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案:苏教版高一数学余弦定理

高一数学教案:苏教版高一数学余弦定理
高一数学教案:苏教版高一数学余弦定理

第二课时余弦定理

教学目标:

了解向量知识应用,掌握余弦定理推导过程,会利用余弦定理证明简单三角形问题,会利用余弦定理求解简单斜三角形边角问题,能利用计算器进行运算;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数量积等多处知识间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教学重点:

余弦定理证明及应用? 教学难点:

1. 向量知识在证明余弦定理时的应用,与向量知识的联系过程;

2?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时的应用思路. 教学过程:

I ?课题导入

上一节,我们一起研究了正弦定理及其应用,在体会向量应用的同时,解决了在三角形已知两角一边和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这两类解三角形问题?当时对于已知两边夹角求第三边问题未能解决,

C1) ⑵⑶

如图(1)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两直角边及直角可表示斜边,即勾股定理,那么对于任意

三角形,能否根据已知两边及夹角来表示第三边呢?下面我们根据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的有关知识来研究这一问题

在厶ABC中,设BC = a, AC= b, AB = c,试根据b, c, A来表示a.

分析:由于初中平面几何所接触的是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所以应添加

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内通过边角关系作进一步的转化工

作,故作CD垂直于AB于D,那么在

Rt△ BDC中,边a可利用勾股定理用CD、DB表示,而CD可在Rt△

ADC中利用边角关系表示,DB可利用AB—AD转化为

AD,进而在Rt A ADC内求解?

解:过C作CD丄AB,垂足为D,则在Rt A CDB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a2= CD2+ BD2

?/在Rt△ ADC 中,CD2= b2—AD2

又??? BD2= (c—AD)2= c2—2c ? AD + AD2

??? a2= b2—AD2+ c2—2c- AD + AD2= b2+ c2—2c ? AD

又???在Rt A ADC 中,AD = b ? cosA

2 2 2

? a = b + c —2bccosA

类似地可以证明b2= a2+ c2—2accosB

(C = a?+ b?—2abcosC

另外,当A为钝角时也可证得上述结论,当A为直角时a2= b2+ c2也符合上述结论,这

也正是我们这一节将要研究的余弦定理,

n ?讲授新课

1?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形式一:

2 2 2

a =

b +

c —2bccosA,

b2= c2+ a2—2cacosB, c?=

a?+ b?—2abcosC.

形式二:

b2+ c2—a2c2+ a2—b2a2+ b2—c2

cosA= 2bc ,cosB= 2ca ,cosC= 2ab ?

在余弦定理中,令 C = 90 °,这时,cosC= 0,所以c2= a2+ b2,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另外,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我们也可以仿照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二采用向量法证明,以进一步体会向量知识的工具性作用

2. 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

(1)证明思路分析

由于余弦定理中涉及到的角是以余弦形式出现,那么可以与哪些向量知识产生联系呢

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式: a ? b=| a || b | cos0,其中B 为a、b 的夹角.

在这一点联系上与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首先因为无须进行正、余弦形式的转换,也就省去添加辅助向量的麻烦?当然,在各边所在向量的联系上依然通过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而在数量积的构造上则以两向量夹角为引导,比如证明形式中含有角c,则构造CB ? CA这一数量积以使出现

意两向量夹角是以同起点为前提.

(2)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过程:

如图,在△ ABC中,设AB、BC、CA的长分别是c、a、b.

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可得A C=A B + BC,

??? AC ? AC=(AB+ BC)? (A B + BC)

=AB2+ 2AB ? BC + BC2

=| AB | 2+ 2 | AB II BC I cos(180°—B)+| BC I 2

=c2—2accosB + a2

即b2= c2+ a2—2accosB

由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可得:

cosC.同样在证明过程中应注

BC= AC-AB

■ BC ? BC= (AC—AB) ? (AC—AB)

=AC2—2A C? A B + A B2

=| AC | 2—2 | AC | | AB I COSA+I AB I 2

2 2

=b —2bccosA + c

即a2= b2+ c2—2bccosA

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可得

A B= AC + C

B = AC—BC

■ AB ? AB= (AC—BC)? (AC —BC)

=AC2—2AC ? BC + BC2

—> 2 ~> —> —> 2

=| AC | 2— 2 | AC | | BC | cosC+ | BC | 2

=b2—2bacosC + a2.

即c?= a?+ b?—2abcosC

评述:(1)上述证明过程中应注意正确运用向量加法(减法)的三角形法则

AC与AB属于同起点向量,则夹

⑵在证明过程中应强调学生注意的是两向量夹角的确定, 角为

A;AB与BC是首尾相接,则夹角为角B的补角180°—B;AC与BC是同终点,则夹角仍

是角C.

在证明了余弦定理之后,我们来进一步学习余弦定理的应用利用余弦定理,我们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这类问题由于三边确定,故三角也确定,解唯一;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这类问题第三边确定,因而其他两个角唯一,故解唯一,不会产生类似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所产生的判断取舍等问题.

接下来,我们通过例题评析来进一步体会与总结

3. 例题评析

[例1]在厶ABC中,已知a= 7, b= 10, c = 6,求A、B和C.(精确到1° )分析:此题属于已知三角形三边求角的问题,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意在使学生熟悉余弦

定理的形式

解:??? cosA = 7=0.725」A~44°

2bc 2X10 >6

a 2 +

b 2—

c 2 72+ 102— 62 113

??? cosC = = = = 0.8071,二 C ~ 36°

2ab 2 X7 X10 140 ' ??? B = 180° — (A + C)~ 180°— (44°+ 36° )= 100° .

评述:(1)为保证求解结果符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三角形内角和为 定理求出两角,第三角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

(2)对于较复杂运算,可以利用计算器运算 .

[例2]在厶ABC 中,已知a = 2.730 , b = 3.696, C = 82° 28',解这个三角形(边长保留 四个有效数字,角度精确到

1').

分析:此题属于已知两边夹角解三角形的类型,可通过余弦定理形式一先求出第三边 第三边求出后其余边角求解有两种思路:一是利用余弦定理的形式二根据三边求其余角,二 是利用两边和一边对角结合正弦定理求解,但若用正弦定理需对两种结果进行判断取舍,而 在0°?180°之间,余弦有唯一解,故用余弦定理较好

解:由 c 2 = a 2 + b 2— 2abcosC = 2.7302+ 3.6962— 2 X 2.730x 3.696X cos82° 28' 得 c = 4.297.

b 2+

c 2— a 2

3.6962+

4.2972— 2.7302

「cosA = 葢 =2 X3.696 X .297

=。刀67」A = 39 °2

'

? B = 180 ° — (A + C)= 180°— (39° 2 ' + 82° 28' )= 58° 30 '.

评述:通过例 2,我们可以体会在解斜三角形时,如果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均可选用, 那么求边两个定理均可,求角则余弦定理可免去判断取舍的麻烦

[例 3]已知△ ABC 中,a = 8,b = 7,B = 60°,求 c 及 S A ABC .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先由正弦定理求出角 A ,再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角 1

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边 c ,而三角形面积由公式

? ABC = 2 acsinB 可以求出?

若用余弦定理求 c ,表面上缺少 C ,但可利用余弦定理 b 2= c 2 + a 2 — 2cacosB 建立关于c

的方程,亦能达到求 c 的目的?

下面给出两种解法? ? A 1 = 81.8 °,A 2= 98.2 °

? 0 = 38.2°,C 2= 21.8°,

解法二:由余弦定理得

2 2 2

b =

c + a — 2cacosB

? 72= c ?+ 8?— 2 x 8 x ccos60

整理得: c 2— 8c + 15= 0

解之得:

c

1 =

3, c

2=

5

?- S SBC = | adsinB = 6也,或 S AABC = * ac 2SinB = 10也.

180。,可用余弦

?在

解法

由正弦定理得

8 si nA 7

sin60

7

0 sin60

c

si nC

,得 C 1 = 3,

c 2= 5 S ^ABC = 1 ac 1SinB = 6 . 3 或 S ABC = ac 2SinB = 10 3

cosA =

(2 ) 2+(

3 + 1) 2 — 22

2 迈(V

3 + 1)

—A = 45

评述:此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余弦定理的基本形式,要求学生注意运算的准确性及 解题效率.

2.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 ) (1) a = 31, b = 42, c = 27; (2) a = 9, b = 10, c = 15. ”

,

b 2+

c 2— a 2

解:(1)由cosA = 得 2bc 2 2 2

42 + 27 — 31 cos A = 2 >42 X 27

由 B c 2+ a 2— b 2 由 cosB = 2ca

?0.6691,— A ?48°

?0.0523, —B ~ 93°

—C = 180 °— (A + B)= 180° — 2 2 2

b +

c — a ⑵由cosA = 云 得

102+ 152— 92 cosA

=

= 0.8090,

(48 °+ 93° 戶 39°

2 X10 X 5

—心 36°

评述:在解法一的思路里,应注意由正弦定理应有两种结果,避免遗漏;而解法二更有 耐人寻味之处,体现出余弦定理作为公式而直接应用的另外用处,即可以用之建立方程,从 而运用方程的观点去解决?故解法二应引起学生的注意?

综合上述例题,要求学生总结余弦定理在求解三角形时的适用范围:已知三边求任意角 或已知两边夹角解三角形,同时注意余弦定理在求角时的优势以及利用余弦定理建立方程的 解法?

为巩固本节所学的余弦定理及其应用,我们来进行下面的课堂练习 川?课堂练习 1?在△ ABC 中:

⑴已知 b = 8, c = 3, A = 60°,求 a ;

⑵已知 a = 20, b = 29, c = 21,求 B ; ⑶已知 a = 3.3 , c = 2, B = 150°,求 b ;

⑷已知 a = 2, b = ■ _ 2 , c = . 3 + 1,求 A. 解:(1)由 a 2= b 2+ c 2— 2bccosA 得 a 2= 82+ 32— 2 x 8 x 3cos60°= 49,— a = 7.

2 i

2

.2

c + a — b

⑵由cosB =

202+ 212-292

2X 20X 21

=O ,— B = 90°

⑶由 b 2= a 2 + c 2— 2accosB 得

b 2= (3 3 )2 + 22 — 2X 3 3 X 2cos150°= 49,— b = 7.

2 2 2

b +

c — a ⑷由cos A = 2b c 得

舟 c 2+ a 2- b 2 由cosB = 得

2ca

92 + 152- 102

cosB = 2 刈 X15 =

0.7660,- B ~ 40°

??? C = 180°— (A + B)= 180°— (36°+ 40° 戸 104°

评述:此练习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余弦定理之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计算器 进行较复杂的运算?同时,增强解斜三角形的能力 ?

IV ?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一起研究了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同时又进一步了解了向量的工具 性作用,并且明确了利用余弦定理所能解决的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已知三边求任意角;已 知两边一夹角解三角形?

V ?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P i6 1 , 2, 3, 4.

解斜三角形题型分析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每一个等式中都包含三角形的四个元素,如果其中三个元素是已 知的(其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是边 ),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可解?

关于斜三角形的解法,根据所给的条件及适用的定理可以归纳为下面四种类型:

A 、

B 、a 解厶 ABC.

C ; ②根据~~ = ~及~i~ = ~^C

sinA si nB sinA sinC 如果已知的是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女口 解?求解过程中尽可能应用已知元素

.

(2) 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女口 a 、b 、6解厶ABC. 解:①根据 c 2= a 2+ b 2— 2abcosC ,求出边c ; b 2 + c 2— a 2

② 根据cosA = 2^^ ,求出角A ; ③ 从B = 180° — A — C ,求出角B.

求出第三边c 后,往往为了计算上的方便,应用正弦定理求角,但为了避免讨论角是钝 角还是锐角,应先求 a 、b 较小边所对的角(它一定是锐角),当然也可用余弦定理求解

(3) 已知三边a 、b 、6解厶ABC. 解:一般应用余弦定理求出两角后,再由 A + B + C = 180°,求出第三个角.

另外,和第二种情形完全一样,当第一个角求出后,可以根据正弦定理求出第二个角, 但仍然需

注意要先求较小边所对的锐角

⑷已知两边及其中一条边所对的角,如 a 、b 、人,解厶ABC.

解:①根据siOA =金,经过讨论求出B ;

(1)已知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如 解:①根据A + B + C = n ,求出角 ,求 b 、c ;

A 、

B 、c ,那么先求出第三角

C ,然后按照②来求

高一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计划,就等于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和方法,就有了工作的标准流程。就不会出现先射击后画靶子的情况,打到哪儿就算哪儿。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数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数学教案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发现等比数列的一些简单性质,并能运用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积极动脑的学习作风,在数学观念上增强应用意识,在个性品质上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其简单应用,其解决办法是归纳、类比。 本节难点是对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紧扣定义,另外,灵活应用定义、公式、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类比归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几点: _ 通过实例,让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力求使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去看待问题。 ②营造_教学氛围,把握好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任导演。③力求反馈的全面性、及时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让学生思维动起来,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进行适当的调控。④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急于把结果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类比得出结

高中数学必备知识点 正弦与余弦定理和公式

三角函数正弦与余弦的学习,在数学中只要记住相关的公式即可。日常考试 正弦和余弦的相关题目一般不会很难,是很多数学基础不是很牢的同学拿分的好题目。但对于有些同学来说还是很难拿分,那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下正弦定理的应用领域 在解三角形中,有以下的应用领域: (1)已知三角形的两角与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 (3)运用a:b:c=sinA:sinB:sinC解决角之间的转换关系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这个角的正弦 正弦定理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有 a/sinA=b/sinB=c/sinC=2R(其中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其次,余弦的应用领域 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直接运用它可解决一类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或者是已知三个边求角的问题,若对余弦定理加以变形并适当移于其它知识,则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灵活。 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1) a=2RsinA, b=2RsinB, c=2RsinC; (2) sinA : sinB : sinC = a : b : c;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与其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且该比值都等于该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已知三角形是确定的,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其解是唯一的;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由于该三角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其解不确定,可结合平面几何作图的方法及“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去考虑解决问题 (3)相关结论: a/sinA=b/sinB=c/sinC=(a+b)/(sinA+sinB)=(a+b+c)/(sinA+sinB+sinC) c/sinC=c/sinD=BD=2R(R为外接圆半径) (4)设R为三角外接圆半径,公式可扩展为:a/sinA=b/sinB=c/sinC=2R,即当一内角为90°时,所对的边为外接圆的直径。灵活运用正弦定理,还需要知道它的几个变形sinA=a/2R,sinB=b/2R,sinC=c/2R asinB=bsinA,bsinC=csinB,asinC=csinA (5)a=bsinA/sinB sinB=bsinA/a 正弦、余弦典型例题 1.在△ABC中,∠C=90°,a=1,c=4,则sinA 的值为 2.已知α为锐角,且,则α的度数是() A.30° B.45° C.60° D.90° 3.在△ABC中,若,∠A,∠B为锐角,则∠C的度数是() A.75° B.90° C.105° D.120° 4.若∠A为锐角,且,则A=() A.15° B.30° C.45° D.60° 5.在△ABC中,AB=AC=2,AD⊥BC,垂足为D,且AD=,E是AC中点, EF⊥BC,垂足为F,求sin∠EBF的值。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高一上学期的工作就结束了。 今天,能有幸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心得,我要非 常感谢学校的领导和高一年级的全体老师对我工作的大 力支持和帮助,特别要感谢我们高一数学备课组的各位 老师,特别是我们的组长李运根老师。正是因为在李运 根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全体备课组老师的努力进取、 团结协作下,高一年级的数学统考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老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回想起这学期的工作,我感受颇多。当然经验谈不上,因为沙中工作能力出色的老师实在是太多了,我只 想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这学期工作心得体会,有不妥之 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这学期,我担任了高一(2)班班主任及高一(2)、(7)班的数学教学工作。首先,我想就数学教学工作谈谈我 及我们备课组的一些做法: 一、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 方法 学生在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阶段,往往会有些不能 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例如新的竞争压力,以往的学习方 法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

一些问题困扰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确实下了一翻功夫。 1、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思想观念,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开学初,我就给他们指出高中数学学习较初中的 要难度大,内容多,知识面广,让他们有一个心理准备。我们班是一个重点班,全班大多数同学初中升高中成绩 比较好,这造成一些成绩相对较差学生有自卑感,害怕 自己不能学好数学;相反有些成绩较好学生骄傲自大,放松对数学的学习。对此,我给他们讲清楚,大家其实处 在同一起跑线上,谁先跑,谁跑得有力,谁就会成功。 对较差的学生,给予多的关心和指导,并帮助他们树立 信心;对骄傲的学生批评教育,让他们不要放松学习。 第一次月考,全班很多同学考得不好,甚至有个别 同学只有三、四十分。有个以前成绩较好女生哭着对我说,她从来没有考过这么低的分,对学好数学没有信心。我耐心给她分析没考好的原因,一是试卷的难度大,二 是考查的知识点上课时没能重点掌握,三是没有做好复 习工作,教给她要注意的地方。经过她自身的努力,期 中考试中,这位女生数学考了96分。一段时间的调整,全班基本上树立了能学好数学的信心。 2、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

高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高中数学新人教必修一全套学案 §1.1集合(1) 一、知识归纳: 1、 集合:某些 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元素:集合中的每个 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法:列举法: 3、集合的分类?? ? ??空集: 无限集:有限集: 二、例题选讲: 例1、观察下列实例: ① 小于11的全体非负偶数; ②整数12的正因数; ③抛物线12 +=x y 图象上所有的点; ④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⑤高一(1)班的全体同学; ⑥班上的高个子同学; 回答下列问题: ⑴哪些对象能组成一个集合.⑵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它.⑶指出以上集合哪些集合是有限集. 例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以下集合: ⑴平方后及原数相等的数的集合;⑵设b a ,为非零实数, b b a a + 可能表示的数的取值集合; ⑶不等式62

高一数学教案ppt

高一数学教案ppt 【篇一:powerpoint课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龙源期刊网 .cn powerpoint课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作者:刘静丽 摘要:powerpoint课件辅助高中数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是在教学中常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在教学过程中 应用powerpoint课件的亲身体验,阐述了powerpoint课件在高中 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powerpoint;高中数学;辅助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 高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为使课堂更加生动、高效,营造良好 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我经常用ppt课件开展 教学。 例如《椭圆的定义》一节。在引入课题时,我应用ppt课件演示卫 星围绕地球旋转的运行图,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中来,给大家一个很直观的椭圆的印象。然后请学生列举一些实际生活中 椭圆形的例子,这样学生们就对椭圆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什么是 椭圆呢,它的定义又是什么呢?我通过ppt课件演示了这样的动画:1.绳子一端固定在草地上,绳子另一端拴一只羊,羊在草地上吃草, 一段时间后,地上出现一个圆形的空地。2.绳子两端固定在草地上 (绳子是松弛的),绳子上套一个小环,环上拴了一只羊,一段时 间后羊在草地上啃出了一个椭圆形的空地。通过这个例子,激发了 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样才能做出一个椭圆,它的定义是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ppt课件不仅令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在 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会给学生深 刻的印象,也使我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扩充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教学时间紧,内容多。以前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必 须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课堂上还要把知识点一条条写在黑板上。 板书过多,费时费力,往往一节课的内容还没讲完就下课了,影响 了教学效率。而通过ppt课件,我事先把需要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利用计算机对所讲的内容自主控制,课后还可以把教学内容放在学

高一数学余弦定理公式

正弦、余弦定理 解斜三角形 建构知识网络 1.三角形基本公式: (1)内角和定理:A+B+C=180°,sin(A+B)=sinC, cos(A+B)= -cosC, cos 2C =sin 2B A +, sin 2C =cos 2B A + (2)面积公式:S=21absinC=21bcsinA=2 1 casinB S= pr =))()((c p b p a p p --- (其中p=2 c b a ++, r 为内切圆半径) (3)射影定理:a = b cos C + c cos B ;b = a cos C + c cos A ;c = a cos B + b cos A 2.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外 证明:由三角形面积 111 sin sin sin 222S ab C bc A ac B === 得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画出三角形的外接圆及直径易得: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3.余弦定理:a 2 =b 2 +c 2 -2bccosA , 222 cos 2b c a A bc +-=; 证明:如图ΔABC 中, sin ,cos ,cos CH b A AH b A BH c b A ===- 222222 2 2 sin (cos )2cos a CH BH b A c b A b c bc A =+=+-=+- 当A 、B 是钝角时,类似可证。正弦、余弦定理可用向量方法证明。 要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结合三角公式,能解有关三角形中的问题. 4.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有三种情况:bsinA

高中数学《二项式定理》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二

二项式定理(第1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二项式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内容解析:本节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3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二项式定理是多项式乘法的特例,是初中所学多项式乘法的延伸,此内容安排在组合计数模型之后,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之前,既是组合计数模型的一个应用,也是为学习二项分布作准备.由于二项式定理的发现,可以通过从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概括,在归纳概括过程中还可以用到组合计数模型,因此,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抽象与数学建模素养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教学中应当引起充分重视.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 (1)能通过多项式乘法,归纳概括出二项式定理内容,并会用组合计数模型证明二项式定理. (2)能从数列的角度认识二项式的展开式及其通项的规律,并能通过特例体会二项式定理的简单应用. (3)通过二项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以及用二项式定理这个模型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 目标解析: (1)二项式展开式是依多项式乘法获得的特殊形式,因此从多项式乘法出发去发现二项式定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归纳概括的结论,如果不加以严格的证明不符合数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归纳概括的过程中,用好组合模型不仅可以更自然地得到结论,还能为证明二项式定理提供方法. (2)由于二项展开式是一个复杂的多项式.如果不把其看成一个数列的和,引进数列的通项帮助理解与应用,学生很难短期内对定理有深入的认识.因此,通过一些特例,建立二项式展开式与数列及数列和的联系,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3)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数学核心素养需要在每一堂课中寻找机会去落实.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从特殊的二项式展开式的特征归纳概括一般二项式展开式的规律是进行数学抽象教学的很好机会;同时利用组合计数模型证明二项式定理,以及利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第一章集合 课题:§0 高中入学第一课(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了解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目标和基本能力要求,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了解高考意向,掌握高中数学学习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强调布置有关数学学习要求和安排。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1、祝贺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高一 级学校深造。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新的行动, 圆满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并祝愿同 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实现宏伟目标。 2、同学们军训辛苦了,收获应是:吃苦耐 劳、严肃认真、严格要求 3、我将和同学们共同学习高中数学,暂定 一年,… 4、本节课和同学们谈谈几个问题:为什么 要学数学?如何学数学?高中数学知识结

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本期数学教 学、活动安排?作业要求? 二、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是各科之研究工具,渗透到各个领域;活脑,训练思维;计算机等高科技应用的需要;生活实践应用的需要。 2.如何学数学: 请几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完善归纳为四点:抓好自学和预习;带着问题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形成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由于高考要求,学习时与初中有所不同,精通书本知识外,还要适当加大难度,即能够思考完成一些课后练习册,教材上每章复习参考题一定要题题会做。适当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如订阅一份数学报刊,购买一本同步辅导资料. 3.高中数学知识结构: 书本:高一上期(必修①、②),高一下期(必

修③、④),高二上期(必修⑤、选修系列), 高二下期(选修系列),高三年级:复习资 料。 知识:密切联系,必修(五个模块)+选修系列(4个系列,分别有2、3、6、10个模块)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 4.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②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③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④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⑤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⑥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⑦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⑨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⑩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5.本期数学教学、活动安排: 本期学习内容:高一必修①、②,共72课时,

高一数学正余弦定理知识点梳理和分层训练修订稿

高一数学正余弦定理知 识点梳理和分层训练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

高一数学正、余弦定理知识点梳理和分层训练 班级 姓名 座号 1.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或变形:::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2.余弦定理: 222222 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b a ba C ?=+-?=+-??=+-? 或 222222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b a c C ab ?+-=?? +-? = ?? ?+-= ?? . 3.(1)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2、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 (2)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4.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 5.解题中利用ABC ?中A B C π++=,以及由此推得的一些基本关系式进行三角变换的运算,如:sin()sin ,A B C +=cos()cos ,A B C +=-tan()tan ,A B C +=- sin cos ,cos sin 2222 A B C A B C ++==. 表一:

表二: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求解三角形的有可能有两种情况,具 基础达标: 1. 在△ABC 中,a=18,b=24,∠A=45°,此三角形解的情况为 A. 一个解 B. 二个解 C. 无解 D. 无法确定 2.在△ABC 中,若2,a b c ===+A 的度数是 A. 30° B. 45° C. 60° D. 75° 3.ΔABC 中,若a 2 =b 2 +c 2 +bc ,则∠A= A. 60 B. 45 C. 120 D. 30 4.边长为5、7、8的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之和为 A. 90° B. 120° C. 135° D. 150° 5.在△ABC 中,已知3=a ,2=b ,B=45.求A 、C 及c.

高一上期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教学要求: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教学重点: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教学难点:恰当的使用信息工具,探讨函数零点个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思考:一元二次方程+bx+c=o(a0)的根与二次函数y=ax+bx+c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讲授新课: 1、探讨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 ①探讨:方程x-2x-3=o 的根是什么?函数y= x-2x-3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 方程x-2x+1=0的根是什么?函数y= x-2x+1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 方程x-2x+3=0的根是什么?函数y= x-2x+3的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 ②根据以上探讨,让学生自己归纳并发现得出结论:→ 推广到y=f(x)呢? 一元二次方程+bx+c=o(a0)的根就是相应二次函数y=ax+bx+c的图象与x 轴交点横坐标. ③定义零点: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④讨论:y=f(x)的零点、方程f(x)=0的实数根、函数y=f(x) 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关系? 结论: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 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⑤练习: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 小结:二次函数零点情况 2、教学零点存在性定理及应用: ①探究:作出的图象,让同学们求出f(2),f(1)和f(0)的值, 观察f(2)和f(0)的符号 ②观察下面函数的图象,在区间上______(有/无)零点;·_____0(<或>). 在区间上______(有/无)零点;·_____0(<或>).在区间上______(有/无)零点;·_____0(<或>). ③定理: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 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 面,很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 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 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使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准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实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相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 人们能意识到这 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叫集合(set),也简 称集。 3.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 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 个体(对象),所以,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 记作aA(或a A)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章集合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学习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了解集合元素的性质,掌握常用数集及其专用符号。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请看本节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自学指导: 师: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依靠大家的自学,请认真看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看课本P3-P5的内容,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元素的性质.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4、常用数集的专用符号. 5、集合的表示方法. 6、集合的分类. 8分钟后检测,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 教师督促,使每一位学生紧张自学,注意学生看书速度。 四、检测 1、检测题 ○1请举出两个集合的例子 ○2所有的高个子能否表示为集合? ○3A={2,2,4}表示是否准确? ○4做练习题P5,1、2、3 2、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认真做在练习本上。

五、更正讨论 1、更正 请同学们认真看板演的内容,能够发现问题并能更正的同学请举手。(指名更正) 2、讨论 先看第①题,举的例子正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集合的定义 ②题,回答的正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归纳集合的特征:确定性 ③题,回答的正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归纳集合的特征:互异性 【集合的元素的基本性质】 (1)确定性: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不能确定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 (2)互异性:集合的元素一定是互异的.相同的几个对象归于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一个元素. (3)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 ④题第一题,这道题都是运用了课本中的哪个知识点?引导学生回答:运用的是常用数集的相关知识。 再看第二题,运用的方法恰当、正确吗?为什么?并规范集合的表示。 第三题,结果正确吗?为什么?纠正学生对空集的认识。 3、学生归纳总结,识记概念。 六、当堂训练 师:请同学们运用本节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P6 T2、3 §2集合的基本关系 学习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 、掌握并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关系,加强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集合的基本关系。 请看本节的学习目标:(投影)

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一】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教材共分两课时进行,这是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的概念,依据函数图象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应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单调性是高中数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研究和讨论初等函数有关性质的基础。掌握本节内容不仅为今后的函数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判断某些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明确单调性是一个局部概念. 教学难点:领会函数单调性的实质与应用,明确单调性是一个局部的概念。 教学关键: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出发,讲清楚概念的形成过程. 4.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而且思维逐步地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并由此向逻辑思维发展,但学生思维不成熟、不严密、意志力薄弱,故而整个教学环节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看,他们只能根据函数的图象观察出“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等变化趋势,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由于学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统性、严谨性,在教学中注意加强.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了解函数单调区间的概念,并能根据函数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 2.能力目标:通过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和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推理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领会数学的归纳转化的思想方法,增加学生的知识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探索等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求知*。领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通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函数的单调性的学习,掌握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题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展开探索过程,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本节课采用问答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只起着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自觉的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并且加入激励性的语言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 2二项式定理(带答案)

二项式定理 一.二项式定理 1.右边的多项式叫做()n a b +的二项展开式 2.各项的系数r n C 叫做二项式系数 3.式中的r n r r n C a b -叫做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它是二项展开式的第1r +项,即 1(0,1,2, ,).r n r r r n T C a b r n -+== 4.二项展开式特点:共1r +项;按字母a 的降幂排列,次数从n 到0递减;二项式系数r n C 中r 从0到 n 递增,与b 的次数相同;每项的次数都是.n 二.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性质1 ()n a b +的二项展开式中,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即m n m n n C C -= 性质2 二项式系数表中,除两端以外其余位置的数都等于它肩上两个数之和,即11m m m n n n C C C -++= 性质3 ()n a b +的二项展开式中,所有二项式系数的和等于2n ,即012.n n n n n C C C ++ += (令1a b ==即得,或用集合的子集个数的两种计算方法结果相等来解释) 性质4 ()n a b +的二项展开式中,奇数项的二项式系数的和等于偶数项 的二项式系数的和,即 02 213 21 12.r r n n n n n n n C C C C C C +-++ ++ =++ ++ = (令1,1a b ==-即得) 性质5 ()n a b +的二项展开式中,当n 为偶数时,中间一项的二项式系数2n n C 取得最大值;当n 为奇数时,中间两项的二项式系数1 2,n n C -1 2n n C +相等,且同时取得最大值.(即中间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淮阳高中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组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两个班一个普高一个职高,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

高中数学正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一:基础知识理解 1.正弦定理 (1)S =1 2ah (h 表示边a 上的高); (2)S =12bc sin A =12ac sin B =1 2ab sin C ; (3)S =1 2r (a +b +c )(r 为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 二:基础知识应用演练 1.(2012·广东高考)在△ABC 中,若∠A =60°,∠B =45°,BC =32,则AC =( ) A .43 B .2 3 C. 3 D.3 2 2.在△ABC 中,a =3,b =1,c =2,则A 等于( ) A .30° B .45° C .60° D .75° 3.(教材习题改编)在△ABC 中,若a =18,b =24,A =45°,则此三角形有( )

A .无解 B .两解 C .一解 D .解的个数不确定 4.(2012·陕西高考)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若a =2,B =π 6,c =23, 则b =________. 5.△ABC 中,B =120°,AC =7,AB =5,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 解析:1选B 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A =AC sin B ,即32sin 60°=AC sin 45°,所以AC =323 2 ×22=2 3. 2选C ∵cos A =b 2+c 2-a 22bc =1+4-32×1×2=1 2 ,又∵0°B ?a >b ?sin A >sin B . (2)在△ABC 中,已知a 、b 和A 时,解的情况如下: A 为锐角 A 为钝角 或直角 图形 关系式 a =b sin A b sin A b 解的个 数 一解 两解 一解 一解 (1)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例1] (2012·浙江高考)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b sin A =3a cos B . (1)求角B 的大小; (2)若b =3,sin C =2sin A ,求a ,c 的值.

二项式定理知识点总结

二项式定理 一、二项式定理: ()n n n k k n k n n n n n n b C b a C b a C a C b a +++++=+-- 110(*∈N n )等号右边的多项式叫做 ()n b a +的二项展开式,其中各项的系数k n C )3,2,1,0(n k ???=叫做二项式系数。 对二项式定理的理解: (1)二项展开式有1+n 项 (2)字母a 按降幂排列,从第一项开始,次数由n 逐项减1到0;字母b 按升幂排列,从第一项开始,次数由0逐项加1到n (3)二项式定理表示一个恒等式,对于任意的实数b a ,,等式都成立,通过对b a ,取不同的特殊值,可为某些问题的解决带来方便。在定理中假设x b a ==,1,则 ()n n n k n k n n n n n x C x C x C x C x +++++=+- 101(*∈N n ) (4)要注意二项式定理的双向功能:一方面可将二项式()n b a +展开,得到一个多项式; 另一方面,也可将展开式合并成二项式()n b a + 二、二项展开式的通项:k k n k n k b a C T -+=1 二项展开式的通项k k n k n k b a C T -+=1)3,2,1,0(n k ???=是二项展开式的第1+k 项,它体现了 二项展开式的项数、系数、次数的变化规律,是二项式定理的核心,它在求展开式的某些特定项(如含指定幂的项、常数项、中间项、有理项、系数最大的项等)及其系数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对通项k k n k n k b a C T -+=1)3,2,1,0(n k ???=的理解: (1)字母b 的次数和组合数的上标相同 (2)a 与b 的次数之和为n (3)在通项公式中共含有1,,,,+k T k n b a 这5个元素,知道4个元素便可求第5个元素

高一上册数学课本内容

高一数学课本内容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本章概述 1.教学要求 [1] 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掌握简单的含绝对值不等式、简单的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的解法;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3]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要条件. 2.重点难点 重点: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简单应用;逻辑联结词"或"、"且"、"非" 与充要条件. 难点:有关集合的各个概念的涵义以及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四个二次"之间的关系;对一些代数命题真假的判断. 3. 教学设想 利用实例帮助学生正确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突出一种数学方法--元素分析法;渗透两种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掌握三种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译. 集合(2课时) 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不等式2x-1>3的解集" 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集合与元素: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

二、集合的表示: 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 如: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N 2.正整数集 N*或 N+ 3.整数集 Z 4.有理数集 Q 5.实数集 R 集合的三要素: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三、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 记作 a?A ,相反,a不属于集A 记作 a?A (或aA) 例:见P4-5中例 四、练习 P5 略 五、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由方程x2-1=0的解集;例;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 2.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 文字语言描述法:例{斜三角形}再见P6 ○2符号语言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图形语言描述法(不等式的解集、用图形体现"属于","不属于" )。 3. 用图形表示集合(韦恩图法) P6略 六、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 2.无限集 七、小结:概念、符号、分类、表示法 八、作业 P7习题 第二教时

余弦定理公式大全

正弦、余弦定理 解斜三角形 建构知识结构 1.三角形基本公式: (1)内角和定理:A+B+C=180°,sin(A+B)=sinC, cos(A+B)= -cosC, cos 2C =sin 2B A +, sin 2C =cos 2B A + (2)面积公式:S=21absinC=21bcsinA=2 1 casinB S= pr =))()((c p b p a p p --- (其中p=2 c b a ++, r 为内切圆半径) (3)射影定理:a = b cos C + c cos B ;b = a cos C + c cos A ;c = a cos B + b cos A 2.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外 证明:由三角形面积 111 sin sin sin 222S ab C bc A ac B === 得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画出三角形的外接圆及直径易得: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3.余弦定理:a 2=b 2+c 2-2bccosA , 222cos 2b c a A bc +-=; 证明:如图ΔABC 中, sin ,cos ,cos CH b A AH b A BH c b A ===- 222222 22sin (cos )2cos a CH BH b A c b A b c bc A =+=+-=+- 当A 、B 是钝角时,类似可证。正弦、余弦定理可用向量方法证明。 要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结合三角公式,能解有关三角形中的问题. 4.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有三种情况:bsi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