教失败;③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 的国家; ④兵临麦加城下, 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 从此, 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生:阅读理解归纳。 师: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 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 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大家还记得 中国古代是如何称谓阿拉伯帝国的吗?对, 大食。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 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想一想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 的作用? 师:引导学生观察多媒体地图,识记阿拉伯帝国扩张过程;思考: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 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生:思考交流。 师:①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 “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 安拉的使者。 ”这种一神教的信仰,极力贬低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目的 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 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 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 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 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课堂小结 原因 日本: 大化改新
内因
社会矛盾尖锐 政局混乱
外因:受中国隋唐文化影响 作用: 有利于日本社会的经济发展 标志: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
国家:分裂 阿拉伯国家 宗教:创立
统一扩张传播习题作业: 1.古代亚洲文明的最高峰是 A. 日本文化 B. 阿拉伯文化 C. 朝鲜文化 D. 中国唐朝文 化 2. 日本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性事件是 A. 大河国家兴起 B. 6—7 世纪铁农具普遍使用 C. 大化改新 D. 中大兄皇子发动政变 3. 古代中国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是 A. 大食 B. 大秦 C. 大和 D. 天竺 4. 622 年穆罕默德建立政教合一国家的地点是 A. 麦加 B. 巴格达 C. 麦地那 D. 耶路撒冷 5.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回答问题: 政 方 经 方 治 面 济 面 中央设主管祭祀的神祗官和总理行政的太政官,下辖处理日常事务的治 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等八省;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地 方置国、郡、里三级,各有职官,实行中央集权。 土地属于国家;官僚贵族按官职、功勋授田;国家每年按人口把田地分给 农民,土地不得买卖,死后收回。受田者需承担租、庸、调。
体校课时教学设计 历史 学科 初二 年级 2013-2014 学年 一 学期 教学设计者 章 节 题 目 课 型 第二单元 中古亚欧文明 第 4 课 亚洲文明的发展 新授课 课 时 授课时间 1 课时 40
1.知识与能力 识读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评价大化改新在日本、伊斯兰教 在阿拉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知识和能力、 通过对以下问题的讨论, 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 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 过程和方法、 情 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当时的阿拉伯地区会产生伊斯兰教?初步培养学 感 态 度 和 价 值 生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正是 由于这场改革, 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原始状态步入文明。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和 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最终建立起来。 教学重点 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作用以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环节与任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四课:亚洲文明的发展。本课主要讲述了古代日本、 阿拉伯帝国的发展历程。日本的含义是日出之国;阿拉伯则有新月之乡之称。这些称谓 是怎样得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探究。
一、 日本大化改 新
师:亚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有三个都分布在亚洲。 除中 国之外,其他三个文明古国或由于外族入侵,或由于环境灾难,文明都先后中断,只有 中华文明远远流长。七世纪时,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中国的唐文化代表 了古代亚洲文明的最高峰,对亚洲文明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中国的近邻日本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就其文明的渊源来讲应该属于古代中国文 明的附生文明。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 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师:教师提出问题: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 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出示一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1)材料反映的是中古时期亚洲哪个国家的那次改革? (2)这次改革仿效的是哪个国家的制度? (3)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体校课时教学设计 第 4 课 亚洲文明的发展 一、大化改新 二、穆罕默德与古代阿拉伯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得、失、改)
设计审定 主管主任签名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