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气藏工程指导》((陈小凡XXXX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单项组作品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单项组作品尊敬的评委,我代表我们团队提交的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单项组作品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我很高兴能在此分享我们的设计思路和成果。
作品简介我们团队的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单项组作品是针对某油田开展的一个完整的钻井方案设计项目。
该钻井方案旨在改进钻头造成的切削摩阻,最大限度地提高钻头的钻进效率,以改善地质结构复杂区域钻井的效率和质量。
我们的方案设计了一套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智能钻井优化系统,通过对钻具运行状态和地层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调整钻进参数,使钻井过程更加稳定和安全。
设计思路我们的设计思路是基于四个关键步骤的,即数据采集与建模、机器学习算法的选择、参数优化和实时调整。
首先,我们需要采集大量的钻井数据和地质结构信息,并将其整合到一个大数据平台中。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建立了一个地下结构模型,以提供更精确的决策支持。
其次,我们采用了一种智能机器学习算法,以自学习的方式在海量的钻井数据中进行识别和挖掘优化模型。
这种算法结合了专家经验和反馈机制,可以使钻进过程更加稳定和安全。
然后,我们通过参数优化模块来获取最优的钻进参数,并将其发布到智能钻井系统中。
这个模块使用的是多目标优化算法,可以从设计变量集中大量搜寻可能的方案,并达到更优的钻进效率。
最后,我们使用实时监控系统来不断调整钻井参数,钻井过程中提供有关机器性能、油井物质和环境因素等各方面的反馈。
这将有助于在钻井过程中解决各种问题。
可行性与应用前景我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因为它依赖于结构性大数据、智能机器学习算法、多目标优化和实时监控反馈等技术,不仅可以保证钻井效率,同时可以提升钻井的质量和安全性。
我们相信,在石油工业日益高度开发的时代,我们所提供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能够保证更好的效益和更高的生产质量。
我们的方案可以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开采、储存领域,为石油工业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持。
结语在本次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单项组中,我们团队推出的智能钻井优化系统方案是一种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可以提高钻机的效率和准确性,改善钻进过程的性能和安全性。
2012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推荐材料之五:气田开发地质与气藏工程设计要求(最终5篇)

2012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推荐材料之五:气田开发地质与气藏工程设计要求(最终5篇)第一篇:2012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推荐材料之五:气田开发地质与气藏工程设计要求气田开发地质与气藏工程设计要求1总论1.1地理及自然条件概况 1.2勘探开发情况1.3资料录取情况1.4地质储量1.5推荐方案要点1.6经济评价 2气藏地质特征2.1 地层特征2.1.1 地层层序2.1.2 目的层细分与对比2.2构造特征2.2.1区域构造特征2.2.2初步方案构造特征2.2.3本次方案构造特征再认识 2.3储层特征研究2.3.1储层岩石学特征2.3.2储层沉积相2.3.3储集空间特征2.3.4储层物性特征2.3.5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2.3.6储层裂缝研究2.3.7 储层综合评价 2.4气藏特征2.4.1气水界面确定2.4.2温度、压力系统2.4.3流体性质 2.4.4气藏类型 2.4.5储量计算及评价2.4.6水体大小及能量分析2.5地质模型的建立2.5.1地质建模的步骤2.5.2单井模型 2.5.3剖面模型 2.5.4三维地质模型2.6地质模型检验2.6.1模型储量检验2.6.2模型孔隙度检验3气藏工程研究3.1地层流体性质3.1.1流体相态特征研究3.1.2天然气含水汽量的确定 3.2渗流物理特征研究3.2.1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3.2.2岩石敏感性特征3.2.3毛管压力曲线特征3.3 储层应力敏感性研究3.4试井解释3.4.1试井基本情况3.4.2试井解释结果3.5产能评价研究3.5.1试油及补充产能测试情况 3.5.2气藏合理产能研究3.5.3合理生产压差的原则界限 3.5.4单井产能预测3.5.5气藏数值试井及产能评价3.6 废弃压力估算3.6.1经验公式法3.6.2类比法4 开发机理及合理开发方法研究4.1双重介质模型与等效模型的比较4.2开发机理研究4.2.1采气速度 4.2.2边水能量 4.2.3打开程度 4.2.4岩石变形的影响5开发方案设计5.1 开发原则5.2开发方式选择5.3 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5.3.1 自然分层情况5.3.2 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分析及确定5.4 开发井网部署和生产规模5.4.1 井网部署原则和依据5.4.2合理采气速度及生产规模5.5方案设计及指标预测5.5.1对比方案设计及优选5.5.2 经济评价优选5.5.3推荐开发方案指标汇总5.5.4 目前方案与初步方案的区别6 开发方案风险评估7 实施要求7.1开发要求 7.2钻井要求 7.3完井要求第二篇: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气田开发方案气田开发方案(详细提纲)前言一. 气田地理位置和环境二. 区域地质概况(构造、地层沉积、资源)三. 勘探开发历程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四. 资料录取情况第一章气田地质特征一. 构造特征二. 地层特征1. 地层层序及岩、电性特征2. 小层划分对比三. 储层特征1. 岩性特征(岩石学特征)① 岩石类型② 粘土矿物特征2. 沉积特征(沉积微相)① 滨海相储层沉积特征② 三角相储层沉积特征③ 河流相储层沉积特征3. 砂体展布特征① 沉积微相类型与砂体展布关系(主要论述不同沉积微相砂体的展布特征,并推测河道砂体的宽、厚及其展布)②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第七届石油工程设计大赛_单项组地面工程获奖作品

2
目录
目 录
目 录 ................................................................................................................................. I 第 1 章 总论 ...................................................................................................................1 1.1 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1 1.1.1 设计依据 .................................................................................................1 1.1.2 设计原则 .................................................................................................1 1.2 遵循的标准规范 ................................................................................................2 第 2 章 设计基础数据 ...................................................................................................5 2.1 区块概况 ............................................................................................................5 2.1.1 地理位置 .................................................................................................5 2.1.2 自然及气候条件 .....................................................................................5 2.1.3 油藏概述 .................................................................................................5 2.1.4 生产指标 .................................................................................................6 2.1.5 井网分布 .................................................................................................7 2.2 井流物性 ............................................................................................................9 2.2.1 地面原油性质 .........................................................................................9 2.2.2 天然气性质 ...........................................................................................10 2.2.3 地层水性质 ...........................................................................................10 2.2.4 井口温度压力 .......................................................................................10 第 3 章 集输工程设计 .................................................................................................13 3.1 工艺流程 ..........................................................................................................13 3.1.1 总流程概述 ...........................................................................................13 3.1.2 井场工艺流程 .......................................................................................14 3.1.3 集输工艺流程 .......................................................................................15 3.2 集输管网布局 ..................................................................................................15 3.2.1 布站形式 ...............................................................................................15 3.2.2 管网布局方案设计 ...............................................................................16 3.2.3 管网布局方案优选 ...............................................................................20
2015年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采气单项组)介绍

团队编号:15194003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方案设计类作品比赛类别方案设计类采气工程单项组完成日期2014年04月16日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制作品简介在大赛所给数据的基础上,参照《页岩气及其勘探开发》和《油藏增产措施-第三版》编写完成了本方案设计。
本方案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方案编写总论、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和页岩气排采工艺设计。
总论部分编写在第一章,主要汇总了采气工程方案设计所使用的资料,给出了方案编写所使用的行业标准,并对页岩气的储集和生产规律进行了综述。
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是本方案编制的重点部分,内容包含第二章和第三章。
设计的思路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形成该部分的整体框架;然后针对各个部分、各个难点进行重点的研究和突破。
在完井和射孔工艺设计部分,对页岩气常用完井方式和射孔工艺的优缺点做了详细叙述,根据目的储层的特点优选出了完井方式和射孔工艺。
在压裂改造部分,先优选出了适合本次压裂的压裂液和支撑剂,然后利用CMG软件模拟优化了裂缝参数,最后使用Meyer软件设计出了达到预期目标的施工泵序。
在排采工艺部分,先根据临井生产数据和YY5井数值模拟结果,确定了排采工艺;然后利用节点分析等方法,对油管和气嘴进行了优选;最后対气井的防腐工艺进行了概述。
感谢各位评委的审阅,对于由于本方案的不完善性对您造成的困惑,作者表示衷心地歉意,并希望能与您一起交流和探讨。
目录第1章总论 (1)1.1页岩气开发方案设计原则 (1)1.2页岩气采气工程方案设计依据 (1)1.2.1区块概况 (1)1.2.2地质特征 (2)1.2.3岩石和流体特征 (4)1.2.4生产动态资料 (8)1.2.5YY5井井身结构 (10)1.3引用的标准及依据 (10)1.4页岩气储存特点及生产规律 (11)第2章页岩气完井及射孔工艺设计 (13)2.1页岩气完井方式优选 (13)2.1.1页岩气完井方式优选依据 (13)2.1.2页岩气完井方式优选 (13)2.1.3完井方式优选结果 (15)2.2页岩气射孔工艺设计 (15)2.2.1基于射孔与压裂匹配的射孔参数设计原则 (15)2.2.2射孔液、射孔工艺和射孔枪弹优选 (19)2.2.3射孔工艺设计结果 (20)第3章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 (22)3.1页岩气压裂增产技术概述 (22)3.1.1页岩气压裂设计概述 (22)3.1.2页岩气压裂设备及工具概述 (22)3.1.3页岩气压裂压裂液概述 (24)3.1.4页岩气水平井多级压裂工艺概述 (26)3.2页岩气压裂工艺优选 (27)3.2.1水平井体积压裂改造技术 (27)3.2.1该段页岩气压裂工艺优选 (28)3.3压裂液和支撑剂的优选 (29)3.3.1页岩气压裂液优选 (29)3.3.2页岩气支撑剂优选 (30)3.4分段及压裂参数优化 (32)3.4.1数值模拟法优化裂缝 (32)3.4.2裂缝参数优化结果 (35)3.5施工参数设计 (35)3.5.1页岩气压裂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流程 (35)3.5.2页岩气压裂的施工参数优化 (36)3.5.3施工泵注程序及模拟结果 (37)3.6压裂液返排 (38)3.6.1压裂液返排技术 (38)3.6.2压裂液返排原则及流程 (39)3.7压裂施工注意事项 (40)第4章排采工艺设计 (41)4.1页岩气排采工艺总述 (41)4.2采气设备优选(油管优选和油嘴尺寸的确定) (41)4.2.1合理油管尺寸确定 (42)4.2.2油管强度校核 (44)4.2.3合理气嘴尺寸确定 (45)4.3防腐工艺措施 (45)4.3.1腐蚀因素分析 (45)4.3.2防止气井腐蚀设计 (46)4.3.3腐蚀监测要求 (47)参考文献 (49)第1章总论1.1页岩气开发方案设计原则(1)参照《页岩气及其勘探开发》和《油藏增产措施-第三版》编写本方案设计。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2012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推荐材料之一: 气田开发HSE要求

9.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根据股份公司方案编制规范,特编制HSE管理篇章。
9.1 基本原则XX气田属高压气藏,采气工程方案执行过程中,各项生产作业工作都要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能源与自然和谐”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地方及行业、企业有关健康、安全、环境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按照股份公司“三高”气井管理规定编制HSE作业例卷,并对操作员工进行相关应急演练。
9.2 健康管理要求9.2.1 作业人员要求没有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的作业人员不得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有职业禁忌证的作业人员不得从事所禁忌的作业,每年组织常规作业人员和从事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分别进行一次常规体检和职业性健康检查。
根据体验结果,每年定期组织对作业人员的身体能力与所从事工种的适应性进行评估,作业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
9.2.2劳保用品劳动保护用品按GB/T11651-89有关规定发放,施工作业人员必须按相关规定佩带劳保用品上岗作业9.2.3 人身安全保护规定① 各施工队伍入驻井场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② 作业人员不得在作业期间饮用酒类或含酒精的饮料;③作业现场按规定制作作业安全标志牌、警示牌,严格按照项目作业的操作规程和劳保规程进行作业,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④各施工队伍HSE 负责人严格按规定组织好安全检查,发现作业过程中不安全隐患、重大险情,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处理并报告管理部门;⑤ 各施工队伍不得购买、使用不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XX油田公司规定的原材料、设备、装置、防护用品、器材、安全检测仪器等;⑥ 井场禁止烟火,各施工队伍在作业过程中要按照有关要求和程序实施动火作业;⑦ 各施工队伍应按照国家和行业的要求储存、保管、运输易爆品、易燃品、危险品。
9.2.4医疗器械和药品配置要求① 按Q/SYTZ0098-2003《医用急救包配备规范》标准配备大型急救包。
要求配备所需的医疗设备、器械和药品,同时根据环境调查情况配备相应的防疫药品。
《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方案设计类作品-地面工程单项组东舟工程》word精品文档58页

团队编号:_15225104_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方案设计类作品比赛类别地面工程单项组完成日期2019 年 4 月16 日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制作品简介本参赛作品是针对区块I的43处页岩气藏做出的地面工程开发方案设计。
根据给定页岩气藏当地环境、井网部署方案、页岩气井的产气、产水等特征,本次地面工程设计主要涵盖气田集气管网工程、气田集气增压站场工程及相关专业设计。
其中,相关专业设计主要包括页岩气藏集输管网、集气增压站、污水处理、SCADA系统、消防安全、供电系统、通信系统等方面。
本次设计的重点为集气管网工程设计。
在气田集气管网工程中,总体方面官网由1根集气干线,7根集气支线,43根采气管线构成。
此种建设方式能提高集气站效率,简化管网,降低投资。
针对所提供的原料气及外输气品质要求,简要地设计集气增压站得流程,并涵盖过滤分离、三甘醇脱水、脱碳等主要净化措施。
地面工程单项组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本页岩气藏当地环境、井网部署方案、页岩气井的产气、产水特征,进行页岩气地面工程系统设计。
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设计概况 (1)1.2设计原则 (1)1.3遵循的标准规范 (1)1.4研究范围 (2)第二章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3)2.1地理位置 (3)2.2自然条件 (3)2.2.1地形地貌 (3)2.2.2气象 (3)2.3社会条件 (3)2.3.1 城镇规划及社会环境条件、交通 (3)2.3.2 公用设施社会依托条件 (3)第三章页岩气气况与试采情况 (4)3.1页岩气储量 (4)3.2气井主要概况 (4)3.3页岩气气体概况 (4)第四章气田集输工程 (6)4.1设计规模 (6)4.2方案概况 (6)4.2.1星形管网布局 (6)第 3 页4.2.2官网总长计算 (6)4.2.3分级计量站和中央集气站位置的确定 (8)4.3集输工艺 (9)4.3.1除砂工艺 (9)4.3.2天然气水合物 (9)4.3.3气液分离工艺 (10)4.4集输管线设计 (12)4.4.1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密度和动力粘度 (13)4.4.2管径计算 (13)4.4.3水力计算 (18)4.4.4管道压降计算 (18)4.5集输系统的站场布局 (19)4.5.1布局原则 (20)4.5.2场站布局概况 (21)第五章计量站 (22)5.1设站原则 (22)5.2计量特点 (22)5.3计量工艺 (22)5.4计量设备 (23)5.5降噪处理 (24)第六章处理工艺 (25)6.1处理工艺概况 (25)6.2页岩气脱硫脱碳 (25)6.2.1工艺选择原则 (25)6.2.2气井含量分析 (25)6.2.3工艺流程图 (25)6.2.4脱酸工艺流程 (26)6.3页岩气脱水 (26)6.3.1工艺选择原则 (26)6.3.2脱水工艺的选择 (26)6.3.3工艺流程图 (27)6.3.4脱水工艺流程 (27)6.4天然气凝液回收 (27)第七章污水处理 (28)7.1污水处理的原则 (28)7.2页岩气污水特点 (28)7.3处理方法 (28)7.4处理工艺 (29)第八章管线工程 (31)8.1选线原则 (31)8.2本区地理条件 (31)8.3地区等级划分 (31)8.4敷设方案设计 (32)8.5线路构筑物 (33)8.6辅助标志 (33)第九章管道防腐 (34)第 5 页9.1防腐层要求 (34)9.2管内防腐设计 (34)9.3管外防腐设计 (35)9.4电化学防腐 (35)第十章站场工程 (37)10.1自动控制 (37)10.1.1基本要求 (37)10.1.2仪表选型 (37)10.1.3计算机控制系统 (37)10.2通信 (38)10.2.1设计原则 (38)10.2.2设计方案 (39)10.3电力 (39)10.3.1电力负荷等级划分 (39)10.3.2现状及方案 (40)10.3.3供电工程 (40)10.3.4辅助及安全措施 (40)10.4水资源及消防 (41)10.4.1给水方案 (41)10.4.2排水方案 (41)10.4.3消防 (41)参考文献 (42)附录 (43)附录A (43)附录B (44)附录C (47)附录D (49)第 7 页第一章总论1.1设计概况简介页岩I区块的开发,包括对计量、集输、加工等一系列方案的设计,给出总体方案布局,根据地面工程设计的相关规范进行站场开发。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 气藏单项组

•沁端区块勘探开发总投资,共计4.28亿元。
风险性分析和经济评价
2.经济效
财务评价结果
11.8%
投资利税率Tpt
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静态投资回收期(Pt) 动态投资回收期(Pt’)
14.3%
22.2% 6.28年 7.82年
财务净现值(FNPV)
7254.94万元
11
50
45
开发方案设计与推荐
燕大7号
不同井网的产气量
•对比单井服务年限、高峰期到达时间、高峰期产 量、稳产时间、最终采收率等因素分析,以井距 300m×300m正方形井距布井最为经济合理。
开发方案设计与推荐
3.井位部署 •综合考虑地质 因素和裂缝方 位,结合地形 地貌走势, 采用 西北60°方向 的正方形井网。 考虑到老井井 位,断层和省 县道,河流等 限制因素,进 行以下井位部 署:
气藏工程论述
2.气井排采数据分析
燕大7号
•分析排采井数据得:3#煤层平均产量为1070m3/d;15# 煤层平均产量为1232m3/d。
3#煤层W9井采气数据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15#煤层W14井采气数据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Ⅰ Ⅱ 产 量上 升 阶段 排 水降 压 阶段
Pj
Pf
压 力降 低
Ps
Po
产量Q g
气藏工程论述
3.1产量上升期和稳产期分析
燕大7号
•选取W11井分析前期产量上升阶段,开始生产到稳产期 约2年时间,达到单井平均日产量为2500m3。 •初步设计的气藏单井服务期15年 ,稳产期为8年 ,递减期 为5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 位
沙二下
含气 有效
综合
面积 厚度
系数
(km2) (m) (10 4m3/Km 2.m)
6.6 8.2
1965
沙三上 16.3 4.6
2207
沙三中 16.2 8.2
2233
小计 24.4
沙三下 11.6 12.0
2180
合 计 25.1 16.0
沙二下 4.1 4.6
2281
沙三上 5.7 5.2
k〈1×10-3um2
Pa/Za=(0.60~0.30)Pi/Zi Pa/Za=(0.20~0.10)Pi/Zi Pa/Za=(0.40~0.20)Pi/Zi Pa/Za=(0.50~0.40)Pi/Zi Pa/Za=(0.70~0.50)Pi/Zi
28
层系
沙二下 沙三上 沙三中 沙三下
经验取值法确定废弃压力表
3.35×108m3/Km2,为低丰度储量
气藏埋深2576-4090m 为中深—超深层气藏 千米井深稳定产量<1×104 m3/d,为低产气田 凝 析 油 含 量 在 138.5-1000g/m3 , 为 中 — 高 含 凝 析
油的凝析气藏
35
**气田沙二下砂层对比图
砂体呈条带状、透镜状,一般厚度大 (4-10m),延伸长度远(0.5-2km)
井控天 然气储量 (104m3) 1489.34
716.21 4780.55 1565.5 5397.24 5467.7
累积 采气量 (104m3)
617 442 3240 821.97 2824.1 2997.07
天然气 采收率 (%) 41.43 61.71 67.77 52.51 52.32 54.81 55.09
第二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
(方案及气藏工程部分)
陈小凡
2012年3月
1
2
3
4
5
6
**气田钻井情况统计表
项目
完钻 井
取芯 井
试气井
获工 业油 气流井 工程 未下 报废 套管 采气井
气井
油 井
井
井
井数 40 26 34
22 3 2 3 20
层数
130 36 3
7
8
9
10
11
12
长811 长811
孔 隙 度
(%)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1
2
3456源自砂层组18流体分布复杂
4套含气层系
气层埋深在2576-4090m 含气井段约1515m 气水分布复杂,纵向上分布三套气层
水层集中分布在沙二下—沙三上1砂 组,之下水层不发育
19
类型 Ⅰ+Ⅱ
20
40
60
kh,10-3μm2.m
5
QAOF = 0.2761(kh)
4
R2 = 0.5544
3
2
1
0
80
100
0
2
4
6
8
10
12
14
16
kh,10-3μm2.m
无阻流量与地层系数(kh)关系曲线(kh>20) 无阻流量与地层系数(kh)关系曲线(kh<20)
23
※天然气地质储量16.12×108m3,主要分布在构造
南部9个断块,占84.8%
※储量品质较好,I类储量7.41×108m3,占46%。 ※与上报探明储量15.96×108m3相比,含气面积扩
大了6.94km2,储量增加0.16×108m3,说明该层 系储量落实,但丰度变低。
24
p Z
pi Zi
(1)统计方法预测
当kh20×10-3μm2·m时:
QAOF 0.6324(kh) 11.125
(R=0.9947)
当kh<20×10-3μm2·m时:
QAOF 0.2761(kh)
(R=0.7446)
无阻流量,104m3/d 无阻流量,104m3/d
50 40 30 20 10 0
0
QAOF = 0.6234(kh) - 11.125 R2 = 0.9895
废弃压力(MPa) 11.23 11.41 11.52 11.77
27
气藏类型 弱水驱裂缝型 强水驱裂缝型 定容高渗透孔隙型 定容中渗透孔隙型 定容低渗透孔隙型 定容致密型
不同类型气藏废弃压力
适用条件
经验公式
Pa/Za=(0.20~0.05)Pi/Zi
k≥50×10-3um2 k=10~50×10-3um2 k=1~10×10-3um2
老井压降储量计算结果表
层位
井控动态储量(104m3)
沙二下
1489.34
沙三上
1565.50
沙三上
4780.55
沙三上
5397.24
沙三上
5467.70
沙三上
7421.59
沙三中
3704.48
26
公式计算法废弃压力计算结果
层系 沙二下 沙三上 沙三中 沙三下
气藏中部深度(m) 2831.5 3176.5 3397.5 3870.5
指数式
一点法
指数式
一点法
指数式
一点法
(1)气井产能以低产—特低产层为主
无阻流量 < 5×104m3/d 无阻流量 5-50×104m3/d 无阻流量 >50×104m3/d
11层,64.5% 5层,29.5% 1层,6%
(2)沙二下、沙三上的产能高于沙三中和沙三下 (3)气井产能与有效厚度关系不明显 (4)气井产能与射开气层层数有一定的关系
2566
沙三中 3.9 2.9
2540
小计
沙三下 5.7 8.3
2774
合计
天然气 地质储量 (10 8 m3 )
10.38
凝析油 地质储量 (10 4 t)
12.3
16.12
29.5
28.77
110.9
55.27
152.7
29.16
121.6
84.43
274.3
4.20
5.0
7.41
13.6
2.79
7/1 6.6/5 22/1 18/8 3.5/1
0.75 0.40 0.45
0.75 0.51 0.86 0.42
0.21 0.73 0.30 0.77 0.03 0.28
1.28 2.40 3.66 3.41 140.8 1.58 4.44 4.20 1.71 7.59 20.06 6.54 2.53 34.41 1.22 47.51 3.80
海拔 (m)
owc:-2866m(Q21)
-2900
owc:-2942m
owc:-2982m
-3000
-3100
吐哈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发二室
编图
绘图 秦玉花
审核
-3100
技术负责
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五日
A B CD E
原始地层压力pi(MPa)
深
度
(m)
A
B
C
OWC
D
E
40
p D
p
D p
D
开发方式: 地层能量衰竭方式开发 保持地层压力开采
10.7
14.39
29.3
12.61
52.6
27.00
81.9 21
沙三下 35%
沙二下 12%
沙三上 19%
Ⅰ+Ⅱ类储量
沙三中 34%
储量构成图
沙三下 47%
沙二下 16%
Ⅰ类储量
沙三中 10%
沙三上 27%
22
**气田沙三上有效厚度图
地质储量16.12×108m3
I类储量7.41×108m3
28.25 36.43 48.12 65.29
废弃压力 (MPa) 10.0 11.7 19.0 21.8
32
采收率 (%) 60 60 50 50 55
32
生产动态资料确定采收率
生产动态资料确定天然气、凝析油采收率
井号 层位
白 20 沙二下 白 27 沙二下 白 10 沙三上 白 8 沙三上 白 24 沙三上 白 52 沙三上 平均值
衰竭式开发:
✓投资相对较少 ✓采气工艺技术相对简单 ✓较高的天然气采收率 凝析油采收率低
产能试井资料解释
井号
白8
白9 白 10 白 11 白 17 白 18
白 20
白 24 白 26 白 27 白 29 白 52 开 28
层位
ES3 中
ES3 上
ES3 中 ES3 上 ES3 下 ES3 下 ES3 中 ES2 下 ES2 下 ES2 下 ES3 上 ES2 下 ES2 下 ES3 中 ES3 上 ES3 上
废弃压力(MPa)
废弃压力取值
层系
(MPa)
(m) 公式法 经验取值法 埋深法 (MPa)
沙二下 28.25
2831.5 11.23 10.00 6.08
10.00
沙三上 36.43
3176.5 11.41 11.70 6.83
11.70
沙三中 48.12
3397.5 11.52 19.00 7.30
长812
长812-1
长812-2
长813 长813
13
14
15
15
16
储层基本特征
●砂岩粒度细、碎屑成分杂、填隙物含量高、成分成熟度低 ●砂层薄而不发育,连通性差 ●储层物性以低孔低渗为主 ●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为主 ●粘土矿物以高岭石和伊/蒙混层含量最高 ●储层敏感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