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探访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探访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建筑之美 Beleza da arquitetura
几经历史变迁,圣 · 索菲亚大教堂如今已经失去了宗教场所的原作用,她以哈尔滨建筑艺术馆的全新 面目伫立在世人面前。圣 · 索菲亚大教堂建筑面积约 5 000 平方米,经过多次大规模的改建,其广场现占 地面积约 22 000 平方米,灯饰亮化及景观绿化一应俱全。
Visita à Catedral de Santa So a em Harbin
26

访





·






哈尔滨市坐落在中国东北部,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哈尔滨市以其冰雪文化和欧式建筑而闻名,其 中,圣 · 索菲亚大教堂是哈尔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这座教堂建于 20 世纪初期,见证了哈尔滨的历 史与发展。让我们通过它一同探访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Após várias mudanças ao longo da história, a Catedral de Santa Sofia perdeu a sua função como local religioso e agora fica diante do público como o novo Museu da Arte Arquitónica de Harbin. Com uma área construída de cerca de 5.000 metros quadrados que conheceu várias remodelações em grande escala, a sua praça ocupa atualmente uma área de aproximadamente 22.000 metros quadrados, dispondo de iluminação e de paisagismo completos.

哈尔滨圣母索菲亚教堂观后感

哈尔滨圣母索菲亚教堂观后感

哈尔滨圣母索菲亚教堂观后感
一走进哈尔滨的那片街区,圣母索菲亚教堂就像个鹤立鸡群的大家伙,一下子就把我的目光全给抓走了。

刚瞅见它,我心里就想:“哟呵,这建筑可真够特别的啊!”那洋葱头一样的穹顶,绿莹莹的,就像一个个超大号的绿宝石,在阳光下还闪着光呢。

整个教堂的外观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威严,像个严肃又慈祥的老长辈,站在那儿默默看着周围的一切。

走进教堂内部,我就像突然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那高高的穹顶仿佛要把天空都给捅破了,巨大的空间让我觉得自己特别渺小。

墙上挂着的那些老照片啊,就像是一本本打开的历史书,无声地讲述着哈尔滨的过去。

我在里面逛着,感觉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历史的脚印上。

那些斑驳的墙面,好像都藏着好多好多故事,说不定哪块砖头就见证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呢。

我还看到一些游客在那虔诚地祈祷,那氛围特别庄重。

虽然我没有宗教信仰,但在那一刻,我也莫名地安静下来,心里头杂念全无。

就觉得在这样一个充满历史和信仰的地方,大家都怀着一颗敬畏的心,不管你来自哪里,不管你是谁。

教堂里的灯光也很有意思,昏黄的灯光打在墙上、地上,营造出一种神秘又温暖的感觉。

就像你在寒冷的冬天,突然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的小木屋,暖烘烘的,让你舍不得离开。

从教堂出来后,我还忍不住回头看了好几眼。

这圣母索菲亚教堂啊,不仅仅是个建筑,它更像是哈尔滨的灵魂所在。

它把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哈尔滨的本土风情融合得那叫一个巧妙,就像一个超级大厨,把不同的食材烩成了一道绝世名菜。

这一趟看下来,我就像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和建筑课,收获满满啊,而且还能在朋友圈里狠狠秀一把,嘿嘿。

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建筑赏析

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建筑赏析

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建筑赏析哈尔滨索菲亚教堂是中国东北地区著名的宗教建筑之一,也是哈尔滨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座教堂建于1907年,由俄罗斯建筑师西奥多·邓尼洛维奇·波普科夫设计,是当时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建筑中重要的标志之一。

下面将对哈尔滨索菲亚教堂的建筑风格、建筑特点及其与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关系进行赏析。

一、建筑风格哈尔滨索菲亚教堂采用了新拜占庭式风格,这种风格是受到了拜占庭帝国时期教堂建筑的影响。

新拜占庭式风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装饰艺术而闻名。

这种风格的教堂建筑通常采用圆顶和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圆顶,整体呈现出庄严而华丽的氛围。

二、建筑特点哈尔滨索菲亚教堂的建筑特点突出在其建筑形式和建筑装饰上。

该教堂以强烈的垂直线条为特征,塔楼矗立在建筑物的两侧,塔顶的金交叉更加突显了其庄严肃穆的氛围。

教堂主体采用深红色的砖块砌筑,与周围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教堂顶部的金色圆顶和交叉装饰给人以众所周知的东正教教堂的感觉。

三、与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关系哈尔滨索菲亚教堂作为俄罗斯人在哈尔滨的重要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见证了当时哈尔滨作为一个重要的俄罗斯移民城市的过程,并成为了当地人民宗教信仰的中心之一。

同时,该教堂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也为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增添了独特的一笔。

索菲亚教堂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元素体现了俄罗斯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它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人民对于建筑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哈尔滨的地标建筑之一,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外国朋友前来观光和参观。

这座建筑物所传达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对于推动哈尔滨的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结起来,哈尔滨索菲亚教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一座重要的宗教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建筑爱好者。

它不仅是哈尔滨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也为该地区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注入了新的元素。

通过欣赏索菲亚教堂的建筑之美,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哈尔滨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哈尔滨景点调研报告

哈尔滨景点调研报告

哈尔滨景点调研报告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作为哈尔滨市旅游管理委员会为了深入了解哈尔滨景点的情况,特派员进行了一次调研。

本报告将对调研结果进行总结,以便进一步提升哈尔滨旅游的发展。

在进行调研时,我们发现哈尔滨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

首先,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标志性街道,被誉为东方的“步行街”。

这条长约1.5公里的街道两旁建有各种风格的建筑,包括巴洛克、哥特式等多种建筑风格。

这里还分布着许多知名的商业机构,如老字号茂隆商行和哈尔滨著名的中央饭店。

中央大街集美食、购物、休闲于一体,吸引了众多游客。

其次,太阳岛是哈尔滨的明珠,位于松花江中游,以依山傍水的美丽风光和浓郁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太阳岛上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进行各种户外活动,如游泳、垂钓和划船等。

此外,岛上还有一些历史建筑,如俄式别墅,展示了哈尔滨的历史变迁。

再次,冰雪大世界是哈尔滨的冬季亮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冰雪主题公园。

这个巨大的冰雪王国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让他们有机会欣赏到精美的冰雪雕塑作品和参与各种刺激的冰雪活动,如滑冰和雪地摩托等。

最后,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的宗教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一座东正教教堂。

这座教堂建于1907年,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的建筑风格独特,结合了东正教和俄罗斯古典建筑的特点,是哈尔滨的一大景观。

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这些景点各有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

首先,景点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服务质量不稳定和设施的维护不够好等。

其次,一些景点的周边环境存在一定的混乱和不整洁现象。

为了进一步提升哈尔滨旅游的发展,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景区管理监督,提高服务质量和设施维护水平。

其次,增加投入,改善景点周边环境,使游客有更好的体验。

此外,加强宣传,提高哈尔滨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最后,积极开展旅游线路开发,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室内界面结构及部件设计研究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室内界面结构及部件设计研究
1 室 内 界面 建 构
1 . 1 顶 棚


1 5 0 0 4 0 )
( 东北林业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
用。柱础 高约 1 米, 样式简单未饰以任何装饰 , 由厚薄相间 四方 抹角形和正方形叠加而成。 2 室 内部件设计
2 . 1 窗 台形 式
圣索菲亚教堂的顶棚在设计 时充分考虑 了空间层次结构和 人流动时的心理感受。以圆 、 半圆、 十字、 四角 花及倾斜 这五种 设计为主要表现形式。 拜 占庭式 的建筑中 , 圆形 穹顶一直在其 顶棚设计 中备受推 崇, 因为天 圆在宗教类 建筑 中是神 的表现形式 , 教堂是神所居住 的地方 , 所 以圣索菲亚教堂也 不例外 。圣索菲 亚教堂整 体上通 过高度差和装饰来 清晰空间层次 , 主体建 筑的顶部高潮 空 间设 计成圆形 , 主圣堂的顶棚设计成 半圆形来 收尾高潮 空间。相对 应的两侧的小圣 堂设计 成半 圆形 , 而与之相对 的二个 唱诗 台也 是半圆形。教堂两侧有二个礼拜厅 , 设计成了四角花 形 , 有效 的 衬托了主体 空间并且 区别开了其他的空 间顶棚 。其十字形部分 向外凸出 , 四角花部分 向内凹陷 , 可以看 出是十字形穹顶的一种 演化。 建筑学 中往往运用空间上 的动势来产生强 烈的视觉 效果 , 圣索菲亚教堂就有效 的利用 了这一点。其屋面和垂直面的倾斜 顶棚所形成 的空 间动视 给人 以强烈 的视觉 冲击 , 而整体空 间 由 外向内倾斜 , 将墙 和屋顶 的空间性质融合成一体 , 产 生了一种 由 外向内聚拢 的向心力 。门厅 两侧的楼梯 问棚顶 为倾 斜形 , 这样 的设计 可以有效避免室外 积雪的积压 , 同时也很 好的配合 了室 内整体 的空 间造型需求。
◎美 学技术 ◎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色彩分析与研究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色彩分析与研究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色彩分析与研究作者:高伟玲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借鉴了法国、俄罗斯等外国建筑艺术元素从而形成自己独特韵味的中国城市哈尔滨,不管是色彩还是建筑材料搭配,都具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

尤其是它的亮点圣·索菲亚教堂,从当地的建筑文化吸取灵感,让清水红砖成为它的主体结构,而拜占庭风格则体现在构图母题依大小次序套叠而成的砖砌拱券之中。

关键词:圣.索菲亚教堂色彩分析研究一、色彩对审美的影响(一)中国文化与色彩审美中国是个崇尚自然美的国家,而木材因为朴实无华的表层,自然形成的纹路,松软的质地,反射光线不强等方面的特点,比起琳琅满目的金石珠玉来,更具气质之美,更易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与西方美学观点截然不同的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追求气韵生动余韵悠长,追求生命本质的意境表现是我国在色彩上更注重的理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崇尚礼制始终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理念,方位东、南、中、西、北与五色青、赤、黄、白、黑及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这是《周礼》里流传至今的五方五色五行学,这个色彩规则的运用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发展史,不可估量地影响着中国传统色彩审美观的产生及发展。

以明黄作为皇权的专用色彩,并在其它服饰上不得运用的规定始于唐代;红色与紫色构成了古代朝廷官员官服的主要色彩,普通庶民甚至不能把红、黄两色运用在住房上,青色、绿色才是他们可以使用的颜色。

这种赋予了色彩以高低等级之分的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屡见不鲜,与欧洲文化观念大相径庭。

(二)西方文化与色彩审美重点以古罗马和古希腊为代表演绎的石材文化理念造就了西方建筑文化的思想。

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筑经典之作包括:凡尔赛宫和巴黎圣母院(法国)、帕提农神庙(古希腊),所以可以这样说,石材成就了西方传统建筑文化,促进了其独特的造型特征与色彩风格的发展。

在西方人的认知里,最纯洁的颜色非大理石的颜色莫属,而最推崇的色彩就是被他们称为神之色彩的白色。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中国哈尔滨市的一座著名建筑和旅游景点,也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

它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索菲亚广场上,以其独特的俄罗斯风格建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一、历史沿革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造始于1904年,竣工于1907年,是当时沙俄时代哈尔滨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教堂由俄国建筑师雅科夫·奥古斯特·容克设计,以融合了拜占庭、罗曼和哥特三种建筑风格的新拜占庭式建筑风格为主。

在哈尔滨历史上,俄国对于该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造正是当时俄国势力在哈尔滨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这座教堂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是沙俄时代哈尔滨城市规划的象征之一。

二、建筑特点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教堂呈现出的新拜占庭式建筑风格,融合了拜占庭、罗曼和哥特三种风格的精华。

教堂的宏伟建筑和庄严凝重的外观令人难以忽视,成为哈尔滨市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教堂建筑采用了大量的红砖和石材,外观装饰丰富多样,包括拱形窗户、装饰性窗户玻璃、彩色壁画等等。

教堂正面有一个高耸的钟楼,钟楼顶部设有十字架,屋顶上还有五个金色圆顶,整体建筑气势宏伟。

三、文化意义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文化意义远远超出了建筑本身。

作为哈尔滨的历史见证者,教堂见证了城市多变的风云和人民的命运。

在建筑风格上,圣索菲亚大教堂展现了俄罗斯文化和东正教信仰的独特魅力。

教堂内部装饰华丽,雕塑、彩色玻璃窗、壁画等展示了东正教文化与艺术的精髓。

除了建筑和装饰,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来到这里,欣赏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感受历史的魅力。

四、保护与传承作为一座重要的历史建筑,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与传承。

教堂目前已被列为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建筑,哈尔滨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修缮和保养工作。

谈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设计之美

谈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设计之美

谈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设计之美作者:张佳琪庄一兵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03期摘要: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座设计巧妙、宗教气息浓厚的东正教教堂风格建筑。

教堂红砖绿顶,搭配金光闪耀的十字架,展现了教堂的庄重与肃穆。

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独特的风格、精巧的建筑、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俄式风情建筑的经典代表作品。

教堂在哈尔滨极具异域风情,是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与交流,也促进了当地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外观结构、内部空间布局、材料应用、堆砌手法的研究分析,研讨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的设计之美。

通过分析其建筑设计,了解这座建筑,感受建筑的宗教文化和精神内涵,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哈尔滨这座城市,了解当地的城市文化、城市性格和城市精神。

关键词:哈尔滨;圣·索菲亚;建筑;设计之美一、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概述物产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的冰城哈尔滨位于我国松辽平原的松花江中游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冰城哈尔滨,以冰雪雕塑闻名,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同时,哈尔滨还是风景优美、具有建筑特色的城市。

走在城市街头你会发现,哈尔滨的建筑包罗万象,有中式建筑,还有一些带有俄式风情的异域建筑。

这种建筑特色是由哈尔滨的历史发展进程决定的。

在历史上,哈尔滨曾是沙俄的宗教侵略中心,因此在哈尔滨保留了很多当时的建筑,这些留存下来的俄式建筑,风格独特、调性鲜明,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由于这些俄式风情建筑,哈尔滨还有了另一个名字—东方莫斯科。

在这些欧式建筑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宏伟壮观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建筑位于哈尔滨道里区,是远东最大的东正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拜占庭式风格建筑,其设计者是俄国设计师科亚西科夫。

现如今,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教堂不再具备教堂的功能,已被改建成历史博物馆,用于展出哈尔滨的发展进程与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调研报告1.现代建筑概念:现代建筑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现代建筑包括20世纪出现的各色各样风格的建筑流派的作品;狭义的现代建筑常常专指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

2.建筑背景: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黑龙江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地段街、兆麟街、石头道街之间,是原俄国远东地区现存最大的东正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始建于一九零七年三月,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

一九一二年改建成砖木结构教堂。

一九二三年九月二七日,圣·索菲亚教堂易地现址进行第二次重建,由俄罗斯建筑师克亚西科夫设计,历时九年,一九三二年一一月二五日落成。

1996年11月,该教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教堂被修复并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向公众开放。

3.建筑与城市:周围城市环境: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附近,在教堂周围有许多在20世纪初在新艺术运动下建成的老建筑和折中主义建筑,这构成了哈尔滨老城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作为一座受新艺术运动影响的城市,哈尔滨也被称为东方小巴黎。

而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成为了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

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圣·索菲亚教堂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1997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对教堂按原设计进行了全面整修,辟建广场7000平方米,光大了这一重点保护建筑的艺术风貌。

如今它作为建筑艺术博物馆,它已成为哈尔滨一处独特的景观,是市民和国内外游人欣赏建筑艺术和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与周围道路联系:大教堂位于中央大街附近,地处哈尔滨的中央地带,附近的交通便利,商铺众多,一年四季人来人往,前来参观的旅客络绎不绝。

建筑风格:公元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也侵入了哈尔滨。

沙俄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于1907年破土动工建造圣索非亚教堂,当年一座全木结构的教堂落成,用作该步兵师的随军教堂。

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经过长达9年的精心施工,一座富丽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筑精品竣工落成。

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

教堂的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

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同时,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

材料色彩外形特点作为一座拜占庭式的东正教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有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拜占庭式与东正教。

所谓拜占庭式,既圣索菲亚大教堂具有拜占庭式的建筑风格,在这里我来简单的介绍一下“拜占庭”所为何物。

在数个世界前几乎统治世界的神圣罗马帝国由于在其疆域内的莱茵河和多瑙河遭受的一波波的蛮族入侵,迫使神圣罗马帝国于五世纪分裂为二。

以罗马城为中心的西罗马帝国,是更具吸引力的脆弱目标。

最后的西罗马皇帝于476年被杀。

东罗马帝国于此时期存活下来,并以拜占庭帝国之姿重现。

东罗马帝国既是今天史学家所说的“拜占庭帝国”。

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

(现伊斯坦布尔)527年查士丁尼一世成为皇帝。

532年-537年查士丁尼一世修建“索菲亚大教堂”。

1204年十字军东征: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陷。

1261年拜占庭皇帝迈克尔八世‧帕里奥洛加斯解放君士坦丁堡。

1453年鄂图曼突厥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从330-1453就是历史上拜占庭帝国存在的时期。

尽管拜占庭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的,但拜占庭人将自己视为罗马人,对东罗马的罗马人来说,这并不自相矛盾。

他们的语言是希腊语,他们的文化在许多世纪中是希腊文化,但到7世纪为止他们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

他们周围的国家(东方的波斯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西方的欧洲国家,北方的俄罗斯)都将他们称为罗马人。

假如有人将他们称为“希腊人”,那么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因为“希腊人”表示“原始人”。

一直到17世纪这个帝国不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从17世纪开始,西方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实际上相当不同的)古代的罗马帝国与中世纪的罗马帝国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个称法。

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东罗马帝国由于其身处的地域和宗教原因产生了独特的文化,区别于西方的传统文化,后来东正教传入俄罗斯,成为俄罗斯的主要宗教,因此拜占庭文化艺术以及建筑风格对俄罗斯的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俄罗斯建筑都具有拜占庭风格,一如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东正教,作为基督教的重要分支,在当今宗教世界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历史也与拜占庭帝国文化历史密不可分。

在公元313年时,君士坦丁大帝作为第一位笃信基督教的皇帝,在米兰发布了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平等,可以自由传教以及发展。

很快,基督教成为了帝国的国教,但在最初罗马帝国未迁都时,基督教并未分裂,但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帝国的权利政治中心的转移,和诸多的外在内在因素,东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产生了分歧,最终,1054年教会分裂:君士坦丁堡教会和罗马教廷决裂,从此基督教分成了两个体系——天主教和东正教,当然新教是由于宗教改革而分出的一个派别,在此不做过多介绍。

从此,天主教和东正教就纷争不断,其中内容就不一一赘述了。

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拜占庭文化和西方文化产生如此大的差别,除了地域原因外,宗教也是很大的因素。

从教堂的外观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明显的拜占庭元素,比如说洋葱头式的圆顶和集中式的结构。

拜占庭式的教堂多为集中式或希腊十字式而非拉丁式十字式,而且东正教的仪式正式语言也为希腊语,其次是俄语和斯拉夫语。

除了洋葱头式的圆顶,围绕在大屋顶的周围有四个高耸的尖屋顶,在尖屋顶之上还有洋葱头一般的容器拖着四个别具特色的东正教十字架。

这个形状提醒着信徒们蜡烛的火焰,而这火焰会燃烧到天堂。

东正教的十字架不同于传统的拉丁十字架或希腊十字架,在十字架的下段会有一个斜杠,造型特殊,区别于基督教的其他派系。

从结构上来看索菲亚教堂的篷顶以主穹顶为轴心,分布于主穹顶的前后左右四个穹顶大小不一,装饰十分精美,与主穹顶形成了主从结构,由若干连续拱券托起的穹顶,特别是穹顶上火焰形尖券,以惯用的篷顶冠戴小洋葱头式穹顶而结束的设计手法,既衬托出大穹顶的雄浑气势又突出所映了整个外墙体华丽多彩的细部。

整个内部结构体现了拜占庭教堂的经典结构,拜占庭式建筑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进入教堂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教堂内部空间开阔大气,一目了然,配合中央的穹顶,给人一种神圣庄严的感觉。

教堂的外墙体,采用平面十字不等臂对称布局。

外墙体主体为清水教堂内部红砖结构的多面体,形体构造复杂,砌工精细。

配合绿色的屋顶,颜色对比强烈,色彩丰厚,既有变化,也有统一,体现了拜占庭建筑的色彩特点。

墙体以大小套叠的拱券构成母体,组成的细部丰富而生动。

位于大穹顶下方的是一个16面体的大鼓座,鼓座的第一个段面都开了一个高侧窗,檐口装饰线角为花瓣形和神乳体。

鼓座下部经过多层线角过流到下层八面体的大柱墩。

底部棱、角、线和谐连接,为罗马拱券的设计风格。

这也体现了,拜占庭帝国作为东罗马帝国的遗风。

这几十个窗两侧砌成的壁柱方圆相连,为整个建筑平添了几分异域风情。

教堂的内部装饰也很有特点,墙壁上绘满了希腊十字和各种花草,这也是东正教的一种体现,虽然经过百年的时间但从斑驳的壁画中仍能感受到浓厚的异域风情。

建筑内部交通流线:由于最初此教堂为随军教堂,所以面积并不大,在圣堂两侧分别有两个小祭坛,在入口出有侧门可以通往二层钟楼和唱诗台,交通流线并不复杂,一目了然。

空间组织上,教堂由于采用集中式的结构,另教堂内部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虽然整个教堂的建筑面积并不大,但在内部却营造了一个极其大气神圣的氛围。

相对二层,一层的使用空间更大,可容纳2000人进行宗教活动。

圣索菲亚大教堂给我很大震撼,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西方宗教建筑,所以我的感触很深,我认为,圣索菲亚大教堂虽然建于上个世纪初,可以属于现代建筑,但它的建筑方式,和建筑内涵,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学习。

作为原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它的确体现了拜占庭式建筑的风格,不同于哈尔滨的其他新艺术运动建筑和折衷主义建筑,它的风格特点是独一无二,十分原汁原味的,它既不矫揉造作也不东拼西凑,百年来独树一帜的展现着拜占庭的文化艺术和浓厚的俄罗斯风情。

虽然现在我们看不到它当初的内部设置,但是它的外部特征和结构特点却一如既往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是让我十分欣慰的。

这让我想到了西湖边上的雷锋塔,同样是重建但雷峰塔就是照猫画虎,以现在的技术和结构去附会历史,迎合游客的到来,我认为这是十分不恰当的。

既然建筑能传承历史和文化,我们就应该去保护,而不应该为了去复原而欺骗,不应该为了回顾历史而去“创造”历史。

通过这次建筑调研,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和建筑上的知识,这让我受益匪浅,在实地调研中,我认为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力度还需加强,教堂现在已被改制为建筑艺术博物馆,教堂内的陈设都以不在,换上的是展板和电子导航仪,这样固然是一种办法,但是我认为,对于建筑,特别是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我们应该最大程度上的把它还以原貌,这样我们才能完完全全去感受历史的这一份厚重。

这才对待历史,对待建筑的最好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